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的烈火英雄可以看,看了两分钟,是在是看不下去。
救火锅店的小女孩,出来时小女孩用手捂着口罩,手竟然好着,还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赛,两个大人竞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起争执,然后大人无脑的把孩子推到,你在现实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吗?
还有石油灌前关于英雄和狗熊的争论,大哥这是什么年代了,我们的社会没人性吗?
我们的专业人员没有专业性吗?
还是那样的蛮干,耍酷,我真是看不下去了,然后找到这部。
影片行文很舒缓,并没有那一开始的爆炸,爆炸,爆炸。
开始注重塑造人物性格,开发人性,人与社会的联系,一副画要缓缓展开,像撕快递那样的急切,你只会想着给差评。
人死了,就死了。
灰黑的焦土上,19个人像被烧熟的蝉蛹一样,曲着,白色的,一动不动。
导演此刻的表现我觉得很好,直接,利落。
他们训练最熟悉的装备最后没有保住他们的姓名。
排片少 上座率也不乐观 但不影响这是部非常棒的片子一个人去看的 影院里只有我和另外两个人 全程很安静 导致我几欲泪目又硬生生咽下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 很能理解队长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 他是怕一旦有了羁绊 而这份感情并不是他靠理智能够去平衡的 所以不如选择没有 倒也不用去顾虑些什么 他责怪Brendan 又何尝不是在坚定自己的信念 Amanda说得没错 这是种瘾 比嗑药还来得猛烈而持久 这样的责任一旦肩负起来就无法放下了他说自己就像那头浑身浴火却又不断奔跑的熊 其实说的时候我也没有画面感 直到最后在火势无法控制的时候 镜头忽地切到了那头熊 我愣在当场了 就好像被击中了一样 说不清是恐惧 震撼还是敬佩都说消防员的身影是最美的逆行 而要做到像这样奋不顾身 需要的又怎么会只有勇气 和时间与大自然的赛跑 不是之于人类所能控制的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 因为他们日常所做的 都是容错率几乎为零的生死搏斗啊 他们的死去 不仅仅是壮烈 辉煌能够形容和承载的R.I.P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加州大火的相关新闻,一直关注的电影博主提起了一部2017年上映的电影Only the Brave,是根据2007年亚利桑那森林大火中牺牲的消防队伍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查了一下电影信息,演员阵容太强了!
Josh Brolin、Jeff Bridges,还有我非常喜欢的Jeniffer Connelly,以及还有点青涩但是演技已经很好的Miles Teller。
导演是后来导了Top Gun: Maverick的一位后起之秀,还是去年口碑不错的灾难片Twisters(龙卷风)的编剧。
这部电影在IMDB 得分7.6,豆瓣8.3,在灾难片里实属高分。
看下来觉得这个评分实至名归。
兼顾了大场面、戏剧冲突以及真实性,还加入了很多山火以及山火救火队的相关知识。
影片的高潮在最后二十分钟,尽管知道是灾难片,但我并不知道亚利桑那那次山火的任何信息,所以结尾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但煽情的情节点到即止,非常克制,这种有留白有取舍的处理方式既有技巧也有温度。
再加上主演们强大的个人魅力,这个片子用很平实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上可以九天揽月,下可以五洋捉鳖,面对凶猛无常的山火,却还需要消防员们用血肉之躯去灭火,很多时候甚至是徒劳的,那种悲怆真的让人感到很难受。
最近加州的新闻也让人很难过,不提政治立场的左右和对错,只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够在这种巨大的灾难中给那些勇敢的血肉之躯提供更多的保护。
運氣還挺好的,工作慢慢開始順利,也抽到了這次的觀影:) 完全沒有看簡介....😳可能是看習慣或者說,本來就比較喜歡這類這類型的片子,一開始以為是有很多激烈的鏡頭,後來發現很平實,沒有什麼很誇張的地方,有一點點像紀錄片;才知道原來消防員是這麼操作的,原來是要把燃料燃盡,這樣才不會燒過來,學習知識了....有幾個地方看得很緊張,特別難受;雖然說這類片子看的有一些,但是還是很難過;還有就是覺得,他們的職業素養真的很好,完全是一種使命感;最後看到真實人員的介紹,天哪!
除了隊長兩人,隊員們都超年輕,才二十出頭....唉~本來想著可能他們會活著的,以為電影會給一個美好的結局,現實是殘酷的,都燒沒了.... 看完之後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想更多的去了解這一個職業,甚至想嘗試....似乎每次看到這類型的片子,都有這樣的想法.... 比較高興的事,觀影團素質挺好的,和平時看不一樣,大家都在認真地看,沒有吵沒有討論。
首先,《勇往直前(Only The Brave)》的质量值得肯定,也算得上有能力角逐奥斯卡的作品。
虽然它走的是非常规矩的灾难加传记的创作模式,但技巧很娴熟,完成度很高。
但是,我并不建议国内观众去影院欣赏本片。
目前来看,国内上映版本存在大量删减,这次大概不是审查因素,据同行说是片方认为影片前半部分节奏过慢,出于商业目的而进行的删减。
本片于10月份在美国及部分海外地区上映。
目前IMDB得到8.1的高分,烂番茄新鲜度89%,观众好评93%,Metacritic媒体评分72,用户评分7.5,豆瓣8.2,口碑很不错。
对于热衷真实事件改编的观众,和喜欢看灾难传记题材的人来说,本片绝不容错过。
《勇往直前》的演员阵容也比较抢眼,乔什·布洛林和迈尔斯·特勒都是又有型又有演技的明星,“督爷”杰夫·布里吉斯在本片中也饰演了一名串联线索的关键人物,此外詹姆斯·戴尔也是熟脸。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女神詹妮弗·康纳莉也出演了一位心理变化非常多的角色。
我似乎在主流故事片中很久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了。
故事改编自2013年轰动全美的亚利桑那大火,此次火灾成为911之后消防员牺牲最多的事件。
影片从“花岗山先锋队”的建立伊始,到最后奔赴雅纳尔山火灾现场,详细描绘了消防队中几名主要角色的日常生活。
剧情一直以流畅的节奏推进着,在各种火灾和生活中频繁切换,以至于结尾的壮烈和悲恸,足以令人泪崩。
这是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灾难传记电影,是经典创作范式的再次体现。
它没有丝毫求新求变的企图,但并不妨碍其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这种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往往比那些纯虚构的故事更容易打动人心。
它默认与观众订立了一个契约,即银幕中的演出是过往现实的忠实复现,因此更容易博得观众的信任。
这让我联想到同样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传记片《至暗时刻》,从而对这类真实底色的题材有了一些感想。
我们应该注意到,传记电影是奥斯卡最为青睐的一种体裁。
我虽然对《至暗时刻》的观感一般,但不可否认加里·奥德曼成功令自己隐身,复活了丘吉尔,于是他成为了本届奥斯卡影帝的大热门。
当然《勇往直前》并不是纯粹的传记电影,它的质感更像彼得·博格的“真实事件三部曲”,即《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和《爱国者日》。
通过参与事件的真实人物的视角,去复刻事件原貌。
但是《勇往直前》的时间跨度更大,为的是拉长人物弧线。
有趣的是,《至暗时刻》、《爱国者日》和本文的写作对象,基本集中在同一时间于大陆上映。
如果我们将事件本身称为“原文本”的话,那么据其改编的作品便是“后文本”。
我们会发现,在媒体发达的时代,“后文本”往往比“原文本”更具有传播度和影响力。
这从侧面体现了真实改编电影的审美价值。
一直主张实体美学的克拉考尔,认为电影应当亲近物质现实,也就有了大名鼎鼎的“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这一说法。
因此,像《勇往直前》、包括前后脚上映的《至暗时刻》、《爱国者日》这类影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此主张长期践行的结果。
奥斯卡的口味很容易琢磨。
学院派青睐传记电影,自然是他们认为传记片有着亲近现实的气质。
进入媒体时代后,这种贯彻写实主义的电影在接受度上就更享有优先权了。
但是要认清的一点是,此类电影与观众之间缔造的契约,是一个空中楼阁。
也就是说,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故事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忠于事实,它们仍旧建立在高度的艺术加工之上。
这当然是合理的,因为历史极富弹性,本就无法原原本本地复现。
归根结底,《勇往直前》之所以是一部佳作,也不仅仅是运用好了陈词滥调的创作手法。
本片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
因为影片聚焦的是野火消防队员这样一个群体,因此相比于那些描写建筑火灾的电影,其视听方面显得不再那么局促压抑。
本片刚开始,便是几个非常大气的航拍镜头,展现亚利桑那群山之貌。
而野火消防队员,看起来也比建筑消防队更时髦有型。
他们不会穿着严严实实、又厚又大的消防服,反而更像一个个极限登山运动员,一身登山装备,言谈举止间也是豪放不羁。
极富动感的镜头,让影片前半段的许多户外戏甚至有种登山电影的磅礴氛围。
相对常见的建筑物消防员来说,大多数人对野火消防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影片通过对他们事无巨细的呈现,也会催生出一些猎奇之感。
不仅在装束上有别于建筑物消防员,他们在对抗火灾的方式上也相当特别。
山火犹如脱缰的烈马,是极难控制的一种灾害。
一道闪电就有可能引发毒燎虐焰的山火,茂密的山林则会加速火势蔓延。
当大火在肆虐过山峦之后,往往会一头冲向山脚下的城市,造成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野火消防队员更像一支边防部队,在火势到来时,他们需要尽快挖出一道道防火线,这就是他们的战壕。
而在危急关头,野火消防员不惜以火攻火,亲自点燃一片区域,阻止烈火的进攻。
《勇往直前》的视角特点,让它有别于其他充满对社会警思、对科技恐惧的思辨式灾难片。
本片中一场场无情的烈焰,完全都是纯粹的天灾。
每次救灾场景,电影不会费力刻画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而将全部镜头对准这群不畏牺牲的英雄,表现他们在遮天蔽日的火灾现场制定方案、砍树、挖道、人为造火的过程。
合格的镜头语言,将每一次救灾戏都拍的紧张生动。
而在火灾与火灾之间,影片用了几名角色的家庭戏去进行情感积累,也在整体上达到了效果。
其中,队长埃里克和迈尔斯·泰勒扮演的布伦丹是着墨最多的两位。
埃里克相对脸谱化一些,主要表现的是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关系,但是布洛林和康纳莉的演技撑起了这条线。
布伦丹的戏份则很足,从瘾君子到令人敬畏的救火英雄,从被队友排斥到与队友一起照看孩子(这场戏表现力极强),角色的成长弧线被展现得很完整。
这个人物是全片的亮点。
而让本片成功的最关键一处,是在结尾雅纳尔山大火过后,我们见证了一场超越了银幕叙事力量的内景戏:布伦丹推开中学体育馆大门,里面聚集着死难者的家属。
此时布伦丹心情复杂,带着愧疚和恐惧进到体育馆。
他愣在了那里,不知所措,显得痛苦而迷茫。
画面一转,我们看到家属见到布伦丹之后,脸上随即露出的那些震惊、绝望、悲伤、甚至是麻木的表情,一一被镜头捕捉放大。
这场戏料太足了,观者很难不为之动容。
它足够震撼人心,是前面长期情绪沉淀后的大爆发,催泪效果满分。
影片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将埃里克对火灾的恐惧以梦中野兽的具象形式表现出来,个人认为在写实主义如此突出的作品中,效果并不好,至少在视听上极易产生矛盾。
而碍于篇幅,电影自然无法对“花岗山先锋队”的每一名队员进行详尽刻画。
但目前这样的取舍,还是欠缺推敲。
瑕不掩瑜,《勇往直前》再次证明了真实事件改编的高效率创作范式。
它的文本与现实联系更为紧密,在观者的心理上率先建立了真实感。
因此更具感染力,更容易打动人心。
“Only the Brave”,被翻译成“勇往直前”,多少有点煞风景。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中国观众这里,电影的哲学意味被过滤掉,徒留一个“西方主旋律英雄片”的苍白印象。
此片导演约瑟夫·科金斯基,生于1974,年芳四十三。
该导演乃一技术狂人,张口3D,闭口CG。
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创:战纪》,就像一个长达两小时的电竞游戏解说。
第二部电影《遗落战境》,硬科幻,汤姆·克鲁斯领衔主演。
阿汤哥未卜先知,知道导演这哥们是技术狂,自己的戏份都会被奇技淫巧的机器人和特技抢走,于是干起老本行——耍酷,除了在泳池的那场激情戏中莞尔一笑,通片冷酷到底。
这片倒也不负所望,得到一个冷冰冰的最佳视觉效果的提名。
从虚拟现实的《创;战纪》,到硬科幻《遗落战境》,再到现在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勇往直前》(Only the Brave),约瑟夫仿佛被改造的“网瘾少年”,一步一步,从虚拟走回现实,从天上走向人间。
Only the Brave出自希腊酒神俄尼索斯的那句“Only the brave enjoy noble and glorious deaths.”这句话是个切口,挖下去可一窥此片内核,而一些人津津乐道的“胸怀大爱”“舍己为人”“不煽情,显得真实”什么的,只是老掉牙的最浅显的东西。
勇气,自古希腊时代,就是一个哲学命题。
苏格拉底曾说:“我们到底未能发现勇气是什么。
”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善是一种知识,而他不知勇气为何物,就将勇气排除出善的领域。
他的徒弟柏拉图爱老师更爱真理,提出不同看法,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勇气视作与灵魂紧密相关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乃是“护卫者”的重要品质。
何谓护卫者?
简单来说,就是武装起来的贵族,高贵和优雅的代表,在护卫者中,又产生出智者,将智慧附丽在勇气之上。
说白了,勇气是一种“贵族精神”。
到近代市民社会,勇气这种“贵族精神”随之变形,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个人,以及接受技术训练的专业人士。
电影里的“格拉尼特山高手队”消防员就是如此,勇气之于他们,更像是一种“职业技能”。
而“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消防领域的精英部队,某种程度上,每个成员都有一种出类拔萃、引以为傲的身份认同,这种骄傲,接近“贵族精神”。
勇气作为一种贵族精神,不同于那些大言炎炎的“嘴炮”灌了几瓶雪花后吹出来的天花乱坠的牛逼,勇气是一种信仰,需要用血来喂。
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地承受痛苦与死亡,来自于对高贵与卑鄙的选择。
勇敢者的行为,乃是为了高贵本身,不是为他人,也不是为集体,更不是为这主义那主义。
北岛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奔驰疆场、马革裹尸的战士一直勇气的最突出代表,在希腊语中,勇气一词为:andreia(丈夫气), 指的就是军事方面的含义。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歌颂勇气的主旋律群戏电影中,主角多为男性。
消防员扑火,犹似战场厮杀,所以我们也称其为消防战士。
在电影《勇往直前》里,每个救火队员都是平凡人,却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队长埃里克是个工作狂,性格偏激,不善交际,他生生把妻子逼成女强人,一切靠自己,连出了车祸都不告诉他;布兰登则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瘾君子,一个小混混,曾因偷窃被所有人鄙视,女友意外怀孕,激起他作为男人的斗志,义无反顾加入消防队。
其他队员也是如此,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问题,但他们有个共同点:无一不热爱生命。
勇气之彰显,就在此处,不贪生怕死、“面对死亡放声大笑”什么的,属于被神话了的烈士,“贪生,但不怕死”,才是真实的勇气。
当个人作出“贪生不怕死”的选择,勇气作为一种知行合一的高贵情操,实现了它自己,根本不需要什么“最美的逆行”为它加冕。
若没有个体意识上的知行合一,“最美逆行”这种溢美之词更像是居心叵测的鼓励,劝别人做炮灰,让自己得便宜。
孙权上表,劝曹操称帝,曹操观毕大笑:“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勇气既然是选择的产物,有一点“存在主义”的味道。
无独有偶,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蒂利希,就写过一本书,名为《存在的勇气》。
在这本书里,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所谓存在的勇气,就是一种“自我肯定”,就是让包括人在内的每一存在物,成为他(它)自己的那种努力。
作出这种自我肯定,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有来自“非存在”的威胁。
“非存在”不在别处,它就包含在“存在”之中,并通过“存在”彰显出自己。
也就是说,“存在”是生命,“非存在”则是死亡,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它包含在生命之中。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引用了这一哲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生之勇气,正是死之勇气,有生方有死,了生即了死,了生死即无怖畏——这就是勇敢的真谛。
《勇往直前》(无力吐槽的译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连选角演员都跟现实中的消防员长的很像),注定是很主旋律的英雄电影,但跟X狼肆意热血完全相反,克制的讲述感和手足亲情将观众紧紧地按在座位上,直到对讲机里传来“19,死亡。
确认……”。
英雄都是普通人,跟你我有一样的苦楚,偏执,甚至是恶性。
但那一刻的抉择,成就了“最美逆向而行”。
当片尾曲“Hold The Light”响起,伴着“We Never Say Goodbye”的歌词,消防员的照片一一闪现,简直就是重磅催泪瓦斯。
(PS.最后一张配图是那年的天津爆炸,我想说的意思,你们懂……)
今年留下极深印象的两部好片:《寻梦环游记》和《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改编自美国真实事件,看片前不了解真实事件,按照套路,本以为影片会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救火行动中,过程曲折艰辛。
出人意料的是,影片的大量篇幅用于描绘每一个普通消防队员的生活、性格、家人,也正因如此,最后一场大火中19名消防队员殉职才令人悲恸难忍。
每一位消防队员的生活是这样的普通、平凡,好像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有人刚刚新买了一双限量版鞋,有人变成新晋奶爸对照顾小宝宝手足无措,有人失恋闷闷不乐,有人因工作和家庭生活失衡而苦恼,有人钟爱音乐拥有自己的乐队即使可能并不专业.....但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珍视这弥足珍贵的兄弟情义。
一场大火使这一切戛然而止。
电影中最难忘的一幕是,队长派木脑壳去望风时,木脑壳坐上车扬起了一片沙尘,沙尘模糊了所有其他队员的身影,木脑壳和麦肯锡竖起中指调侃对方,却没想这竟是永别。
木脑壳回到安全地带,急切地期盼着对讲机中的应答,先是断断续续,直至最后无人应答....大火袭来,吞噬了十九条鲜活的生命。
他们是那么地年轻,他们中还有人期盼着再会一见钟情的姑娘,还有人晚上要与家人一起度过晚餐时间,还有人要用音乐来歌唱生活....但一切的可能都变成了静寂的终点。
木脑壳最后执意要进入体育馆,当所有家属看到生还的并非自己家人时,绝望、悲痛、崩溃,所有的情绪再一次达到高峰。
木脑壳无比愧疚,网上说他因此患有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失去一个至亲已经足够痛苦,更何况是19个情同手足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生死兄弟。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Figure out what you can live with,and what you can die without.这似乎回答了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其中的痛苦、不如意人人有之,可是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我们必须明白这些事情只能live with,可是这些不如意真的那么重要吗,在生命即将消失的时候,这一切生命中的炼狱与折磨你还会想起多少,你还会沉浸在这些痛苦中不肯走出来而虚度生命吗?
既然生而为人,请珍惜这仅有的一次体现生命价值的机会。
电影英文名字叫做:Only the brave.据说来自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一句话-only the brave enjoy noble and glorious deaths.只有英勇的人才能享受高尚和光荣的死亡。
而在中国,司马迁也有句人人皆知的古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十九个英雄的生命无疑是重于泰山的,高尚而光荣。
最后,掌声和敬意献给英雄们。
RIP.
他最勇敢的一刻不是在火灾现场,而是活着回来后推开那扇门的那一刻。
很多时候这样的宏大意义让人觉得英雄主义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我们日复一日做的事情何尝不是一种自我麻痹和消耗?
而又有多少人能从中重拾生活的希望与激情?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在这一地鸡毛日复一日的操蛋生活中,大家一起勇往直前吧
勇往直前 (2017)8.32017 / 美国 / 剧情 传记 灾难 / 约瑟夫·科辛斯基 / 乔什·布洛林 迈尔斯·特勒
之前的时候,有个小小孩童问过我一个大大的问题,什么是勇敢?
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但是至今为止,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含义;然后便是我组织话语讲解给这个小孩子听。
我说:“勇敢就是即使你知道这件事情很困难,你做不到,但是你为了内心深处的信仰还是会去做这件事情!
”然后孩子又问:“什么是信仰?
”“什么是信仰呢?
信仰就是你必须要去做到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个信仰你会难过的事情。
” 我说你明白什么是勇敢了吗?
他听得云里雾里。
然后我又在想:可能,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明白什么叫做勇敢,但是我们还是用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比如《风声》里面的顾晓梦;比如《第一炉香》里面为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无法后退的那种勇往直前....当然了,还有我们这部电影里面的勇敢,他们面对山火的时候,也曾经无数次地害怕,无数次地想要后退,无数次的难过,但是他们还是勇往直前,还是义无反顾。
Part 01.火熊狂奔在森林之内,带走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 生命是我们看着火熊奔腾在森林之内,那么绚烂炽烈地燃烧着自己;生命是我们看着野马驰骋荒原,那么热烈地想要摆脱蹄掌;生命是我们跟随着一众的消防员跑到了山顶之上,看到了那么绚烂的风光。
队长马什最难以忘却的景象就是眼前的无限风光和当年在救活小分队的时候那头冲向森林之中的燃烧着的熊;在队长马什的生命之中,最绚烂的景象就是自己义无反顾地保护着眼前的这片土地;在队长马什的生命之中,他已经无法停歇,深深地为着保护生命之中的这片土地努力着,骄傲着,勇往直前着,她能够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自己这个救活的毒瘾,勇往直前,即使前路艰难,但是救火已然成为他戒不掉的毒瘾,成为了他一生之中最最唯一需要迫切完成的事情。
当火熊奔赴在山海之中的时候,马什已然明白,自己的这一生,要交代在这个地方了。
Part 02.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 队长马什说:“你应该问问自己,什么是你生不可缺,死也不能舍弃的东西?
” 其实这是我们生命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但是我们当中的很多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件事情,我们踽踽独行,我们的生命往前走的过程之中,我们不断地迷失自己,我们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生命步调,不过都是为了寻找到最重要的自己,不过都是为了找到最初的自己,如此而已。
当他们穿上救生服的时候,他们已然成为最伟大的英雄,他们用自己小小的身躯,阻挡了山火冲过来,他们的家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担惊受怕之中,等来了这样一个令人难过的结果,一切都像是一场笑话一样,但是这就是这些消防员“生不可缺,死也不能够舍弃的东西了。
”
鉴于对死者的尊敬和缅怀,只能用非常肃穆正统的拍法。前面荷尔蒙如熊熊烈火扑不灭,后面是连最顶天立地的直男也会泪洒现场。真实事件的力量
本来根据事实改编,又是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可以拍的很好很感人的,但是全程看完感觉到比较失望,也没有像评论说的那样。全程很平淡,甚至可以说无聊,也根本称不上灾难片,精彩场面小,前一个半小时,基本上是家长里短,平铺直叙,昏昏欲睡,懒婆娘的裹脚布,最后半个钟还以为要迎来高潮了,结果还没爽到就结束了。你们懂我的那种感觉吧。唯一让我有点感动的还是最后那真人的画面。真不知道这8.3分怎么打出来的 女朋友也说很无聊
很久没有为一个故事掉这么多眼泪了。绝对是个模范好剧本——难得的并不是表现方式之好,而在于它有真实事件打底的优秀故事性,足够动人,也足够克制的主旋律叙事。除此之外更是充满戏剧张力;细节充沛,表演真挚,力度刚好。
这要是纪录片就值4星,可惜不是。剪的太乱,整个故事没有中心,没有冲突,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却没有把他们串成灵魂。这电影就像杂草从里的灌木,没点意思。只要有这种电影,评论里就会有喷中国的,看看雷锋和赖宁的评论就知道有些人看电影或评论电影,并不是从电影本身去的。
2017年12月10日16:35於美嘉中關村5號廳。
结构松散,没看出队长的伟大,对火灾现场的残酷演示得也不够
7.0/10 分。作为电影,感觉过于平淡了。。。现实不是电影,那真的是危机突然而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电影里对老婆说回去吃晚饭的,最后一次工作的,99% 是要挂了。。。詹妮弗·康纳利,瘦成骨头了,看的时候老觉得好熟悉,《美国往事》里的小美人儿呀。。。
幸存者离开救火队时扬尘遮蔽了所有人,看到这就知道剩下的全部都会死。
7分。豆瓣又虚高了,这片子不错,但也就这样了。主角们是消防员,主角们有七情六欲,他们去救火,他们死了,他们是英雄。如果当做灾难片来看绝对会失望的,火场的镜头从头到尾都没几个,最后的死也没太多波澜起伏。描写兄弟情是不错,但就因为这个要让人给出高分,未免也太随便了点。
应该有的是敬畏,而并非煽情带来的所谓口碑。
人物塑造上确实是编剧教科书级别的。好莱坞商业电影里,英雄的塑造方式就是,他身上有着让普通人充满共鸣的生活质感,但同时他最后做出的英勇抉择又是合情合理水到渠成。这个基础原则看起来简单,但在具体剧本写作时,要么就把人物往不接地气方向去写,最后沦为了假大空;要么人物最后的英勇抉择看起来像是强行拔高,人物转变极其突兀不自然。而该片确实是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厉害,二十个消防队员每个人都刻画得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最后的煽情既克制又巧妙,体育馆那场戏真可谓是点睛之笔,特别怕最后的幸存者再来段讲话,最后的处理却是不着一语却让人痛彻心扉。
节奏太缓和了
流水账
难看到头疼
平庸之作
以前看的消防片都是楼房灭火,这部科普了野区灭火截然不同的队伍编制和作业方式。电影也和恐袭波士顿一样,多线细腻展现了队员们的个人生活,殉职的时刻是反高潮的,只用远景一笔掠过。结尾看到真人照片也蛮伤感的。詹妮弗康纳利老了更好看了
花了两个小时做铺垫,整整一队人唱着歌,开着玩笑,就全灭。一直吹有多牛逼的领队,莫名其妙的判断失误,放弃焦土,转移守农场。在面对大火的生死关头,19个人中,没有任何人表现出质疑和焦虑,对火势威胁也漠不关心。在危机面前如此散漫的精神状态,本身就是对消防员职业的侮辱。
国内引进的概率极低,本身灾难片+主旋律就很难博人眼球,加上卡司也不算非常响亮。但就算不引进,真的应该给广电一帮心里没点B数的人看看到底该怎么拍主旋律。中国从来不缺英雄,但凡走点心也不会让那些电影无人问津。
每位英雄都值得敬重,但并不是每位英雄的日常都精彩动人。硬拗出两个小时的铺垫真心温吞涣散,差点没坚持到突如其来的高潮。以火救火的原理没看懂,我去百度一下
因为凉山大火中风向突变导致森林爆燃牺牲了30名救火人员,知道了《勇往直前》这部电影。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何其渺小,敬畏自然,也心疼每一位消防人员的付出,感谢你们的奋勇向前,为我们挡下熊熊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