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似乎有点太文艺了,拒绝了一切商业元素,动不动来个惊涛拍岸的空镜头。
主题,应该是对于生与死的思索?
无意深究,普通的观众看看就好(如果你没在中途睡着的话)。
日本电影本就节奏舒缓,本片又在此基础上慢出了新的境界。
那个世外桃源一般的海岛倒是挺美,真想去那里度假。
作为高中生,男女主角似乎都太闲了,完全没有升学压力,他们应该属于特例?
印象中日本学校也挺重视高考的,跟中国没什么区别。
究竟什么是永恒,在这焦虑的世界里,那真正值得我永远虔诚信奉并追求的,原来是时间。
死亡总会到来,你知道的在那些没有对白的长镜头里,穿过平静的、涌动的、咆哮的海,阳光下的神树,海风吹起的白色窗帘,厨房里的光洁厨具,公路两旁的稻田,东京夜晚的霓虹,两种后背的纹身......关于死亡的念头向我涌来。
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是一种打发时间的胡思乱想:如果下一秒便是一切的终结。
我这一生,24岁21天。
我这一生,可列出过不少愿望清单,心比天高,可现实又难又曲折,也有无数天马星空的幻想,也曾问过自己,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是现在这样的吗。
如果下一秒死亡便降临,那我还没有坐上一辆摩托车的后座,在任何一片亚热带的海边公路上飞驰;还没有在自己的小酒馆里款待自己的朋友们,深夜不打烊,以慰藉换他们的诉说;还没有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与世界、心中的心事与情结拍成电影或诉诸笔端,唤起一部分人心中的共鸣,带去一些力量,或者,至少不再那么孤独;还没有云游四海,好好看看这世上不同的风光与活法;还没有考上全国Top2大学的研究生和全球Top10的博士,体验学霸的光环;还没有去学习MBA和戏剧表演,既有经营管理自己商业帝国的能力,又可以在精神的世界里放飞自我;还没有成为国外哪个富豪或权贵家小孩的汉语私教,并获得支持开自己的公司或者学校;还没有成为上海钟意的某区有自己一套房的人;还没有真正完全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养可以抱着睡觉的狗狗,和它一起玩耍;还没有不定时地举办各种主题Party,邀请旧友和新朋友们一同狂欢;关于人生的另一半、恋爱、婚姻、孩子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倒是决定如果遇不到那个今生值得的人一定不会将就,毕竟我如此怕痛的人若能因为某个人忍受十月怀胎的痛苦以及后续包含了太多痛苦的改变,那一定是真爱了,因此,如果我的死亡已开始凝视我,那我也看不到这一个伟大理想的实现了;享受过肉体的美好,如果真的不能再拥有也值了......这就真的是我全部的愿望了啊,有的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实现,所以是货真价实的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了!
我当然都一一试着努力过,或在努力着。
跌跌撞撞地走过好多弯路,旧伤刚刚好;在现实碰壁时,也开始选择谋爱先谋生,有时谋生的过程中给自己的意志力出了好大的难题,我在不做-焦虑-怀疑目标定的太高做不到-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就变懒惰-继续焦虑的状态下,开启了逃避式睡觉的模式:我害怕,所以天亮了我就以睡觉的方式逃避现实,荒废掉一天的时间后,晚上继续恐慌无法入睡,总之逃不掉。
我觉得我在为了体面骄傲地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而活着。
我想着那一个个我真的好喜欢但可能要为了体面而割舍的愿望,和不知道谋生完轮不轮得到的愿望;也做着那些为了面子却又觉得自己做不到的目标,我已经望而却步、精疲力竭了。
哎。
但想着如果下一秒就死了,我觉得一切都轻松起来。
杏子的神圣巫女妈妈离开这个世界时,那么从容淡然,她是杏子爸爸这一生的力量,如最有劲的海涛那般,妈妈离开了,海涛依旧在;杏子当下无法释怀的;界人纯洁内心里无法理解也自然无法接受的表现淫荡的母亲;界人母亲一人难以承受的破碎;海边老爷爷越老越怕给别人添麻烦、怕给人带去不痛快的小心翼翼和印象里杏子外祖母年轻时的美丽样子;界人爸爸的选择;杏子爸爸的怀念......这所有的一切在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在死去的那个人的世界里,她过去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和她一起消失在世界里。
那些过往,对于死亡而言,只是来一趟人间的体验。
最后也无法留恋。
我从不相信往生。
就让一切就此彻底终结。
看这部电影时,外面还下着雨,雨下了好几天,是我喜欢的天气。
我坐在阳台旁的沙发上,在欣赏完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伴随着屋里类似的情绪——姥姥的眼泪。
她九十多岁了,她总是哭,总是哭,每天都在渴望并祈求死亡的降临,在我有此类记忆的印象里,她便已经渴望了近十年,可她身体依旧康健,而且健忘。
我希望她可以多忘记一些悲伤,记住快乐,忘掉渴望。
而我呢,我有一天也会死亡。
但我不想以日日渴求的方式等待它,而是想着这一刻我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至少轻盈、快乐一些。
在向死而生的漫漫长路上,也多注重一些当下的快乐,但凡现在可以做一些的就不把他们延迟到未来。
以此来避免到了最后想的还都是那些未完成的梦和难以实现的目标。
我一夜没睡,但也不要在白天沉睡,如果可以,我要死在今晚的良夜里,在夜里我安稳沉睡时,不以无法入睡的慌张和焦虑来迎接;我喜欢雨天,我立马拿起相机,去老房子接我的两只可爱狗狗,带他们去山里面踩水、玩耍、我们都不撑伞,让雨淋湿自己,我还用相机记录这一切;看完电影就写下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这样我的一部分文字就可以在这一刻定格下来,从前我堆在以后去写的文字,他们都没有随着我当时的思绪留下任何痕迹,在死亡到来之前,内心的那部分将会一片荒芜;想成为up主,没有风格也可以先发一些自自然然的好内容;想要留下文字,就找一些契合的公众号开始写你想写的故事;自己想发展的那个谋生的帝国,没事就认真思考并记录一下模式和方向,使其系统化。
想到死亡将至,我便不再拖延了,不自信的事情也可以不磨蹭地每次积累一寸欢喜。
杏子妈妈离开时,大家唱着她生前爱唱的歌,跳着她生前爱跳的舞,丈夫女儿陪在她左右,她也随着大家轻微地摇摆,以这样的方式快乐的离开了。
我要为一种意外来做准备,至少在猝不及防之时,可以回忆起更多的曾经亲手点亮的幸福。
- - -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接触不那么恶俗的新电影的方式主要变成了在往返国际的航班上,在那不知道白天或黑夜的环境里,不论耳机声音多大,引擎豪不间断的嗡嗡声充当着永久背景音乐的角色,飞行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颠簸或即将降落时候的广播,总是会让看电影的心情戛然而止;更不用提狭窄的空间,以及经常遇到不讲礼貌的前座或隔壁了。
在那样的背景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受罪,空间和时间都十分局促且没有意义。
11月12月两次跨越赤道的南半球的行程,每次都坐的是CX家的航班,所以电影版权的选择相对固定。
在来回几次看掉了几部不论是名气或者风格都比较火爆的西方大片之后,最后一次从悉尼通过香港返回北京的路上,观看了两部日本的作品。
因为是要去英语世界出差,自然是想通过西方电影,来提高对英文的敏感度的;而且一直以来对日本电影慢节奏,淡渲染,深内涵的stereotype,让我不愿意在苦大仇深的时候之外去看。
这次,因为12月以来事情的爆发,虽然不至歇斯底里或者感官崩溃, 但可能真的也已经达到了心灰意冷的境地吧,所以上来自然就想看日本的影片。
其中一部在两班航班里断续地看完了,片名叫作《Still the Water》,这部电影中文的名字不知道,本名是假名,意味不明,而这三个似通非通英文单词,构成了我对这部没有看过电影的全部感觉。
日文和中文相似,都属于topic & comment句式和语言,但却又不是很相同。
当这三个字出现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这不是一个经典的祈使句结构,still是绝不能作为动词理解的;题目似乎更像是表达the water is still the same(nomatter what happens, or even after what has happended)的感觉。
其实,看到这三个字,我的感觉说不上来,看着电影封面一对少年少女,在阳光、大海和树下的样子,那时这样一副情景的出现,像是在隐喻我心里一个已经再也达不到的梦,心里默默地心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同时也莫名的喜欢。
影片节奏如我预期般的慢,并不惊艳的少年少女换换地开展他们的故事。
少年(Kaito)很安静,似乎总是心事重重,而少女(Kyoko)则像真正16岁年纪的真爱一样,固执地带领两个人的感情。
基调奠定了之后,一组长镜头刻画了一副看似隐忍实则疯狂的性爱场景,不知道男女双方的身份,只能看到一个健美男人背后山口组一般夸张的一条青龙从肩胛一直延伸到股底。
稍后一个镜头,那个男人的尸体漂浮在清晨冷峻的大海里,警察过来调查,群众希望相信,在这个风景秀美远离城镇的小镇里,这一定是意外。
在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去海边之后,少年少女下课后,熟练地同骑一辆自行车,独处海滨,少女问少年是否是他知道此事。
少年否认,少女说自己不会跟任何人说,少年急促反抗式地再度否认。
少年一直不愿意下海游泳,他说海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少女被铺垫成为一个喜欢穿着衣服在大海里游泳的人,也许是她看到了什么,但是影片没有任何交代。
少女的妈妈是当地的萨满,当地人信奉某种特别的宗教,有独特的舞蹈和唱歌,妈妈病得很重,但不知道是什么病,只知道命不久矣。
少女的爸爸是个乐观阳光的人,为妈妈建立所有他能够确保的小幸福。
爸爸妈妈最后会开心地逗少女,关于她男朋友的事情。
大家都很和谐,虽然都知道,母亲即将离所有人而去。
少年的父母分开了,有一个片段是少年请求妈妈去东京看望爸爸,母亲虽然嘴上说不理解,但是答应了,并给出了机票。
东京,少年的爸爸是个画家也是纹身师,对话中少年有询问他们为什么分开,而爸爸的回答并不直接,但是却很真实地有那种依然牵挂,但是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分开的感觉。
父子二人去洗澡,爸爸的背后,也有一条大得夸张的青龙纹身。
在返回的飞机上,少年看着爸爸留下的纸条:“请为我保护好妈妈(Misaki),这是我们男人之间的约定。
”后来一日,矛盾爆发。
Kyoko想和Kaito做爱,Kaito拒绝。
回家后,Kaito对过来安抚坏脾气的妈妈爆发了。
他责怪她的淫乱,爸爸走后就不断和其它男人厮混,即使一个刚刚死掉,又可以再找到另外一个。
妈妈什么话都没说,站在那里任他随意地发泄。
少女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出现在小屋里,质问少年讲话的方式。
最后,少女以威严的口吻,责骂他对待感情软弱,没有决心。
男孩夺门而走。
翌日,海风大作,白天像夜晚一样的黑。
而少年的妈妈再也没有出现,既没有在家,也没有在上班的地方。
少年疯狂出门寻找的时候,少女将他引到了自己家。
此时少女的妈妈已经离开人间,而少女的爸爸安抚少年说:“以我认识的她,她没有做出轻浮的事。
你爸爸很早就离开了她,而你才是她的希望所在。
而人类正常的情感,我认为是没有必要拒绝的。
”天晴后,三人找到了妈妈所在的工作场所,男孩找到了妈妈,大声呼喊着“请让我保护你!
”,而后两人相拥。
在晴朗却清凉的红树林里,少女和少年做爱了,很细致的面部刻画,女孩有真正纯真幸福的表情。
而后,两个人躶身下海游泳,场景美如画。
《Still the Water》看完后,心里依然如刚开始看到封面时候一样,那阳光,那树,那大海,心里默默地疼,可又不知道为什么,却很喜欢。
爱情需要执着,需要决心,需要野性,也需要理解。
可逝者如斯,在这个一切都那么不明朗的时代,能够敞开心扉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得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来面对可能隐藏着的诡谲?!
我知道这部能登得上戛纳的电影,必然有诸多可以解读之处,手法亦是精妙,力度拿捏不偏不倚。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点,而且作为日本电影,本身这些中国普遍不具备的东方优秀特质,就用被质疑。
其实,作为电影本身,《Still》究竟是否优秀,我也不是很在乎的,只是。。。
只是我,这个时刻的我,看到如此的画面,对待那份开始就注定的无本之木,却流之深远的涓涓细流,情难自禁。
这世界 不解的凝望着它,它却以洞彻亿万年的温柔使人领悟,绕过语言 也绕过知性的局限,绕过了人类的短浅。
被抛弃到荒漠上急求清凉的游民,早已习惯了饮鸩止渴,对那天上的泽野,既无感,亦无望。
“不能少于一百四十字”的规定,便是那“令人信服”的种种谎言之一。
而已得救赎的人还要勉强为此出具匮乏而干瘪的证明。
(哗,之前只想发上一段,还没140字不让发!
岂有此理) 如果,认真解释上文的话界人冲着母亲动怒时,杏子闯进来让界人闭嘴,界人问“跟你何干?” 杏子的回答是“有关系”。
我想谁都会在此纳闷儿:“是啊人与人不都是一个个的个体么?我跟我妈吵架,你又不是我们家的 说破天你也只能劝劝。
甚而讲我作为她儿子,我都无权干涉她的人生,我只是觉得不舒服要吵架罢了。
倒是你一个外人说这与你有关?
又讲得出什么关系呢?
来吧说说道理吧?
”。
界人就是这样满脑子混乱的走到了房间另外一处,而杏子走过去的回答的大意是:她虽然讲不出道道,但她出于某种感觉,想要对明知无法改变的事情去改变。
这话要我们听了就更摸不着头脑了。
“杏子,您不是已经想明白了这事儿你完不成么,还傻fufu的迎上去干啥?
您的理智哪儿去了?
” 【重点来了】 “论道理”的这个动作,在少年的感情里、在这整部电影中、在奄美大岛的原始自然下,恰恰是一个有问题的东西。
(“论道理”此处是指:科学实证主义、透过工具理性试图对事实进行丈量的“工具化”手段 往往也是把世界简化的手段)界人并非出生在奄美大岛,而是父母离异后随母亲从东京过来的。
纵使东京也没有人人都如界人一样阴郁沉闷 情感不能 失神的活着,但我想指出的是现代人在试图理解周遭时候所用的“知性”相对于“感觉”是多么的狭窄 残缺和无力(感觉:人心更加丰富/完满的能力),因而如同界人那般的丧气无力成了今日世界的流行病。
片中,两位少年面对世界的两种方式与气质,也实实在在地显现/倒映在高度现代的东京和原始传统的奄美之间。
片中也对谈论过这样的因果:“由于界人来自东京、所以不冲浪 不喜欢黏黏的海水 杀羊的时候那么怂……”。
熟用“感应”的人,不理解熟用“知性”的人,反之亦然。
就如界人不理解杏子为什么不怕海(即便海里刚死了人)一样。
导演的笔墨倒也并非着重在突显这些不同地 不同人 的差异。
而是,直接把熟悉了都市生活的人,抛掷到了浓墨重彩的岛屿生活里。
一种更完整的生命体验,一种“我的生命正与世界背景那巨大的力量相互连接”的体验,这也固然是被我们这些习惯了个体主义和理性启蒙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我们的体验往往是被启蒙包装后的一个个极端可控的情境。
“仪式感”一词就昭示着我们知道那是在走过场 不是生活实质的一部分,“很多人觉得很多仪式是重要的 因此我无奈也得配合配合 应付应付”才是我们面对仪式时普遍遭遇的“生活实质”,仪式成了个“可供回头评论其感觉强不强”的“对象”,成了一个被人认识客体,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必须要穿过的人生阶段的关口。
这,与真正的“我就是那么在活,甚至我都对此没有觉察,都本不该讲出这句自我观察的话(我正在穿越人生的关口)”是截然不同的。
科学唯物论的世界观给了我们一种仿佛出离到生活之外来(通过客观的视角)观察生活的眼光,而这个视角需要我们从生活里出来,达成一段“反思/审视的距离”,这种“出来”毫无疑问的带来了旁观者清的观察 并触发了启蒙运动以后几百年人类逐渐的获取了巨大的科学力量,固然,这种“出来”也带来“我们与生活隔开了距离”这一问题。
岛民就与生活没(那么大的)距离。
你会看到影片中的岛民处理死亡 好似新生活的开始一样。
电影里女主之母死亡的那场戏里所有看起来像“场面话”的话我们嘴上都会说,但心里都认为那些都是封建迷信要不得,口是心非讲两句吉祥话对付场面/场景/情景就好。
而对于岛民,那则真是实实在在的,是不经思虑权衡的、根植肉身的,是看待世界的出发点/基础。
而这个基础/根基,是没有“出来”没有“反思的距离”的,是根植于生活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相对算文艺,那可能你会不齿于很多人对于“精神世界”这个东西毫无感知力,并把自己的“有所感”视为过人之处。
而你知道么?
我们在杏子妈妈面前,简直就跟盲人一样,她能看到我们无法触达的世界(影片里杏子妈妈刚回家 在园里走时 有相关台词提示)。
而这般浩瀚的、包裹着万物、穿过时光的神/天/宇宙,又如何能以我们区区人类的智慧去触达呢?
实则当代人类主流文明进程选了截然相反的道路——我懒得触达,我根本就不想在你(神)这里呆,你以为你是啥好东西?
——我们杀死了上帝;我们将地球撤离宇宙中心(哥白尼);甚而对自己“万物之灵”的核心地位也补了一刀 相信我们和猴子的区别其实也没大到足够我们自豪的地步(达尔文);接下来就是“你是首富又怎样,我们从生物结构与心理机制上讲是完全一样的”来掩盖身份落差(当代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
我们故意忽略肉眼可见的存在,换上种种道理分析测量称重的方式去计算一切。
我们无法透过测量、称重、数学计算 去呈现神的存在 及其在世界运转中的作用,神并不存在于尺子的一个刻度与另一个刻度之间,我们不能就此推论出神的不存在,(“相信”,是不经推论而直接相信,推论出才信就不是我这里说的“相信”)我们抱持着推论 抱持着工具理性 而放弃了“相信”的能力,将神赶出了(我们所理解的)世界。
同样,“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存不存在的问题在学界闹腾了好多年了,不就是因为“意识”没法用尺子量出来 用逻辑推出来 用数理化描述出来而让我们怀疑它存不存在了么?
可是我们每时每分都如此真实的感知着自我的存在 意识的存在,明摆着那么清楚的感知,却居然要放弃,而去相信尺子。
就拿这电影在豆瓣上的评论举例吧,多少评论它“坏”的人不是以“它什么情节都没有,它什么东西都没叙述清楚,太沉闷了 用得着那么拖么”的理由理直气壮的进行批评。
盲人摸完象后也一样理直气壮的“我告诉你!大象是xx形状的!
”呢。
很囧的是,你作为一个视力健全的人,还真没法用“摸一摸”的手段向盲人纠正,并让盲人明白他错在哪里,并且同样也用“触觉”来传递正确答案。
对吧,触觉这条路径根本走不通,根本没法向盲人(仅通过触觉)解释清楚大象长啥样,毕竟你摸完了大象的全身也不如睁开眼睛看一眼来得“完整”。
而主流世界的我们,便是放弃了这种完整,用着残破的感官/工具/尺度,过着残破的生活。
(文艺青年不总说一个词叫“去让自己更完整”么,往往同时还以“我和其他人不同 而且也没有捆绑关联”的独立方式在进行这种“完整”。
嗯你听出来毛病了吧,青春期叛逆 民族主义排外…都与之有共同的人性基础——通过分裂来追求个体完整性) 所以,影片中,奄美岛民的生活,是在向我们展示人类传统上曾经历过的某种意义上的“更完整性/更整体”。
希望你在观影时 曾受到那浩瀚领悟的感动,那么很开心你还没残破得那么严重。
(这部影片我认为至少可以有一种作用,不是带领都市人去一个旅游区看看异域风情,而是呆在边缘传统的异域风情来反观我们的现代生活。
)如果你本就是个善于表述的人 却不时有“哎我知道,但不晓得怎么说”(“感悟”但不“理解”)的经历,那你便体会/了解到了语言的局限(就像触觉在“认识大象长啥样”中的局限一样)。
而工具理性、实证主义、“你要跟我分析清楚这首歌/这电影为什么好”……当然也有其局限。
人无完人,人作为一种能力有限的生物也不是进化树上的完美存在,那“人所掌握的工具不能拿来处理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就更加容易推导而成了么?
在此回应那些因为看不懂 而评价不高的豆友:它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就在那儿呢,你得睁开眼睛看,如果用尺子量 用手摸 那你永远也无法“清楚”。
但当代人还是不肯放弃那残破的工具早已习惯了饮鸩止渴对于完整性的领悟....不仅没那个感知力(少了器官,少了整全知觉),反而还像反感迷信一样的感到“别跟我扯这些乌七糟八的”。
自然,这部电影是令我相当相当喜爱的,我给它最高最顶的赞誉,并写下此文回应部分差评的豆友们。
我在文首写那堆稀里糊涂的话(诗?)里的“游民”指的便是脱离那种完整性/脱离了与宏大世界连接之力的当代个体主义原子化的云云吾辈。
沉浸在“透过实证主义(包括科学)而感觉自己对自然界更了然 更理解 更有把控力 也更有深入观察”的错觉中(事实上割裂得越来越远),饮鸩止渴,一步步愈加残破。
萨满,大海,夏天,男孩女孩,凶杀,离婚,死亡。
想想也是很好看的素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日本的电影太隐忍了,是枝裕和的电影也是。
反而喜欢神去村的风格,活泼爽朗一点。
总觉得他们把电影当成了会动的漫画,大量使用固定镜头,像漫画框。
情节衔接也很自由可能不太适合我,我觉得与其这样我还是喜欢漫画,就点想象在静止的动作之外,像《this one summer》。
唯一喜欢的故事情节弱化的电影,只能是画面精致考究。
《聂隐娘》《小时代》《爵迹》《年轻气盛》《宁静的热情》所以新海诚的,韦斯安德森的。
毕竟像怪化猫,今敏这样的神作太少了啊。
每个平凡少年的成长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更值得关注。
成年世界有太多的不懂,年少时有好多困难不敢直面,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最怕一句“长大就会懂”。
直面困难直面内心,多少成年人还不敢大声说……慢镜头、几乎零情节,确如诗篇。
大榕树被手臂钳一枝枝生生钳断,痛到心碎,究竟是台风巨浪要来,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大海,台风,波涛,只有蓝色的海水,才能这么包容又这样凶险,珊瑚美景与台风或者漂来的什么,可以给予一切又可以夺走万物,可以支撑的,只是敢下海游泳或者冲浪的勇气。
【HKAFF】本來見評論反應不佳,對《第二扇窗》沒有很大期望,但河瀨直美終究沒有令我失望,我認為《窗》還在前作《萌之朱雀》之上,甚至可以跟 Tree of Life 比較。
縱觀全片,河瀨用了很多意象把死亡跟自然扣連起來︰海上浮屍、放血的羊、疾病、颱風;提出的問題是人如何跟自然(死亡) reconcile ,然後又以 Kaito ,一個都市個性的孩子的性啟蒙作為平行描寫,由另一個角度帶出人(道德)和自然(性慾)的衝突。
而在這些普世難題面前,真正重要的當然不是什麼人遇上了什麼事,於是河瀨把電影的戲劇性壓縮至最小,以紀錄片風格的片段來建構角色個性與其所處環境,再讓我們切身處地般面對主角們心裡的難題,這種做法跟 Terrence Malick 也很相似,只是在《窗》河賴用老人的聲音代替了 Malick 的 voice over。
但處理衝突爆發和結束似乎是河瀨的最大弱點,總是做得有點生硬和刻意,《萌之朱雀》也是如此。
無論是 Kyoko 介入 Kaito 和他母親之間的爭執,還是最後 Kaito 跟母親的和解,都顯得過份直白,跟全片基調不一,似乎是心思不足。
7.0 打个印象分吧。
这些年一直想完整的看一部河濑姨的电影,好几部都是大致的拉一拉进度条,终究没有坐下来看完。
因为一直有比姨更吸引人的作品排在了前面,就是说河姨的电影顶多海报吸引了我。
当然,溯其根,还是河姨本身吧。
了数几张河姨的照片罢了,气质甚是令我驻目。
看的电影多了,冲突不明显的电影,已经对我没吸引了,除了摄影突出外。
要么就是法国出厂的春风得意独白的电影类型。
这部电影,令我第一感觉就是,选择固定机位加之平稳的移动摄影应该会更贴合影片叙事方式。
同时我也带入的思考,为什么河姨选择手持摄影。
无序无章的摄影,接近无灯光痕迹的用光处理,使得影片无限接近自然,第一人称的客观叙事,对于死亡话题,安静地表态。
还记得知日有期采访河姨,河姨说:“那些不如意的时光,是你创作宝贵的财富。
或者应该让自己处于逆境中,对创作来说是件不错的事。
”大致意思。
张艺谋《归来》没能入围戛纳主竞赛,使得只有河濑直美《第二扇窗》在挑亚洲电影的大梁。
河濑直美,一个拍纪录片出身的女导演,看她的片子需要比看小津更加一倍的耐心。
从《拥抱》到《黄樱花的来信》,日本导演历代相传最屌的一点就是在完成了现代化的同时又保存了自己的美学特质。
他们不会今天学美国明天学欧洲,他们发明和制造着这个世界最广泛运用的摄影机。
在缺少偶像派导演的今天,河濑直美有着取代贾樟柯的潜力。
河濑直美作为一个女导演,经常自己掌机摄影,加上十几年的纪录片生涯,把她的耐心和毅力磨练得惊为天人。
最后,作为脑残粉,4月18日恭祝《第二扇窗》勇夺金棕榈。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第二扇窗》,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河濑直美真心不知道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但她贵在是一个营造氛围的好手。
麦麦景色好美啊,尤其是水中的场景,少年在海里游的几个画面简直难忘。
但内容感觉好空,理解是要表达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成长与迷茫,但总有种生搬硬套,非要凑成一部片子的迷惑。
Pincent阿姨片也有一些看上去是相当浅显的,像是公式化组接起来的一样。
只对一些局部仍有好感,如海水汹涌的“视听触感”和直接利用年轻的身体来表达,仍有一些冲击力。
一桶猫可能是对这种表达情绪和氛围的电影不感兴趣吧 整体给人一种端着的感觉 到处都流露着刻意 野心很大最后却没有说服力 只有摄影确实很美 无数的空镜就好像风景宣传片Joeyside未免太drama了点吧河濑大妈子夜无人山羊放血、原住民岛歌、少年和少女晒黑的肤色,有些符号是情,有些符号是命;男孩念念不舍的纹身是病,那个令人牵肠挂肚的男孩也是病,所以要治好他、也为了痊愈我自己,请让我们做爱吧。
女孩的部分很成立,但男孩所有激烈的情绪爆发和全自动和解都像是为了奔着和女孩的“修行”而去,结尾确实美不胜收,而电影也确实只惊艳了我这几十秒就收了。
约克纳帕塔法美感也会过载,过载便会倾覆。
河濑直美的空镜和奄美大岛是她的基座,所以倾覆了也还是一息尚存。
我略知她一二野生的姿态是河濑直美与挚爱的森林所做的分手的决心,宏大的海洋变成她手下亲近大自然的最新法宝,但是无论是语焉不详的成长轨迹还是奇情幻爱的男女纠缠,都在万物有灵的人生议题上落了下乘,海洋无法对抗森林,你能感受到镜头的偏爱与不舍。
一丝不挂的泳者在蓝色中肆意游荡,你无法联想到这美丽是如此咸湿,就像我们的青春一样苦中也无法作乐。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我是来看风景的干嘛设置这么多剧情
真怀疑河濑直美有没有拍剧情片的能力,矫揉造作,无知到爆。
好几场戏挺受触动,但整体来说还是有隔阂。看预告片时想看到的,片中给的太少太淡了。三星半吧
散淡静美,为身患现代病的人找心灵出口,还是女导演一贯的标志性镜头,浓浓的母性心结,散文诗式的故事移植到日本南部奄美群岛,仍专注于自然主义情怀、人与土地生老病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隐秘与依赖的初衷意旨。 除了一些台词略显生涩,都很喜欢,两个青春期的小演员尤其好。四星推荐。
从杀羊,海中死尸,母亲将死,从头到尾的悼亡课讲的绘声绘色,结尾再一串大风大浪,绿叶自然光一生华,齐活。只是觉得小男女主的表演很好,多数的共鸣在这,村上淳也加点分。
【3.5】依然很美,很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死的话题融入到自然的一呼一吸中,而是让情愫融入到自然中很直接的让死亡变得渺小,让仅这时存在的可能去淡化必然到来的周期。
摄影和主题都是非常可取的。但是,naomi,你还是去拍纪录片吧,别糟蹋了。
卖屁股,卖魂灵,还强硬的把自然捎带。
#戛纳电影节#越是平静的水面,水底暗流越湍急汹涌。如果初观影片后没有被触动,请把它保留下来,假以时日,等待合适的心境以便领会。河濑直美的《第二扇窗》值得付出耐心。
最美的一段被剪了,我操你妈!
无语 整个快两个小时很难进入电影 阿姨在干嘛
评论这么差!又一部跟大多豆瓣影评人产生重要审美分歧的电影。虽然海浪的意象跟主人公的成长之间的关联实在牵强,可还是觉得能感受到河濑直美想表达的生活的一面,总体还算漂亮。
ハシケン的配樂超喜歡了。喜歡女孩一家三個人互相膝枕,男孩回東京見父親,尤其喜歡虹郎自行車載淳子的場面。其他就是大型說教現場+大型竜美大島觀光宣傳片。河瀨阿姨故事方面本來就不是很強,這次景也拍得刻意,像來竜美大島取景了就一定要狂拍一氣。虹郎當年演得不如淳子,也可能因為角色不好發揮。
2.5/5,🆘
三味线出现的那一场戏拍得最好也最感人,让我想起成濑《流浪记》里面的结尾
没找到资源
三观正过头
除了导戏和镜头 剧本已经一无是处了……看看这两年河濑直美感觉被日本的鸡汤文明毁了 做天做地
海边的人应该的确更能看淡生死吧?这个议题挺好的,人物也没啥问题。就是大家都有种人物在念台词的感觉,不像是那个环境里的人。感觉导演本人对于海边的人为什么能看淡生死,为什么萨满和神学对于死有更多认识,也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很多的台词有点格式化。
靚人靚景靚聲,可惜劇本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