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对学生恋人的即将离别,哲学老师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把学生设计在世界末日的情景模式里。
第一问,假如我将他(第三者)分隔开,你会爱我吗?
学生恋人回答,我会憎恨你,让你被火烧死。
第二问,假如他(第三者)是个gay,你会爱我吗?
学生恋人回答,我会和你在一起,但会整日郁郁寡欢。
教师悲吼,与其这样,我宁愿这是世界末日。
第三次,学生恋人忽然提出说,请让我选择吧,于是学生恋人选择了唱歌,跳舞,大麻,赌博,最后自爆…意思是我宁愿快乐至死,也不愿让情感服从理性。
什么是天启,就是走过黑暗,揭示未知。
哲学老师最后悲伤地找到他的答案。
二、还可以从诗人工程师这些人物,谈什么人性。
但我觉得这不是导演要深挖的。
之都是给主线铺垫。
三、结局三次上楼镜头,呼应前面三次末日实验。
第一镜老师安静接受前女友加优秀学生,爱上差生并与他考同一所大学,安静吃三明治。
第二镜无法接受吃子弹。
第三次是开放性结局,对应前面第三次末日实验应该是老师真实想法。
这里又可以感性理性巴拉巴拉半天。
philosopher,词根的意思是,有爱的智慧者。
虽然电影开篇以两个大家都熟识的小故事引入,用来界定逻辑和干预之间的边界,但是不能混淆人类是为爱而生的本质。
人的确是有动物性的,逻辑和理性不能掩藏这一点,但是我们也经过无数次思想的进化,才得到今天,并且人类社会构成如此是有“逻辑”的。
如果仅是为了繁衍而进行的交配,我们看看大猩猩就行了,永远和最强壮的猩猩交配;如果以种族延续作为前提,片子中也提到了,这是希特勒才会选择的口号;如果假设地球遭到核爆,辐射之下染色体会发生断裂,并且不只是人类的染色体会断裂,所以即使活下来十个,后续繁衍也会有问题。
如果还会有其他人类存活,那么繁衍更是一个伪命题。
反正都是要死的,何必那么痛苦?
当严肃的哲学遇上生动的生活,剧情推进,大家欣喜的发现鲜活的生活完美胜出,但影片的结局又给了你一个惊喜,原来哲学的卫道者老师才是真正生活的俘虏……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末日哲学家
一开始,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哲学的电影,因为片名实在是太直白了;看了简介,又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末世的灾难片,只是以哲学为主线;看到男猪女猪都在课室的时候,又以为这是一部一群人一块探讨哲学的电影。
直到结尾,才知道这是老师打破醋瓶为了让情敌难堪而不惜拉上全班同学做道具的一种幼稚行为,我可以说这是一个坑吗?
电影打着一个高大上的名号去阐述了一场三角师生恋(姑且算三角吧),是一个很大胆的行为。
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能把观众骗去看,但肯定也会引来吐槽。
不过本片聪明的地方是,用的是以哲学为主线。
既是哲学,便是以逻辑为基础,而这种逻辑又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套路,所以一些对于哲学认识不深的观众,想吐槽又无法找到吐槽点。
对哲学了解的观众,也知道本片就是个坑,也懒得去跟你较真。
电影中,前两次灾难,诗人都是被直接一枪打死,也看出老师对于文化的鄙夷。
灾后重建,人类延续,他所想到的都是基于“逻辑”所选择的最优点,却忽视了文化也是人类延续的不可或缺的一点。
其实个人对于本片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在男猪发现老师用魔术箱让他的职业固定之后,他没有继续质问为什么让女猪的职业也固定(女猪的职业完美无可挑剔,绝对不会被刷掉的),而是自顾自地说要再来一次,女猪也很及时地跟着说要再来一次,于是为什么女猪会得到特别优待这件事就被大家跳过了。
我特别想知道如果男猪或者有其他人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会如何收场,对于男猪是“教诲”,那对女猪是?
(就是爱意咯)片尾老师三个上楼的画面还是要点赞。
虽然到片尾基本整个故事的主线:末日的哲学已经被电影自己整个推翻,但老师的内心戏还是扳回了一城,让已经改变的故事走向有了收尾。
吃三明治,开枪自杀,女猪画面闪过得到顿悟,表达了老师的三种心情。
最后看开了,放下了,这场闹剧也就完满结束了。
最后给老师寄个语,即使男猪是多么配不上女猪,即使你跟女猪是多么般配,她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就算最后给你道别一吻,你也不必要沾沾自喜。
感情的事情就不是理性的逻辑和哲学可以讲通的了,哪怕是面临末日。
难得这么想吐槽,这还真是为数不多的几次。
我真没理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动物学家给out了我觉得动物学家绝对比什么议员重要得多,你以为人家学动物没学过人呀,人就不是动物,末日之后植物都在动物死光?
人类是先圈养动物在发展到农耕的好么?第二回,其实在没市场的情况下,带再多的黄金也没用。
而且末日重生第一是要能生存生产,繁衍肯定是后话了。
还有每次要枪杀诗人,其实是对文学的原始否定,要么就是个人主观喜恶,不过要说主观喜恶这个老师表现得太明显了,尤其初始命题还是一切以逻辑为前提…………号称逻辑,其实漏洞百出,很多完全没逻辑,吐槽无力。
其实这就是个冠以哲学名义装b的yy的末日题材的故弄玄虚的师生恋而已。
最后再鄙视一下结尾,让你做A自杀、B谋杀、C没杀的选择题
让我来水一篇极懒的影评。
bromo火山应该出现在电影里的次数不是很多吧。
这部准备看下,主演好像是Dunkirk里演陆军上校的英国佬James?
哈哈哈哈😂凑个140个字是真的不容易,找回了早年微博的感觉。
勾选了原创声明,怎么还没凑够字数。
我真要疯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部评分太低的电影。
谈论哲学,从来不易。
哲学历来有多种流派,各种流派总会为自己辩护。
究竟我们在生存面前,需要的是理性还是感性?
前两个YY落入了功利主义的概念里。
我们总倾向于选择最有利的一方,似乎不这么选,世界难以为继。
Sorry, but that is a wrong answer.每一种活法都有每一种精彩,只不过是一个个人选择罢了,你怎知道他人的人生不够精彩?
至于老师,从一开始,他的二元论就显现他思想稍显偏激。
所以电影最终告诉我们他跟女主有关系、差别对待男主虽在意料之外,仍在情理之中。
当一个学哲学的男人,拥有各种理性的条件,遇到切身之事时仍能这般理智冷静么?
或许,还是不能吧。
这是我们天性的弱点,无法修正,这也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
故事发展到最后,不过是一个心怀嫉妒的男人利用他的权利而执行了一系列YY而已。
他设想的世界中,人的能力是不变的,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进步,难道,史前人类需要丰富的学识才开始学会为生存而耕作吗?
需要是最好的老师!
他们在避难所的一年也可以学着为未来的生存打基础啊。
人一成不变的观点不是一种发展的理论,也不符合实际。
尽管这不过是一个老师的嫉妒的产物,我们又怎么能否认这种故事存在的可能性?
和女朋友一起看完了整个影片,从最开始诗人都没有说话的机会就被无情的放逐(枪决),女友就在旁边充满了对于老师的不爽和埋怨。
我们两个人都是学习艺术甚至偏向一点哲学方面,因此对于其中三次思想实验都有着各自看法。
可能在电影桥段中是平庸无趣的,但是却值得给人去进行有趣的讨论,也就是当我们在某种限制条件下,应该去进行什么样的生活。
(人生)第一次实验中有着纯粹的理性选择,可以说是平面化的(性别,职业),唯一较为不同的是这样的民主小团体中会对统一的一个权力机构(老师)进行厌恶和反抗,即使这个权力机关作为了必要的恶者来代替他们对剩下未被选中者进行制裁。
但也并非说是不够理性的选择,只是进行了风险的偏好。
(赌没有密码或是有密码)第二次实验也是基于理性,但与上次不同的是选择了和权力机构进行共存,并为团体的族群利益来进行牺牲个人情感的诉求,直到最后掀起了来反抗。
第三种实验与前两者却是相反,不如说是反向讨论了诸如文学,诗歌和艺术的作用。
而诗人也是其中最接近于哲学家的“无用”职业。
他们愉快的度过而不是单纯为了走出避难所的活着了一整年,如果最后没有按下核弹的按钮,或许有一定概率延续下去(或许很小,毕竟我也分不清外面的草哪个有毒没毒,椰子我都敲不下来。
)对于上面三个实验来说。
我有两个想法。
当看到第一和第二个纯粹理性的实验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便会脑海中浮现康德去讨论纯粹的理性这一件事情,而这种理性触及到人类的“底线”或者说是“原则”的时候,产生的“情绪的反抗”。
第二个便是对于道德,在为了一个群体的延续时候,不同男性对一位女性的性行为,是否合乎所谓的道德,这也就成为了理性的局限性。
那么即使是为了延续人类,在一个这样受限制的终极目标之下,最后发现理性其实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能成为了一种一维度或者二维度去评判一个人类时候的机械标准。
当然我们可以说其中选择一种折衷的选择(这种可能也合乎理性),也就是说尽量尊重个人的意志的情况下来进行选择,但这样也就没有谈到纯粹的理性的问题了,也不是这个实验的目的。
而我的女朋友,或许用了“动物之森”来告诉我关于这个思想实验的答案,原先在游戏里面快速还款,刷狼蛛,满足“目标”的朋友已经早早放弃了游戏,而她每天在玩着花花草草,建造摆放建筑,寻找新的乐趣点的时候 不知不觉就已经过了一年。
《末日哲学家》是由美国导演约翰·赫德斯(John Huddles)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讲述了一位哲学系教授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半引诱半胁迫性地要求20名学生一起参加思维试验。
实验假设他们面临世界末日,核弹即将冲击地球,留在地球表面会因为受到辐射痛苦而死,要想活下去,就必须竞争10个可以进入地下掩体的名额。
第一次模拟实验中,他们按照实用主义功能挑选对末日重建有用的人才,工程师、医生、化学家等具有实用主义功能的人入选,而品酒师、歌唱家、竖琴表演家等非实用主义的人则被拒之门外,更为过分的是,诗人刚刚介绍完自己的职业就直接被射杀。
在第一轮模拟实验中,他们对以神秘人身份出现的地下掩体建造者充满怀疑与不安,他的冷血与理性让所有人心有戚戚,他不透露身份的行为也使人们怀疑他是否真的知晓地下掩体秘密,怀疑打开地下掩体是否真的需要密码。
在不了解与不安中,他们设法除掉了神秘人,一年之期到时,他们也因为无法出去而饿死。
第二次模拟实验依然是按照实用主义原则,只是增加了生育能力一条,入选者都是具备生育功能或者对重建世界大有裨益的人。
这一次地下掩体建造者抢占到名额顺利进去,他们一心想着如何实现人类延续、灾后重建的事情,导致压力过大迟迟无法受孕,而地下掩体建造者也在生育理念上他和其他人爆发严重冲突,最后选择打开大门同归于尽,实现了最不理想的双输场面。
第三次女主角要求教授不能插手,由她来选择,这一次她选了葡萄酒鉴赏师、竖琴演奏家、歌唱家、诗人等之前被排斥在外的人员。
他们不考虑种族繁衍、灾后重建,只是一起品酒、聊天、学习、表演话剧、享受歌剧、沉浸于爱河,度过了欢快的一年时光。
即便他们出来后,无力重建人类文明,也欣然接受,带着爱、带着幸福与世界同眠。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发人深省的电影,不论是电影整体还是这三次模拟还是开头提到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都寓意深刻值得细细探究。
但导演似乎想将诸多思考都搬到同一部电影里,并且又给出自己的答案,便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神秘性与隐喻性。
我觉得电影中探讨的最为深刻的主题是理智与情感。
哲学讲究理性,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无不贬低身体,歌颂精神,贬低情感,赞扬理性,认为一个理性的人才是高贵的、智慧的。
然而当前两次模拟他们按照理性原则挑选人员时,均是同归于尽的结局。
而当他们按照感性方式挑选了一些世俗意义上并没有用的人,却获得了团结、快乐、安宁,虽然最后的结局同样是灭亡,但让人为他们相处的过程、他们的想法而动容,电影所表达的也是让代表感性的学生战胜了教授代表的理性。
看起来,电影中感性战胜理性,但实际上感性与理性的纠缠将永远进行下去,永远都分不清胜负,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绝对理性,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感性,人类将永远摇摆与感性与理性之间。
影片开头的性爱画面,制作和拍摄的太唯美了,比后来的男欢女爱制作的都要好看,是可以瞬间吸引人看下去的那种好电影片头,但是电影在接下来设置出现电影名字的片段和环节部分有点太····我想半天都不知道男主角跑来跑去寓意着什么,不会是单纯的为了凑时间吧!
电影设置了三个选择题,三次选择,三次不一样的结局,最有意思的是三次环节下来教师的桌次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摆放,从零散,到平行,最后的环绕,这是说明什么了呢?
人与人需要团结才能生存下来?
还是相互配合才是生存下去的关键。
关于这个避难所,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中发现的人类末日避难所最简陋的一个了,门口防辐射什么就靠一个玻璃门,然后竟然不是地下室,而是有阳关照进来的那种高科技避难所,超越了我的想象范围,然后关于哲学中的电影,他到底要展现什么呢?
一个永远左右别人生死的老师,扮演这上帝的角色?
一群平凡的人们扮演着现实中不同职业的人员,西方的哲学不是宣扬人人平等吗?
为什么最后的哲学就是非要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呢,这次的区分则是相对的高级从原生态最原始的家族和血缘到直接这部电影中的综合选择,如果这些人中碰见一个选择恐惧症患者怎么办?
是不是注定了要第一个出局?
死的是不是就不是那个总被枪毙的诗人了?
电影的最后结尾太离奇了,已经超越了想象空间,这关门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要重新审视整合复数一边选择的过程呢,结果竟然······这老师心也成大了,面对自己情敌竟然那么坦然,难怪导演最后设置的结尾是那个样子······补充:概率学找弯的,是一个亮点。
然后一个男的对六个女的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这是我今天做过的最浪费时间的事。
有很多漏洞和缺陷,但不代表不是好片子。其实就是life and death decision,生存和生活的区别。我以为老师是故意在做恶人头头,到头来竟被学生上了一堂大课。牛逼的角色设定,加上好音乐和雅加达版人间仙境,足以弥补屎一样的画质了。
……wtf!
真的不是什麼哲學。比較社會學。不過看完也有反思空間啦。
可以拍的更好。思想实验的画面很逼真很直观。
其实是个有点新意的片子,并不文艺的文艺片,不思考其装逼属性的话有点意思。下课后的内容全删掉的话可以给4分,加上的话顿时low一大截,只值得2分……综合一下……3分吧……
讲哲学的片子不要插入三角恋行不行求求了,故事设定好有意思,为啥不把大家争论多拍出来,还是说关于末日让谁活大家早就有共识?
这都什么和什么啊,洗钱专用片吗
点子不错 最后狗血了昂。。。
总的感觉是一部白左的片子。同性恋,政客,玩牌的都活着,工程师死了,渣老师骗了女学生,总的就是人渣存活了,有用的人全死了,情节漏洞,要挑可以挑出一大堆。 结局没看懂,要是我还是挑选生存下去,而不是玩牌。。。。这片跟哲学好像关系也不大。
可以给四星,很新颖有趣的想法。结尾稍显突兀,落了俗套。整体不错。
什么和什么
题材不错,末日生存测试,人性本能显露,可惜逻辑性比较差。最狗血莫过于结尾的师生恋,一切都是因为老师被甩孩子气的报复情敌。
感觉老师和女主都有点变态……
刚开始看觉得挺不错有点意思就看完,过后想想觉得没什么道理/2015.12.21二刷
2014.4.26师生恋的设置更加说明感性战胜理性
“哲学家”毁灭世界。防空洞里屎尿满地流的时候,有心情竖琴歌剧吗?优雅地死去在生存面前是一种不应有的奢侈
核战后,21名求生者通过上网品味进行甄别,自高到低选择10位有价值的人安置到避难所。有人说:“我经常刷豆瓣。”然后就被一枪爆头了······
可以从哲学角度看,三次抉择能讨论个十天八天;又可以从爱情角度看,试探、表白、拒绝都融入一场哲学实验相当妙。【We live… briefly? yes。Imperfectly?of course。Stupidly?sometimes。But we don't mind,because thats the way we're made。
脑洞好大!可惜结局设定不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