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和黑鱼的纠缠——《一对一》
今天介绍一部韩国电影《一对一》。
片名One on One (2014)。
金基德导演作品,影片继承了金基德一贯的压抑风格。
用暴力对抗黑暗,结局并不能迎来改变。
相反,折腾一通后大家发现并未能改变任何事物,心理反而会觉得悲凉。
看金基德的电影总会感到压抑,建议备一部轻松暖心的电影,看完后接上看,免得太难受。
金基德前作《莫比乌斯》通篇无对白,全靠动作和镜头表达,时隔一年紧跟的作品《一对一》,没有继续减少台词,反而采用大量对白,传达他的理念。
《莫比乌斯》着眼于小范围内追求多巴胺,《一对一》将视角放大,重新将目光转到社会层面。
《一对一》想警醒观众们,让大家重新认识到眼前黑暗,并不能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习以为常,更不能因为不合理的事物存在就觉得合情合理。
《一对一》从一起暴力犯罪事件开始,一名女高中生被剥夺感官后残忍地杀害。
一个七人组成的小团队开始为女高中生寻求正义,他们伪装成特警、军人、政府特派员等各色人群,逐个抓住当年行凶的七名罪犯,强迫他们认罪。
影片从一起陈年旧案开始,随后七人小团队开始行动,对当年七名罪犯逐个下手,期间夹杂着七人小团队的支线,最终复仇完成,所有线索汇聚到一起,重回金基德式的充满禅意结尾。
片中主要有两位重要角色,一位是马东锡扮演的小团队头目马海兵,另一位是金永敏扮演的吴贤。
马海兵曾是一名海军士官,被害女高中生是他的家人,马海兵退役后开始寻找当年下令行凶和执行命令的人员,逐个绑架虐待。
金永敏则一人分饰八个角色,他的吴贤也对应的有八个身份,他即是当年执行杀人命令的罪犯,也是与小团队七名成员有各种联系的人士。
七人小团队都是社会的底层人士,生存权都难以保障,不掌握任何社会资源,也无法赚取更多资源,绝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底层苦苦挣扎,艰难度日。
七人小团队中领头人马海兵是退役海军士官,遇到家人被害的惨剧却无处申冤;还有餐厅服务员,每天都要忍受态度傲慢的顾客和蛮横老板欺凌;还有遭遇家暴的女人,每天都要忍受同居男性的各种暴力行为,无处可逃;还有海龟变海带的留学生,每天都要忍受哥哥的奚落;还有带着年迈老母住在废墟的流浪汉,被朋友骗走数亿韩元后追讨无门,每天追债却落得一鼻子灰;还有欠下高利贷的无业男人,为了给身患绝症妻子续命,每天都被高利贷追债人欺压殴打;还有文化程度不高的汽修工,喜欢买打火机却总被骗,每天都要忍受老板的全方面压榨。
吴贤饰演的角色和七人均有互动,他无一例外地扮演这些底层人士的供养者、欺凌者、压迫者的形象。
原本已经活得很艰难窝囊的底层人士,在吴贤的推波助澜下,愈发压抑憋屈,变成了一座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
吴贤可以傲慢的顾客、可以是家暴的男人、可以是奚落弟弟的哥哥、可以是欺骗朋友的诈骗犯、可以是高利贷打手、可以是汽修店老板。
正是有吴贤这样的角色,七人才能聚到一起,寻求能够改变社会的方式。
所有的吴贤都是一个人,脸盲症观众或许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晕头转向,理清这层关系后就能明白了。
欺压底层的吴贤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类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每人都会成为欺压别人的吴贤。
七人小团队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倾诉,也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满足,于是他们只能假扮成“正常途径”。
他们以为自己是泥鳅,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向黑鱼发起复仇行动。
他们绑架后,都要乔装打扮一番,装成特种兵、特警等形象,借着无法帮助他们的形象来帮助自己。
忍耐无法等来改变。
七人小团队在一次次忍耐后,得到的只是无尽欺压,他们决定奋起反抗。
以杀害女高中生案件为契机,他们联合起来追讨公道。
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其实不同立场的人做事都觉得自己做的没错。
行凶者是在执行命令,指挥者是为了更大整体利益。
而被牺牲的人就成了需要服从整体利益的可牺牲部分。
七人小队以为找到了黑鱼,其实黑鱼在更大黑鱼面前也只是泥鳅。
认识到丑陋却没有改变丑陋的能力。
这就痛苦了,寻求正义的人找到最后发现自己也是施暴者。
泥鳅和黑鱼的纠缠,压抑和诡异的平衡。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此片我搜索了数据确实很不受欢迎,甚至迟迟不引进且不出字幕,观看人员极少,自然评分较差,但是我个人认为此片为佳作,相对韩国那些敏感题材的片子此片的确极端暴力重口味,虐心!
导演很自信很自大敢于尝试这样的题材,虽然剧情故事无味但是侧面反映出的众多社会敏感问题值得深思,只有泥鳅的鱼缸,泥鳅都活不了多久,在里面放条黑鱼,泥鳅就会为了不被吃掉活的更健康长久,心和城市都要干净。
暴力和权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以暴制暴,即便最终觉醒,还是逃不开应有的罪孽和惩罚。
韩国敢于拍摄性侵未成年而让国家震撼而去设立法律保护未成年儿童,但是世界是一样的,彼此的角色不同,我们是鱼儿,我们就只能完成鱼儿的使命,我们是鲨鱼就必须完成鲨鱼的作用,位置不同,造就的人生环境不同,可是反之为了鲨鱼的作用使用鱼儿的使命,就是悲哀。
片子讲述很多做人的哲学,但是很迷糊阐述,有点乱不太容易总结。
总之题材不错,演员演技很到位,就如冰火作者马丁所说我们拍摄的不是环境背景故事,我们拍摄的是人类的眼睛,人类的内心世界,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从眼睛里流露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我是韩国黑暗电影忠实粉丝,在我心里都是佳作。
PS:此片过于暴力重口味以及人性黑暗的极端,过于虐心,不喜望请慎重观看。
我在30岁才开始理解那些十几岁的学霸天才们为什么会放弃学业转向佛学,他们早早就不需要考虑温饱,不需要被人认可,他们先于常人思索着人-生命-世界-宇宙。
影片确实如转发的影评说得那般绝望,但我认为是存在失真的,也就是说现实不至于绝望。
如果真的角色对调,该发生的依然发生,未免小瞧人性了,我相信一定有人会突破桎梏打破枷锁。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我有一些新的感悟。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费解为什么我会非常讨厌鄙视一些人,而那些人貌似也并没有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因此我反倒时而觉得是我有问题。
经过漫长的一段时间,我的感悟是我对这世界太爱了,我容不得他们那些在我看来属于致命缺陷的人性,他们是我爱的世界的潜在威胁,而且非常有可能在未来爆发,而一旦爆发就会出现影片里的链式反应,而且似乎永无尽头,直到出现下一个我所谓突破桎梏打破枷锁的人。
影片最终没有出现我所谓的有突破的人,因此一条链条永无尽头,直指绝望地狱。
我猜想这与导演的生活阅历有关,很可能 他这些年生活的环境里没有遇到有光辉人性的人,于是他虽苦于求索却终得不到希望。
20年末,金基德导演孤身一人客死他乡,死于新冠。
希望他死前能原谅这世界。
影片里提到的种子确实是人,但我不认为是所有人,我相信人性的辉煌一面是无法抹杀殆尽的,我爱这世界,虽然很多时候他都并不可爱。
一对一:正常而不寻常的金基德载于《电影世界》增刊金基德个人的第20部导演作品《一对一》,由一起暗杀事件开始,讲述了七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小人物,因为对现状不满而集结起来,向参与暗杀事件的七个人逐步展开报复的故事。
如果我们暂时隐去“金基德”这一风格鲜明的标签,仅从这个简要的故事梗概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架构,无故死于非命的花季少女,以及杀害他的人背后所代表的权利部门,是一个现成的个人与国家机器相抗争的故事蓝本。
这也是近几年来韩国商业大片最喜欢的路数之一,利用这种力量的悬殊对比,可以轻而易举地唤起民众的同情和义愤,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退一步讲,即便不想做得那么简单直白,也可以通过讲述参与刺杀者的艰难境遇,来讲一个“被制度化”的故事。
在国家权力的碾轧之下,同样作为小人物的凶手和被害人之间的命运交错,同样可以引起观众对于人物命运的唏嘘和同情。
然而这样一个看上去可以收放自如的故事,在金基德的手里,最终却成了一部各方面都不讨好的电影。
熟悉金基德的观众觉得他正逐渐丢掉自己的本色,开始在个人风格和商业诉求之间游移,而那些仅仅是想看“一部电影”的观众,则觉得这片子有点过于极端、啰嗦和不知所云了。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影片的开头被杀害,事情的来龙去脉总要在随后的故事里被揭示,但在《一对一》里,小女孩的死却成了一件无人关心的事,杀她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杀她,而复仇的人里面多半也不知道为什么复仇,他们行为的甚至没有任何目的性,仅仅是把它看做活着的内容,凶手活着就要杀人,而被害者也总要适当地做出抗争。
片中有一个泥鳅与黑鱼的寓言,肯定会被当做某种题旨来解读,但众生各安其位绝不是金基德想要给出的结论,这是一个神一样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结论,有违金基德所执着的对于人内心的探索,所以复仇集团的领导者虽然在影片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努力为每个人的行为赋予意义,但最终他的同伴还是反过来斥责他“别说的像神一样”。
所以最终当他决定放过凶手,让他体验“活着的地狱”时,只能说这也仅仅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结论,并且这个结论很快就被凶手之一的吴贤狠狠拍死在岩石上。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金基德式的结尾,往往让人想起他编剧的身份,感觉他总在竭尽所能地钩织人物关系,以使故事朝着更极致的方向发展,但也不能排除这就是隐秘而复杂的人性使然,个例固然极端,但不无可能。
所以对于金基德的电影,不能期望从中领悟到太多通行的法则,更没可能从中找到某种指向明确甚至可资借鉴的人生哲学,作为观众,能做的就是看他如何在人生百态中,掘取他带有严重个人色彩的案例,它们可能不寻常,但绝对正常。
零不用怀疑,观看金基德的电影的过程是极度虐心的。
之前作品的主题相对具象一些,到了《一对一》则完全是一种完全高度抽象化的主题——我是谁?
这个问题在哲学家那里,往往来不及顾及现实就扯到理想的乌托邦或空洞无物的批判上了,但在金基德这里,则完全是对现实赤裸而又无情的揭示。
电影的魅力在于,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用角色、对白、镜头、音乐、光影等将我们的意识具象化,至于意识的内容、具象化的水平则是制作该电影团队的水平、目的、动机等决定的。
金基德作为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导演,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怀与关注以及特有的表达方式、习惯。
如果说他之前更多表现出对底层人们的关注的话,这部电影则将他对整个人类处境的思考表达了出来。
【如果对剧情不甚了解的话,请看看豆瓣友邻MrLawrenceg的《我是谁:深不见底的绝望—— 《一对一》人物行为分析》,地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107204/?start=0&post=ok#last】壹•两个空间我并不完全同意某些朋友的看法,认为该剧表现了底层人民对有权阶层的报复。
这样想是因为,我们本能的更加关注影片角色在“影片现实”中的地位,却不小心忽略了“影片虚构”中的地位。
影片中其实有两个现实空间,一个是影片所展现的角色的“现实生活”,一个是影片已经构建起来的施加私刑的“现实空间”。
在前一个空间里,一派角色是打手、混混、队长、将军以及那个只有名字没有身份的最高领导,一派角色是受虐待的女子、没出息的读书人、被朋友骗光钱的无家可归者、修理厂小工、饭店侍者、流浪汉,这这个空间里,前面一派当然是有权的,后面一派当然是无权的。
但是在那个施加私刑的空间里呢?
前一派角色由于被绑架,完全丧失了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用的权力,尽管他们都基本会先说一句:“你们是谁?
你们知不知道我是谁?
”意图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权势地位压制对方以期摆脱困境。
但这样的威胁对对方并不起作用,因为在施加私刑的空间里,后一派这帮原来最无权无势的失败者,穿上各色制服,拥有暴力优势,瞬间在该狭小而虚构的空间里拥有了权力!
将两个空间结合起来看,的确不能否认,这是弱势群体对有权阶层的报复与反抗。
但将两个空间区分开之后,将会清晰的看到——角色转换了。
从本质上讲,无论在哪个空间,都是有权者对无权者的压迫。
在前一个空间里,杀害女孩的原因是“为了活着”,在后一个空间里,刑讯与施虐难道不也是“为了活着(问明真相,展开报复)”吗?
角色转换,权力依然,情势不同,然本质相同。
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个人认为这种不平等的核心,正是在于权力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前一个空间里的故事是杀害与压迫,后一个空间里的故事是探究与惩罚。
通过两个空间中两条故事线索的引申,金基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的故事。
个人认为,这才是这部电影的基本情节架构。
贰•罪与罚以及时间说完情节,再来说说情怀。
基督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视角是金基德电影的两个重要思考路径。
前者是罪与救赎,后者是无尽轮回。
这部电影无疑以基督教中的“原罪”概念为基调。
不同的是,在基督教看来,每个人都有罪,那是原罪,但只有上帝拥有审判和惩罚的权力;而在金基德的这部电影中,只存在前半部分的情况,上帝是不存在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所有的人都有罪,而全知全能的上帝并不存在,那么由谁来实施惩罚、匡扶正义呢?
只能是人自己。
因此,第二个空间才有理由存在。
在第一个空间里并不拥有权力的人们,构建了第二个空间,利用在第二个空间获得权力的同时利用该空间剥夺了在第一个空间里拥有权力的人们的权力。
然后,颠倒过来的角色才能够得以施加惩罚。
在影片中,罪与罚的落脚点都在“去年5月9日女孩被杀”一事上。
看完电影就会明白,这个事件只是一个符号。
猜测具体的原因、幕后主使、动机等都是徒劳。
整个事件,只是“罪”的另一个标签。
我注意到了时间。
假如按照情节发生的顺序,故事是这样的:在第一个空间里,一些人犯了罪,“然后”,另一些人在第二个空间里对一些人实施报复。
但假如我们把时间颠倒过来同时将发生在第二个空间里的故事也看作是一种罪呢?
故事则变成这样的:在第二个空间里,一些人对另一些人实施肉刑,这无疑也是一种罪,“然后”,另一些人在第一个空间里对一些人实施报复。
看到了么?
两个空间里发生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叁•存在那么这件事究竟是什么呢?
罪也好,罚也罢,其实都是对“存在”的评价,它们所指向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存在本身。
褪去所有的评价、修饰、解释,存在就是存在,生活就是生活。
“我这样做是为了活着。
”杀害女学生事件的幕后指示者这样说。
只有他用语言说出了真相。
至于打手、小混混、将军等,都说的是“我是按照上面的指示做的。
”这是在第二个空间里通过私刑所展示的关于第一个空间里发生的事情的本来面目。
那么在第二个空间里的私刑又是如何的呢?
那些充当私刑实施者的人难道不是按照指示做的么?
他们其实和受刑者做的事情一样。
受刑者者在第一个空间里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被要求、被命令、被安排去那样做的。
施刑者在第二个空间里做的事情不也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被要求、被命令、被安排去那样做的吗?
他们的存在,其实也是一样的。
第一个空间里的最高领导者用语言说出了“存在,为了活着”这事实,却没有说清楚“存在,为了活着”的内容;第二空间里的最高领导者没有用语言说清楚“存在,为了活着”这事实,却用行动讲清楚“存在,为了活着”的内容,那就是:审视、揭露对方“存在,为了活着”的内容,并对此实施惩罚,但这一内容中最核心的事实要素,则是“观察”。
观察对方的行动、观察对方的动机、观察对方到底是谁。
按照福柯,观察,是权力的最重要功能。
两者结合,则说明了:存在,就是不停的观察和被观察。
肆•吴贤与观察金基德用了一个演员饰演了八个角色,由于第一次出现时,他是“吴贤”,我在这里也和MrLawrenceg一样,用“吴贤”来称呼他们。
吴贤到底是谁?
第一个吴贤,是杀害女孩案的参与人,同时也是私刑空间里第一个被施加刑罚的人。
此后多次出现的吴贤分别是:作为欺负饭店服务员的富人、作为对女人施暴的男人、作为资助弟弟读书却因弟弟找不到工作而粗暴对待弟弟的男人、作为欺负修车工和他女朋友的修车店老板、作为诈骗朋友钱财的男人、作为讨要高利贷的混混、作为被私刑组织头目曾经欺负过的现在已经成为僧侣的前海军士兵。
除了第一个吴贤,其他的“吴贤们”在影片中的最直接的作用是作为在第一空间内欺负弱势群体的“强者”交代了后者在该空间内究竟如何悲惨的存在的。
他们在第一个空间内是“存在”的主体。
但更重要的,他们同时是“被观察的对象”,他们的种种行为同时展现了两边角色的生活状态,最终被权力所捕获与观察。
——他们是福柯意义上观察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观察的对象。
只有第一个吴贤,在被刑讯完之后,因为发现了第二个空间是虚构的、假扮的,因此,才得以以“偷窥”的形式成为第二个空间内种种角色与行为的观察者,并在最后成为参与者——他作为第一个空间内最底层的施虐者反而在第二个空间里最终杀死了在第一个空间里他的最高指挥者,并在回到第一空间后,杀死了在第二空间里的最高指挥者。
吴贤,同时跨越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成为卢曼意义上的“二阶观察者”。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往卢曼身上扯是不是有装逼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
但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卢曼的理论过于复杂,在此我只说一点。
在一阶观察中,人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东西,落实到电影里,在第一个空间里的人只能看到第一个空间里的东西,在第二个空间里的人只能看到第二个空间里的东西,正因为吴贤同时跨越了两个空间,因此他能同时看到两个空间里的东西,也就是说,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杀死两个空间里的最高领导者。
否则,他至少在一个空间里是被观察的对象,是权力作用的对象,这就意味着,他顶多只能杀死一个人。
从跨越两个空间的意义上讲,吴贤,成为了上帝。
伍•我是谁影片最后,金基德打出了一句话:“我是谁?
”是啊,我到底是谁呢?
这个问题在影片中,有多个回答的层面和区分。
我是“强者/弱者”,我是“罪/罚”,我是“施虐者/受虐者”,我是“正义/不正义”,我是一切。
但我同时什么也不是。
在这些眼花缭乱的回答、矛盾与混乱的背后,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疑问链条”就此出现:我还是自主的么?
我还是自由的么?
我口口声声为了活着,但我的活着是有意义的么?
这是让人绝望到死的疑问。
不管你是否乐意承认这一点,但金基德用他的残忍至少揭开了这种可能性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
一.人 有一群人(1)他们曾经做了什么隐秘的勾当,几年后依次被抓住严刑拷打被迫写下自白书交代罪行。
对立方(2)--几个假扮特种兵、警察进行绑架、恐吓和私刑的劫匪,他们其实是从社会底层集结起来的普通人。
特殊的男人(3)--这场报复的策划者和领导者。
二.讲述 1.交错。
镜头旁观一个坏人现在的生活,然后他被绑架、拷打,写下自白被放走。
由于(3)与(2)对为达到目的下手轻重意见不同,事后(3)与劝阻他的(2)谈心,接着镜头跟着(2)回家,旁观他的生活处境。
随着绑架一次次进行,所属(1)(2)的成员依次交替被介绍。
(他们在影片中没有名字或名字不重要。
我也对这群韩国大叔更加脸盲/dogo)(这些来自(1)(2)的生活片段揭示韩国社会中的一些残忍的现象,比如阶层歧视、家暴、朋友骗钱等。
) 2.反转。
一个被放走的坏人反侦查出普通人的把戏,策划回击行动。
//以及结尾处莫名其妙的几次。
3.解答。
两群人(1)(2)之间的关系;过去的罪恶勾当是什么;那个特殊男人(3)是谁。
三. 印象深刻的情节。
1.(哥哥用工作的血汗钱养大弟弟,甚至送了他出国留学,弟弟归国后找不到工作。
)被亲人反复念叨,不能被理解,亏欠家人付出的负担,辛苦学习的心酸,当大学生悲愤,脱口而出英语,哭诉着自己的内心时...哥哥说:”你是在骂我对吧?
“这里很冷。
后面的争吵和嫂子的劝解也很动人。
2.修车的小伙,被老板欺辱,心爱的女孩也被迫应付老板的调戏。
又被小贩看不起,在暗暗的激将法下,他又一次,拿老板名车的火星塞换名牌的打火机。
老板回来,他关于火星塞下落的谎言被轻易老板拆穿。
老板看到茶几上的打火机——“这是谁的?
”,“这是刚才那位顾客落下来的吧?
”,“这...是假货。
”——昂贵的火星塞换来的打火机竟然是假货。
老板一下子猜出事情的经过,凶狠的拳头落在小伙的蜷曲的背上。
总的来说,他的群像,描绘社会角落小人物的悲惨,情景都特别真切,有种层次递进的心酸。
四. 特殊的男人 & 疑惑 & 结局 这个特殊的男人(3),他很想改变这个世界的坏。
他自视是这个社会的先驱者,想改变这个出了问题的社会,想拯救这个社会里被欺负在内心积怨愤怒的人,他认为让这个社会出问题的人不多,只要不择手段的除掉这些作恶的人就好了。
他每次逼迫坏人写下自白书之后,都会问他们,“你如何看待你做过的事情?
”他希望在他们中能听到一个人有忏悔的想法。
有人告诉他,是听从上级的指令;有人因为恐惧死亡而道歉求饶;有人因为内心的不安而自杀(但是他不知道),有人直言我相信我做的都是对的,是为了大家好———听到这个人的话,他疯了。
(2)劝他,在他们(1)的立场看,的确就是这样。
人都有各自的信念和立场。
不要因为愤怒而变得和他们一样。
不择手段和他憎恶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2)大都不认可(3)的过激做法。
想退出却被威胁。
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对的方法,什么是除了(3)的方式还能使坏人得到教训的办法。
“你以为这就能改变腐败的世界,你才是真正的恶魔。
”男人近乎众叛亲离。
他的女儿。
真相圆不了前面的铺垫。
这就卑鄙,肤浅了,只是以暴制暴而已。
如果人人都向他一样...其他人的态度也有问题,只是退出而不是拦住他。
杀人这几个人也改变不了(2)的生活处境,也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他只是利用这些对社会有怨恨和受伤的人,去报私仇。
一下子就把意义落下去了。
他的理论有漏洞。
他哭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为什么没想到什么。
"游乐场?
让我做一条蛇头鱼。
""我们去外面谈一谈。
"他去做什么。?????
够了?
转折也很莫名。
突然就变了。
什么鬼。
“你是谁。
”“我是那个听力命令作事的人。
”“我问你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我们做这些事情。
”“那有什么理由。
”“为了生存。
”“一个为了罪恶感自杀,其他精神崩溃。
”“你们自己看着办。
”“为了谁呢。
""不知道。
""到此为止了。
"绝了。
看不懂了。
军人。
他干嘛去。
戴面罩干什么。
痛苦。
弱小。????
什么情绪。
失去女儿吗,复仇就会好吗。
这个军人为什么要杀回去。
男人为什么不反抗。
这个人又是什么鬼。
“我是谁。
”总而言之,真相给人很大的期望落差。
这个带动剧情一直走的男人倒了。
接着结局突兀仿佛乱套,一个工具人把“正邪”都毁灭掉,用毁灭画上尾声。
(问:最后在干什么)
“在只有泥鳅的鱼缸里,泥鳅不会活很久,如果放进一条蛇头鱼,泥鳅会为了生存而拼命逃,反而变得更健康,活得更久”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泥鳅们,当他们真的主宰了命运,却什么也不敢做,相互攻击起来。
这是人性中的奴性。
其实,这不也就是我们?
一会儿扮演拼命生存的泥鳅,一会儿又扮演追逐泥鳅的蛇头鱼。
而在争夺生存权利的舞台上,善良,只会让你很可悲。
金基德导演,马东锡出演了带头大哥的角色!
虽然把这世界看得很明白,却因为太明白,不被这个世界所接受。
剧尾,面对着这个没法理解的每个人都没有错的世界,面对着这些没勇气抗争的可悲的伙伴,佛祖般悲悯人生,失声痛哭!
第一次看到马东锡如此精湛的演技,精彩!
最后,惨死在山顶,死不瞑目地俯视着地狱般的世界。
这是太过另类的电影,这是太过真实的电影,心理承受能力差或年轻人就不要看了。
一个人分式多个角色,表达出,无论职位高低,阶层高低,其实都一样,所谓的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牺牲某人的基础上,组织头目以为能救赎世界,拷问到最后一名时,猛然醒来,自己也跟他们一样,用罪恶惩罚罪恶,而这个组织却由受压迫的底层组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女成员回家被男友家暴,收到生活费和买包的钱,一下子变得温顺,留美弟弟回国,高不成低不就,自己认识到自己犹如蛀虫,哥哥很铁不成钢,对他打骂,弟弟再愤怒,也还是不敢独自出去生活,演技最差的修理工,老板因工作不满对其打骂,猥亵他的女友,他出了背着老板用汽车零件交换假货和骂老板,就默默忍受,还有被诈骗而被迫和母亲住在废墟上的,还有被伤自尊的服务生,还有因支付老婆医疗费还不起债的,这些人仅仅对上层人用暴力发泄不满,脱下戏服,依然觉得多点忍耐,一定会等到正义,总比北朝鲜的日子好过吧!
多么熟悉的话语,懦弱之人的心声啊!
这部片子让人绝望,中层,底层都还有良知,都希望有更美好的生活,哪怕牺牲些良知,只管服从,而走到上层的人,再晋升中做了太多伪善的事情,已经觉得只要他自己觉得对的,都可以做一定的牺牲。
懦弱的中层和底层,在心里学中,就是典型的共依存比较严重的人,往往上套,悲剧就在封闭的环境里重复。
这种悲剧造成的原因,因该拷问国家,社会,家庭,哪里出了问题。
前段时间在头条上,看到一位父亲,抱着儿子跳楼,跳楼前,无辜的儿子还在玩手机,将跳之时,儿子紧紧搂住父亲......太痛心了,这样的悲剧却还在不断上演,希望我们能多去看这位父亲,从小到大,怎么塑造成这样的性格,多些人文关怀,少些指责,我们都有错。
个人英雄主义的复仇行为,强加到底层弱势群体中以此达成苦难共情并合谋维护广泛的空间正义。
在绝对权利面前,从属的每个执行者,都不过是政治体系的建构材料,国家机器阴影的一部分,无原则地靠依附政治意志而生存,供随时调取,或随意割弃,而这其中衍生的道德谴责和痛苦只由个体自行承担。
影片在乌托邦式的暴力中,责问生存,试探受难者在苦难的挣扎与不断施压中,所能激活的最大有效的反抗行为和精神能动性。
即便这行为仍然苍白无力,让参与者都陷入质疑,发生内讧,开始本能地顺服苦难,不公,听天由命。
就像片中为自己殉道的主角,他从一开始就拒绝了怜悯和妥协,否认了宽恕,就像那段令人胆寒又不得不直面生存本身的那段话:人的软弱也是种罪,就像是罪有应得,因为从一开始就不想摆脱这种生活,他们只想等一个机会,如果他们爬到高层的位置,他们也会充当施压者。
人活着,无疑是一种悲哀,在一潭死水般的泥鳅里,放进一条蛇头鱼,泥鳅们就会挣扎起来,为了生存,它们反而变得强壮,更适应于环境。
尽管他被另一个疯狂的施暴者打死在石头上时,他依然还是没有摆脱受难者的形象。
但是,我仍记得那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暴力者,执行者,他只做了属于他能做的那部分,尽管微弱,但那才是他的角色。
《一对一》是金基德自我剖析和反省,对这个世界跟自我的探索的反馈,对《阿里郎》《春夏秋冬又一春》不同方面的再次表达。
一个叫吴贤的一人分饰八角,是高利贷者、是暴虐的男友、是领命的杀手、是跋扈的顾客、是入定的僧人……每个人都是吴贤,吴贤又是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凶杀案的原因至此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电影里面七位组织成员,跟七位复仇的对象构成了一对一,这个组织由受压迫的底层组成,女成员回家被男友家暴,收到生活费和买包的钱,一下子变得温顺;留美弟弟回国高不成低不就,自己认识到自己犹如蛀虫,哥哥恨铁不成钢对他打骂,弟弟再愤怒也还是不敢独自出去生活;修理工老板因工作不满对其打骂,猥亵他的女友,他除了用老板汽车零件交换假货和骂老板,只能默默忍受,还有被诈骗而被迫和母亲住在废墟上的,还有被伤自尊的服务生,还有因支付老婆医疗费还不起债的,这些人仅仅对上层人用暴力发泄不满,脱下戏服,依然觉得多点忍耐,一定会等到正义,总比北朝鲜的日子好过吧!
多么熟悉的话语。
里面的一句台词印象很深:“我们之所以忍耐就是不想变成他们那样的人”。
上位的路注定不是干净的。
而里面的施暴者有圆滑懦弱设法逃脱的,有因为良心不安而愧疚自杀的,有坚定不屈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是多面性的,纷繁的世界又怎么定义对还是错。
复仇头目在最后可以复仇的情况下又放弃了,他理解即便是革命成功无非也是现实的重复。
世界就像莫比乌斯那样不停的循环。
由于人的属性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少数人占据更大的资源,永远是少部分人奴役大部分人,群众也永远都是愚蠢和容易被煽动的。
任何对美好的幻想最后只能是乌托邦。
即便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金基德骨子里却一直不想放弃对正义的追求,即便无果。
这也是组织头目试图放下一切寻求出世,最后的嘶吼是对世界深深的绝望的原因。
革命吞噬革命,在山上一动不动的被开始的服装和工具打死,死不瞑目的注视着地狱般的世界。
金基德比较特殊的经历也造成了如此全面深刻的理解,他把这个世界看的很透彻却和主流格格不入,用电影来表达和对抗。
里面泥鳅跟黑鱼的寓言很有意思。
复仇组织的每套服装反映了韩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
话多到不像金基德的电影,不过一人分饰八角实在有够疯狂,一开始都给我看蒙圈了。电影好像到最后都没有说明杀死女孩的真正理由,混混头目给的说法是“为了活着”,一开始没明白,但想了想估计他是压根就说不出什么理由来吧。这种单纯的没有来由的恶念,也是犯罪动机的一种常态,在社会中比比皆是。
这部“韩国苦难众生相”值三星半吧,金基德的愤青火候还差了一点点。
时间已经行至2014,金基德,你已经快来不及了
金基德可能是放不掉他的下半身叙事和寓言模式 但
金基德已经撕破任何伪装,一股脑将其通过在韩国社会生活的种种对人世间的感念直白的说出,甚至是咆哮而出。英语对白和一人分饰多角笑死了我了。最后的结尾和对话简直32个赞啊,完全和我的思路一致。金基德和我都会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哒。看来不是我和金基德变态,而是这个世界太混蛋啊
………………………………
这一次、金基德把莫比乌斯里的那根基霸切成了7段、一人七角、哪有什么是非对错、只有此消彼长善恶轮回,不愿看破的阿修罗和放不下的立地成佛
比起以前的片子写实了些,温柔了些。。。
金基德差劲的电影。老怪的电影,台词越多,越差劲
在欲望面前,人就是邪恶的。
法朗士
哎,就几个点还可以,但不至于非得拍这么长啊,看的真辛苦,周六一丧。
看不下去。。
有点失望,我曾经钟爱的金基德。这部影片制作粗糙、节奏缓慢、叙事不流畅。其实很简单的故事,结局揭露了一部分真相,弥漫着悲怆和暴戾的气息,唯独没怎么打动人。那个女主开头穿着凸点军服倒也算亮点
分享给能看懂的人
无情揭露社会逻辑,讨论政治利益,批判暴力的合法性,真实、残酷又相当正确。暴力大师,对暴力的呈现形式百看不厌。金基德总能给人最极致的情感体验。
为啥没有半点美感呢,好久没看金老头的电影了,有点无感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现代扩展版本
电影作为手段完全没有给这个故事加分。同时,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无法了解韩国男性演员的表演。
抛开血腥与杀戮 绝对是探讨人性的片子 现实真是一对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