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的大烂片(或者有人说它是邪典经典片)的真实拍摄过程出发再现的伪纪录片电影,内容是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的电影人拍电影,运用戏中戏结构相应地拓展了观众们的兴趣点和猎奇心态,所以100分钟的片长完全不会觉得冗长和有尿点,但剧作线索还是经典的商业片模式:男二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被与社会完全格格不入的男一所吸引,遇到这个激励事件后被挤出常规正常的人生来到LA踏上影视之路。
然而两人都不是常规影视界的料,于是做出非常规的举动——拍电影去解决欲望需求,但最终这种非常规方法给更多人带去了灾难同时因为把两人的伤疤都互相揭开于是好友分崩离析。
可最终这部电影还是拍完了,行为已经达成了,于是结果开始反哺感情,在首映式上,结果出奇地带来了反效果,让观众们乐在其中,也化解了矛盾,重圆了感情。
于是一部闹剧喜剧成为了励志的严肃剧。
很棒!
10/10 实在是太好看了有木有,全场满座+掌声不断。
这是一场《房间》粉丝的彻夜狂欢,也是送给原作粉丝的一封情书。
一部既会让你笑到疯也会让你感动落泪的佳作。
影片多次提到James Dean,格雷格和汤米向往他的经历为此还特意驾车前往他当年车祸的地点引发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在好莱坞对二人拒之门外的时候,James Dean的故事也成了他们选择自我奋斗拍摄电影的最大动力。
电影选择了比较克制的方式来还原这部史上最烂电影的拍摄过程,付兰兰没有以荒诞的方式来嘲弄汤米也没有sugercoating汤米在片场的一些过分言行。
令人惊喜的是电影的结尾放在了《房间》的首映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2003年的放映厅之中,随着那些经典的片段出现在屏幕上,电影内外观众的笑声不断,颇有一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感觉。
腐兰兰和戴兰兰在片中的演技可以用惊艳来形容,首映式结尾当沮丧的汤米听到影院里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笑声和鼓掌声,其脸上浮现出的欣慰笑容不由得让我鼻子一酸,最后汤米在全场的欢呼中走上台说:“没有我最好的朋友格雷格,这部电影就无法完成” 格雷格脸上的欣慰和感动也深深打动了我。
电影对格雷格和汤米的友情花了大量篇幅来塑造,两人的化学反应非常好,从一开始的亲密无间到后来的决裂,两人的关系转变毫不突兀。
片中两场二人互抛足球的戏前后呼应,成了这段关系的点睛之笔。
当然,影片也没有忘了原作中那些配角,最出彩的当属饰演Lisa母亲的演员,片中一段她与格雷格的对话,也道出了好莱坞不少演员的心声。
正如所有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传统,影片在最后五分钟加入了原版经典桥段的真伪对比还有汤米与格雷格本人出席活动的真实片段,算是为电影做了一个最棒的收尾。
电影结束后和一位来观看点映的影评人聊了会,他说假如腐兰兰得到提名他不会惊讶,希望腐兰兰在哥谭独立奖之后能靠此片有更多斩获。
Never stop dreaming—————————————————————作为一个期待这部电影多年的《房间》铁杆粉丝,请允许我先写一些关于电影的花边,剩下的影评在6号看完全片之后再补上。
汤米.维素其人:邪典电影《房间》的导演/编剧/投资人/主演,维素影业总裁,好莱坞最神秘的男人,十五年间以魔性的笑声,独特的口音,过火的表演征服了一众cult影迷。
对于自己的年龄和出生地三缄其口,这几年随着《房间》大火和《房间》粉丝的病毒式安利,渐渐走进主流观众视线,最近和腐兰兰一起上了Kimmel秀。
Kimmel秀上谈笑风生关于汤米.维素的都市传说:祖籍波兰,后移民法国,在法国靠卖鸟类玩具为生,当地人称之为“鸟人”,移民美国后将姓氏改为“维素”(取自法语中“鸟”的谐音)有着巨额财富和大量产业(已知的有牛仔裤批发公司,豪宅,宾士轿车,洛杉矶高级公寓)至于拍电影的六百万资金来源至今是一个谜(有阴谋论者认为维素就是70年代戴墨镜的传奇劫机犯D.B Cooper 此人至今未落网)在《房间》拍摄过程中直接烧钱换掉了所有演员和制作班底,比如格雷格后来接替扮演的角色Mark在初版中是个黑人。
另一cult大片《武士警察2》中客串出演格雷格.赛斯特罗:《灾难艺术家》作者,前维素影业副总裁,汤米的同学/好友。
《房间》开拍前做过电视动画配音员和男模,在三藩市的表演课上遇到了汤米,当时汤米在课上无视其他人眼光的疯魔式表演让格雷格对这个神秘的男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当了解到汤米有着自制电影的梦想后,格雷格也成为了汤米追梦路上的见证者。
格雷格在自传中对汤米在拍摄《房间》过程中的很多选择颇有微词,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格雷格.赛斯特罗选角:《灾难艺术家》对于原版演员的还原度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胖子饰演的编剧Sandy,扎克埃夫隆饰演的Chris-R,乔什.哈切森饰演的Danny都是影片中的亮点
原版和《灾难艺术家》的海报对比花边:汤米对格雷格的自传《灾难艺术家》一直持否定态度 “书中的内容只有百分之四十是真正发生过的” 但是却对腐兰兰的表演给了99.9%的肯定,顺便说一下汤米是詹姆斯.迪恩的铁杆粉丝,而腐兰兰就扮演过詹姆斯.迪恩。
花边2: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大量逐帧还原了原版中的经典场面,最后只有一部分用在了《灾难艺术家》中,对《房间》有爱的粉丝可以攒钱买BD了。
花边3:印有汤米家宅电话号码的《房间》巨幅billboard曾经在好莱坞悬挂了五年之久,许多好莱坞巨星都有幸一睹其风采,据腐兰兰称,加里.奥德曼曾问过他海报上的人是不是某个通缉犯。
非常喜欢 估计是我看过的最独特的人物传记片了整个的观影体验十分流畅(归功于成熟老练的场面调度和恰到好处的视听语言),选角和演技都很灵魂,笑点也处理的特别到位,千万不要喝着水看(懂一点电影制作皮毛的影迷可能会笑的更大声doge)。
抛开那些喜闻乐见的名梗,我个人其实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了一个怀揣着电影梦的人在真正尝试敲开所谓“好莱坞”体系的大门时四处碰壁、误打误撞当中的情感跌宕,以及在米国成熟的制片流下,新兴个体的naive与迷茫。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提到了一个看似常规的制片理念:先写好剧本,再把剧本交与感兴趣的演员一同研讨以进一步丰富角色。
这个小流程看起来实在合乎逻辑,可遗憾的是,在目前大陆的制片“流水线”上,这个过程往往被歪曲颠倒甚至忽略。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真正重视起剧本与演员间碰撞所能产生的巨大化学反应,让我们的电影在艺术性,故事性等方面能够攀上更高的台阶。
btw:一定要看彩蛋,真的笑不活了
冥场面
我承认,我一直挺烦James Franco的,毕竟他真的特别喜欢到处瞎蹦跶,但是瞎蹦跶这么多年,这一回他终于正经地做了一部不正经的电影。
《The Room》虽然在烂片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并且拥有一波忠实的粉丝,但真正知道并看过的人其实不多。
《The Disaster Artist》不仅使《The Room》广为人知,更从这部惊世大烂片中延伸出了James Franco最好的表演(和雪白的屁股蛋),已然直指奥斯卡影帝提名。
James Franco在Entertainment Weekly的采访中提到,他最初接触到《The Room》就是那块从2003年到2008年一直立在好莱坞的广告牌。
Wiseau光为这块广告牌大概总共花费了30万美元。
这块可怕的广告牌印着Tommy Wiseau的大脸,Wiseau好像神奇地在向你抛媚眼。
A24在为《The Disaster Artist》宣传造势的时候,又重新租下同一块广告牌。
这一次,换James Franco向你“暗送秋波”了。
Tommy Wiseau亲自在推特上分享了它的照片。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拨通了上面的电话。
电话转接到了“Tommy Wiseau”(James Franco)的语音信箱,告诉你《The Disaster Artist》上映了,他太忙接不了电话,哈哈哈哈。
James Franco在温哥华拍摄《The Interview》期间阅读了《The Disaster Artist》,他喜欢和别人一起大声朗读这本书,他在温哥华一家影院第一次看了《The Room》,他说这是他最棒的一次观影体验。
其实阅读到一半的时候,他已经决定要把它拍成电影了,并且自己想要饰演Tommy Wiseau。
当他和Wiseau谈电影的时候,Wiseau表示希望Johnny Depp来饰演自己(不知道《The Room》的男主叫Johnny是不是因为Wiseau很爱Johnny Depp),这片子当然请不起Johnny Depp。
后来Wiseau觉得由James Franco来演自己也可以接受,因为他在2001年饰演过Wiseau的偶像James Dean。
《The Disaster Artist》作为年度娱乐片,观影体验不是一般的棒。
这就是一部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全场观众从第一秒哄堂大笑到彩蛋结束的这种体验,是一个人对着电脑观看绝对没有可比性的。
如果你看过《The Room》,你自然可以轻松地找到每一个梗。
但本片牛逼的是,就算你没看过《The Room》,你依然可以感受到每一个笑点。
James Franco的表演本身就是本片最大的笑点了,他真的把这个喜剧人物演得太传神了,甚至一个简单的撩头发的动作都可以让人发笑。
但之所以说《The Disaster Artist》是一部好电影,是因为从James的表演中,我们还看到了Wiseau的单纯和脆弱,细腻和敏感,还有那孤独的疯癫。
在如此有限的资料中挖掘一个人的内心,这次James Franco真的很用心。
然而,Tommy Wiseau这个好莱坞最神秘的男人依旧还是一个谜团。
我们依然对这个有着欧洲口音的男人一无所知,不知道他来自哪个国家,不知道他的年龄,不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
可也恰恰是他本身的神秘色彩让观众对这部惊世大烂片的兴趣永不褪色。
而从片尾的彩蛋来看,Tommy Wiseau的癫狂和控制欲丝毫没有改变。
这场Wiseau亲自要求的和James Franco的对手戏,由于太过无厘头,编剧没有办法插入正片中,只能变成了彩蛋。
Wiseau还是他的粉丝们热爱的那个Wiseau。
看完之后有点心疼Dave。
突然想到好莱坞另一对兄弟Ben Affleck和Casey Affleck,Casey虽然活在哥哥的光环下,但一直在各类影片中磨练演技,努力为观众奉献精彩的表演,去年凭借《Manchester By the Sea》一举夺得奥斯卡影帝,终于扬眉吐气走出哥哥的光芒。
但是Dave,可怜的Dave不仅没哥哥高,没哥哥帅,没哥哥有名,关键是演技也没哥哥好(是的,我就是说《惊天魔盗团》里Dave演得也很烂)。
而本片真的对Dave太残忍了,演技和哥哥一对比立马高下立现,无怪只能一直给哥哥作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应该只能是哥哥身边的配角。
本片的主线其实就是Tommy Wiseau和Greg的基情演变史,关键居然还是由一对兄弟出演,哇哦。
两人结缘于旧金山的一堂表演课,恐惧在人前表演的Greg被Wiseau大胆的情感表达所吸引。
一个没法表演的人和一个表演过度的人,都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欣赏,但又都怀揣着纯真的演员梦。
就这样,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好基友。
他们喜欢傻傻地一起玩抛橄榄球游戏,钟爱拉钩钩做约定。
Wiseau还送给了Greg一支独一无二的Wiseau Planet定制笔。
Greg接受的Wiseau的提议,他们两私奔到了洛杉矶,在Wiseau的公寓里开始了幸福的同居生活。
刚到洛杉矶的公寓时,Greg惊讶地发现只有一个卧室,Wiseau伤心地说:“你不愿意跟我睡一起吗?
”看到Greg如此羞涩,Wiseau把公寓里唯一的卧室给了他,自己睡沙发。
尽管Greg身边所有的人都劝他离开Wiseau这个怪人,Greg还是一直陪伴着Wiseau。
甚至为了Wiseau的电影,Greg放弃了和自己偶像一起演出的机会。
人们还是一直在问《The Room》究竟要表达什么。
但他想表达的可能就是你看到的那么简单,一个一直在帮助朋友的善良男人,被他的朋友和未婚妻背叛了,他伤心得想死了。
他其实真的就是把他的故事讲给你听啊。
他觉得Greg是他的生命之光,是他唯一的好朋友,他给Greg房子住,一直给予他帮助,但是Greg遇到了女朋友Amber之后变得不再那么需要自己了,甚至要从他家搬走,他感觉到被Greg背叛了,他伤心得要死了啊!
影片首映的时候,他看到满场大笑的观众,满心的失落:“我掏心掏肺地把我的故事写出来,为什么大家都在笑?
”直到Greg追出来告诉他:“Tommy看看这些观众的反应,希区柯克的电影有这么热烈的反响吗?
”他才又开心地笑了。
他这么开心真的是因为观众热烈的反应?
开玩笑,你们嘲笑我内心最伤痛的部分,我真的会感到开心吗?
他开心了是因为他感受到Greg还是在乎他了啊!
Greg跟他和好了啊!
他的故事结局改变了啊!
拍出这样的烂片之后,这两人居然还在一起拍电影!
这不是爱是什么!
撇开这些不正经的基情片段不谈,《The Disaster Artist》揭开了一部分关于《The Room》的神秘面纱。
比如,不知道哪里来的橄榄球戏是Greg和Wiseau喜爱的游戏,著名的“You are tearing me apart, Lisa”来自Wiseau爱看的电影,没来由地扔矿泉水瓶是由于Wiseau第一场戏的紧张,以及这片的制片成本究竟为什么这么高。
传说Wiseau拍这部电影花了600万美元。
这样屎一样的电影,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布景,全体卡司都是名不见经传的非专业演员,到底是怎么花掉600万美元的?
6000块的学生作业拍出的画面可能都要比它高级。
2003年的60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
同年的《女魔头》花了800万,《迷失东京》花了400万,《鲸骑士》花了350万,次年的《电锯惊魂》花了120万。
《The Disaster Artist》为我们解答了这个疑惑。
Wiseau就是有钱任性!
“你不要担心钱”,“钱不是问题”,“哦,我在那里有套房”。
你们人类理解不了我没关系,我有我自己的Wiseau Planet。
你们正常人欣赏不了我的表演,我就当我Wiseau Films的总裁,我自己编剧、导演、制片、主演我自己的电影。
正常人拍低成本的电影都是租借器材,Wiseau大手一挥:“我们不租,我们直接买”,而且还要同时用胶片和数码摄影机。
他搭了一个街角的场景,明明影棚外面就是一样的街道,因为这里是好莱坞,好莱坞拍片要在stage。
看《The Room》你会发现天台的场景用的是绿幕,而天台和他公寓顶楼一模一样,P上去的景色也和从他的楼顶望去的一样。
他还斥巨资给自己搭了一个导演专用厕所,明明片场有厕所,他偏偏就要显摆自己的导演特权。
Tommy Wiseau身体力行地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有钱真好。
等等,这么壕掷千金为圆自己电影梦的,好像还有我们的马云爸爸……影片的最后,《The Disaster Artist》还是抛出这个严肃的问题,被称为“最伟大的烂片”的《The Room》究竟算成功的电影吗?
怎么样的电影才算成功呢?
电影学院的教材会告诉你,电影是科技、商业、艺术、娱乐、文化产物。
科技?
《The Room》简直是科技灾难。
商业?
对比600万美元的制作费,它的首周周末票房只有1800美元。
艺术?
它没有丝毫美感。
文化?
它连故事都讲不清楚。
只有娱乐,它的确是极致的娱乐片。
观众的反应如此热烈,喊“经典台词”喊得像在看橄榄球赛般激动。
可是表演、剧本、对白、导演、摄影,《The Room》没有一样是对的。
你可以说它成功,但我拒绝认为它伟大;你可以为它欢呼,但我不觉得该为它自豪。
《The Disaster Artist》和《The Room》同是现象级的娱乐片,一个好到极致,一个烂到极致。
好到极致和烂到极致都会被铭记,无数挣扎在中游的平庸的作品和平庸的人只能可悲地被遗忘。
电影这个行业,有才华的人也只有百万分之一可以成功,更何况平庸的大多数呢?
可是,正如片中饰演Lisa妈妈的演员说的,"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
这句话我真他妈想裱起来。
90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从开始拍摄《房间》,我就笑个不停,腐兰兰的演技真是绝了!
但仅此而已!
影片的原型汤米花费六百万拍摄了一部烂片,有人赞扬他执着梦想,有人说他分外努力,这部电影名字甚至将其赞美为“艺术家”,呵呵哒!
我看到的是一个自恋狂一掷千金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一不小心成了网红而已。
因为有钱,所以片场一众人员陪着他玩过家家,他可以花钱买全套设备,花钱自己搭建摄影棚,花钱给自己修一个片场自己专用的厕所。
拍摄的奇葩效果不是因为投入不足,而是因为导演愚蠢。
难道这也算执着梦想,也算艺术家,那这个世界是不是只要有钱人随便玩点什么,都值得被赞颂了?!
《灾难艺术家》很特别,还有点感人,前半段还蛮新鲜的。
看的时候完全没认出来James Franco,真的是享受表演阿,《巴斯特·斯特鲁格斯的歌谣》里第二个故事Near Algodones的那个抢劫犯也是他演的,黑色幽默和恶趣味此类角色对 Franco 来说真心是心头好。
电影根据回忆录《灾难艺术家》改编,讲述了邪典电影《房间》的拍摄过程,以及2位主人公期间从彼此欣赏到矛盾,从怀揣梦想星火,到遍体鳞伤沉浮人海,在一边捧腹大笑和叹为观止的同时,夹杂着一丝感动和心酸。
前半段点亮梦想,后半段制造电影灾难现场。
拍大烂片的幌子,埋藏着一股成长之力,这也是 Franco 让我欣赏的地方。
梦想路上,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要暴露自己,要展示自我,要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中,另一方,我像是个疯子格格不入,现在我的才华被看见,我可以帮助他,我们一起相互鼓励,我们可以一起做点什么,因为我们臭味相投,目标一致。
这样的友情鸡血励志,说走就走的吹牛,不顾一切的青春,拉手指约定梦想,然后一骨碌就闯入那座梦幻之城。
梦想之地圈出了限制条令,野心,实力,运气和好人缘都如同高山。
Greg 说要搬出去住的时候, Franco 心都要碎了,他们不喜欢我,我的表演和想法他们不喜欢。
Greg 一脚踏入生活洪流,接着开始留起了大胡子,孤身一人的 Franco 守护着内心小火苗。
当Greg抬头看见《房间》巨大的户外广告的时候吓了一跳,首映礼大张旗鼓有模有样,一路被唏嘘和不受待见,最终成形诞生,但即便如此,结果仍是受尽嘲笑和被贴上烂片的标签。
《灾难艺术家》用一种荒诞的方式来述说失败,失败的人生态度,笑中带泪那种,我知道我很烂,我意识到了,可我还是要做。
并不是无所忌惮,也会敏感忧虑,患得患失,这样的笨拙和坚持也恰恰打动人心,因为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忙着展示自己的聪明,没有人喜欢别人不喜欢自己,坚持做一件别人不喜欢的事情,真的太难了,而 Franco 做到了。
不要盯着我的玩具蟹看,它害羞。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Wechat ID: Lamotta_yajie
之前看过的一个电影,刚刚刷到了《灾难艺术家》源于邪典电影《房间》,我暂且把对它的感受称之为“诙谐”。
观看它的过程并不愉快,但是让人印象足够深刻。
在我看来,它的乌托邦之处不仅在于“荒诞” 的梦想能够实现,更在于两主角之间的信任和配合。
即使从“乌托邦”出发,追梦的过程也同样充满心酸,并且面临人性复杂的挑战。
建议结合原版《房间》观看,心灵和视觉冲击将更加深刻。
灾难艺术家 (2017)7.52017 / 美国 / 剧情 喜剧 传记 / 詹姆斯·弗兰科 / 詹姆斯·弗兰科 戴夫·弗兰科
2019-1-10 真实故事改编金发与长发同在一间学校学习表演课程 金发表演像木偶放不开 长发放的开 金发主动和长发搭讪想一起搭戏 长发开车来到金发家二人去吃pizza 在餐吧长发让金发大声朗读作品 二人扔橄榄球互动 金发喜欢一位去世的演员二人开夜车几百公里到演员出车祸的地方 二人拉钩决定以后互相振作 长发说动金发去洛杉矶 金发不顾母亲反对跟长发去了洛杉矶 长发在洛杉矶有房子 长发自己住了隔断把卧室给金发 在夜店金发认识了女招待长发很不开心 二人各自找工作 因为长发口音独特找不到工作长发在餐厅见到制片人上去说话并表演莎士比亚被制片人痛斥 长发被导演痛斥长的像怪物 金发虽然签了经纪人但是没有演出 二人决定自己导演一部作品 长发写了剧本 二人找到租赁摄像用品的公司二人要买下器材 长发不知道是哪儿人不知道钱是哪儿来的不知道岁数 二人开始选女演员 最后雇佣了很多人 长发很怕摄像机n机多次 众人无奈 众人都觉得他是怪物背地里说他被长发发现 金发要与女友同居长发出去砸垃圾桶说所有人都背叛了他 金发与女友见到一导演导演让金发在电视剧客串伐木工因为金发蓄了胡子 金发跟长发请假长发拒绝金发只好剃了胡子 因为摄影棚温度太高没空调众人与长发大吵 长发开除了两人 长发带金发去另一个城市拍二人扔橄榄球并改了剧本让金发承认都是长发帮助了他 金发大怒离开 几个月后 金发发现电影即将上映长发邀请了他金发拒绝 金发一次表演完舞台剧后长发找到他 金发同意参加首映式 长发坐加长车来接他 因为人少车还绕了一圈才停下来下车 电影放映 观众大笑 长发看到自己的演出都看不下去了走出影院 金发告诉他观众很喜欢 因为所有人都在大笑 电影结束 观众欢呼长发名字 电影字幕 所有人都不知道长发出生地钱哪儿来的和年龄多大 影片花了导演六百万美金 票房1800美金 后来只在午夜场放映 二人后来还合作过其他影片 电影最后是真实影片与这部电影的一些镜头对比 基本上一致
看到好多人把国内和国际这两部烂片界的中流砥柱进行对比。
但是很遗憾,《逐梦》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房间》。
我认为这两部电影,或者说《房间》和绝大部分烂片的本质区别在于,《房间》的烂是穷尽全力而力所不及,最后导致电影的形式大于电影的内容——本来就是一Youtube搞笑视频的水准,偏要参与奥斯卡。
而当形式大于内容的时候,幽默感和喜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吹牛的人很好笑)。
当然只有幽默和喜感还是不够的,《房间》还是“悲壮”的。
这种悲壮体现在小人物和好莱坞的巨大对比之中,体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之中,也体现在付出和结果的南辕北辙之中。
这“悲壮”的情感是我们普通人每时每刻每天都能体会到的。
所以在《房间》之中,这种“悲壮”的情感格外亲切。
《房间》把这两种情感融合在了一起。
它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吹牛的人,让你觉得很好笑,但是当你的鄙夷还没开始,它又让你看到了人生的悲壮,你自己每天都会经历的悲壮。
所以你收起了嘲弄的笑,鄙夷的笑,展开了理解的,赞美的笑。
《房间》也就成为了烂片界的经典。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房间》是烂片界的堂吉诃德。
《逐梦》以及其他一系列烂片做到了第一点,他们是吹牛的,是让人捧腹的,也是不自量力的。
但是没有了第二点,他们不够“悲壮”,没有反差,戏里戏外全都是一副强权的嘴脸。
他们无所追求,自然也没有失去,他们享受追捧,且屏蔽了所有恶评。
所以喜感和捧腹滑向了更深处,带来了骂名和观众的恶意。
有生之年,如果我们能看到毕导,郭导,王导,说相声的郭导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聊自己为什么非拍这些烂片不可,自己有什么难言之隐和软肋苦衷,聊聊他们自己曾经的理想,和现在的处境,再聊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背负的骂名。
那么我们也会有我们的《房间》,而且从阵容上来看,我们的《房间》一定会比这部《房间》更邪,更黑,更CULT.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恐惧:迫切地想达成某个梦想,终于下定了决心,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努力,最后却事与愿违。
在这个时刻,除了遗憾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全都打了水漂,更可怕的顿悟是,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已达到极限,距离梦想却还很遥远。
总能看到其他人顺顺当当地取得成功,可对自己来说,这只是一个这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
最简单的做法当然是不要去努力,或者干脆不要去梦想。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得到的结果都在意料之中,只是偶尔想起没有实现的初心,感到些许惆怅而已。
或者,因不甘沉寂而放手一搏,就不得不面对最后惨遭失败的可能。
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像一场电影,没有工整的结构和模式化的人物,更没什么只要努力又善良就必然可以皆大欢喜的定律。
这就是詹姆斯·弗兰科(付兰兰)执导的电影《灾难艺术家》最引起我共鸣的地方。
这部电影还没公映就噱头十足,据说拍出了奥斯卡奖的水平,讲的是美国著名大烂片《房间》(The Room)幕后的拍摄故事。
付兰兰亲自饰演的汤米·韦索是个古怪而神秘的演员,苍白的皮肤和油腻的长发活像个吸血鬼,不肯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乡,操着一口奇特的欧洲口音,有着不知从哪里来的用不完的钱。
在好莱坞屡屡碰壁后,他和好友格雷格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叫《房间》的电影,投入了600万美元,却因剧本幼稚、逻辑混乱、场景怪异、演技糟糕成为世界最烂电影之一。
不过,它的荒谬可笑倒是吸引观众前来猎奇,最后竟变成邪典(cult)名作,至今还拥有大批粉丝。
《灾难艺术家》改编自格雷格的同名回忆录,基本遵照了事实,也获得了现实中韦索本人的认可。
付兰兰携剧组(包括让自己的弟弟饰演了男二格雷格)高度还原《房间》场景及幕后故事,付兰兰本人更是把韦索这个没有真实身份和成长背景的“疯狂艺术家”演得以假乱真,成了颁奖季热门的“影帝”人选。
付兰兰自称此片是拍给失败者的《爱乐之城》。
同样是想在洛杉矶实现艺术梦,《爱乐之城》的男女主角在分分合合后梦想成真,一个当了影星,一个开了爵士酒吧。
《灾难艺术家》结尾的男主角却拍出了烂到极致的电影,没有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因烂而出名那是另一回事),男主本人依然是个没有过去也没有多少社交关系的独行幽灵。
这完全站在了传统美国梦的对立面。
这本可以拍成一部毒舌的喜剧,嘲笑一个怪人如何因不自量力而沦为笑柄,但付兰兰塑造的韦索身上却带有一种奇特的励志感,可爱甚至可敬。
他那单纯的梦想仿佛自带主角光环:早年从事其他工作,后来遭遇车祸差点送命,才终于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梦想而活。
他初识格雷格时就提醒他,要成为最好的演员,并且永不放弃。
他们去探访崇拜的演员遇车祸去世的地方,像小学生一样拉钩约定,互相信任、监督,向怀疑过他们的人证明实力。
撇开水平的拙劣,韦索对事业其实非常执著。
他第一次引起格雷格的注意,就是在表演课上近乎疯魔的表演:自告奋勇走上舞台即兴演出,一遍遍嘶吼《欲望号街车》里人物的名字,上蹿下跳最后倒在地上,毫不在意观众会不会以为他有神经病。
而在格雷格向他讨教经验时,他直接拿起剧本,在餐馆里大声演了起来。
去了洛杉矶,他不甘心扮演三流电影的反派,积极参加各种试镜。
听说格雷格找到了经纪人,他也会思路灵活地拜托格雷格帮他引荐。
外出吃饭碰到知名制作人时,他更是主动上前毛遂自荐,直接开始背诵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死亡”。
而在听到制作人泼冷水说他“一百万年都不会成功”时,他还抱有一丝希望,问“那一百万年后呢”。
最后,受格雷格启发,他决心自己拍电影,废寝忘食写出剧本,砸钱买设备、找摄影棚、建剧组,期冀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故事朝“天助自助者”的方向发展着,他对这部名叫《房间》的电影,就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作者一样,雄心勃勃又惶恐万分。
开机第一天拍摄第一个场景时,看到剧中两名配角激烈的对峙场面,他和格雷格露出了那种第一次看到作品在自己手中逐渐成型、鲜活起来的兴奋笑容。
在《房间》的故事里,他很有可能写下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经历,引发剧组的同事们私下猜测,片中悲惨的三角恋是不是由他的真实经历改编。
他也尝试挖掘作品背后更深的含义,提醒演员们不要就事论事,而是要看到剧情中关于背叛、关于爱情的本质、关于人和人之间互相控制等等这些更抽象的元素。
他还不忘向自己最爱的演员致敬,片中著名台词“你把我搞得四分五裂啦”完全模仿了他的偶像詹姆斯·迪恩电影中的桥段。
就算是他在工作中那些不讨喜的表现,也可以被解读为试图模仿好莱坞大片时沾染上的业界恶习。
比如他一掷千金,买下本用来出租的摄像机、包下巨型广告牌做宣传、高调庆祝电影首映,是因为他觉得成功的电影就该这么做。
他坚持要演激情戏,毫不避讳暴露隐私部位,是因为他认为“卖肉”可以增加电影看点。
他对手下态度恶劣,出言侮辱女演员,在酷暑下不给演员水喝,是因为他听说希区柯克也曾虐待演员,最后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拍出杰作。
甚至是他和格雷格友谊的波折,也符合想象中“黄金搭档”从知己到决裂再到和好的套路。
他对好莱坞显然存在许多误解,可这也证实了他的单纯。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我的人生”,他这样说道,把这部“处女作”当成了自己过往人生经历和好莱坞梦的一个总结。
然而,这样一部用心拍出的电影却成了一场灾难。
观众看得困惑而恶心,最后直接把悲剧当成了搞笑片,笑声一直传到了放映厅外。
他为电影花了600万美元,第一个周末票房却仅为1800美元。
这不只是白花了心血和金钱,而是作品中想展现的他的人生和思想被观众践踏在了脚下。
后来《房间》因“太烂”成为邪典,使韦索一举成名,可这并不是他的初衷。
这正是讲述《房间》幕后秘辛的《灾难艺术家》残酷的地方,它告诉我们,一个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努力地全身心投入、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的人,并不是理所当然要成功的。
相反,失败才是更常见的结局。
在片中,这样认真的失败者不止韦索一个。
韦索的好友格雷格同样在不懈追求,从刚出场时主动向韦索讨教经验、不顾母亲劝阻去洛杉矶闯荡,到后来积极寻找从电视剧到话剧的其他演出机会。
主演《房间》的女演员靠一句“我真的很想演电影”打动了主创,不惧韦索的言语侮辱,也无需旁人劝慰,冷静地完成了最难熬的激情戏拍摄。
一名龙套演员并没有多少戏份,可会在开拍前不断独自操练台词和动作,拍摄一开始就进入角色,情感爆发差点失控。
一名老太太演员更是每天清早5点起床,开车来片场,中暑晕倒醒来后,还兴致勃勃地与其他演员们谈天,说“我们是演员,在片场度过的最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
这是一组可敬的追梦者群像,可最后他们也没能靠近梦想半分,在《房间》里的表演被人嘲笑,除了这部烂片外就默默无闻。
他们只是洛杉矶这座梦想之城的一个缩影。
韦索和格雷格为《房间》组织试镜时外面排起了长队,这分明只是不知名的业余导演拍的小电影,却有那么多心怀明星梦的男男女女从报纸上找到征集广告,念念有词地认真准备。
餐厅里偶遇的制作人告诉韦索,在好莱坞激烈的竞争下,即使一个演员有马龙·白兰度的才华,成功概率都是微乎其微。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身为演员和导演的付兰兰被韦索的故事触动。
2013年,他读了原著后在Vice发表文章说,许多其他艺术家都和韦索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受众,借此获得爱和理解。
《房间》这场有点荒唐的尝试,实际上成为了那些渴望在艰难的环境下有所创造的人们的典范。
“在许多方面,汤米(·韦索)就是我,”付兰兰当时写道。
尽管付兰兰已比韦索成功太多,但想必他经历过和韦索类似的追寻和挫败,也在身边看到过无数例子。
而这正是《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的由来。
而在演艺圈之外,无论是文学、音乐、艺术,还是其他什么形式,只要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大凡也会遭遇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挫折吧。
不管投入多少心血,在能力有限、机遇难寻的情况下,谁都有可能被埋没,也有可能成为“灾难艺术家”。
而背负着这样的恐惧感继续努力,却仍然是人们渴望讲述、渴望共鸣的本性,正如韦索无论花多少钱、多少精力都一定要拍出那个关于他人生的故事一样。
其实看《灾难艺术家》的时候我一直有点害怕,多年后《富春山居图》、《逐梦演艺圈》之类的烂片也会被重述为励志的“追梦”故事。
作为普通观众,我还是认为“导演很努力”不应该成为认可烂片的理由(《房间》的拙劣是一目了然的,不会被《灾难艺术家》“洗白”)。
可也许《灾难艺术家》的结论并不是“失败的人也很努力”,而是“努力的人也很有可能失败”,两者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
《灾难艺术家》拍出了这个看上去好像令人沮丧的现实,但在现实之下,又何尝没有暗藏着无数认真的普通人遥远但依然坚定的希望呢?
(原发于公众号weimustudy)
電影更多的情緒的挖掘點都在湯米偉素這個人物本身,這恰恰說明,電影並沒有賦予其新的影像生命。
兰兰电影的经典模式:好基友——闹别扭——重归于好。逐梦演艺圈果然还得有钱,被Tommy傻傻的执着和谜一般的自信打动了。从电影开拍就笑得停不下来,烂片带来的笑点真的是无比纯粹、无比真诚、充满吐槽潜力的笑点啊!
看过房间便能get到每一个梗,没看过房间也能感受到每一个笑点。我非常欣赏托米,他 don't give a fuck about其他人的想法,不是刻意和别人不一样,而是发自内心的做自己并相信自己,不理别人的嘲笑和不解,哪拍拍出房间,在我心里也比其他人的“成功”更闪亮
最近看的都是些什么奇形怪状的获奖影片,这部电影除了开头有丝毫励志外,后面完全混乱失控。
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顶多就是通过自传使得片子的剧本更加圆润自洽了而已。与《艾德伍德》不同的是,此部仅仅是一种戏虐的方式解构了烂片的诞生,而蒂姆伯顿更多是对艾德伍德的一种敬意,不在于拍片的质量好不好,而是他对电影的一片热忱,能够花光所有积蓄去干,是非常勇敢的一件事情,在这部却将汤姆当成笑料去解构,特别是最后的模仿经典语句的镜头对比序列组合,个人不太喜欢。
2.5。所有辨识度都是依托《房间》及连带事件本身而来,除了保本满足主创自己和观众对题材的猎奇心外啥也没干。如果说托米罗素是个有心有志的外星人兼放在地球语境就是蠢出物极必反境界的大傻逼,那拍出这片的人是占尽所需软硬资源却最没野心还相当无能的地球庸人。在我这,后者才真正无趣到令人发指。
7.3 给我600万美元,我拍《走廊》《楼道》《车库》三部曲。
《房间》就像生活一样毫无目的,不为票房或者艺术表达,只是为电影而电影,所以你能看到它杂糅了类型片经典桥段但依然感觉内味不对,情节的堆叠只是为了看上去更像是电影,所有桥段缺少指向性,既不为艺术表达也不为票房,自然不能勾连起来作为整体。韦素就是那些怀有一腔热情但无法理解艺术而且毫无天分只好装腔作势的“艺术家”们的雏形。回到电影,反类型励志片,跟《房间》一样无聊。弗兰科这形象像指挥家,韦素更丑,而这个格雷格又不够俊美。电影好像试图基一下但没基起来。整体有点绵软无味,鉴于“烂片届公民凯恩”的名号和噱头,拍成喜剧,冷幽默、黑色幽默或者无厘头那种风格也许更好,不喜欢电影强调韦素的忧郁、受伤、卑微、无能狂怒,这种小人物逆袭的视感太俗套了。既然韦素要保密,何不干脆神秘化处理?
怎么就握手言和了!要一直撕下去啊!
Hahaha, what a story
看完此片,我竟然不像以前那么讨厌James Franco 了。有没有想过烂片的诞生也是需要砸钱的,如果Tommy 用六百块拍这个片而不是六百万,现在一定不会成为Cult。
如此平淡的方式传记一个一心想要创造一个自己universe的人……high不起来啊
搞不懂为什么要拍这个
重现奇葩烂片《房间》的拍摄过程,只是把相关素材随意拼贴,再突出下啼笑皆非的兄弟基情?深层次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探究影人对拍摄电影的基本看法都没有做到。呈现出的只是神经质的人设以及对电影缺乏基本的爱,这很难产生共情。讽刺和喜剧的效果都不到位,倒是腐兰兰恃才放旷的傲慢态度能窥见一二
《艾德·伍德》同款,悲壮而苍凉的好莱坞逐梦之路,“在片场最糟糕的一天,好过在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竟然还有点小感动。所以毕志飞你还犹豫什么,赶紧把你的《逐梦演艺圈》亮出来啊!
Hmm...权当James Franco提前拍了一部自传,感觉他和托米·韦素心灵合一。
看没看过《房间》根本不会影响欣赏这部电影的乐趣。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充满了对幽默的态度、对梦想的理解、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付兰兰瞎胡闹了这么些年,总算闹出点名堂了。结尾居然有彩蛋。
恶搞 恶搞电影
一开始真没认出是付兰兰,倒是他弟弟一如既往的帅。因为没看过room这部片子,感觉本片很一般,尤其节奏感弱爆了。
他自导自述的悲剧,成为了全美的笑话。不惊艳,却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