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概概是七八个短片的形式,像极了这几年连续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and家乡,尽量让这么如此庞大的老年艺术家群体都展现出来。
黄宏作为电影的总导演来支持四位年轻的导演完成他们的短片作品,其中还有他自己的女儿,四位导演通过一上来的短暂讲述来浅显的勾勒出各自短片的;在电影最后的片花之中,将老艺术家们当时的成名作轮番播放出来,对于8090后的观众来说,这些影片都太过久远,有些只认其名,有些只吻其面,只晓其作,对于亲情。
第一篇故事显然是从另一个角度,姥爷没有去过什么地方,但却有着一颗不曾老去的心,在这其中,门口静静等待着宿命的老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亲情,小孩的每一次跌倒都是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而最终老人的跌倒。
所演绎的一段孩子与母亲转换身份的老年痴呆,刘佩琦这种年龄段的在电影之中只能算是中生代的演员,回想起小时候妈妈对他,似乎转眼间就变了身份。
要说最搞笑的肯定就属雷恪生的那段,前面一直都在欢乐,没有年轻人的出演但依旧出彩,直到雷老所饰演的人物彻底的离开,情节急转直下,看是飙泪。
于兰,引入了当下海底捞的外卖形式,电影之中的讲述方式是有形式但没有内容,没有一个晚辈来问候,仅仅是送花的快递小哥和餐饮的外卖小哥,是年轻人所说的仪式感,年青一代都在奋力的满足对方的仪式感,但殊不知年长的人们对仪式感却更为看重,依然看到了张艺兴这种流量小生的参与,简直是一部让人泪崩的电影,虽然没有很悲壮的镜头,但就是一件小小的被褥体现了老人对孩子无尽的关怀。
一部关爱老年人的公益短片合集,几个短片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讲述。
短片从细微的小事缓缓展开,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展现片中几对老人的生离死别。
两个人吵吵闹闹共同生活到老年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上了年纪后由身体的衰老而引发的精神上的衰弱对于老年人来说已经是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而另一半先行离去会使得原本就已虚弱的老人更加无能为力甚至是不能接受,这让人唏嘘。
二是展现老年人和后代之间的互动。
中青年们虽然身体看起来健康有活力,但是当他们看着养育自己的长辈逐渐衰老、患病、离去也是无能为力的。
这种眼睁睁看着事情发生的无力感鞭笞着中青年们的内心,同时也刺痛了同样处在这种状况中的千千万万个我。
三是展现老年人自我建设的强大。
这类老人有目标,有行动力,还希望能把自己的晚年过得好一些。
同时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想法,能拥抱新的老伴……这种情况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无意中看到的这么个电影刚开始以为是那种老气横秋的电影但是电影一开始我就被它吸引了,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是在让人佩服!!
它的优秀不仅在此,它立足当下实际,结合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社会问题,呼吁了我们要关爱老人,多陪伴老人,我觉得它真的是一部能让人从头感动到尾的影片,十个小故事的结合构成了这部电影,内容充实,老戏骨们演技超群,实在是很值得一看
出发点和立意是好的,但选材不敢恭维。
十来个故事,大部分非富即贵,忘了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还有远远多于这个数量的老人更需要关注,他们不是没有辛勤努力才如此,而是历史、时代和时事造就的,甚至是做出了很大牺牲的,为了其他的……才如此。
并不是影片里的就不应该关注,如果只有一两个甚至三四个故事也罢,可十来个居然没有一个,还号称是中国首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推荐影片(能代表中国的老人吗?
),忽略了多数老人群体,实在说不过去。
也许,自带光环的编剧和导演们确实没有经历或面对过。
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关注和在乎过。
想起了当年,想起了曾经。
再看看现在……更理解了那个人,还有深深的怀念。
住的价值上亿的四合院,随便一件玩物就是普通人的一套房子。
这让每月只有几百元养老金甚至分文没有的亿万农村老人情何以堪!
还好,只有时间和死亡是公平的!
最近刷到马斯克一段话,大意是他有能力可以在延长人类寿命方面做一些事情,但他不想去做,因为这样会使唯一相对公平的时间和死亡也会丧失公平性。
我觉得这是智者之言!
一切如你 (2019)7.4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黄宏 黄兆函 傅绍杰 张楠 李譞 / 于蓝 于洋影片通过一个个小的片段展现年老后的生活,虽然故事很短,但是细节都刻画的特别到位。
大部分老人都是孤独的,他们需要陪伴,又害怕打扰子女,给子女添麻烦,老无所依的他们需要孩子的爱。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这个,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相处的样子,太生动了,看的我又想笑又想哭。
老了之后的幸福模样
温暖,现实,感动平凡。
当父母渐渐老去,似乎很多成长的故事被我们不经意间遗忘了,影片虽是流水般的记录,可是却可以勾起我们最深的记忆。
只有远离家乡才知家的味道,养儿方知父母恩,辛苦操劳一辈子只希望儿女幸福,那么长大的我们能否如父母呵护儿时的我们一样去守护他们的晚年?
孝敬老人,不是隔空慰问而是有温度的陪伴!
01 《亲爱的安德烈》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父母,就是那个不断对着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父母如此,爷爷奶奶更是如此。
当看到张艺兴满脸泪水,背对着爷爷奶奶越走越远时,我哭了。
爷爷不停的喊孙子学习微信,是为了等孙子出国留学,和孙子视频,避免他想家;奶奶操着针线,即使眼睛已经看不见针孔,也依然想把杯子赶紧缝完,是担心孙子冻着。
一针一线里,缝的都是爱。
当孙子被问的烦了,摔门不出时,老两口有一瞬间沉默,这段沉默让人感觉到他们的小心翼翼,让人心疼无比。
生命有时候确实残忍:孙子慢慢长大,老两口却像是数着日子活。
02作家夏七夕在《后来的我们都哭了》中写道:“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类。
”白发苍苍的母亲一大早对着镜子抹上口红,戴上戒指,穿上崭新的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眼睛里是藏不住的快乐。
今天是她生日,儿子说了,要带她逛超市,买东西,吃火锅……结果,门铃不停响,先是银行的花,再是保险的花,最后是儿子点的外卖火锅,一只熊陪她。
儿子隔着电话唱生日歌,说工作忙,回不去了,让熊代替他陪着母亲。
母亲要的哪里是熊?
她要的是自己亲生儿子的陪伴,要的是一家人热热闹闹,而不是这一屋子的冷清。
03看过黄磊的一个视频:如果按照现在父母50岁算起,假如到80岁,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约是210天……同时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少。
如果按照在外地工作,一年只春节回家的3天,那剩下陪伴父母的日子还不过百。
无论何时,母亲最心疼的就是孩子。
小时候陪孩子玩耍,儿子摔倒了立马抱起来哄。
长大后,儿子考上大学,外地工作,母亲也只能不停的走到大门口,看看儿子什么时候回来。
小时候,儿子摔倒了有母亲抱,还能爬起来;长大后,母亲摔倒了,却没人扶,并且,再也站不起来了……时间一停不停,母亲和孩子,则就像是两条越走越远的平行线。
结语《目送》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们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你不必追。
”年轻时候,你未曾懂其意味深长。
直到有一天,当书中那些字句,成为了你生活中的一个缩影,浮现在自己的人生里。
你才顿时明白,这一生和父母的缘分真的不长。
电影算是很写实了 记录的都是老人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不着重于情节性 幕幕都是平凡的生活 大概由不到十个小电影组成 大多数观众应该能在里边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感受呢 就是 老人有他自己的倔强 你不能总让他闲着 不让干这不让干那 小辈是好心怕他累着 但他自己心里也怕自己变得没用 有时候让他们帮帮小忙 他们真的非常开心 还有什么过生日呀 该去还是要去了 好像前年吧我爷爷过生日 但是仨孩子碰巧都没空 我爷爷就有点耍脾气 当时我觉得还挺孩子气的不就过个生日嘛 平时也没少回家 现在也越来越懂过生日对老年人意味着什么了 唉 还有什么老年痴呆啊 很催泪 唉 还有张艺兴演的小强 和生活里的我也有共通之处吧 懂得珍惜就好 越快越好 岁月走的不慢 尽早学会珍惜 多陪陪家人 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 好处就在于不用像以前那样忍着不哭 排片真的太少了 我还得早起大老远坐很远去看电影 电影真的是不错的 能给人很多感悟 希望电影排片多一点
几个小故事里,田华老师的表演尤其让我泪奔。
生日那天满心欢喜地等着儿子给自己过生日,小心地作着出门的准备,戴上珍藏的戒指,擦上的口红颜色明艳如当时的心情。
门铃响起,满心的欢喜却在开门时落空:一次是银行送花,一次是保险送花。
中间电话响起,对着电话那头应该是来邀约的朋友很自豪:我儿子今天都给我安排好了,吃火锅、看电影...诉说着发出开心的笑,忙忙地挂断电话,生怕误了儿子的电话。
可是儿子呢,等到睡着了的老奶奶被又一次响起的门铃吵醒,失望了好几次的老奶奶开门前期盼地问是谁,还是不是儿子,是儿子订的外卖送火锅。
外卖小哥把食材一样样摆到桌上,儿子的电话终于来了,老奶奶小心又期待地接通电话,电话那头儿子唱起了生日歌,老奶奶听着电话那头遥不可及的儿子的声音,眼里慢慢涌上泪水。
儿子在那头说,今天风大,就不出去了,就让火锅店推出的陪一个人吃饭的布偶小熊陪妈妈吃火锅。
背对着外卖小哥,老奶奶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拭去泪水,她穿上打盹时脱下的鲜艳外衣,抱着小熊,请外卖员为自己拍下一张笑容满面的照片……田华老师细腻入微的表演,让我看到一个生日那天期待和儿子团聚的老人被辜负的失落、难过和隐忍。
生活中有多少被儿女辜负的老人,奔波忙碌的儿女又有多少忽略父母的需求。
这个过生日故事里,儿子始终没出现,想来平时更鲜少看望母亲。
和刘佩琦老师表演的那个故事相比,被刘佩琦饰演的儿子无微不至照顾的母亲(于蓝饰演),我觉得她真幸福。
生活中有多少儿女成才却孤独寂寞的母亲?
父母年迈,已经不起辜负。
虽然说时长概括了很多,概括这个词本身就表明压缩了很多,但是他反而在另一个维度开阔了起来:有时候,众生相不是靠几个没有可比性的角色来体现,反而是靠这种类似于平行时空下面所体现的背景/人物/属性/行为/状况/境遇/地点/环境等等来体现,于是乎,我们距离理解这个世界又进/近了一步
第2694。“干吗呢?——等死呢!” “我爸哪去了?——找死去了!”挺幽默啊。无意中看到这部戏,结尾的片花相当令人感慨。庆幸自己的父母都还在,应该更珍惜相处时光,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平安顺心。
一星送给老艺术家们的倾情出演
我30多岁,毕业十年,就想过上剧中老人的生活,不过分吧!?羡慕呀,幸福呀!!!好好工作,争取还清卡债,交上保险。我家里也有两辈的老人,这些赞助的老龄事业基金会,安心养老什么的,我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争取有生之年能过上让他们关注的对象吧。一个蜷居在城市角落的孤寡青年。前三个很不错,尤其第一个自行车🚲,马苏的也挺好,刘佩琦老师戳中泪点,其余的年轻导演,多去品尝一些人间冷暖再来拍戏吧,总导演黄宏,其余导演也都是体制内的吗?体制内的导演门槛太低了。体制内也有很多年轻演员,多去拿年轻演员练练手再来霍霍老艺术家可以吗?
刻意,太刻意。。
在郭晓东和张艺兴的故事里,我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对于长辈的不耐烦,好扎我的心啊,我自己也是这样子的。当他们打碎了个花瓶,来问你一些在你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只是为了能和你保持联系,在帮你准备远行的衣物,虽然这些衣物在你看来完全没必要又麻烦……我们就会莫名地不耐烦,哎,太真实了
沙东贱种徐囡楠
摔不起。
四星全给老艺术家们的演技,太久没吃过好的了,原来是有演员能把戏演得让观众看着这么舒服的!
母亲记得儿子,母亲苦等儿子过生日,这两个故事比较好。另外,片尾把老人演员年轻时的影视片段放出来,感动~
我不喜欢骑单车。但是,我特别喜欢看骑自行车的比赛。记得以前有几年,经常熬夜看环法。时间呀,过得真快。
特没意思
作为一部电影的话,它无疑是失败的;但是这内里想要表达的,对于老年可能的遭遇却很真实,最打动我的是那个桃酥单元,但愿最亲近的人不要忘记彼此
全片看完,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只有这三段《挂起的记忆》《老伴儿》《爷爷奶奶我爱你》!第一次落泪的点是在第三段《挂起的记忆》里,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的那一句“儿子,别哭,吃核桃酥。”说完我的眼泪瞬间就落下来了!第七段《老伴儿》我认为是全片最佳!表演方式自然,剧情真挚且打动人心!第十段《爷爷奶奶我爱你》最贴切生活,让我回想起来,教妈妈玩手机时我也曾不耐烦过!
老艺术家们了不起!但十个小故事都太平铺直叙了。
很真实,无论是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还是父母与子女间的相处模式都抓得挺准、演绎得真实。
一个个故事都挺有代表性的,展现了很真实的一面,对亲人对爱人那份持久真实的爱实在让人动容。
老演员们给力,但仅限于此。导演功力极为不成熟,美术置景也极为虚假脱离生活,要不是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那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难察生活的创作者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分成公益短片倒还合理,硬生生凑成一个电影真的浪费极大。所谓第一部关注老年生活的电影,如此响亮的口号成为巨大骗局。
预:7分 包含煽情分数 要不就只能给6.3分。整体观影感觉差,差,差。受不了这种假惺惺的命题作文影片。只有一个观影体验舒服那就是 雷格生和彭玉的那个短片。 打光也很差 貌似全是广告MV似的打光风格。
他们永远比你想象得还要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