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逃亡的公路电影。
最后终于看到泪奔,好久没有哭的这么痛快了。
一群犹太孩子要从维希法国逃到瑞士,路上发生的却比去霍格伍兹魔法学校还刺激。
因为危机四伏,因为到处是眼线,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被处死。
41分钟,上了一辆卡车,结果被卡车上同行的阿姨听到他们谈话,被卖了。
谎称自己不是犹太人,要去夏令营,也没用了。
结果却在争执的缝隙当中,逃到了山上……2我就不剧透了。
看到最后我对自己说,不要害怕,不要慌张,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的。
不要往外找,就在你身上。
回到你自己的家门,你看到所有一切都可能的就是你的心。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生灵。
很多就像要回到大海的小海龟,在路上丧失了性命,我们是那幸运的一群。
我们的力量来自于自己。
我们的心量无比庞大。
无比知觉。
故事开篇,妈妈强颜欢笑送别女儿芬尼,然而转身的那一刻就掩面而泣,奠定了全片的悲情基调,从此芬尼与可爱的妹妹乔吉森以及庇护所的孩子们相依为命,过上了注定不寻常的生活,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带来的撕裂性成长,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痛苦,纷繁的乱世中,芬妮从被监护人,变成妹妹的监护人,再到变成全队人的队长,从此有苦不能诉,有泪不能流,甚至连恐惧也不能表达,因为勇气是在这样的世界生存的必需品,如弗曼夫人所说:"就算怕,也要假装不怕,为了她们"。
片子里的人物各有特点,弗曼夫人充满了焦虑与不耐烦,但看到孩子一张张稚气的脸,心里的巨墙便瞬间瓦解,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仍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自己的责任;看起来乐观幽默善于逗女孩的大男孩伊力,却在孩子们最需要他的时候胆怯的变成了一个懦夫;那个送乔吉森娃娃的抱着婴儿的妈妈,却在关键时刻出卖了孩子们;战争阴霾下的群像形态各异,人性里的善与恶,爱与恨,慷慨与自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战争,弗曼夫人或许是一个脾气暴躁但心地善良的贵妇,伊力也可能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大男孩,而那位陌生的妈妈,应该也只是千千万万个充满对孩子爱的母亲之一。
可以明显的看出,导演显然不想要把全片描述得过于压抑,这不是片子的初衷,生命的流转与活力才是导演想要叙述的,战争就像一片放大镜,将人性的恶与善成倍的展现出现,而在那片阴霾的透镜下,孩子们的天真活力才显得弥足珍贵,穿插在片子里的几段孩子们嬉戏打闹的描述给整个灰暗背景涂上几抹绚丽的色彩。
孩子们没有等到弗里夫人,只能跟随一个陌生的大男孩离去,失望、恐惧、迷茫的种子在逐渐发芽,然而一个小小的足球,将孩子们最本能的玩性带起,伴随着小提琴声响起,阴霾的空气被一扫而尽,那些刚刚发芽的失落种子们被扼杀在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壤里。
同样的手法在孩子们从法国警察那儿逃出生天时被再次使用,阳关下大片飞起的纸币,孩子们像捕蝴蝶一般扑向绿色的原野,远处森林色彩逐渐斑澜,欢笑声响起,疲惫与恐惧再次被丢到一旁,让人感叹生命的奇妙,即使在最肮脏的世界里,他们一样能够找寻自己的快乐与希望。
全片几乎没给成人奔跑的身影,却给了孩子们在原野奔跑的不同角度的大量镜头,甚至影片更是以芬尼在边境网旁的奔跑收尾,跌倒的瑞秋背后两杆冰冷的枪,芬尼的Z字跑呼应前文,突然响起的枪声拉动着观众的情绪,镜头从芬妮的第一视角仰拍孩子们一个个脏兮兮的或者惊恐或者庆幸的表情,而影片,也在这样的升华中走到了尾声。
二战中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一个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本片从孩子的视角描述二战的一隅,让观众有与观看类似辛德勒的名单等片完全不一样的触感,从不一样的角度呈现出同样的价值观,即:黑暗永远无法遮盖所有的光。
1、那些愿意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人们,那些不顾危险帮一把的人们2、每次困难时,孩子们又再次童趣盎然时,走累了就提球,唱歌,在河边玩水,在破房子里演戏3、透过相机,见到最想见的家人4、伊利,空白的信带来的希望,交给芬妮要“之”字形避开枪5、男孩夜晚的真情袒露,安慰地牵手,大家都很想妈妈6、我们勇敢的芬妮,勇敢的孩子们
就是这个年代的小孩子啊。
不管多么临危受命,还是那样天真的有脾气的女孩子。
她不愿相信喜欢的男孩子是背叛者,没有问题。
他因为郁闷闹脾气,不会把真实的事情完整转述,也没问题。
对战场存留天真,更加没问题。
问题在这个世界,不是她。
他们这些孩子也依然是孩子,对面色善良的人放松戒备,只是被社会锻炼出来了是自己不愿意有的求生欲。
对着终点冲,对着自己的小队员硬是抬着头往回守护。
这种东西不是战争时候才有的品德,但在战争时候的这样大的小孩子里面,不是难能可贵,而是值得珍贵。
众所周知,二战题材从来不缺好电影。
好莱坞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用整整10年的时间创造了史诗巨作《辛德勒的名单》。
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影片中那句——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世界。
2002年,《钢琴家》上映,讲述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中艰难生存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终为导演 波兰斯基 赢得了金棕榈奖,成为他晚年的巅峰巨作。
像这样赤裸裸还原历史、贡献巨大的影片绝不在少数。
但是在同类型的影片中与犹太儿童相关的电影却屈指可数且大多冷门。
就像今天的这部电影,它没有《辛德勒的名单》以及《钢琴家》那样很高的知名度,却也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芬妮的旅程》豆瓣评分:8.6
“芬妮的旅程”,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旅行,而是一场关于逃亡和流浪的旅程。
旅途本该浪漫惬意,但如果与战争、犹太人、德国纳粹相关,这一切会是多么艰辛和残忍啊!
疯狂的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残忍的种族屠杀,600多万犹太人横死。
其中儿童竟多达150多万人。
犹太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们免遭杀害,将他们托付给了各个不同的组织以获得收养与保护。
在法国的某收容所内,一位面容憔悴的母亲,嘱咐着大女儿:妈妈很快就会来接你,照顾好两个妹妹…话没说完,眼泪夺眶而出…这位母亲知道,自己对女儿说了谎。
因为,这一别,必定是永别。
大女儿名叫芬妮,稚嫩的小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她知道,想活下去,就要远离市区,和爸妈分开…因为,他们一家,是犹太人。
芬妮常常给妈妈写信:我和妹妹都好想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们呢?
妈妈回信总是:战争一结束,我就会马上出现在你面前。
但谁也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自己能否在战争中保全性命,以及,还有没有重聚的可能...
直到有一天,她们彻底失去了联系…
由于形势严峻,收容所也很快暴露,于是组织者决定,把孩子们转移到欧洲唯一安全的地方:中立国瑞士。
出发前,负责人叮嘱道:不能暴露真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害怕…并且让芬妮临危受命,肩负起同伴们的希望,然而,此时的芬妮,也只有10岁...
从法国到瑞士,从城市到边境,一路上,他们趟过小溪,穿过森林,越过大草原…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
《芬妮的旅程》改编自由犹太姑娘芬妮·班·艾米的真实经历,于2016年在法国上映。
和电影中一样,现实生活中,芬妮和两个妹妹在1943年成功逃到瑞士,在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回到法国,却再未见过父母…
在浩如星辰的二战电影中,这是特别的一部。
片中没有血腥战火、没有残忍屠杀,只有优美的风景,动听的歌声,和可爱的孩子…尽管电影的主题残酷、黑暗,纳粹踪影无处不在,可孩子们天真可爱、爱玩爱笑的天性,没有缺席。
在逃亡的路上,他们展现出非凡的勇气,镇定的应对搜查,面对纳粹军官的审问,毫无惧色。
可一旦暂时远离了危险,他们就变回了普通孩子…
他们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一个个小精灵一般,他们飞跃田庄,森林,草原。
在没有任何食物补给的情况下,她们仍然展现出与大自然同样的生机。
有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的善,总比恶多一分。
乱世之下,人人都在独善其身。
但是,总有一些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这些孩子...
为了逃避搜捕,孩子们躲进了货车尾厢。
检查车厢的工人大叔看着一张张惊恐的小脸,不忍心告发,低声嘱咐:十分钟后再出来,祝你们好运!
在野外,孩子们吃坏了肚子,凶巴巴的老农夫收留了他们。
尽管他总唠叨着:你们不要给我惹麻烦,明天就给我滚!
可看到孩子们无助的身影,粗鲁的老头又心软了,让他们住了一天又一天,直到再也瞒不下去…
战争是可怕、残忍而无情的。
尽管如此,依然有这样一群孩子,充满了对于生的渴望,在战火中迈着稚嫩的双腿。
这顽强的生命力,竟胜过一切。
当这群孩子们跑起来时,你也会看到这黑暗的世界始终有一束光照耀着他们。
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看完觉得真是个意外的美好。
印象深刻的几个点:1.伊力到底是因为害怕所以逃跑?
还是想引开站台的检查警官?
我看完不太懂,但不我想应该是为了引开警察:①在收容所的时候他就一直在偷偷关注战争的消息,这在收容所当时应该是被禁止的,中间弗曼女士发现了却并没有指出去责怪他。
②弗曼女士在收容所暴露不得不送孩子们离开的时候,指定伊力为孩子们的对长,说明伊力是值得信任的。
③后面伊力的那封信。
2.伊力的信:支撑了芬妮逃亡许久的伊力的那封信居然是空白的。
伊力或许明白:只要有一点点的信念,芬妮就会坚持下去。
这一点弗曼女士也提到过:黛安哑巴,维多内向,而芬妮坚定!
芬妮:我害怕难道你从来没有害怕过吗?
弗曼:那就假装不害怕!
知道吗?!
听起来好像很矛盾,可是对于芬妮,这更是一种鼓励。
3.那个笑起来像洋娃娃一样的小男孩(很遗憾竟然没有看到他的名字):太太太太太喜欢他了,全剧最爱。
趁警官不注意锁上门,咆哮怒骂那一段,真是看的我心惊肉跳的!
后面在山顶上找到一个破房子的时候,又带领孩子们玩起了过家家,简直太萌辽!
4.精灵般可爱的孩子:真是难以想象,这帮孩子们小的才6岁,而芬妮也只有10岁而已。
逃过玉米地的那个画面,就像一群散落在大自然里的精灵。
在最后帮他们的意大利人让那里居住时,一个小男孩半夜还在偷偷干活,只是因为芬妮争取来条件是帮让干活,让才留下他们。
感动哭了。
5.最后的结局:德国士兵已经举起了枪,芬妮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摔倒的小同伴。
我更感动和关注到的是:在背上同伴的时候,那封空白的信刚好飞到她们年前,就像伊力在厨房初见芬妮时候的鼓励和幽默一样,给了芬妮站起来的力量;在跑起来的过程中,芬妮跑的是Z字型,而这也是伊力曾经开玩笑般告诉过她的。
太美好了。
电影里大多数的人其实并不理解这场逃亡的实际意义,只知道要躲避士兵 警察、躲避所有的成年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断送她们未来和性命 不论是为了利益举报援救组织的老人,还是为了安全出卖孩子们的妇人,都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在了儿童的对立面,摆在了人性与良知的对立面。
导演用孩子的纯真和成人的虚伪、奸猾作对比,凸显了残酷战争下人们生存环境遭受的无情破坏。
二战题材从来不缺少好电影,任何一个影迷都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片单……在这份片单中,有一个散发着独特光芒的角落:儿童。
杉姐今天给大家安利这样一部电影:《芬妮的旅程》
虽然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1,但看过的人数不足500人。
公号们都讲大事,抓热点,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冷门的小片。
故事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讲述了二战时期,一群勇敢的犹太孩子们逃离纳粹纳粹的魔爪的故事,自此他们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母。
《芬妮的旅程》采用纯儿童视角的拍摄方式,很难想象,一群孩子的嬉闹旅程居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惊心动魄、震天撼地的生命体验。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其中儿童竟然多达150多万人。
很多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把孩子托付给不同的组织,让他们获得收养与保护。
故事一开始,一位母亲把女儿送到了一家儿童收容机构,并答应女儿很快就会把她接回去,年幼的孩子不懂离别的滋味,母亲骗得了孩子却骗不了自己,她努力的保持着微笑,可一转身就哭了。
在这家儿童收容所中,有很多被犹太人父母送来的孩子,这是一座由父母愿力缔造的避难所。
小主角芬妮就是其中的一员,十二三岁的她,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小脸儿上写满了倔强,自己都还是孩子,却要在乱世中照顾两个妹妹,已然是个小大人的样子。
和集中营相比,收容所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到处都是孩子们可爱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
一天,芬妮和同学们正在表演木偶剧,台下的弟弟妹妹们笑的合不拢嘴,校长却忽然接到通知,收容所已经暴露,德军马上就到。
虽然依依不舍但小小的孩子也懂得生命开不起玩笑,她们被转移到了意大利的一所房子里。
房子里散落着动物的干尸,主人福曼太太让她们感到害怕,初次见面,她就生气的质问不是说,没有小孩吗,当天夜里她就把芬妮和妹妹拆开,让妹妹必须独立睡觉,虽然妹妹会哭到天亮。
但这福曼太太面冷心热,是她在关键时刻保护了孩子。
为了把孩子们送到更安全的瑞士,福曼太太让孩子们乔装成去山上参加夏令营的法国人,她半夜起来让孩子挨个说出自己乔装后的名字,引来孩子们的各种不满。
但福曼太太依然坚持每天夜里的盘问活动,只为她们关键时候不出差错,因为一个差错就意味着死亡。
送孩子去坐火车时,看到来检查旅客的军官,福曼太太马上演技开挂,十分可爱。
先是在火车站高呼,自己东西被偷,引来军官的注意。
接着,看到火车已经开动了,但孩子们还没上去,福曼太太马上就假晕了。
虽然孩子们上了火车,虽然她们都能讲法语,但危险才刚刚开始。
火车到站时,带队的男孩因为看见德军太害怕逃跑了,芬妮临危受命, 成为了孩子团的领队。
芬妮能成为领队的原因听起来也十分不靠谱:戴安是哑巴 维多太内向 你比较精明临走时福曼太太把芬妮拉到一旁,告诉她当领队的秘诀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害怕。
芬妮临时带队,认为只要找到接应的人就能完成任务,可她哪里知道,九九八十一难在前面等着它。
火车轨道被炸断,孩子们中途下火车,芬妮带着所有的孩子不知道去哪里。
小队友车站走丢,马上就被德国官兵盯上,半路逃跑的大孩子伊田直接被捕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接应的人,但在转移时,她们被德军发现,所有的孩子都被捕了,福曼太太之前煞费苦心的突击检查派上了用场,就连最小的孩子的回答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人心难测,她们因为半路得到的一个布娃娃被人出卖了,德军拘禁了她们。
这下完了?
这些孩子的表现让人相当诧异,金发小男孩被枪口抵头也没有后退半步,没有食物的威胁之下,他们没有交代出任何一个接应人的名字。
他们在这里吃了最后的晚餐,成为待宰的羔羊。
却靠着机智和小聪明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溜出去,飞到了森林和田间。
奔跑的孩子们就像散落在大自然的小精灵。
这画面一时间让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震撼和奇美,总之她们的身影和这片生机最般配。
她们什么都不确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没有一个可信的人却到处都是想把他们抓走的纳粹,芬妮执着于寻找接应人,但接应人现在很可能也已经死了。
芬妮终于明白,在这个乱世中,不能依靠任何人,她只能把自己当大人。
她们找到了一所废弃的房子,准备在那里生活,直到战争结束,昔日因为这个问题扭成一团的小伙伴终于和解了。
芬妮:我们要呆在这里吗?
眼镜男:今晚?芬妮:对,每一晚。
这一路,处处都是怪兽(孩子们称纳粹是怪兽、大野狼),孩子们多次与死亡交肩而过,最终都化险为夷,她们是幸运者,更是强者,丑恶和死亡并没有让孩子们忘记欢乐。
和逃亡的艰险比起来,最能打动我的是孩子们的天真与善良。
这是上天赐予的力量,是普通成年人都无法拥有的东西。
坐在汽车上的孩子和举报了他们的坏人挥手告别。
走不动路的时候,一个皮球就能让他们忘记疲惫、迈开小腿奔跑起来。
父亲留给眼镜男的钞票忽然从包里飞了出来,孩子们马上就兴高采烈的玩起了捡钱游戏,他们是那么专注游戏没有一个孩子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试想如果看到漫天飞钱的是一群成年人,那场面不知道会有多难看。
纳粹亲手打造了一个无情的战场,他们认为可以把犹太人赶尽杀绝,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玩耍的战场,她们远比敌人想象的顽强。
这一路走来,孩子们要感谢自己,也要感谢很多为他们付出的成年人:他们可能是慈善家、可能是利益熏心的大富翁、也可能是穷光蛋。
芬妮最初生活过的收容所的管理人员就因此失去生命。
无论如何这世界的善意总比恶意多一分。
辛德勒被全世界熟知,可是还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不为人知:英国人尼古拉斯·温顿组织了8列火车,救了669名犹太儿童;波兰女士森德勒化装成护士从犹太人隔离区中救出近3000名犹太儿童,波兰政府2007年3月授予森德勒“国家女英雄”称号;中国人何凤山、潘均顺也因为曾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和收留逃难的犹太少女而被列入其中。
顺便提一件让每个中国人都自豪的事情,中国的上海是二战期间唯一一个犹太人能够合法进入的城市,犹太人在这里与中国人和谐共处,20000多犹太人来到上海,他们在这里经商、生活,战后大多数人留在了上海。
(犹太人在上海开的商店,门口有中国人走过)留在小木屋的孩子们还是遇到了大困难,小朋友们因为在树林里吃了野果上吐下泻。
无奈之下芬妮和眼镜男孩半夜走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区,穿过死人的尸体,她为了弟弟妹妹们的生命第一次暴露了自己。
她就那样直接敲开一间房子的门,对房子的主任说“我是犹太人”,敲门之前,芬妮对小伙伴说“如果我出事,答应照顾我妹妹”。
要知道芬妮也还是个孩子,她常常会在梦里与妈妈相见,她表现出的成熟与勇敢真的让人心疼。
所幸芬妮敲开的不是敌人的门,她们用做工换来了在这里的停留。
很快纳粹又来了,孩子们再次需要转移。
眼镜男的钱派上了用场,他们用这笔钱偷渡到了瑞士的边界,又一次在德军眼皮底下溜走了。
即便是到了边界,能到达瑞士听上去还是天方夜谭:这里离边界有五公里,你们有45分钟的时间,德国人会在那里巡视,你们要跑进树林里,从铁丝网上的洞钻过去,然后一直跑到反坦克障碍,中间是无人地带最危险,然后看到灰色的房子就是瑞士,听懂了吗?
孩子们再次张开双臂、迈开小腿开始奔跑,她们跑啊跑,我跟着哭啊哭,我居然因为一群孩子的奔跑泪流满面,她们跑的是那么认真,他们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
这一刻,他们是奔跑中的发光体,是移动的赞美诗,而无法预知的未来又让观众心情忐忑、情感脆弱。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他们的逃生是光,是人类的最后希望,是正义的最后避难所。
感谢生命,感谢和平。
本文首发w今日头条号《电影烂番茄》 作者杉姐,微信公号《1895电影评论》同步
芬妮的旅程,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场逃亡。
二战期间,一群犹太孩子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逃往瑞士的故事。
本该天真的年纪,却被迫成熟。
明明是很温暖明媚的画面,讲述的却是一个让人有点紧张压抑的故事。
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下一刻是不是就会少了这群孩子中的一个。
死亡、害怕、希望、勇敢... 所有的一切都担在了一个十岁出头的女孩身上。
不要怕!
如果怕,就假装不怕。
要活下去,就要假装不怕。
这段仿佛没有尽头的旅程,惧怕、饥饿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欢乐。
孩子的世界,玩闹奔跑都是快乐的。
逃亡过程中的一点玩乐也抚平了他们的害怕与不安。
有善心人的守护和自己的坚韧勇气,希望就一直存在。
一张白纸,就可以是信念所在。
最后,这群勇敢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奔向自由,那其实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但苦难肯定比欢乐多很多,他们就这样离开了父母,再也没见过父母。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现实定比故事残酷得多。
但无论如何残酷黑暗,也总还会有一束光照亮前路,照亮一丝丝希望。
这世界上,善意总还是比恶意多那么一点点。
生活即使充满了黑暗,总会有人带你走向光明,而这部电影里的光明,就是芬妮,就是那些帮助过她们的人,尤其是农场主,所以,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比较明确了。
从角色来说,有三个地方比较让我感动,首先就是那个出卖了小朋友的女人,虽然没有表现出最终结局,但是大家可能也知道了,众人难免会吐槽,可是,在生死面前,谁又能大义凛然,何况怀里还抱着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这个从道德的角度考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具体就和汶川地震的“范跑跑”差不多吧。
其次就是那个敢于将枪抵在自己脑袋上的小男孩,从后来的表现来看,不乏有冲动的成分在里面,因为那些警察走了之后,小男孩有点发抖,不过这也是很勇敢了啊!
最后一个,就是芬妮托付了那个信件去敲门的时候,张口就说:我是犹太人!
毫不夸张的说,这点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甚至不亚于边境上救小女孩的危险程度,留给我们的只有惊艳!
最后,就是表现手法啦。
用相机来表达回忆,真的是神来之笔,芬妮在离开农庄的时候,将相机送给了别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自己的成长,从当初接过孩子的紧张,到带领大家冲出黑暗的成长。
除此之外,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张纸,作为一个信念指引大家走向自由,尤其是芬妮打开,照着空白的纸,读出来的时候,让人泪目,寓意满满。
人人生来平等,没有任何一种政权,可以享有践踏生命的权利,如果有,那只是光明的火星在蛰伏,总有一天,会有人点起反抗的火把,当大家手里都握着火把,光明和胜利也就不远了!
芬妮比我们看到的要伟大!
装不要怕,空白纸,瑞士……
相对于被屠杀百万犹太人来说,被救的千名儿童只是占一小部分,极小的部分。电影#106
胜利大逃亡之少年儿童,主角光环下的芬妮和哈利波特眼镜男,尤其一脸坚毅果感的芬妮,如神佑一样带领大家顺利穿越封锁抵达瑞士,像一次明知没有危险刻意制造难度的野外拉练,唯一的亮点就是未成年人这个新颖的角度,
我觉得很一般 ,为啥分这么高。没啥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没啥感人的道理,就是描写孩童在残酷现实中的天真。。。然而我觉得很无趣
CCTV6
充满人性之美
空白的信也能帶來希望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感兴趣的电影数不胜数,总有些想看的影片在经年累月之后才终于得以观影,而《芬妮的旅程》于我便是其中一部。—— 为什么我们人类世界要存在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种族仇恨乃至种族屠杀?为什么不同的种族的人类就不能好好和平和睦地相处?…---…看见这群还处在稚嫩年纪的孩子们怀着对死亡的恐惧,在绿草地疲惫地奔跑、在溪水中欢乐地玩闹……在树丛中小心地躲避,最后奋力地奔向那有生存希望的目的地,我的泪腺不时被触动乃至眼眶溢出泪水。
小演员们都很棒 戴眼镜的小正太好可爱嗷嗷嗷嗷!最后五分钟很好哭嘤嘤嘤
抗德神剧
真人真事改编
冲着“儿童与战争”这一亮点去看的,但没想到这居然是唯一亮点。无论是帮助芬妮一行人的人们,还是芬妮等人的本身,形象刻画都很浅薄。剧情累赘,芬妮等人路上几乎畅通无阻,这可能吗?没必要如此迎合观众审美期待吧?看的时候只感觉无聊,很烦,只能不断快进。反战效果差。
影19224:拉封丹寓言前开心的一群孩子之后为了生存逃离。勇敢的小孩!《容基耶尔女士》女一和《皇室风波》小公主勒普罗。
“如果怕,就装不怕”
他们都太可爱了
踢足球,抓纸钱,那一刻多么温暖啊!愿世界和平不要伤害无辜。
空白的信件是坚持下去的信念 踢着皮球向前跑忘记了疲累 随风扬起的纸币像蝴蝶 在废弃的小屋里过家家 背对所有黑暗痛苦不顾一切朝前跑;再黑暗的时代也有人性的光辉闪耀;“如果怕 就装不怕”
完全看不进去。对我来说,这片又叫芬妮带你看风景。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剧情很不流畅,我没有被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