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用这个题目写过一篇关于《十八春》读后感的文章,也就是后来的《半生缘》。
今天在柜子里翻了出来,依稀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就借了这个题目,用如今成长了的心境,来看张爱玲怎样凭借冗长的文字,繁杂的情节,编织这样一个传奇绮丽的故事,并且,为这样的一个传奇故事以及所有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缘分留下只言片语。
故事讲来话太长了,都不好长话短说,又不好铺排陈述。
所以只好说核心,顾曼桢和沈世钧相爱,曼桢的姐姐因为生不了孩子,设计让自己的丈夫——曼桢的姐夫强奸了曼桢,曼桢生下了孩子,终于逃了出去,一切也都物是人非。
这样讲故事实在是对小说的亵渎,所以故事如果没有读过,一定要去细细品味。
但难忘的是最后一幕,十几年后曼桢与世钧相遇,意外地,充满惊讶。
她等了他十几年,你看,他们都已不再年轻。
曼桢在被姐姐囚禁的岁月里,靠的就是能有一天与世钧相逢,把自己的一切遭遇说与他听,当她生下孩子从医院逃出去后,毫不犹豫要做的事就是要找世钧,她的世钧。
可是一切都没能如愿,阴差阳错,时光磨得人心变冷了,世钧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也为了孩子嫁了人。
十几年就过去了,人生不觉似水流长。
一切似乎都平静了,可是他们却相遇了。
当初两人都在寻找对方,不停地找,急急地找,然后错过,再错过。
真的找不见了,找不到了,也就这样吧,一辈子都不相逢也就这样过去了。
然而,还是见到了,在以前同事的家里。
曼桢正与同事的母亲谈天,世钧进来了,那么突然,那么意外,措手不及地相遇,措手不及的痛。
阳光这时透过竹帘筛进来,金黄的,满地金黄的圆晕,旧时的斜阳,连带同事母亲脸上和蔼的笑容都带有梦的色彩,他和她都不相信。
后来,她对他说了以前所遭遇的一切,他也对她说着,他如何的上了她姐姐的当。
一生,一辈子,就在苦苦的等待中过完了,换来的只不过是一生无奈的叹息,当然,他们各自心中也夹杂着一种凄凉的满足,原来当时都是被逼的,他们是相爱的。
旧时的故事,似曾相识,毕竟十几年的光景,轻轻一晃,有这样的意外,斜阳下的两个人想必都会有种快乐的眩晕吧。
可是,毕竟,回不去了。
忽然想起《金枝玉孽》里的一出戏,孔武在救安茜出宫的途中,向安茜表白自己的心意,安茜借着满天四起烟花的响声掩饰自己内心的情感,具体情节忘得差不多了,但看那一场戏时就会莫名的感动,小儿女情长在那样的场景里却显得那么真实感人。
再美的爱情都经不住时间的煎熬。
把甜美的思念变成苦涩,当记忆发了霉,变了质,再让它出现,早已混浊不堪了。
爱情,它有时比甘蔗甜,有时比黄连苦,可是都敌不过一碗忘情水,或者,一碗孟婆汤,想来,这水中汤中的原料就是——时间。
曼桢与世钧十八年后再次相见时,曼桢说:我们回不去了。
回首半生匆匆,恍然如梦。
或许,这就是所谓天意。
“陷入爱中的人总以为爱是无所不能,然而,世间情缘的衍生,最不可欠缺是天意,要上天的允许,并不是有情有意就可以。
两个人之间绝不止是两个人而已。
造物主有太多奥妙诡异的安排,打乱人苦心的经营。
这些安排是我们所不能见的障碍,横亘成庞然沧海,崎岖长路。
路途颠沛流离无从预测,不是有心就能安然行过。
”这段话放在他们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时间能够冲淡的爱,不算爱。
“重逢的情景他想过多少回了,等到真发生了,跟想的完全不一样,说不上来的不是味儿,心里老是恍恍惚惚的,走到衖堂里,天地全非,又小又远,像倒看望远镜一样。
使他诧异的是外面天色还很亮。
”他们又重新回到了世界,就像这十八年,他们被流放到了世界之外。
有人说,爱的时候生命比原本存在的更长一点,而不爱的时候生命就比原本存在的更短一点。
我想张的《半生缘》,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宿命感,相爱的人,往往无法顺利携手渡过茫茫沧海。
天意难测。
张自己对此深信不疑。
世间的事,都不会太完满。
这是一个充满美丽与错误的世界,就像张自己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承认生命的美好,也承认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张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厚重的苍凉感,像沉落的黄昏一般将人笼罩其间。
在难测的爱情之中,人虽渺小,但仍可以选择怎么去爱。
生命越是苍凉荒芜,人就越要留恋不放手。
并非一切都可以推为天意如此,人才是自己的真正主宰,爱得不够深,甘愿认命,无可厚非;爱得执着,就算失去一切,也会勇敢去爱。
不可否认,2002年剧版《半生缘》是一个好作品。
蒋勤勤、林心如等主要演员在剧中的表现都不错,而且,它的剧情基本忠于张爱玲的经典原著,加之配乐也很荡气回肠,使之在人心中会刻下不少痕迹。
然而,近来读了《半生缘》原著后,我觉得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加入了一些令人遗憾的东西。
比如,电视剧的某些人物,更加罗曼蒂克一些。
一例是顾曼璐的前任张豫瑾。
还有一例,是对顾曼桢无比照顾的杨先生。
剧版中的张豫瑾,是个长情又开明的人,纵使顾曼璐做舞女多年,用自己的身子挣钱养家,他也不计较她的过去。
他依然能对着顾曼璐深情表白:“三年、五年、十年,都过去了,它改变了什么?
什么都没有改变呐,你没嫁,我没娶……你也是被环境所迫,不是你愿意的。
”之后顾曼璐答应了张豫瑾的求婚,却在与其母亲见面时,遇见了曾经的顾客。
那顾客正处于醉酒状态,认出她后立马当着众人的面,揭穿了她的身份。
在此情况下,若是曼璐一口咬定醉酒的那些人认错了人,或者,她那想与豫瑾在一起的决心更坚定些,她与豫瑾的婚事应该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成的可能。
可是,剧中曼璐的性子太烈了,她以强硬态度对豫瑾母亲说:“他没有认错人!
伯母,我想我们的婚事就不用再谈了!
“接着,曼璐跳了河,若不是她祖母也焦急地跳入河中,使得她转而去救祖母,恐怕,曼璐的一生到这里就终止了。
没自杀成功的曼璐,接下来所做的事,是匆匆地与她在欢场上认识的男人祝鸿才结婚,以坚决姿态切断了自己与豫瑾之间的姻缘线。
剧中的曼璐,无疑是超强自尊心与自轻自贱并存的。
她把自己所遇的一切不幸,都归因于自己是个“不干净”的舞女。
所以,在豫瑾要带给她幸福时,她有着严重的“不配得感”,宁愿将这份到手的幸福一把甩开。
看着这个顾曼璐,总觉得造成她悲剧人生的最主要根源,只是“性格决定命运”。
因为,她的人生看起来,并非是那么的无望啊。
至少,还有个张豫瑾这样美好的男人对她不离不弃,只是她个人的选择出了很大问题,竟放着一个好男人不要,硬要嫁于另一个非常不靠谱的男人。
再说剧版的杨先生。
这个杨先生,他多金,温和,情深义重,对顾曼桢很好的初衷,只是因为她的长相,和他那已经不在世的初恋一模一样。
陆如萍,是你吗?
如果不是长得磕碜点,他简直像是一个从偶像剧中翩翩而来的人物呀。
为了追顾曼桢,杨先生可谓是不惜下血本,竟要给她开出3份薪水。
反正,顾曼桢若是与杨先生在一起,她家庭里的一些问题,比如生存压力,应该能很迅速地被解决掉。
但是电视剧中的第一女主,一般都不会为金钱折腰。
顾曼桢自然也不例外,她一开始就拒绝了杨先生的浓情蜜意。
然而,杨先生并未因此消失。
在顾曼桢被姐姐、姐夫软禁,被迫产下一子后,杨先生还是很“及时雨”地出现了,他给她送去了一个工作机会。
我承认,看到剧中这一幕时,我的心里暖暖的——哎呀,大有“温情满人间”之感。
可是,我总觉得电视剧的改编,有不对劲之处。
张爱玲原著里,虽然也有张豫瑾对顾曼璐的放不下,但却没有张豫瑾的痴痴求婚;虽也有杨先生对顾曼桢的帮助,但整本书对杨先生的描写不过只有寥寥几笔,原著中,他不过是曼桢孤苦人生中的一位老板兼友人罢了,压根没有说他是个痴情种。
我更喜欢原著中的故事。
仅仅在于,其中的社会更像真实的旧社会。
而电视剧里的,则接近于作家韩松落笔下所指的那个“较为天真”的世界——当恶少的扇子挑住弱女子下巴,说出‘给大爷笑一个’,侠客会突然出现,弱女子因而得到了极好地被保护。
剧版《半生缘》中的张豫瑾与杨先生,其实就有点“侠客”的意味。
他们只要愿意坚定地伸出援手,就能将曼璐、曼桢这些弱女子从水深火热之中救出。
可是,剧情一旦这样安排,就淡化掉了原著对那个旧社会的讽刺,以及对其中女性的悲悯。
书中的曼璐、曼桢,她们的性格固然对其悲惨人生有着推动作用。
但是在看书时,你能深深感到身在扭曲社会中人的无力。
在很多时候,她们并不能扭转自己的命运。
有人以为,造成《半生缘》中悲剧的恰恰是那些长辈们,例如那位思想腐朽、默默接受了曼璐的阴谋、将二女儿曼桢推向更深深渊的顾太太。
可我觉得,顾太太不过是个在扭曲社会里浸染多年的老太太而已。
她的逻辑,严格地遵循着那套“吃人”的旧观念。
在得知曼桢被祝鸿才XQ后,她想的是曼桢失贞了,只能“马马虎虎地跟了鸿才吧”,她坚信女人该“从一而终”,也坚信着“家丑不可外扬”。
在看到祝鸿才外面还有一房后,顾太太的反应是,苦口婆心地劝曼桢:“姑娘,不是我说,也怪你不好,你把一个心整个地放在孩子身上了。
”但顾太太这个人,虽算得上是悲剧的参与者,可她绝非悲剧的决定者,也不是什么罪恶的源头。
真正的罪恶之源是什么呢?
是她们所置身的,那个强大的男权社会呀。
在那个社会里,有着强大的群体性麻木。
在旧社会大环境中,女人只拥有着窄小的选择空间和生存空间,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没得选”。
因为几乎没得选,曼璐才会与祝鸿才这样已经有家室的人成婚;才会试图借别人的肚子生子,以拴住已经风雨飘摇的婚姻……同样的,也是出于几乎没得选,曼桢才会在好不容易逃开姐姐、姐夫魔掌后,与QB过自己的祝鸿才结婚,以获得亲身骨肉的抚养权(小说里可没有曼桢在结婚后还要坚持当个“烈女”的片段)……
个人感觉,曼桢的没得选,更显可悲一些。
因为曼桢是受过教育的女性,相比她姐姐,她似乎更具有力量,可最终,她并没有扳过大环境的手腕。
个体,在集体面前,总是弱小的。
一个人终究难以跨越她所处的时代。
而且,因着她有文化,她就一定更能体会到身边人的荒唐和疯狂。
这种清醒地受罪,也许比麻木地接纳,痛苦还要更深一层吧。
看完《半生缘》之后,我的脑子里回荡着顾曼桢的两句话。
一句是:“她(顾曼璐)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
”还有一句是:“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piao客跟ji女,谁更不道德!
”(原著中沈世钧的父亲,可不是个不愿对舞女揩油的“正人君子”,曼桢这句话,骂的就是馋过曼璐身子,却又对其身份很嫌弃的沈父)
可惜可叹的是,即便是在如今这个年代——张爱玲写下顾曼桢遭遇的第70多年,依然有人以为,欢场中的男人是比其中的女人要高贵些、有道德些的。
还有甚者则认为,男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而女人是客体,女人本就是要为满足男人而活。
所以我特别希望,当我们对着键盘啪啪打着“没有一个男人不在乎女人的过去”“女人的贞节是最好嫁妆”“他只是犯下每个男人都犯下的错,而她犯下了每个男人都无法饶恕的错”时,我们能好好去想一想顾曼桢所经受的痛苦。
这样,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流下的自以为善良的眼泪,也许就不会白流。
毕竟我们仍生活在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时间空间里,谁也不能保证,顾曼桢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实在不应该,如隔岸观火一般,假装我们的生活,已与张爱玲笔下的生活,完完全全地割裂开来了。
END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建议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慢步烟火人间
最近我们的华妃娘娘又登上了热搜,这次捎带着我们的嘉玲姐也上了头条。
原来是wuli蒋欣要出演张爱玲笔下那个我见犹怜的顾曼桢。
《半生缘》再次翻拍,那个楚楚可怜,温柔动人,弱柳扶风的顾曼桢又回来了吗?
当演职员表一公布,原著粉要摔手机了,蒋欣那块头,五大三粗的,哪里有我们曼桢那种柔情似水,小鸟依人的赶脚?
片花一出,网上更是一锅粥,这哪里是风情万种的顾曼璐,活脱脱一个上海滩黑帮老大好么。
嘉玲姐姐,你是要杀夫夺权,称霸上海滩么?张爱玲写就《半生缘》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迄今翻拍版本有二,一个是许鞍华导演的电影,一个是林心如版本的顾曼桢电视剧。
想当初,林心如为了证明自己的演技,拒绝《还珠格格3》,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她诠释的顾曼桢,那种眼波流转,低头娇羞浅笑,一度成为了很多原著粉的心头好。
这才是张爱玲笔下那个外表柔情似水,内心坚强柔韧的顾曼桢呀。
再来看蒋欣。
很多网友表示,除了脸,她哪里有一丁点曼桢的影子呢?
不过,艺高人胆大,wuli蒋欣娘娘非常有自信的甩出来一句:我除了年龄大点,其他都OK 呀。
究竟蒋欣能不能演技弥补外形硬伤,咱们就稍安勿躁,拭目以待呗,毕竟那是2019年的事儿了,不是还挺遥远的么?
《半生缘》再次翻拍,我作为张爱玲的铁粉,也是雀跃了很久。
她笔下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太多世事凉薄,无奈错过。
读过她的小说的人都应该明白那种擦肩,是一辈子的遥望。
原来在现实里,爱情如果只是两个人相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背景,门楣,还需要那么多的注定的缘分。
张爱玲擅长写悲剧,写女人。
她笔下的每个女人都浸入了她们各自悲惨的命运。
她们各有各的无奈,想要挣扎,想要寻找出口,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撕扯,重新拉回悲剧的轮回中去。
就像《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和沈世钧。
曼桢和世钧是相爱的,只不过青春年少时代的爱情都是懵懂且固执的。
他们爱的很真,全身心投入,却又斤斤计较。
你说不清楚是因为爱才变得计较了呢,还是因为觉得只有事事计较才能来表达爱。
反正那个时期的女孩子都是那么的较真儿。
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热烈又别扭的爱着,跟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
虽然折磨但也甜蜜。
只是,爱情从来不会这样简单,并非只有在张爱玲笔下如此。
横亘在两个人之间是深深的门楣。
曼桢为此深深的自卑。
在两个人感情还没有确定的时候,曼桢看出了世钧对她的好感,像是坦白也是赌博,曼桢说出了自己的家世:姐姐曼璐为了养家,供自己读大学,在舞厅做舞女。
她有个身世不清白的姐姐。
在两个人彼此有好感的情况下,这种身世的苦楚,在有情人眼中不仅不会为爱人减分,相反还增加了对方楚楚可怜的气质,让男人们内心升出保护欲。
世钧就是这样。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事情放在十年后的世钧身上,他还会不会像年少时一样奋不顾身。
他会不会怀疑,当时自己到底是可怜还是爱?
或许,只是因为体内升腾的荷尔蒙作祟?
世钧说不在乎曼桢的出身,就像当初豫瑾对曼璐说的那样,可是大庭广众之下,有人认出了曼璐舞女的身份,对其言语轻薄,曼璐一气之下离去,豫瑾不是也没有追过去么。
可见,男人,对你说情话的时候是真的,遇到事情充耳不闻,那种寡情也是真的。
可是,陷入爱情中的女人哪里肯这么轻易就死心呢?
曼桢一边低到尘埃里爱着世钧,一边在心里赌世钧是可以为了她摒弃世俗门楣救她出泥泞的那个真命天子。
无奈,古往今来几千年,赌赢了的女子寥寥无几。
最后,世钧受命回了南京继承家业。
说了太多的无可奈何,说了太多的父命难为,结果,不还是两地分隔,两情转薄?
后来,不能生育的姐姐曼璐为了拴住姐夫祝鸿才的心,献出了她,被姐夫逼奸成孕的曼桢,在生下了儿子后,终于寻到机会逃离,她去寻找世钧,可不知此时的世钧已经娶了他人。
最后,死了心认了命的曼桢回到了那个曾经囚禁自己的牢笼,嫁给了夺去自己一辈子希望的刽子手祝鸿才。
如果我们用半生的时间来怀念一个人,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如果不是自己的状况太差,总是遇人不淑,显得前面的人太好了,就是活得太落寞了,无所事事,只能在回忆里过日子。
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
曼桢就这样在蹉跎中,过了一生。
在希冀中,失望中,死心中,悔恨中….这个曾经温柔坚强,生活的艰辛不会在她面上留下一丝一毫悲伤的女子,半生过去,该怎么样回忆自己的一生呢?
如果可以,她还会不会执拗的坚持?
她会不会在明白世钧和她之间的不可能后,果断放手?
如果她当初嫁给杨先生,甘之如饴的做个替代品,现在是不是也是个华贵妇人,过着儿孙满堂,气定神闲的日子?
再如果,自己不是那样的寸步不让,肯放低自尊,不求名分,就那样随了世钧而去,会不会也算成全了爱情?
现在会不会也是偏安一隅,泡茶待郎归?
爱情大抵都是需要牺牲的。
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只知道得寸进尺,哪里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只是,人生哪里有那么多如果呢?
终其一生,曼桢和世钧都在兜兜转转,阴差阳错。
人只不过是这世间一粒尘土,被命运推推搡搡,生存尚且不易,哪有那么多的人定胜天呢?
可是年少的我们,从来不懂这个道理,即使懂,想来也是不愿意承认的。
最近把半生缘的电影和电视剧都看了,觉得电视剧的得分可以更高一些,尤其是相比现在大部分电视剧,在剧情的逻辑性、服化道的设置、矛盾的推进上都值得一看。
影版最心疼曼璐,因为曼璐的苦是掀开一点点就能窥伺全貌,不忍去看,不忍去想,她的命运太悲惨。
带着这份心疼去看剧版,蒋勤勤无疑是极美的,美艳风尘泼辣但犟不过命运,有很多触目惊心的台词在影版看过后那份震撼有所减少。
比如豫瑾说“我现在看年轻时的自己太幼稚可笑了”。
比如曼璐劝曼桢“我们家什么时候出了一个烈女,都是一个妈生的,凭什么你就那么高贵我就那么卑贱”。
由于个人感觉林心如的颜值演曼桢更有说服力,且剧版各个演员都很给力,所以此评给电视剧。
最心疼的是曼璐曼璐的悲剧在于她从来没有尝到生活的甜头。
她背负了全家的生活压力,被迫沦落风尘,她没有选择。
在坑妹妹这件她最大的错事上,直接导火索是妈妈和奶奶要撮合豫瑾与曼桢,深层原因是作为一个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女人她只能从封建旧制度里找出路“借腹生子”。
她不得不依附男人,因为当舞女的她没有谋生技能,但她又找不到好男人,因为那个年代看轻舞女者多,看轻嫖客者少。
看似是她做错了,其实是她无力抗争。
当后来杰民都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了,强民(一直分不清这仨弟弟谁是谁)的老婆也能和婆婆闹矛盾了,弟弟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了,只有她,已经死了,就算没死,也不会有平静的生活。
不知道弟弟们会有多少记得她的牺牲,记得也没有用,她的一生已经消耗尽,报销了。
全剧中她都是一个勇士一个侠士:扛起全家的负担送弟妹上大学,哪怕被弟弟不理解,是她的大勇气大担当;祝鸿才帮她挡了一刀,就拿出自己全部积蓄支持他,是一种侠义和知恩图报;在和豫瑾订婚被人认出时撕开遮羞布,是在爱人面前的骄傲和体面,哪怕自己伤心欲绝,跳河求死。
其实那时候的豫瑾是可以争取的,但争取的话太卑微。
临死前她试图再为妹妹做一点弥补,再去看一眼心爱的人,以不打扰的方式跟她告别。
她这一生虽然做过错事,但是值得敬佩。
最糊涂的是妈妈和奶奶她们在两个女孩的人生中持续在起负面作用,没有能力,没有主见,封建守旧。
世钧作为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在她们那里屡次遭白眼和冷落,曼桢曼璐那么孝顺,她们却糊里糊涂地看着两个女儿走向悲剧。
特别是曼桢的悲剧。
最好的遗憾是翠芝和叔惠正如剧里所说,很多时候相爱的人并不能走到一起,面对这种遗憾,最好的结果是大家都过成最好的样子,以便再次重逢时可以喝一杯酒,笑着谈这些年的经历,把关心藏在眼底。
特别喜欢影版翠芝在叔惠回国时的重聚,处理的非常细腻,剧版过于直白,反而失了韵味。
最好的朋友是叔惠和世钧人生有朋友能随时去他家住,不会觉得打扰;能恳谈自己的恋爱,不会觉得丢人;能哭能展现自己的懦弱,不怕看不起;十年不见来家里不用收拾,不怕怠慢,是非常幸运的。
主角呢,他们很遗憾,但这是他们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如果他们结婚,也只是一对平凡恩爱夫妻,但因为错失,永远内心悸动,永远不敢老去。
曼桢的幸运在于她是大学毕业能独立生存的女子,所以祝鸿才夺去她一段人生不会夺去她全部的人生;她姐姐就没有这么幸运。
他们在叔惠家重逢那一段演得非常好。
俩人克制着眼泪,眼睛控制不住地想看对方,但又要在人前避开目光,那仿佛黏在一起的眼神,不管旁边人说什么,世界都只有他俩。
还有在街上曼桢看到世钧又怕被发现差点被车撞,非常写实。
导演很认真,里面有很多镜头用光是讲究的,观众代入感强。
比如有一集曼桢在黄昏里坐在窗前看信,有电影的味道。
从前的电视剧真好看。
哪怕台词有点糊,原声嘛。
看了书才知道,多么的辛酸难过而又惘然无奈,一切都是命运的捉弄,可怜的曼桢逃不过一场浩劫,而曼璐也为当初的误解含恨而死,还有被逼成家的世钧...有人说: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没有什么力量能强大到主宰命运。
是的,无情的现实纠缠,爱情葬送在理想的边缘。
在错位的情感里面,我们只能各自为各自的那份痛楚买单,痛到极致,也不能埋怨旁人一分。
冲着蒋勤勤去看的,不出意料地被她的演技震撼到了。
曼璐 从 前面对家人做出的重大牺牲 到 后面的 与祝鸿才狼狈为奸的自私 再到后面的 低声下气的努力和挽回 都让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曼璐太不容易了…相比曼祯,可能有许多人会觉得她更可怜,她的确是,可是我无法忘记曼璐在老家本差点要和初恋订婚却被人认出来是舞女 然后不顾奶奶的劝阻走下河里 边走边说自己 跳进河里 洗的干干净净的就不会被人嫌弃了…还有她的临终前那一番话 她对祝鸿才说“你可以抱抱我吗”结果当祝鸿才的手臂想要伸过来抱抱她,她却立马用自己的最后一口气 拼命咬住他“你毁了我的一辈子,也误了曼祯!
”…… 心疼曼璐,在我心里她是主角,蒋勤勤的曼璐让我看的不禁流下泪水,相比之下林心如的曼祯 只是让人觉得她太惨了 。
半生缘。
卧室里有了电视,前两天无聊,忽然想重温一下。
03年的剧了,记得当时没看完,印象一直停留在第二十五集那个雷雨夜,类似童年阴影。
今天重新刷完了这部剧,却是不一样的感受。
有门当户对的阻碍,有世事弄人的无奈,也有结局已定的宿命感。
可能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原因吧,不同小说的男主大多不尽人意。
最开始十八春后来改写成半生缘。
电视剧改编得温和了很多,对感情和人物也美化了很多。
世钧和叔惠放在现在也算谦谦君子。
但是,在处理感情上依然软弱无力,只有动情的勇气,没有担当的作为。
世钧温和良善,从第一次偶遇就帮忙的好印象到之后有缘再见绅士风度再到后面找手套去六安的种种,两个人相爱得理所应当,人人见了都会觉得是很好的一对,郎才女貌。
可是到中间两个人吵架,轻而易举地就信了别人的一言两语,轻而易举地就回南京对此时脆弱不那么强势的翠芝有了一点点动心,轻而易举地放弃了寻找与他人结婚。
就连世钧最后和曼桢最后相聚,听到曼桢这些年噩梦般的经历时,说出来的竟然是你会不会生气,会不会恨我此类无关痛痒的话,而后哭着说我想和你回到过去。
到最后被曼桢一语道破,你出了这个房间,就会这么说了。
而后镜头切回家里,又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
曼桢让我感觉是难得书里,没有多少缺点的女主。
从家境一般,勤工俭学,到努力工作,挣钱分担家里负担,再到为了孩子与姐夫结婚,进而离婚,养家糊口。
从对爱情无比期待且坚定,到最后心死如灰,没有了幻想。
当那个噩梦撕碎了少女所有的纯真,她并没有就此自弃,反而愈加坚强。
她善解人意,遇到世钧的温和体贴,便如金风玉露相逢。
她思想独立,会一直鼓励世钧追求自己的理想,也会在所有人面前为姐姐据理力争维护她的尊严。
她知进知退,可以在家里需要的时候打几份工,也可以在杨先生示好并提供更多的薪酬的时候婉言相拒。
她不卑不亢,能屈能伸,被姐姐称为烈女,也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和姐夫做名义上的夫妻。
然而。
大多数这样的女主,不会太幸福。
最后那句,我们回不去了,不知道碎了多少人的心。
小时候看剧觉得曼桢最悲剧,现在再看,是曼璐。
张爱玲写的东西总带有点宿命感,比如曼璐。
她也必然想像曼桢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做一个干干净净知书达礼的女孩子。
可是命运使然,从她为了家里走上舞女的路开始,就决定了她这一生不可能会安宁喜乐。
她也曾是别人心上的白月光,穿一件紫色的旗袍,眼睛里都是光芒。
可是她知道自己做出了选择以后,那些日子都成了幻想。
后来她嫁给祝鸿才。
她爱他吗?
我记得有段剧情,祝鸿才为了救她和妹妹,挨了一刀,她瞬间被感动,那个不惜为了钱出卖自己的女人,却双手把多年的积攒奉上,给了那个最后毁她一生的男人。
结婚后便是花天酒地和她流产后的冷眼相待。
这些并不算什么,最后让她绝望的是,那个曾经视她为白月光的男人面对穿着紫色旗袍的她,告诉她,对妹妹有点心动。
哀莫大于心死,她变得歇斯底里,开始了那个最可怕的计划。
03剧版的曼璐是蒋勤勤演的,这个被琼瑶称为水灵的姑娘,虽然演风尘女子也并无违和,演技过人,但是我就是恨不起来,她亲手葬送了妹妹的幸福,可是,她的幸福却从未有过。
剧版的结局里,曼璐因病去世,曼桢离婚独自抚养孩子,世钧与翠芝依然三观不合,却是彼此的好丈夫,好妻子,叔惠找了一个比翠芝还要有派头的大小姐,但是终究是把别人当影子而后离了婚,祝鸿才和别人的妾室孩子在一起,有了之前没见过的收心和体贴,豫瑾妻子被残害自己被抓。
曼桢有这样一句独白,"十四年了,日子过的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这些年来,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生活和心态都有了变化,我们之间,便是隔了生生世世了吧。
张爱玲的笔迹里总是那么悲,正如她的命运(在我眼中看来是悲伤的)。
她在讲故事,讲一个在她生活时代里发生的故事,说得如此冷静,同时带着如怜惜的悲哀,悲的背后是无言,是留给我们意会的空间。
或者她知道每个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都会不同的。
电视剧里面演得最出彩的是蒋勤勤,她把小说里的曼璐饰演得入目三分,让人感觉她可怜可悲可恨,可怜的是爸爸的逝去让她早早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可悲的是她的性格,如果不要这么要强,她可能会嫁给豫瑾,当上院长夫人;可恨的是在她被鸿才冷落后竟出了这么歹毒的计谋来维护自己的自私。
最不喜欢世均这个人物,懦弱,事情没弄清楚就下定论。
最喜欢的人物是曼桢,林心如那是毕竟演技还不够,书上的曼桢个性更鲜明:温和带有坚强。
这部戏的男人中,叔惠算是最好的一个,做事会变通,情商比世均高,可惜差点勇气。
半生缘就是爱情悲剧大杂烩,没个是顺利的,正如世均说的:有许多婚姻都是相爱的人不能结合。
能结合的呢?
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真是讽刺!
这样的悲剧是性格决定命运,也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当旧思想和新思想冲撞在一起,新思想被打压的悲剧。
到现在都还记得这个旋律。
红尘中 浮沉多少个梦到底多少个梦 生死与共太匆匆 转眼又一个秋再过多少个秋 才到尽头回首半生如梦 何处停留住在心里的那个人 藏在泪中回首半生匆匆 恍如一梦你像风儿来了又走 我心满了又空迷蒙中 化作一只风筝随风飘泊相逢 在天涯尽头。。。
真的是个悲剧,整部剧太惨了!
林心如扮演的曼桢被蒋勤勤扮演的曼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竟让自己的丈夫强暴自己的亲妹妹!
并为其生下了孩子!
太可怕了!
被自己最亲的人伤害,看的时候心肝儿都颤了!!!
一直没看太懂 可能是年纪还没到达
很久前看过的了
蒋勤勤转型之作。演的很好。
谭耀文远没有电影版黎明的书生气重,但是我无比喜欢浓妆艳抹的蒋勤勤,一皱眉一抬眼,满是那个时代的荒芜。和妈妈一起看,她不相信那是曾经如水的蒋勤勤,可是,我知道,她还是,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喜欢蒋勤勤和主题曲。。。
更喜欢电视剧这一版 主题歌也好听,很喜欢曼桢的发型和服饰 曼露也挺可怜的
那会的林心如和蒋勤勤真的好养眼啊,剧情太虐了。
蒋勤勤就是纯元皇后!她好好看!六分泼辣三分性感,一份闺阁女子的娇羞。真的只有蒋勤勤能看,男主好丑
垃圾
林心如演什么都是如萍,还有这剧服化道太差,女主角穿的和富家小姐一样,真看不出需要同时打好几份工养活一大家人
不喜欢这样的结果
童年回忆……跟姐姐和妈妈一起看的,小时候觉得蒋勤勤美cry
演员挑的不错,演得也很好,很喜欢的片子。
剧情实在是闹心,林心如比较惨,但是真有那么狠心的姐姐吗?不可思议
印象中谭耀文演过很多书生类的角色,这也算是他的专长了,可这个沈世钧远没有电影版黎明的书生气重,而给人眼前一亮浓妆艳抹的蒋勤勤,一皱眉一抬眼,满是那个时代的荒芜,看着叫人沮丧,这是个荒凉的故事。原著中残忍的细节唯美化了,加之音乐的调和,减轻了观众心中的负担,编剧也有心了。
结尾不够唯美呀,仿佛太匆匆,其他方面,张爱玲的这个故事加分。
编剧导演把张爱玲拍成这样真可以去死了
蒋勤勤的姐姐比较有看点,角色层次也更加丰富。林心如给人的感觉太单纯太小白花了,好但是不对我胃口。
其他不说,蒋勤勤的顾曼璐简直是入木三分,刻画的太好了,刻薄可悲心酸的一生,尤其是看过她演过的那些娇弱的女性角色,这部的更是难得。可惜其他人的却一点不出彩,林心如的演技太显稚嫩了。
以前看的没想到里面的蒋勤勤演的是这类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