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 White原本是爱达荷州博伊西市一所高中的橄榄球教练,生活所迫拉家带口来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麦克法兰。
Jim White和麦克法兰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们一家是白人,而麦克法兰是一个墨西哥人为主的贫穷小村庄(美国最穷的村庄之一),所有人都说西班牙语,餐馆里没有汉堡只有玉米卷墨西哥三明治,环境治安也不让人放心。
他在麦克法兰高中的教职是生命科学老师、体育老师和橄榄球助理教练。
一人兼三职,足以想见麦克马兰中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
影片截图,麦克法兰村破旧的广告牌White的专业是橄榄球,但他很快意识到这里的孩子根本不适合这项运动。
他们身材相对矮小,也不够健壮(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典型的墨西哥人的身材),经常在比赛中惨败。
但White发现这里的孩子跑步非常快,比汽车还快,虽然没有身体条件优势没长出长胳膊长腿,但他们不惧高温,耐力极好。
通过观察,他找到了原因: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帮父母在果园里摘水果挣钱,然后从果园跑步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再跑回果园摘水果。
特别是 一个叫Thomas Valles的学生,在没接受正式训练之前,他跑步的时速就可以达到每小时12英里(19千米/小时),平均5分钟1英里(1.6千米)。
我查了一下,马拉松记录保持者的时速大约是20.6千米/小时(平均5分钟1.7千米)。
要知道,这些孩子每天是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跑,而且连一双正式的跑鞋都没有。
White产生了成立越野跑队的想法。
为了说服校长,他研究了数据。
几个孩子在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没有正式装备的情况下,跑步时速已经可以排进州里的前十;成立越野跑队还可以获得资金为学校改善硬件设施。
就这样一支7人组的越野跑队组织起来了,队员分别是:Thomas Valles,Damacio Diaz, Danny Diaz和David Diaz三兄弟,Johnny Sameniego,Victor Puentes和Jose Cardenas。
越野跑的比赛规则是积分制,第一个跑完的是1分,第二个跑完的是2分,以此类推,每队7名队员,前6人的得分相加,积分最低的队胜出。
他们1987年10月6日第一次参加邀请赛,4支队伍里排名倒数第一。
不到一个月后的11月2日,在和另一支队伍1对1的比赛中已经胜出对手。
之后又以黑马的姿态接连战胜了几支队伍后,引起了外界的关注,麦克法兰的居民也开始对越野跑队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11月26日,在Stallion oak州预选赛中进入了前四,取得了加利福尼亚州赛的参赛资格。
中间当然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于12月12日加州州决赛中取得冠军,并在接下来的14年里,9次摘得州冠军的头衔。
这个故事虽然算不上惊心动魄,但其中却蕴含着很多深刻道理。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所长影片中最先出现的运动是橄榄球,是美国最流行最受人瞩目的运动,麦克法兰的孩子们也玩儿橄榄球,但他们在比赛中惨败。
影片截图,麦克法兰高中在橄榄球比赛中0比63惨败并不是流行的和最受瞩目的成功就值得所有人趋之若鹜。
很多人生的挫败感来源于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所长是人生第一要务。
“所长”指天赋,用少于别人付出的力气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好的表现和更快的进步。
影片中孩子们如果继续打橄榄球,持续垫底,毫无意义。
庆幸的是,他们在White教练的发掘下找到了自己的所长,不断的胜利体验积累了更强的心理动力,从而重塑了他们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的赛道Jim White作为教练,为孩子们找到了合适的赛道-越野跑。
孩子们能跑,是因为耐力好,耐高温,非常适应艰苦的环境。
如果是传统形式的跑步,因为不具有先天的体型条件很可能不会有任何突出的表现,但越野跑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个人能力过硬是基本项,但选准赛道更关键。
White教练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了解到越野跑是几年前加州公立教育体系预先批准的新运动项目之一,可以获得资助金,也就是说这是一项受重视的运动,会得到媒体的报道。
如果是一项边缘运动,那他和队员们也无法获得机会和关注。
迪斯尼前CEO Robert IGER在他的《一生的旅程》中提到过:“做制造号油(给乐器小号上的油)的生意,你或许会成为世界上最棒的号油制造商,但话说到底,全世界每年消费的号油也只有几升而已。
” 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这个道理。
刻意练习第一次比赛,麦克法兰队在4支队伍中排名倒数第一。
White教练对队员说,这是他的错,因为他没有提前探查赛道,不知道最后有山的上坡跑。
麦克法兰没有山,White教练就让孩子们成百上千次跑杏仁壳堆起来的小山堆。
影片截图,孩子们利用杏仁壳推起来的小山堆练习上山跑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White说:“你们觉得困难吗?
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是真正的困难,真正的困难是(在比赛中)看着别人在最后那座山超过你们。
真正的困难是当你知道输了,是因为自己没尽全力。
我们要一直训练到,我们越看到山越高兴,山越高越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之前不知道的,对吧?
今天是个开始,我们再跑一次。
”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的训练,让自己的行动和结果之间经历高质量高效率的反馈,然后不断地训练和改进。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麦克法兰队在训练没几天之后就被Whilte教练拉去参加友谊赛。
虽然得了倒数第一,但这次经历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调整训练内容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团队协作White教练有一次对队员们说:“我怎么想不重要,我不能替你们比赛,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要赢比赛很难。
但如果你们相信自己,更重要的是你们信任彼此,信任队友,其他人怎么想都无所谓,这就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一个人的能量毕竟有限,但团队协作可以产生的能量却可以无穷。
麦克法兰越野跑队的战术安排其实很简单,Thomas Valles跑出第一,另外5队员正常发挥都能跑在中前段,第6位队员小胖子Danny Diaz主要作用不是跑步成绩而是稳定团队。
但在第一次州决赛的比赛中,Jose Cardenas因为求胜心切打乱了自己跑步的节奏,导致体力不支掉了队。
小胖子Danny Diaz看到了Jose Cardenas的情况,知道自己的队伍处在危险边缘,拼尽全力补上了Jose Cardenas的位置。
最终麦克法兰队第一次参加州决赛就取得了冠军。
找到意义越野跑,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胜利的滋味。
跑步并获得胜利也许是他们人生中发生的最好的事,也是他们改变人生的契机。
取得州决赛资格后,White教练带孩子们来到海边,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这暗示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孩子们的人生中铺展开来。
队员Jose Cardenas在作文中写道:我们像黑鹂鸟一样飞舞于橘树间 We fly like backboards through the orange groves浮游于暖风之中 Floating on a warm wind当我们奔跑时,世界属于我们 When we run, we own the earth大地是我们的,我们说着鸟儿的语言 The land is ours. We speak the birds’ language不再是外来移民 Not immigrants no more不再是愚蠢的墨西哥人 Not stupid Mexicans当我们奔跑时,我们的灵魂在飞翔 When we run, our spirits fly我们跟神对话 We speak to the gods当我们奔跑时,我们就是神 When we run, we are the gods影片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
影片中的主人公,1987年那支队伍里的队员,都是家里唯一读完了九年级的孩子。
Thomas Valles和Damacio Diaz成为红杉学院的运动员;Danny Diaz和David Diaz毕业于斯诺州立大学;Johnny Sameniego成为贝克斯菲尔德大学的运动员;Victor Puentes获得了奖学金,进入了加州州立理工大学;Jose Cardenas成为了“洛杉矶时报”的作家。
这些孩子本来被人瞧不起,人生似乎已经被下了定论,要么当一辈子采摘工,要么作奸犯科进监狱,就像他们的父辈一样。
越野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找到了目标和意义。
不断的胜利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心理动力,又因为增长了见识对自己有了不同的期待,人生也真的从此不同。
最后,以White教练在州决赛资格赛前对队员们说的话作为结尾:“当你跑在那座山上觉得痛苦的时候,我要你们记住,你身边的人也是,你前面的人也是,这要看谁能承受得住痛苦,所以我要你看看他们,看看彼此,问问自己,谁更强?
我相信是你们。
”
影片截图,麦克法兰高中在14年里9次摘得州冠军的头衔
故事:平凡而真实和一般的美国大片不同,《麦克法兰》有着朴实的画面和平凡的人物,没有大英雄也没有世界末日。
这是1987年一个真实的故事,怀特先生因几度冲撞领导、暴力滋事后不得已多次辞职以致穷困潦倒,最后只能在加州边远的贫困小镇中落脚。
这个小镇可能和我们的贵州毕节没什么区别,贫困、愚昧、不注重教育,毫无盼头。
因为有爱,怀特先生发现了身边的孩子的特征:强壮、抗高温、长期飞奔在尘土飞扬的土地上。
虽然是半路出家,他没有放弃学习和尝试,依托当时仅有的媒介:报纸和电视去学习那项属于富人区孩子的运动:越野跑。
教练给孩子们准备他能准备的最好的跑鞋和队服,带领他们参加各式各样的比赛并最终赢得州冠军。
自1987年一直到2003年,他都致力于带领他的队伍们奋力拼搏。
他用他的爱赢得了居民们的尊重和爱戴,也为这个小镇带来了希望。
希望:渺茫而强烈奔跑带给孩子们希望,在奔跑中,他们发现自己的精神并不贫穷;在奔跑中,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并不绝望;在奔跑中,他们发现上天赋予他们的天赋高于常人。
没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或许并不能体会希望的力量,因为奔跑,他们成为家族中第一位上完高中并进入大学的人,在经历各自不同的人生之后,他们回到家乡,选择继续为家乡人传递希望。
就像“知识改变命运”一样,或许越野赛改变了这帮孩子的人生,他们有机会走出小镇参加全州比赛并成为全镇人的偶像。
毫不夸张,希望是一种病毒一样的力量,它带给一个人快乐的同时就给了一群人光亮的远方。
梦想:艰难而美妙或许每个美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国梦:可以拯救世界,可以改变人类。
这也是多数美国电影除了科幻片之外的主旋律。
《麦克法兰》就是这样一部中规中矩的励志电影。
怀特先生的梦想很简单: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给家人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离开这里。
像那个早熟的孩子说的:如果可以选,谁都不愿意留着麦克法兰。
为了他的梦想,他需要不间断地学习,为了不影响训练,他需要偶尔当当采摘工去分担孩子们10岁起就开始参与的工作,为了进入专业化水准,他还要屈辱地不断接受失败。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家人的不解,群众的不屑,同行的鄙夷是最难熬的过程。
影片中一段话,既是抚慰孩子们,也是抚慰自己:So when you are in pain out there on this mountain, I want you to remember, so is the guy next you and the guy in front of you. This is gonna come down to which runners can handle the pain, so I want you to look them, and I want you to look at each other and ask yourself, 'who's tougher?'.(我希望你们能够记住,当你们面对山峰感到十分难熬时,你的对手们一样觉得难以承受。
每一个竞技者都需要面对这种煎熬,此时,你只需要问自己:鹿死谁手,就看谁更坚强!
)人生中有许多挑战都败于最艰难的那一段,熬过去了便柳暗花明了。
命运:不公而无奈毕节四个儿童集体自杀的事件发生不到一周,看到《麦克法兰》这样的影片时实在无奈。
很多人对惨剧的总结是:天杀了那个无良的父亲!
天杀了那个无情的母亲!
有多少人曾经想过,为什么那个父亲会有家暴倾向?
为什么那个母亲必须丢下骨肉离家出走?
为什么孩子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绝望?
或许在生下的那一刻起,你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电影里有许多本土的小段子:一群白人在面对当地菜单时的一脸茫然(墨西哥鸡肉卷和汉堡的区别);白人的周末不是用来整理庭院的吗?
(说的是只有黑人才需要下地干活);地里的食物是不可以吃的(说的是白人对黑人奴隶般的统治),还有最让人无奈的,When we run, we own the earth. 当我们奔跑的时候,世界属于我们。
Not immigrants no more, not stupid Mexicans.不再是外来移民,也不再是愚蠢的墨西哥人。
就像法国电影里充满了对美国人的嘲弄一般,不身处于当地,你甚至无法体会作为拉美移民在美国西部那种低人一等的生活。
这也是影片一开始我不理解的地方:为什么那些孩子们如此玩世不恭却必须服从一个毫无专业能力的白人教练——他们生而不平等。
可是,这就是命运。
我们所有人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他。
这也是如今中国面临的现状:宁愿骨肉分离,也要到城市里打拼,即使低人一等,也不甘因为自己的认命就认了后代的命。
或许那些进城务工的人抱着共同的信念:一千人出来了,只要有一个人出人头地了,他改变的就会是一万人的命运。
努力:终将载入史册我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做对人类有益的事。
这个过程或者这个念头被很多人摒弃过,但是,我永远相信蝴蝶效应。
所谓没有剥削阶级、没有等级制度、没有除人民利益以外的私人利益的理论起码在百年内都是虚无的,只要还存在智商的差异,即使世界末日来临重新洗牌了世界,等级一样会出现,只要还存在等级的差异,就一定存在资源分配的不公,只要还存在资源不均的状况,就永远生而不平等。
所以,改变世界并不是一个人一世的力量,然而你这一世的努力只要能够救赎一个人,便是造就了几世人。
就像片中的教练,他改变了这七个孩子的命运,这七个孩子便用自己的力量继续回报其他人,他们带给整个镇子的欢欣雀跃不只是冠军这个名号,是希望。
我依然相信,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值得被载入史册。
就因为是真是的故事所改编的,所以显得故事有曲折性,很耐人寻味。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电影。
没错!
但导演的手法是在是令人佩服。
真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导演很是擅长“声东击西”的手法。
比如说在决赛前我们看到的过多的都是托马斯的画面,在比赛也差不多描写成他的“专场”,关于小胖子丹尼只是一下就过。
还有之前我们看到教练几次说道:“丹尼,你是我们队的顶梁柱。
“这很容易就让我们猜到等会托马斯跑在最前面的画面。
没想到在最后的重头戏才是丹尼。
比看托马斯还激动。
可能是因为我们看到的运动题材的电影大多是以托马斯这样的方式结尾,也有可能是因为故事原本就是这样。
不过导演才在决赛时故意减掉点丹尼的戏份 堪称手法一流。
在给女儿的派对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承上启下。
不仅是在描写教练与当地的情感上,也是在写托马斯和女儿的情感上,导致托马斯后来知道教练可能离开这里。
这让我们也感觉导演一直没有离开故事的发展。
这是一部运动的励志电影,不过影片的笑点和音乐让我感觉到不会那么单调。
衬托出它的励志和情感,让我感觉他表现的更强烈。
唯一让我觉得“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方就是主演的演技。
在情感方面面部表情太严肃了。
不过这种严肃在比赛方面我觉得表现的非常好!
影片和故事,真是太好了。
从电影的目的来看,它给我们传达一个很好的励志。
喜欢一切运动励志的片,尤其这个还是长跑!
里面很多台词和场景都真的太触动我这个也热爱跑步锻炼的amateur。
比如教练说,“I will tell you what is hard. It's watching someone pass you on that last hill. What's hard is losing when yoy know you haven't done enough.”真正困难的是当你输的时候,你知道在此之前你并没有竭尽全力。
这句话对于在过程中因为反复重复的枯燥感到疲惫的时候,十分振奋。
还有这句,“When you feel pain out there on the mountain, remember, so is the guy next to you, and the guy in front of you. This gonna come down to which runner can handle the pain.”每次在跑800的时候,我内心都这样告诉自己,我前面的人和我一样累,只要我能忍住,超过去,我就赢了!
延续体育励志片该有的套路:家人的拒绝、对手的不屑、有天赋的队员家庭残缺,运动之外的突发状况,教练从对家人的忽略到赢得当地全体的支持。
也有些套路欠缺:初胜后的狂妄、跌落、奋起、提升。
不公正的黑哨等。
主要还是聚焦在教练身上,其它都轻轻点过。
从支教老师的排斥无奈到落地生根的归属感才是主线吧。
加了一条感情线是这类型不多见的。
不过最后真人介绍的意思托马斯和教练的女儿并没有在一起吧。
墨西哥大公鸡抢戏。
从《卡推女王》到上半年国内大热的《摔跤吧》,看到太多一项运动的凝聚力。
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吧。
女教师给教练念作文那段看了两三遍,写得真好:When we run,our spirits fly.We speak to the gods.When we run,we are the gods. 洲际决赛,小胖冲刺的时候我都站起来了。
眼眶湿润。
凯文·科斯特纳不再耍帅,洗不掉的桀骜就够帅了。
憋了两小时,终于在最后选择留下的时候笑了。
麦克法兰,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决定,更是当地人为之骄傲的一个口号。
【8.3】1、那个美容美发的女人看起来真的像是要故意接近女主,然后偷她的汽车零部件之类的2、这就是另一种靠天赋了吧,就是平常跑得多,野路子牛3、男主最后放弃豪宅,放弃让女儿进入私立学校学习的机会,真的是对的吗?
一股美国梦充斥电影中,就像中国的爱国电影一样,热血、冲动、煽动4、人情在电影里体现得比较多,一个能说会道的男主持人,男主在他面前就感觉自己是新兵蛋子。
一群热心的女人,还有那个关心当地居民的语文老师,一切都是美好的,当地和当地人5、还好人类的基因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人类后天习得的东西是不能通过遗传的,否则人类可能还能进化成很多种动物:统治类,中产类,挣扎类,牛马类……6、男主有两个女儿,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和一堆男孩混在一起,然后自己大女儿刚成人就被拐跑了
我们像黑骊鸟一样,飞舞于橘树间,浮游于暖风之中。
当我们奔跑时,世界属于我们。
大地是我们的,我们说着鸟儿的语言。
不再是外来移民。
不再是愚蠢的墨西哥人。
当我们奔跑时,我们的灵魂在飞翔。
我们跟神灵对话。
当我们奔跑时,我们就是神。
——by jose(1987年麦克法兰高中队第一次获得州越野赛冠军七名队员之一。
)这是一部关于比较小众的越野跑的体育励志片。
主旋律。
越野跑,和高尔夫一样,得分越少,排名越靠前。
计算方式也特殊,7人中选成绩最好的5人。
女导演妮琪·卡罗的作品。
印象最深刻的是,欲扬先抑的前半段,教练讲的那段话,翻译成中文大概是:当你遇见困难时,请看看你的前面、你的周边,他们跟你一样正在经历苦难。
这个时候就看谁更强了。
奔跑吧,少年。
当我们奔跑时,我们就是神。
《麦克法兰》,又一部关于奔跑的励志片,又一个动人的真实故事改编剧。
从《阿甘正传》开始,自己总是被一部又一部这种关于奔跑的真实故事所打动。
奔跑,到底传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类力量?
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就知道,快速的奔跑可以让我们远离危险,或是快速接近目标。
对速度的崇拜,犹如基因封印于人类的灵魂。
也许,正因为如此,真正的奔跑、伟大的奔跑,往往都伴着灵魂的苏醒。
正如片中七个越野选手之一的荷西在作文中表达的感受:犹如一只黑色的鸟,奔跑在大地,拥有着大地,那一刻再也不会感觉自己是墨西哥人,而是可以与诸神对话的灵魂……在这之前呢?
在加入越野队并当上队长之前,头号“跑男”汤姆眼中的麦克法兰是这样的:祖祖辈辈都是在日复一日的繁重采收劳作中度过,有点能力的人都离开了,这是一个没有“美国梦”的地方……汤姆很能跑,越野队的其他学生也都很能跑,不过,这种上天赋予的天赋和劳作锻炼出来的超人耐力,并没能让他们感受到什么与众不同。
他们只是一遍遍奔跑在从学校、从家里到农场的路上,不知为何奔跑。
橄榄球教练怀特的到来,慢慢改变了这一切。
这个并不专业的教练,不只是一步一步发掘出学生们的运动潜力,更是在一次次的奔跑中启迪孩子们寻找人生的意义。
片中一次次的赛跑前,怀特对学生们的动员讲话可以看做是这个过程的缩影——体育课上,第一次上学生跑步时,怀特下令开跑时的用词是“GO”,跑完一圈就下课。
成立越野队后的第一次比赛,他向队员们强调:谁得分低,谁获胜。
此时,运动的意义,在于利用和把握规则。
在得到倒数第一名后,他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对学生们还不够残酷——直到他参加了采收劳动,目睹了汤姆坐在天桥上意图自杀,了解到小镇青年在日复一日艰辛生活中的绝望和无奈……于是,后面的对抗赛前,他说“不能让他们感到我们是肉脚”。
此时,奔跑的价值在于自尊。
选拔赛前,他告诉学生们可能因为越野赛上大学,比赛中“你们感到痛苦时,他们也痛苦,而你们更强”。
这场奔跑,让学生们通过平等的比赛,收获了自信。
全州比赛前,他告诉这些青年,“其他选手没有像你们那样大清早就起床下地干活,上完课后也米有继续回到田野劳作……你们忍受痛苦,就为来此放手一搏……”此时,奔跑已与人生紧密相连。
故事的最后,当然是他们获得了冠军。
夺冠的过程,发生了怀特也想不到的事情,原本的主力选手荷西因为太过激动发力过猛败落最后,而一直只是为凑人数而入选的丹尼却跑进了前五(比赛规则是7人参赛,但只取5人的成绩),丹尼是一直喜欢跑步的,最后他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队友说,他肯定是把终点线当做甜甜圈了,但看到此处的观众,相信都感到,那一刻丹尼已经对奔跑有了新的认识,对终点线寄托了更伟大的意义……是啊,有的人肢体强健,奔走如飞,精神却在大地上匍匐蜗行,不知为何前行,这样的奔跑又有何意义?
真正的奔跑,应该是灵魂的壮游,腿脚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昨晚在Don家和几个加拿大人看完美国故事片McFarland,内心很是触动。
触动我的有两个主题,一是为生计所迫而流落到美国最穷困的拉美小镇的白人教练White人生抉择。
他原本觉得非常落魄,非常不喜欢那个墨西哥裔的小镇,一心想要早点离开,刚开始训练7个当地学生参加全美越野长跑赛,也是为了有机会表现自己,为前往更富裕发达的城市铺路。
(非常真实的人性写照:“人往高处走”,胜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味抬高人性。
)但是当他真正深入了解了这个小镇的人民,真正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辛苦和无奈后,他拒绝了到手的“高升”的机会,选择了留下。
他不仅是同情,更是热爱那个地方的人民。
可能更重要、在美国人中更实际的一种价值观是:留在最能发挥自己作用、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这让我想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山下乡”的口号:“去最能发光发热的地方”。
不过,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能够坚持这种价值观、像White一样终生留在边远地区的人都很稀罕。
当White获得“高升”的机会,犹豫是否离开小镇时候,长跑队的领跑Thomas Valles对他说:“你走吧!
这里是美国!
大家都想去更好的地方,过更好的生活!
没有哪个好老师愿意留下来,所以我们这个镇会一直这样穷……”应该说,我在美国看到的城乡差距很小,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差不多;不像中国的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 天上与地下。
扪心自问,其实别说是异族的落后地区,就是自己的家乡,我们这些考上大学、远走他乡的人,有多少愿意回去建设自己的家园呢?
——电影的结尾:长跑队的队员受到鼓励,都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终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
触动我的另一个主题是青春励志,只是与国内许多青春励志片不同,这个电影反映的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受主流社会歧视的一群少年如何被鼓励,找到自信与尊严的一个真实故事。
White在全美决赛前鼓励他们:“我在地里和你们工作了一天,我就感觉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痛苦的工作,你们每天都要承受那样的苦痛和辛劳一边工作一边上学,他们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也不可能承受那样的艰辛。
你们每天都在越野长跑!
”我们的宣传片、纪录片,有多少愿意去直面人性和社会现实呢?
我在多大读博时遇到一个人民大学过来访学的教授,说他们学校不愿意招落后省份的学生,害怕他们心理素质不好,自杀率高。
这种地域歧视、阶级歧视,是全人类的本性,根本不是“文化大革命”能够改变的。
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人人都是罪人”,然后再去忏悔、救赎,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人生信仰。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样的,痛快快乐,酸甜苦辣,不管是每天都在耕地,还是每天都在行走,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我们终究会一样, 很多事情,就是一遍一遍的,不断重复,能给我们带来希望的,也许是生的欲望,也许仅仅是嘴巴的贪婪,甚至于对自由的向往。
这些都不重要吧!
我能做的,也许不是看不惯什么。
而要学会所有的都看的惯。
在很多地区,很多时候,我们刚出生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符号,或者是地区给我们的特性,或者是民族留给我们的文化,甚至家庭的固定思维,我们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我们出生就会被定格,而对于我们自己,我们或者屈服,或者拼命挣脱。
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
有的人选择按部就班,依靠着经验,舒服的过完这一生,有人打破眼光,换个活法,哪怕一辈子辛苦,每天面对困难, 这样就对了吗?
其实就像走路,可以按照我们走过的,或者长辈告诉的,或者重新开辟道路,谁知道呢?
你需不需要改变,这才是一个问题。
你还要可以承受这一切带来的变动。
那就往前冲吧!
不要回头。
keep running!
老套路,但是制作精良~
两星半,本来想打三星,但是确实打不下去。故事老套,叙事节奏也很奇怪。主旨是爱国和谐民族大融合,美国梦真好。不是说我不吃爱国这套,而是粗糙直给火候又猛盐又重,结果最后居然夹生。
对这类无感。
果然是迪士尼出品的电影,人畜无害到连戏剧矛盾都是如此流于表面。更甚至那些所谓的危机时刻,都非真实存在。更像是对于底层墨西哥裔美国人现状的刻板印象。且不说,如此跨种族一家亲的大团圆故事,是否符合每个人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正确”。但就作为运动电影本身,也是无法过关的。越野长跑这种运动项目,本可以在其地形的复杂性,和多队间的技术性角力上挖掘更多戏剧可能。但到最后,都成为没有惊喜的走马观花。
美国主旋律都开始中国化了,想起了那个新疆足球小学教练的电影
永不止息的美国梦
奔跑吧,墨西哥少年
2.5 结尾真人原型一起跑步与他们的角色形象交叉剪辑,这是真人改编的套路设计,但有效。
看过
没有想象那么好
这一类的励志片总是相似的,然而还是忍不住想看...
跑步电影, 跟《生于贝纳维德斯》可以拍一个体育系列
千里马遇到伯乐
虽然是美国主旋律的套路,但是人情味很重。
两个人包场看了元宵节这一天影院的第一场电影。能从头一直猜到尾的标准体育电影,因为自己之前一直在跑步所以还是很触动。忽然觉得在美帝还是很不错的,三个多月前就能看到国内正在讨论的大白,这个时间段能看到McFarland这样的好片而不是无聊的低分贺岁档。
没啥感觉。安排墨西哥裔移民唱国歌那段,太过主旋律。
内容比较平淡,影片整体色调很好,节奏控制的也不错
老套路 故事性太一般
When we run, we are the g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