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
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
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
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顾城《题百花深处》“百花深处”是北京一条胡同的名字,短片代入感极强,文学氛围也很浓,让人看完心里五味杂陈,意犹未尽的感觉。
老胡同、四合院、鱼缸、紫檀衣橱、灯座、前清花瓶、铃铛……物件在影片中成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代名词,虽然这些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和生活情调不会消失。
冯远征把老北京的调调演绎的淋漓尽致。
话说迷恋旧事物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是可悲还是不识时务呢。
伤春悲秋,那些活在过去的人,我们叫不醒他,也没有权利把他叫醒,最后,终究是有人疯了……
故事讲述了被称作“疯子”的冯先生找了搬家公司帮忙搬家,在别人是一大块平地的“百花深处”,在冯先生眼中仍旧是自己原先的家。
工人们从原先的疑惑,到为了钱开着玩笑帮忙“搬家”,再到不小心打碎“花瓶”,让冯先生痛哭不止,而心有愧疚。
在回去的路上,因为没有听冯先生的话,车子掉进了一个沟里,却意外发现了冯先生的铃铛。
冯先生高兴地拿着铃铛往“百花深处”奔跑,向着曾经的家奔跑。
影片开始用了一个跟镜头,从一个架子被抬起来,到楼底下,让后将镜头向上一移,突出了楼房的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迅速。
在马上到“百花深处”的地方,用来隐喻蒙太奇,把冯先生的高兴,工人的疑惑和周围环境的破败都表现了出来,为之后的情节做了铺垫。
搬家时,背景音乐用了比较欢快的曲子,体现出搬家工人们心里把这个搬家当作一件玩笑事,在搬家具的过程中,不同家具也用上了不同的拟音,紫檀衣橱用了木头摩擦的声音,鱼缸用了水声,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更加有代入感;同时,家具中的大衣柜和紫檀衣橱,还有花瓶的位置不同,更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不同;在搬家的时候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经过,看到他们还以为见了鬼了,然后逃走了,也表达出新时代与旧时代的隔阂,“逃走”一动作体现了对旧文化的“抛弃”。
在不小心打碎花瓶后,冯先生蹲下痛哭一段,运用了一个推镜头,着重突出了冯先生的伤心,缓慢地推进也是产生的外化的情绪力量。
最后结尾处,工人们看着“百花深处”,从一副动态的水墨画变成了现在的平地,水墨画代表着过去的“百花深处”,过去冯先生的家,更代表着过去的旧时代文化,现在的平地则是代表着新时代文化,水墨画的动态是旧时代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过程。
冯先生拿着捡到的铃铛向着“百花深处”跑去时,用到了剪影,突出了冯先生的轮廓特征和动作延展性,把他蹦跳着的动作完全展现了出来,体现出冯先生的高兴。
冯先生的“冯”和“疯”一个音,暗示了冯先生实为一个疯子,他无法融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因为现代社会发展地太快了,很多人都忘记了旧时代的传统文化。
同时,影片中的“百花深处”也不仅仅是这个叫做“百花深处”的胡同,更是过去的传统文化与回忆。
影片呼吁了观众,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我们都不能忘却过去的“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感谢同学昨天推荐的这部短片。
忙里偷闲看完了,虽然只有十分钟,但情感已然浓烈似酒。
这次,陈凯歌终于完成了一次他苦苦追求的“时代下个体命运的叙述”。
一部短片最为精彩的便是它的反转。
反转的好,四两拨千斤,反转失误,片毁剧亡。
不过,很显然,这部短片的反转打动人心。
在城市化进程如此之快的今天(二十年前),曾经的四合院(记忆中的家),曾经的风铃(记忆中的声音)都被推倒(遗忘)。
当事人(冯先生),固然是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但如果我们细想,到底是他遗忘了过去,还是不想记住现在呢?
他知道自己要搬家了,可原来的家仍存在(在记忆中),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无家可归之人在记忆和现实中,寻找自己曾经的和即将拥有的家。
这和陈凯歌的想法,不谋而合。
实际上这部短片,便是一种陈凯歌式的“时代反思,人文关怀”,时代的步伐不可能停下,只希望慢一点,再慢一点,等一等活在过去的,需要时间拥抱新世界的人。
★★★★★ 确实是精彩,过去人留在了过去,拽着槐树摇摇曳曳的叶子不远离开,“花瓶怎么会在这,花瓶怎么能在这,花瓶应该在哪?”这是对搬货小伙的追问,也是对是个时代的追问。
因为自大毫不在意,把灯摔了怎么办呢,能怎么办呢。
拆了那些承载着历史的一砖一瓦。
那一大片曾经的美好记忆被时代车轮拓平。
只留下冯先生的嚎啕大哭。
留在过去的人不愿离开,一人树一鬼,槐树矗立在施工平地上,格格不入。
短短十分钟,精心编排的情景调度环环相扣,人物和时代的呼应,镜头运用,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挖的东西。
着实厉害
2024.9.29
图1(图1)影片一开始,就以摇镜仰拍镜头展现了一座高楼,将高楼的面积夸张放大,这种仰视意味着高大和进发;但是封闭式的构图、密集的线条、单一的色彩、被挤占得只剩下一条缝的天空给人一种拥挤窒息的感觉,无形的压抑也随之而来,让人迷失在高速汹涌的现代文明中,这种对天空的挤占也令人联想到对传统的挤占。
图2
图3(图2图3)框架式构图。
车窗一框,框中框,框出冯先生:冯先生是一位老北京,穿着一身老旧运动服,戴着一顶刺眼的黄帽子闯入了画面中。
在影片中冯先生可以说是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产物。
与搬家公司沟通时中间一直隔着一扇车门,车门正如一堵无形的墙,隔阂着新旧两代人。
图4(图4)车内近景的拉近,以中国结为分界线,划分为二,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当汽车穿过高楼大厦时,搬家工人对此习以为常,而冯先生看着这高楼大厦,却一片茫然、陌生与惊慌。
而当汽车穿过断壁残垣,一路驶向废墟场时,冯先生表现得异常兴奋。
而相反,几位搬家工人面无表情。
他们似乎已经适应了新的社会。
鲜红的中国结阻断在两人中间,相隔着两个社会。
中国结的出现同时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图5(图5)框式构图再次出现,左边的一个树桩便占据了整个画框的三分之一,车子从右驶向左,慢慢消失。
胡同是北京城市的缩影,是老北京文化的具象化符号。
新事物强势闯入“百花深处”,意味着现代文明强烈冲击着旧文明。
图6
图7(图6图7)全景景别的运用展现了冯先生到“家”后的一系列兴奋动作,俯拍的角度显得主人公身单影只地站在传统文明被破坏后的一片荒芜之中。
如果说高楼、立交桥是新生势力的象征,那么孤独的大槐树与残楼旧巷就是传统文化衰落的代名词。
“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两进的院子。
”冯先生热情的对着空气一通介绍,换来搬家工人“你开刷谁呢?
这么大岁数!
”的莫名其妙。
仰拍的角度往往用来刻画人物高大伟岸的形象,但在这里,反讽的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
图8(图8)后视镜的构图——框式构图,搬家工人从后视镜看冯先生,将冯先生和大槐树置于自然框架中,画面中的渺小更显得冯先生与代表胡同文化的大槐树的孤苦无依,也代表了束缚禁锢和隔阂。
图9
图10(图9图10)搬家公司回来了,双方的力量关系彻底完成转换。
此时冯先生不仅占据高位,而且给的是仰拍,搬家公司站低位,镜头俯拍。
也暗暗反映了导演对两种文明的态度。
图11(图11)伴随着铃铛的“叮铃”声,“百花深处”的院子以水墨动画的方式复原了,这一次搬家工人们看到了冯先生口中的“家”。
在一系列闹剧结束后搬家工人理解了冯先生这个当代社会边缘人眼中的世界,建设者与传统文化坚守着达成了和解。
图12(图12)影片留下开放式结尾,冯先生摇晃着铃铛奔向远方,远景镜头所提供的纵深感让这个原本瘦小的老人看起来高大,敬意油然而生,他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
影片背景影片开场一个小男孩伴随着乔迁之喜的鞭炮声,边跑边喊:“爸爸,我的电脑呢?
”一句话便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发生在家家户户有电脑的21世纪。
镜头转向百花深处胡同,搬家车所到之处都是断壁残垣,随处可见的拆字,可以得知故事发生在北京拆迁的大环境下。
“百花深处”是北京一条胡同的名字。
影片拍摄前,北京正沉浸在获得第 29 届奥运会举办权的欣喜自豪中,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城市整容,很多老胡同被拆。
在老北京人眼中,胡同是北京城市的缩影,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具象化符号,拆掉的不仅仅是砖瓦,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归属感。
陈凯歌作为地道的老北京人,对拆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当时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百花深处”胡同还没被拆,只是用这个美丽的名字赋予影片忧伤的意味。
人物分析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冯先生和搬家工人们,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群体。
冯先生代表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搬家工人们则代表现代工业的发展者。
“冯”谐音“疯”,在外人眼里冯先生是“疯子”,对着一片空地比划着家的模样,请工人搬不存在的家具,深刻揭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给人的心灵造成的影响,让观众通过搬家的闹剧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对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等产生一种悲喜交加的奇妙情感。
搬家工人们急促的脚步声、搬动家具的磕碰摩擦声以及开关车门的粗暴,冯先生在进入百花深处胡同前特意在车上整理了自己的帽子,两者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搬家工人们的举动代表着现代工业发展中人们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这也自然地传达出一个信息: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和浮躁;而冯先生坚持的是传统的规矩,回家前整理好自己,用最好的状态来面对家人和街坊邻居。
搬家工人唯利是图,为了钱上演了一场无实物表演——“搬家具”,相反地,冯先生似乎对钱没有什么强烈的概念,只要答应搬家,绝对给钱,就算打碎了心爱的花瓶,最后也绝不食言,依然坚持付钱。
台词分析(一)搬家工人们的台词:1、 “给钱的活都干”“出了车您得给钱啊”“只要给钱,您说怎么搬就怎么搬”。
搬家工人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台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这群社会底层人物为了生存唯利是图的性格,也暗讽了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群体。
2、“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冯先生作为地道的北京人却因为城市拆迁改造而迷路在这座他长大的城市里,本地人变成外地人,搬家工人对冯先生这个迷路的老北京人的嘲讽,也包含了现代化进程下传统文明的失落。
(二)冯先生的台词:1、“这是哪儿啊”“走错了吧”“我怎么糊涂了,这是哪啊”冯先生对高楼耸立的陌生环境惊恐的表情,畏缩在车里拘谨的动作,甚至还探出车窗去看这个“新世界”,突出他与新时代的格格不入。
他还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是文明产物的悲哀。
2、“你们怎么都走了呀,家还没帮我搬呢!
”他以为面前的还是他的家,家具也还好好的在里面,他不愿面对胡同已被拆除的事实,催眠一样地告诉自己“这不都在这呢吗”。
3、“花瓶怎么能在这呢”“应该在堂屋,应该在堂屋的条案上啊”,这是冯先生根深蒂固的思想,每样东西都存在一定的秩序,这是规矩。
4、搬家具的时候多次叮嘱“慢着”,这个“慢”,是过去旧生活节奏的习惯,也是对商品社会快节奏的抵抗。
镜头分析俯拍与仰拍的视角对比:1、以冯先生的视点,仰拍搬入高楼的新家,凸显高楼给人的压抑感,以及人在高楼前的渺小。
2、在周围环境都是高楼的城市建筑时,大多以仰拍表现搬家工人,而用俯拍表现冯先生,暗示在常人眼中冯先生是个“疯子”,尤其在冯先生和坐在车上的搬家工人对话时,搬家工人甚至没有抬眼看他,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而当环境变成胡同的废墟时,搬家工人理解了冯先生并对他产生怜悯之情后,冯先生的镜头变为了仰拍,而搬家工人多为俯拍。
体现在搬家这一段中,因为搬家工人总是低下身躯劳动,所以冯先生的绝大部分镜头都是仰拍,搬家工人自然是被俯拍的。
特别是打碎花瓶的一段,所有的工人均站在坡下,画面中只有冯先生蹲在下坡的路上。
3、影片最后以上帝视点,俯拍冯先生摇晃着铃铛快乐得奔向远处,开放式结局,不禁引发深思,现代工业发展背后,被遗忘的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色彩分析(一)冯先生的着装:头戴一顶黄色的帽子,里面一身红色的衣服,外穿卡其色(偏灰色)的外套,表明他内心其实满怀热情,而外套代表现实的处境,他内心的一腔热血无处释放,无人懂他,因为在外人看来,他是个活在过去的人,是个被时代抛弃的人。
红色和黄色正是中国传统的色调,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他思想里根深蒂固的也是传统思想。
(二)影片最后通过动画呈现的胡同原貌,色彩明艳,和之前大片昏暗的废墟形成对比,展现了过去胡同的生命力,也令人惋惜传统建筑的消逝和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撞。
道具分析老胡同、四合院、鱼缸、紫檀衣橱、灯座、前清花瓶、铃铛等等物件在影片中成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代名词,虽然这些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和生活情调不会消失。
冯先生追寻的其实是老北京的根,也是追寻传统文化的根。
这里的铃铛其实还是一种生活方式,“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叮叮当当可好听呢”,但刮风下雨还有听铃铛声的闲情逸致,只存在于旧时的慢文化中,丝毫不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容纳,于是铃铛也成了传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氛围的缩影。
铃声的多次使用也喻示了北京传统文化在风中摇摆不定、无处安放。
声音分析次生声音:搬家时欢快的无源音乐,增添欢快之感;花瓶打碎时的缓慢的无源音乐,凸显悲伤之感;片尾冯先生跑向新家的无源音乐,表现淡淡的忧伤。
原生声音:搬家时的鞭炮声、开车途中的广播声、路过餐馆时播放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汽车沉闷的引擎声、杂乱的机械颠簸声以及工地上沉重的打击声组成了一部喧嚣嘈杂的城市“交响曲”;影片最后虚拟的动画场景是一幅百花丛中的胡同水墨画。
在传统音乐的渲染下,穿插了屋檐下的铃铛声、老北京的鸽哨声、京味十足的叫卖吆喝声,勾勒出优美温馨的老北京生活场景。
一、导演评析 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负重对人精神的制约和影响,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影片中具有浓烈的人文精神。
《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型电影,影片只有十分钟却深刻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主题。
《百花深处》这部影片就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型电影,影片只有十分钟,却深刻的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主题。
二、画框构图 影片中当搬家工人接到电话返回时,镜子中是冯先生与那棵大槐树,将冯先生与大槐树框在一个框架中,体现出冯先生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他的灵魂被禁锢在过去的那棵大槐树下。
影片中当搬家工人们随冯先生进入那片被拆的废墟时,也体现出一个画框构图。
利用画框构图来实现现代与过去的交换。
将在高楼大厦间的马路中行驶的车引入被拆的一片废墟中,此时冯先生是激动的,体现出他对这里的怀念。
三、声音 影片开头运用喧嚣嘈杂的人声与鞭炮声体现出现代热闹非凡与村庄中的寂静形成对比,体现出时代的变迁。
影片中由冯先生将铃铛拼在一起,并发出声响,使画面切到过去的景象,在随铃铛的响声,过去的房屋渐渐消失,切回现实,铃铛也是现实与过去的一个关键。
电影中的色彩明暗是对环境的渲染以及导演传达出的情感变化,电影采用昏黄的色调,没有强烈的色彩反差,而在冯先生把从堂前的铃铛组装起来并发出清脆响声时,影片插入了一段动画效果,用水墨画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展现出典型老北京期间的样子,色彩绚丽明亮,背景音乐也是轻快活泼的,渲染出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当画面中飘落的白花被风吹散时,画面又渐渐回到现实,苍凉荒废的土坡上,只有那棵大树孤独地矗立着,背景是迫近地平线的夕阳,霞先晕染开来,染红了天空和云朵,似乎暗示着传统文化在这个新兴世界里已是日薄西山。
下一个镜头是年轻搬家工人们有些惋惜、愧疚的神情,表达出那些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也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逝去,更是导演借搬家工人态度的转变呼吁人们保护、继承传统文化。
在暗黄的背景下,冯先生由近处跑向远处的树,一也摇着铃销一边开心地大喊:“搬新家咯!”大远景的使用突出了一种苍凉无力感,使以冯先生为代表的传统人物对事物变迁无力抗衡的郁郁寡欢的沉重情感弥漫迸发。
影片中声音的运用也很讲究,值得极深研究。
搬家工人开始搬第一件家具时,因为并无实物,所以背景音乐是有节奏的鼓点,象征他们行为的虚假和荒诞;在搬运花瓶时,加入笛子的吹奏声,在工人传递打火机时花瓶破裂,声音停止,在工人们手足无措地注视下,冯先生缓缓跨下,捡起花瓶碎片,笛子此时开始独奏,是冯先生内心悲伤的满溢,是传统文化四分五裂的呻吟;在冯先生找到铃铛壳时笛子第二次独奏,同时进入动画,动画中孩童的实声,老北京的叫卖声,又一次把对传统文化流逝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冯先生喊叫着跑向远方时,是笛子最后一次独奏,既是最后一次为传统文化消逝抹上的重笔,又是对未来的一线希翼。
这些声音丰富了影片细节,使影片完整而富有蕴味。
(文 十呆)
百花深处情绵延,废墟之上思无限《百花深处》这部影片通过一个人的悲欢映射出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不像陈凯歌导演如今华丽缥缈的叙事风格,这部短片简短而有力,其中的种种意向虽为隐喻,却无不直接地冲击观众的思绪。
以下是我从环境、任务与手法三个角度对这部影片的感受与分析。
“如今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句话出现在一行人去往百花深处途中对冯先生不认识平安大道发出的感叹,显现了北京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除了这一句话,影片中还有许多镜头展现着这种环境的变化与对比。
一开头,镜头由记录热闹搬家场景的平视角通过摇的动作转为仰视角,展现了搬家公司和冯先生开始所处的地方—这里是看也看不见顶的高楼之间。
一行人去往百花深处途中环境的转变更为直观:从挤在路边高高耸立的一栋栋大楼到宽阔的立交桥与城市路,再到冯先生终于认出的路上—如今已写满了“拆”字,房屋也破败不堪,最后到达百花深处—这个已经被夷为平地的胡同。
随着环境的转变,气氛由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得灰暗压抑,搬家公司的人也逐渐疑惑不解,只有冯先生越来越兴奋,最后指着空空的平地激动地向众人介绍他那两进两出的院子。
这种种转变中有何含义,这可以从他们每个人物的形象讲起。
“冯先生”与“疯子”在我看来,去空无一物的平地搬家的冯先生与搬家公司小队的头儿,分别是慢节奏与快节奏生活,旧日子与新生活的代表与缩影。
“大家都叫我冯先生”,这是他往日的尊严与规矩,也是他魂牵梦萦不能忘怀的胡同里的生活。
而如今,因为对他旧的房子、更是就得生活的留恋与极端的表现,他被众人叫做“疯子”,与原本的“冯先生”相比,尊严尽失。
他与这个新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正如他的服装—红色运动服外套着西装外套,头上带着类似旅游团的黄帽子,新旧混杂,休闲却又正式,这也体现了时代交融时人们内心的复杂与混乱。
除此之外,搬家公司一行人态度的转变也是耐人寻味的,从一开始以为被疯子耍了的不耐烦,到假装帮忙搬家时的嬉闹嘲笑,然后随着冯先生细碎的唠叨和介绍他们也逐渐认真起来—影片通过抬着“空气家具”躲避自行车与碎了瓶子后众人的不知所措两个富有幽默意味的场景展现了这种转变。
最后,这些年轻人仿佛也看到了旧时房子在时候的场景,这也许也暗示着传统文化是可以传承与延续的。
心中的落花与悠闲影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实的是高楼大厦,破败的旧房子与只留一颗老槐树的平地。
虚的东西一开始存在于冯先生口中—是有影背的两进两出的院子,是有着紫檀木衣橱,鱼缸,花瓶的院子,屋檐挂着雨当,下雨天叮叮当当很是好听。
到最后,随着冯先生的叙述,这个房子仿佛也展现在了众人眼前,影片通过水墨画的方式绘出房子的景象,落花中的娴静小院,飘荡着唱戏的声音。
虚实融合间,展现了冯先生对老房子的牵挂,更是旧生活与生活的对比。
贾樟柯曾说不要忘记快速发展中那些跌倒的人,这也许也是这部影片要表现的主题之一。
城市发展迅速,处处都是喇叭声、发动机声、汽车广播声的喧哗,但总有一些人还怀念着落花的声音、雨当的叮当、戏腔的飘扬,他们的情感不应该被忽视。
除此之外,也许影片还想展现更深层的一层涵义,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紫檀木衣橱与大衣柜不能兼容吗,高楼拔地而起,胡同就要被夷为平地吗?
影片的最后冯先生摇着屋檐的旧铃铛欢呼雀跃,朝着夕阳与槐树冲去—那却是与他的新家相反的方向。
往日的生活也会像夕阳一般慢慢消逝吗?
现代人往往都快节奏向前,也许时不时停下脚步看看美丽的余晖也同样重要。
首先,一开场电影的主要配角就已经交代清楚,也就是那些搬家工人。
比较灰暗的背景就定下了整个电影的基调。
之后镜头上升,给到了一座很高的居民楼,给人一种人很渺小的感觉。
之后主人公的出现,并且带着很浓的北京腔,很快塑造出了一个老北京的形象——冯先生。
随后插播了一条背景音,强调北京当时已经出现了堵车的情况,但并不严重,仿佛预见了十多年后的现在堵车严重的现在。
随后,出现了一个非常压抑、非常现代化的北京城。
而冯先生这样一个老北京,却像一个外地人似的,探出窗户东张西望,仿佛来到了未来世界一般。
足以证明北京的变化之大,但也逐渐揭示了冯先生的精神不太正常,还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句话十分讽刺,北京似乎已经不是北京了。
之后的转场用一个破门的小窗口,把整个车和荒芜的景象印在了窗口上。
“到这儿我就认识了”,可是这句台词之后的场景却是非常破败的,原有的老北京建筑都被拆的所剩无几了,接着一个大楼和残垣断壁的对比就是新老北京的交替——身处破旧不远处却是高楼大厦和工厂的烟囱,这与现在走在北京上海的那些为数不多的胡同、弄堂的感觉有几分相似。
随后,镜头给到了主场景——一片空地和一个孤零零的老槐树。
冯先生说到了,那些搬家公司的人自然也就懵了,随后就很愤怒,感觉被耍了,接着上车就离开了。
之后,通过一个电话,明白了那个冯先生其实是一个疯子,通过反光镜,看到了冯先生在大槐树之下的孤单与无奈,因为要结账,搬家公司的人也不得不再次折回去。
这次搬家公司的人,因为明白了冯先生是个疯子,为了拿到钱也就只好配合他做起了游戏。
但当搬家公司的人抬起一团空气时,却真的出现了类似老柜子被抬起来一般的嘎吱声,这是搬家公司的人所声音,但之后冯先生说这是大鱼缸后,声音变成了水的声音。
然后,冯先生在一堆废墟里找到了一个铃铛里的铛子,他兴奋万分,跟搬家公司的分享,但却没人想理他这个疯子。
这时一个路过的人骑着自行车,就像是一个观众以旁观的视角看着这一荒诞的景象。
随后,一个要火的行为,打碎了冯先生眼中的那个“花瓶”,并通过一个主观镜头让我们感同身受,配乐也从欢快转为了悲伤。
碎掉了不止是一个小小的花瓶,也象征着冯先生的家,他心中的老北京和传统的中国文化。
“你给我碎了”也是对那些不尊重传统文化的人的控诉。
随后在车上,这些搬家公司的人因为内疚不要他的钱了。
然后,车子陷进去了一个暗坑,冯先生之前就提醒过,他们却不信,可见冯先生对这个地方的确是很了解的。
可见冯先生说的不全是虚头八脑的,也就真实的,并且随后在这个坑里找到了那个铛子所属于的铃铛。
这时,那些搬家公司的人似乎也开始认为这些都是真的了。
他们也看到了那样的幻觉,从那个铃铛,看到了整个大四合院儿,但随着幻想散去,曾经的大四合院儿也只剩下了那个大槐树。
大槐树代表着曾经老北京鲜活的生命力,曾经的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夕阳西下,冯先生拿着铃铛说着兴奋地说着“搬新家了!
”,讽刺着我们这些现代人,像疯子一样开心地从原来的老屋搬到了新的像笼子一般的现代公寓。
表达了对那些破坏传统文化的人的控诉。
纵观整部影片,冯先生似乎就是疯先生,找搬家公司搬家,却搬了一场空,时过境迁,曾经熟悉的北京城对于他而言已经面目全非,那些老物件、老文化,也只能存在于他自己的记忆中,淹没于历史长河。
对他而言,这个时代是悲哀的,新时代无法融入,旧时代一去不复返,更是让人无奈。
其实拆迁与时代的变迁不止体现在北京城,它也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那些经历了时代变化的老一辈人的身上。
他们见证了时代的巨变,他们或努力融入现代社会,或怀念过去,但他们不会变的,就是对生活的热爱。
搬家小队队长与冯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看出两代人之间尽管不了解彼此,但他们起码互相尊重。
冯先生最后跑向夕阳,也许也是对未来的希冀。
不是城市平民,没法儿共情
夕阳照在一帮年轻后生的脸上,仔细听,风呼呼的吹
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献礼,凯歌导演这部是有点黯然失色的
北京离我太远,没什么感觉!不过老家的土地庙被拆的时候,有想过类似的问题
看完更加可惜如今的陈凯歌仍是当年的叙事角度,人已黄昏后
短片时长越短,越依赖于反转和惊奇感,《百花深处》的效果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节奏感顶级的。刚开始觉得他傻,跟着傻乐,最后完全把你给怔住。10分钟带出一个群体精神世界的坍塌。陈凯歌一直都在写“时代下的个体”,这部里的时代近乎隐于无形,最妙。
我们有权利和权力来拒绝拆迁吗?不,我们没有!
讲什么鬼,要不是对老北京传统建筑有丝顾忌就一星了都。
就那样吧,演技挺扎实
都在说传统和现代,怎么没人说阶级,冯远征饰演的疯子似乎是个被打倒的地主阶级后代,这房子和里面考究的家具是民脂民膏换来的,共情不了一点。
真好
可真是惆怅呐。
什么玩意儿,这个命题作业拍的最垃圾的就是陈凯歌
导演角色选的做作,回忆画面做作
一个小缺憾:已经疯了,就没必要娘了。
补.【百花深处 陈凯歌 AI修复4K 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 小号集-哔哩哔哩】 https://b23.tv/hXg82Vw 切勿坚持过去,切勿在未来中迷失。
不能让个真大爷演冯远征那个角色吗,他有点阴阳怪气
北京人拍给北京人看的 100 FLOWERS HIDDEN DEEP, CHEN KAIGE, YouTube 240p
好厉害的短片,虚实结合。十分钟讲述了很多,传统的消亡,物质的异化。作品始终是在记录这个时代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十分钟年华老去。
百花深处,就是繁荣背后,是传统和旧事物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