為人夫,為人父,查爾斯-達爾文在女兒的死上與艾瑪有著深深的隔閡,儘管他們都彼此相愛,儘管他們都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
自責,悲痛,對女兒的愧疚。
身為科學家,身為一個曾是上帝子民的基督徒,他的內心有著多深深的矛盾,儘管他對於上帝的信仰流失殆盡。
直到水療師和他談論到女兒,談及他的信仰,“你說從不在宗教中尋求慰藉,但是你有信仰嗎?
除非你有信仰,否則世上的水都治不好你”。
女兒病重接受水療,查爾斯屈膝跪在耶穌聖像面前,作如此告白:“先生,我屈膝在你面前,如果你能救我女兒,我將用餘生信仰你。
”“如果你要帶一個人走,請帶我走,不要奪走她,她……她是個如此乖巧的姑娘,她……”然而上帝還是帶走了女兒,用女兒換餘生對上帝的信仰這樣一個交易沒有達成。
信仰本身也是不可交易的。
艾瑪每日看著丈夫在和女兒對話,她眼中,對查爾斯來說,死去的女兒比活著的妻子及其他的孩子更要真實。
死去的長女與查爾斯的對話,其實就是他和自己的對話,一步步深入自己的內心深處,對上帝信仰的疑慮,對真理的渴望,對人世間真情破碎的恐懼。
所有的一切,使得二十年間他不敢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下來,越是接近真實的人就越恐懼。
在女兒離世的房間,查爾斯悲痛欲絕。
他的哭聲讓我想起不久前自己的悲痛,眼眶中無法不飽含淚水。
終於,艾瑪和回到了家的查爾斯展開了對話,一場激烈的爭吵……查爾斯走出了陰影,和妻子告解,內心的疑慮和痛楚,長女死後遊離于這個家的查爾斯重新敞開了心扉,重又和妻同床共枕,和孩子們漫步林間觀察動物、坐在壁爐前給他們講述真實的故事。
一個男人,孤獨的男人,又找回了自己的角色:為人夫,為人父。
心靈上的釋然使得查爾斯恢復過來,拿起筆寫作,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出來。
那也是他的長女所一直期待的,這樣一個無辜的女孩,是他和妻的結合導致了先天的缺陷。
將書稿交給艾瑪,由她做決定。
忐忑不安的查爾斯獨自在房間,當他醒來的時候找到艾瑪,艾瑪已經將書稿裝好,決定出版。
艾瑪一夜間讀完了這部書稿,儘管她說現在我們是共犯,但她已承認了丈夫的成就。
查爾斯有生之年,就已預料到自己理論的後果:赤裸裸的生存競爭。
儘管學界眾說紛紜,然而每一個領域的先驅那個沒有自己的局限?
眾多人對達爾文的批判不也證明了他的高度?
當我們去掉理論表面厚重冰冷的外衣,去觸摸下面那顆溫熱跳動的心時,也才能真正理解,一個人在表述自我見解時的毫無保留是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氣!
儘管他知道那個理論並不是那麼完善,那個理論甚至會導致信仰的流失,那個理論耗盡了畢生的心血而令人痛苦異常,但他不得不表述,這表述就是他生命的一部份,甚至重於他的生命!
生命是美麗而多彩的,著美麗多彩的生命表像背後,有著看似殘酷的生存法則,卻也有著人對之溫情脈脈的關注。
當你選擇了一種角度,也就擁有了一種態度,客觀或是主觀,都有一個參考的標準,選擇了什麽,卻又是主觀的。
所以這世上的道理千千萬,有時證悟,有時迷惑,又怎麼能說得清楚呢?
超越所有對錯,是否有不對不錯的存在呢?
尼采曾说过上帝死了。
真正让上帝完蛋的其实达尔文。
至少他让上帝的全能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现在上帝的重要性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意义上。
他让基督徒从绝对地迷信中解脱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深爱,看到了达尔文精神上的分裂,看到了他在物竟天择和上帝之间的迷茫,也看到了达尔文那个时代的蒙昧。
电影总体感觉不是很好,没有特别打动人的地方。
心情比较抑郁的时候,泪点总是出人意料的低,当然随之降低的还有智商,需要动脑经的片子是万万看不得的,还是比较适合看煽情的电影,活动活动泪腺,感慨一下物是人非,天不遂人愿,倒也颇有平和心境之效。
大概这有点迎合人心中的阴暗面,看着别人比自己更倒霉,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心理治疗效果。
《Creation》下在电脑里有段日子了,老掉牙的煽情传记片,伟大人物光辉外表下的不能承受之痛,大人物小情感,总是特别赚人眼泪,而且是达尔文这么特殊传奇有争议,总之很复杂的人物,潜意识里就觉得电影对他也不会有太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而今日风雨交加,心情晦暗,心灵无比空虚的午后比较需要浅显易懂的感动,只是可怜了我的五张面纸做了陪葬。
在我想受感动的时候,总是能够主动忽略演员表演上的瑕疵,明显的史实谬误及逻辑不严谨之处,在心里构筑一个足够感动我的与电影本身若即若离的故事。
比如一个人,无论他是不是被称为达尔文,永远失去了他至亲的骨肉和知己,在宗教和科学的裂缝中挣扎求生,寻求救赎,却发现无论是上帝,还是自然,都是冷酷的存在,无暇顾及渺小的个体,宗教如此的遥远,宇宙却又如此的难以解释,一味探究自身存在的意义,终将在虚无缥缈的尽头迷失,想转身,却已走的太远。
我就喜欢这种纠结而抽风的主题,大概源于我就是这么纠结而抽风,用纠结的眼睛看世界,花草树木无不纠结,电影尤甚。
同样欣赏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造物弄人》,达尔文本人有没有被弄是学界不断争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但电影主人公显然是被狠狠弄了一把,但弄的不太彻底,在接近崩溃的边缘又被弄回来了,大概编剧知道要哭的已经都哭的差不多了,商业电影重在娱乐休闲,还是要给观众一个光明而充满希望的happy ending,轻松继续大家该干嘛还干嘛的快乐日子。
Do you have faith,Mr. Darwin?医生轻描淡写的一问却直中靶心,这是一切的症结,一切的喜怒哀乐因它而生,一切的爱和爱在十字架前放慢了脚步,怀疑怀疑怀疑,究竟哪里是起点,哪里又会是终点...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
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所以说被达尔文放在嘴里含着的样子奇特的甲虫也是从上帝那双神秘而万能的大手里蹦下来的。
但是达尔文又把这甲虫捡起来,用一本巨著告诸世人:世界并非神创。
这部电影展示了在这部石破天惊的著作问世前,其作者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
这是一部将达尔文拉下神坛又将其去符号化的电影作品,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在宗教神学包围中单打独斗的科学怪人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爱家人,会哭泣的男人。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这部电影中反映出来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和我的感想。
一、达尔文的学术研究影片中多次出现达尔文院子里的木质鸽舍,这是达尔文请人在他伦敦郊外的达温宅造的,并有人专门看着这些鸽子,为达尔文不时提出来的要求对鸽子进行解剖等操作,或者有选择地让鸽子进行交配,观察其后代的变异,这是为了比较不同的鸽子在形态学上的差异,这对研究动物起源和动物分类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知道十九世纪的英国有过一股鸽子热,有时女王也派鸽子参加信鸽大赛。
达尔文的鸽舍最鼎盛时有上百只鸽子,他还很自豪地写信给朋友,邀请他们来自己家里看“全英国最好的鸽子”。
出版商给在收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后给他回信,提到《物种起源》的书稿难懂而又缺乏证据,建议达尔文将其改成一本有关鸽子的通俗读物。
如果达尔文当时听从了编辑的意见,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一本《鸽子起源》了。
不过也可见这些鸽子对达尔文的在学术研究和休闲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达尔文的女儿安妮最喜欢听爸爸讲珍妮的故事,珍妮是伦敦动物园的一只大猩猩,达尔文观察它的表情,并发现这与自己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在襁褓里的一举一动尤其是面部表情都有着惊人地相似,我想这也是激发达尔文“人的起源是猩猩”的想法来由之一吧,在电影中,我看到珍妮穿着干净的衣服在达尔文的怀抱里像是他的女儿,达尔文和它握手,玩耍,丝毫不像现在的研究者们隔着玻璃窗远观动物就能发表一些看法,我认为只有达尔文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
电影中有一幕很和谐很美好的片段就是达尔文全家去海滩玩,他带着几个孩子看岩石,跟他们讲述沉淀在这里的沙粒是几百万年前这里发生过强烈暴风雨的迹象。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有举例说到“沿着由不很坚硬岩石所形成的海岸走走,并且注意看看它的陵削过程是有好处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这些记录无不展现着达尔文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迹象并习惯记录,这些记录不但使他的学术著述更加丰富具有说服力,也成为了后人研究他的重要资料。
也可见达尔文在科学研究方面涉猎之广。
二、达尔文对宗教和信仰的态度谈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宗教气氛。
哥伦布的航行和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都意味着必须推翻有关创世、生命、宇宙和所有事物的来源和目的的整个框架,并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头脑思想的变化,教会也没有可能实行独裁统治,因此科学家们不会重蹈布鲁诺的惨剧。
在多重因素影响作用下,我简单地把达尔文对宗教的态度按照人生经历划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1、小时候的达尔文受传统思想教育,信奉圣经,还在剑桥大学修读神学成为牧师。
2、22岁的时候,他开始了“贝格尔号”科学考察旅行,此间,达尔文收集了大量的一手生物、地质资料,并都记录下来。
这次考察对达尔文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开始怀疑物种不变论。
这种怀疑态度在达尔文成家生子之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他在很多方面流露出他对宗教的怀疑与不合作态度。
电影中亦所表达:家人在饭前祷告,感谢上帝时,达尔文只是尴尬地坐在桌子一端拿着刀叉等待祷告结束;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所有人都在唱着赞美诗,只有达尔文一个人闭着嘴巴。
在爱女安妮生病(无确切记载,但据考证推测应该是肺结核,在当时属于无法医治的疾病)阶段,达尔文又对宗教展现了一些信仰,这主要表现在他向圣母祈祷,向上帝许诺,只要安妮能好起来便余生相信上帝。
这一时段非常短暂,使我不得不怀疑此时的达尔文是否真的寄托了希望于上帝,还是受吓于水疗师告诉他的:除非你有信仰,否则世上的水都治不好你。
1851年,安妮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对达尔文的影响非常大。
从此,他开始倾向怀疑主义。
我们不能说达尔文从此没有了信仰,因为达尔文只是失去了宗教信仰,他还有别的精神寄托;也不能说达尔文就是一个无神论者,这一点他本人也是否认过的,但我觉得不可知论是对他的心思更为准确的描述。
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达尔文的认识加深,也出现了很多对达尔文的信仰假设。
比如说把进化论看做是一种基要主义的神学,或者是一种维护科学正统的工具,这些简化的符号化标题背后都有不同的推论和证据,我认为随着人文科学研究的玄学化,自然科学也无法避免这一趋势,但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带给我们的精神、物质财富是无可比拟的。
三、达尔文与家人达尔文的妻子艾玛是比他年长一岁的表姐,有过10个孩子,其中3个夭折。
有很多人把三个孩子夭折的惨剧归结到达尔文与艾玛的近亲婚姻。
电影中的达尔文也想艾玛说过:“也许我们不应该结婚,因为我们的血缘太近了”。
大女儿安妮10岁时死于肺结核,可是主治细菌感染的青霉素在大半个世纪后才被发现投入使用,当时的流行药品中都是汞、砷等重金属。
另外电影中提到的一个治病方法就是水疗。
据我研究发现水疗的几个基本作用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降低疼痛感、消除水肿,这些对安妮的病症丝毫没有帮助作用。
二女儿玛丽活了三个星期后死亡,当时的医学可以说是极度不发达,新生儿死亡可以说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情。
小儿子查尔斯在两岁的时候死于猩红热,猩红热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致命传染病,他的好友赫胥黎也有一个孩子死于猩红热。
并且,达尔文的其他孩子都非常有作为,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一个结论就把达尔文的婚姻称为败笔。
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镜头就是达尔文将写好的《物种起源》书稿交给妻子艾玛处置,这位纯正的基督徒最后却让达尔文将书稿寄给出版社出版。
那一句“愿上帝原谅我们”彻底让我感受到艾玛这个女人的伟大。
这一句话不是对达尔文反对神创世界的讽刺,而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教会一直宣扬着的神创论的松动和艾玛对达尔文的支持。
电影中反映最多的我想应该是达尔文与女儿安妮之间的感情。
从片头开始就是达尔文不顾摄影师的责备给正在拍照的女儿讲故事;安妮因为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论恐龙的存在被罚跪至膝盖青紫时达尔文怒气冲冲地要去找老师理论。
然而安妮死后,达尔文对安妮的思念充满了他的世界:还有爬到安妮照片里的蝎子,在福尔马林水里呐喊着爸爸的安妮的声音,将培养瓶击碎逃出来的小蝙蝠们……安妮粉红色的连衣裙在雾霾的巷子尽头消失,达尔文却始终找不到她。
幻听和幻觉充斥着达尔文的生活,他痛苦不堪,又开始进行水疗,但是收效甚微。
最后改变了达尔文这种困境的还是妻子艾玛,他们大吵一架,矛盾冲突关于现实,关于安妮,关于忏悔。
但是时间总回不到过去,艾玛选择:即使是明天,我还是会嫁给你。
达尔文终于振作起来,他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开始不久就有两个年轻人跑来达尔文家催促他写书,这两个人就是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的虎克和赫胥黎。
我觉得这两个演员很好的表现出了他们对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期待,和真人有着神韵上的相通,这部电影在演员上还是很有严谨的精神的,演员们的出色演技也令人佩服。
毕竟是电影作品,其科学严谨性还有待考察,我试着找出一些电影中关于时间安排和科学理论上册纰漏,只有几条线索,但还没有足够时间继续考察下去,不在此赘述。
电影在达尔文寄走书稿之后戛然而止,最终一幕是他带着女儿回家的背影,画面平静而安详,与那部书稿引起的革命相比照,展现达尔文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博学家的全面形象。
我想,创世纪可以这么改:神说:要有人,世界开始了进化。
看完PB新片《造物》后,忽然想起去年圣诞前夜曾在西门堂领了份《方舟》五周年特刊,把路德的部分看完了,审判达尔文那个版块没看(所谓战争只有妥协从来没有终止么?
),于是找出来翻了翻,我本人骨子里反感一切狂热的、非此即彼的论调,不过还是有几句可以摘录出来,跟电影关系不大。
“与其说进化论是科学,不如说它是宗教。
”“进化科学很像一种宗教的理由是达尔文主义者企图征服全世界的那种狂热。
”“不论科学参加什么别的目标——宗教、政治、种族——之后,科学家本身必然沾上狂热。
” CREATION中文片名翻译成《造物弄人》不对,但却相当具有讽刺性。
电影选取在查尔斯·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前后这段时期,他因为写这本书遭遇到的精神折磨和家庭内部的障碍。
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线,而是充斥了大量的碎片,达尔文在现实、记忆、幻觉三重时空中穿梭,他的喃喃自语、他的怀疑、他的自我斗争,他讲述的一个个故事。
一切开始于他挚爱的长女安妮的死亡。
安妮从一出生就被父亲作为“类人猿”性质的实验对象,达尔文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了女儿婴幼儿时期成长的点滴情况,安妮从小接受了他的进化论教育和对生物学的兴趣。
并且由于她的进化论知识,她还与牧师起过冲突。
在一次海滩旅程中,安妮不慎着凉,得了重病,达尔文将她带去接受他所信赖的水疗法,水疗法没有成功,安妮死去。
达尔文陷入巨大的悲痛与自我罪疚中。
因为他和他的妻子是近亲结合,达尔文认为这造成了安妮的先天缺陷。
电影中点出达尔文和他妻子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养育出优越的后代(?
),但这桩实验因为安妮的死而破产了。
达尔文进一步把罪责归结到自己强行带安妮去接受水疗法,并且隔绝了妻子陪伴在女儿身边的机会。
深刻的负罪感和痛苦使他陷入了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在幻觉中死去的安妮仍不时出现在他的身边,与他交谈。
宗教信仰的丧失亦使他无法从女儿的死亡中获得安慰。
精神上的不正常导致了身体也出现衰败,他不能持续写作《物种起源》。
与此同时,约瑟夫胡克和赫胥黎又激烈地敦促他尽快完成《物种起源》,以彻底坚决地击败有神论者,摧毁宗教,杀死上帝。
在家庭内部,曾与他志同道合的妻子由于安妮的死转向了宗教,她对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则抱着抵制与谴责的态度。
曾经是好友的牧师也与达尔文决裂。
电影中还穿插了两段达尔文讲述的故事,一段是英国人企图通过对荒岛原住民小孩的文明化,来彰显基督的荣耀以使得这些未开化状态下的原住民归向基督信仰,但这项实验可笑地破产了;第二段故事则是一只猩猩的命运,她从丛林来到伦敦动物园,最后得了肺病死亡,死亡前向喂养她的饲养员做了一个人类的安慰手势,抚摸了他的脸。
前一个故事显得荒谬,后一个故事在达尔文的叙述中却充满了关怀和悲伤。
这第二个故事也是安妮最喜欢听的一个。
如同《美丽心灵》里走出疯狂的约翰纳什,达尔文最终也获得了自我斗争的胜利,恢复了意识上的清醒和肉体上的健康,写完了《物种起源》这部影响巨大的进化论著作,在家庭内部,他也获得了妻子的谅解和支持,子女们的亲近,回复到了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来,电影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交代《物种起源》之后的命运,也没有对科学与宗教之争发表任何明确的观点。
看似乎这又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全片中处处充斥着一种黑色的、压抑的情绪,无从宣泄的痛苦,其实全片到结尾时也未能够解决达尔文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单单是安妮的死亡所带来的,还有他自身的怀疑,只不过被表现得很隐晦。
CREATION里已经竭力避免去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它把焦点集中在了达尔文个人的精神挣扎上,并且还表达得语焉不详,非常混淆,这是一个人内心的冲突,脱离了大背景,如果观众看它会产生什么联想,那也全是观众自己联想出来的。
关键(电影里提都没提)在于,达尔文理论后来被政治化了(也可以说宗教化了——达尔文主义者),它成为了反基督的尖锐武器(而且绝对不是单纯出于科学必须推翻宗教的目的)。
达尔文一开始想必就意识到了这点。
(在人类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达尔文主义的大流是灾难性的,适者生存的理论为强权者创造了毫不羞耻的口号,道德上的障碍完全可以忽视了。
) 电影中对神创论的直接驳斥几乎没有(至少我没看到)。
有趣的是达尔文的那两次激烈的反驳,创造出如此多的生命只是为了让它们死去?
还有坐在凳子上对牧师说的那段话,把牧师给气跑了……神创造出如此多的生命竟然只是为了让它们死去?
这是不义的,世间不存在一个不义的上帝,怎么能解释上帝是这样残酷的,不能解释,所以上帝不存在,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去解释,那就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这根本不是从实证角度,只是从逻辑角度嘛。
另外,《美丽心灵》那片子我觉得人性的不是“意志终于获胜”,而是意志终于被迫必须获得世俗意义上的“胜利”,这样的胜利也可以用dark triumph来形容。
分享卧轨的火车的单曲《魂断记 (Sad,Infinite And Dazed)》:https://y.music.163.com/m/song/434659011/?userid=5352210&app_version=8.0.20(来自@网易云音乐)该隐杀害兄弟亚伯分起因和经过:亚伯从事牧羊,该隐则务农为生。
(创世记4:2)后来,该隐和亚伯分别向耶和华献上供物,当时他们也已长大成人了。
亚伯是个牧羊人,他献上“羊群中头生的羊和羊的脂油”。
该隐所献的是“地里出产的蔬菜”。
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该隐就大大的发怒,变了脸色。
耶和华跟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
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上帝并没有强迫该隐改弦易辙,因为该隐是有自由意志的。
虽然这样,耶和华却毫不迟疑地向该隐指出,他放任的行径可以导致什么后果。
他警告该隐说:“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
它必恋慕你。
”虽然耶和华责备该隐,却没有认为他已无可救药。
刚好相反,上帝告诉该隐,他只要痛改前非就可以获得奖赏;上帝也表示,该隐是能够克服这个难题的。
耶和华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
”论到该隐充满杀机的暴怒,上帝说:“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然而,该隐对上帝的劝告充耳不闻。
他把亚伯带到田间去,在那里把亚伯杀了。
后来,耶和华问该隐,亚伯在哪里,该隐说:“我不知道!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该隐在杀死亚伯之前和之后,都不肯“行得好”。
他宁愿让罪操纵自己,结果被上帝逐出人类家庭聚居的地方,在大地上流浪。
(耶和华说:)“你做了什么事呢?
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
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后来,上帝为该隐立一个“记号”,也许只是颁布一条严肃的命令,禁止人为亚伯报仇而杀害该隐。
我看到我们是应该有信仰,好让生命具有意义和方向,心中充满依靠和充实。
但是当我们理性面对世界的真相,我们无法给出简单的幻想图景,我们需要敢于面对和认识真实的复杂的未知世界。
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宗教作为信仰的标准答案,但是传统习俗的宗教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和荒谬。
我们是需要信仰,但我们需要一个好的信仰而不是廉价的盲从。
但是不管我们多么理性,可怜的我们依然面对无尽的黑暗和无知。
同时无法抑制我们自身汹涌的冲动和伤感,我们不可能像观察狐狸吃掉兔子那样平静理智的面对孩子的离去。
但即便如此,这样我们也不能选择廉价信仰,我们不选择放弃思想。
BTW,贾母是对的,不能用养鸽子的方法来挑选老婆。
BTW,大女儿和小女儿的争宠BTW,水疗法、甘汞和放血,幸好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BTW,那个时代达尔文可以周游世界,华莱士就可以从东南亚寄信给本土,这是怎样的大英帝国BTW,小猩猩的演技真是不错BTW,从物理学的角度,进化论是生物界的薛定谔方程。
BTW,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什么可以统治地球,这个影片其实可以看出来很多东西。
达尔文,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一个为家庭奉献的男人,一个因大女儿的过早夭折而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依然坚强学术的父亲。
那个年代,宗教严重的影响着社会对自然科学的本质,达尔文,左右为难,他自己深爱的妻子笃信基督,而他却越来越坚信世界上没有上帝的理论。
他已经严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信仰与理智、真爱与真相的战争中。
这是一个特别的关于达尔文和他如何撰写巨著《物种起源》的故事。
一段激情美满的姻缘被史上最危险的理论-进化论所拆散。
一个伟大的理论因为一个孩子的逻辑而幸免于被埋没。
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的追求者,同时又遇到了自己的真爱的人,真相与真爱如何取舍?
内心苦痛的挣扎让他们情何以堪?
达尔文的美丽妻子是伟大的,虽然与达尔文有着亲缘关系,导致女儿早年夭折,面对达尔文在当时近于疯狂,遭到世俗唾弃,违背宗教的科学理论,她没有放弃他,她说:“今天我永远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明天我还是要嫁给你!
”达尔文的理论说,历经自然界竞争、饥荒与死亡,可想而知只为达成一个崇高目标,即是随后高层次物种的出现。
当地球依循固定轨道运转不息,物种演化自单一原型经过无数次转变,诞生出最完美的形态或持续迈向尽善尽美的结果。
由此可见生命何其伟大。
当真相与真爱走到我们的面前,我们也要逐渐进化成更好的人,诞生出最完美的结果。
真理与真爱都很伟大!
在这部电影里面达尔文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己的回忆与臆想出来的和女儿的对话当中。
此时的达尔文痛失爱女,又遭遇到自己的研究即将推翻人们的信仰的巨大变革中,他内心的苦闷达到了极点。
女儿安妮是几个孩子中最聪颖的一个。
她有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喜欢研究自己的兴趣,最爱听爸爸讲关于科学的故事。
她为了支持父亲的理论情愿被恶毒的牧师跪在岩砂中,这表明她小小年纪就有这一种倔强和执着。
在很多次达尔文给他的孩子们讲关于科学与自然的知识时,孩子们都无知的望向他,只有安妮懂得父亲在讲什么,这也使达尔文对她特别的疼爱更造成了安妮死后他长期的臆想与精神不振。
女儿成了父亲的知己,支撑着他的精神。
她一直引领这他直到那本巨作的出版。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挺不错的符合我的口味。
嘿嘿此片把一代伟人平凡化却让人们更能体会他的不平凡。
突然想起了以前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咪姆的动画,讲的是一个小小的咪姆带着小主人公穿越到每个奇迹发生的年代,了解每个科学家的生平,很了不起的一个东西,可惜找不到了。
其实想来,我们那个70年代,其实并不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留下太多好的记忆,至少从这方面来说是充实的。
电影本身,说得是达尔文走出丧女之痛的故事,但感觉上拍得有点断断续续,比如宗教,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方面的冲突,其实原意应该是达尔文在女儿死后始终纠结于自己的观点遭到天谴,和爱妻的对其的那一丝恨意。
在上帝至上的氛围中长大,却要去从事违背自己信仰的事,这样的观点深入下去,可能影片最后的和谐就无解了,那我们看到的达尔文就无法作为一个感性的父亲和丈夫而存在,所以电影弱化了这段冲突,也始终给我有点偏柔弱的感觉。
有一本传记叫《达尔文,他的女儿与演化论》,不知道影片是不是改编至此,单从介绍来看应该是,对自己来说,看过一点严复的《天演论》,但据说这东西带着若干政治的见解在内从而有点偏离了《物种起源》的论点,多看书总是好的,但每一本都去看,会懒、会累,以后吧。
过犹不及
1.29 ...........
闷
不能当传记看....除此之外还是非常不错的
You do not necessarily need religion, but you gotta have faith!
最后15分钟还行,包括最后字幕和音乐的15分钟....
★★★★ 译名真无语
故事讲得很好,尤其是开头。前一阵在教会里,一个同工强硬地提到了我们应该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当时就一阵反感,但我不能抗拒宗教。我需要的不是新约旧约的宗教,是宗教带来的秩序美。
09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大气,深刻,满载矛盾以及最后情感理智的升华。 ps 打酱油的Hooker和Huxley居然都是熟面孔,果然近两年BBC的东西看太多了。。。
我仅看懂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难道此片的重点?
do u have faith? 钢琴曲非常不错
我在看WWE 班里放的 无聊。。
达尔文,达尔文您信仰与理性、真爱与真相之间的苦苦挣扎!
有些镜头挺万物皆有灵的,除此之外就没什么特色了。
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达尔文的葬礼全程使用基督教仪式
《怒海争锋》和《美丽心灵》的双向穿越片,但几乎没有萌点= =
一个女儿梦想中的父亲,尽管不像shark那么强大 还有会让所有孩子骄傲的美丽的母亲
在现代社会看到关于“上帝”和“造物” 看到一个科学家的身份被一个父亲的伤痛耽误 都是非常动人的
理性与信仰的纠结与重生。。。2012.4.3
鲜明的英国特色,性格演员+文学气质。中段沉闷和琐碎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