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电影院观看《鸣梁海战》很是激动,暗想数百年前中朝联军大战日本战国最强大名历史是时候搬上荧幕了。
导演本来和我们谈的挺好,说是拍三部曲,未来二三部要中韩合拍,咱们可以学习电影工业化大片经验,韩国可以借鸡生蛋(中方资本)。
结果第一部译制引进,第二部棒子独走,第三部拍成现在这样估计要被全网口诛笔伐。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大众是盲目的,都喜欢快消费,没有耐性去认真研究一段历史,影视作品和媒体怎么说,大家就怎么相信,明朝大将陈璘后人(如果有的话)应该告出品方歪曲历史,侮辱祖先,肯定打的赢,因为韩国历史书是用汉语写的,和《明史》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毕竟宗主国的地位在那里摆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片中丰臣秀吉卧榻后地图,海战中出镜的三国地图都是中文标注。
陈璘与李舜臣用笔交流符合历史,不过李舜臣肯定会汉语,应该用不着笔。
其时,朝日两国上层都学习汉语,导演拍的比较保守,镜头里应该是三国高层愉快的说汉语交流,来往公文书信哪哪都是汉字,压根不需要翻译。
以世宗大王《训民正音》颁布为标志,半岛使用汉字历史超过千年,这是棒子洗不掉的历史,如今研究朝鲜历史必须学古汉语,否则看不懂本国第一手史书。
电影导演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凭空把中朝联军变没了,中方资本、演员没有参与,大概就是因为这胡编乱造的剧本,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轻蔑一笑,不愧是韩国人。
李舜臣是朝鲜半岛不多拿得出手的名将,本人确实很了不起,但导演在片中给于无限拔高就不好了,已经不是高大上,伟光正的描述,而是当做神来吹了。
泉下有知,李将军估计也会脸红吧。
导演海战三部曲越拍场面越大,制作越精良,真实性却越来越低,第一部为了展现朝水军战绩,硬是把海贼出身战没的日本大名拍得极其豪横;第二部更是把明朝水军拍没了;第三部大结局,先是让老将邓子龙死的窝囊,被人斩首,又把统帅陈璘拍的一无是处,最后把李舜臣刻画成海战制胜的关键,死的英勇无比。
韩国人看完,肯定颅内高潮迭起,国人看了难免生闲气。
李舜臣战没时,确实说过“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惊军”擂鼓助战的事迹就有点扯了,毕竟在大海上,鼓声穿不了多远,而且当时战况焦灼,估计谁也没空分辨鼓声。
对日本大名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的刻画更是过分,不过我很喜欢,倭寇就是垃圾,棒子这么拍挺好。
历史上,露梁海战小日子达到战术目的,营救出被困的小西行长,并撤退回日本,中朝联军实现了战略目的,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一举奠定东亚新格局。
我们的史书优点是啥都记,缺点是记得简单,导致现在很多人认为这场仗有什么好说的,日本战国就是村与村混战,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
日本战国群雄并起,将星耀眼,玩过《战国无双》的最起码知道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个人,在他们接力下统一了日本,最终建立幕府,日本闭关锁国数百年。
日本倭寇逼戚继光创立鸳鸯阵、改良军刀,曾经数百倭寇就能纵横江浙大地,逼近陪都(《倭寇的踪迹》可以看看),小日子的武士阶层就是吃饱饭专门打仗的,村里打架那是足轻(杂兵)水平,但凡一个有名有姓的,基本从小营养好,打架童子功。
朝鲜承平数百年,被日本一下子就推平了,除了水军技术先进,陆军几乎全军覆没,国王直接逃过鸭绿江向大明求援。
实际上明朝当是内部问题不少,辽东军实战力最强的边军,因为丰成秀吉“假道入明”的口号和宗主国的地位,咬着牙精锐尽出,结果一打就是七年,耗干了人力物力,间接导致后来努尔哈赤崛起。
最后逃出包围圈的小西行长、岛津义弘在关原合战中都有领军出场,也不是泛泛之辈。
海战总指挥陈璘没有犯大错,不过邓子龙被友军误烧坐舰阵亡,李舜臣英勇战死,自然难辞其咎,事后只好胡乱上报一些捏造的日本大将名,算是大捷,这一点上他被韩国人黑,也不算太冤枉。
很多年前看《天军》结尾李舜臣面对日本海军挥刀迎战英姿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就查了很多关于他的史料,后来度燕垒生《天行健》里面李尧天的原型就是李舜臣,因此对李将军好感度很高,不过像《露梁海战》这样胡乱贬低盟友和敌人,无限拔高的做法实在有点不齿。
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雄人物的低级红。
《露梁海战》如果是架空历史,是一部很好的全景战争片,可惜作为历史战争片,脱离史事,就说不过去了。
只能期待未来我们自己去拍万历三大征,海战部分邀请韩朝合拍,日本演员也可以请一些,严格按四国历史记载拍,不需要夸大,贬低,照实拍就行,一战定东亚数百年和平,很了不起的。
PS:明朝记功唯认首级,片中出现的成箱平民头颅不算黑我们,明军杀良冒功屡见于史书,老百姓有兵过如篦的说法,流寇抢钱抢粮抢女人,官兵来了可是要脑袋的。
以至于后来监军太监的主要工作就是甄别首级,不过作为军队利益共同体,作用也不大。
作为三部曲的终篇,本片中规中矩,不如《鸣梁海战》,略好于《闲山:龙的出现》。
露梁海战是明朝和朝鲜共同对抗日本,提督兼总兵陈璘令副总兵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舜臣于丰道上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死亡,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等率军支援,痛击倭寇,日军大败。
此战明朝功劳更大,但由于是韩国人拍的电影,李舜臣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所以电影里放大了李舜臣的作用。
前一个小时讲日本海军与陈璘谈和的过程以及陈璘在抗日态度上的不坚定。
后一个半小时刻画战争,讲陈璘看到战况激烈而坚定抗日,却因指挥失误被日军围困,还是李舜臣派部下将他救出,最后是李舜臣壮烈战死。
战争场面虽然很多,可惜打得没有章法,有点乱。
本来是准备给2星的 因为看的实在无语 比起第一部就是一坨屎 , 结果点到豆瓣看到国内的贺岁档题材和评分 我也是笑了 最后给了3星,不得不说虽然人家韩国喜欢架空历史盲目自信 但是这种自豪感和荣誉感确实是我们欠缺的,国内还在合家欢和情爱 各种噱头营销,我们也有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 甲午海战等题材但是...... ,找找流量明星露露脸就能捞 何必认真?
而国内观众也被调教的很好 反正营销做的好做好共情和噱头,有帅哥 有情爱 有一部分剧情满足自己心意就能给好评了,麻花宇宙 前任宇宙 小时代系列的成功都看得出来。
先夸一下 因为后面要吐槽的很多,首先是题材新颖,填补空缺,放眼亚洲也确实就韩国认真拍了海战题材剧,日本拍的历史战争剧基本都是和村子农民打架一样没办法看,单论三部曲的场景和服化道后续有拍也很难超越,日军将领的服装很精良,第一部的嘲讽朝廷官僚主义和老百姓拉船的归心 无声的爱国主义内核动人,战斗场面也真实畅快 ,第二部的场景战术排布恢弘,剧情依旧讽刺官僚主义,第三部出现的三方水军船只和服装特点鲜明,跳帮接舷战拍的很真实,不带脑子看只看剧情和场景还是宏大的,没什么文化的人对历史不了解的外国人估计能看的热血沸腾,韩国的剧尺度大投资大 题材也广 单论历史战争题材上近几年电影是没出现能超越的作品。
为了避免说我尬黑 先晒票房 本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的,第三部彻底毁尽,做政治任务的结果就是扑街,《鸣梁海战》1761万人次 当时的韩国影史冠军 ,闲山:龙的出现:700万+人次,直接少了1000万人,将将过损,《露梁海战》上映10天200万+人次,预计也就500万+人次,损益点720万人次,大概率过不了损。
其实看韩剧也没指望他们尊重历史,但是彻底虚构硬加人物和情节就很逗了,前55分钟的剧情都在尬黑和架空历史,59分阵亡表出来的时候才和前两部剧情串联开始正文,三部曲每一部都是公式化剧情 前期就说己方多劣势 日军船多少百艘 将领多牛逼 但是日军又多怕老李 非常忌惮一直反复的提老李的名字 未战先怯的样子, 己方就多少人反对不信任老李给他使绊子,每一部的老李前期就各种爱死不活 精神恍惚的样子,然后一意孤行要执行决策最后逆转局势鼓舞人心,第三部就直接让明军做拖后腿的了,丧子之痛加上陈麟的拖后腿又有岛津的支援 经典的内忧外患。
第三部刚开始看我就笑了,陈麟是提督总兵, 都督是在这次大战之后才被封的同知,而且还会叫李舜臣为老爷,真是搞笑 职位称呼错误 还故意让明军将领叫朝鲜将领老爷 真是无语,果然后面全程黑他,会吹这部剧的绝对不是洋狗就是间谍了,看了评论区也都是避重就轻的夸一个点,前两部还说是题材新颖填补空缺,剧情也算中规中矩但是完整虽然架空但是不恶心 最起码就当做你自娱自乐了 可以理解,但是这部就明显是带有政治任务一样的在黑了,破坏了剧情强行为了黑而黑,说是中韩合拍但是明军的演员都是韩国人 口音和吃了屎一样的,韩国很多剧的续集都这样为了黑而黑不惜破坏剧情,之前的魔女2也是,你们要黑我们好歹找几个普通话说的标准一点的舌头都捋不直 全是口音 这部剧的明军就一个翻译的口音是普通话 其他的人话都说不清楚的还装国人?
许峻豪这个韩国人演邓子龙的口音我都听不清楚他说的一句话,国内这么多舔狗进口几条去用一下也行啊。
说是中韩合拍整个明朝军队就一个翻译口音是对的 其他的全是韩国人甚至邓子龙就是韩国的老演员 就这还中韩合拍?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一个多小时的剧情都在黑陈鳞,又是受贿又是想求和来捧李舜臣的无私和清高,连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也能放过一心为国 后面又让陈鳞避战不出,最后贪功被围 为了救他还牺牲了老李的儿子,虽然我觉得老李的儿子明明可以一起走 是自己送的人头,70岁的老将邓子龙敢抗命出击我就笑了,后面更是怒送人头 台词没几句 眼神阴霾 看的都不像好人 仔细看一下那个演员都没演过几个好人, 要知道在历史上他和老李2个人是一起死的战友,朝鲜也修了雕像纪念的,这是间谍合拍的吧?
剧情没瞎了的都看的出来明显的黑,历史上是陈鳞下令让邓子龙和老李一起出击 ,但是邓子龙中计 老李去救他双双阵亡 然后在派陈蚕、季金再次进攻击败倭寇,而小西是被刘挺拖着根本没参与这次战役,然后陈麟一路从海上打到陆地和明军一起击败敌方首领 生擒敌帅并且处死大胜。
结局也是很奇葩 岛津被鼓声震死真是难以下咽的剧情,故意找了个老演员来缓解一下尴尬,小西行长也能跑了,明明露梁海战是亚洲海战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大胜全歼日军 最后被拍成了惨胜 还给对方跑了主将,而且老李被流弹射死的 搞笑的是画面里他的船都没有敌人 一排人带着盾牌围着他,话说你们就不能把盾牌举起来 三部里面都几次被这样打中了,还不如尊重历史让李舜臣是为了支援邓子龙而死的 还更英勇 这算自黑?
每一部都把日军描绘的只是人多无脑 装备落后 除了衣服穿的好看一无是处的样子,结果被人按住打了7年找大明求援才解放。
三部的日军都很奇葩, 主将一个比一个吹的高明 结果一个比一个没耐心 一个比一个怕老李, 前期铺垫的实力,谋略算计结果上了战场没多久就没耐心上头硬冲去送 ,被老李玩的团团转,三部剧的主将到了前线想的都是冲向老李 抓住老李就结束了战争,日军舰队也可怜每次号称几百艘的舰队就只有2种船 主船和冲锋船只能跳帮 炮台基本没有 撞船也没有 都是拿着火枪射 ,第二部给了1台炮结果被3艘龟船打散阵形, 除了主舰都是冲过去贴脸用火枪打接舷战用命填 也不知道朝鲜怎么之前就被打的快丢国了 日本科技树点歪了人手一把有火枪船没火炮?
估计日军的钱都拿来做衣服了 每一部的日军将领的服装倒是很炫,日军舰队每次都被以少胜多 几艘板船一字排开齐射一下就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第一部主角光环一艘打几艘 船都被炮都打烂了 被4艘船包夹 加划船的 带伤的三十几个人能打上百号人 最后对方全灭还能剩十几号人 其他11艘不听指挥就在背后看等顺风了 最后才来3艘齐射一下摆平?
借着旋涡 几百艘就被解决了大半 剩下的被吓跑 我之前还以为是准备卡着敌船变成龟船 结果就是借着地形优势诱敌对面变成葫芦娃一个个送 说是几百艘船实际就十几艘有动 说是懂得水流的海贼将领分析的头头是道 结果也屁用没有 知道是陷阱说了不过去就毁了几艘冲锋船就气死硬冲了?
你几艘船在几百艘舰队里面算什么?
结果呢?
日军一半送死 一半被吓跑 这不举报送人头?
看到坑 队友也死在坑里了 还跳?
历史上是12打一群 这边是1艘打几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海上版 第二部的被吞并的加藤舰队的高射炮和黑甲船都没怎么用 搞笑的是你射距这么高 直接打敌方船的指挥台不就好了 非要等被龟船破阵了在打那三艘龟船 你有几百艘舰队卡它会卡不住?
而且你缴获的黑甲船炮弹都能扛 扛不住撞船?
明明说龟船行驶缓慢 没有雾气的海面会看不到龟船开过来?
潜水龟?
而且之前窃取了情报就当做没看到 也没做任何的应对措施 明明也看到了改进的龟船设计图 结果也不汇报 强行降智 第三部就更可怜了,老李舰队这边:火箭 爆炸箭 火油 炮 弩火箭 各种装备,而日军只有火枪 全程硬扛打跳帮 岛津还需要用朝鲜缴获的炮台来打龟船 感恩给我们明军还有炮舰 但是被日军硬冲进来了差点把陈鳞给抓了 牺牲了老李的儿子, 嗯 可怕 想想第二部人家板船一排齐射就能让对面几十上百艘船全灭 而我们的明军大炮直接就被人家硬扛了 , 话说岛津家有这么穷? 是的 岛津不但穷还体弱 最后被的鼓声给震死了,可怕 那几年之后日本的关原合战的西军里的是谁?
子承父名?
鬼魂不灭?
一部不如一部的票房,投资越来越大 剧情却越来越弱,投资有300亿 结果连盈亏本都没有回来,做为主旋律电影失去了最重要的剧情内核,把重点放在抹黑和架空历史,最后只能翻车,14年鸣梁海战开创先河拿了韩国影史票房冠军,结构简洁, 前段文戏,交代人物背景; 后段武戏,推动情绪释放,逆境反转加上场景宏大和接舷战的真实战斗绝对是佳作, 第一部的被贬讽刺朝廷的官僚主义 百姓拉船的归心,在第三部都没有显现,反而更像是想着给孩子报仇的老人最后我只能说 让你做任务站立场 该
又见多方博弈讨论电影之前,有一点很重要:电影故事是韩国人拍的,立场是古代朝鲜,歌颂的是李舜臣。
所介绍的露梁海战,如果查阅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此简单,如此低估明朝海军的贡献,更不能如此诋毁明朝将领的。
鸣梁海战中,日本被打败,丰臣秀吉临死前要德川家康把军队撤回,德川家康没有答应,很明显撤回来的军队决定了有能够和他争夺天下的人。
所以,他会先让自己的党羽的军队撤回,留下不同派系的军队。
所以,面对中朝合作,有人想撤,有人得扛。
然后仍然屯守在朝鲜的日本军队里,有两支又有了各自的利益,因为中朝联军包围其中之一小西行长的军队。
而小西行长求救的另一支军队岛津义弘。
岛津自然不会答应,虽然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宁可先让小西与中朝军队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也愿意贸然参战,损耗自己。
更绝的是,当小西用国家大利(被朝鲜夺取制海权,对日本是大威胁),用派系支持(帮助岛津的派系,抵制德川家康)来引诱岛津。
岛津这才倾巢而出,与李舜臣决战。
更妙的是,岛津被李舜臣引开,小西无法与岛津形成对中朝海军的夹击,小西到达时看到岛津与李舜臣陷入苦战,他却转身率军离开了。
很明显,对于他而言,也是保存自己,消耗别人。
而对于明军而言,去到朝鲜参战,目的何在?
一方面当然是帮助朝鲜打败日本,因为之前日本入侵朝鲜,就是“假道伐虢”:声称要攻打大明,向朝鲜借道。
不给日本一点教训是不行的。
另外一面,明军又不想帮助朝鲜把日本海军消灭彻底,这样一来,朝鲜势力崛起,失去制衡,早晚会变成对明朝的麻烦。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片中明军主帅陈璘会随着日朝双方力量变化,一再改变态度,直到被战事裹挟,才坚决参战。
而明军副总兵邓子龙,很明显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一心与朝鲜共存亡的态度,还早早违背命令主动参战。
当然,陈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收受日军的贿赂,索要人头回去向朝廷领功,先让李舜臣单边作战不损耗自身兵力。
放在朝鲜,李舜臣的利益就是把日本海军消灭。
这样就可以确保朝鲜的国土安全,也确保朝鲜的军事实力提升。
但放在朝廷,国王和大臣的想法却是:李舜臣最好死在战场上。
不说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对于其他臣子羡慕嫉妒恨再加恐惧,就足足不想李舜臣这员大将回朝。
李舜臣最终是如其所愿死了,当然他的命运一旦上了战场,其实也不是朝廷能够左右的了。
所以,多方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的复杂性。
这场战争主角是李舜臣,他能赢,在于他在多方博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事业。
关键也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能够坚持到最后。
因为在多方博弈中,有太多的变数,这些变数并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能够左右的。
从战略来看,李舜臣清楚从局势从围困敌人,到被敌人两面夹击,还被明军撂单边;要摆脱困境,必须抢时间换空间,通过灯火辉煌,让小西以为自己仍然在包围圈上呆着;然后主动出击,并且把岛津的军队引到岛边,可以海陆夹击敌人;希望歼灭岛津之后,足以对付小西。
这个战略是非常真确的!
从战术上来看,都是很合理的,以逸待劳,以火炮弹药消耗敌人,包括具体战术——朝鲜军队运用不同船只,用窄小的船只去炸敌人,用巨大的龟船去撞击敌人(日本也有交叉进攻的战术,当然必须训练有素。
因为交叉进攻,就可以替换火炮),而岛津采取快速冲锋,以发挥日军近身搏击的优势,这些双方都是各有所长,但始终是“预则立”。
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意志。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岛津本来是信心十足,但李舜臣坚持亲自擂鼓激励士气,直到被击中濒死,也让手下将领戴上自己的帅帽继续擂鼓作战,最终岛津也是颓然恐惧,最终也因此失败。
假如李舜臣没有坚持的意志,那么,岛津占上风,小西就会来抢攻,结局肯定是另外一回事了。
讨论电影之前,有一点很重要:电影故事是韩国人拍的,立场是古代朝鲜,歌颂的是李舜臣。
所介绍的露梁海战,如果查阅历史,绝对不会是如此简单,如此低估明朝海军的贡献,更不能如此诋毁明朝将领的。
鸣梁海战中,日本被打败,丰臣秀吉临死前要德川家康把军队撤回,德川家康没有答应,很明显撤回来的军队决定了有能够和他争夺天下的人。
所以,他会先让自己的党羽的军队撤回,留下不同派系的军队。
所以,面对中朝合作,有人想撤,有人得扛。
然后仍然屯守在朝鲜的日本军队里,有两支又有了各自的利益,因为中朝联军包围其中之一小西行长的军队。
而小西行长求救的另一支军队岛津义弘。
岛津自然不会答应,虽然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宁可先让小西与中朝军队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也愿意贸然参战,损耗自己。
更绝的是,当小西用国家大利(被朝鲜夺取制海权,对日本是大威胁),用派系支持(帮助岛津的派系,抵制德川家康)来引诱岛津。
岛津这才倾巢而出,与李舜臣决战。
更妙的是,岛津被李舜臣引开,小西无法与岛津形成对中朝海军的夹击,小西到达时看到岛津与李舜臣陷入苦战,他却转身率军离开了。
很明显,对于他而言,也是保存自己,消耗别人。
而对于明军而言,去到朝鲜参战,目的何在?
一方面当然是帮助朝鲜打败日本,因为之前日本入侵朝鲜,就是“假道伐虢”:声称要攻打大明,向朝鲜借道。
不给日本一点教训是不行的。
另外一面,明军又不想帮助朝鲜把日本海军消灭彻底,这样一来,朝鲜势力崛起,失去制衡,早晚会变成对明朝的麻烦。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片中明军主帅陈璘会随着日朝双方力量变化,一再改变态度,直到被战事裹挟,才坚决参战。
而明军副总兵邓子龙,很明显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一心与朝鲜共存亡的态度,还早早违背命令主动参战。
当然,陈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收受日军的贿赂,索要人头回去向朝廷领功,先让李舜臣单边作战不损耗自身兵力。
放在朝鲜,李舜臣的利益就是把日本海军消灭。
这样就可以确保朝鲜的国土安全,也确保朝鲜的军事实力提升。
但放在朝廷,国王和大臣的想法却是:李舜臣最好死在战场上。
不说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对于其他臣子羡慕嫉妒恨再加恐惧,就足足不想李舜臣这员大将回朝。
李舜臣最终是如其所愿死了,当然他的命运一旦上了战场,其实也不是朝廷能够左右的了。
所以,多方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的复杂性。
这场战争主角是李舜臣,他能赢,在于他在多方博弈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事业。
关键也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能够坚持到最后。
因为在多方博弈中,有太多的变数,这些变数并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能够左右的。
从战略来看,李舜臣清楚从局势从围困敌人,到被敌人两面夹击,还被明军撂单边;要摆脱困境,必须抢时间换空间,通过灯火辉煌,让小西以为自己仍然在包围圈上呆着;然后主动出击,并且把岛津的军队引到岛边,可以海陆夹击敌人;希望歼灭岛津之后,足以对付小西。
这个战略是非常真确的!
从战术上来看,都是很合理的,以逸待劳,以火炮弹药消耗敌人,包括具体战术——朝鲜军队运用不同船只,用窄小的船只去炸敌人,用巨大的龟船去撞击敌人(日本也有交叉进攻的战术,当然必须训练有素。
因为交叉进攻,就可以替换火炮),而岛津采取快速冲锋,以发挥日军近身搏击的优势,这些双方都是各有所长,但始终是“预则立”。
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意志。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岛津本来是信心十足,但李舜臣坚持亲自擂鼓激励士气,直到被击中濒死,也让手下将领戴上自己的帅帽继续擂鼓作战,最终岛津也是颓然恐惧,最终也因此失败。
假如李舜臣没有坚持的意志,那么,岛津占上风,小西就会来抢攻,结局肯定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题。
如果不是场面还可以,这电影半分嫌多😅。
尤其是对明军、陈璘将军、邓子龙的刻画,实在难绷。
合着明军游而不击是吧?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升御倭总兵官,跟麻贵、刘綎一起统帅部队,其部下驻扎在山海关时大闹,陈璘受到谴责。
不久命令他提督水军,跟麻贵、刘綎以及董一元分路前进,领士兵一万三千多人,战舰数百艘,分布在忠清、全罗、庆尚各海口[10],陈璘水军成功震慑到倭寇,使日军不敢于海上行军。
时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大撤退,陈璘令部下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舜臣于丰道上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死亡,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率军支援,痛击倭寇,日军大败。
这时刘綎才攻打小西行长军队,行长军退守顺天城,陈璘挥师西进,毁倭船百艘,斩溺倭兵百余人,将倭寇首领石曼子击败,生擒倭帅平正成、平正秀并处死,并与陆路明军夹攻顺天日军,取得了露梁海战的彻底胜利。
“天兵多取我国女子,及还率皆去,至山海关不得入,乃与房子等作配寄住。
前后数万人”(李肯翊《燃藜室记述》)光是被明军裹带到山海关附近的韩鲜年轻女性就有好几万。
唐兵不去湖南者,缘路民家,掠夺财物,无有纪极,如经贼变。
至于全州宋持平英耆家,不忌乱入,夺牛屠食,尽夺宝器。
宋公妻氏,仅得逃免云,此皆李提督麾下,而不戢军卒,故至于此极,皆是蓟辽兵云。
《锁尾录》往来唐兵,络绎不绝,多索烧酒、清蜜、鸡儿等物。
少不如意,大杖乱打,辱及主倅。
一路之官,不惟迎送之患,如此作乱等事,无日不至,不胜其苦,不祥不祥。
---《锁尾录》说实话,明军在朝鲜纪律之恶劣,更甚于1945年在东北的苏军
这场战争,韩国人吹李舜臣,中国人吹李如松,日本人怪秀吉死的早。
各自都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这片子在国内不可能好评的。
先说这部片的优点:+海战特效不错+战场的血腥残酷渲染比较到位另外关于露梁海战的真实过程,有明确记载。
·明军水师提督陈璘最先获悉日军撤退的情报,决定在海上阻击日军,并立即作出了相应的部署;·在邓子龙李舜臣牺牲之后,日军则因为成功让小西行长脱困而且战且退。
而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军所歼,而有大批的日军焚溺而亡。
这时刘綎方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战舰百余艘。
小西行长的友军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将其击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退去。
·“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
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
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
”——《明史·邓子龙传》除了我上述两个优点之外,本片我找不出其他优点,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事件的片子,完全不尊重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史实,乱说一通,胡编乱造,为了凸出本民族英雄,而对承担抗倭援朝主力的明军一黑再黑,令人不齿,更是有岛津义弘被李舜臣擂鼓声震死这种魔幻桥段,果然让韩国棒子尊重历史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南汉山城》这种基本尊重史实的片子已经算是奇迹了。
小西巴脸都不要了!
大明可是救你国之恩人,怎么就伪造成拉你后腿了。
给大明当狗都不配的小西巴。
一个历史贫瘠的国家就是这样,动不动就3千里河山,动不动就是历史上伟大的将领和君王,横空出世的大韩历史,不知道是哪个平行空间的。
在这么意淫下去,我感觉这大韩冥国要亡。
一句话:小西巴就是小西巴啊!
几千年都在认爹的路上。
三星给历史人物李舜臣,不管怎样,能这样连续三部拍出来就是好事。
前几年遇到过一个韩国留学生,谈及李舜臣,他表示疑惑不认识,当时心里就那啥了,这位在你们韩国起码是关二爷,岳武穆一般的存在吧力挽狂澜,败中求胜,一步步撑到最后胜利,最后一场战斗战死沙场,非常像英国的纳尔逊爵士,但其面对的情况更加艰难,敌人的凶残队友的软弱,朝廷的猜忌,撑下去实在太不容易了,也是传统中国价值观里的忠臣良将,亚洲少数拿的出手的海战将领,当得起武人最高谥号忠武这两个字。
2023韩国战争片《露梁海战》,又名《鸣梁海战2》《露梁:死亡之海》,豆瓣评分5.6,IMDb评分6.7。
本片是2014年《鸣梁海战》的续集,时隔9年姗姗来迟。
在本片之前的2022年上映了《鸣梁海战》的前传《闲山:龙的出现》。
三部海战电影组成了李舜臣海战三部曲。
《鸣梁海战》的CG特效很稚嫩,特效与实景的衔接很假,时隔9年《露梁海战》CG特效水准有明显提高,不过仍然无法和好莱坞特效相提并论。
《鸣梁海战》由崔岷植扮演李舜臣,崔岷植在2014年《超体》后退出了影坛,所以《露梁海战》改由金允石扮演李舜臣。
但是金允石演得不好,为了塑造李舜臣的沉稳和老练,全片面无表情一个样,这个演法和《闲山:龙的出现》的年轻版李舜臣的演法如出一辙。
金允石版的李舜臣明显不如崔岷植版有气魄、有气势、有气场。
海战戏比重很大,影片前1小时是剧情戏,然后是1小时海战戏。
海战戏是三部电影中最好看的,以上帝视角突出了海战中的排兵布阵和军事策略。
这种宏观展现战争的上帝视角,让我想到了日本电影《王者天下》、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
海战戏后转为近战肉搏战,但是敲鼓高潮戏比重太大了,时间太久了,观众的情绪逐渐由敲鼓一开始的激动慢慢变得麻木,影片没能在结尾掀起情感高潮。
片长153分钟,太长了,前1小时的剧情戏比重太大了,虽然好在中间有1小时海战戏,但是前面1小时剧情戏消磨了观众的情绪。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不至于153分钟这么大的体量,整体控制在2小时较为合适。
由于露梁海战有明朝参与,所以《鸣梁海战》上映后一直盛传《露梁海战》由中韩合拍,但是由于2016年韩国萨德事件而使合拍告吹,这也是《露梁海战》时隔9年姗姗来迟的原因。
由于没有中方参与,韩国电影人没有了明朝角色塑造的束缚,明朝提督陈璘像个小丑,韩国电影人借此反衬李舜臣的孤勇。
韩国中的中国人几乎都由韩国演员扮演,然后说着非常蹩脚的国语,非常让中国观众出戏。
本片就是如此,非常闹心。
片中的中国角色只有一个翻译角色说的是标准国语,其他韩国演员扮演的中国角色的国语一塌糊涂。
影片豆瓣评分只有5.6,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观众不买账。
以我的观感,抛开民族情结和蹩脚国语,单从电影角度来看,影片不至于5.6这么差劲,IMDb的6.7贴近影片真实质量。
龟船本应是《露梁海战》的重头戏。
龟船在《鸣梁海战》开篇露了脸,片尾还特意给了龟船彩蛋,预示着龟船将在《露梁海战》大放异彩。
但可惜,由于《露梁海战》迟迟没到,前传《闲山:龙的出现》给了龟船大量笔墨。
《露梁海战》中龟船虽然出现了,但并没有重点描述,显然是因为《闲山:龙的出现》抢了风头。
岛津义弘原来是被李舜臣鼓声震死的。好,那么好,那么若干年后关原之战进攻德川家康本阵的是岛津义弘的鬼魂?
中国话我竟然听不懂了???坏蛋头头被鼓声震死我也是不理解。
除了场面大一无是处。为了拔高李舜臣,刻意贬低明军,把明军塑造成乌合之众,不知是不是故意恶心中方。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剧在各个国家都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民族自尊心,自嗨一下罢了。
【魔改历史 丑化中国的明军让我气极了!】电影除CG特效外的质感是好的,演员演技也都很棒,可惜剧情略拖沓、没有戏剧冲突让人昏昏欲睡;龟船的特效有些假,像一部网大。杂七杂八:李奎炯一出场我也是被这月带头看呆了。金允石的声音太好听了。可惜郑在泳、许俊豪演的明军却没好好练习普通话。金成圭这个哥更帅了!吕珍九弟弟太拼了,贴上络腮胡好好看。
过于夸大李舜臣的功绩了,当时的明朝海军还是很猛的。
改编挺成功,充分证明战争是政治的延伸。
这片真是扯淡到极点了。好心好意去帮你们,结果棒子居然拍个电影侮辱你。。。但凡他们算个人也不会干出这事来。
3.5吧,战争场面确实可以,但也不用为了抬高朝鲜名族英雄就贬低明朝将领,陈璘在那一波人里算比较能打而且不摸鱼的(陈璘被黑源自朝鲜日占时期的朝奸杜撰,但随后韩国人一直将杜撰当做了正史)。
我觉得非常不错,很好,场面宏达,基本都还原了。
之前的部分都还不错,我甚至可以忍受要人命的韩式中文,恢宏的海战确实表现出了激荡澎湃,杂兵视角的殊死杀戮也有身临战场的代入感。同样是手撕鬼子片,至少韩国表现出了对手的魄力和决心。岛津义弘老爷子塑造的有点东西。但最后打鼓的段子我真的笑了,你敲两下提提士气也就算了,居然还把自己的命给敲没了,居然还把对手也敲智障了,太鼓达人都没这么6吧
有一说一战争戏拍的很好,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两个小时都在海战,非常细节的冷兵器时代海战表现,从天黑杀到天亮的酣畅淋漓感,黎明那段在三国士兵、三条战船间转换的变光伪长景非常优秀,三方的基本战备对比很明显,但战力就韩者见韩日者见日了,可惜就是当年的合拍没成,否则不至于陈璘邓子龙彻底沦为辅助甚至还有点蠢,韩方视角肯定也不可能把自己拍成明军的小跟班,但三方能打个势均力敌也会更好看不是吧
这么大制作搞这么蹩脚的汉语,实在憋不住,你找配音也行啊,有新世界那个水平都不说什么了
抗日神剧而已!李舜臣全程一个苦大仇深的表情,简直是又红又专!明军是手下,朝鲜军是主力,明军将领称呼李舜臣为老爷,可能吗?
5/10把鬼子拍那么帅,明子拍那么怂都是为了衬托棒子V5…服化道不错,日语流畅,汉语扯蛋!海战拍的好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中日韩才是后来的海上霸主…英荷西都是过家家!
几乎不了解史实的情况下,看得还挺过瘾,是这系列三部曲里最成熟的。记得看前两部都有点迷糊,属于稀里糊涂就看过去,这次倒是非常照顾门外汉,角色分明,冲突显著,战局清晰,一个多小时的海上对决,因果交代通顺,场面壮阔惨烈,对战术也有足够的解释,光看个热闹是不错的消遣,枪鸣炮轰刀砍船裂,还有长镜头炫技,不过最后“音波功震死主将”就有点为了升华悲壮的扯了。新加入的明朝将士角色增加了亲切感,韩国演员努力说中文的样子初看滑稽,后来也就习惯了,越听越觉得是啥方言,估计日语也说得很喜憨,只是我听不出来。三星半吧。
和闲山半斤八两
怎么能瞎拍呢,完全把历史倒过来了,本来战斗力是明朝>日本>朝鲜,结果拍成了朝鲜>日本>明朝。真是,白帮你们这帮棒子打了。李舜臣最后这个死了不停鼓的事,也太容易看出来了,完全没有代入感。
韩国人拍自己的民族英雄,突出一下李舜臣的光辉伟大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把我们大明将士整得这么菜鸡就有点那啥,辱明扣一星。不过韩国人努力在电影里说中国话还是值得肯定的(联想到南汉山城里难得一见的满语),虽然这中国话说得中国人也难懂,还是值得加一星。
感觉还可以,没有抹黑太多大明
历史大差不差就行了,民族主义越浓,越爱加强自己一些,东亚几个国家半斤八两,美其名曰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也正常。别说几百年了,前三年的事,有多少埋藏在“正确”集体记忆里了。扯远了,电影非常好看,期待更多。看完非常感动,李舜臣,邓子龙都是中学时就爱的名将,露梁海战极其惨烈,电影也算很好地展现了。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