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典型的一段:大哥:“虽然还没和文子商量,爸以后要生活的地方,定在我家也可以。
”大嫂:“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也就是说你想扩建房子吧?
”大哥:“是啊!
爸爸你觉得呢?
和我们一起生活的话。
”老人:“我谁家也不去,就这么定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亲情缩影,那种礼貌,带着一点点似是而非的疏远。
有人不同意我这样美化,别解释了,冷漠就是冷漠。
但是我真不想用冷漠这么冷漠的词,因为自始至终态度都好好,氛围都和谐。
你说是他们虚伪到家了,但好歹人家装也装的出来啊!
同样的情感矛盾冲突,要是放在中国,肯定是一地鸡毛,满街狗血了。
看看《第三调解室》那种,一家子吵上电视挣房子的节目就够了。
演绎出来,估摸是这样典型的一段:大哥:“这家我说了算,爸以后跟咱过。
”大嫂:“放屁,咱家哪有地儿?
你把老头子收了,我就带着孩子走,离婚!
”大哥:“你敢!
还反了你了……”(然后进入无休止的争吵)老人:“人老啦,不中用,你们嫌弃啊……”难以置信,81岁高龄还能拍出这样好的作品。
却又坚信不疑,恐怕唯有81岁阅尽世间沧桑,才拍得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山田洋次的影片就是这样,你不觉得他们是在表演,那是真实平实的生活原本呈现,非常自然,自然到你会想要很苛刻的去探究那是不是精心设计过的,例如自行车翻车的老师那一段,我甚至一桢一桢的去找蛛丝马迹,也依然无法定论。
从《母亲》到《弟弟》,再到《东京一家人》(我不太喜欢《东京家族》这个名字),温馨的一塌糊涂。
父母在孩子的心里不过是观光客,孩子在父母的心里却是永远的牵挂。
时隔五年重看这部电影,感觉完全不一样。
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想的全是人性的冷漠与自私,会觉得大儿子过于刻板,自己的亲情怎么也大过其他病人,觉得大女儿贪婪,母亲刚死就想分遗产,觉得小儿子不懂事,母亲一大把年龄还让母亲做着做那,觉得苍井优明明是个外人做的比亲生子女做的还多,然后得出人还是不应该这么冷漠,应该更温暖一点才对。
五年后的今天看这部电影,想的是另一码事,大儿子一个医学博士,还经营着自己的小诊所,每天的辛苦那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他还是有陪父母转转的想法,包括大儿子的媳妇一样作为家庭主妇操劳的同时,也还在想着陪伴父母,而大女儿同样经营一家小理发店,市侩精明的一个老板娘,可母亲去世了还是哭的不能自已。
小儿子没钱,没有赡养老人的能力,连自己的温饱都是个问题,有意思的是,连自己第二天吃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但却是陪老人付出的时间最多的,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照顾着两个老人。
所以说,影片想表达的,不是亲情的重要性或者说不只是,想表达的更像是,在尽孝和自己的生活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做选择,如何维持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最难以抉择,复杂的事,也是真正能够带给观众思考的事,我相信,大女儿没结婚时也一定做过小儿子做的事,陪父母逛街一起吃饭什么的,文子也一定做过纪子做过的事。
但最后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了一副模样,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生活太苦了,压力是多方面的,上司的、顾客的、妻子的、孩子的、太多了,太难说了。
没有人真的能老得很从容。
老年之后无处开解的孤独,僵硬身体的窘态,提前离去的爱人,都需要一一受过才算。
所以你今日未加体恤也没关系,因为日后你也会吃下这一份苦,躲不掉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场人人都能意识到又不得不经历的痛苦。
从一开始看就非常喜欢,有很多感触和共鸣。
整部电影其实没有什么高潮迭起的剧情,叙事手法非常平铺直叙甚至可以说平淡,但却不会让你心生不耐或觉得沉闷,反而觉得节奏恰到好处,而且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和反思,难怪这部电影评价会那么高。
这个家族里的人物其实有很多日本传统家庭的影子:严肃不多话的父亲,严格的教育态度使他与孩子之间总是很难亲近;以夫为天,以家庭为重的温柔母亲,一直默默跟在丈夫身后关心孩子,在正式场合总是要穿和服,塑造出非常传统的母亲形象;在父亲殷殷期盼下不负期待的有了好成就,行为与说话方式相当稳重的长子;在电影里总是在后面默默忙碌,一直笑脸盈盈但却完全看不出人物原本性格的长媳,也是非常传统的日本媳妇形象;备受宠爱,性格活泼,颇能干的二女儿,在电影里嘴上最会说,其实最不想照顾父母的人;个性软弱,从小不被看好,长大也没什么大成就的小儿子。
这些虽然是日本家庭里的人物,但我们或多或少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亲人的影子,更甚的是他们相处的方式。
郷下的父母亲好不容易来一趟东京,除了向故友上香,更多的是来看看远在都市的子女是否一切都好,从一开始子女虽然想着表现出热络接待父母的态度,带他们去参观什么的,但是很明显的就是客套,彼此间有种淡淡的疏离感,好像把接代父母当作是某种任务的样子。
随着父母停留的时间越长,越来越没耐心,美其名让父母去住高级饭店,其实就是不想再随身照顾。
两老突然从饭店女儿家却被告知当晚不能让他们俩住宿时,两老商量着晚上该去哪时真让人心酸,而且老夫妻并无任何怨言,像是早已预知会有这么一刻更让人看了不忍。
电影里有一段也颇让人感慨,老父亲和友人在居酒屋喝酒叙旧,言谈间提到家里的子女,情绪激动讲话大声了些,引来了其它客人的侧目,客人们纷纷起身离开,并向老板娘表示对老人们的厌恶,不仅是亲人间,整个社会越来越不能包容年长者。
(当然发酒疯是真的不受欢迎)老夫妻的东京之行虽一如预期的出了意外,但是导演拍摄的手法并没有洒狗血或过多着墨在死亡这件事情上,整个电影仍照着一贯的步调非常平稳的呈现了在医院得知死讯时众人的反应,当然要伤心一下,然后最现实的女儿马上想到处理后事,然后就过渡到回乡办丧礼,办完丧礼后还是最现实的女儿又开始想着要分母亲留下来的物品。
就跟一开始一样,父母亲其实从来不曾在他们的生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子女而言,他们还是东京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父母亲是在乡下还是天国又有何差别呢?
看到这忍不住落泪了。
而故事的结尾其实也很平淡,老父亲选择继续留在乡下,陪在身边照顾他的竟然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但有着深厚感情的邻居,家庭的羁绊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导演留给观众深思的问题。
82岁的山田洋次,翻拍《东京物语》,借小津的壳,下自己的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东京家族》。
豆瓣评分8.8,足以看出国内观众对它的认可。
《东京家族》依旧流淌着《东京物语》的血液,用娓娓道来的基调,拍出了东方式的亲情。
这份亲情很动人,也很尴尬。
一对老夫妻,去东京看望儿女,探亲之旅,却成生离死别。
小津和山田洋次都在指出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父母的爱与子女的爱,从来不对等。
两位老人去东京后,三位子女的反应各有不同,反应可见亲疏。
本文将着重从三位子女与父母的亲疏关系来讨论东方式亲情的现状与尴尬。
先说大女儿。
如果评选不孝儿女,大女儿绝对能力拔头筹。
她对父母的爱,多半靠嘴,很少行动。
这样说并非在无视她请父母住豪华宾馆的举动。
要评价大女儿是不是孝顺,就要客观评价,她请父母住豪华宾馆靠不靠谱(和大哥共同出钱)。
我认为不靠谱。
老年人来东京的最大目的是要见子女,参与他们的生活。
对两位老人来说,住豪华宾馆和参加豪华团旅行没有区别。
老人只住了一夜,就是对豪华宾馆的否定。
大女儿可能穷疯了,才会把住豪华宾馆当作对父母的孝心。
她自始至终缺少一种善解人意的能力,不懂得从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细看《东京家族》,你会发现大女儿的槽点体质,没做一件能让人满意的事情。
父母来东京,她让小儿子迎接。
她明知道对方做事不靠谱,小儿子搞错地方没有接到老人,也在于大女儿安排不周。
最后父母只好打的(在东京打的很贵),大女儿没有检讨自己筹划不利,一味埋怨小儿子。
母亲死后,她就当众提出要母亲留下的大岛锦绸和高级碎花麻布。
小儿子吐槽大女儿在葬礼刚刚结束后就要分遗物。
她说这是为了缅怀母亲。
最可悲的是,大女儿是老夫妻最宠爱的孩子。
多年的宠爱,让她成为自私自利的大人。
父母的付出,儿女的报答,永远是不对等的。
大女儿对父母的冷淡,也让老夫妻寒了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说完大女儿,再说大儿子。
大儿子是医生,收入不错,算得上体面人。
他的经济基础比大女儿要好很多。
当老夫妻第一天来东京时,全家人吃价格不菲的寿喜锅。
有大女儿的衬托,大儿子的孝子光环会明亮一些。
他会主动提出带父母去游玩,也会提出请丧偶的父亲和他们住在一起。
事实上,大儿子对父母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孝心,不如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义务。
影片开头有细节,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就让他取消陪伴父母游玩的计划。
我对大儿子的孝心持质疑态度,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因为病人的出现,大儿子就取消陪伴父母的计划。
这说明在他的价值观中,陪伴父母不如给人看病重要。
我不是说大儿子必须要忽略高烧病人见死不救,而是想说面对病人,他可以通过网络和本地医生沟通,协助帮忙。
她的妻子提出要带老人游玩儿,他以诊所离不开人回绝了。
其二,即便没有病人,他陪伴父母也是一种敷衍。
因为按照原计划,他的出行地点更像是带娃放风,而不是陪父母游览东京。
从这里也能看出大儿子的双重身份,他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儿子的父亲。
残酷的是,双重身份注定大儿子无法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回馈父母。
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个人生活。
大儿子再一次因为大女儿的冷漠无语,散发出孝子的光芒。
他主动提出父亲和他们一起生活,也是一种办法。
一种办法可以看出大儿子的态度,我能这样履行赡养父亲的义务,但这并不是你唯一的生活方式,言外之意,你也可以选择不让我这样履行义务。
在这里,我要重点表扬大儿媳。
听到老公邀请公公和自己一起生活,大儿媳直接问,你是说要扩建房子,就是为了这个?
有些人会认为 ,这是大儿媳敲山震虎,婉拒公公和她们一起生活。
恕我难以认同。
因为她确实是个善良的儿媳妇,下能做弟弟(小儿子)的知心大姐,上能舍得为公公婆婆花钱。
当小儿子带着女朋友来到老家为母亲服丧时,大儿媳说比之前的女友要好。
大儿子和大女儿都表示惊讶,这说明小儿子和嫂子的关系特别好,双方有交心的感情。
在此,我要重点说一下大儿媳和公公婆婆的关系。
当婆婆公公来到东京后,大儿媳操持晚餐,用寿喜锅宴请家人,足以说明这是大儿媳对公公婆婆的善意。
当大儿子出急诊,无法陪伴父母,大儿媳第一时间建议,自己可以陪伴公公婆婆一起出游。
听到老公邀请父亲住在一起,大儿媳说“扩建房屋”,我更倾向于她在顺水推舟,解决问题。
如果公公要和他们一起生活,就必须扩建房屋。
如果不扩建房屋,她的两个儿子就要挤在一起房间。
就在影片开头,她的儿子对此很不满。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儿媳算是做到了儿媳和母亲双重身份的和谐统一。
大儿媳的善良也映照出大儿子的真面目,他算不得孝子。
最后谈谈小儿子。
在大女儿眼中,小儿子不靠谱。
在大儿子心里,小儿子一事无成。
这些是父母对小儿子的整体印象。
论学业,小儿子比不上大儿子,无法满足老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成为最不讨喜的存在。
论机灵,他也不如大女儿巧言令色,无法得到足够的爱。
小儿子的幸运,是他找到一个童话故事中才能出现的女朋友。
颜值高性格好,不嫌贫爱富,懂勤俭持家,就凭借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小儿子可能在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
当然,小儿子最能打的地方就是他有颗温柔善良的心。
尽管一事无成,住简陋的公寓,但他绝对是随喊随到的好儿子。
哥哥姐姐没有时间陪伴父母游览,他没睡饱就带父母游玩。
从职业角度看,小儿子是打工人,姐姐和哥哥都算个体户,前者的自由度远远低于后者。
然而,小儿子依旧能够保证随喊随到,不会拿忙碌敷衍父母。
在母亲去世后,他是唯一一个跑过去安慰父亲的。
这是影片中最催泪的情节之一,在父亲转身的时候,他欲哭又止的表情,既有在缅怀母亲,也是在心疼父亲。
尽管小儿子住简陋的公寓,他却带给母亲最大的快乐。
影片还有三者住处的对比。
大儿子住的是小别墅,大女儿和小儿子住处逼仄,打开门总能看到邻居在挂衣服。
三者的经济状况一目了然。
但是,有钱不代表能够表达爱。
有些人,即便钱不多,也能给家人带来温暖。
《东京家族》拍出东方式的尴尬亲情,最受父母喜欢的大儿子和大女儿,反而不如小儿子体贴。
我们经常说,“偏儿不得偏儿济,偏儿反受偏儿气”,父母比较偏爱的孩子反而不孝顺,而有些不被喜欢的孩子反而成孝子。
这简直就是东方式亲情的一个奇怪现象。
聪明如你,快来告诉我 ,这是为什么?
先介绍山田洋次拍此片的背景:首先是作为导演自1963年的《下町の太陽》至今山田洋次已为导演50载,再来影片出品方松竹映画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110周年和50周年的死忌,有意翻拍小津安二郎经典《东京物语》而恰逢今年是山田洋次进入松竹映画逾59年近60甲子纪念。
所以各方促成了这部崭新的“东京故事”。
故事是有改动的,不仅老三不见了原作点睛人物原节子的角色也消失了,戏份全换在了妻夫木聪饰演的小儿子和苍井优饰演的未婚妻身上。
新人物新戏份也很好更符合山田洋次,但二女儿和大媳妇我个人认为相较原作塑造失败。
原作里小津是安然精致的,二女儿的吝啬大媳妇的城府都止于镜头和简短对白显得优雅高明。
而此片二女儿性格突兀,大媳妇完全没个性不失为失败啊。
其实看了第二遍才明白那位看起来怪怪的大儿子,那种冷漠的冠冕堂皇其实是种有限的自卑啊。
很多人都说影片过半苍井优一出来整个电影都亮了,也难怪,配合着久石让的配乐在日本精致的街巷骑着脚踏车的女神确实营养啊......两部片都不失人文关怀,小津低声控诉着二战山田有心缅怀着震难,相识相爱于地震的妻夫苍井一对也算震后象征性的希望吧。
翻拍后可以看出山田没有刻意回避最出彩的小津镜头语言,空间与人物布局经典的就该沿用自己的特色也该突出,真是大家风范。
昨天看片看到老平山看着摩天轮回忆自己和妻子年轻恋爱时一起看的英国老电影《黑狱亡魂》,我就想被老匠山田洋次借人物之口道出的自己所爱的电影,我居然看过真是对自己近来疯狂累积看片量感到欣慰。
看电影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的是月底爸妈来看我的事。
现在还在求学期间,空闲时间多能陪他们,可是等到再过十年有了小孩工作上了正轨,正是事业上坡压力最大的时候,而父母也越来越老迈,在感情和生活上会不会都对我有更多的依赖和要求,到时候我能不能应付得过来,会不会也有片中儿女两难的尴尬呢?
看到老人对儿女的迁就体贴,可是难掩孤独,对有人陪伴的强烈渴求还是在许多看上去笨拙的细节行为中流露出来,难免会想起家里的老人,却想到自己从19岁开始就没能好好守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眼泪还是忍不住下来了。
电影借鉴小津原作的载体,但关注和表达的内容都很不一样,把两者作比较是不公平的,小津的《东京物语》没有看过,只是根据豆瓣一些影评对这部《东京家族》的批评,感觉小津的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日本人和东京这座城市,向度是本土的,所以也能挖掘得深刻入木,自然能达到更高的层面;而《东京家族》要讨论的是更普世性的问题,其中日本和东京只是一个场景和道具,帮助导演带出他要表达的关怀,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还是文化中的人,只要是离家在外漂泊的游子,或多或少都能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熟悉的影子,找到共鸣,这种普适性很有可能会使得影片深度降低,因为要顾及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难免会让讨论流于泛泛而谈。
那些平淡的生活纪事,自然的人物对话,还有颇为突出的几个笑点,都是想要把观众带入到的是一个很琐碎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让人进而观照自己的生活。
虽然导演总有点故作平淡的感觉,比如苍井优的角色实在是个有点刻意煽情的角色,但总体感受是这部影片在平淡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就把情煽了起来。
导演要的不是观众在那些故事情节层面找到共鸣,而是在更深的感情上,比如与家庭的羁绊,父母无言的体贴,对父母的愧疚,与长辈之间的僵持与尴尬,人与人之间的体谅,还有希望得到理解与难以言说的爱……虽然我们生活背景各不相同,这些美好的情感其实都在我们心底是呼之欲出的,而这部影片帮我们从日常点滴中发掘了出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我们可能平时不够敏感并没有意识到,又或者长久以来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缺失了这些而忘记了它们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与必要。
其实影片中不少的点还是看得出它除了普遍感情之外,对现实社会是有明确的关照的。
比如在父子对话,和居酒屋那一场中,都表达了对世道不满,对现实的失落情绪,认为这个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坏,老一辈信仰努力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可却发现他们换来的美好生活渐渐变了质,而小一辈已经连理想都已经不谈了,似乎这个社会根本没得救了,这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日子越来越难捱的情绪,在如今不少大城市中都存在,在香港要是聊起生活,几乎人人都在抱怨一片哀鸿遍野,“狮子山下”精神早成了不切实际的都市传奇,说明这种心情有其普遍性,也同样具有现实性。
另一方面,在日本语境之下,311大地震被不断高亮也在意料之中,虽然难免会让人觉得俗气多余,跟风一般,但有意思的是,同是这一场地震,爸爸朋友的太太因为地震失去了母亲,而小儿子却因为地震做志愿者认识了未婚妻,一个给他的生活和家庭都带来了希望的新鲜空气。
年老者与年轻人之间的差别不知是否导演刻意为之,但影片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典型的对现代城市人群的划分标签,被忽略的老年人,冷漠灰暗的中年人,和失去理想的年轻人,不过加了个注脚,这些年轻人充满着朝气终究是未来的希望。
当然,讨论社会问题拍的深刻的影片肯定也大有人在,但《东京家族》要关注的并不是这一点,影片中存在的种种张力跟问题,比如大儿子对长辈无暇顾及,二女儿自私的心理,小儿子未来的生计似乎都没有改变,而老一辈拼搏奋斗的生活理想与小一辈放任自流的精神世界的冲突,导演也没有说哪一个说服了哪一个,最后孩子们还是要回到忙碌的都市为生计奔波,留下爸爸一个人孤孤单单在家乡守着妻子的骨灰。
诚然,虽然学者与艺术家在社会议题上可作许多有意义的分析,但是生活总要继续,而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问题总是存在在那里,而你永远无法解决,大多的人只能习惯接受,甚至忍受,就好像社会大背景一样,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经济下滑,都是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
而导演认为,面对如今大都市普遍存在的这些生活压力,理想的破灭,生命的毫无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都是有办法去解决的,要解决的不是这些问题,而是人的情感,回到家庭,回到至亲的人身边,用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真实的感情与依赖,互相照顾体贴,来扶持彼此在艰难的世道捱下去,生活的希望与力量正在于此。
所以影片最后还是充满希望的,爸爸虽然一人在乡下,可是有邻居一家,特别是那个小女儿来照顾他,亲友邻舍之间守望相助的精神还是有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守望延续着;而至于他的三个儿女怎样,都包含在爸爸最后对苍井优说的那句话里面,这个社会会越来越艰难,请你好好地照顾他吧。
(大约是这个意思,当时已经感动得哭瞎了)所以这部影片对我们还是有一些重要的意义的,活在这个艰难的世界中,每天媒体和网络上都充斥着各样叫人充满戾气的消息,一些很炫很牛逼的观念只能打一时鸡血,我们终究需要一些真实的,细微的,日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温暖我们,给我们希望。
谨以此片,温暖你心。
便是这部影片于当下存在的意义。
=========================================题外话:一边看的时候,忽然冒出来这样一个想法,其实这个题材在中国也一样有足够丰富的现实土壤拍出一部好片子。
前两年在上海的时候,住的小区大多都是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年轻人,刚刚成家,有些小孩才两三岁,有些自然把一方母亲接过来,挤在小小的一房一厅里帮忙带小孩,但是另外一方的老人呢?
等到孩子大了呢?
我想《东京家族》所讲的人物背景完全也有可能在任何这样一户小家庭身上发生,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下,整个故事的走向,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肯定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似乎很有意思,而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文化变迁中一个正在不断涌现的重要现象。
不过中国的另一个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市场基础的题材是不会有人拍,也许拍出来也不会有太多人欣赏,而我更期待的是,在中国有没有人能把这个题材拍出像《东京家族》一样细腻真实,而不是流于俗气的婆媳大战的电影呢?
看整部影片就感觉被压抑和温馨交织着(无论是“东京家族”还是“东京物语”)。
而且故事就发生在当今,更有贴近感。
山田洋次一点都不逊色于小津安二郎,苍井优也不输原节子,但苍井优“准儿媳”这个角色还是不如原节子的“遗孀儿媳”那么有张力。
“东京那么大,如果有一天走失了,恐怕一辈子不能再相见”……“——大家都回去了吧?
——嗯,东京人都很忙啊” 。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决定一生的重大选择不会超过三次。
或许就一次,一次选择,人生就改变了。
变得怎么样了呢?
因为抉择的不同,有的人成了牛人,有的人成了庸人。
平山和阔别了十年的也已经变成老头子的昔日好友深更半夜坐在居酒屋喝酒。
平山因为身体的缘故早已经戒酒,而老朋友一次次游说,都十年不见了难道不该喝一杯吗?
说不定这是咱俩最后一次喝酒了呢。
在这样的情感催化下,平山破例举起了杯子。
喝了酒的朋友向平山表达歉意,对不起,我们这么多年没见,你本该住在我家,可是我现在要看儿媳妇的脸色过日子,今晚你不能住在我家了。
谈起各自的儿女,朋友羡慕平山,平山的大儿子是正经八百的医学博士,在东京从业,相当体面。
平山一个劲儿的摇头,他原本希望孩子们在本地发展,可大儿子执意要去东京,接着女儿、小儿子也去了东京,将老两口留在岛上,那个岛已经几乎荒无人烟,连商店都倒闭了。
居酒屋里的年轻人鄙夷地看着这两个醉醺醺的老头儿,觉得扫兴,老板娘充满歉意地将年轻人送出门外,和他们一起鄙视了老爷子一番。
醉了的平山说:“这个国家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朋友见平山醉了要走,平山一把拽住他,不许走,不是说要和我一醉方休吗?他不知道这一晚的平山根本无处可去。
《东京家族》讲述一对老夫妻到东京看望三个子女,首先住在大儿子家。
原本打算周末带父母游玩的大儿子接到患者的电话,便取消了游玩的安排,返回医院。
父亲平山问儿媳妇如果他人在外地怎么办?
儿媳妇说,那就会找别人来接替他。
看来陪父母出去玩还不够找别人来顶替的格儿。
夫妻俩又住进女儿家,女儿是开发廊的,工作繁忙。
她与大哥商量把父母送去了宾馆,说是让老两口住豪华酒店,其实是为了摆脱老人,摆脱麻烦。
老两口住了一宿退房回到女儿家,女儿生气了,表示晚上家里要举办酒会,没有地方给二老睡觉,自己想办法吧。
老头儿决定去看望朋友,住在朋友家。
而老伴儿美子决定去小儿子家。
小儿子没什么正经工作,吊儿郎当,住的地方也很狭窄,她决定去帮儿子收拾房间,给儿子做饭吃。
然而平山的朋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处看儿媳妇脸色,根本无法收留平山。
当看到平山握着酒瓶醉倒在居酒屋,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悲凉,他说的那句话“这个国家是不是哪里搞错了,这样是不行的”回响在脑子里。
虽然是日本片,却几乎是百分百地印证了中国的现实。
不要说农村,就连居住在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现在都削尖了脑袋往一二线城市奔。
对于个体来说,这似乎是一种进步要求,对于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如此争气或许是一种安慰,是炫耀的资本。
那是因为他们还不够老,等到足够老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像平山一样,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
平山的儿女们做了一次抉择,离开小岛,去繁华东京。
他们只需要这样一次选择便把整个人生都改变了。
随后,市侩、务实、冷漠、薄情、贪婪为他们的一生盖棺定论。
看他们对待老人的嘴脸实在有点可恨,也有点可怜。
既然选择了出人头地的这条路,就注定了要六亲不认。
也许说出人头地都太夸张了些,我想,一定有不少人就像平山的大儿子和二女儿一样,以为到了东京这样的地方可以大展身手,到头来看看自己的一辈子,不过是拼了命庸庸碌碌糊口,为了生计一刻不敢放松,一刻不敢停止。
平山曾跟老伴儿感慨,自己的女儿小时候是一个多么温柔的孩子。
难道婚姻是女人的坟墓吗?
为什么东京的女儿变了?
不是婚姻是坟墓,而是车轮一般滚动的城市节奏是丧钟,无数年轻生命前赴后继扑进去添火。
从小儿子家回来的老伴儿美子,突然中风,骤然离世。
在奔波于儿女的家、奔波于宾馆的那几天,美子就差点昏倒,说自己很累。
女儿说,母亲的死是一个突发状况,和劳累无关。
她是在推卸责任,但身为医生的大儿子说了实话,有关系。
女儿便开始数落父亲为什么不早点说出这种状况。
真想扇她耳光。
就在母亲中风入院的时候她还在家里跟丈夫抱怨母亲病得不是时候,耽误工作。
我严重怀疑,就算父亲说了,会引起儿女们的重视吗?
在儿女如此的怠慢下老两口坚持着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并非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而是维护着自己作为父母的尊严。
平山一个人回到岛上,带着妻子的骨灰。
他发誓再也不去东京。
儿女们虽然嘴上担心着父亲一人的生活,但是没有人可以留下来陪伴他。
因为当初的选择,因为选择了东京,儿女不再是儿女,是上了嚼子的城市毛驴,他们需要不停地围着磨盘转,直到他们也变老,变得无用。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老片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世俗的标准来看,张大民每一次人生的抉择都是错误的。
他妈得了老年痴呆,全家商量老母亲的生活问题时,李木勺建议花大价钱雇人伺候。
张大民说出了真相:你当是养猪呢?
那是我妈,外人伺候得再好,能有自己的儿女上心?
全家数张大民最窝囊,最无能,最小市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他没事业,就他不上进,就他陪得起。
就这么一个没出息的胖子,撑起了照顾痴呆老母和白血病妹妹的担子。
他一次次请假旷工,最终下岗失业。
照顾母亲有什么了不起,照顾妹妹有什么了不起?
一个大男人下岗失业没工作被全天下瞧不起,这就是冷酷现实。
张大民的一生也盖棺定论了,那就是没用。
但是,我想当他有一天老了回顾自己的一生,不会有遗憾,也不会后悔。
他尽心赡养了母亲,供弟弟上了大学,给妹妹送了终,他爱妻子,为了省钱连烟都戒了,他不欠任何人的。
他的人生,只不过在某些世俗人的眼中不够成功而已。
张大民的幸福并非我有你没有,而是坦然。
而平山的儿女们,有一天,也许会后悔,会遗憾的。
也或许他们不会去反省和遗憾吧,一旦这样做了就太痛苦了,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自有一套自我麻醉,自圆其说的办法。
如果不自欺其人,又如何面对现实的疮痍?
日本的世代观其实在老龄化的社会中有着它自有的意义:比西方人的两代关系显得更有细琐 紧密和温情,这是山田洋次;比中国人的世俗 霸道和过多干涉,则显得单薄,疏远和礼仪感;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天下多子家庭的老人的问题难免会有兄弟姐妹间的做多做少,各家经济和实际负担问题,心理建设问题等等。
不要说小津冷漠,其实这本是大家都不敢说出口的真实感情。
山田洋次在竭力压低这种感觉,而通过小儿子这一面的两个年轻情侣的付出,展现这种羁绊的延续。
作为尚未过门的媳妇,优酱也会烦,后悔,不愿意,然而因为人性的善良和体恤,她还是这么尽心尽力,得到父亲认可和感激后,年轻的她也体验到了巨大的幸福感,这是真实的情感。
值得我们思考。
不说好看,很理解小伙伴在siff连看东京物语和东京家族然后就睡着了(居然已经是前年的事了)但是可以说说感同身受,和长辈的微妙情感,一点说不出口,又在不言中,真心是东方电影才能拍得出。
喜欢孙辈的两个小盆友设定,和祖辈日常之间的游离,但是到分别之际,再不懂事的孩子也会感受到生死两隔,半是惊慌半是不明所以,好真实。
也喜欢小儿子和女友的描写,没有谁承包了鱼塘,简单的关爱,善良的平凡,略违和的只是平凡设定的一对长得实在太俊俏。
平和系的日影,总像一个舒服的背景音乐,温和不夺目。
完成了致敬东京家族的任务了。
whats classic?
its never new, it never gets old.
观感比《东京物语》好,能理解想传达的情感,但人物还是很端着,从表情到行为,苍井优的角色根本没结婚,这些嘱托合适吗?原作是寡妇,多感动!……日本人没有丧假这个概念的吗,死了老妈像死了个陌生人一样……
太贴生活了,三次看完不错了
也太多無謂的鏡頭了吧...而且東京物語演到後來變成東京日劇是怎麼回事...
熟悉的生活气息。生老病死,便是人的一生。任何从每当逢年过节一张桌子就坐不下的大家庭出来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吧。想到一些再也见不到的亲人,不期然就潸然泪下了。淡极始知亲情。
扯远了-04/28/20
评分不至于吧……这剧情……这一通操作下来,儿媳妇是下不了船了,哎?这么绑架的剧情豆瓣居然一反常态无人咒骂了吗?揪着中国旅客素质差这点讲半天,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事实可也不能这么一直揪着说吧,这么乳化的片子……另外,平心而论,实打实来说,人物形象演技过于生硬了,生硬到完全可以和日语教材演绎媲美了。这8.8的高分,实属看不懂。
虽然一直知道把它跟“东京物语”比较很不公平.老早之前尝试看了5分钟就觉得“不是都翻拍么,怎能不两部连看呢”.今天两部连看果然完全不行! 除了夏川结衣和吉行和子基本对头外,桥爪功像老年痴呆而不是泰然,中岛朋子努力饰演杉村春子.“黑狱亡魂”是我非常喜爱的片子,也被无情提到(豪华酒店居然没隔音)
这个电影最圆满的地方在于老夫妻没有失去一个宝贝儿子,于是情节变得更有家常味儿和人情味儿。就是谁都没有错,大家都是不由自主地在高速运行的社会巨轮下被越碾越冷漠。剩下的坚持,都有一点悲凉的味道在。选了这样的题材,我不觉得山田洋次有多少进步,反而这应该是他拍得最负面的电影之一。
无奈太少了点儿~
真的不明白8.5分的評分是怎麼來的。對《東京物語》生硬的模仿,多少有些東施效顰之感。
好像经历了平行时空一样,《物语》里的心结一个接一个地在这里被解开,象征Constance的Yuki也从老妇变成了少女,满满的希望之意。阻隔和伤痕不再,每个人都可爱了许多,次子成了主线,虐心度仍然不减,温情成分却多了一倍。
不愧是山田洋次,之前看过小津的《东京物语》,山田这次是致敬之作。子欲养而亲不待,子欲孝而亲不在。多可悲的事情,我们国家居然还把定期看望老人写入法律,这听起来其实也很荒诞。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还不完。不能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人在的时候,就多爱他们一些。
虽谈不上经典,但至少温顺谦和。。。。建议不要把此片与《东京物语》联系在一起,两者片子虽有共通,但情感不同。。
小津冷山田俗 简直差太远
SIFF4@新衡山 我是山田洋次黑我会说?
山田还是过不了煽情这一关啊。
开始时是小津高仿 后来突然又没了 苍井优挤破脸的笑容力求实现原节子的超高COSPLAY 原节子角色有她和妻夫木聪协力担当 悲情感一下就弱了 原节子和父亲的那番谈话当初让我备受感动 现在也没那么震撼有力了 模仿不像模仿 自己不想自己 中间来点没素质的中国人和311大地震非常突兀 做作
虽是致敬,却丢掉了很多小津《东京物语》里的韵味,感受到的都是牵扯的温情。还不如去看是枝裕和呢。
很温和细腻,虽然时代不同,但家族之间流淌的东西是相似的。我最近不适合看亲情,但还是慢慢看到了结尾。
因为黑了中国 不引导正确的价值观的影片没必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