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整个片子放完,才回过味儿来。
第一镜头和最后一个的契合。
开篇只是同一辆车画着圆圈。
我完全被科波拉大姐的预告片给骗了。
或者说那个美丽的loli。
主角扔掉车然后兴高采烈的奔跑,好像已经甩掉了一切。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
好吧,你选择了在最后一秒中贴题。
你没跑偏。
但是,用了无生趣的98分钟影像来讲述这样一个人生路的故事难道是一种浪费吗?
而且对最关键的也是最后的主题的表达却是如此的模糊。
更糟糕的是,整个电影的表达方式,叙述手法,气质和情绪,和迷失东京并无二致。
以至于这像是一个糟糕版的迷失东京。
如果这是一个40到60分钟的一个短片,那么他会很不错。
成功人士的中年危机,父与女生疏关系的体现。
哎,越说越像了——父女的关系简直就是迷失东京里比尔和斯嘉丽关系的翻版。
中年演员的迷失也和比尔如出一辙。
这样想简直让人绝望,科波拉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了一遍自己。
把一个人扔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内因的困惑以及一个突如其来的积极的外因的干扰。
片子里到处都是迷失东京的影子。
她甚至懒得改动,不过是用同一个脚本来讲述不同的两种情绪。
这到底有多么的懒惰。
但是,就算是在如此缓慢的节奏中,你都能感觉到导演有些自恋的对美国某一阶层的描写。
忧虑,苦恼,烦闷,生活失去了信心等等等等。
但是却不会让你有种明星也是人的感同身受的感觉。
只有在主角最后的奔跑让你模模糊糊的大概摸清了他想表达什么的想法。
然后,结束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目标缺失后的自我放逐,对自身价值的迷失,寻找,以及重新定位的再次上路。
这应该是科波拉想带给我们的。
但可惜这个主题显得太过朦胧,或者被前作迷失东京的影子笼罩的过于明显。
让这个主题失去了他应有的魅力所在。
至于何方,我希望我终究会知道。
我喜欢这样的主题,如果不是有这样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的。
会好的多。
我的一个朋友曾形容看Eric Rohmer的片子就像是跟着一个老朋友走你跟着他走 就像顺着水流一路上最好的风景他不用多废话 一个手势你就都明白而最后 那个目的地永远不会让你失望Sofia Coppola就是我的Eric Rohmer!
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虽然有人反映此片题材脱离人民大众 情绪私人而琐碎更有人反映 她从Virgin Suicide开始就一次又一次复制“一段无处遁逃的人生”的主题虽然这些都是实话。
但能总结出来她所有作品共同的大主题,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一样的。
因为每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都是在重复一个主题,比如Edward Albee、Tony Kushner……因为这个主题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不把心里的犹疑和恐惧倾吐出来,会死的。
但这些作品每一部其实都是不一样,因为作者的阅历功力风格都在发生变化。
关于题材脱离人民大众这件事呢,Sofia Coppola的确是很私人化的,但将心比心,要是我有一个拍出了全民膜拜的黑帮悍片的父亲,我肯定受够“很Man”的元素了,而且也只有走私人化这条路来超过他了。
其实她的每个片子在阴柔中都透着一股劲道。
Sofia的电影主题看了没感觉的人就是没感觉,但有感觉的人看到简直像是在茫茫无尽大海里独自游泳,快淹死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个同类一样的感动。
而且Sofia最可贵的一点是她一直都真诚而敏感,不像是很多人一听她的出身就想当然的那种无病呻吟。
而且这些“无处遁逃的人生”的电影并不是表面上所展现的小小的忧伤情绪,她也从不作出结论(虽然每部片子都拍得很唯美,但她绝对不是治愈系),她通过一个个个体的极度空虚来追问人生。
我对人生的概念就是她电影的结构:无头也无尾,中间是一段茫茫无涯的人生,没有解决方案,也没有方向,所有的只是不断出现的点点萤火,和一层粉红色的光晕,像是情欲,又像是母体记忆的延伸。
午夜,在这本没有过多台词与情节的影片中,我邂逅了久违的心境。
某些沉积已久的感触又从记忆深处漾开,那颗在世事尘埃中日渐硬冷麻木的心重又苏醒过来。
在这个物化时代,畅销、时尚、商业成了潮流大军,若无清醒的头脑,人只能被汹涌的洪流淹没冲走。
缠绵细雨,午后阳光,璀璨星空成了过往时代的纪念品,鲜有人能静心聆赏品析生活的本来面目。
不过,世间总有智者,总有思考生命意义的人,而这些人会以冷静忧伤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上帝的福音,《在》片的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恐怕就是这样的人。
影片真实平淡,如同生活本身。
约翰尼作为好莱坞巨星,有着令世人艳羡的名誉与财富,然而在名利场中混迹多年的他却过着鲜为人知的颓靡生活:在派对上喝得烂醉如泥,从楼梯上失足滚落;夜夜靠着钢管女郎的艳舞催眠;随时随地与不同女子发生一段艳情,却根本记不清对方的名姓与模样……约翰尼对这样的生活满意吗?
索菲亚·科波拉只是用直白的镜头静静地表述:约翰尼整日为某些极端影迷的骚扰短信提心吊胆,外出时总担心有狗仔队或疯狂粉丝的尾随,对于既定的日程表万分疲倦厌恶,甚至在做造型的短暂间隙和做爱的激情时刻也能酣然入梦。
这就是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之后的尊荣生活。
蒙昧的凡夫俗子总以为做人上人,取得显赫成就,获得尊贵地位,令他人仰视嫉妒便是幸福的全部。
就像我们日日劳碌,以为金钱能给我们带来舒适的生活,殊不知我们在追名逐利中早就丧失了享受幸福的本心。
人赤条条而来,空荡荡而归,生死之间不过短短百年,而在空无之间我们只是在寻觅一种叫做幸福的事物。
在幸福面前,我们又都是盲人,何是大象,怕是谁也无法下定论。
约翰尼是幸运的,有一个十一岁的乖巧女儿。
这个甜美的女孩儿克莱奥身上汇聚了许多传统美德,父母离异并未使她性格扭曲,相反,在与父亲相处的短暂时光里,她总是用阳光般灿烂的微笑融化约翰尼寂寞冷硬的心。
这个是温柔体贴的女孩:约翰尼为追踪者而焦虑心烦时,她会镇定地安抚宽慰父亲;约翰尼去领奖而缺乏女伴时,她会换上简约华丽的小礼服轻轻挽住父亲的胳膊;约翰尼疲倦懒起时,她悄悄烧好早饭静待父亲……这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她能跳古典优雅的芭蕾,花样滑冰时轻盈的舞姿恍如天使翩飞;她喜欢音乐,与约翰尼弹电玩吉它时还略胜一筹;她爱好运动,约翰尼住在豪华的总统套房里百无聊赖时,她便在泳池里如鱼儿般欢快地畅泳……从约翰尼平和淡然的微笑中,我们或许可以知悉自身在以往年岁里遗落的美好,并对幸福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了。
这是部比生活更像生活的影片,它完全抛却了故事的陈规俗套,处处透着与生活相似的平静格调,甚至没有叫做高潮的部分,可是在镜头缓慢细腻的推移中,我们却时时都能感受到扣人心弦的张力,这与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的一些作品风格相类,在著名的“四季故事”系列及《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等作品中,都有一种宁静的力量。
而《在》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莫过于,苏珊去夏令营途中默无声息的眼泪,约翰尼见懂事体贴的女儿痛苦扭曲的脸时心疼不已,而得知女儿是因不知妻子归期,没有家的安全感而悲伤落泪时,约翰尼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试图与妻子和好。
只是命运总在与我们开玩笑,妻子还有无法舍弃的自由,生活也永远无法圆满。
影片的结尾颇有意味,约翰尼决定改变生活方式,卖掉了城中的豪宅,开车绕过繁华的都市驶向人迹罕至的郊野,最后弃车徒步走向茫茫前方……这与影片初始时,约翰尼开着豪华跑车一遍遍在赛车道上飚车的场景形成了很有寓意的对照。
你是愿意在滚滚红尘中徒劳无谓地挣扎炫耀,还是愿意远离尘嚣过平凡宁静的生活?
生活究竟在何处?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其实在这部无声无息的影片中讲述了很多。
写于2011年08月16日,网易博客@从前有座山亦如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在某处延续了她的小格局宁静的风格,选景角度几乎都在夏特蒙特酒店。
故事情节没有任何起伏波折,完全就是将生活搬到舞台上那种感觉,从情节本身讲,我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嚼头。
看着看着便觉得影片实在是无聊透了,长镜头多的我都胃疼了,叙事手法也特别地简单,好像剧本就没有斟酌那种感觉,平铺直叙,如同流水般直白,没有任何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就情节本身而言,电影还没到一半的时候,我几乎就快睡着了。
看完之后,很疑惑,电影有点不知所云,又有点耐人寻味。
约翰尼,作为好莱坞当红影星常年泡在夏特蒙特酒店过着奢靡不堪的生活,演艺生涯或许有些小进展,在感情生活上一塌糊涂,离婚,单身,家庭破裂。
正如演员史蒂芬说的,“拍完一部电影之后,在下一步电影开拍之前,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干嘛。
”很明显地,电影突出了这段空白档,约翰尼可以活在自己的电影中,但是在现实中,“我根本不算是一个人。
”空虚,寂寞,无聊,声色犬马或许他已经厌倦,可是他不知所措了。
可以叫钢管舞女到房间表演,当两个拉拉队长在疯狂地显摆性感动作的时候,约翰尼看着看着却进入了梦乡,睡过去了。
他不是好色,电影中的他可以随意跟漂亮美眉搭讪,还可以开车去跟随靓妞,而且,到处都是向他敞开怀抱的女星,但是他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他就是空虚,仅此而已,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醉生梦死,灯红酒绿,所以他才会开着黑色法拉利跑车在沙漠上转圈,无聊至极了。
直到女儿克莱奥的出现,当他不得不和女儿度过几天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跟这个世界唯一有真实联系的就只有克莱奥,他才不得不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
电影也从此中断了。
之后便是大段的空白。
有人说过成功之后是无尽的空白。
当我们总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成功的时候,或许你会觉得人生很有价值,追寻追求就是生命的意义了。
而当我们达到之后,又会感觉到阵阵重重的空虚。
这说得有点悲观了。
但是从人的思想来讲,我们得到的总是不太满意。
约翰尼追求的不是名利,他已经得到了,但是他仍然浮在人世之上,他是脱离世界的,每一天就是那样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
这也反映了演员生活的一个真实状态。
我不知道是否很多人都是因为羡慕那种荣誉奖项,但是从电影中却能体会到好莱坞某些现实,在浮华如梦的背后,更多的是连梦境都无法存在的空虚。
我还是刚起步的小孩子,所以对于那些成功之后的感受只能从电影获得,但是就以往经历的话,真有那么一种触动,每每自己在奋斗的时候,感觉生活就是理所应当的充实饱满,然而当我高考之后,从地狱回到天堂,却发现这个天堂空虚到连空气都单薄,寂寞到冰雪都是透明的,黯然失色。
总觉得人生就是得一直奋斗下去,一直都在努力。
不是不懂得享受,而是觉得人生得是长长的忍受加上常常的享受,才够完整。
电影含蓄,但又现实,我看不懂,将珍藏着,有一天,或许会体会到那种自己弹琴自己聆听的寂寞。
我想,这不是一部大众喜欢的电影。
看起来剧情平淡无奇,结尾似乎也是莫名不已。
应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到底是在说明什么?!
在字幕在黑色背景下徐徐升起,我想起索菲亚之前的拍的那部《迷失东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平淡的,而她似乎在把这种平淡的感觉描述出来,而在电影里。
即使你是大明星,即使你开着跑车,即使你在人群里万众追捧,到最后,关上门,面对四面而来的还是止不住的孤独。
电影的开始是一辆跑车在空旷的环路上跑了两圈,似乎是人生的反复,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我们都在重复的一些事。
只不过主角被跑车这个光环定义了;电影的最后他在空旷的路上,停下了车,步行的往前走,或许索菲亚是想告诉我们,即使你带着光环,即使你开的是跑车,内心一样会是空虚的!!
2010年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真是个低迷悲催的年份,据统计全美观影人次仅1.29亿,创14年来新低,毫无悬念的提名为2011年的头盘金球奖与开春礼炮奥斯卡都埋下了让人兴趣缺缺的祸根。
失去反思与评判精神的影片在一片回暖的经济中显得格外苍白,卖座不卖奖与卖奖不卖座的两大阵营势必纷争不断,然而暂时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片硝烟中能再次看见女性电影工作者的曙光。
继去年奥斯卡将最佳导演奖破天荒的颁给了Kathryn Bigelow,使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之后,年初金球奖又将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执导《更好的世界》的丹麦女导演Susanne Bier,而Lisa Cholodenko笔调诙谐的《孩子们都很好》除却获得最佳音乐/喜剧片之外,还为老牌好莱坞女星Annette Bening拿下最佳女主角一奖,彻底洗清6年无大奖的纪录,但不知该片在83届奥斯卡提名后的命运如何?
事实上在电影编剧的行业中,女性从业者的比例相对要高出许多,尤其在20世纪初格外生机勃勃,甚至有超出半数的历史。
但同样看看女导演的生存地位,则令人难以乐观,尽管努力与抗争不断,从政治地位的争夺到经济地位的攀比,电影行业中的男女比例似乎永远停留在九一开或者八二开的阶段,电影投资中的残酷与名利对女性而言本身就场考验心力、耐力和火力的战争,斗智斗勇斗技术斗人脉斗资金斗国籍,甚至还得斗青春斗时间,加之电影圈内部惺惺作态的男性势力操纵,票房与奖杯对于有政府扶持的丹麦、荷兰等小国来说相对显得轻松一些,但对于勇闯好莱坞的女导演们,更像是个海市蜃楼般的奇迹。
“女性电影导演之所以这么少,显然是因为好莱坞这个系统的顶层就是个男子俱乐部,永远是男人们在操纵。
尽管在学校时我们可以一直玩那个叫做‘男女平等’的游戏,一旦毕业,事情就不一样了。
”——Jane Campion然而,奇迹创造者总是前仆后继而来的,Sofia Coppola便是一朵奇葩。
这个自小生长于美国加州的70后女孩雄厚的家族史大约许多人都有所耳闻,简略的画个近代Coppola族谱大概是这样的:祖父Carmine Coppola(美国作曲家)生下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August Coppola、老二Francis Ford Coppola和小女儿Talia Shire。
老大的主要功劳在于生了享誉全球的超级明星Nicolas Cage,另外两个孩子Marc Coppola 和 Christopher Coppola也栖身于电影事业中;老二是名震影坛的“教父”,也是Sofia Coppola常伴左右出镜的老爸,另外两个儿子Gian-Carlo Coppola与Roman Coppola在电影圈小有成就;至于三姑娘则是先后嫁过好莱坞知名作曲家David Shire与制片人Jack Schwartzman的知名演员,她的两个孩子也曾在多部影片中扮演过角色。
每次罗嗦完族谱都要长长叹一口气,一家子雄心壮志全在电影事业上且成绩斐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可怕犹如暗黑势力般的庞大电影家族产业和父兄光环足以让任何一个家族后人胸口发闷,尤其是对于Sofia Coppola这一类渴望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导演们,家族里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勋章——例如老爸和堂兄,就是她闯荡生涯里的泰山华山喜玛拉雅山,媒体舆论如影随形,人人都在等着看笑话,就像人们爱看Paris Hilton怎么挥霍青春糟蹋家族产业勾三搭四扮演金发无脑女,看Alison Eastwood(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Clint Eastwood之女)拍《花花公子》的香艳封面一样,在这个高科技新传媒年代,最擅长的就是让糗事半秒传千里,丝毫不在乎她们创造出来的新世界——除非那真的能让人大吃一惊。
因而,过多的遭到传播媒体的关注,对于一个试图塑造自己风格的文艺片电影导演来说,可能是致命的负面影响,因为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舆论瞬间发挥智能搜索引擎,联想到你那无所不能的亲戚们。
然而Sofia Coppola似乎很享受这一切,从婴儿时期便被老爸拉进《教父》剧组里的她,三部曲见证了她演员生涯的开始与成长,许是少女时期遭遇的影迷太过苛刻,导致她毅然投身导演行列。
在尝试性的两部短片过后,1999年,一部以第一人称的回忆叙事手法讲述5个女孩自杀故事的《处女之死》开始让好莱坞对她有所期待,新颖的故事选材与迷样的表述方式令这部影片格外突出,美丽与残酷并存,昔日女孩的影象与挥洒不尽的阳光似在男孩们阴郁而迷恋的思维尽头游荡,充满了飘忽、迷惘却眷恋的意味。
尽管这部影片没有为她赢得更多的奖项和呼声,但却是她导演生涯最完美的起点。
因为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她关注男孩与女孩的内心,给最微弱、最容易被忽视的情感以生存的力量,你能从中看见青春破灭的过程,单纯,美丽,寂静,迷幻,自私,糜烂,病态,连死亡都像是微笑的嘲弄。
至今这部影片还被认为是能代表美国新人类生活观的影片。
Sofia Coppola所拍摄的每部影片都是带着关于女人的诉求而生存的,2003年拍摄的《迷失东京》令她名利双收,也成为她迄今拍摄影片最成功的代表作,她在影片中竭力挖掘“自我意识”,用平淡的手法描绘人性的隔膜与孤独,也许是与她的情感历程有关,在其中投射了过多自己的影子,令有故事的人变得愈发饱满而真实,也正因此,她也逐渐了解到自己婚姻生活中无法跨越的障碍,在影片拍摄结束上映后,便与老公宣布离婚。
而同样搀杂了私人记忆的原创剧本影片《在某处》也不出意料的拿下了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讲述一个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浪荡子忽遇私生女寻父的故事,尽管题材稍显老套,但Sofia擅用的长镜头与含蓄的隐喻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那种充满了迷惘的等待和不安,进退维谷于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变成每个在等待与消耗生命路途中的人的真实写照,这种细腻而质感丰富的触觉并非每一名男性导演可以做到,但作为女性来说,琢磨感性是与生俱来的天分,甚至不需要琢磨,只需要灵感和天分。
Sofia导演历程中饱受差评的《绝代艳后》,尽管被人们打上了低俗而浅薄的标签,但仍旧通过每轮美焕的服饰、场景、出色的美术设计,展示了她身为一名女性服装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审美品位。
也许正因大多数宫廷斗争片所表露出的情欲纠葛、政治丑闻和严肃话题过多,于是她将一段众所周知的熟悉历史拍得如此瑰丽精致、显赫华美,将这刚成年的时尚传奇Marie-Antoinette变得如此活色生香,令波旁王朝的繁华与荒淫、奢靡与艳丽跃然于荧幕之上,像是奶油蛋糕上的樱桃与草莓,像是每个女孩心底最柔软的公主梦,Sofia要说的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而是这段历史坍塌前最为明媚招摇、垂涎欲滴的春色。
这大抵是逻辑思维能力缜密的男导演们所无法企及的。
不是因为审美品位或投资有限,而是因为着力点的不同,有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庞大的线索链以及精密周全的布局,不是人性上的缺憾和英雄主义的完美,仅仅是一点发自最平实生活的温柔的触感,看上去一地散沙,但却能深切感受到她传达的关于女性需要的共鸣。
——已刊载,勿转
Somewhere一部带有记录片味道的生活片,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
片子一开头就是一个长长的镜头,一辆法拉利在荒郊的赛道上绕着圈,越来越快,恐怕这也暗示男主角Johnny的生活就是这样,每天只是惯性作用下的混沌活着,没有方向,围着同一个圈绕着。
时间是生命最大的敌人,慢慢吞噬着他,也许曾经的有为思想青年。
终于他的指南针出现了——他的女儿Cleo。
她妈妈把她抛给她父亲一段时间,就是这段父女的二人世界,让Johnny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
经典朴实的长镜头记录着这段时光的点点滴滴,真实的就不像是电影,是家庭录像机拍下来的。
前半段都没有像普通电影一样直接表述感情,而是通过他们的活动,他们在一起玩、一起参加电影节、一起打乒乓球。。。。
足够了,可能有人觉得片子乏味冗长,可是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在一起还需要过多的言语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眷恋就是体现在平时的言语、行动的细节里的。
我爱死电影里那部法拉力了,一直觉得红色是法拉利的代表,现在才觉得黑色,真正的王者风范,低调、大气、庄重!
这个道具一直出现在电影中,因为这是Johnny身份的标识,也说明他现在是个只有物质没有精神的病人,空虚的正常人。
其中一个在车上的片段,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Cleo哭了怕妈妈不管她了,她害怕就这样在幸福和孤独中游荡。
Johnny就开车从西部到拉斯维加斯,带她去赌场,其实在赌场那段,也是给她讲述人生的道理,贪婪是人生病的根结。
最后女儿要走了,去露营,Johnny说了再见,但是在他回头,满脸的伤感可以感受到他当时的心痛,没有勇气说带着她生活,因为他的生活一片混乱,只能在巨大噪音背景下,喃喃的自责。
最后Johnny终于作出了让人激动人心的决定,有个细节很微妙,主人公走进自己的旅馆住房,但是看周围无聊龌龊的一切时,那个眼光都不一样了。
他退了房间,永远的带着行李走了,没有方向,就是在一条通向任何方向的路上开着,法拉利在加速着,他要摆脱过去,摆脱自己。
我想起毕业生的结尾,手法一样,但未来却完全不一样。
想想自己,生活需要激情,要有方向,否则一个风筝永远只是孤独的城市掠影。
只能在高空看着下面貌似拥有,实际虚无的一切。
有时候,能像Johnny那样作出这样一个人生决定很不容易,当局者迷,并且要真正摆脱过去的自己,我们有时候确实要拥有这样的勇气。
PS:喜欢艾丽范宁,以后的娜塔莉波特曼哈!
这片子很索菲亚科波拉,得金狮没什么大过。
虽然我是中途睡了一觉才看完的。
那种一个人的事情,空洞乏味,上床也只是让人打不起精神的无聊活动。
当然这些跟别人都没关系。
所以像是在看自己,特别无聊。
前半段确实很流水账很讨人厌。
他在女人两腿之间睡着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你什么都有了 那就只缺一个女儿 作为他的救赎 这种矫情 女儿和父亲都会懂总之 我很喜欢 也很想我爸爸
昔日旧作,也曾发文,稍作修改,今日留存,自我回味,光影沉沦,绝非大神,只是之晨。
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位恣意游荡在声色犬马世界的好莱坞艺人,他的生活就如同他的跑车一样炫酷夺目惹人眼球,然而轰隆的引擎以及急速的快感却无法释放毫无归宿感的空虚,来来回回的兜转只是对麻木神经的死缓,熄火下车的他如同抽取了永动的游魂,茫然的伫立。
当一双舞女如同妖媚的花蛇扭动身躯极尽挑逗翻滚,而对面的唯一观众竟能一脸倦怠目光如麻时,作为看客的我们能隐约揣摸到要消耗掉多少次亿万吨的激情才能”修炼”到如主角般“麻木不仁”,当对性的自然渴望都能变成坏死的习惯,人的无聊已经达到了极致。
眼眸空望,一眼又一眼的苍冷迷惘;饮啜酒精,一口又一口灌入麻木;吞吐烟雾,一口又一口的吐出空虚。
一整天来回交接的眼眸空望、饮啜酒精与吞吐烟雾化作了万般的孤独,再次用夜的魅惑挑逗僵化的神经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安乐死。
女儿的出现犹如一泓清泉灌入疲惫的身心,毋须多言,当主角睁开倦态的双眼时,小妮子的一抹微笑立刻令其脱胎换骨般精神起来。
失神的双眸焕发出了久违的光彩,无言的沉默孤独换成了温柔的无话不谈,而在目睹了女儿如蓝色精灵般的冰上独舞后,就连失真的笑容也从心底被打捞了起。
,这一刻,存在于男主角身上死气沉沉的僵老气味终于有了散开的迹象。
主角虽然浑浑噩噩的活在世上,可他仍需要工作来维持生计。
然而作为一名演员,他的投入感是很低的,不仅拍宣传照时受到女搭档的奚落,而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是闪烁其词、哑然无语。
也许主角也曾深深的热爱自己的事业, 并且拿得了不错的成绩单,但亿万次的镁光灯闪烁、崇拜者的狂热尖叫早已溢满了他的成就感,如今的他只是个毫无进取心的空架子。
本片最耐人寻味的一幕:主角拍戏因为需要做头具模型,便任由工作人员于他脸上一阵涂抹,而在工作人员陆续离开等待模具定型的这段时间,主角只剩运作的鼻息维持呼吸,身在白昼却如陷暗夜,长段的无声唯有焦躁无力的鼻间喘息来回冲撞,如此情景像极了主角目前生活状态的缩影:多姿多彩的丰饶凡世在他心中早已褪色,双眼也已消褪探寻美好事物的光芒,使用口鼻漫无目的的呼吸是他存在于世的唯一意义。
女儿的再次出现令主角感到欣喜,他需要女儿来拯救他日益苍老的心田,而这一次她会久住。
于是一对亲情浓烈的父女更像是一对玩性大发的知己,他们一起在《吉他英雄》的强烈乐感下无间配合,一起在睡不着的深夜里品尝着甜到吃不腻的冰淇淋,这样的生活安逸舒适充实,只是作为父亲的主角能一直持续享受和给予吗?
主角作为在声色犬马场所混迹多年的情场老手,自是要遍地留有余香,这次造访意大利也不例外,只是随行的女儿却并不买成人世界你情我爱那套帐,她有礼貌的笑容下,责备的眼神像冷箭一样射向父亲,而作为男主角的父亲则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心虚的看着对面这个小大人,也许只有在自己最亲的人面前,对生活失控的主角才能找回昔日自己在社会上应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身为明星老爹的女儿,小妮子精心打扮一番后的晚礼造型自是惊艳全场,而穿的如此隆重自是要捧老爹的场,一场汇集了意大利娱乐圈影精英的嘉年华盛宴即将盛放。
通过主持人对主角的长篇介绍,我们能够知晓这位衣着光鲜男士的显赫战绩:包括与多位享有声誉的大导演与演员合作,他的人生曾经风光无限,他真的热爱过这份事业。
而当早已处事不惊的主角上台发表老生常谈的获奖感言时,荒诞的一幕发生了,本应充满温情的独白却涌进了一群热辣四射的伴舞背景,主角唯有站在台上尴尬应对,而这似乎也暗示了主角现在的际遇:这世上可能会有亿万的人围观你,却可能没有一个人关心过你。
抛却俗世烦忧,暂别庸扰尘嚣,一对父女带着沉沉的倦意紧紧依靠,在慵懒的乡村曲调中,在暖暖温情的歌词中,卸掉郁积的重力满满的睡去。
“让我当你的泰迪熊,我只想当你的泰迪熊”,也许在每个人心中,都渴望得到这样一个毛茸茸的守护神。
云淡风轻的午后,和着又一首慵懒的曲调,乒乓球台上的惬意挥拍,游泳池底的搞怪吐水泡,沐浴阳光的玩味滋润,这是父女俩“泰迪熊”生活方式的延续,主角在这份快乐的默契中寻找到了昔日那个踏实的父亲角色,而女儿则享受般的照单全收了父亲的给予。
短暂的快乐终要消散,默契的无忧无虑也要熄灭,女儿要离别开始属于她这个年龄的夏令营生活了,在车上,害怕孤独而积郁起来的情绪喷薄而出,妈妈的不辞而别,爸爸的整日奔波,女儿乐观开朗的心态下其实暗藏忧伤。
而对望着女儿罕有的泪奔,主角乱了方寸,他自以为为女儿构筑出的欢乐就此幻灭,他唯有茫然的将哭成泪人的女儿放在自己并不显温暖的肩膀上。
在送别之际,尽管诚挚的道歉吐出了自己的心声,但在轰隆的机翼起飞声中,一切话语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
送走女儿,主角又回归到了原点。
每日无聊的抽烟、发呆、无所事事,即使对着镜子也只是一副行尸走肉的空皮囊。
也许是怕了厌了这种日复一日的空洞,也许是女儿的当面泪奔令他反思难安,他终于拿起电话,向自己的前妻倾吐心声。
对着电话那头几近陌生的女人声线,他骂自己一无是处,他悔恨自己随波逐流,也许在主角心中,电话的另一头已不是他的前妻,而是聆听他忏悔的牧师,但他不在乎,他只想一股脑儿的喷出自己蹉跎岁月的积郁和悔恨。
影片的结尾,主人公开着轰鸣的跑车驶上了荒凉的大路,然后熄火,下车,独自前行,曾经象征着速度与激情的坐骑被他抛去,他踏上了找寻与救赎的征途,找寻那早已遗失在某处的灵魂。
《在某处》擒了金狮后,媒体影评人沸沸扬扬YY着昆汀如何如何的为他EX买单,酸味逆流成河。
《在某处》在那年看不出金狮相,而一向走平民路线的水城把貌似贵族玩物的这部公路小品推到威尼斯之巅,会招惹非议也属情理之中。
可我想说这太明显了好么,你想较真想八卦,可以再敬业一点地考察下科波拉的家族事业是如何如何的潜了整个欧洲大陆会不那么无聊吧。
平心而论,《在某处》实在是一部平淡的电影,对比起我们对于一届金狮得主的期望,它太缺少些哗众取宠的社会议题,荡气回肠的政治运筹,打肿脸充胖子的史诗野心或者理论后台强大的技术革命。
而偏偏我对它的好感,也正在于它是显得如此的“营养不良”吧。
整体来说,索菲娅•科波拉这一次的构图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坚持了以往的简约和缺乏变化:室内和车内摄影占主体,少数的外景也未能打破封闭式镜头的苦闷。
片子在断续的汽车呼啸声中开场:荒野上一条折线的公路贴近着地平线,镜头一动不动的默默注视(作为贯穿电影始终的姿态)里,最后一辆车入镜到画面中央停下。
jhonny从背向观众的车门走出来,站在荒漠里……而我们也更加记得并津津乐道着《迷失东京》的开场:整张画面都在特写斯嘉丽•约翰逊浑圆饱满、线条柔和的翘臀,随着睡眠在呼吸起伏。
两个平实琐碎的长镜头不急于承载很多的信息量,而轻描淡写地带出了全片的情绪。
在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女性导演里面,索菲娅可以说是最能“沉得住气”的,相对于凯瑟琳•布蕾娅、简•坎皮恩、阿德里安•阿诺德这些才女们的激进张扬、咄咄逼人以及对女性话语权的锱铢必较,她的电影总是显得缺少爆发,不忍针对,没有大景深的调度,也没有凌厉的特写切换。
索菲娅那些单机位长镜头画面里的内容似乎被最大程度的简化了,摄影机也只是摆在了与人物比较“亲近”的位置,不动声色地看着人物举着受伤的手腕洗澡、对着电视机喝香槟、躺在床上观看双胞胎的私人钢管舞表演时睡着,如同一个沉默的旧友。
所以很多人因为这种相对沉闷的风格不待见《在某处》,而喜欢它的人也容易被索菲娅沉静知性的气质感染入迷。
索菲娅有些支离破碎的剪辑、缓慢呓语般的节奏和对环境空间的敏感让我想起另一位好莱坞边缘人导演加斯•范•桑特——他们都是精于“催眠”的作者。
一般这种营造积累知觉经验的影像到后面总会有突然地变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GVS往往就会在我们走得最远、又最难预料的时刻果断出招(他的片子如果没有些邪气在里面就不美了) ,但是索菲娅的片子会让你看到最后也走不出来。
《在某处》另一个易为人所诟病的原因在于它相对前作几乎没有任何层面上的突破,《迷失东京》为索菲娅带来了瓶颈,视野的局限性使她遭人指摘有重复自己的嫌疑。
题材上索菲娅还是选择在讲某明星逃狱好莱坞的公路故事,事实上,《在某处》甚至没能比东京逃得更远……前作里斯嘉丽•约翰逊mm为我们引领了一段异域风情的认知经历,日本文化拼贴式的文本修辞亦使其增色不少,而到了这部片子里jhonny虽然也有领着他的私生女cleo匆匆跑了趟意大利,可他们带给我们的全部意大利又仅止于一家酒店和一张颁奖台。
stephen darff的表演最多说是勤奋和入戏了,jhonny这个角色的塑造更多还是依靠了外在的影片气质的投射(若是换做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那个华丽丽的大龙套来演会不会别开生面呢)——而相对于《东京》,成精的比尔•莫瑞那双妖娆的眉目……抖一抖全是戏料——好在索菲娅捧来了艾丽•范宁这一萌物才给片子镀了一层金。
另外在音乐的建筑性上,《在某处》也要相对输掉一截。
贯穿《迷失东京》音乐呈现出美日音乐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对照格局,在这更为丰富的层次里,人物仿佛都脱离了都市的节奏,并作为两种文化的象征对影片的主导地位产生激烈的争夺,将其外化在音乐形式上。
《迷失东京》的故事设置为跟随摄影师男友暂居日本的夏洛特与同样从美国飞来的中年男演员鲍勃•哈里斯在言语不通的异国里相识并相伴的数日,两人各自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和东方文化的认知体验交融在整条简单而清晰的情感线索上。
导演在表现他们被孤立的文化境遇上下了好多笔墨。
(索菲亚•科波拉甚至嫌疑是刻意丑化日本文化的,至少是带着先入为主的优越感来审视异族。
直接体现是电梯里哈里斯鹤立鸡群的身高。
直到我们顺理成章地看到哈里斯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人总是在自娱自乐,我的笑话逗笑不了他们”。
)而《在某处》的主体叙述则更简单——jhonny陪私生女leo度过野营前的几天——同样在白描着一种无力的公路状态,而这一次更加抽象:索菲娅减掉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元素(两人不再是被异邦环境所孤立),即削弱了人物文化层面上相吸引的动机。
两人间产生沟通可能性的唯一外在优势是他们私生父女的关系,然而这一层关系后来又被抹得很淡,显得无关紧要甚至可有可无。
以一般导演的思维他们间的感情性质是乱伦倾向的(至少可以水到渠成的朝这个方向暗渡陈仓),索菲娅可以无所顾忌的发挥,或许像《迷失东京》里的节外生枝,但是她没有。
索菲娅有迷人的单纯。
她所关注的,孜孜不倦讨论着的,只是令人疲惫不堪又不可能从中解脱的城市生活中两颗孤独心灵的陪伴。
索菲娅并不是什么需要朝拜大师,也不可能做出她父亲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电影,但是她的影像里是会浮现出我们灵魂清晰的因为疼痛而微微蜷曲着的印记。
夜行的旅人在几分之一秒微光中照见彼此,他们交换的眼神里,疲惫的微笑,明明不抱希望的鼓励都转瞬化作无尽黑暗中念念不忘的惺惺相惜。
而索菲娅的电影里似乎没有人会表达自己。
《在某处》,或者《迷失东京》,人物间的对白、独白都寥寥无几。
jhonny和cleo给我们的感觉是在车里,在电视机前,在意大利旅程中都很想跟对方多说一些话,却无从说起。
从一开始就努力地向对方靠近的这对父女,到最后也没能有过一次洞开心扉畅快淋漓的诉说和倾听。
金基德人物的沉默是一种抗拒与世界交流的姿态,而索菲娅并没有对她电影里人物沟通的生理能力上设任何的障碍,他们很少说话交谈,透漏的都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想起《美国美人》里卡洛琳(lester的老婆,地产推销员)每天早晨都大声喊出的那句宣言“i would sell this house today”,这里的house双关为人物的内心。
每个人都有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渴望,每个人都在寻找契机打开心中过分拥堵的密室,将自己倾泻给另外的心灵,而事实是有这样质量的交流很少发生。
每一天我们最终也只是向密室里囤积了更多的重量。
jhonny在电话里泣不成声时,仍然也在无望的孤独深渊中。
临近结尾时jhonny送cleo到边境参加宿营,两人分别。
前一天cleo防卫崩溃地哭过一次,他们下了私人直升机,两人的情绪都在平静下暗涌。
jhonny把cleo送进计程车正要离开后突然转过身,充斥着影片后半段的伤感有了一次隐忍着的爆发。
他说,“cleo. sorry i'm not being around.“在直升机高速转动的螺旋桨声中,我们并不能知道cleo有没有听到这句话。
也无妨了,毕竟这也不能改变什么,jhonny是深深自责甚至自厌的(他在最后一通狼狈的电话中说”i'm fucking nothing“),争取也罢,藏匿也好,生活本没有留给人任何余地。
张悬唱着”去珍惜和挥霍是同一件事情“,我们剩下的,只有陪伴。
一边捯饬我为明天将要来到的touch要存的歌曲一边看完的,真心的后悔为何要看一个早就知道口碑差的电影啊= =
一个美好的女儿可以让爸爸变的更美好 乒乓加日光浴那段是最为美好的时光
无病呻吟。
在何处?
脱衣舞那段印象极深。
一无是处 吃饱撑的
你还是好好想想怎么超越迷失东京吧!!!!
somewhere = nowhere
BORING。
在讲什么?一个厌倦世俗生活的好莱坞当红明星看破红尘的经历?
绝对的名无其实,得的奖太水了。
看了几篇五星评论,还是觉得电影本身是在玩弄“阐释在个人”的小把戏。
长镜头便宜卖不要钱。写台词太累,换机位太累,有表情太累。看你们这种电影我也觉得好累,不会再爱了。PS.jackass里的Chris出镜
索菲亚·科波拉凭此片获得金狮,凯瑟琳·毕哥罗凭拆弹部队获得小金人。我想说女导演是不是弄出个片子就能得奖呢
有点《迷失东京》的影子,但拍摄的过于平淡了,像杯白开水~
科波拉你就自high去吧
被严重低估。论场面调度与职业,几乎是部论文体影片,科波拉拍的是“明星”作为一项“工作”而存在的或无形或有形的场面调度系统,并暴露出其虚无性质和崩溃的过程,因为我们并不在乎“Johnny Marco”这个名字,不是吗?当片中的人物热烈迎接他的到来(在此科波拉甚至不惜重复《迷失东京》中的几个motif),我们只可能是漠然嗤笑:他不是阿尔·帕西诺,他什么也不是,但是科波拉恰到好处地拍摄他,力图恢复其人的形象。
镜头很美。
打两星实在是因为我更喜欢处女之死那片啊。。
Sofia Coppola根本是在複製自己的"Lost in Translation",而且還更加沉悶無聊,角色和故事都很乏味,亮點大概剩可愛的Elle Fanning,居然能得金獅,昆丁你有私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