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t explain why I love it in details. Just feelings, maybe it reminds me those days back in my grandmother's house located in a sub tropical small village. Maybe it is the way they talk the way they walk. Maybe...who knows. But if you watch it one day, you got to get hold on the film making trivials too. Although it is called "trivials", but it is so fun to get to know how they made things happened. By the way did I tell you that the director of this film, yes, looked like a smaller size Andrien Brody? In white, yes, he is all in white in that film trivials. Very attactive. Also the scene of they trying to catch up the running Dajeeling train.Well I can't just tell you every emotional stir that I got from enjoying the film. It is just so impressive that I had to watch it again. Just now. Ok I will leave it to you to judge by yourself whether it is worth a 5 stars recommendation.
印度风光旖旎。
这竟然是一部喜剧片。
我到结束楞没有看出来。
可见观影中观者素质多吗重要。
我素质低,心绪恶劣。
由此可见一斑。
在线观看声画不同步,不理解原文的味道也是理由。
我还以为影片中三兄弟从猜疑到胸中块垒冰释。
有些什么隐喻呢。
从救溺水的孩子开始变得温情脉脉。
他们的妈妈真是个高人,可惜不是入了本地的宗教而是一个传福音的修女。
谁说印度火车老晚点?
——人家总是提前开。
——或者说西方乘客总是迟到。
三兄弟最后扔掉死去的爹的包厢,追车一段很爽……这就是所谓高潮。
音乐动听。
不是一部西部片吧?
或者是好莱坞的新类型——东部片。
充满对东方印度的的想象。
或者对中国特色来说,这是一部美国《西游记》。
啊也太好看了吧!
好看!
真好看!
好看的不得了!
实在是很好看!
好看的让人想哭!
好看的让人想大声尖叫!。。。。。
就是,好看!
真的是令人陶醉呀,看这部片的不到两个钟头内,仿佛是。。。
半夜在考山路上大喝廉价鸡尾酒到蒙,不知不觉中在街边跟陌生人跳起舞来,春天在中央公园边吹暖风边慢慢抽一只烟,夏天在吴哥正午当头快被烤化了之际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或是在cheesecake factory一心一意吃下一只摩卡芝士蛋糕等等这些美好的记忆加起来同时回顾一遍的感受。
总之就是慢慢的开心要溢出来的感受,而我是多久没有开心过的人呀!
抑郁的人们!
你们有福音了!
wes anderson,你是我的神,请比我晚死,并且更加多产。
韦斯安德森一贯的风格。
安德森绝逼是色彩美学的大师,这部片子没有故弄玄虚的暗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虽然最后强行升华,但有种磕了药般的迷幻吸引力可以让人忽略故事的走向。
老大Francis英国老绅士属性,虽然一出场鼻青脸肿,脑袋裹得像个粽子,但还是拄着拐棍,穿着三千块的乐福鞋,带着助手,每天早晨制定行程表,睡觉穿bundle pajamas。
老二Peter标准老美,从头到脚一通混搭,乱服不用开处方的肌肉松弛剂,睡觉光个膀子穿着粉红底裤。
老三Jack法式文艺闷骚青年,写小说,自带音乐,喜欢《Where Do You Go To》这种闷骚爵士,蓄着小胡子,披着骑士酒店的明黄色法兰绒浴袍,随时春心荡漾随时勾搭妹子。
三兄弟睡衣look旅行一开始三兄弟各怀心事郁郁寡欢,Francis自恃大哥,口头禅是“let's make an agreement”,一心想给两个弟弟一个惊喜,带领他们重回从前的幸福时光,虽然在Peter和Jack眼里这个大哥不怎么靠谱也没什么号召力。
去程中三兄弟搭的火车以蓝色为主色调,车厢上印着大象图案。
色谱里蓝色是冷色调,Blue英文是沮丧悲伤,而大象,则代表着忧郁(雨果在1983年发表短片《忧郁的大象》意向)。
在开始旅行的火车上他们也确实有够忧郁,Peter对婚姻生活一心逃避,Jack沉浸在上一段感情中走不出来,连列车长和乘务员也各有一段伤心往事,总之整个色彩布局就是在告诉观众他们的心情就是一滩狗屎。
去程蓝色基调车厢因为买了条毒蛇被赶下火车之后Francis向两个弟弟坦白了此次旅行的目的,三兄弟坐着那几个LV定制的焦黄的行李箱上嗑完了非处方药决定各奔东西,此时色调发生了转折,意喻着三兄弟内心感情也发生着变化。
这个转折是一个色彩的过渡。
在这个过渡阶段当中,蓝色、黄色、白色交相出现,互为主次。
比如在参加印度小孩葬礼时室内墙壁背景色是蓝色,前景人物是白色和鹅黄,室外墙壁背景色是橙黄色,前景则安排了靛蓝色衣服的孩子,加上参加葬礼时的纯白库尔塔,三种颜色平分秋色最后黄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上风,韦斯安德森这个对称狂魔!
蓝黄中轴对称葬礼结束后画面色调一举变为黄色。
多种黄色的形成层次感,色度一下明艳了起来。
是的,三兄弟成功开始走向阳光了。
在喜马拉雅山下见到母亲时,这时画面黄色的饱和度整体还是偏低的,偏茶色和褐色,第二天一觉醒来,明亮度瞬间提升,三兄弟成功告别阴霾走向灿烂。
亮度up返程火车上,暖色占领成功,车厢颜色变成了橙红,图案由大象变成了老虎,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饱和度极高。
这时候三兄弟情绪应该达到嗨点了。
于是影片在火车沿着一路旖旎风光向前中结束了。
回程橙红色基调车厢韦斯安德森这个不用美术会死星人,用彩色讲完了一个故事!
三兄弟什么的,最有爱了。
金黄色的滤镜,长镜头内急速却规则的摇移,随着《青春年少》《天才一族》《水中生活》的成就,已成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风格了,在《穿越大吉岭》里,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筵席了这种属于他的独特属性。
然而可惜的是,本片并不如他前三部收入标准版的作品那么自然,他试图通过一次异域之旅展示家族兄弟之间情谊的失而复得,可旅途这样富有形式感的载体在这泛黄色的镜头里被演绎得有些做作,美式幽默的台词本是他的拿手好戏,在本片中成为了刻意为之的不好笑的冷笑话,故事相比之下稍显想象力匮乏,也许是《青春年少》中的师生情愫、《水中生活》中的家庭伦理被安德森充斥大脑的那种主宰一切的导演力量包装得过于惊心动魄了,于是被威尼斯冷落的《穿越大吉岭》,一旦收敛了那种肆无忌惮的狂想锋芒,就只能沦为一场豪门盛筵的鸡肋了。
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仍以异域风情的绝妙摄影和灵光一闪的镜头捕捉能力抓住了观者的心。
记得之前偶尔看到《中国诗词大会》,里边的选手说,自己有一次在森林里躲雨,脑子里就冒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时我还朦朦胧胧,心里想着这得是种多浪漫的体验,甚至有点点怀疑。
今下午翻到朋友圈里大四的学姐毕业清东西,下课就去了。
找了一圈看中了一条手链,带着一个小太阳。
学姐说这是她淘了好久挑了好久才买到的。
我不喜欢三毛,她太浪漫了,浪漫得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我和她一样喜欢旧东西,一想起它们之前都得经历过多少事情,现在才安安静静地躺在我手里,就有满满的满足感。
下午阳光很足,空气都是泛着金光。
然后就突然想起来上学期,第一次去学校里的影协看的电影了,《穿越大吉岭》说实话当时里边的蕴涵啊,结构啊,映射啊,感情内核啊,我都没看懂,后来压根也就没再想起来过也没想出来过,只单纯地电影结尾曲出来,满脑子都是里边的大田野,大长路,就差闻着了。
翻出电影的背景乐听,走路的时候我觉得我都要化在阳光里;我觉得我就走在大吉岭金黄色的黄土里,走在大长道上。
一下子明白那个选手说的话了。
慢慢地觉得,看电影抱着一种挑刺找框架想内涵的心态,是能看出很多刺来,但好像就失去了看电影本来的目的。
要说看电影有什么用,其实用处不大,你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坐着看一场电影学到的知识,肯定不比你埋头学俩小时习,或者到人前吃苦耐劳收获得大。
但这种不经意冒出来的感动啊,是真的超级让人感动。
(还有能连我都能挑出刺来的电影,可能本身也不太好)附一张太阳神🌞
和好听的歌。
国内很多愤青,总爱拿印度比做阿三,仿佛没有比照,便抒发不了对中国崛起的骄傲。
很多愤青都和我一样,30有多了。
而立之年的男人,如日中天,有多少机会,能冷却下来,以另一个角度,重新思考,重新发现。
反省,不是因为我们犯过错,也不是为了将来不会犯错。
反省了,才发现天地无边无际,我们不过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
人生的每次突然变轨,都是对思维惯性的一次洗劫,更何况这次突然变轨驶入印度,这个古老的精神国度。
其实,旅行过程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不是去什么地方,而是遇到什么人,经历什么事。
越写越多了,毕竟,这是个记号,老年痴呆的时候能提醒我以前看过这部片子。
所以搁笔罢,免的让将来的我越看越糊涂。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真的是好久好久没看过这么喜欢的片子了,就算好久没写过影评今天也要逼自己叉脚撒泡尿。
最为一个资深飞行员,我先跪地上朝这片子磕个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肯定是要把这片子做飞片处理的。
这片子从始至终从每一个毛孔里都洋溢出六十年代的迷幻味,你说它荒诞也好,戏剧也好,其实片子里面不厌其烦的提醒你这是个spiritual journey。
世界上大部分的致幻剂本都是部落里巫师与灵魂对话的催化剂,不为娱乐,纯为悟道。
向敏感字符一致敬!
向敏感字符二致敬!
向敏感字符三致敬!
一节节车厢,一段段人生。
这旅程因老大去冥界晃了一圈回来后而促成,他的思想境界当然跟俩敏感软弱的弟弟不一样。
这三个宝气让这绝对该算文艺片的片子相当看得下去,但比喻还是比较现实的——拼老命做的事情往往没有意义,奔波前往的目的地往往令人失望,想去的地方偏偏会没去成——这一点儿子母亲都一样,可他们却只会把情绪发泄在母亲身上责怪她的无情。
其实我挺喜欢这个脑子有点包,为了spiritual把现实都抛下的妈,虽然我不同意她在西藏传基督教这种做法。
他妈其实早就把尘世想开了,天意如此,不如随便,这道理三兄弟到最后才明白,十多个火艳艳的箱子我正好也已经看腻了。
犹记得他妈说我们不如用比交谈更有用的方式来交流时,那几个打出来沉默的大头特写让我心跳得很有力量。
因为最近很关注技术活所以再加注几句笔记。
第一句是我太太太太他妈喜欢它的色彩了,比阿莫多瓦的调子还艳丽。
我从来是个喜欢民族风的人,选用印度文化拍这片子实在太聪明,可以内外兼顾。
我其实就在几个钟头前还刚刚想到片子们貌似好多都把饱和度调低而不调高,这就马上来一朵大丽花。
知道这片子是导演在跟某印度电影大师致敬,看来我应该去拜观一下。
第二句是它用好多好长的慢镜头,不晓得还以为他在拍MTV。
我猜测导演用这么多慢镜头是不是有深意在加重这些画面在人物心里记忆中流过的分量。
我觉得有些太形式了,略显重复。
第三是他的音乐实在不俗,Wes Anderson的品味在其他几个片子里我都觉得很不俗。
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只是有点惊讶他居然找出来这么多巨星来给他跑龙套,贺岁片么?
they do the same thing in different ways or they do different things in the same way. i think that's the brotherhood!a little humor and a little touched.nice music, nice scene and nice accent huh.i love it
看了一圈影评,没有发现特别满意的答案,索性还是自己总结一下吧。
1. 为什么是大吉岭,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有东方特色的地区?
因为大吉岭最合适。
在这部处处都藏隐喻的电影里,导演选择大吉岭也是有原因的。
稍微看一眼大吉岭的历史的就能知道:大吉岭产红茶,而且是和中国祁门红茶、锡兰乌瓦红茶并称的世界三大高香红茶,有“茶中的香槟”之称,汤色橙黄,芳香馥郁,一如这部电影青黄的主色调,浓郁靓丽,而其中生活的苦涩一如茶的苦之底味一般。
另外,“大吉岭”这个名称是由两个藏语词dorje(霹雳)和ling(地方)合并而成,意译为“金刚之洲”,宗教的形式感呼之而出,金刚怒目,却心怀善意,不就是寓指这三个兄弟的关系吗?
从一开始互不信任,甚至排斥敌视,争吵干架,到后来因为一次奋不顾身的拯救落水的孩子,心中的善念被激发,说是拯救被人,其实也是拯救了自己。
历史上大吉岭还经历过一次分离主义运动。
1980年代,它和附近的噶伦堡要求单独成立廓尔喀邦的主要中心,后来因为成立自治的山地委员会,这种分离倾向才逐渐降温。
这和三兄弟一年来分离没说过一句话,后因为这次旅行而重新连系在一起,形成了暗合。
再加上1999年,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历史和风光都足够知名足够迷人,作为一部公路片,要拍这样一部片子,除了大吉岭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2. 三兄弟的关系,为什么他们长得一点都不像?
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收养的。
这个从片尾他们见到母亲时应该就能推断出。
母亲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传教的教堂似乎还收养了很多孩子。
三兄弟也很可能就是当年他们父母从教堂领养的孩子。
后来母亲继续去其他地方传教帮助其他孩子,父亲则成为家中联系兄弟情感的唯一核心。
忽然父亲遭车祸被撞死了,母亲又不到场,原本就没血缘关系的三兄弟也就因此关系崩裂,再无联系,直到老大提出这次心灵之旅。
3.片中三兄弟,分别是如何获得心灵救赎的?
这场旅行被三兄弟定义为心灵之旅,目的地是母亲传教的地方。
那片中具体哪些细节可能让他们获得了心灵救赎呢?
先说老二吧,一脸苦相的AB这次倒是演了一个剧中最有喜感的角色。
从第一次追上火车,架起老花眼镜看了没追上火车的Bill Murray一眼,就有一种冷冷的微刺的喜感。
特么原以为老戏骨Bill Murray至少会是一个有不少台词的配角,结果因为没赶上火车就没他什么事了,这像什么话!
说起来当年父亲车祸时,是AB首先赶到了现场,抱着倒在血泊中的父亲,没听清遗言,结果迷失了自己。
在这次旅行中,三兄弟分头救落水的三个孩子,却只有AB没有救活他的那一个,即便他拼尽全力满身鲜血,自己也受了不小的伤。
这让AB自责到几近奔溃,在第一次离开村庄时忍不住向小男孩倾诉,说自己没有不尽心救那孩子,被水冲下去时有一刻失手了,之后一直抱着他。
男孩理解了他的话,回去告诉了家人,大人们才从悲伤中醒来,邀请三兄弟也参加葬礼。
也因此,AB觉得自己获得了原谅,连同父亲死的那一次,因为这两次其实都是意外。
AB的心结,在于当年目睹了父亲惨死,又因为自己执意要提车而差点赶不上父亲的葬礼,没有好好的告别。
再来说老三。
他刚和女友分手,却不断去偷听女友的电话留言。
从火车上一段艳遇来看,他们分手的原因应该是女友出轨了,男方还恋恋不舍,于是报复性的也出轨乱搞。
而他获得心灵的安慰,应该是在他们被赶下火车时,那个漂亮的印度女乘务员为他落泪吧。
似乎自己也没有那么糟,还有人为自己流泪。
虽然那原本不过是一次逢场作戏。
最后说老大,他的纠结恐怕就在于自己的责任感。
在一次骑行中,老大差点像父亲一样出车祸死了,醒来后想到的首先是自己的两个兄弟。
于是他决定代替父亲弥补兄弟间的裂痕,所以就有了这次心灵之旅。
他的目的最后也达到了,兄弟隔阂在那次印度葬礼中被化解,母亲也因为他们三兄弟在临上飞机的一刻突然变卦而终于见到了。
见到了母亲,问出了那个当年她为什么不参加父亲葬礼的原因,就够了。
至于原因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
追火车有什么隐喻?
片中追火车主要有两段,一段是AB带着行李追,代表背负着过去启程去寻找。
另一段是片尾三兄弟扔掉全部行李追,代表抛开过去,重新开始。
行李就像承重的枷锁,火车代表新的旅程。
有人说,抛开过往重新归来,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最后,剪出片中4首好听的歌,也很好地展现了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上的风光和百态哦。
4首歌穿越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世遗风光
只是看了,没看进去,不做评价
神神叨叨莫名其妙的一部电影
看到Bill Murray和Natalie Portman。
soul searching with family values
和littlesunshine一个路数,段数上差了好多
非常灵气之作
呵呵
以为会是一个风格清新的轻松喜剧,谁知是个大闷片。搭救落水儿童简直跟Jeff Who Lives At Home一模一样,救了人主角就可以升华,影片就可以结束,真无聊
这要是在中国。“你想跟我去洗手间抽支烟吗?”“对不起,本列车任何地方都禁止吸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色彩慢镜头
此导演年龄是我能接受的下限
完美的火车旅行
ost不错,看着和《The Royal Tenenbaums》类似,原来同一导演;微妙的人际亲疏,美式家庭伦理
美工不错
还是闷了点
3.5 全程鸡汤式东方学的空洞。不过,异域风情还是蛮美,三男主还是蛮萌。
抱歉了,只感觉导演充分证明了自己在室内装潢设计领域的过人天赋。
Wes Anderson你真闷骚!
现在的indie比大片还让人反胃。。。
很多导演都喜欢摆弄荒诞的形式感,但在搞怪之中还能精准表现常人情绪的不多,安德森就是一个。在这一点上,安德森的稳定性高于蒂姆伯顿,甚至科恩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