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豆瓣阅读”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撒花《玩具总动员4》是皮克斯写给中年人的重启之书。
人到中年的胡迪已经不再被孩子需要,他很孤独,也很迷茫,却又必须表现出自己是个坚强的牛仔与成熟的英雄。
所幸,在远行的征程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孤独,作为处境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很多爱,这些爱来自他们的一屋子玩具。
在《玩具总动员》的设定中,玩具相对于孩子,处于绝对的从属,他们的使命与心愿,就是为孩子带去欢笑,如果能成为孩子的「最爱」,那就太好了。
胡迪是一个玩具牛仔。
作为玩具,他功能强大;作为朋友,他聪明风趣;作为大哥,他忠实可靠。
他当然很爱他经历过的孩子们。
他的主人,小男孩安迪,曾经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胡迪。
可突然有一天,他再也没有碰过胡迪、以及他的一箱子玩具。
他的另一个主人,小女孩邦妮,曾经也抱着胡迪玩过家家的游戏。
可突然有一天,她甚至没意识到胡迪走丢了。
就这样,《玩具总动员》色彩斑斓的画面下,除了埋藏着各类恐怖片、 B 级片梗(闪灵、异形、鸡皮疙瘩系列),还有无穷无尽的怅惘——爱与不爱、受宠与抛弃,不断地提醒着观众:快乐是短暂的,感情是渐淡的,离别是迟早的,孤独是注定的。
观众们为它流下的眼泪,又有多少是因勾起了那些伤心的回忆?
《玩具总动员 4 》中的仿 B 级片桥段能怎么办呢?
就连孩子本身也是孤独的。
无论安迪还是邦妮,都是以「戏剧表演」的方式玩玩具的,他们为玩具赋予各式各样的身份,(「邪恶的猪排博士」),在脑海中建立一个自得其乐的幻想王国,营造出一种自己朋友很多的感觉——这是因为,玩具数量与种类的大爆发,背后是中产阶级的少子化——不再有兄弟姐妹和充足的户外活动,除了玩具孩子们没有什么真正的陪伴。
可是,每个孩子都喜新厌旧,每个孩子都有很多玩具,每个孩子都迟早会接触到广阔的大千世界。
但每个玩具的世界里却都只有一个孩子。
生而为玩具,对不起。
安迪在胡迪的靴子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孤独,作为挣扎《玩具总动员》的每一部,都讲述了男一号牛仔胡迪的一段成长。
四部作品分别阐述了他的四个不同「玩(具)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孤独,「成长」帮他摆脱了当前的孤独,可是到下一个阶段,他还是会遇到新的孤独。
孩子阶段的胡迪,孤独是「缺乏关注」。
第一部中,胡迪因新款电动玩具巴斯光年的到来,而担心失去小主人安迪的爱,于是不断在主人和巴斯光年之间搞着破坏。
到了第二部,胡迪摆脱了幼稚的占有欲,但是又难免被虚荣心俘获,当他在阴差阳错间被收藏家送入玩具博物馆、享受观众的惊叹时,他一度再也不愿意回到平凡的家中——此时的他,尚不是一个能对外输出能量的真男人。
《玩具总动员2》青年阶段的胡迪,孤独是「离开朋友」。
第三部中,胡迪终于成熟了。
虽然成熟了,但生活太难熬了:安迪马上要进入大学,已经很多年没有摸过任何玩具,可玩具的天性,又让他们感到自己必须通过「被玩」来达成「物尽其用」,实现「玩生」价值。
玩具们纷纷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焦虑:对以爱为生的他们来说,世上最大的挫败,是不被爱。
《玩具总动员3》中,安迪长大了此时的胡迪却坚定着「好兄弟」心态。
当所有玩具都想放弃不爱玩具的安迪时,只有胡迪还在坚持:「我们必须要为安迪『 be there 』 ,出现在他需要我们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这是我们的使命。
」可胡迪也不得不承认,放在阁楼上落灰,对「玩具」来说,不是一个好的归宿。
但总有更小的孩子是需要玩具的。
深思熟虑之后,胡迪主动放弃了和安迪一起上大学的机会,带走了所有的玩具伙伴,转投还在上幼儿园的邦妮。
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的建议:绝不必抓住已经逝去的缘分不放,在合适的时候,淡然而从容地离开吧。
到了正在热映中的《玩具总动员》第四部,胡迪的胸怀更加宽广。
他乐邦妮所乐,忧邦妮所忧,他毫不计较邦妮早就把自己忘了,当他发现邦妮亲手打造的手工作品「叉叉」能帮她缓解上幼儿园的忧伤时,偷偷地帮她寻找失踪的「叉叉」。
俨然是把自己当作邦妮的老父亲了。
成为「老父亲」,也就意味着胡迪要面对中年阶段的孤独:事业崩塌。
他总是希望为了孩子「 be there 」,但邦妮这个孩子即使还没有到上小学的年龄,也不再需要他了。
按照胡迪一直以来的思想观念,他的存在意义已经抹杀了,成了一个「没用的玩具」——胡迪应该像《玩具总动员》系列中的几位「反派」一样,为主人的变心嚎啕大哭、愤世嫉俗吗?
孤独,作为解脱可以看到,胡迪面临的是极其典型的中年危机,映照到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大量范本——曾经辉煌的中产、白领、经理人乃至高管,走到产业转型的路口,不得不面临中年失业:自己习惯的老一套,在新时代未必行得通,强行留在以前的位置上,思想确实有点跟不上。
他们曾经认为人生轨迹会一直向上,可突然间,旧世界崩溃了,新世界里,他们不知道如何发出最微弱的光。
这种落差自然是极度痛苦的。
《玩具总动员 4》是皮克斯写给中年人的重启之书。
在这个瞬息万变、高度竞争的世界里,他们远远比孩子更需要心灵抚慰和安全感。
但中年人的背后没有热烈关切着他们的玩具,他们自己就是那个玩具,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害怕着被抛弃,却又必须表现出自己是个坚强的牛仔与成熟的英雄,不可以在上小学的第一天嚎啕大哭。
所以中年人,才是最想逃避的群体。
丰富多彩的游乐场胡迪完全可以以爱为名,继续留在邦妮身边做个沉默的守望者,逐渐沦为一个讨人厌的老头子:过时的经验、过时的想法、不甘于被边缘化,乃至喋喋不休、说教不止……还好他是主角,主角没有逃避的权利。
转折点在于胡迪在第二部中的倾慕对象——牧羊女「宝贝」,这个角色在第四部中又一次闪亮登场。
宝贝便是一个惨遭变卖的玩具,但她野性十足又独立刚烈,从不哭诉自己命运的悲惨和主人的变心,反而因来自大千世界的挑战兴奋不已。
她在巡回游乐场里不断结识新的朋友(就此造就了第四部中妙趣横生的配角团):没有主人,也生活得充实而幸福。
牧羊女“宝贝”浪迹天涯的玩具们似乎是在说:中年人,哪怕没有单位、没有编制、没有旱涝保收,也不意味着人生的大失败。
你永远不知道外面有多少你未曾接触过的大精彩。
牧羊女给了胡迪很多启发。
他也开始思考:生而为玩具,是否一定要有主人?
答案是不一定。
于是胡迪做出了惊人决策——寻找自由、离开邦妮,到广阔的大千世界去看一看——堪比中年人的「勇敢离开体制」。
当牧羊女带着胡迪爬上对玩具来说无比宏大的游乐场塔尖,胡迪发现自己的耳畔萦绕着许许多多孩子们的欢笑:更多的孩子,更多的玩具,更多的快乐。
胡迪继续思考:玩具是否一定要通过获得主人的爱,来体现自身价值?
答案依旧是不一定。
于是胡迪继续做出惊人决策——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经验,混迹游乐场,帮其他玩具寻找家,就此开启了新的事业——堪比中年人的「勇敢创业,从头再来」。
登上大篷车浪迹天涯的胡迪,试图在人生的下坡路上开启新华丽:不断涌入的新视界,不断收获的新伙伴……在胡迪和宝贝的路途上,「远行」不再是专属于年轻人的命题,中年人也要远行。
与其逃避,不如远行。
远行,坚定远行,永不畏惧地远行。
再见了,大伙儿多年以后,胡迪和宝贝可能会遍游北美的所有游乐场,内心就像攀登过世间所有高峰的人类一样丰富而沧桑。
邦妮小学快毕业了,擅长写作和讲故事。
胡迪总是会在深夜想起安迪,而结婚生子的安迪,在儿子诞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个复刻版的胡迪,再一次在靴子底部写下「 Andy 」。
胡迪真的很爱安迪,可安迪的人生,他确实没有能力跟上了。
谁让这个世界是这样运行的呢?
快乐是短暂的,感情是渐淡的,离别是迟早的,孤独是注定的,但我对你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给我一个拥抱吧,兄弟,我在自己的轨道上很幸福,不知你怎么样了?
作为主角的Woody,前三作已将他和伙伴们作为玩具的故事讲完满,完成了陪伴Andy长大的使命后到了新一位孩子的家。
但玩具的命运终会是新人胜旧人,到时玩具们又何去何从?
玩具的自我价值与不断成长的孩子间的矛盾死结,怎么解开?
所幸是没有狗尾续貂的四作,大胆地给了这些拥有自由意志的生灵以自由的结局,那残暴的欢愉,未以残暴结束。
新角色叉子的登场,阐明了玩具之所以是玩具,全在于本身的使命感。
Woody正是迷失在过犹不及的使命感上,画地为牢。
永不放弃伙伴的执拗,给伙伴们带来险境;烙印般的忠诚,在孩子一而再的视而不见中令人丧气。
而迷失,正是本片核心词Lost,同时也是丢失的双关。
迷失的原因,在片头特地回顾的Bo被送走一幕已说明,即丢失了天生一对的恋人。
意外重逢女友后,丢失的心灵被爱情补上,新的寄托让他得以自我解困。
皮克斯的电影,太有的讲了!
玩具总动员拍到第四部依然维持着高水准,或许冥冥之中有乔布斯的神佑。
看一眼神秘时间轴:1985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踢出苹果。
1986年他花了1000万美金从乔治卢卡斯(星战之父)手中收购了Lucasfilm旗下的电脑动画效果工作室,并成立了皮克斯(Pixar)。
1995年,皮克斯推出了全球首部3D立体动画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乔布斯身价暴涨逾10亿美元。
1996年,乔布斯回到了濒临绝境的苹果。
乔布斯离开苹果的那十年,恰好就是乔布斯在皮克斯制作动画片发光发热的十年,而他的产品,就是《玩具总动员1》。
乔布斯回到苹果的种种可能很难说的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玩具总动员1》掘到的那桶金,和乔布斯通过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再一次证明自己领导一个行业的远见和能力,帮助他回到了苹果,也才有了后面的那些故事。
命运很神奇,不是吗?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童年动画片,可能就没有后来的iPod,iTunes,MacBook,iPhone,iPad……也就没有今天的苹果公司。
1995年的这部动画片,居然就是煽动飓风的蝴蝶翅膀。
而皮克斯工作室和玩具总动员系列,不仅用3D技术倒逼传统动画,它们还改变了整个好莱坞动画行业的思考方式。
首先,是边缘人视角的引入,这是理工geek独有的青春期体验带来的。
在皮克斯石破天惊以前,几乎所有的动画角色主人公都是根正苗红一副主角像。
91年《美女与野兽》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颠覆了,但贝尔是村花,野兽是等待救赎王子,其实还是“变形记”版的才子佳人花好月圆。
94年的《狮子王》剧本已经哈姆雷特了,但是主角辛巴依然是注定不凡的草原王子。
95年的《玩具总动员》主角变成了不起眼的玩具,他们的视角是卑微敏感的,他们的喜怒哀乐维系在他们与主人安迪的关系上。
而此后皮克斯也从来不拍高大上的主角,《海底总动员》主角是毫无过人之处的小丑鱼,《机器人瓦力的》的主角是在地球上默默清理垃圾的过时机器人,《料理鼠王》的主角是一只小老鼠和毫无料理能力的失败厨师学徒……开玩笑的说,如果皮克斯有朝一日拍白雪公主,主角肯定既不是公主,也不是王子,更不是皇后,而是七个小矮人。
但这个影响是深远的,梦工厂的《史莱克》主角是丑妖怪史莱克,《功夫熊猫》主角是肥胖熊猫,甚至索尼去年新拍的《蜘蛛侠》,高大伟岸版的彼得帕克在一开始就死掉了,取而代之的一群成长中的平凡少年版蜘蛛侠和中年废柴皮特帕克。
但更重要的是,《玩具总动员》开始把动画片的剧本带到下一个阶段,曾经动画电影的剧本就是童话本身或童话故事的变体,但皮克斯的剧本进阶到一种哲学思考:我的价值是什么?
我该如何存在?
《玩具总动员》被低谷期的乔布斯制作出来,本身就是对皮克斯未来发展的一个预言。
从乔布斯后来带给苹果的一系列变化就可以看出来,他绝不仅仅是一个黑科技开拓者,更重要的是,他在人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上有深刻的观察。
正因为他能够定义下一个时代人与音乐的关系,人与手机的关系,所以他才能创造出属于下一个时代的产品,才有了iPod和iPhone。
而这和皮克斯的动画片有什么关系?
因为与传统动画故事更加注重故事的奇幻和起伏相比,皮克斯一直在以一个更高维度的思考来制作它的电影剧本:它不既定任何出场人物的社会角色,相反,它一直挑战出场人物本身的社会角色。
创造出胡迪的和创造出iPhone的是同一个人并不是巧合,皮克斯创造人物的思路,和苹果创造产品的思路如出一辙。
马克思说,“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把这句话里的“人类”换成产品,就是苹果创造iPhone的思路。
它通过重新设计手机与使用者的关系,创造了iPhone。
所以iPhone与之前所有的传统手机都不同,不仅仅是因为科技本身,而是苹果为智能手机创造了新的互动关系和产品定位。
我们把这句话里的“人类”换成角色,就是皮克斯创造胡迪的思路。
它通过改变传统的玩具与人类的关系,给它们新的社会角色和情感定位,这才有了胡迪。
甚至跳脱一点看,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难道不是越做越像胡迪吗?
恰到好处的独立思考,恰到好处的生活帮手,恰到好处的互相依恋。
这种剧本思路是革命性的。
传统动画的剧本创作思路一般是先捏一个人设,再为ta制造一段冒险主线,插入一些元素桥段,所以传统动画中的角色天然就有一个自己的社会位置,他们可以非常自然的站在这个位置上开始自己的故事。
但皮克斯的动画角色和他们的位置都是错位的,比如:《玩具总动员》:玩具不只是玩具,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主人的玩伴,是附属品也是守护者,既像玩伴也像父母,这远超一个玩具的天然社会位置。
《料理鼠王》:老鼠不是老鼠,它的天然角色是吃垃圾,但料理鼠王中的老鼠它的社会角色是成为一名厨师。
《海底总动员》:小丑鱼的天然角色是宠物,观赏品,但海底总动员中的小丑鱼的社会角色是父亲和儿子。
《机器人瓦力》:瓦力的天然角色是机械收集垃圾的落后机器人,但机器人瓦力的社会角色是向往浪漫爱情的男主角。
《超人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的天然角色是维护和平的超级英雄,但他们的社会角色是中年危机的父亲,精疲力劲的主妇,叛逆的青少年。
《飞屋环游记》:老人不是老人,飞屋环游记中的老人没有踏进养老院,而是走出了一辈子舒适圈的冒险家。
《寻梦漫游记》:寻梦中的亡灵已经死了,尘归尘土归土,但他们的社会角色却是在另一个世界好好活下去,圆满此生的遗憾。
独一无二的皮克斯味是什么?
通过调节每个角色错位的社会关系,走出自己的人生。
皮克斯在21世纪大放异彩,绝不仅仅因为这是政治正确的时代,我们需要不完美的主角。
更深层的需求是,21世纪是永远天翻地覆的时代,我们没办法再像20世纪那样顺应某种套路自然而然地生活下去,我们需要不停地思考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我要怎么去移动到我自己的社会角色上,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玩具总动员到第四部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社会角色的主题表达,而且把故事讲得很饱满。
我一度怀疑,四部戏,每部里主角都完成一次成长,成长难道没有尽头吗?
但安迪和邦妮的需求变化,就像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变化,他们在不断催生玩具们去思考,我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第四部里,最打动我的点是,胡迪被问到,你为什么要去保护那个叉子?
胡迪说,这是我唯一还能为邦妮做到的事情了。
胡迪这个角色,他一直被迫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变化,并去做出成长和选择。
第一部里巴斯的出现是我的宠爱和社会地位降低了,我要怎么去接受?
第二部反其道而行之,我的地位更高了,我要怎么坚持本心?
第三部,如果主人上大学,我不被需要了,我该何去何从?
第四部和第三部的情形相似,主人不需要我了,我该怎么办玩?
但《玩4》却给出了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答案。
2010年,《玩3》的答案是,找到新主人,新的生活,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2019年,《玩4》给出的答案是,放弃原来的社会角色,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从服务主人的玩具,变成探索人生的自由人。
在好莱坞完善的工业体系下,想要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没有那么难,制作团队可以天衣无缝地加入新的反派,新的笑点制造器,他们也可以公式般地交织角色的故事线,插入恰到好处的高潮泪点。
但有一点是皮克斯独有的魅力,他们的故事有前瞻性,每个角色都在思考当下与未来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即使是成年人,也总能在笑与泪之中,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该如何存在。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分割线———————————————————————评论区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乔布斯多大程度参与了皮克斯动画的内容制作。
首先这个问题略有跑偏。
皮克斯的剧本好,不是因为那是乔布斯直接参与写的,而是因为皮克斯工作室与传统电影公司不同。
传统电影公司以娱乐行业的思维来展开情节,而皮克斯是以科技公司制作新产品思路来创作人物。
不是乔布斯这个人重要,而是科技公司的这个思路重要。
但皮克斯的这种科技公司基因,是乔布斯本人的参与和选择的结果。
另一方面,乔布斯1986年开始做皮克斯的CEO,到95年玩具总动员1上映。
最高决策者不需要直接参与内容制作,通过做决策和雇佣合适的员工就可以影响最终产品。
就好像马化腾之于腾讯,李彦宏之于百度。
他们不可能参与每一个产品的设计和上市,但是他们是通过制定目标战略,通过控制把什么样思维和水平的员工,放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最终评估和拍板,来控制最终产品的。
可能员工觉得,这个产品是自己制作的,没有老板的直接参与,但最高决策者实际上最大的功劳就是选择了这个员工而不是别的人,并把他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有趣的是2010年以后皮克斯的电影质量下降,而迪斯尼的动画电影质量显著上升,很多人怀疑是越来越多的皮克斯员工流入迪斯尼导致的,可见原始的皮克斯团队确实优秀。
那为什么是这样一支团队,这不就是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功劳吗?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做一个3D动画顺理成章,但玩具1是第一部3D动画,玩具1做成3D动画,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内容制作决策。
所以,他的战略,视野和领导风格就足以决定产品了。
他不需要直接参与制作,甚至具体到剧本创作这个程度,如果管理者要亲力亲为到这个程度,也未免太狭隘了。
但如果非要深挖这个问题的话,也是很有意思。
我觉得比较有可能的情况是,只有玩具总动员1乔布斯是直接参与了内容制作的。
而皮克斯之后的电影,他不参与,不过此时皮克斯的精神,招牌和团队已经确立下来了,他自己的工作重心也回到了苹果。
乔布斯在IMDb上的影人页显示(https://www.imdb.com/name/nm0423418/?ref_=ttfc_fc_cr5)他一生中唯一作为执行制作人参与的电影,就是玩具总动员1(但之后皮克斯的每一部电影,他都是特别感谢对象,即使是皮克斯被迪斯尼收购了以后,甚至在他去世以后)。
如果这个执行制作人只是挂名,那没道理只挂名玩具1而不挂名后面的皮克斯电影。
所以我比较倾向于玩具1里,他的这个“执行制作人”是有含金量的。
玩具1肯定是他深度参与的项目。
但他内容制作参与到什么程度呢?
我看到的资料有两个版本:一说乔布斯也参与了内容制作,二说乔布斯根本不了解电影插不上嘴,实际上只负责了营销和商业谈判的部分。
当时的情景已不可考,每个版本都很难说完全可信,不过我比较倾向于前一个版本。
按照当时的情景,乔布斯的其他公司经营状况并不好,玩具1是他那个时间点上最重要的翻身机会,而且最终也确实帮助他重回了苹果。
按照正常的逻辑,如此至关重要的一个产品,乔布斯又是这样深度产品控的性格,他不大可能当一个甩手掌柜。
一个天才,通过独特的科技眼光和战略决策,搅局另一个行业走出事业低谷,拿回属于他的东西。
挺像乔布斯会干出来的事。
Letting go of something you had is hard enough.It’s even harder to finally come to the cruel realization that you never really had anything. All the memories and emotions you are still clinging onto are just a one-man show of your own delusion. Through and through, Woody is trying to replicate what he had with Andy and project that love onto this new girl. But Bonnie probably never loved Woody, not the way Andy loved him anyways. Woody is just one of the toys that got handed over to her. He is someone else’s memory. That’s why Bonnie cares so deeply about Forky, because that is the first toy that’s truly of her own. Woody did so much for Bonnie though, like any of us would who are desperately in love or feel responsible for someone. He even gave away his voice box for Bonnie, voluntarily. He lost a piece of himself that will never be recovered. And Bonnie? She did not even notice Woody was gone in the end. Woody is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who just would not let go, who would not let go of the fact that he or s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Before you gave more pieces of your heart away, please, please take a good look at yourself. When you finally meet someone who cares for and loves you full-heartedly, you will no longer be the best of you, the full version of youself. Because you have burnt yourself so much, and you have given away pieces of your heart way too soon, to the wrong people. That’s probably the most tragic thing of them all.
看完Toystory4,恨不得一脚怼死那个邦妮。
真替安迪感到不值。
上一部结尾看得那么揪心的告别,安迪临走前那一回眸的不安和苦笑,甚至让我觉着胡迪就永远跟他在一起吧,也能永远和巴斯们在一起,因为这才是胡迪,一个领袖的玩具。
结果邦妮(原谅我上一部对她就没有好感)非得死乞白赖把胡迪要过去,嗯对,胡迪自己也钻那纸箱里了,他是想和伙伴们在一起。
说到这儿我想问一句编剧各位是不是没有看过上一部,还是铁了心这一部要给胡迪改命,好家伙这部开篇就宣布他失宠了,反差也忒大了点儿吧。
二者先前约定好好照顾胡迪,就这么照顾的?
对得起你在人脚底下写的那行名字么?
全片贯穿着胡迪的奉献精神——操碎了心。
又是救玩具,又要顾全大局,又是奉送发声器,还要给那看着就很阴险的洋娃娃找新主人。
(这里插播一句,我开始心疼上一部的反派草莓熊了,人长的也比你可爱吧,最后还是没有选择被原谅挂垃圾车尾了。
好了我明白你们是想讲女性独立。
不过她即便是拿到了胡迪的发生器也不会招人待见真是意料中事)然后我们绝对男主角胡迪桑最后干脆失宠了认命了把自己给放逐了。
Excuse me?
这还是胡迪么?
前三部立起来的人物形象全给毁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玩具会赋予孩子怎么样的成长记忆。
我小时候真觉着自己的玩具会在不为我知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生活。
谁说toystory说的不是真实的故事呢?
我小时候最爱的一只是我三岁时我奶买给我的兔巴哥,从小一直抱着,就像我的胡迪,是玩具头儿。
他一直陪着我,就像我的兄弟一样,我不舍得将他送出,也断然不会将其遗弃。
但的的确确年少时那些和他一起伴我成长的玩具也都所剩无几。
不过好在我记得,他们都是谁,长什么样,也很感谢他们完整了我的童年。
我想,我们之所以热爱玩具总动员,也是因为他们让我们的童梦圆满。
P.s. 前作老玩具们全部加起来戏份还没一个叉子多,我求求编剧赶紧再出一个小剧场让巴斯暴暴龙土豆先生们干脆跟胡迪一起流浪算了。
胡迪:叉叉快回来!
叉叉:我是个垃圾!
合:抱抱~看完电影,真的有点超乎想象!
价值观塑造很高级。
庆幸在正确的时间遇到《玩具总动员》系列。
小学看的第一部,讲述友情;十几岁看的第二部,讲述寻找自己的追求;二十几岁看的第三部,讲述成长的烦恼;如今三十几了,第四部追逐真爱与人生选择!
回家久久不能平静,为了搞个叉子去KFC吃了个鸡腿饭,结果给的叉子黑色的,回来翻了翻以前点外卖剩下的一次性餐具,剪了个勺子🥄于是拥有了我的玩具总动员4~
随着经典的PIXAR(皮克斯)跳灯片头在“叠化”剪辑中镜头一转来到一个雨夜,《玩具总动员4》随之拉开了序幕,从1995年《玩具总动员》第一部上映以来,《玩具总动员2》(1999年)、《玩具总动员3》(2010年)都带给过观众难忘的回忆,如今,时隔长达24年之久,在《玩具总动员3》以近乎完美的剧情结尾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之后,《玩具总动员4》又回来了。
许多人怀疑迪士尼(皮克斯)是否有必要重启一个看似已经终结的系列,担心续集变成狗尾续貂。
更何况《玩具总动员》并非一个普通的IP,而是乔布斯时期的皮克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亦是皮克斯传奇生涯的起点,《玩具总动员》对皮克斯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
事实证明,皮克斯出品从不让我们失望,《玩具总动员4》并未沉溺于前三部玩具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而是将重点转向玩具内心以及玩具之间的关系,以一个自由主义视角下尊重个人内心选择的故事再一次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泪水。
(一)《玩具总动员1》分析 《玩具总动员1》讲述的是玩具(胡迪)在新成员(巴斯光年)加入后如何面对主人和新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
贯穿整部电影的危机和主题是“新玩具会抢走主人对我的喜爱和关注吗?
”关键词是友谊和珍惜,珍惜儿时的玩具、玩伴与美好回忆,玩具之间从竞争对手到互相帮助最后成为了挚友。
《玩具总动员1》着重于自我和他者(主人和其他玩具)的关系,他者关系中,玩具和主人的关系属于更为重要的位置,有许多“我-他关系领域”的道德问题探讨,其中,包含了心灵哲学(玩具是否存在类似人类心灵的感受?
)、本体论(世界是什么?
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的一些思考。
(二)《玩具总动员2》分析 《玩具总动员2》讲述的是玩具(胡迪)发现自己曾经的辉煌,面临着去做展览品和做回主人玩具之间的抉择。
是被许多观众喜欢,做一个展览馆里风光无限的模特?
抑或是仅仅被主人(安迪)一个人所爱?
这份爱有着明确的保质期,明知道随着安迪的长大,这份爱将褪色甚至消失,仍然义无反顾、不愿意错过与安迪相处的每一个瞬间。
因此,贯穿《玩具总动员2》的主题是:“为了爱放弃一些东西,无怨无悔的付出,值得吗?
” 《玩具总动员2》着重于自我与内心的关系,是“自我认知领域”,探讨了“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等认识论、本体论的问题,玩具制造出来当然是为了给孩子带来快乐,但孩子会长大和厌倦,玩具会损坏和老去,以决定论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可逆的。
玩具陪伴的使命和孩子终将长大的之间的悖论会让我们对玩具的处境和选择感同身受,并有一些别样的思考。
(三)《玩具总动员3》分析 《玩具总动员3》讲述了玩具们被错当成垃圾丢弃进了一个可怕的幼儿园,回到家又面临和即将上大学的主人(安迪)离别的故事。
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主人长大了,玩具怎么面对?
”最后安迪将玩具们转送给同样热爱玩具的小朋友邦尼时,流露的眷念和不舍之情深深打动了许多观众,也为三部曲画下了一个无比美好的休止符(当时以为第三部是系列的终结篇) 《玩具总动员3》着重于自我与幸福的关系,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即“什么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
”虽然不要求玩具们过哲学家要求的“沉思的”、“不动心的”、“理性的”生活,但如果玩具有自我意识,丢弃、离别或遗忘是玩具的宿命吗?
能找到下一个喜爱它们主人的玩具毕竟是少数,被遗弃的玩具将如何面对自我或者找到新的人生目标呢?
同时,《玩具总动员3》还通过大熊的幼儿园涉及到哲学中“正义”这一道德问题的探讨,即,社会在追求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如何平衡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关系,也就引出了以个人出发建构政权(追求自由放任也有放任社会不公的风险)和以集体出发建构政权(追求平等的同时也有jiquan和发展活力不足的风险)的分歧。
幼儿园的“坏”玩具大熊追求的是极端的“功利主义”(即主张造成最多数人的最大效益才是道德的)。
即使少部分玩具被欺压也在所不惜;而以巴斯光年为首的玩具们无疑更倾向于康德“义务论”和罗尔斯《正义论》的正义观。
(四)《玩具总动员4》分析 《玩具总动员4》不想剧透,但它终于跳出了以玩具和主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窠臼,玩具和新主人邦尼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剧情的重点,整部电影以公路片的架构讲了一个热闹有趣的冒险故事,胡迪邂逅了一批性格各异、遭遇不同的新玩具(既有被遗弃的也有寻找新主人的),重逢了昔日的所爱,更重要的是,在探险过程中,通过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内心的选择,胡迪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选择,抛弃自己作为玩具的使命和人设,真正看清了什么是对自己真正重要和珍惜的东西,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玩具总动员4》依然着重于自我内部的关系,探讨了人(玩具)将通过什么来定义和建构自我(情感?
欲望?
或是理性?
)流浪玩具们对自身存在与“居所”的关切、胡迪对自己内心的追问共同交织,构成了贯穿本片的主线。
最后,自由主义的“倾听内心声音”“由自由意志主导一切”站了出来,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但终归是现今社会意识形态能给出的最好回答。
四部电影中的反派也各有特色,有虐待玩具的恶主人,有一心想要成为展览品的玩具,当然,最多的还是被遗弃、被虐待,或者从来就没有主人喜爱过的玩具,系列电影通过恶的一面展示了造就自私、冷血、暴力等不同的人物性格侧面的社会根源,为了不剧透就不细说了。
(五)缺点和结语 当然,本片也有缺点,按照“契诃夫之枪”:“第一幕出现一把枪,第三幕必定会发射”的剧作规则,电影中每一个新出现的人物都肩负着重要的推动剧情、表达观点等重要作用,但《玩具总动员4》中出现的新人物(玩具)实在过多,即使导演花了大量笔墨塑造人物,但还是有个别新人物(玩具)的出现并无太大价值,对剧情发展没有意义,新人过多导致新增的人物(玩具)群像显得面目模糊,缺乏人物弧光。
反而还减少了对主角之间情感和原有系列人物的刻画空间,有点得不偿失。
当然,抛开对新增人物过多的责难,影片整体的质量依然值得肯定。
依稀记得2010年,坐在电影院中的我被《玩具总动员3》深深的打动,9年后的《玩具总动员4》,凭借真挚的情感,依然是一部直抵人心的佳作,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有力争夺者,建议复习完前三部之后观影。
A113、Luxo彩球、比萨星球卡车,这些皮克斯经典彩蛋在哪里?
影片竟然致敬了恐怖电影《闪灵》?
《玩具总动员4》中这些隐藏彩蛋你都发现了吗?
皮克斯彩蛋篇二见钟情古董店据说我们能在影片中看到几乎每一部皮克斯动画作品(包括短片)的元素,而二见钟情古董店则是寻找这些彩蛋的绝佳场景。
首先,这家古董店始于1986年,这正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正式成立的年份。
古董店的门牌号为1200,而现实中皮克斯加州总部的地址编号也是1200号。
1200 Park Avenue, Emeryville CA皮克斯彩球胡迪和牧羊女从屋顶潜入古董店时,可以地上有一个带着蓝黄色条纹和红色五角星的彩球。
这是皮克斯动画的经典彩蛋——Luxo Ball,出自皮克斯第一部短片《顽皮跳跳灯》,其后多次出现在《玩具总动员》系列等作品中。
《玩具总动员》(1995)A113古董店中出现了"A113"字样的图案,这是皮克斯动画最经典彩蛋之一。
"A113"是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动画绘画教室的门牌编号。
皮克斯动画部的主创人员大多都上过这所学校,因此他们常在作品中加入“A113”以作纪念。
除了A113,影片中还能看到写有"Papa Rivera"的广告牌,致敬了本片的制片人乔纳斯·里维拉(Jonas Rivera);还有Catmull奶油苏打广告,致敬了皮克斯的联合创始人艾德·卡姆尔(Ed Catmull)。
另外在片尾彩蛋中,嘉年华乐园搬到了一个叫做New Stanton的地方,致敬了《海底总动员》和《机器人总动员》导演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
皮克斯元老古董店中可以看到多个“PJ‘s Pop”的陈旧标志牌,实际上PJ是《玩具总动员》导演约翰·拉塞特的儿子的名字缩写,也就是说,“PJ's Pop”也就是约翰·拉塞特本人(Pop有父亲的意思)。
RMR F97开场带走牧羊女的汽车的牌照号码为RMR F97,这个看似随机的字符组合实际上是一个特别的彩蛋。
故事要追溯到20年前皮克斯制作《玩具总动员2》时,当时影片已经快完工了,但这个时候有个程序员不小心输入命令"rm -r -f",把所有文件都删除了!
幸好,有一位因为怀孕休假的员工在家里保留了整部影片的备份,才避免了灾难性的后果。
致敬米老鼠影片中,胡迪为了不被老太太发现而假装成一个电话机,他的姿势实际上模仿了七八十年代出产的米老鼠卡通电话。
比萨星球皮克斯的经典彩蛋之一——比萨星球,首次在第一部《玩具总动员》登场,后来几乎在每一部皮克斯动画中都会作为彩蛋出现。
本片中,当在射击场小哥出场时,可以看到他的小腿上有一个比萨星球卡车的纹身。
恐龙加油站邦妮一家自驾游途中停靠在恐龙加油站(Dinoco Gas),这家企业可以说是皮克斯世界的石油巨头了,在第一部《玩具总动员》和《赛车总动员》系列中都有出现。
三郡地区从以往的影片可以得知,《玩具总动员》整个系列发生在一个叫做“三郡”(Tri-County)的地区,所以在邦妮爸爸租来的RV房车上能看到这个地方的标志。
《玩具总动员3》中,玩具们差点在Tri-County垃圾场被销毁。
锡铁小兵胡迪和牧羊女进入古董店的秘密基地时,给他们开门的是一个小铁人玩具。
这个小铁人名叫Tinny,出自皮克斯1988年的短片作品《锡铁小兵》(Tin Toy)。
这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动画短片,也是《玩具总动员》的创意来源。
《锡铁小兵》(1988)皮克斯短片胡迪和牧羊女利用胶片举起助跑器时,他们旁边堆放着几个游戏盒子,其中就有“Lifted”和“Knick Knack”,分别是皮克斯的短片作品《绑架课》和《小雪人大行动》。
弹珠机中出现的老鹰玩具Franklin来自《玩具总动员》系列的短片《小玩具》。
影片中,邦妮一家在途中光顾了一家叫Poultry Palace的快餐店,这也是一个来自《小玩具》的彩蛋。
虫虫危机老太太家里的冰箱中有一个“山珍海味”中餐外卖盒,这是皮克斯动画中的常见彩蛋,首次出现在《虫虫危机》中。
古董店中能看到一个Casey Jr.曲奇盒,这是《虫虫危机》中运送昆虫马戏团的盒子。
怪兽电力公司邦妮的幼儿园同学中有一位双马尾齐刘海妹妹,这个形象会让你想起哪个经典皮克斯人物呢?
没错,她就是《怪兽电力公司》中的小女孩阿布(Boo)。
《怪兽电力公司》(2001)海底总动员影片开头邦妮在房间里玩耍时,身上戴着一个小丑鱼花纹的救生圈,让人想到《海底总动员》中尼莫与马林。
《海底总动员》(2003)古董店中能看到《海底总动员》中出现过的潜水镜。
《海底总动员》(2003)潇洒公爵等旧玩具藏身的弹珠游戏机叫做“提基派对”(Tiki Party),上面有提基石像的图案,让人想到《海底总动员》中尼莫在鱼缸里看到的一幕。
《海底总动员》(2003)机器人总动员注意看臭鼬小车上的电池,上面印着BNL的标志,也就是《机器人总动员》中制造瓦力的能源公司大卖家(Buy N Large)。
飞屋环游记嘉年华中能看到《飞屋环游记》主角卡尔的气球小车,不知道卡尔是否在场呢?
《飞屋环游记》(2009)小羊给牧羊女拾来的废品中有一个印着葡萄图案的瓶盖,这是《飞屋环游记》中小时候的艾莉送给卡尔的“徽章”。
《飞屋环游记》(2009)古董店中能看到《飞屋环游记》中老头卡尔的拐杖。
另外古董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狗狗在打扑克牌的油画,里面的角色有《飞屋环游记》中坏老头Charles Muntz和忠诚的狗狗Dug。
勇敢传说盖比娃娃常在的衣柜能看到一个古董碟子上有《勇敢传说》中梅里达的家族标志。
《勇敢传说》(2012)头脑特工队古董店中能看到TripleDent口香糖的广告牌,这个品牌曾出现在《头脑特工队》中,还记得莱利脑中的洗脑广告歌吗?
头脑特工队(2015)寻梦环游记巴斯光年被困在射击场时,在他身旁挂着各种颜色版本的《寻梦环游记》吉他。
小火箭上还有Luxo彩球的图案在古董店的留声机上能看到《寻梦环游记》中“歌神” 德拉库斯的唱片。
魔幻环游记皮克斯素来喜欢在动画中埋藏下一部作品的彩蛋,本片当然也不例如,留意嘉年华乐园中的摊位,其中一个叫做Dragon Zone,上面还有一只小龙,它正是来自皮克斯2020年上映的《魔法环游记》(Onward)。
玩具角色篇盖比娃娃新角色盖比娃娃(Gabby Gabby)的造型颇有60年代玩偶Chatty Cathy的影子,也令人想起老版《阴阳魔界》中恐怖的Talking Tina娃娃。
腹语木偶盖比的四个木偶打手The Bensons让人想起《鸡皮疙瘩》中的Slappy,影片中他们没有说过话,正符合腹语木偶的设定。
事实上在最初的设定中,胡迪的形象是一个腹语木偶,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生厌的反面角色。
潇洒公爵潇洒公爵的玩具广告实际上在70年代是真实存在的,风格也是极其浮夸,估计当年的小孩买了玩具后都能感受到与公爵前主人一样的失落。
其实潇洒公爵早就出现在《超人特工队2》中了,安躺在巴小杰的婴儿床中。
《超人特工队2》(2018)潇洒公爵是由好莱坞男神基努·里维斯配音,他本人是一个摩托车爱好者,甚至创立了自己的摩托车品牌。
结尾彩蛋中,潇洒公爵得知两只活宝玩偶能发射光线时,惊叹一声“Whoa”……实际上,这是基努·里维斯的一个(奇怪的)个人标志。
有网友别有心裁地统计了基努在影视作品中发出“Whoa”的次数,足足有一百多次……
约翰·雷森博格约翰·雷森博格是一位资深的动画配音员,参与声演了迄今为止每一部皮克斯动画长片,被称为是“皮克斯的幸运星”(Pixar Lucky Charm)。
在本片中,约翰·雷森博格回归为小猪火腿(Hamm)献声。
经典电影胡迪和叉叉初次进入古董店时,留声机播放着《闪灵》的歌曲"Midnight, the Stars and You"。
古董店中的玩具里还出现了星球大战中的欧比旺和阿夸利什人,他们都是80年代生产的Kenner玩具人偶。
留意欧比旺一直在用手上的光剑砍阿夸利什人的肩膀,恶搞了《星球大战》中欧比旺在酒吧里砍去Ponda Baba的手臂。
胡迪遇到的特种兵队长名叫Combat Carl,胡子硬汉的形象致敬了《铁血战士》演员卡尔·韦瑟斯(Carl Weathers),而且这个角色也是由卡尔本人配音的。
巴斯的”内心独白“中有一句”Open the pod bay doors“,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中的经典台词。
潇洒公爵骑着摩托在巨大的月球前一跃飞起,令人想到了《ET外星人》的著名场景。
片尾彩蛋影片结束后有3+1个片尾彩蛋,其中3个穿插在字幕中,而在所有字幕滚动完毕后还会出现一个隐藏片段。
片尾彩蛋1胡迪和牧羊女决定帮助嘉年华乐园中的玩具找到主人,于是他们让前来玩射击游戏的小朋友都轻松击中目标,赢得奖励将玩具带回家。
片尾彩蛋2兔哥达鸭两个活宝又自嗨起来,想象自己变成了巨型玩偶,眼睛还能发出激光,一路追击可怜的射击场小哥。
片尾彩蛋3邦妮家的玩具们又迎来新的小伙伴——女版“叉叉”,当然她对自己的认知还是一件垃圾,这时叉叉上前告诉她:“我们是玩具”。
隐藏片尾彩蛋所有字幕结束后,皮克斯的经典片头再次出现,只是这次的主角由顽皮跳跳灯换成了影片中的潇洒公爵。
潇洒公爵跳到一半时,还出现了影片中未能与胡迪击掌的玩具士兵,并与潇洒公爵完成了击掌动作。
Kaboom!文 | 彩蛋君KL【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授权】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号「电影彩蛋堂」,分享你感兴趣的电影内容。
《玩具总动员4》里探讨的内容也非常多,比如说遗弃、成长的痛楚、使命感、和自己和解、成全对手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它着重笔墨探讨了“你应该如何选择你的人生轨迹”这个大命题。
这其中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以巴斯光年、翠丝、土豆先生土豆太太等(老)玩具所代表的“舒适区派”。
包括新加入的叉叉,他也是这一派的。
所谓“舒适区派”,意思是这些玩具生活在一个“kid”的世界里。
他们的天地就是他们的小孩主人的世界,在这里几乎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他们的使命就是陪伴他们的“kid”。
在这一部中,他们所有人,包括巴斯光年在内,也多多少少地经历冒险。
但是这种冒险的唯一目的就是重建他们的“舒适区”,让他们的主人邦妮开心。
这个概念深深地被植入在前三部里面,从胡迪第一个“kid”安迪,到他亲手把这些玩具转交给另一个kid邦妮,我们完全接受了这个设定:每一个可爱的、完美的玩具,都有一个主人。
很好,我们几乎不会去思考另一种可能:如果一个玩具没有主人呢?
那么在这一部,引入了一个新角色——哦不,老角色——牧羊女宝贝。
她没有主人,她是典型的“世界派”。
第一部《玩具总动员》中的胡迪和牧羊女宝贝宝贝这个角色只在第一部里出现,她是一个台灯的瓷器装饰,穿着粉色的裙子,是乖乖女的样子。
这一集开始的时候,讲述了一个八年前的故事,宝贝和其他一些玩具被送走了。
胡迪和她告别的时候,宝贝非常善解人意地说:“It’s okay. I’m not Andy’s Toy, remember?”这里我有点理解偏差——她的意思可能是,a) 她是安迪妹妹的玩具,所以不属于胡迪的世界,胡迪不用救她;b) 她本身是个台灯装饰,她的属性根本就不是玩具!
《玩具总动员4》里的胡迪和宝贝胡迪再次遇到她的时候,她简直是一个女战士!
她从一个可爱的,永远守护在台灯旁边的粉色牧羊女,变成了足智多谋能打能斗的女战士。
有一幕我特别喜欢,她准备开车(鼬鼠玩具)出发,然后把粉色的大裙子一扯,底下是——一条干净利索的裤子,披上披风,牧羊棍和她的绵羊都成了她的武器,天哪,我好激动!!!
那么她是怎么回事儿呢?
她认为,并不是所有玩具都必须要有一个主人。
她离开安迪家之后,就一直在一个游乐场的沙滩里,孩子们来了就陪他们玩一下,孩子们走了就有她自己的世界。
而且,她锻造了一身本事。
相比于她经历的冒险,“舒适区派”的小冒险简直就是小case了:有一幕他们一起去救叉叉,她不小心把手折断了。
胡迪吓得大叫,她冷静拿双面胶粘好,还要安慰胡迪说:“Don’t worry! It happens all the time!”站在游乐场的旋转木马棚顶上眺望,她说:“拥有了这一切,谁还想要一个kid的世界呢?
”引进的新的几个角色,对这两个派别的理解都有不同。
新的娃娃盖比从来没有过一个kid,她也不享受古董店/游乐场里那种没有kid的人生,她就是想要一个kid,给她带来温暖。
她就是想回到大家都有的那个“舒适区”。
丫丫和兔兔本来是在游乐场里被人赢走的玩具,他们本来也是想被kid打中然后赢回家陪伴kid,但是一直都没有实现。
在经历过冒险之后,他们还是和宝贝坚定地成为了“世界派”。
主人公胡迪是从“舒适区”里主动跳进更大世界里的。
刚开始,在邦妮家的时候,他明显已经觉得自己被忽略,但是他还是努力地给自己催眠:“邦妮需要我,我必须呆在这里陪伴她。
”到最后,经历过冒险,他还是选择了离开邦妮,和宝贝一起去看世界。
所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你发现你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有一些步伐你想迈出,却又不确定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要犹豫,迈出去。
或许会有阵痛,但是相信你自己,之后的人生会精彩起来。
片尾结束的时候给了很多镜头,讲述胡迪、宝贝、丫丫和兔兔在游乐场里的冒险,非常有意思。
还有另外一个维度。
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来自于小城市,在上海香港伦敦纽约巴黎生活多年之后,就觉得自己看过了世界,觉得他们自己更应该比那些安逸于小城市生活的人更“高级”,谈吐和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优越感。
不得不说皮克斯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整部影片并没有拿这两种人生做比较,没有去批判哪种人生好,哪种人生不好。
不管是宝贝这样勇猛十足,努力去看世界的玩具,还是守护在小主人的卧室里,人生都围绕着kid转的玩具,影片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那么,难道我们对自己不满意的生活,也需要像这样去肯定?
是不是有一点自我催眠?
别忘了,电影笔墨最多的是胡迪,以及经历了冒险之后,胡迪的转变。
代表舒适区的邦妮的卧室
代表更广大世界的游乐场答案在这里:胡迪和宝贝吵架的时候,都用到了“lost”这个词。
胡迪说宝贝是lost toy,这里lost的意思是,她被主人抛弃。
宝贝让胡迪自己好好想想,他自己是不是lost了,这里的lost的意思是,他的内心是否迷失了。
不管是留在舒适区,还是当一个世界公民,你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你的内心渴望什么?
如果你的内心告诉你,这里不适合你了,那你就不要犹豫;同理,当你觉得孤独、寂寞,需要一个安慰的家来给你温暖的时候,那你随时随地,鼓起勇气就回来。
只要你忠于自己的内心,聆听你的inner voice,勇敢一点,那么,你做什么样的选择,都是正确的。
谢谢,我曾经、现在和将来所有的玩具们。
(《玩具总动员4》散场之后)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银河系,太空骑警巴斯光年和牛仔胡迪正在展开一场新冒险……
(“我是你好朋友”)他们是小主人安迪最喜欢的玩具。
从房间到公路,从垃圾堆到幼儿园,胡迪和巴斯伴随着“我是你好朋友”的BGM,斗过恶狗和熊孩子,打过亲爸爸(此处应有“Noooo!
”)和玩具商,兼任心灵导师,让大Boss改邪归正…3部《玩具总动员》作为皮克斯最卖座的系列动画,见证着3D技术的进步,也见证着主人公安迪的成长。
(“我是你爸爸……”)最后,他们脚底写着的“安迪”终于换成了“邦妮”。
旧玩具换了新主人,而翠西、弹簧狗、抱抱龙、蛋头先生和太太、火腿、小绿人们也永远离开了蓝天白云环绕的小屋,成为另一个孩子的快乐之源。
(啊啊啊啊啊不要离开安迪!
)这是个伤感又完美的故事。
从1995年到2010年,《玩具总动员》用了3部电影,完美地讲述了:“玩具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也正因为如此,一开始,我对《玩具总动员4》是拒绝的。
当年被父母带进影院的小毛孩,早就长大成人,日常跟在自家孩子屁股后面收拾玩具箱。
再揪着“玩具的意义”不放,这系列怕是再来个五十集都拍不完。
但影片开场10分钟后,时光倒流,暴风雨之夜,年幼的安迪再次出现在银幕上,冒着大雨四处寻找胡迪,而牧羊女被打包塞进纸盒里,成为家庭之中第一个被抛弃的角色,我感觉我的心被扎透了。
这一次,皮克斯不仅解释了牧羊女在第3部中的缺席,也精准地戳中了我们这些中年死宅的泪点——想要坚决果断地和童年说再见?
放弃吧,你内心永远是那个喜欢玩具的孩子。
于是《玩具总动员4》又一次回到出发点,在“玩具是什么”的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
而且,他们给出的答案依然漂亮。
01 玩具,是什么?
玩具是什么,这是《玩具总动员》4部一直在探讨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在电影开篇就抛出来了——《玩具总动员1》中,胡迪作为小主人“曾经最喜欢的玩具”,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是巴斯光年带着那些太空科技感十足的小玩意儿,降落在安迪的小床上。
主人对新玩具珍爱有加,冷淡了胡迪,从而导致一场“争宠”的闹剧。
最新、最好、最高级的那只机器人,才算是玩具吗?
(飞向宇宙,浩瀚无限!
)接下来的电影中,玩具层出不穷,外形设计也越来越有趣。
可是到了这一部,新角色“叉叉”的出现给“玩具”带来了全新定义——它并不是从店里买回来的新款商品,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玩具。
它只是邦妮用幼儿园垃圾桶的废旧材料粘出来的小玩意儿。
但这个算不上是玩具的叉叉,却给邦妮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安全感。
它的脚底有邦妮写的名字,它的安身之地是邦妮的小床。
它陪着邦妮玩耍和入眠,熬过了社交恐惧和入园焦虑。
胡迪和其他玩具们也一直呵护着叉叉的成长,包容它制造的麻烦与笑料,就像当年迎接安迪的每一个新伙伴那样,让大人眼中的“垃圾”变成了邦妮最需要的“朋友”。
(迷惑……)与之相反,古董店里的盖比娃娃竭力保持着优雅与精致,不惜一切代价修复自己的发声盒,活得简直像个恐怖片里的反派,却并不能与梦想中的小主人相伴。
(……确定这不是恐怖片?
)所以,玩具是什么?
精美洋娃娃,还是旧叉子粘的小人?
都可以是。
但《玩具总动员4》带我们思考了问题的本质。
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玩具是什么吗?
手绢儿缝的娃娃,塑料丝编的小金鱼,纸盒子糊的变形金刚,拖把棍子裹成的光剑。
两块木板连在一起,再给自己套上舅舅的皮夹克,就是霹雳游侠和他的跑车。
一个塑料恐龙能在全班传个遍,所有孩子都觉得那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是侏罗纪公园里最最厉害的霸王龙。
而当手绢儿娃娃沾了泥,塑料金鱼开裂,纸盒子被当成破烂扔了,拖把棍子撅成两截,舅舅气急败坏地收回皮夹克还让老妈把你臭骂一通,塑料恐龙被埋到学校沙坑里再也找不到——你会和邦妮一样放声大哭,眼角挂着泪花躺在被窝里。
如果爹妈说“给你买个新的、更好的”,你一定会哭得更厉害,因为不一样,新玩具真的不一样,不是你倾注心思、画了3天草图、弄了满手胶水做出来的那只。
每个孩子都明白,玩具的本质,是能带来最纯粹快乐的那个东西。
哪怕在别人眼里它是个破烂。
这下你也许明白,小侄子为什么把你买的原版光剑扔一边,却把楼下捡的木棍视若珍宝。
这个道理,长大后太容易忘记,所以《玩具总动员4》让一个称不上“玩具”的叉子当第一配角,让邦尼喜欢叉叉甚至超过了别的玩具——再想想,牧羊女是个灯座,火腿是个储蓄罐,弹簧玩具狗...meh,夜市路边摊上10块钱俩,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玩具。
在安迪眼里,它们却和哔哔作响的高级玩具“巴斯光年”一样重要。
“我是你好的朋友。
有些人或许比我更有智慧,更加强大,但他们不能像我这样对你爱得毫无保留。
“主题歌里这样唱道。
02 你的玩具,要到哪里去?
记得《玩具总动员2》中,巴斯光年在玩具店中看到货架上的无数个“自己”,进而产生了对存在意义的怀疑,也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摆上了台面。
玩具是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还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附属品?
(巴斯光年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产生过怀疑)问胡迪,胡迪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玩具的一生,就是要陪伴主人啊。
在《玩具总动员4》的前半个小时,胡迪依旧没完没了地讲着:玩具要给主人带来欢乐,要在他们不安时抚慰心灵。
在他看来,陪伴邦妮几乎是安迪交给他的下一个任务。
在这一强大的使命驱动下,他必须保证所有玩具都能以最佳状态出现,为此不惜变成一个唠唠叨叨的导师,一板一眼地教导新玩具“叉叉”。
(导师胡迪,沿路答疑)但一句没头没脑的“安迪”,暴露出了胡迪的心结,“我要到哪里去?
”在安迪走后,胡迪曾经不止一次问过自己。
安迪将玩具送到邦妮手上,是想让自己最爱的伙伴们过上好生活。
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旧玩具也许不能带给新主人同样的快乐。
或者说,你出于好意的安排,对它们并不是最好的。
就像当年你把心爱的变形金刚送给弟弟,他顺手就扔进了床下。
在邦尼家里,储蓄猪存钱罐“火腿”被迫成为银行家,翠西别上警长徽章骑马乱跑,胡迪关进壁橱里落灰……当玩具大军们留在卧室里被精心修补和洗涤,牧羊女(胡迪的官配女友)却换上长裤,披上披风,一路开着臭鼬车,毫不在意折断手臂,走进游乐场,在漫天焰火下给其他的孩子带来快乐。
她说:儿童卧室不是我要待的地方。
于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胡迪为了找女友一路追随,最终发现自己的归宿:玩具,也许还有“做主人的好朋友”之外的选择。
其实这也是死宅们多年的心结:那些在漫展上费尽心思抢来的限量版手办(还一口气买了三个),每个都不开塑封不拆盒放三年,偶尔拿出来扫一扫上面的灰尘,再拿出来炫耀一番:“这是我最珍贵的伙伴哟!
”真的是这样吗?
玩具才懒得理你呢,哼!
值得一提的是,《玩具总动员4》并没有试图评判对错——盖比娃娃渴望拥有主人,巴斯光年继续陪伴邦尼,胡迪和牧羊女去游乐场独立生活......每个玩具的选择都没错,都值得拥有完美归宿。
当年你买它回家,也都是因为喜欢。
但是,很少有人能永远守着一个玩具从小玩到大,就像没有宅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爬墙。
真的不再感兴趣了,也并没有做错什么,只要在某个瞬间打动了你的心,带来一段无法磨灭的回忆,就已经实现了玩具应有的价值。
于是,你送给朋友的皮卡丘杯子,被他拿去当了花瓶;你特意把小时候最喜欢的布偶送给你的孩子,但ta不吃你的安利;你突然变了审美,把当年挤破头抢的限量版挂了闲鱼;你丢了的那只变形金刚一直没找到,你有时怀疑它是不是自己充电走了......最后,你的枕头边从玩具变成了手机、小说、眼镜。
但你真心爱过每一个玩具。
而当一个孩子因为玩具获得了十足的安全感,收获了满满的爱,保留着无可替代的回忆,ta也将最终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人。
谢谢,《玩具总动员》。
谢谢,我曾经、现在和将来所有的玩具们。
责编 | 船长作者| 晏晏,中学语文老师,或称史莱姆老师,软体生物。
边教书边码字,偶尔做演讲卖SF向安利。
相信语文与科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立志将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次元转换中。
真开心长大后能看到玩具总动员4,我长大了,再看时玩具也更多面了,里面的人物也更立体形象了,爱你们。
连玩具和刀叉都终成眷属了,而我还是单身。来生我想成为一只草履虫。
20190811 1305 bc The ONE English Version
牧羊女回归!感觉本片对于玩具的“陪伴属性”和“自我意志”的讨论又更进了一步。有的玩具渴望主人的陪伴,而有些被主人遗弃的玩具则宁愿成为流浪玩具,渴望更加广阔自由的新天地!
前三部是在玩具与主人关系的议题上不断纵向深化,第四部是在玩具自我选择的议题上做横向拓展,也许没有第三部感人,但维度是更广的。最难得的是,在那么完美的第三部后还能交出一份这样的答卷,非常佩服了。一些幕后:皮克斯这五年做了62版《玩具总动员4》,10场试映,花60-160个小时才渲染出一个画面。所以想对张嘴就说皮克斯只想开续集赚钱江郎才尽的人说:你也许都已经不是你了,皮克斯还是皮克斯。
😅不理解
5/10。被迪士尼女权绑架的续作,真正的狗尾续貂。新的配角都没有魅力,“反派”娃娃瞬间洗白。主题是胡迪的自我觉醒,但这个觉醒的前提是主人不需要他了并找到了女朋友。猩球崛起+温子仁?
有点 看不下去……第一集里的牧羊女都没有表情,到这已经成领袖了,时代在发展啊啧啧。汤姆汉克斯的声音沧桑了好多。。。
这部还加入了恐怖元素……每个玩具都有自己的宿命
不喜欢盖比 抢别人东西 也没有道歉
请问这个电影适合多大年龄段的人看?去睡觉挺好的
【美国电影 玩具总动员4】;1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特别是美国 今天是朋友明天就不好说了 对吧 加拿大飞人玩具,,。2 原来的人物故事线 不够自由 有生命的玩具他就是个体 就不能都为了一个目标 孩子那样没个性 所以在第四部大转弯 说玩具的命也是命他们是自由,,?这样搞 这世界观可就不一样了 他们在第四部里面 可是干预了人类的行动的,,这?
比预想得好…不算前三集粉丝,也被圈粉~俩毛绒玩具太逗了…美帝动画的时代精神还真是与时俱进,从Inside-out开始,傻白甜、忠诚(愚忠)退居二线,对负面的直视与理解相当成人化,仅就这一点而言,Pixar和迪斯尼的创作者对于全年龄向作品的幼齿化还是高度自省的
这一系列是越拍越差了。。。
太creepy了 同场小孩子虽然有笑 但很多结果都吓坏了 还有个小姑娘说以后再也不要看这个了。 好了 正紧评价: 1. inner voice 其实也是creator 之前就装的 所以暗示:人的无能。 2. 英雄是ego➕shepherd(Bo peep)的指使 3. Bo的crook 4. 最后站在fleur-de-lis前 把pentagon挪走 5. gatekeeper 之间的战争 (在grid上的兔和鸭 与卖游戏的人)6. 强调归属感-使命感 变相让人去worship deity 7片头的deluge 8’To’ystory 不是’h’ystory 还是说的Taurus的故事 并非人类human的故事 9 unicorn可以manipulate刹车 10 laser eye(第5)
还是开心的~但不懂的是,胡迪和巴斯光年几十年的情谊,最后的分别却如此潦草,就这样分了?胡迪的内心转化也没有体现强烈的冲击感,这个告别的意图不能让人信服。
婆婆妈妈
强行政治鸡汤,角色道具化,失望
实在太明显的圈钱之作,toystory的情怀加一堆当下流行的价值观糅合在一起,成就了一部还不错的爆米花电影。但趋近完美的第三部完结后又出现这样一部作品,太令人失望了
3.5 没想到三部曲完结之后还是能挖掘出新角度,责任与自主选择,一种比《玩具3》更深刻的主题,完成得如往昔般精巧,但同时也透露出过度的精致和好莱坞的“套路”感。胡迪和大家告别的时候还是被戳中了,希望这是真正的最终集。p.s.致敬了《死寂》/《闪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