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

1944,1944铁甲连(台),我们的1944,1944: Forced to Fight

主演:卡斯帕·威尔伯格,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麦肯·施密特,格特·劳塞,亨德里克·图姆佩勒,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亨里克·卡尔梅特,帕努·欧加,普瑞特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芬兰语言:爱沙尼亚语,俄语,德语年份:2015

《一九四四》剧照

一九四四 剧照 NO.1一九四四 剧照 NO.2一九四四 剧照 NO.3一九四四 剧照 NO.4一九四四 剧照 NO.5一九四四 剧照 NO.6一九四四 剧照 NO.13一九四四 剧照 NO.14一九四四 剧照 NO.15一九四四 剧照 NO.16一九四四 剧照 NO.17一九四四 剧照 NO.18一九四四 剧照 NO.19一九四四 剧照 NO.20

《一九四四》剧情介绍

一九四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杀手奶爸艋舺美女的诞生索比堡深海之战赛博朋克:边缘行者斩风行动今天也很可爱的狗查理2号请君饶恕我们的罪搞怪奇妙夜盗光者风云Ⅱ瓦尼塔斯的笔记第二季圣灵红色护卫爱情CEO飞奔去月球在路上活死鸡的攻击愤怒的黑人女孩与她的怪物宠物坟场2高中前要做的一百件事第一季心灵侦探八云忘川序别无选择波特小姐七年之痒仁顺很美丽

《一九四四》长篇影评

 1 ) 1944——强权斗争下弱小民族国家的悲哀命运

爱沙尼亚作为前苏联的三个波罗的海加盟国之一,并不为人所关注。

这个国家加入苏联的过程,不仅是不情愿,还以很多无谓的牺牲为代价。

【1944】不仅还原的当时的战争场景,描述了1944年战争来临时的爱沙尼亚人,其对于战争的反思更是值得称赞。

二战期间,爱沙尼亚成为苏德两大集权冲突与斗争的最前沿,这个弱小的民族国家也不得不在裂缝中,分化成两派,分别加入德国党卫军以及苏联红军,并最终厮杀在战场上。

这部电影没有唯一的主角,而是从战争双方来描述,这种叙述方式十分新颖。

的确,电影的冲突双方都是爱沙尼亚人,只不过同胞因为政治等原因变为敌人。

影片看到最后,一个个爱沙尼亚青年在战争死去,不免令人唏嘘,也为强权斗争下弱小民族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悲哀。

作为一名中国人,看了这部影片也应该反思一下,面对我们的台湾同胞时,别动不动把武力统一挂在嘴边,手心手背都是肉。

说几个令人难忘的观影细节:1、由于德军只能有德国人服役,因而爱沙尼亚人加入的是德国党卫军。

电影服装细节考究,党卫军爱沙尼亚人穿着的迷彩服是到二战后期才配备的,这种迷彩服发放有限,电影中并不是所有的战士都穿着。

2、党卫军的袖子上绣着罗马尼亚国旗,与他们一同进行战斗任务的还包括来自荷兰的党卫军。

足以见得二战纳粹的征兵策略,以及战争后期德军兵员捉襟见肘的情况。

影片最后五个被俘虏的娃娃兵也说明这一点。

3、影片中出现几次轿车的身影。

轿车的乘坐者有两位,分别服从于各自的信仰,并充当说教者。

从双方各自士兵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态度,足以见得他们对苏德这两集的真实心态。

来党卫军军营的那位纳粹分子,发放元首照片,并强调爱沙尼亚人与雅利安人的同宗同源。

但他并没有得到一线战士们的好脸。

他们充分的表达了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轻蔑。

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了爱沙尼亚参加党卫军的目的,并不是信仰纳粹主义和那套雅利安高等民族的说辞,只是想单纯的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反观苏联这位政治官员,一开始他来到战争督战,总拿军事法庭来吓唬不愿朝同胞开枪的官兵。

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之后,他玩起权术诱惑与收买离间的伎俩,再到后来,他命令枪杀本民族的俘虏,被官兵忍无可忍一枪了之。

这位官员象征着苏联政权的暴政与压迫。

他的死象征着爱沙尼亚人的反抗。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爱沙尼亚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4、后半段主角苏方上士枪杀卡尔后,看到卡尔的笔记本上记录着的信息表明,他们曾经住在一起,于是决定替他送信。

并和卡尔的妹妹一见如故感情升温,妹妹说出了一个重要细节,当面逼迫她们一家人分开的人叫约图。

上士离开时,被问到名字,他编了一个姓,但苏联政治官员与他单独的那段戏却透露出了上士的父亲就是与苏联人合作的约图。

5、卡尔妹妹在教堂中,告诉上士她选择原谅拆散她们一家的人,即上士的父亲,这与上士最后选择违命救娃娃兵,并在信中向卡尔妹妹忏悔有关。

6、导演借两份信件,即卡尔的信和上士的信,描绘出了战争给爱沙尼亚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一处观影时的突兀感受:电影描述主题从党卫军一方转入苏方时过于突然,如果之前能简单交代苏方线索,后面会更让人理解。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制作精良,对于战场场景还原逼真,细节考究。

片中并没有歌颂任何一方,而是对战争双方中的爱沙尼亚人都做了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芒。

美中不足在于这样的剪辑更像上下两篇,作为一部两小时以内的电影,稍显突兀。

作为一个平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小国,排出这样高水准的战争反思片,值得给5🌟支持。

 2 ) 与子同袍

很小众的电影,很没存在感的国家。

战争题材,节奏缓慢,毫无燃点,能坚持看完,着实是因为讲诉了一个我从前不曾知道的二战的另一面。

可又怎样呢,世间太多分分合合、同室操戈,自古以来如此。

是非对错自在人心,立场不同答案不同。

我们不必为别人落泪,因为别人亦不会为我们抗争。

想要做一个讲道理的人,最后的结局就是与全世界为敌。

所以,国也好,人也好,都有天时地利的缘分,不必解释,不必寻求认同。

活下来才有希望。

 3 ) 何为正义之战?

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角度,为了纪念什么、为了突出什么、为了展示什么……成为经典的不少,当然大多还是在视觉震撼的层面。

当然,最近看的爱沙尼亚电影《1944》却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非常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拷问了一个问题:这是谁的战争?

这又是谁的正义?

“两个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而刀兵相见”,这就是爱沙尼亚的二战故事。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影片从一名加入德国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和一名加入苏联红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两个角度来讲述惨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前半段是在德国党卫军的视角,于是看到了面对苏军攻击时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的时候,他们拒绝向领袖致敬,还对着希特勒照片狠狠啐着;转折点在撤离的时候,这些加入德国阵营的爱沙尼亚士兵决定守卫一条道路,他们挖好了战壕,做好了伏击准备。

之后与苏联军队的伏击战中,苏军指挥官听到了对方的喊话,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

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

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

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

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

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

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

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

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爱沙尼亚人民的反抗斗争,只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4 ) 影评以后细写

先说感受,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完全可以坐稳豆瓣top250的水准。

//再谈叙述方式,两段“接力棒”式叙事手法在多个故事串联和三幕剧结构的电影中偶有见闻,但两段大故事完全按照时间线各为前后还是第一次见,相比大多数手法花哨但对作品本身意义甚微的电影,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更能表现战争愚蠢、悲凉与残忍,属于点睛之笔。

//不得不说音乐,全片音乐除却正常的弦乐主要有两类,一类纯钢琴曲,一类合唱,左手抒情,右手激昂,左手散发对和平岁月的追忆,右手带有对自由最终获胜的渴望。

钢琴曲出现两次,一是教堂,二是失眠,这曲子音符可能不过10个,且两两间隔较长,但却代入感极强,让我想到了德彪西的“音乐是音符间的寂静”。

此外,爱沙尼亚摇篮曲的那段结合草场风光,意境尤甚//最后我想说这样的二战视角确也珍贵//用创伤疗愈创伤,用向死而生去赎罪,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模式尸体拍摄留长发确实更悲悯,随风摆动,形成了一种生命黯去,灵魂尚在飘零的感觉“无辜的人内疚自责,而有罪的人心安理得”这句话后的一滴泪就值一颗星真好,影评以后再洗写吧

 5 ) 叙事主角的变更下,战争的惨烈

战争之下,焉有完卵?

其实我看到女主角和杀死女主角哥哥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面闪现了几种结局,女主角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他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女主角就这样在战后和他在一起了。

他一直埋藏秘密,内心撕裂。

我能肯定,导演会把远离战争一线却又受战争恶劣影响的女性角色,纳入到反对战争,反对同类相残的进程中。

没想到,结尾用一封同样来历的信,仿佛暗示了这一切的循环。

如果是薛定谔的猫猫,那就如女主角所做的那样,不要打开它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非讲什么儿女私情的。

上面只是我看到的比较在意的一个小点。

战争画面中的孩童,十六七岁的少年,供应爱沙尼亚人干粮奶茶的老人……还有五万多苏联方 七万多德军方,他们都是爱沙尼亚人啊。

电影中,叙事主角“我”是发生了变化的。

这样的变化也更能凸显时局的动乱与对爱沙尼亚人两边无可奈何的痛苦。

我们的1944,“我们”就是德方苏方的“手套”。

 6 ) 血与火的炼狱 小国寡民的悲歌与呻吟-《一九四四》

二战电影 血与火的炼狱 小国的悲歌与呻吟-《一九四四》 无奈、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这电影看得心都麻木了,影片想要表达的都不用说,看看影片中人脸的表情就知道了。

平常极少关注这种小国寡民,以至于看见这是部爱沙尼亚电影,就突然之间大脑宕机,根本想不起来这个国家在哪。

影片看完后只能说处在这种大国夹缝中的小国,在历史的海浪中只能像岸边的沙滩一样,轮番被蹂躏,反复被洗刷,影片中还可以看出苏德两国在当时都没有善待爱沙尼亚,对这个国家有的只是利用和盘剥,爱沙尼亚想要的独立自主,实现起来难如登天,梦想不受大国影响,永远都不可能,如果不是苏联解体,这种电影现在也不可能出现,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种反映一段战争历史的影片,无论屁股坐在那边,总觉得言之有物、有历史基础,能找到共鸣和反思,现在反而不太喜欢那种凭空想象、云山雾罩、光怪陆离、特技满天飞的电影,不是说不需要,只是现阶段不太喜欢罢了。

比如这部爱沙尼亚电影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向人们默默诉说着,无论二战胜利着是谁,都跟它都没有关系,它能得到的只是流血和牺牲,付出和失去。

这电影别出心裁的只使用一条主线,用敌我双方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同一场战争,影片前半部分从战争中的德国军队开始讲述,此时德军在战场上已经进入战略收缩阶段,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青年和德军一起打击苏军,战斗间歇时,面对上级为了鼓励士气而嘉奖的希特勒签名照片,他们虽然在言语中调侃德国和希特勒,但并不能掩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沦为工具和擦脚布的事实,现实的无奈就这样深深刺痛,思想和灵魂在痛苦和无奈中翻滚,但最后还是归于沉寂。

影片的后半部分从苏军的视角开始讲述,看到这你会发现苏军中一样有爱沙尼亚军人,大家同室操戈,苏军一样的利用和盘剥他们,透过这两个视角,揭露了同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分属两个阵营,血与火的拼杀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受,小国寡民的力量在这两大阵营的挟裹下是那么无助和微不足道,只能通过血腥的屠杀凸显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同时眼睁睁看着对方血染沙场,其实都是本国人民,面对着昔日的幸福家园被战争摧毁,残垣断壁,想必一定有切肤之痛吧。

我可以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为我的国家走出这种泥沼也没有多少年,而且我们还是一个文明悠久的大国,但我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浴火重生走出来了。

现在看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哀都是有多方原因所造成,影片中所流出的淋漓献血,国民思想中的深刻伤痕,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痛苦都是一样的。

影片非常精彩,服装、道具、表演以及战争场面都很写实,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一对当地老夫妻赶着马车高兴的招待德军中的本国子弟,接着又去招待另一拨本国军人,等到军人穿上军装后才发现军服不一样,都是本国子弟,却身属不同阵营,此时生死搏杀,好在自己人没有为难自己人,临别时还送了一些军队罐头给这对老夫妻,夫妻俩抱着罐头懵在哪,眼中的感觉五味杂陈,看到这一幕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太让人感慨,多种情感浮上心头,唉、小国寡民就是原罪,只能选边站,没有第二条路。

悲哀。

 7 ) 20220323 我们的1944

天呐 不带主角光环的真实片子 几度吓到了我的小心脏…爱沙尼亚 如果不看这部片 我都不知道这国家有那么糟心的一段历史 国民被逼着加入德军、加入俄军,自相残杀,有血有肉的爱沙尼亚人从没有为德国亦或是俄国而战,而是为自己,为爱沙尼亚,他们厌恶战争,渴望祖国自由,渴望和平,而拥有这份赤诚的人却葬身于无情的战火、冷血的纪律,啊😱😱即使投降也毫不犹豫被同胞射杀,开头是德方杀俄方,结尾又反向呼应了一遍,真的,太残忍了,战争,是它逼得这些手足敌对、滥杀。

弟弟亲眼看着刚换班的哥哥被一击毙命,无语凝噎,震惊--震惊--震惊--荡到谷底的大悲伤,一瞬间,只是一瞬间,他失去了亲人,兄弟,战友…一直庇护他的大树😫啊看看爱沙尼亚兄弟对同胞的理解和惺惺相惜,我们还主动自己打自己,眼中钉肉中刺,太可笑了…还好最终走到了正道上,正义才会胜利🇨🇳向所有没被无情战争杀红眼 仍然有情有义 为自由奋斗的战士和人们致敬📣

 8 ) 一九四四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

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

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

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9 ) 电影书写民族志

《1944》是爱沙尼亚导演Elmo Nüganen执导的一部新片,这位导演曾经在2002年拍摄了爱沙尼亚票房第一的《雪茫攻防战》。

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爱沙尼亚和苏联德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记忆。

《雪茫攻防战》以一战后爱沙尼亚独立战争为故事背景,讲述的是几个学生走向前线为民族独立而战争的故事。

而《1944》则缅怀了在二战中意识形态不同但是同样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爱沙尼亚的普通士兵。

两部电影在时间上先后相隔了十几年,但是在电影中,导演用影像书写民族志的意图似乎始终未变。

用影像书写民族志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艺术行为。

在很多曾经被殖民的国家中,电影人通过电影的手法,用影像唤醒民族意识,建立起统一的民族认同,以此来增加新兴国家的凝聚力。

爱沙尼亚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爱沙尼亚多次遭受德国和俄国的反复占领,直到1991年才乘着苏联国内8.19政变的契机宣布了独立。

德国和苏联势力在爱沙尼亚的反复割据,也让爱沙尼亚承受着难以言说之痛,导演在电影开始就以字幕的方式预示了手足相残的悲剧:爱沙尼亚有72000人被征入德军,55000人被征入苏军,他们在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无法避免。

在诸多珠玉面前,《1944》的开场显得有些平淡。

电影采用的是战争题材影片的常规套路,以一段对和平生活的追忆作为开始,然后用隆隆的炮火声打破对恬淡生活的念想,并且用一位亲密战友的死亡控诉战争的罪恶。

这些熟悉的片段似乎已经成为了战争题材电影的常规范式了。

这种熟稔感以至于当电影中的双胞胎新兵,争先恐后要去危险的岗位时,我们已经可以预知必然会死一个人。

果不其然,其中一位就在随后的一幕中被对方狙击手爆头。

然而这些现在在电影中看上去司空见惯的画面,却组成了二战爱沙尼亚人民最惨痛的现实。

在二战中爱沙尼亚共死亡了20万人,相当于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都湮灭在炮火之中。

仅仅在本片所展现的坦能堡防线战役,就有四万人葬身其中。

然而,吊诡的是,双方在拼死搏杀中也清晰地认识到,这是别人的战争。

卡尔一行人由于成功地阻击了苏军装甲部队,得到了亲德派政府官员的嘉奖。

但是这些士兵们却对这些嘉奖不以为然,并且拒绝向希特勒行军礼。

士兵们在拥挤的战壕质问这场战争的意义。

同样苏军中的爱沙尼亚师似乎也有相似的困惑,所以当他们在遭遇德军抵抗时,听到对方是爱沙尼亚人毅然放行,并且在苏联政委质问时称对方为爱沙尼亚小伙子。

在这里 ,他有意遮蔽了意识形态的诉说,将爱沙尼亚德军还原为最普通的爱沙尼亚人。

对于很多参战的爱沙尼亚人来说,不同的制服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境地。

但是脱下制服他们却是拥有共同生活经验的爱沙尼亚人。

他们身穿不同的军装,但是试图保护的却是同一片土地和家人。

不管是爱沙尼亚党卫军缓缓走过大地的场景,还是苏军爱沙尼亚师的士兵重回家乡的喜悦,无不折射着他们对自己生活土地的热爱。

然而有着相同目标的两个群体,却被时势裹挟,相互以性命相博。

他们夹在苏德两国之间,明知道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是仍然希望可以在这场不是自己的战争中,找寻重建自己国家的可能,导演忠实地记录了双方的立场。

在冷峻的影响中,记录了爱沙尼亚人民为寻求独立所作出的努力,即使是兵戎相见。

当然,回忆历史并不是为了渲染了苦难,而是为了更好地建构当下的民族认同。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944》里用一个年代的横切面,来展示爱沙尼亚在追求独立中遭遇的困境和牺牲。

导演试图将这些悲痛的历史塑造成爱爱沙尼亚的集体回忆,以此来强化今日爱沙尼亚的民族认同感。

瓦尔德斯在《诗意的诠释学》中说过,”拯救一个民族,使其从作为一个民族的身份的自我毁灭的绝境中挣扎出来的唯一途径是由作家去恢复讲故事的艺术,并且一代接一代地将之传授给将来有可能重新发现他们已经失传了集体身份的后代。

“Elmo Nüganen显然对此深有同感,他以胶片作为纸张,以历史作为画笔,竭尽全力去还原爱沙尼亚寻求独立的故事,用影像谱写民族志。

 10 ) 近年来非常完美的道具

亮点:* (SS外籍志愿兵団)这部片子应该是战后70年之间战争片中極少数,甚至可能是第一部提到SS外籍志愿兵団的战争故事,令人可喜。

在战争人员日渐吃緊与希姆莱的授意下,SS在战时曾经庞大的招入衆多非德系的部队。

外界一直以为SS是个血统纯正的德国纳粹党军,那是德国宣传机器的努力结果,其实在历史事实上根本不是,其中甚至有斯拉夫人,印度人组成的部队。

*(制服与装备)电影中德军外籍部队身上M40羊毛制服从领章、肩章、臂章,各款SS迷彩盔套,罩衫与单兵装备的细节,几乎无懈可击,甚至羊毛制服上还普遍配有金属的“皮带支撑钩”与正确颜色款式的褲吊带(这种细节太惊人了),硬要挑刺勉强去说也只有以下几点:- 单兵铲:后期士兵用的铲子应该是折疊型。

电影中的直铲在43年前战争早、中期使用。

-片中只有一人穿全套的M44斑点迷彩服,似乎有些怪,但不是不可能。

* (MP44弾袋)电影中士兵所配的MP44的弾袋绝对是我在目前所看过的战争电影中最好的,细节最正确的,好到令人懷疑是不是使用“真品”。

*(M24手榴弹架)片中有一幕有一士兵在战壕中急急忙忙拖着一个装滿棒型手榴彈的箱子,㩗型箱子本身不稀奇,而是箱内有这一款专门特制放手雷的铁线架子非常稀有少见,这应该也是第一部战争片中,出现这款至今已经是相当稀有的物件(因为架子锈了稍稍变形,判断应是使用真品)*(M39卵型手榴彈)二战电影極少出现,但是在战时应该是常见的徳军武器。

好玩的是,片中引爆前,手榴弹顶部的引信尚未开啓,呈现完整状态(是无法引爆的)。

*(卡车)片中竟然出现了一部極为稀有的早期德军军卡Krupp(1.5噸,6轮)这也许是目前唯一的战争片中出现过此款军型。

虽然与片中強调的时间点上相契合上会有些怪,但是看到还是令人惊喜。

* (车辆塗装)1943后德国在东部战线的所有军事车辆在国防部的要求下,应该是漆上土黄色。

片中已是44年,又在东部战线的热战区,但是没有任何车子漆上该色,这是不合乎当时规定的。

*(MP38)片中出现多次,多把。

这款稀有的早期型的衝锋槍在北美不多,所以在以往的战争片中出现的更少。

*(破甲拳)片中使用的破甲拳制作水准極高,所有细节完整再现,绝不是一般粗织爛造的电影道具。

*(37mm反战车砲)此砲的火力在1944年还有用吗?

不知为何出现。

但是硬要说成是步兵战壕的辅助性防禦性武器也说的通。

*(75mm反战车砲)塗装正确,射击画面真实,漂亮出击。

可惜阵地中置放的数目太少了,怎么挡的住潮水般的苏军呀。

*(皮靴)在集体埋葬死掉的俄军与德军那一幕,俄方士兵的靴底竟然是颇有现代感的橡膠靴底。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徳军靴底的细节完全正确。

这也是二战战争片中少见的用心。

* (德式稍息动作)在俄军阵营中新兵出现徳式的稍息动作,引起俄方主角的一段谈话,这细节绝对是经典。

我个人认为是大亮点,对非徳军军迷很难感受到这历史性正确。

《一九四四》短评

看过

5分钟前
  • 🍏
  • 力荐

小国的悲哀,小人物被迫参与战争的悲哀。

10分钟前
  • hhTron
  • 还行

小国在战争中哪里有什么立场 只是爱沙尼亚被撕裂的更加彻底 太残忍了。

14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沒有主角光環的視角敘述 以和平之名發動戰爭 給愛沙尼亞AB兩個選項 各為其主自相殘殺 最後遇到同胞少年因為被迫加入德軍 斬立決的軍令 殺瘋了。#2021/22 Spontaneous Film Eve

15分钟前
  • 可浓可淡
  • 还行

一前一后双男主,视角转变水到渠成,同胞在共同的国土上自相残杀,愿悲剧不再重演。

18分钟前
  • Capariel
  • 推荐

战争对于无论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是无可挽回的伤害~专门查了相关历史背景,又长知识了,关于爱沙尼亚,德国,苏联的纠葛~说的奇怪语言接受不了~

22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较差

三观正

24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2015.11.11 脸盲有点闹不清谁是谁。

27分钟前
  • 茶博士
  • 还行

夹心饼干

32分钟前
  • 躺平鸭
  • 较差

看到7分钟就删除了。先不说意识形态,穿着纳粹党卫军军服作为正面描述。。。。单就主角被吩咐去拿弹药,半路在有卫生员的情况下折返管闲事去帮忙救护伤员导致机枪没子弹,机枪手战死这一个槽点就不值得浪费时间了。

34分钟前
  • BanSon
  • 很差

又一鞭尸苏联的意淫大作

36分钟前
  • 爱新觉罗易帝
  • 很差

拍得不好懂啊,看个大概。

39分钟前
  • Evil6
  • 还行

毫无新意 2015年6月7日。2020年5月二刷,当时没走心看,爱沙尼亚再二战中都德国苏联反复蹂躏,军人更是打了这边打那边,还避免不了打自己人和《登陆之日》的朝鲜有点像。剧情张力还是不行,特意知乎了爱沙尼亚,一个夹在欧洲的小国

40分钟前
  • 陶子冬
  • 较差

垃圾国家就是垃圾,就算独立了也没人会鸟你。如同波兰一样,被小德三和红军轮番欺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就只能在电影里意淫一下虐虐苏军。可有用吗,你很能打吗?你哪个道上的?你会打有屁用啊,出来混要讲究势力的。

45分钟前
  • V
  • 很差

反人类德棍已经占领评论区。还前一半好于后一半,看到最后民族主义是怎么战胜了战争的吗?兄弟之情如何弥合?德棍赶紧滚去德国看看你新纳粹爹要不要你。

50分钟前
  • 阿冉
  • 较差

很无聊的一部电影,还不如我去看看纪录片

52分钟前
  • catcat
  • 较差

故事真是精彩,尤其是通过一次战斗把两条线索衔接上是神来之笔。

57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推荐

(8/10)两帮爱沙尼亚人,却只能为了两个外国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用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开头写着的“小国草民,生逢乱世。”八个字来形容再适合不过了。

5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不够了解这段历史背景 也没想象中的层次 拍摄角度也是个很纠结的问题 不够标新立异 不够感人肺腑 不够感同身受 也许也是这种片子看多了的缘故

1小时前
  • 平行时空TT
  • 较差

老乡见老乡。。。。。。

1小时前
  • jiad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