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小格雷戈里

Grégory,谁杀了小男孩?(港/台),谁杀死了小格里高利,格里高利,Who Killed Little Gregory?

主演:Page Leong,William Salyers

类型:电视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9

《谁杀死了小格雷戈里》剧照

《谁杀死了小格雷戈里》长篇影评

《谁杀死了小格雷戈里》短评

4.5

6分钟前
  • Tsùn-hông
  • 力荐

形式还可以,但是为啥每个人都这么一脸正义,而且现在的后续采访画面两个都是媒体人,说难听点在这个案子上他们就是来吃格雷戈里人血馒头的,尤其是男媒体人,为啥这么一脸正义,让人无语,好像他一直在为找出真相努力一样…..

8分钟前
  • 西噗
  • 较差

法🇫🇷剧,剧情/犯罪/纪录剧,无评分,12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满12岁、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13分钟前
  • FROSTFLY

2020.4.30 ⚝⚝⚝⚝💔💔💔

18分钟前
  • 生而为人对不起
  • 推荐

简直荒唐。。是我疯了还是这世界疯了??

22分钟前
  • 好像什么都没变
  • 力荐

看得太难受了。

27分钟前
  • 🏃‍♀️ run
  • 还行

众所周知超过三集的网飞犯罪纪录片都是垃圾

32分钟前
  • 御前带刀鬼东西
  • 较差

Netflix 超好看!!

35分钟前
  • Lainey
  • 力荐

看的人少所有分数奇高,豆瓣这么整下去不得了啊,必须弄个加权分数,否则看这种悬案浪费多少时间啊,一篇文字足以。

40分钟前
  • 陶子冬
  • 较差

最可怕的不是到今天凶手还没有找到,可怕的是一些家里人之间或许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隐藏的秘密,沉默不配合,在这个家庭里,想奋力找出凶手的只有那对可怜的父母。想到乌鸦那副可能的洋洋自得嘴脸,它得到了它想要的结果。人们被能想到的最邪恶的恐惧刺激着,媒体、律师、法官,每个人带着自己的私心想要获得什么,时间的流逝和重复的回忆,人们的记忆被扭曲,再也无法复原真相。

44分钟前
  • 吟游自力更生

应该是那一家联合作案错不了 真凶也不可能只有一个人 只是有利的进展从头到尾都在被傻逼媒体搅和 这些舆论真是一群臭狗屎 为了自身利益搬弄是非 弄的到如今也无法让案件有结果 不过不管真凶是谁 做出恶事后在现世没得到应得惩罚之人不仅会伴随着现世报应 且转世后肯定也是会完蛋的 所以不必担心 凶手虽然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但绝对会有它自己不得好死的下场

49分钟前
  • Essyo
  • 推荐

检方如果有记者们一半努力可能都不会成为悬案吧,奇葩公务员大赏

54分钟前
  • \t^h/

又臭又长的Netflix纪录片!全是媒体审判,既不讲法国司法体制怎么运营,一直围绕媒体记者讲案件 (我怎么不看小说);也不讲这家人到底怎么回事,人物背后的故事。媒体过分的报道导致了案件无法判罪,媒体30年后还是一样以为自以为是的做公众大法官,以审判者身份在这里xjb讲

58分钟前
  • 你也配?
  • 较差

后来感觉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叙事手法有点像

1小时前
  • 并竖
  • 推荐

太好看了。可以看做是一次经典的传播学案例。法官、媒体、受害者家属……都像是陷入到一种诅咒之中。卷在这次谋杀案中的每个人,此生都不得安生。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点是关于谣言,"除非你自己也是谣言的受害者,否则你是无法想象的。你越大声说出真相,谣言就传播得越快。听了这么多谎言和谣言之后,即便你最好的朋友都开始想‘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另一点是关于传媒与大众,媒体有天然的”嗜血性“,事情越耸动,他们越兴奋,其导致的后果在片中也看到,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而大众渴望寻找”绝对的邪恶“,对一个人有了刻板印象,那人说什么都会从最坏的角度猜测。

1小时前
  • 邓安庆
  • 力荐

大晚上看,真的害怕

1小时前
  • 克莱因蓝
  • 推荐

時間永恆的主題:愛與死 真相和信仰

1小时前
  • Listen
  • 力荐

6.51.看了没药介绍后在B站2倍速看完;这是部跑偏的纪录片,5小时提供的案件时间线和证据信息竟并不比没药20分钟视频多多少,出镜的记者律师都处在案件边缘。如果说案件是幅拼图,讲述者的现身不过拼好边框,核心部分却被调换为对媒体舆论、司法程序及商品社会的反思,后者自然是顺应的生发与升华,如E04的金句,案件真实性赋予其虚构无法比拟的力量,但显得喧宾夺主2.层出不穷的对案件奇闻的商品化不仅体现人类对解谜的冲动,也是对恐惧和邪恶的追寻,并在绝对邪恶面前获得道德上的极大满足,因此媒体和受众永远也不会吸取教训。“人们成为自己悲剧的演员,从将其商业化的人手中获得酬劳”。既然对案件的报道都是消费,那么本片是否是在用商品化批判商品化呢?所幸本片未将矛头指向嫌疑人3.Vologne syndrome;克鲁佐《乌鸦》;杜拉斯乱入最可笑

1小时前
  • Leon.F
  • 还行

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容易引起竞争和嫉妒,大家同一个起点同一个赛道,就容易形成竞争关系,所以在亲人和朋友中炫耀,可能带来的未必是赞赏,可能是不屑,可能是嫉妒。拉霍什和米歇尔·维勒曼对让马利·维勒曼和克力斯蒂夫妇,就是羡慕嫉妒恨。尤其是拉霍什在案发当天的日程缺了15分钟,拉霍什的妻妹的米莉耶翻供,米歇尔·维勒曼对拉霍什的行踪肯定知道什么,朗拜法官在案发后的审理一塌糊涂,只考虑个人形象秀。各家媒体努力寻找一个角度,肆无忌惮的编故事,铺天盖地的写了一大堆臭名昭著的文章。赚钱赚的盆满钵满。纪录剧里没有任何当事人在37年后出镜,全是媒体的添油加醋的审判,朗拜玩忽职守和媒体的推波助澜让母亲克里斯蒂成为嫌疑人,三年后才换成西蒙法官,西蒙法官出现的太晚了,错过了找到真凶的最佳时期,两任法官都不得善终。

1小时前
  • LilyVideo
  • 推荐

8.0。拍摄手法很喜欢,采访也很有趣,叙事相当有条理性。看完感叹真是一场由凶手引发却由媒体与司法系统发酵的悲剧啊。

1小时前
  • 𝑂𝑙𝑒́𝑎𝑛𝑑𝑟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