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

诗人,The Poet

主演:宋佳,朱亚文,张瑶,周里京,郑家彬,苏艺娟,许凝,张铂辰,肖光耀,李胜,朱玮菱,宋克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诗人》剧照

诗人 剧照 NO.1诗人 剧照 NO.2诗人 剧照 NO.3诗人 剧照 NO.4诗人 剧照 NO.5诗人 剧照 NO.6诗人 剧照 NO.13诗人 剧照 NO.14诗人 剧照 NO.15诗人 剧照 NO.16诗人 剧照 NO.17诗人 剧照 NO.18诗人 剧照 NO.19诗人 剧照 NO.20

《诗人》剧情介绍

诗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片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末一段纠缠在岁月浪潮中的情爱故事。一心想当诗人,改变命运的李五(朱亚文 饰),幸运地遇见连自己气味和影子都痴迷深爱的陈蕙(宋佳 饰),两人因爱而疯魔。一条毛裤,抵不过喧嚣现实地裹挟和撕扯,才华与情感凋零枯萎。爱亦成“毒”,有无解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探长薇拉第五季禁忌房间圣灵王牌制片家林荫大道坏记忆橡皮擦异星灾变第一季1400欢乐颂4安居戴高乐投行风云第三季姐妹妻子谋杀案潜龙风云使女的故事第四季炙热迷失太空第二季第39号案件救火英雄地下地上暴力云与送子鹳最终仪式38岁离婚单身女尝试相亲APP的成果日记我的神使大人馨海蝶女教师第一季想听到说相爱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少年的你祖先开眼

《诗人》长篇影评

 1 ) 专访导演刘浩:那些逝去的时代与远去的生活

电影《诗人》6月5日上映。

笔者有幸提前看过该片,由宋佳、朱亚文出演的一段独特、奇美的爱情故事被刘浩全景式的投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时代变迁中,意味深涌,通片强烈的自带美学气息,扑面而来。

“我入行太晚了,所有我的时间太宝贵了。

”在我和刘浩导演两小时的交谈中,他反复重复这句话。

33岁初执导筒,至今5部长片面世,一部入围柏林,两部入围西班牙塞巴斯蒂安主竞赛,一部入围金鸡,一部入围东京主竞赛。

他的导演之路一直在他的计划中稳健进行,但关于时间,他却格外敏感。

刘浩向我们展示了背包中已经被写的密密麻麻的灵感记录本,还有一个满满当当的旅行洗漱包,“要时刻保持高效率、系统化的利用时间我才能抵抗岁月带给我的焦虑。

”我们聊了将于6月5日全国上映的《诗人》台前幕后的趣事,也聊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陈默和美婷》的拍摄始末,还有那些让导演眼神里闪烁光芒——关于他自己成长和生活的那些故事。

没有一首诗的《诗人》吕乐之前曾在电影《小说》中抛出过这样一个疑问“什么才是诗意?

“电影中王朔、余华、阿城等著名作家集体出镜,彼此众说纷纭,最后却也没能辩出一个结果。

我想吕乐曾经在《小说》中的疑惑,如今《诗人》也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虽然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于诗人的故事,但是整部电影中没有出现一首诗。

“十年前我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当时就确定,这部电影中从头到尾不出现一首诗,因为出现一首诗剧情会有顺拐之嫌,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另外就是,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他的心里都有诗意的,可能一棵树、一条河、一个瞬间甚至一滴雨、一个女人,在某一个瞬间都可能迸发出诗意。

他认为诗意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些人用影像纪录诗意,而有些人可能用自己的一生在谱写一首诗歌,但这个诗意不是常态上的诗意,诗的本质还是在追求讲诗意转化为最真实的感动。

”而有些人将自己的一生谱写成一首诗歌,比如电影中宋佳饰演的陈蕙:“她用一生去关照自己的爱人,我认为这就是一首诗,而不仅仅是诗意。

所以,如果电影中只有一个诗人,那就是陈蕙。

诗意在这部电影中,我的打点更多的还是在‘人’身上,诗担当了一个功能性的东西。

”电影与人生:理智与情感刘浩在创作中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他2002年出道,仅拍摄5部长片,但是刘浩在这个期间一共创作了26个剧本,每一部作品的剧本都坚持自己创作,并且单个剧本耗时极长,常常推翻再重来。

他一直在潜心等待每一个剧本的机会,当所有的投资和台前幕后的团队都敲定之后,项目才算真正启动。

不仅在面对创作时刘浩一直保持非常清晰的头脑,面对自己人生规划刘浩也难得保持了理智。

但他也并非是无欲无求的,他的欲望全部都寄托于他的事业——电影之上。

刘浩拥有旺盛的创作欲,刘浩向我们展示了他纪录自己灵感的本子和手机备忘录之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的片段,或是他在生活中偶发的灵感和捕捉到的片段,密密麻麻的手机备忘录拉不到头,本子上每一页都有规规整整的铅字。

他也不过任何的节日,甚至连过年都不回家,刘浩说:“你说我不想家吗?

我当然想家了,但是我回家没有事干就会非常焦虑,家里人也不喜欢看见我这种状态,久而久之家里人也不再叫我回家。

”尽可能的节约、规划时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电影,他对电影的追求近乎于执念,他过往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在掌控之中,进入电影学院之后刘浩曾告诫自己:“我来电影学院不是为了谈恋爱的,更不是来荒废时间的,我是来招兵买马的。

”聊起这个刘浩言语间有一股得意劲,念书期间,刘浩组建了一支非常坚固的幕后团队,17年间这个幕后的固定班底从没变过,团队中的每一位都和刘浩合作了7年以上,对刘浩来说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互相都非常信任彼此,制片组,摄影、录音都是从第一部作品就在一起工作。

大家都是不离不弃的,非常团结,因为最早也没有多少钱,都是象征性的。

《陈默和美婷》在四年之后通过DVD的版权费拿到了一笔钱,一共是1万1千元,我把全组9个人叫回来一起分钱。

虽然钱不多,但这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荣誉,我想让和大家一起分享。

”刘浩能够组建一个如此稳固的团队不是偶然,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热情的表达欲,和面对电影的纯粹,他下意识的口头禅是“你明白吗?

”,他仿佛天生拥有倾诉自我的渴求,所以他写小说,所以他拍电影,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很多自我的经历和映射,这些都是为了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需要听众、需要读者。

刘浩的生活与其电影中的映射刘浩的电影中有很多元素和设计都与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关。

《诗人》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刘浩对于那个时代依旧残存着迷恋,他在新疆哈密三道岭周边无人区中搭建了一万平米电影中的“褐家山”矿区大院,事无巨细的还原了那个黄金时代。

连“褐家山”这个地名都是源自于刘浩幼时出生之后生活过的安徽芜湖一个地名。

9岁回到户口所在地上海生活,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是刘浩自己的青春期。

“我最早工作是做文字的。。

那个时候喜欢码字,所以我就开始写小说,当时给副刊投稿因为会给稿费,小说写的都是我自己的经历。

包括当时杜月笙的总账房(黄国栋),包括‘海上文人’的那批人我全都采访过。

最后这些经历日后不经意间都变成了自己的故事,包括我自己又喜欢历史,所以就写了这样一个年代戏。

”包括电影中宋佳饰演的陈蕙都是刘浩对女人最初的感知,在电影中陈蕙和李五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母子,陈蕙在用母亲般的温柔和慈爱包围着李五,宽容和接受李五的一切。

“陈蕙也是我深爱的一个角色,她是我生活中从小对女性感知的一个缩影。

我从小在女人堆里长大的,我是家里年纪最小的男孩。

而且我小时候我妈周围有很多纺织女工,她们起码是我的偶像。

她们从纺织厂出来的时候身上都是香香的,每天她们都会洗澡,因为车间太热了,每天进去身上都是湿漉漉的。

她们一般洗澡都是用蜂花,黄的是护发素,红的是沐浴露,或者是硫磺香皂,那对我们孩子来说那个气味就像糖一样,能带给你幸福指数,甚至是少男对女人的那种萌动。

而且我每次去厂子里她们都会塞给我很多冰汽水、包子馒头,你始终都能感受到最温暖的东西在包裹着你。

这种温暖我后面也加入在陈蕙这个角色之中,所以陈蕙也是我很痴迷的一个角色。

”不仅《诗人》中包含了刘浩曾经生活中的碎片,刘浩的导演处女作《陈默和美婷》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又被网友称为《积水潭爱情故事》,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积水潭的爱情故事。

“我刚刚开始来北京的时候就住在积水潭,积水潭我太熟悉了,在积水潭黑道、白道我都混得特别熟。

电影开始是两个巡警追陈默,,我当时和他们特别熟,我就直接和他们说,我们也不能妨碍人家的工作,所以我们就直接让巡警在洗头房外面跑过去,我们躲在房间里偷拍而成。

”甚至为了拍摄,刘浩还向好朋友那边借来了三位从事特殊行业的女孩。

据说,当她们三个人顾盼生姿从车子上下来,扭动着腰肢进来的时候,看呆了一旁的副导演,他拉着刘浩小声问道:“你这都是从哪找来的人啊!

”拍摄间隙三个女孩和大家打成一片,其中一个叫小妖的女孩让刘浩印象深刻:“她是北京人,后来混熟了和我们说了自己的故事,她自己有老人要供养,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要上学,钱都要从她这里出,实在没办法了才从事这个行业,真的很不容易。

四年之后《陈默和美婷》不是有了一笔奖金吗?

我当时还去找过那三个女孩,另外两个都找到了,但就是小妖至今没有任何消息。

”聊到这里,刘浩沉了一口气。

入行这么多年,刘浩的身上依旧保持着一种宝贵的特质,这是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必须要具备的一种本能:对生活依旧抱有热情,同时依旧保存着敏锐捕捉生活触感的直觉,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碎片背后所带来的诗意,并对创作保持纯粹,我想这可能也是刘浩一直保持高效率创作的秘诀。

访谈接近尾声,天色渐渐暗淡了,刘浩提议一起去吃点东西。

席间,刘浩同我们和工作人员一起聊天,又聊起了各自曾经的经历和生活。

上班时发生的趣事、年轻时靠写作赚取的零用钱贴补家用、还有女同事来拜托他帮忙却被同事误会为女朋友的乌龙等等……那是刘浩的青春年少,也是电影《诗人》发生时的80年代,刘浩感叹到:“80年代是中国最自由的时代,堪称中国的‘文艺复兴’,所有的思想都在复苏,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展望和期待。

”刘浩一边吃饭,一边感叹:“想念那个时代,但已经回不去了。

”刘浩吸了口烟,丝丝烟雾缭绕的升空腾起,和电影中的那些时代的尘埃与氤氲的情欲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

 2 ) 《诗人》影评

《诗人》的剧情设定是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诗歌疯狂的时代,我们所知的海子、北岛等都在那时一跃成名。

记得曾经和一名著名作家交谈过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他称那时候搞文学创作的没有不写诗的,但我们也看到诗歌所高蹈的火把熄灭得过快,它的神圣与吹捧很快沦为个人小资式的吟唱,是诗人已死了吗?

诗人导演刘浩在采访时称,他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诗意。

我很赞同,但为何我们有专有名词称“诗人已死”?

这部电影里的两名诗人——张目和李五,为何都被设定了“死”的结局?

首先,我想从导演的野心谈起。

老一辈作家都有宏大叙事的野心,如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现在这样的作品很少,但从事文学及其他艺术的工作者们存在于这样的话语权力之下,在此之下,从来没有优秀的艺术家不想超越这话语权的。

像这次电影《诗人》,其实抓取的时代非常典型,正是文革后期至九十年代。

这十余年,中国从拨乱反正到经济特区的划定,从毛主席的集体主义到邓小平的市场经济,变化不可谓不大。

而人物也可谓典型的。

诗人的创作在电影出现的开始,如张目所述的——发表出去的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故而作品为集体讴歌为主旋律。

诗歌内容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也不重要,因为电影全程,我们只记住了女主陈蕙的那几句富有诗意的话: “这辈子,只要是你的东西 哪怕是你的影子 和你身上的味 我都要留着。

”到电影后半段,李五当上大诗人后的文联却已经门可罗雀,是诗歌已经不重要了吗?

是不再需要讴歌时代了吗?

是人们忘记了。

人们的价值观迅速变化,家庭结构解体等等时代问题,这些都在电影中有所表现。

而张目及李五的死,主要是李五的死,主要原因是诗歌精神的衰竭吧。

所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基本设定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是电影的艺术性。

第一,该电影采用了大量深蓝灰的冷色调与红黄白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比较典型的在刚开场的火车上,陈蕙在昏暗的列车上捂着饭盒,饭盒及她的围巾是大红色的,我们联想到李五说陈蕙身上有太阳光的味道,以及最后“诗人之死”的篇章中,李武顶着灿烂的太阳泪流满面,陈蕙在深蓝的背景里抓起沙土又再次提及那一句富有诗意的话,而此时挖土机正使这个不可避免崩塌的世界走向崩塌。

我们便可以从中看出电影如诗歌般的隐喻展现:以蓝色为主的冷色调暗示为叙事中压抑的、不可言说的部分,而黄白为主的暖色可能是美好的象征。

而红色像毛裤、办公室的红椅子,我觉得是暗示了文学三大母题中的两种:暴力及爱情(性)。

第二,电影中相当多的拍摄是从门,或窗,及其他的遮掩来完成的——且不说其构图,其构图大多是很好的——这对于这剧中叙述者的角度或从观众的角度看,使得剧中情节的演绎更有窥探的感觉,而很多重要剧情正是从这种窥探、猜疑的心理来推进的。

如李五从窗中看到张义骑摩托车送陈蕙回家引发了第一次家庭矛盾,从李五从小门看到象征“性”的红椅子而引发和陈蕙的彻底决定,再到痴呆的传达室大爷从窗户久久观望同一处地方和再见到陈蕙时以升华主题思想时,这些其实都让观众更有参与感。

至于其他场景的细节,有大环境。

拍摄地点是一块风沙飞扬的不毛之地,曾经也是矿山,这对于细腻的诗人情感表达无疑有反衬作用。

再到毛主席画像与邓小平语录的替换是于清晨进行,新旧交替之间、暗与明之间,无疑某种隐喻在其中。

最后是人物的塑造。

主角李五是个才华配不上野心的人,他作为诗人或真正在写诗状态时候的人,是依附在完美女人陈蕙身上的。

这些可以从很多地方发现,如张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传达室老大爷的神志不清似的话语,其他时候作为诗人的李五,更多是表现出人性的卑劣。

而女主陈蕙,有人责备其过分完美,然其是导演对美好、对诗意的象征所在吧。

与宏大叙事结构相配合,无疑刘浩导演也想塑造相当多且立体的人物。

可能由于时长或场景搭设的原因,很多小人物命运的浮沉便显得多余或突兀。

论其他不足。

一是剧情,问题很明显,“诗人之死”死得离奇,矛盾的化解也未完全贴合人设;二是台词,个人觉得有些过于书面语,便显得矫情。

总体而言,个人认为豆瓣6.3的评分过低,而电影上架方十五天便下架,实为可惜。

电影中诗人确实已死,但人人心中总会有一个如陈蕙般象征完全的真、且善、且美的所在,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的诗意所在,它没有任何李五似的功利性,它不会因时代而变质,我想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文/黄晶晶)

 3 ) 他死后成为了诗人

过了一阵才明白 李五说的那句话:下辈子 我想等等自己的灵魂 用一生写一行好诗其实他从未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是陈蕙为他拿起了充满爱与性的笔 帮他备好名为避风港的纸张 挡在他身前 替他铺好哪怕固执也能走下去的路 她付出了一切 李五却连最简单的信任都没有给过她 分开后 他拿不起笔 拉起窗帘 和随便一个仰慕他的人做随便的事 只是他再也扯不到毛裤线 再也没体会过什么劳逸结合 他变得无能 他写不出诗 他抗衡不了这时代 他处处都模仿他唾弃的张目 殊不知 他这生 还没有张目活得透彻 他甚至不敢回头去拥抱一直在追随他的缪斯他死的时候闻着他爱的人身上那股子太阳的味道 随后被碾去 和那旧时代 和那旧情 和那充满着情欲的小屋子 而她 躺在他死去的地上 嗅着他最后留下的气味 丈量并抚摸那早已消散的影子“诗人”背后的诗人 是他的女人 诗人平凡 又热烈的 一生

 4 ) 来自八十年代的浓厚时代感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节开幕影片观于202009241800因为要赶下一部《阮玲玉》,没有听完导演访谈。

厚重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毛线裤,刻版油印,筒子楼轰鸣的工厂流水线非常舒适的沉浸感。

故事扎实,对白自然,演员到位值得一看。

诗人 (2018)5.92018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 刘浩 / 宋佳 朱亚文期待更多这样叙事风格的中国故事。

 5 ) 谁杀死了诗人

看完影片又翻了翻其他人的评论,简单谈谈感受。

首先这部片子的美术指导是要加鸡腿的,矿场的场景构图,冷峻的色调,惊艳到我了。

这部片子故事发生在煤矿,讲的也是煤矿,主角李五的诗意也来源于煤矿。

而且尽管故事跨度很长,但场景基本都是发生在冬天,煤矿的冬天。

裸露的矿场、年代感十足的蒸汽机车、轰鸣的工厂,感觉导演在尽力还原他对那个年代的记忆,而那些记忆最动人的部分都发生在冬天。

冬天的冷衬出的是人心的热。

影片对那个年代的纯真的爱情、真挚的工友情都有所表现,当然也有对某些人的趋炎附势、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有所讽刺,基本是对那个年代社会面貌的一种速写式的展现,还是比较惊喜的。

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所谓的“诗人”,其实又不是在讲诗人或者诗,他就是讲的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年代,讲他的后知后觉的爱情,讲他对命运的不甘,讲他被隆隆前进的时代的列车一路带着向前,而他自己的灵魂和诗意被落在旧时光里的一种无奈和怀念。

要讲诗,讲的也是那一代人对诗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那一代人在艰苦年代生活出的诗意,以及这种记忆中的诗意如何被时代的洪流冲散。

最后“诗人”的死,其实是一代人心中的诗意之死。

人们一开始光着脚走路,却抬头看星星,是因为脚下的路都是泥泞;后来人们穿上了鞋子,却低头看路,生怕路上的积水把它们弄脏。

人们走的更快了,却也失去了头顶的星空。

 6 ) 给《诗人》

“生活如此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让殉难的黑夜,在这个国度得到重生。

电影背景安排在中国新诗创作都臻至顶峰的八十年代,诸如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优秀现代诗人皆于那个年代贡献出许多优美诗篇。

个人心灵的解放和个人气质的爆发,两者相结合,使语言的边界蔓延到身体内部和精神之外。

那是一个思想启蒙的年代,也是一个诗歌最热的年代,做一个诗人,无疑是会受人崇拜尊敬的。

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在这部影片中我更多的是看到了时代如何去塑造一个人,时代又如何去毁灭一个人。

李五,一个略有才情的煤矿工人,怀揣着成为诗人的梦想在西北漠地里挣扎沉浮。

过饱和色彩的画面里,电影构图十分巧妙,有一左一右、远景近景以及黑暗明亮的变化,场面调度也不单调,复杂的全景中,人物近景与特写也很有逻辑,如李五去工厂演讲时女主的主观偷窥视角,以及一些隐晦的意象镜头,许多无声的细节共同构筑了影片的诗意。

灰蒙蒙的矿场如同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人人崇拜诗人,学会诗歌创作仿佛成了人们实现阶级跨越的工具。

而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导致诗人们的理想家园被物质世界的世俗环境淹没,许多人的信仰和理想一起崩坏,生活变得粗粝生猛,隐含着暴力。

混着尘沙的干冷日光下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怅惘。

旧体制崩塌,雪融后一片黏脚的泥泞,多数人存着自己那点心思和成算,或顺从或徒劳地抗拒,死气从暗处涌到生活的明面。

与其说李五是一个写诗的人,倒不如说他的妻子陈蕙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至始至终,陈蕙都为了丈夫的理想尽心尽力,人如其名的温柔贤惠。

她编织出一个坚实牢靠的温柔乡,李五镜花水月般些许才气方得以有个展现的平台。

这个角色全然是男权社会下完美女性的形象,成熟包容、默默奉献,脱俗又爱的幼稚而宏大。

诗人在虚伪投机的李五身上死去,又在真诚的陈蕙身上醒来。

最后单纯地讲一讲张瑶,我纯然是因为她而起了看这部影片的念头。

她初出场,我是欣喜的,许是带了些粉丝滤镜,原声贴合人物,大荧幕晦明变化中也很好地表现出她细眉细眼无粉饰的别样的美。

李莉上过夜校,飞扬直率表达自己,我想,或许她代表着新时期女性的思想解放,她与陈蕙的温柔、贤淑不一样,粗粝甚至强悍,女性意识凸出,将爱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不想我崇拜的人受委屈。

”她的心潮在面对李五时激荡不已,甘愿奉献,慷慨地施予爱,张瑶很好地演绎出这种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底下的坦荡,举手投足间都是李莉的一行一举。

我期待往后日子里能在更多荧幕上看到演员张瑶,看她起高楼、看她宴宾客、看她星路璀璨、熠熠生光,我将永远追随她。

 7 ) 《诗人》:寒酸、糊弄和恶俗

《诗人》这电影实在太烂了,寒酸且恶俗。

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导演水平不行,场景转换、镜头运用都特别生硬,拍的像大学生毕业作品。

第二反应是编剧水平不行,情节与情节之间非常跳跃,不好好讲故事,只会耍滑头;人物除了男女主之外都像是强塞进来的,闲了没事就围着主角转,都工具人。

最恶心的还是电影的人物,男女主夫妻俩仿佛母子俩,一个妈带着一个巨婴,这俩人怎么爱上的,没拍,怎么分开的,没拍,最后怎么样了,没拍,从头到尾都在糊弄。

影片名字叫诗人,男主是诗人,但并没有在诗歌方面有任何的具体呈现,从头到尾没有展示过一首诗,编剧压根儿不懂诗人这个群体,诗人二字不过是一个噱头。

而且,这电影从头到尾充斥着男人自恋、傲慢而愚蠢的幻想和恶趣味。

男主一个懒惰又幼稚的精神巨婴,女主不知道为什么爱得死心塌地,放弃上夜校机会只为给他做饭;女主同事对女主十分羡慕,表示想做“诗人的女人”;以及女主同事的男友,出场先耍一通流氓,令人作呕,但女主认为他只是没长大,而且后面剧情也印证了女主的话,让这个令人作呕的男人大发善心,帮助女主,乐于助人,使得人物看起来完全前后割裂。

也能看出一些导演想表达的,比如男主作为诗人也有虚荣的一面,想像另一个诗人一样做官,但做了官,生会变好之后却也像那个诗人一样写不出诗了,这构成一个循环什么的。

但说这些也只是硬从垃圾堆里捡破烂罢了,这个电影就是充满垃圾,浪费了宋佳和朱亚文的表演。

 8 ) 诗人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女人,一个世界。

该片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满腹才华,不安现状的煤矿工人李五,试图用写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屡遭碰壁。

在妻子陈慧的默默支持与帮助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诗人梦。

但他骨子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孤傲与清高,仅想凭借一己之力受到他人的尊重敬仰,而不是靠着妻子背后托关系找人换来的。

小有名气后,渐渐地与妻子的矛盾和误会越积越深,两人渐行渐远,形同陌路人。

他的自恃清高辜负了妻子对她深沉的爱,殊不知她为了他放弃了夜大的文凭,放弃了更好的发展。

她身上有着一种母性的光辉,平静而美好;亦或像阳光,照亮了李五,强烈而伟大。

她对他的爱是伟大的爱,包容的爱,无私的爱。

正是陈蕙这种包容的爱,自我牺牲的爱,成就了他,成就了诗人李五。

正是在她的包容和关怀下,他才配称得上是诗人。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意义挺深刻的,推荐大家去看哦😄

 9 ) 两代人以香烟连接

映后,在路口又一次见到刘导。

问了几个问题。

影片很克制,最后男一仰面大哭是很感人,但他为何被撞死?

他未必是被撞死,但是死亡是必然,在他说出自己一生也没有写出一行好诗时便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女二对男一的仰慕从哪儿来?

时代。

那个时代确有如此的风气。

推崇的导演?

安哲。

多看几遍,会无法自拔。

觉得娄烨怎么样?

师兄啊。

(然后我忘记了)成为导演的途径?

依靠现在发达的科技,当导演门槛已经很低了。

同行的女生对片中爱情不甚鄙夷、无法共情。

概是时代原因。

我抽烟,刘导也抽烟。

他抽的红双喜,我提出抽着烟合照,他给我派了一根,还借了火。

回去后,我点开刘导朋友圈,里面都是黑白的照片。

 10 ) 东京电影节六本木TOHO观影小记(29日场《诗人》)

作为一个伪文青,对于自己的手速和脚力都有自知之明,从来不敢凑电影节热闹。

碰巧今年公司团建在东京,毫无计划地被同事拉去六本木看夜景,下地铁才发现从隧道开始就布满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宣传,隧道两边挂出了所有参展电影的海报,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美好了。

地铁隧道里海报之一,后悔没有拍更多,充满电影节气氛

地铁上来前往六本木的电影节宣传

你瓣女神Gakki对于六本木,此前唯一印象是《东京女子图鉴》,大概是绫初到东京最向往的港区高楼。

从环绕Roppongihill的任意地铁站出来,都可以看到这栋目前东京最贵的高大商业楼。

除了商场和写字楼,六本木充满了现代文艺气息,包括进行当代艺术鉴赏的森美术馆、深受游客喜爱的52层展望台,同时也是观赏东京铁塔最佳地点之一。

六本木观景台眺望下的东京塔随处可领取电影节的宣传手册,可惜没有中文版,40页的手册里介绍了参展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地点,还有丰富的周边活动,包括讲座、音乐会、电影讲座和教学等等。

买票的时候听到旁边下沉广场传来很热闹的摇滚音乐,据说也是电影节的动漫Live Show。

这次电影节专门设置了汤浅政明的放映特集,令人心痒。

当然,以上文字主要来自我的瞎猜,毕竟日语水平很是苦手。

本想买当晚的《三夫》,特别想尝试一下在大荧幕看情色画面,可惜售罄,幸运的是买到了第二天的《诗人》,电影节期间TOHO影院不再上映院线电影,同时特设了售票处,可见对电影节和影迷的支持重视。

整个商场随处可见宣传,右下是特设的售票处

电影节会场导览

参展影片拍片和介绍

电影节周边活动第二日观影的体验也很舒服,除了硬件设备完美,开场广告也很有特色和质感(此处表示不会添加视频),和国内小众电影放映不同,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不知是否算是日本老龄化的反映。

但同时这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喜欢文艺电影可以成为一种日常化的诗意生活,而不似国内电影节往往成为现代青年加持文艺标签的聒噪狂欢。

屏幕和音效都非常棒,忍不住放低手机偷拍一张

皮质座椅,有座椅间隔和存包处,非常影迷和社恐患者友好了

观众投票,不知道是否会作为某些奖项的考评因素,emmmm有一种受到尊重的幻觉……意外收获是观影结束还有主创交流环节,导演刘浩和宋佳都到场。

但可惜的是与电影相关的,只交流了创作过程和演员评价,对电影本身的理解讨论不多,被气到的是在主持人表示只剩两个问题可以问的时候,中国粉丝竟然问宋佳你最近有没有吃锅包肉这种傻逼问题。

主创的观影交流环节时间宝贵,浪费理解电影的机会也浪费交流的初衷。

师娘很美对于东京电影节关注不多,最后说一点粗浅的感受,似乎东京电影节对中国作品偏爱沉郁文艺的年代戏,一如《暴雪将至》和《不成问题的问题》。

镜头的审美克制和压抑,有些过分的工整。

这部戏主角和大部分配角的情感变化都一目了然,反而张牧这个角色显得神秘有趣了起来。

诗人张目的出场并不多,但是几乎是所有人物的纽带,电影很少给他直接的镜头,多是别人口中眼中的侧写,工人羡慕的大诗人和大官,儿子鄙夷的负心汉和老色鬼,李武从崇拜到愤恨,最后却复制了他的生活。

张目一如中国式领导,说令人生厌的虚伪官话,以致他谈论诗歌是否真诚,对陈慧的关怀是否真的暗示勾引,都变得暧昧朦胧。

而陈慧对他的情感也进行了微妙的处理,她自然是全心全意爱丈夫,但似乎也不相信别人口中的张目如何猥琐,她认真看张目的诗歌会发出微笑,会把抄写的底稿专程送给张目的长子。

如果当时有机会,大概是很想问问宋佳如何去理解张目和她之间的情感吧。

TOHO电影院入口

《诗人》短评

和诗无关,其实名字应该叫《毛裤》,千千万万个中国风爱情故事之一,没啥大毛病,没啥大惊喜。

6分钟前
  • 南坡
  • 还行

最矫情的巨婴“诗人”

9分钟前
  • Easterin
  • 较差

美术不错,奈何导演野心大,不明白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故事

12分钟前
  • Nut
  • 较差

宋佳有多好呢?穿着土气松垮的毛衣毛裤,依旧美得不可方物。冷不丁说出句不像人话的台词,也丝毫不令人出戏。以至于宋佳的角色中途下线后,剧作就肉眼可见地坍塌了。并非预想中矫情地讲文学和文人情爱的电影(此处@许鞍华),导演试图表达的“时代变迁下人物的选择与命运”是有被精准地呈现的,主角表演和美术也很扎实。可惜整体上有点僵硬,配角不时蹦出两句不符合阶级身份的台词,隐喻也太过直给——是那种觉得不错又打不出高分的片子。

15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是看到导演自己写的关于本片创作初衷,觉得他对当年的环境里对文化人儿的处境了解透彻才去看的。结果他说的那些东西在作品里根本没有,当年人们希望仰仗写诗得到尊重与仕途,落下这病根的人现在都还在,病也一直没好,依然为登一篇豆腐干文章要死要活,对这种情结的追本溯源才应该是重点。

16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还行

好看就对了 停住时间 值得细看

21分钟前
  • 告别画未
  • 力荐

非常喜欢电影的气质,甚至可以猜到导演在处理每个细节时的用意,那些不经意间的留白,都有着轻轻的暗示。但是结尾处理得实在过于武断和轻率,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吗?

25分钟前
  • Cyrile
  • 还行

女人的毛裤。女人是诗。

30分钟前
  • 卢鱼鱼er
  • 还行

一句诗没写过的女主角才是最懂诗意的,所谓的诗人倒都是些不懂诗意的俗人。挖掘机拆掉了曾经的厂矿,时代也早不是有人关心诗的时代。“我是什么味道啊”“太阳的味道”,没记错的话整个影片都没什么阳光,白天也都是灰蒙蒙的。2021.6.5,沃美影城群光广场店。

34分钟前
  • 醋溜土豆丝
  • 推荐

如坐针毡芒刺在背如鲠在喉味同嚼蜡,退我票钱!

37分钟前
  • 无二三
  • 很差

一言以蔽之,有诗意,无诗性。被现实主义高度美化过的现实溃塌背后,是男人的孤芳自赏与女人的顾影自怜,男人是被爱浇灌也被爱娇惯更被爱摧毁的诗人,而女人是诗本身。滋生情欲和无边理想的旧屋住上了被生活淘尽热情的新人,关上木门年老诗意衰的退休艺术家为自己留下一串红杏蔷薇长歌当哭。寒风里仰起脸念想起她身上太阳的味道,沙砾中侧着身臆想他野蛮固执的孩子脾气,这部电影根本与诗人和诗歌无关,它只是被口号和时代粉饰之下一潭死水的糟心生活。

40分钟前
  • 酒馆儿
  • 还行

虽然片名叫诗人,但绝不是要为个体立传,至少后半段人物完全让位给时代变迁了,诗人之死在这里是必然的结果。朱亚文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有诗人的脾气,却缺乏诗人的才华,需要有宋佳的支撑才看上去像个诗人,所以后面宋佳缺席,他就泯然众人了,以至于他的逝去没有引起一丝诗意的悲壮,更代表了改开下被淘汰的部分人的缩影。

45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这120分钟简直是折磨,导演的性癖一定是毛裤吧!如果不是为了磕cp我怎么会来遭这个罪,但仿佛两个人不是恋人,这就是妈妈带儿子吧,宋佳你这么美,求求别再演这种男人意淫下的角色了,朱亚文对着镜头说我要用灵魂写一行诗的时候我真的笑了。

47分钟前
  • 馒头饺子学英语
  • 较差

时代变革尽在细节里。也没有多强烈的共鸣,时常觉得剧情太拖沓,镜头切换太快,拍摄的角度非常规整,正因如此也很无聊。不知道为什么后半段宋佳完全消失了一样。很欲,不枉我梦朱亚文一场,我觉得最欲的一场是他硬不起来半敞衬衫坐在餐桌旁边那一幕……

51分钟前
  • 穂永絵里
  • 较差

诗人无处容身的时代。导演的镜头语言太直白了。

56分钟前
  • sweetbear
  • 还行

女人是真正的诗人,万千柔情缱绻浇灌生命的一行诗

60分钟前
  • 光影一路同行
  • 还行

以死亡为结局,让人失望了。

1小时前
  • 顾不得
  • 推荐

男主是诗人,女主亦是「诗人」,但前者逆时代潮流格格不入,后者包容时代潮流游刃有余。折射出怀情怀之人在时代洪流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或许同时也是当下的你我一直在做的选择题。

1小时前
  • THEO
  • 推荐

两星半。我对这个电影从最早开始就有很多预设,所以我不太喜欢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一个文学性非常强的剧本,有魂魄,有人物,但整个影响消解掉了这些,聚不起来的样子,其中美术是一部分很大的原因,还有就是演员们并不和谐的表演,好坏参差不齐之外,他们似乎也没有在意这样一部电影需要什么样的东西。电影拍得很平淡,让一些有戏味也很俗套的情节显得很尴尬,像一个人又和你说了一遍他说过的事情,并且花了很长的时间。

1小时前
  • Morning
  • 较差

个人很喜欢前半部。爱情、诗情、性情与时代体制压抑下人的躁动内心相交织。情欲缠绵之中,唯有无尽的爱。无论是朱亚文的表演亦或是李五这一角色,都被宋佳饰演的陈蕙的光芒所掩盖。这个成熟智慧、包容付出、默默奉献的女性角色散发的温暖魅力,甚至让我认为片名不如叫《诗人之妻》《诗人背后的女人》或《诗女》。而后半部随着陈蕙的消失、隐藏,电影各方面也随之崩塌,尤其是美术布景与化妆造型都与剧情年代的跳跃式发展相脱节。虽然有诸如:澡堂加气、拉毛裤、拉窗帘等生活化的细节呈现,但全片自始至终都有种雾里看花,事事故意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交代不清、不讲透彻的朦胧感。陈蕙与李五的情感破裂、与张目的关系尤为模糊。张义与李莉两个角色的莫名再登场也未能有清晰而符合逻辑的安排。不合情理的结尾令人错愕,几乎摧毁了前半的细腻铺垫。三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