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执导的电影,如果偶发现有人在看偶的片子时睡着了,偶会觉得奇耻大辱,但是《白银帝国》,偶确实睡着了,倒不是因为偶有多困,而是因为它确实有改善睡眠的功效,建议近来睡眠不好的同志们可以一览。
姚树华,《白银帝国》前半段就让我记住了她,亏得她还是享有盛誉的短篇小说家,亏得她也敢说自己在美国戏剧界镀过金,在偶的国语词汇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评价她,不是不够轻,而是都不够重。
偶实在是专业不对口,偶实在是没有什么人脉资源,实在是没有某个财团支持,要不偶敢说,这样的垃圾电影,她能拍,偶也能拍,有的不是创新,不乏的是通病。
影片一开始,运用了旁白,这样的旁白与其说引子,还不如说是在下定义,简而言之,就是从前有个大户人家,忒有钱,当家的有四个儿子,其中最不喜欢的是郭富城饰演的老三。
作为一把手,老爷子不喜欢老几都可以,不过总得有个所以然吧,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说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作为影片,总得给观众一个交代吧,完全可以把郭富城刻画成一个败家子嘛,吃喝嫖赌抽,老爷子看不惯,不喜欢他;或者老三出生的时候发生了不吉利的事,迷信的老爷子嫌弃他也成;再不成,可以说生老三时造成了夫人难产不幸早亡,夫人正好是老爷子的爱妻,为此,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老爷子还是耿耿于怀。。。。
不管怎样,总得给我们个交代吧,不然扮相如此正派的郭富城,有情有义、极富同情心的三爷,怎么讨厌的起来呢?
要说一点没交代,也有失公平,影片开始画鱼的那段就是明证,导演“高度概括”、“极度象征性”的一带而过,为此,偶也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只能无语。
该影片所要描述的是最不被看好的地主子弟老三字在家族事业出现力危机时,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故事,他虽然最不受老爷子看好,但还必须受到重视,必须给他机会,不然此故事就不是此故事了。
您别说,导演还真考虑到了,她早规定好了,老大吃斋念佛,性格必须懦弱,必须不适合在商场重打拼;老四十足的富二代的代表,抗击打能力太差,而且还疯掉了;最具竞争力的要数人家老二,办事果断重实效,有老二在,老三也只能边呆着去,那怎么办?
还是人家导演有办法,骑马摔死,只剩老三了,他就是不脱颖而出也得脱颖而出了,嘿嘿!
海归的导演就是有一套!
该影片讲述的是山西晋商的故事,偶历史学得忒不好,偶不知道在老爷子的年代,“放眼看世界”的思想意识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发展到一个内陆的土财有如此的先见之明,居然为自己的儿子们请了个外语老师,而且偶也不知他让儿子们学外语干吗使?
是处于对外贸易的考虑,语言越来越显得重要,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跟当地的传教士们做有效沟通。
导演就敢这么安排,牵强也是它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魄力?
再者,偶搞不清楚影片是讲究还是不讲究,您要说它不讲究吧,从影片中,我们确实能找到导演努力再现那个时代的影子,比如年终财务结算、一院子算盘和会计的场景,您要说它讲究吧,影片里表现的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又超越了古代男尊女卑、女子三从四德的范畴,影片中老三跟继母的不伦恋,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几近公开化,人言可畏的社会生活中,奇怪的是影片中却没有丝毫的闲言碎语的痕迹,儿子在老子眼皮子低下要给老子戴绿帽子,封建的礼数竟沦丧到此,偶不知道该怎么解读,或许也只能说导演不落窠臼,有所继承,同时又有所超越吧,嘿嘿!
偶没看完,看到继母赶车送别老三时偶实在看不下去了,或许这部电影太真空、太理想化了,偶欣赏不了。
偶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陈可辛的影子,这种下定义、不解释、不铺垫或很少铺垫的行径,在他的《投名状》中也不难发现,偶不知道李连杰跟徐静蕾是怎么回事,一见钟情还是怎么回事,偶确实没看明白,徐静蕾跟刘德华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危机,不清楚;李、刘、金结为生死之交的基础是什么,偶找不到他们友谊天长地久的证据;什么样的性格导致了李连杰后来的背叛,没有充分的铺垫。
偶甚至觉得徐静蕾的角色是多余的,她的存在就是要诠释那两句誓言的后半句:“乱我兄弟者,”。
难道我是要质疑陈可辛吗?
也不是,偶只是觉得他,包括姚树华,也许很有才华,但并不适合执导这种场面有些宏大,又有些历史背景在里面的影片类型,不客气的说,他驾驭不了。
想到此,偶禁不住要赞一赞《教父》的导演科波拉,影片一开始,描写的是教父的女儿婚礼的场面,场面之宏大,演员之众多,关系之复杂,绝对高难度,但是导演处理的就很自然,交代的也很清楚,该渲染的渲染、该铺垫的铺垫,有条不紊,条理清楚,丝毫不做作,这样的导演才是有功底的导演,才是实力派,才是高品位的观众喜欢的电影导演类型。
中国为什么老拍一些有争议的电影,难道就不能拍一部像《教父》一样有水准、一拍拍三部、部部被评为美国100年电影前一百呢?
当然,美国也有垃圾片,但中国最起码应该有一两部真正能称之为经典的电影作品吧。
作为观众,偶是不是太苛刻?
相反,偶倒是觉得中国的观众太过仁慈、太过包容,其实我们在所谓大手笔、大制作的电影面前,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拍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完全是被牵着鼻子走。
要知道,我们是观众,我们才是爷,而且必须是难伺候的爷,该骂的时候就骂,骂也是为他们好。
如果《白银帝国》以这样的表现,还能在中国电影圈中获得褒奖,获得殊荣的话,偶不会很气愤,而是会觉得很逗,这不就是玩笑、游戏吗?
和唐老师一起看的,待会儿要干活,简述一下。
感情戏有点牵强。
老三忤逆父亲的意思,用戴掌柜而不用邱掌柜,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老父的驭人之道确实也凝练着深刻的道理。
据说是有原著的,原著必定透露了更多的信息。
从影片开来,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老三血气方刚,不愿意纵容能力不足的人。
那么第二个原因,其实也是传统之道:镜头中重新启用邱掌柜的时候,邱置一切于不顾,感恩戴德。
这种人无子,不恋慕妻子。
违背通常的人伦,唯一的支柱就是自己的事业。
《史记》中曾记载过几个故事,一个是秦将白起(?
)亲自为士兵吮吸伤口,士兵的母亲顿时嚎啕大哭,因为士兵的父亲就是因为被这样对待以后将士用命,打仗之时战死;在史论中,把自己的儿子烹了给国君吃,割自己大腿肉给国君吃,因为国君不重用自己而杀掉异国的妻子(吴起?
)都因此而得到违背伦常求取名利的恶评,而且并没有好下场。
邱掌柜有两个原因会死忠于主子(一个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被重新启用,一个是共同应对狼群而被老三所救),我们在史记中看到易牙对国君的忠诚,把自己的儿子煮了给齐王吃,最后把齐王封闭在殿中饿死的也是他。
同样,在庚子之乱中勾结土匪劫走银子的,也是看似忠诚的邱掌柜。
非常之人往往行极端之事,你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人的表象。
知人识人用人,确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这部电影想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自处。
这是在开篇,郭富城饰演的三爷角色,在面对天地之大,人何其小时,说出来的。
三爷不想成为像他父亲一样的人。
所以对他父亲教他的驭人之术、票号会规之类,三爷最后都是破除了的。
他父亲是一个商人,但商人的本质是什么?
影片试图用“商人本质”这条线来串联起祖上的故事、三爷与杜娘的恋情以及大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选择的自处之法。
如果在影片之始,给人一种恢弘、流畅的史诗之感,但很遗憾的是,自从中间拖进来三爷与杜娘的恋情后,整部电影的节奏就放慢了,一度我以为是不是琼瑶剧附体了。
这部分的凌乱感与做作感特别的突出,而且为了突出爱情观的背叛、以示与末流的商人决裂,不惜多处用特写的流泪镜头。
当然,最后三爷父亲不知所踪的出走,与从祖传银窖里找出的“仁义”书幅,以一种符号的象征意义,来点题了,商人的本质是仁义。
商人首先是人,即所谓正心诚意的做人。
但知易行难,真若做到,何其难。
这到底是一部什么片呢?
说不清楚。
只是有些怀恋陈凯歌的《风月》了。
■一句话点评: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白银帝国》有着一眼可见的厚实质感,布景、服装、道具那是一丝不苟。
姚树华在这上面烧了很多钱,有些段落在剪辑时由于觉得不好就给放弃,而在拍摄时,一条下来几十上百万就没了。
当然这也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效果,有些段落因为花了太多钱,实在不知道放哪只好采用了折中主义。
姚树华这名刚进圈的女导演,一点都没有新手怕生的感觉,反而是大手大脚,用她在舞台剧上的经验,极尽奢华能事,羡煞了太多有志于拍摄商业电影的年轻人。
然而这并不是《白银帝国》拖了如此之久的缘故,这部以百年前中国金融业为题的电影仿佛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期盼中的电影节、好档期都没赶上,一直在做后期调整,那股不可一世的笑傲气早就不见了影子。
要知道,幕后大人物郭台铭早放弃了他的台湾电影宣言,娶了老婆生了个儿女。
难产的《白银帝国》能在这个时候露面,倒也是可喜可贺。
在上海电影节时《白银帝国》一票难求,看过影片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可以从3分打到97分的电影,取决于你怎么对待。
我们都没必要装大尾巴狼,把电影贬低得一无是处,但即便是抱有一颗宽容的心,《白银帝国》有很多缺陷硬伤依然是个不争事实。
故事上,《白银帝国》没有商战与阴谋,没有任何真正惊心动魄的东西,说白了它就是讲经商要仁义的儒家大道理,回到今天来看,类似说教本身就显得尤为可笑。
有人要惊呼了,沙漠战狼那段不是很激烈么。
那就回到“狼的问题”,《白银帝国》为了这段狼搭肩,康老三和邱掌柜合力奋战,终于把一群饿狼给赶跑了,保存了性命。
中间用了电脑特效,狼的毛色有光泽,目露凶光。
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寒意,不料却破坏了电影苦心经营的旧时氛围。
没有苍凉萧瑟,反而像在开演一部动作片。
那这段到底是做什么的?
如果看完全片,你会发现狼的一段完全是在炫技,而且没用到点上。
有说这是为了说明康老三的成熟,拜托,后面还有一次勒马扬蹄的剪影。
有说这是为了证明康老三和邱掌柜结成了统一战线,恰恰相反邱掌柜在后面票号有难时反咬了天成元一口,关键的狼一段就变得浮浅可笑,你不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野心家邱掌柜潜伏得很深,可《白银帝国》在他个人命运的起起落落间,忘了交代这个人物的具体走向(问题人物还包括女老外蓝师母),耗费这么多篇幅反倒不如前面出场没几分钟的刘掌柜。
回说真正的主角,我对康老三的临危受命还有情感转变都不反感,《白银帝国》的遗憾是把他的成长当成了自我觉醒,一趟追随祖上足迹之旅下来,那个女子也很配合,一个人安静地走开。
至于看多了张铁林的吹胡子瞪眼,用来演一个刻板威严的康老爷子倒也没啥问题。
影片没有真正围绕这个乱伦三角恋做文章,它似乎没有底气把情感讲好,所以爱情也没有真正左右人物命运。
《白银帝国》没有高潮,如果你觉得康老三开完窖、对着家训字幅一阵自痛无语问苍天是高潮话,那《白银帝国》实在是正面无比的高大全。
《白银帝国》有大气的开头,就像第五代导演作品一样,发出了人与天的对比感慨。
一介凡夫和一个帝国都无力抗拒时代的命运,这时候你会以为它是个文艺片。
中间搞排场、铺奇情,有摆架势也涉及了伦理,你又会觉得这是个商业元素十足的家庭片。
老爹给儿子讲知人善用和厚黑学,这是个商战片。
不料风云变幻,它应该是个历史片。
再有狼搭肩和大劫镖,它分明是个动作片。
直到康老五的画外音一出,你才发现它原来是个充满深意的传记片,我对四不像的东西素无恶意,姚树华在音乐选择上就暴露了她的用意,苏聪、林海等人分别负责不同段落的主题音乐,结果电影也拍成了风格不搭、胡乱混杂的一部戏。
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至于仁义二字,中国观众不像是个喜欢听取劝告的群体,更何况这个道理还讲得不深。
他们只求看个爽、打得开心,因此《白银帝国》的大片命运可想而知。
【河青】
中午看电影虽然总是急匆匆争分夺秒,但空荡荡影院就那么几个人,几乎有包场感觉,还是蛮不错。
可惜时间限制,能选择的电影实在不多。
所以呢,想着看《非常完美》,但实际上却只来得及看《白银帝国》。
对几个主演本身没太大兴趣,何况《白银谷》这种分量的小说压缩成电影,以他们来说,未免压不住。
这故事适合生面孔,让人全部投入到情节里。
要么干脆,就是一群老戏骨,原汁原味的出来。
张铁林搭配郭富城,不仅是不协调,而且可惜了片子。
而他们两个在这部剧里的表演,又实在没有角色诠释可言。
很遗憾也很缺憾。
最致命的除了演员不合适,还有就是情节改编的支离破碎,整部电影的节奏感完全没有把握住,大时代的颠沛流离就这样在平庸的改编中变成了流水账,不仅角色性格没能突出,甚至连故事都讲不好。
一部电影演员和情节都不行,基本也就不剩什么了。
可是,偏偏就是剩了那么丁点吸引住我,继而在回来的时候便订了一本成一的原著来看。
技术层面上没什么可挑,画面漂亮极了,构图、色彩无一不美,爱情回忆片段,降低饱和度的怀旧暖色,配上很漂亮的人物,实在养眼得很。
晋商票号的开始,也精彩,从大漠到分粥到结账分花红,样样好看的前三分之一故事。
让我看到这里就情不自禁给小蛇发短信,自以为找到了一块未被发现的璞玉。
其实这故事如果只把郭与郝的故事局限在最初那欲语还休的惊鸿一瞥上,该是多么完美啊。
谁能想到那破三角恋到后来竟支撑了一半的剧情,把故事完全破坏掉,把两代晋商的性格也完全毁掉了。
甚至只剩下流水账的史诗,也要比乱插情感戏来得自在和大气。
至于最后总结出来的“仁义”,在白开水一样的叙述下来之后,本应该是高潮,却变成了扯淡——因为通篇故事都和“仁义”无关,所有可以渲染“仁义”的细节都让位给不伦之恋了。
所以才想看成一的原著,本土作家出来的滋味,也许会让我继续品味着想象电影中那种老字号的感觉吧?
而且我觉得情节上应该会有很大不同。
小段子也有出彩的地方,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邱掌柜做内奸引匪截银子,老镖头呛啷啷拔出刀,辫子一甩,简直酷呆了。
这老爷子之前只是照个面几乎没话,但是很打眼,这会儿才是正面亮相,死得凄惨,但是这场厮杀精彩,超过之前宣传鼓吹的狼战。
康三给女人画背,那条鱼的香艳也很有感觉。
配角们很多演的鲜活,相比较,永远端架子的张铁林,只有暗中让儿子放手改新的段子,演得有些味道。
而郭富城基本就没在状态,忽而呆板忽而过激,跳脱得厉害,当然,这也有情节本身的大问题。
虽然给了三星,但实际上可以在三到四星之间,因为这几年来已经很少能看到这样有厚重写实的历史风格的电影了——因此哪怕只有三分之一,已经觉得很有意味值得看这一次。
很久没去影院,今天去看了早场的《白银帝国》,很有趣,看片的时候脑海中不停地回响《此间的少年》里的一段话,现在抄录如下:汴大图书馆的特别,在于它有哥特式样的门洞,古希腊式样的凹面圆柱,玛雅文化特有的阶梯状金字塔构造,当然它上面还有个铝合金的纯中国式雕檐飞拱。
按照校长独孤求败的话说:“我们这个图书馆建起来,欲求一败也很困难了。
”看《白银帝国》就是这个感受,它有《菊豆》的乱伦关系,《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置景和仪式,《红高粱》的旁白,《卧虎藏龙》的大漠戈壁,《投名状》的影像风格,最后一个则是一部舞台剧《立秋》的部分人设和桥段,按照惯例说,这叫做集大成,但是加上台湾导演和香港演员,不知不觉中就有了点乱炖的味道。
应该说对这部片指手画脚是不厚道的,因为其中的剪刀印子一目了然,精良如此的制作,加上李樯和焦雄屏这样的强援,讲不圆故事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是剧作。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置,来说说其他的东西。
首先就是工艺考究。
看完片子倒是有个感觉,要是一年出50部这样质量的片子,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之前对导演一无所知,看了看资料才知道这是一位女导演的处女作,好罢,再挑剔就是我的不对了。
稍有经验的观众都能看出影像和道具上极度的考究,近来少见,依我看大致水平在《梅兰芳》之上,比《投名状》都要好。
关键之处在于,画面里有人气儿(比照一下《投名状》就知道了),基本不像不是搭出来。
除了柔光镜用得略多了点,真没什么可挑的,主色调做的尤其考究,最后片尾看到导演兼美术指导,心下了然。
后来又看到是在英国做的后期,忽然想起押井守的《Avalon》,大概是一套系统调出来的色吧,有兴趣的可以比照一下。
演员方面也没什么可说的。
张铁林已经演谁都一样了,皇帝架子收不起来,这无妨,但是有趣之处在于,比照一下《雍正王朝》里皇宫的调度,带张铁林的多数调度都颇有些相像。
郭富城倒是除了口音,没什么可挑的。
郝蕾是我看她的第三部戏,《十七岁不哭》、《颐*和*园》里都是扮演倔强女孩儿,这里也是,但是这儿的问题倒是出来了,比较一下《白银帝国》里的郝蕾和《投名状》里的徐静蕾,从表演风格到造型看来都是有联系的。
配角们水平都不错,两个掌柜的戏还都真好。
终于还是要说剧作的问题。
不再说张艺谋的那两部关于“铁屋子里的女人”的戏了,《白银帝国》的旁白真是有趣得紧,看得出来是硬加上去的,原因我稍后再谈。
说说《立秋》,(具体的资料看这里:搜狐娱乐专题http://yule.sohu.com/s2005/liqiu.shtml),一样有一个海归,一样有银行和票号的转换和争论,雷到我的是一样的解决方案:院子底下埋的银子,以及“仁义”的家训。
更好玩的是,同样纠缠于父子关系。
好罢,若要考据的话,倒还真有一篇文章可做。
这个不是重点。
我感兴趣的是《白银帝国》叙事的断裂之处。
著名影评人图宾根木匠的文章《白银帝国》:第五代借尸还魂(http://www.douban.com/review/2241385/)里面说得很清楚,在“第五代”的话语方面我们的观点很一致,不过换把比电影史更快的刀来拆解《白银帝国》的时候,要联系的东西恐怕就更多,比如《闯关东》和《大国崛起》,一个有趣的点是,八国联军、清廷倒台这样的事件并未在银幕上正面呈现,而同《闯关东》的结尾相似,本该是风雨飘摇的结尾,竟然拍成了光明大道,虽然我可以确定剧作里面结尾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意境,但是《红高粱》式的旁白一出,整个味道就变掉了,所以那些消失的和未曾呈现的东西忽然就重要了起来,似乎本片杀青到上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很能说明问题,不去讨论所谓“大国话语”或者“金融危机下的大国想象”,以及所谓“商人上位”之类的话题便就不合理了。
于是很多东西顺理成章地消失了,留下的是危机-化解危机-光明前景,以及对家族/血脉的反复强调,这个时候熟练观众便该知道叙述又走向保守了。
不过这些已经不是影评该涉及的问题了。
所以这部片子看着有些奇怪,因为内部的话语颇有冲突之处,如果找回电影史的分析方法,将这部影片与”后九七“的港片,以及事实上早至《还珠格格》的港台资本支持的电视剧相比,大概会有一些启发。
《白银帝国》毕竟处在一个两岸三地的冲突语境之中,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
乱炖二字比起”混搭“要更好,毕竟炖过之后已是拆解不开的一锅,然则猪肉还是猪肉,粉条还是粉条,用第五代的话语毕竟是二道贩子。
然而终于还是给了这部影片四星,作为观众我已然很满足了。
《白银帝国》电影名字挺响当当,无论电影的画面还是选角都像一部制作精良大片,表面看来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中的那些画面让我想起了山西那些保留完好有些年代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晋祠,导演还花了重金到塞外、沙漠上进行了拍摄,电影制作资金的充沛让每一个电影镜头、场景、服饰都那么的美都那么的精致。
在演员方面郭富城、张铁林、金士杰两岸三地演技派男星的汇集保证了电影角色的质量。
有了近于完美的电影画面再加上会演戏的演员,又打着有深度中国华尔街晋商文化的旗帜,乍一看《白银帝国》离一部好电影不远了。
认真看电影的故事情节比较令人失望。
电影开始还像模像样的讲述关于晋商文化内容。
之后康老爷的白银帝国是被一个婊子弄垮的,一婊子绑架了康老爷家的四媳妇起,康老爷的白银帝国开始一点点的崩溃。
电影的重要笔墨没有落在康老爷、康三少爷如何为成晋商文化某一个代表一个符号性人物,天成元号如何扬名天下。
反而是杜二娘、康老爷、康三少爷之间的三角恋情成为了电影主线。
左看右看都像老谋子当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中的那些乱伦畸恋。
电影那些升华闪光的内容来的相当突然,却要通过话外音来给观众们做一个导读,真有点可惜。
看来《白银帝国》只不是过披着华丽的晋商文化袍子穿着情趣三角恋情内裤金玉其外的帅哥,那电影名字还不如直接叫《康少爷的恋情》。
先说个题外话。
在《白银帝国》上映前一周,我想先去买原著《白银谷》熟悉下故事。
然而这本2001年出版的小说却突然在这周变得洛阳纸贵,淘宝上连续问了三十多个卖家之后,才买到一本书脊有破损的。
卖书给我的卖家说,这一周以来,很多人来问这本小说,短短几天就脱销了。
这不能不说和《白银帝国》的上映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同样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白银谷》在电视里播映之时,这书没有脱销。
《白银帝国》受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虽然在那一大串电影相关人员的名单中,导演的名字最为陌生,但这也丝毫不影响这部影片和一些名导的作品一道拼杀暑期档。
但这部安排在暑期档上映的古装影片,却并没有如其他同档期的华语影片那样娱乐轻松。
《白银帝国》所呈现出的温雅气息和浮躁的暑期档似乎有点格格不入。
而就作为古装片而言,《白银帝国》在近年来的华语影片中也算是另类,在我们熟悉了一群古代人在荧幕上飞檐走壁打打杀杀之后,《白银帝国》这样一部丝毫不以动作场面作为卖点的古装剧情片,确实给这已经有点浑浊的古装片中带来了一丝斯文之气。
传统史诗的题材回归正如本文前面所说的那样,《白银帝国》的出现至少开始转变我们国人对史诗片的概念。
自《英雄》出现之后,宏大的战争场面、血雨腥风的拼杀几乎已经成了史诗片的代名词。
由于对场面以及特效的过分依赖,使得过来的史诗片往往空有史诗之名,却无史诗之实。
而实际上,史诗片之所以成为史诗片,完全不在于场面的大小,而是看这部影片是否有庞大的故事构架,影片是否透露出一种一般影片所不具备的大历史观。
这类影片往往通过几个角色命运的沉浮来表现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就是为何《甘地传》、《末代皇帝》这样几乎没有什么大场面的影片依然被称为史诗片的原因,甚至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可以称为一部史诗片。
然而可笑的是,由于市场的浮躁,“史诗片”在我们国内几乎已经成了大型武打片的代名词。
而《白银帝国》至少在故事的构架上完全符合了史诗片的要求。
影片通过山西票号“天成元”来反映清末晋商的沉浮来反映那个时代的兴衰,而“天成元”的故事也是间接通过康老三这个角色来反映。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小人物反映大历史的构架。
因此《白银帝国》有着近几年华语影片中少见的大历史观。
这固然和小说原著有一定的关系,虽然要将小说压缩到两个小时的影片中不可避免的要做大量情节上取舍,但导演姚树华没有因此将原著大加改动而加入一些无谓的家族争斗之戏,而将故事重心放在对外抗争上,这点着实难能可贵。
这让《白银帝国》一开始位子就站得较高,或者说,姚树华有了打造一部传统史诗的心。
缺乏厚重的女性情怀《白银帝国》有着一个相当不错的开篇。
“天成元”三年一次的清算那个桥段着实拍出了这个当时金融大鳄的气势,几米长的算盘所隐含的霸气这是多少千军万马都无法比拟的。
在影片前十几分钟那不多的镜头里,清末饥民遍地的惨状,几个兄弟各异的性格跃然而出,相当出色。
《白银帝国》有着一个极其惊艳的开头。
但是影片自郝蕾出现之后,导演姚树华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在大历史题材上把握力度不当的缺陷便开始体现。
虽然郝蕾所扮演的杜筠清出现之后,女性导演那难以压抑的柔情便让《白银帝国》在开篇时所营造出的厚重逐渐变轻。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杜筠清和康太爷以及康老三之间的不论三角恋,导演姚树华似乎舍得删减任何戏,唯独不舍得删减这三角恋。
不仅影片中有多次床戏,甚至康老三和杜筠清的哭别都占用了大量的片长。
这让这本来就只有两个小时片长的影片在“天成元”在商战这些戏上不得不一笔带过,于是我们便觉得清末这个“金融大鳄”在影片空有“大鳄”的气势,却缺乏一定的“大鳄”手段。
三角感情戏上的拖沓,能让观众兴奋的商战戏又显得分量不够,而戴掌柜和邱掌柜这两个仅次于康太爷和康老三的角色也因此没办法深入挖掘,尤其邱掌柜的突然叛变让观众有点不知所以。
这让影片后半段逐渐变得平淡,有给人一种吞温水的感觉——三个字:不过瘾。
两地演员的华彩绽放先说说郭富城。
作为影片中的男一号,郭富城没有愧对自己两大影帝的身份。
他在《白银帝国》中的表现让那些对表演还有一定怀疑的人可以闭上嘴了。
在一堆戏骨之间,郭富城的表现一点没给人气短的感觉,这在近年来港台演员和老戏骨同台对戏时相当少见的。
正是因为影片中内地演员那极度华彩的表演,让郭富城的表演更显出色。
其次是张铁林。
在这之前,我是对“张阿玛”是有着一定的成见。
但是看了《白银帝国》后,发现姜仍然是老的辣。
我没有看过杜雨露扮演的康太爷,但本片中的康太爷确实显现出掌控一个“金融大鳄”的气势,当他压低声音说话都能让人感到一种隐隐的震慑力,这就是戏骨的气场。
而影片中的大量配角更是让人让人感觉到这部影片在选角上的出色,无论影片中只有几句台词的角色(如押镖白胡子老大和康老二),还是几个掌柜的扮演者都让人感到一种看戏的畅快,甚至那一句台词没有的康老大,也能让人感到那种佛教信徒的温润。
算来算去,唯一不够份量的就是郝蕾的。
郝蕾的表演不能说不好,他在影片中的几场哭戏还是极具水平。
只是他在影片中让人惊艳的表演实在不多,或者说是对不上她女一号的地位。
出演《白银帝国》可以看出郝蕾是个会知道去挑戏的演员,但很明显,《白银帝国》中杜筠清这个角色的设置,是郝蕾无论怎么努力,还是难免互落下个花瓶的批评。
两个小时远远不够对于这样一部厚重的原著而言,两个小时的片长实在是太少太少。
这么短的时间来掌控如此庞大的故事,无论对哪个导演都是捉襟见肘的。
虽然我们不指望《白银帝国》能够像电视剧《白银谷》那样做到面面俱到,但如果有一个三部曲来尽量还原原著中的风风雨雨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说起来,在内地公映的华语电影鲜有真正的三部曲巨作。
早前《无间道》算是一个,不过另外两部也只能算是续集,是第一集票房好才开始拍的,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三部曲的;《赤壁》也只敢分为上下集上映,而这在这几年已经算是一次极大的尝试,这还是《赤壁》中有大场面来撑腰的缘故。
而《白银帝国》这样完全不靠场面而靠剧情的戏,不用说在国内,就是国外如极其牛B的好莱坞也不敢冒这个险,毕竟拍电影是为了赚钱的。
就目前国内浮躁的电影市场和观众叶公好龙的心态,《白银帝国》想以三部曲的面貌呈现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最低最低的底线就是能够在以后的DVD中看到一个不受片长限制的导演剪辑版,还以这部影片可能被剪掉的真正厚重。
“你好样的,你等着!
”最后两分钟的《白银帝国》,我基本上都是在按手机键中度过的,只是偶尔抬头瞅一下大银幕——反正这片子的影像就那样,光听声音也不会损失任何信息。
按手机干什么?
实况记录下那数年难得一遇的经典台词啊!
太多了,我怕出影院会忘掉。
兹列举几条:“告诉我父亲,要我珍重自己,就不要想把我变作他。
”(这是成年男人说的话么?
这是在撒娇!
)“小门小户的欢乐进了我们的家门”(拜托你是在做生意,不是过家家好不好?
)“当真的风险来临时,我们才定义自己”,(这位老爷爷多半是定居花旗国有些年头了,忘了家乡话怎么说。
)“生命是奇异的,我们祈求他不要试探我们”(这段来自那个版本的《圣经》?
)“真诚对待你们的良心,你们会获得安宁。
”(你忘了说“阿门”。
)当然,最让我迫不及待与朋友们分享的,还是下面这一句:“你小时候有一颗柔软的心,保持这颗心,你就还是你。
我就算烧成灰,也会黏在你身上……”各位想起什么来了?
是不是李慕白的“就算我死了,我的魂魄也会绕你七天七夜……”?
鬼啊!
还有更多得多的雷人台词,特别是那位文艺老年的旁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整理一下,弄个合集。
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文艺腔呢?
因为这片子的底子,其实就是一个台湾的民国戏。
香港和台湾都喜欢拍民国戏,不过拍法完全不同。
香港人走的是贩夫走卒的草根路子,台湾人走的是庭院深深的士大夫路子,这大概跟两地从民国那里继承的下来的遗产不同有关——高官跑路去台湾,富商跑路去香港。
台湾的民国戏,本质上是那种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张口闭口忠孝节义的调调,跟大陆的高调文艺作品其实更为接近,只是好言风花雪月,看起来似乎多了一点人性而已。
这部《白银帝国》虽说是国际制作,不过台湾班底显然是主导地位。
所以出现这种绵软的风格一点都不奇怪。
有影评人说这片子是“第五代重现银幕”,这话严重不靠谱。
无论从资金来源、幕后班底、影像风格还是故事情怀而言,显然都是海外华人的寻根梦,跟第五代半点关系都没有,总不好说大家都拍了山西大院,所以就都是一伙人吧?
片子以老人的旁白开始,“寻根”的意图昭然若揭,我完全可以想象台湾的观众在电影院里是什么反应:老年人泪眼婆娑,年轻人兴味盎然,因为那是跟他们切身相关,却一直缺乏了解的另一个神秘时空。
绝好的切入点,无可非议。
开头十分钟的简介也还中规中矩,没什么包袱,但是关于社会状况和票号民俗的展示有模有样,搞得我在那一霎那真的相信了预告片里的话,这是关于“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一个帝国的成败”的故事。
可惜后面的故事,只能用一句峰回路转来形容。
在票号危机当头,三少爷男儿当自强的戏剧性时刻,影片居然把将近一个小时的篇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跟二娘之间的私情!
情节上的功能,只是最后留下一句“柔软的心”,好成全他最后的“仁义”。
搞了半天,原来这部电影是个言情片啊!
只是,只是,这种少爷私通二娘的台剧“镇剧之宝”,放到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面,好象短了点,怎么也得来个二三十集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才过瘾吧?
真是委屈导演了。
说实话,看到杜二娘死而复生再远渡重洋,我已经完全傻掉了——讲晋商的戏,就该多放蒜瓣和老醋,你放这么多芥末干什么?
催泪啊?
只剩半小时了,我看你怎么收场。
姚导这时福至心灵,终于想起了我们其实要拍的是“一个帝国的成败”。
于是一抹小眼泪儿,用剩下的篇幅七拼八凑,又是“十年后”,又是“不知所终”,草上飞似地讲完了所有的风云变幻。
银幕下的我,最后半小时嘴肯定是大张着的,看着姚导用非凡的“叙事功力”给我们讲完了一个男人如何发现“仁义”的故事,然后极富教育意义地圆满落幕了!
票号是怎么经营的?
少爷“仁义”的生意方针是如何跟“制道有三,威名利”的传统斗争并取得胜利的?
少爷是怎么跟戴掌柜成为默契的拍档的?
邱掌柜是怎么从知恩图报变成忘恩负义的?
风雨飘摇的乱世,票号是如何苦苦支撑的?
这些细节,是一部号称“史诗”的电影最该着力铺陈的,可是在《白银帝国》中居然完全就成了背景,跟“德法联军打过来了”和“国民政府成立了”一样,完全沦为不重要的配料。
社会的变迁,民心的向背,这些大的格局一概欠奉,如何能令人满意?
这是说大处,小到角色的性格,张铁林的表演依然还是一个皇阿玛再世,外部动作大于内心情绪传达。
郭富城的表演中规中矩,可惜剧本给他安排的情节柔肠过多,“面带杀气”只是说说而已,仿佛领袖流水居国库收入一成的大票号,只需要谈谈情跳跳舞就可以轻松搞定。
我不知道少奶奶是怎么长大的,我只知道,一个票号的老板,绝对不应该是这样长大的。
相比较起来,倒是金世杰扮演的天津掌柜和戴掌柜,演绎得较为出色。
其实在风云年代讲乱世情,也是大片的一个路子。
不过这片子感情归感情,乱世归乱世,两块是脱节的,从编剧上来说就有些不经济了,结果是“爱情”和“乱世”争夺篇幅,而非互相成全,造成两边都没刻画好。
全片的视听风格同样绵软。
没完没了的叠化看得人心烦,几乎没有什么让人看了精神一振的剪辑。
音乐抒情过多,气势不足。
摄影乏善可陈,中规中矩而已。
美工是最值得肯定的一个环节,应该说是近来银幕上少见的将质感与美感结合的范例。
全片的“史诗”风格还能有一点影子,都是美工在坚守底线。
看完全片,我心生感慨。
《白银帝国》真的辜负了“白银”和“帝国”这两个绝好的题材。
无论是晋商的方略,还是帝国的风云,都足可以撑起一部气魄宏伟的大制作。
最后沦落成一部“风云其外,红豆其中”的痴男怨女剧,实在让人扼腕惋惜。
批评了那么多,我心目中的《白银帝国》应该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他的格局应该是这样的:在至少长达500年的时间里,中华帝国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于帝国使用银本位制度,所有想要得到帝国奢侈品的国家,都必须想方设法搞到白银。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此,西欧的几个小国才获得了搭上世界经济列车的车票,从此美洲的白银经过欧洲的吞吐,大量涌入中国,然而这种涌入似乎永无止境,因为中国根本不需进口什么物资。
于是在商人和海盗的口中,东方有着一个“白银的深渊”,世界上所有的白银都被吞噬其中。
要赚回这些硬通货,唯一的办法是贩卖鸦片……读过《白银资本》的人都会知道,《白银帝国》这个名字本来可以把晋商题材拍成一部多么伟大的电影。
都快忘记郝蕾这个人了,我说看海报怎么有些眼熟。
我以为演过《颐和园》这样片子的演员会一直遭封杀打压永世不得出现呢。
郝蕾饰演《白银帝国》中的女主角,片中形象清纯美丽,首映上她本人也去了。
不过差距真是太大了。
真人感觉老了,青春匆匆流逝了。
《白银帝国》的色彩运用很棒,让我感受到了一些传统中国的韵味。
但情节有些散了,叙事力道不够,想做成一部史诗但还欠火候。
不过比黄金甲强多了。
我是冲着晋商和金融帝国去看的,结果看片子时“金融帝国”散的那是一点印象都没留下来,光留下父子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按理来说爱情线应该是辅助线。
看了豆瓣上的内容介绍,哇塞,跟我之前想看的和现场看到的都不一样。
爱情果然不是主线。
表达晋商的仁义才是片子的主题。
可是我对此没留下多少印象。
不过还是值得推荐。
手软些给个4星。
哈哈哈,除了郝蕾,还看到天王郭富城还有那个吹胡子瞪眼的英国人张铁林了。
前部分拍的很有气势。。。张铁玲演出很精彩。。。自从一老一少牵强的纠缠到一个女人身上。。。就开始让人反胃了 直到最后的仁义二字的出现 反胃达到高潮。。。
女人比银子值钱
太仓促了吧
郭富城真棒。
什么TM的玩意,太不对胃口了。
3.5星。布景不错,几乎能还原山西平遥古朴浑厚的美。白花花的银子看得很爽。不过男主这样用自家几代积累下来的财富给朝廷填坑很奇怪,另外邱掌柜最后是为啥突然倒戈也很莫名其妙。话说电影里的天津和上海真是相当迷人。
多给一颗星的原因是 不得不说片子很漂亮 还有 我太喜欢郝蕾了
奔国际路线的 成色不怎么样 主线居然是那段无关痛痒的爱情 每个所谓的高潮都很突兀 根本没有衔接 三年啊三年。。。
一部严肃的囧片 末尾还点了个题 恩 所以及格了 郝蕾还是那么美
抛开史诗不谈。故事本身的魅力还不错。
改编小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在破鞋事件之後,看了這部依舊覺得城城好帥好靚仔。AND片尾的歷史顧問:BO XI CHENG亮閃閃~~
值得一看的。很多人觉得它不够好是因为意犹未尽。
可是只有在遇到艰难的选择时,我们才面对真正的自己,我们才定义自己。绝处出智勇。
昨天看的《白银帝国》,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主题上看,诚实从商,服务群众的思想。这个内容可是饶了一大圈的,毕竟,电影,总是需要嚼头的,就像大电影总是离不开一些色情镜头一样。主题这东西,纯粹是为了电影的师出有名,向大家宣传自己的高尚本质,即使里面充实着低级的镜头。这部电影说不上不好,就是有点怪,奇怪之一,它是是师出有名的历史片,有着时代背景,有着深厚的主题(虽然这东西最后才有点影子),但是剧情却是通过传奇般的女人来推进的。父子的反目,因为女人;老四的发疯,因为女人;老大的瘫痪,因为女人;最后,老
等到不想教训人的时候再谈中国电影吧
很大气拍的 但是人物塑造还是有点问题
最后钱窖里面的那卷轴打开后写着仁义二字
主线不清是致命伤
剧情不怎么地的剧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