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喜鹊谋杀案》,再追作者的续作《猫头鹰谋杀案》,更为惊艳,可以说,两部书的作者安东尼霍洛维兹把本格推理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型:案中案,这种写法也许不是他第一个使用,但绝对是在他笔下大放异彩的。
应该说,本格推理从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再到埃勒里奎因再到岛田庄司,各种诡计,障眼法,时间差等都已经写到穷尽了,想再求新变得难上加难,以至于日本在50年代开始本格派走入低谷,以松本清张为首的社会派推理大行其道,无他,是能想到的诡计都写过了,很难再写出吸引读者的新作品,好比科幻小说,外星人来袭,时间倒流,机器人称霸世界等题材已经不知被写过多少遍,想再变出新花样,要么找出新的诡计设计,要么在结构上玩出彩来,安东尼霍洛维兹就是在结构上,找到了创新点并深挖,开启了自己的侦探冒险世界。
在喜鹊谋杀案里,当代的出版社的女编辑发现悬疑小说作家的书稿丢失了最后一章,在追查时作家忽然意外死亡,而答案,其实就隐藏在丢失的那一章书稿里,书稿是关于一位50年代的古典侦探的破案故事,书稿中的案件发生在英国乡村,和阿婆的推理故事很类似,传统,节奏舒缓,而且深得阿婆的神韵,故事不耸人听闻,推理过程扎实,步步为营,障眼法或者说关键点设计并不离奇,最最重要的是,案中案,里世界的故事影响着表世界的案件侦破过程,非常巧妙。
到了猫头鹰谋杀案,时间放在上一个故事几年后,出版社女编辑被召回英国,调查一桩酒店里的凶杀案和失踪案,而案件和上一部作品中死亡的悬疑小说家的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又有关联,或者说,破解的关键在于50年代古典侦探的另一个破案故事中,还是案中案,上一次是先写里世界,再写表世界,这回倒过来,先写表世界,快到关键地方让读者去读里世界的故事,读完再告诉读者,表世界案件的真相就隐藏在里世界的故事中,写作技法更加纯熟,这么复杂的故事,人物众多,写的条理清晰,阅读体验流畅,这在推理小说中是不多见的,我们见过太多故事写的晦涩难懂,需要读者不断往前翻,费力才能搞懂的作品了,可能有少数硬核读者喜欢那样的作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小说是休闲娱乐,不是解数学题,能把复杂的事情讲的简单明了,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作者能力的体现。
喜鹊谋杀案的电视剧也已经播出了,据说剧本是作者亲自参与改编的,让人惊喜的是,电视剧拍的同样好,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影像媒介的优势,小说和影视,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小说可以写大段的心理描写,而影视可以用蒙太奇,身体语言,音乐,光线,布景等无声的诉说意思,一板一眼,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忠实的浮现小说场景拍摄,不叫尊重原著,叫蠢,真正的尊重,是用有优势的视听语言,传递小说的中心思想和意思,电视剧里,女编辑独自开车,思考的过程变成她和想象中的古典侦探对话,观众不会出戏,反而会觉得拍的高级,这就是好的改编剧本和偷懒敷衍的剧本的区别。
期待猫头鹰谋杀案也会早日拍成电视剧,当然,还得是之前的一众演员演,英国演员真的是太有经验了,一个个太会演戏了。
无比期待。
一个写侦探小说名利双收的作家一直厌弃自己的作品,因为癌症晚期决定结束自己最受欢迎的侦探系列,并在书中给身边的人都安排了一个相应的或愚蠢或凄惨的角色,正如他一贯以来的冷酷且刻薄。
这个不受欢迎的人突然死了,且小说的最后一章原稿也不翼而飞。
故事就在女编辑找书稿和书中侦探破案的交织发展中解开了所有的谜团。
故事有点阿加莎的味道(剧中女编辑也说作家抄袭阿加莎),情节逻辑很流畅,对白也是英国传统的尖酸刻薄的味道。
剧中印象最深的一幕与案情无关,是女主在姐姐的劝说下去医院见与保姆婚外情,抛弃妻女,三十年没见的爸爸最后一面。
一直不肯原谅父亲的女主看到父亲奄奄一息的样子,百感交集说出“我原谅你”,而父亲的回答是“没什么要你原谅的,我们一直很幸福。
但我为你感到遗憾,因为你一直没结婚,也不会爱上别人。
”硬核幽默,这也太英国了[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案件其实和喜鹊没有关系。
案中的案子来自案中一本即将出版的推理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个叫阿提库斯•庞德的名侦探。
阿提库斯•庞德说杀人的本初起源于恐惧、嫉妒、愤怒和欲望四个方面。
剧中的人物和故事基本对称,演员分饰两角。
案中案的杀人故事更为离奇耸听。
现实案中的推理作家是个厉害角色,他所有作品的名字就是一个大埋伏,他的小说集道听途说、真人真事于一身,暗藏周围人群的秘密,巧妙深藏,让人惊叹。
故事人物关系图
人物刻画方面 女主的职场刻画犹如当代偶像剧 对编辑的刻画等于没有刻画 你想想她做了啥不可替代的资深编辑工作?
读稿 找遗失章节 没了 那段和作者争论正序好还是倒序好真笑到我了 犹如谢亚龙靠叉腰肌拯救国足感情线也相当狗血 床戏 撒糖 放弃工作跟我回老家 撒谎 分手 再和好 太庸俗了 写不好可以不写回归案件现实案件相当无语 稿件撒谎晚一天拿到 让经手人离职。。。
嫌犯真的觉得这骗的了人吗?
这不是一戳就破的谎言吗?
居然戳到最后一集才发现。
稿件也不销毁 就藏公司等女主来找 找到再烧 就是玩 发威胁照片公司发 怕你们找不到 嗯 十分精彩的案件 书中案 对现实案件几乎毫无影响 除了表明被害人性格恶劣 把身边讨厌的人写进书里 还有表明他讨厌写悬疑小说以外 没有任何意义 对现实案件毫无影响 穿插拍摄纯属故弄玄虚 且毫无意义再看书中案本身 通通都是猜测 嫌犯所谓毒狗杀弟是个变态 且作案被母亲看见 全都没有证据 要想证实全是因为那封信 但信呢?
信了写了啥?
不知道!
烧了!
现有证据只能证明有一封嫌犯母亲的信 且被烧了 会不会是通奸自白?
会不会是写女主人的坏事?
会不会是写受害人姐姐的故事?
但所有人都相信这是写嫌犯的杀人过往 开天眼了因为是金发碧眼白皮肤 所以这种东西也是佳作?
熬夜看完了,因为提前知道的故事慢热节奏缓,所以一直凝神静气抓细节等待故事发展,然后直到第六集片尾报幕都出来了我还是没相信就这么结束了。
尤其是案中案丢失的结尾,再加上喜欢取材解构现实的恶趣味作家让我对结尾抱有极高的期待。
最后这种谜底?
就这?
现实和小说双重失望,实在是蚌埠住了。
风格是太像阿加莎克里斯蒂了,不过要认清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功在于开创新和前瞻性,如果2022年了出来的故事还玩这种套路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双线并行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结构,但前提是收放自如,现实篇的解密和伏笔太弱了。
出现的大量人物根本没有出现的必要,解密解得完全随意,女主的对峙方式也离奇,老板就那么随便地把藏那么深的第七章放在那了。
槽点多的我都混乱到理不清了。
那个李什么被抄袭了大纲,这一段设计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正如标题所说,剧整体风格复古,标准英伦绅士风的侦探,然而优点也仅限于此,喧宾夺主的风格把故事的薄弱更放大了。
一开始反复强调艾伦想当严肃文学家,反感商业文学,拔高了一堆内涵然后现实篇就这?
还是说这又是更高次元的作者自嘲?
有高度表达欲的作者表现出来的现实只是一团伏笔没回收的乱麻,要真有这一层面那我倒可以接受故事的设计了。
之前看无罪之最的结尾就够难受了,不过虽然是虎头蛇尾但头起得太高了,天谜加上转场技巧悬疑感直线飙升,虽然尾收的弱但是尚在接受范围。
《喜鹊谋杀案》如此慢热,剧情的最高点应该就是女主反应过来故事的一切都来源现实,然而这才是中间发生的事,一部悬疑剧在中场就开始持续下落实在不是明智的安排。
对了还有一个最要命的,我看的版本中间有一句翻译成了《麻雀谋杀案》,我当时真以为这是个大考点,再结合喜鹊谋杀案的大纲是抄袭的,艾伦总喜欢艺术加工身边的人与事,我脑补了N个结果,从女主在医院醒来我都等着看现实篇反转,尤其是平淡地讲完小说案后,那么平淡地陈述我还以为是为最后的反转蓄力。
考虑到小说案中男主是为爱犯罪,至少是声称为爱犯罪,最认为有罪的那一场不是他,反而剩下的都是他。
我当时只能觉得安德鲁(是叫这个?
)是凶手,虽然按照故事时间线艾伦不该知道结果,但天才作家如果最后真的所写的故事反馈到了现实也算是一种震撼性的艺术设定了(类比水车馆事件)。
然而,最后就这么结束了!
原来现实案才是蓄力,小说案就是最后的高潮了。
我冷静了很久都接受不了这个结果,这么来看那个只出现一下的麻雀谋杀案应该是汉化打字失误了。
(emmmm)没想到这剧评分能那么高,我是想怒打一星的,或许很多观众都是对元素的热爱高过了故事本身,我重新审视了一遍作品,元素的添加确实有那个味道吧,或许是复古元素限制了故事的发展,出于这点提到两星。
无关推理,只是看完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设定独立自主聪明能干的中年女主角,要给她配一个这样的男朋友。
这个男朋友呢,除了故事最开头女主出差把自己闪送过去玩了一把小浪漫,后面两个人相处的所有场景几乎都是在纠缠不清的要求女主陪他回希腊。
女主是刚刚收到一个ceo的offer啊,虽然她本人一副视金钱如粪土的样子一直对要不要接受这个职位摇摆不定(ps她在做为编辑跟自己的作者交涉时倒是非常冷静理智一切朝销量看了),但是作为男朋友直接要求她放弃自己辛苦打拼的一切跟你回到你自己的故乡去开一个旅馆?
还是外国,甚至我都不知道女主会不会说希腊语。
此男朋友的设定是在学校教希腊语,基本上就是他也不想上课学生也不爱听,一副摆烂不想干的样子也根本挣不到什么钱,想回去开旅馆既没钱也没任何经验,就是我想家了我要回家我在这里一点都不快乐。
女主跟他在一起六年,嘴上说着爱来爱去的,但是女主如果不答应他回去就确定两个人要分手,女主一边焦头烂额的破案一边还要央求他不要立刻做决定给她一些时间。
而这个男朋友最奇特的点(此处涉及剧透) 。。。。。。
就是他没钱开旅馆的时候,偷偷看了女主电脑找到女主手下的当红作者联系方式和地址(作者同时也是曾经抢过他当时女朋友的前学校同事),然后对女主撒谎有事,去找作者借钱。
人家本来不知道他跟女主什么关系,借钱失败非要说一句不要告诉女主我来过,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啊?
那是你女朋友手底下最值钱的作者,你一点不在意可能影响到她的工作嘛?
完了作者一听他是女主男朋友,出于自己的恶趣味真借给他一大笔钱,他还真从头到尾瞒的好好的不告诉女主,人家看女主的面子给了这么大的一个人情,就一直瞒着啊?
女主发现了这件事情以后去对质,明明是自己先撒谎骗人,但是因为女主怀疑他是凶手,一句你这么了解我你不相信我就彻底立于不败之地了,坦诚难道不是信任的基础嘛?
你瞒着人家干了这么多事唉。
女主呢就一直沉迷破案,要升职加薪还是为爱走天涯她是从头到尾都摇摆不定,不管谁问都是没想好,我都替她老板急死了,好话说了一箩筐就是犹豫不决。
故事的最后男朋友终于发挥了一次作用从火场里救出女主,(此处插播吐槽女主大半夜的跟杀人凶手呆在一块揭秘杀人手法也是艺高人胆大,悠闲得跟在自家客厅一样,被锤真是一点不冤枉)然后呢女主就彻底不纠结了跟男朋友走了,爱情真是令人上头,虽然编剧已经强行让她失去了offer公司也完蛋了没得选了,happy ending。
当编辑苏珊·赖兰拿到艾伦·康威最新作品的初稿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本书改变了她的人生,在和这位犯罪小说畅销书作家共事多年之后,她对他笔下的侦探阿提库斯·庞德了如指掌。
庞德侦破了许多围绕英国村庄的谜案,康威的传统写作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康威的新作中,阿提库斯·庞德来到派伊府邸——一座乡村内的庄园调查一桩谋杀案。
是的,其中有死尸和许多各怀鬼胎的嫌疑人。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苏珊越来越确信,在这本稿件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故事:一个充斥着嫉妒、贪婪、冷酷的野心和谋杀的真实故事…(来自度娘)这其实是改编了的电视剧的叙事方式:故事中的故事。
两条线同事展开,一条是苏珊,作为编辑负责的畅销书作家死了:自杀或他杀?
留下的稿子少了一章,失踪的最后一章去哪儿了?
一条是剧中的阿提库斯庞德。
乡村的一个豪宅管家死了,男主人也死了,是意外?
或是谋杀?
应该说,这个剧很英式,也很阿加莎。
苏珊为了寻找最后一章,来到了作者的家,探访其家人、朋友,以求得到最后一章的下落;作者是个典型的自恋狂:自大,无礼,刻薄,毒舌……身边的人(异构词,将身边的人的名字异构成一个新的名字)总是被写进故事,让人恨得不得了:姐姐,警探,出版社的老板,苏珊……几乎作家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让作家以令人憎恨的方式写进了书中。
而故事中藏着线索,苏珊和阿提库斯庞德隔空交流,找到了失踪的最后一章,也找到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出版社的老板查尔斯(作家所有故事的名字演绎出来就是愚蠢的查尔斯)。
人性真的是不可测试的,也没有好人与坏人的绝对之分,大多数的时候人性是在中间,某一个刺激,向左向右就是一瞬间的事了。
拍摄的节奏还是算紧凑,演员演绎得也很好,但有时觉得是不是英国演员剧演多了,感觉有时有点舞台的痕迹。
不过英国乡村的景色真的很美,找个时间开车去看一看(能适应方向盘在右吗?
),开着名爵的红色敞篷车,呼吸田野里的那种青春的味道,在乡间的路上疾驰,该是多么愉快的记忆啊!
但就我来看,两条故事线交叉行进(以苏珊和阿提库斯庞德想象中的对话为联系),将书中的故事和现实一同演绎,不算十分友好:有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弃剧了。
(韩剧无声蛙鸣也是这样的一种叙事方法)纸质版小说前面是故事,没有两条线同时进行(不过我还没看完小说)。
结尾真的太阿加莎了:所有人集中在一起,说着破案的过程。
我看的英剧不太多,这部剧让我喜欢上了苏珊的红色敞篷车,那是一辆1969年的名爵敞篷版,红色(我最喜欢的颜色),手动的敞篷(肯定也能电动),车后箱上的不锈钢架子(虽然不知道干啥用),一切都很美,有了想入手的感觉(这50多年的老爷车,估计我买不起),不过也知道只能看看,过过眼瘾。
看破案小说,最激动人心的,便是揭露凶手的那一刻。
层层迷雾,多重破解,真相终于现出原形。
光想想就很痛快。
然而却有一部连载的侦探小说,好不容易熬到第六章,就要揭开谜底了。
第七章却不见了。
凶手,到底是谁——喜鹊谋杀案
艾伦,著名的悬疑小说家。
他笔下的侦探阿提库斯·庞德系列,已经出版了有8本,每本都是卖断货的畅销王。
终于盼来了最新力作,《喜鹊谋杀案》。
这也是庞德侦探系列的收官之作。
出版社编辑苏珊在收到复印本之后,迫不及待地连夜翻看。
正读到最精彩的部分,庞德准备要揭露凶手的时候,该死的最后一章,没了!
这下快把苏珊给急死了。
到了第二天,苏珊正准备到出版社问个清楚,却听到了另一个更大的噩耗:艾伦死了。
他还寄来了一封遗书,查出癌症晚期的他,选择自杀。
这也就意味着,丢失了最后一章的《喜鹊谋杀案》,找不到凶手了。
不仅心里不痛快,更要命的是,少了最后一章的新书,也无法出版。
出版社可能面临着投资商撤资,公司倒闭,所有员工都将下岗失业。
苏珊坐不住了,立马动身到艾伦家,寻找最后一章的下落。
艾伦有着写手稿的习惯,但苏珊找遍了艾伦的家,所有的手稿笔记本都不见了。
电脑里也没有留下任何文件,被删得一干二净。
与此同时,艾伦的“自杀”也充满无数疑点。
即便身患绝症,艾伦也没有理由坠楼自杀。
明明手里就有安眠药,何必要选择让自己粉身碎骨的方式呢?
那封手写的遗书,口气也显得十分生硬,不像是艾伦会说出的话。
而且信封上的地址,是用打印的方式。
苏珊怀疑,艾伦是被谋杀的。
到底偷走最后一章的人,会是谁?
谋杀艾伦的人,又是谁?
最后一章和艾伦的死,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联系吗?
性格孤僻、为人刻薄的艾伦,身边多的是恨不得他快点死掉的仇人。
比如艾伦的男友,艾伦才刚把他扫地出门。
还联系了律师准备修改遗嘱。
这还没来得及修改,艾伦就死了。
男友成为了最大受益人,继承了艾伦的大部分遗产,其中就包括这一大栋庄园。
还有艾伦的姐姐。
姐姐原本是艾伦的助手,帮他打字、复印、校对等等,工资还十分的低廉。
但艾伦却经常在姐姐面前炫富,讽刺她年纪大还没钱,只会靠他生活。
姐姐直接跟他闹掰了。
就连负责艾伦编辑的苏珊,和艾伦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们之间从不直接联系,只用邮件沟通。
从第一次见面,艾伦就对苏珊恶语相对,批评她不懂得欣赏。
更别提艾伦的前妻、艾伦的儿子、艾伦的邻居,甚至和艾伦仅有一面之缘的讲座学生……所有的人,都希望艾伦这个恶毒老头,死了最好。
而就在苏珊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更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这些和艾伦结下梁子的每一个人,都没有避免地,被他写进了书里。
艾伦的男友,便是库德侦探身边,那个蠢蛋助手;
艾伦的姐姐,对应了小说里男爵那个大龄单身还一事无成的姐姐;
艾伦的邻居,在书里是天天和男爵作对的难搞邻居;
在讲座上顶撞了艾伦的学生,也被艾伦写进了书里。
是一个有盗窃癖、却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价值的大胡子园丁。
最让苏珊感到崩溃又窒息的,是艾伦把苏珊隐藏了多年的家丑,也给写进了书里。
实在是把苏珊给恶心坏了。
更让人有些震惊的是,艾伦的死,跟书里的谋杀案有着极大的相似。
在小说里,接连发生了两起死亡事件。
派伊府邸的管家,玛丽被发现从楼摔下身亡。
村里都在谣传,玛丽是被自己的儿子罗伯特杀害的。
过了没几天,派伊府邸的主人,马格纳斯男爵也死了。
男爵是被人砍头致死,经过庞德侦探判断,是熟人作案。
男爵在送人出去的时候,被凶手拔剑砍死。
和艾伦一样,男爵身边也有着无数的仇人。
先是男爵的妻子。
男爵曾经出轨了儿子的家庭教师,妻子在全村人面前颜面尽失。
妻子曾对男爵放出狠话:“我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捅死你,即便会导致我自己吊死都无所谓。
”
其次是男爵的姐姐。
因为土地开发的事情,男爵和自己的双胞胎姐姐闹得不可开交。
姐姐甚至还给男爵写过匿名威胁信。
还有派伊府邸的园丁。
在男爵死前一天,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案。
男爵的所有珍藏品全都被偷了,没有看管好的园丁被男爵一顿数落,充满了十足的怨气。
管家玛丽的儿子罗伯特,也非常讨厌男爵。
母亲对于男爵的崇拜和言听计从,让他觉得十分厌恶。
而且早在13年前,罗伯特的弟弟山姆, 溺死在了派伊府邸后院的湖里。
罗伯特始终觉得,是因为男爵举行的寻宝活动,害死了弟弟。
看到这里,苏珊恍然大悟——这就是为什么最后一张不见了的理由。
“因为最后一章泄露了秘密,答案就在书里。
”
只要找到了最后一章,男爵的死、管家的死、艾伦的死全都可以被一一解开。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线索在苏珊面前铺展开来:有个人告诉苏珊,艾伦抄袭了自己的作品。
他曾经参加了艾伦的一次讲座,把《喜鹊谋杀案》的故事大纲完整地告诉了艾伦。
就连名字,都起的一模一样。
在艾伦的葬礼上,前妻告诉苏珊,她曾经和苏珊现在的恋人交往过;苏珊还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照片里是案发当晚,天台上的艾伦与苏珊的恋人……嫌疑人越来越多,但真正的凶手,却只有一个。
剧集改编自同名悬疑小说,豆瓣评分8.3。
原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也担当了剧集的编剧。
当年,小说一出版,就横扫日本五大推理小说榜单冠军。
安东尼·霍洛维茨还是有史以来唯一被柯南·道尔产权会认证的,续写福尔摩斯之人。
《喜鹊谋杀案》 充满着浓厚的古典推理气息。
故事发生在了上个世纪50年代,那正是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
作为案件背景的“喜鹊童谣”,致敬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童谣谋杀案。
包括在剧集中,也多次提到了阿加莎的名字。
虽然这是一部“很阿加莎”的作品,但“案中案”的双线模式,却在剧集改编中有了更丝滑的呈现。
小说家虽然死了,但他笔下的侦探,却“活”了过来。
在现实中,面临着最后一章丢失和作家死亡的苏珊,破解困惑的方法,便是与书中侦探的对话。
即便苏珊讲的,是现实中艾伦的死;庞德侦探讲的,是小说里破解案件的关键要素。
他们明明各讲各话,却恰巧能在不同的问题上,达成同一思路。
就像当苏珊开着车,对于到底凶手的作案动机充满疑惑时,庞德侦探说道——“恐惧、嫉妒、愤怒和欲望。
经验之谈,极端人类行为,最终都会归咎到这四种情感上。
”
所有的人都会撒谎,这就是调查谋杀案的本质。
“现实当中,能让一个人要动手杀另一个人,理由并不多,但被背叛的感觉,信任被摧毁,确实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
那些“对话”的时间,也成为了剧中苏珊破解艾伦死亡真相的关键点。
这便是《喜鹊谋杀案》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它没有惊悚的画面,也没有惊人的反转。
也不像社会性悬疑剧,不曾揭露什么黑暗,也不希求改变社会。
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但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破案的线索。
不到最后一集,你永远猜不到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这才是悬疑推理真正的乐趣, 不是吗?
*本文作者:D
涉及微量剧透。
英伦布景一如既往地美丽,女主近70岁但状态超级好,衣品很适合上班人。
可能有人觉得英剧演员年龄偏大不养眼,不过整体演技很好,毕竟就那么多英国演员。
剧本根据小说改编,作者也是编剧,剧情很精彩,分现实和书中双线令人眼前一亮。
女主是个知名编辑,勘破模仿推理小说谋杀案,现实案和书中案同时走线(转场构思不错,现实和书中的滤镜不同),且女主能和书中的侦探对话讨论案情,应该是潜意识思考,这个设计不错。
有一些能带入的点,比如作家是个古典推理派但是有个严肃文学梦,因为要迎合市场越来越痛恨自己的书于是癌症晚期想要写死笔下的侦探(像极了柯南道尔)。
偶尔会夹带私货在书中蹦出一句社会哲理,虽然很有才但是一个素材大王,很阿加莎风格,女主发现作家喜欢八卦把身边的真人真事巧妙地融入书中(所以很多演员分饰两角,气质声音变化很大,演技真的不错!
)特别是把自己讨厌的人写成小丑配角是因为作家抄一个小作者的idea。
女主问书中的侦探“你知道自己的结局吗”,侦探回答“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了”,女主说“我感到遗憾是因为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了”(女主是这一系列书的责编,作家被谋杀,公司老板over,女主离开了出版业),很有看系列书或剧完结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具象化。
第二季借女主时隔一年重回出版业却碰壁讨论了一下快小说的爆火和传统实体书的落寞。
看完居然遗憾作家死了,虽然缺德却天才,但是侦探还活在大家心中,真不错。
撸剧的时候,完全被剧里的美景吸引了,连夜截了一些图。
绿野草地、树林湖泊、童话小屋……配色与构图好棒!
每张都可以是明信片,而且很有油画的质感!
英剧的景色貌似都好美!
小屋
明信片般的远景!
艾伦姐姐家的室内布置!
太喜欢了!
这张光影构图好赞!
油画既视感!
桌面布景也可以单独成一幅!
绿野草地
印象派有没有!
湖泊树林
超爱这个镜头!
!
还行,算是合格的推理剧,但是也没有推荐的说的那么好看,没有惊艳的感觉,只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推理剧。
2024.12.11 ~ 2024.12.16原著我就不怎么喜欢,因为剧集评价很高才决定找来看看……结果不吸引人的程度和原著不相上下,不知道是从哪里找来这么多面目模糊、没有特色可言的男演员,女主其实演得还不错,但她的长相正好是我不喜欢的类型,唉……
相当有意思。就是男主的眼睛让人挪不开眼睛……看上去就像刚出生的时候眼睛睁不开、被划开了恰好的两条缝似的。‖两个案子单独拿出来都很一般,但是这种交汇融合的讲法,真是天才之举。
不知道书咋样,看了两集整个剧都非常的俗气,所有的情节、人物都特别的套路。小说和现实的切换有些转场简直就是粗暴全面的拉垮
作家可能是个双鱼座。
看过书,看了电影解说,哎,书就很一般,电影解说更一般,看完都忘了
就是符合对英式推理的大部分期待...三、四星之间
女主角或有精神分裂症状
女主放弃喜爱的工作和说谎男朋友搬去一个陌生地方开旅馆的理由是?
感谢这部剧让我实现了早睡
往返✈️看完,去程五集一口气,回程最后一集睡睡醒醒暂停无数次,结局有点失望哦
近几年看到的很难得的叙事如此精妙的推理剧。书里书外两个世界,鉴于作者本人的“喜欢把别人写进书里”的恶趣味,很多演员两边“通用”,再加上精彩的转场衔接,两个世界就此交互。书里依然是传统的从蛛丝马迹中获得线索的英伦推理,书外是编辑在找结尾和死亡真相,相比于书里相对简单的人物关系,书外现实世界要复杂和令人意外得多。特别喜欢编辑和书里侦探的对话,两边同时进度的案件进展,从书里的角度思索书外的世界。除了编辑最后自己生扛杀人凶手最后意外获救这一段实在是无法理解(说个题外话,现实真碰到这件事一定不要学她),我最喜欢最后一段。以前都是书中人出现在现实,结尾是现实的人进入书中,旁观整个推理故事的结尾,这简直是推理爱好者的终极梦想,比任何的影视化都吸引人——和作者笔下的人物对话,然后解开迷题。下季见。
一座乡村宅邸,不为人所知的过去,司空见惯的邻里纠纷和坊间传闻,一句话,不同的人听着却解读出了不同含义,还有风和日丽,风景旖旎,一部有着阿婆风格的改编作品,但又巧妙地穿插了戏中戏(或者说剧里的小说部分才是戏中戏?),还有我发现英国人真的好喜欢玩变位词还有字谜藏秘之类的东西。
悬疑角度来讲,写得很失败,两条线之间的联系很牵强也没啥意义,第一次觉得六集剧这么长
喜欢英式古典侦探小说风格的会喜欢看
Atticus Pünd is the anagram for 「A Stupid Cunt」是最关键的破案线索这一点 也真是太英国了。
啥意思
看不下去
😂果然是给阿婆小说改剧本的活儿没白干,无所不在阿婆的气息。但是,这不是阿婆的作品啊!
不知道为什么此剧看着看着就失去了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