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无疑是中华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很多影视都是从三国刘备的角度去拍的,但与本人而言,最喜欢的还是曹操。
从例往的影视中不缺霸气深谋、果敢决断决断的曹操,事实上曹操的身份背景注定他的成长历程注定不顺,从这部电视剧中曹操都不受袁家兄弟、士林人士、高官所正视,很符合历史条件,而演员表演得很到位:谦卑隐忍、淡然取舍、而不缺谋略、掌无权谋之后的凌厉霸气,这些表情无比到位,这是很大的亮点。
这就是我所欣赏的曹操!!!
但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的历史逻辑让我有些凌乱了,首先得说人物关系,单说曹家几代人的关系熟悉《三国》就不对;其二作为曹操的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等人戏中的作用略显不足,作为智囊团怎么能少的了他们;电视剧中虽然以曹操为主线,但曹操的宿命对手,作为三国的重要人物,刘家、孙家等人的交代太少,如果能在展示曹操的成长之路的时候适当的交代这些人物到了那些发展阶段、身边聚齐了什么样的人才那就更好了(至少以独白的方式交代)。
这样展现出来的更像是历史剧!
毕竟,历史需要很多人来写!!!
看到那么多低分评价,那么吐槽,一千个观众有一千种视角。
本片从曹操幼年到统一北方,描写了曹操的成长路程。
从小时候的刚正不阿,到为兴复汉室起兵讨董。
再到为了兖州一亩三分地,征各地诸侯。
最后与袁绍争北方。
曹操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他只是被逼到那里,尽自己全力,一步步走到最后。
他会立五色棒正法纪,也会为别人说他的出身而去撕打。
他也会爱慕蔡琰的文采而念念不忘。
他会为讨董联盟不和而仅凭曹家兵力抗徐荣,也会因贪图美色痛失自己的爱子爱将。
他会在势小时谨慎小心,也会在势大后刚愎自用。
相比一些名人剧,牛人都不折不挠,信念坚定,这样的成长更像一个人,一个普通人。
曹操从一个稚嫩的青年到一个生性多疑的专政丞相。
每一个角色的改变也带来着心态的改变。
人,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会变的怎么样,都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心态的改变,时势的改变,都会促成一个不同的人。
不必羡慕别人的所谓的成功,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或许在某一个时空,你也会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人。
个人认为剧里的“郭嘉谋害曹操”这段是很成功的改编,郭嘉并不是真心置曹操于死地。
其实郭嘉已算准大漠一行的凶险在何地,生机在何时,之所以临行跪别不是送曹操丧命,而是自知命不久矣,故来永别主公。
让曹操一行陷入困境,是想给他一个教训,让他明白谋士之于统帅的重要性,明白世事无常,即使势强也不能拥兵自大,即使满怀谋略信心十足,也要多听他人的谏言,即便从亲近的人那里得到了良策,也要在落实上多加关注、查证。
雨水来后,郭嘉自知曹操即使能懂他也不能再容他,就自杀了,可谓是以死进谏。
曹操后来也明白郭嘉的用心,知道他临别一番话是肺腑之言,知道他虽对自己失望但仍然抱着希望,所以痛哭流涕,然而天下再无郭奉孝了。
胡玫导演的这部《曹操》,确实在形式上有一些过时之处,历史处理上也并不是毫无瑕疵,对非主要角色刻画稍显不足,还有一些道具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是一部质量不俗、别开生面的历史剧。
既然是历史剧,就参杂了导演、编剧乃至演员对这段历史的见解,并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现;历史性和戏剧性两者都要兼顾的情况下,基本逻辑要做到自圆其说,同时还要传达出这部剧的核心主张,所以电视剧对真实历史有所改编是可以理解的。
观众如果不是小学生,就应该有基本的判别能力,不被虚构的情节所误导。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而不是拘泥在历史细节上抽不开身。
一直很喜欢三国的故事,也一直算蛮喜欢胡玫导演的作品。
但是这部《曹操》貌似有点儿夸张了些。
演员选的我觉得还不错,看到《全民目击》的时候就对这个演员的演技印象颇深,很适合演这种深沉有内涵的中年男士。
其他主要演员选的也都还可以,就是有些次要演员大众形象大众脸,诚心让人记不住是怎地。
卞夫人长得太好看了,喜欢这个,就是略微做作了些,李玲玉演丁夫人也很合适,女演员们都很漂亮,龙套们也都不丑。
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受近年来有些在演艺界里面一些不太良的男男角色影响,怎么郭嘉这么多戏份啊,而且,那颗大黑痣也太恶心了吧。
无意诋毁演员,但是真的很恶心啊,有木有啊!
其实郭嘉长得还是蛮帅的,但是大黑痣真的接受不了啊!
发泄完毕,说说剧情啊。
刘备太搞笑了这里就是谐星唉,上个世纪满世界的扬刘抑曹,这回可好,几乎所有作品里面都是扬草抑刘了。
另外他内俩弟弟也太脸谱化了吧,好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谁也不知道这俩人演的是谁,走走过场就完了。
看的时候还蛮兴奋的,因为有些情节是按照史书走的,离三国演义差的很远,比如华雄,虎牢关,刘备鞭督邮等等看到一部没加虚构情节的电视剧倒是让历史迷们很开心。
但是,连环计,刺杀董卓啊,护送二位皇嫂什么的,不是说不能加这些东西,但是咱不说好了是历史正剧吗,有的加有的不加,着实让人觉得阴晴不定啊。
虽然说郭嘉死了,曹操开始走下坡路,但是郭嘉死之前其他几位同事也是有出力的呀,不能光顾着让曹操郭嘉搞基把内老几位都搁着吧。
我一直以为这部戏是以曹操死结束,没想到是郭嘉死,哎呀,大黑痣,真要命,大黑痣不会是什么病变长的吧?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郭嘉的,觉得他很潇洒,潇洒的来,潇洒的死,不像后来诸葛亮那么憋屈,没想到这回死的那么缠绵。
这部戏里,你看不到一个阴险狡猾的曹操,你只看得到一个从小善良,正义,就算做了坏事,也是为了大局不得已而为之,被命运所左右的不屈不挠的人。
就连张绣的婶娘都是被人家特意让过来的,没有抢哦,绝对木有。
张绣和婶娘也太下血本了吧,哪怕顾个演员呢,还非得让婶娘亲自上阵肉搏,啧啧。
说了半天好像没有好话,接下来我再说几句好的。
服装造型什么的还不错,胡玫一向都是如此,中规中矩,没有太出格。
嗯……家里没酱油了,我先出门打酱油了。
一开始这片一致差评而且国内不播。。。
老子差点错过一部好片。。
听说这片拍摄费少,看下来确实好多细节上很糙非常的糙。。
糙到无逻辑。。
不过还好都是些无关轻重的。。
战争场面很少倒是很不错本来就没兴趣看。。
除去这些这片子确实差的是台词水平落差较大。。
会出现逻辑问题。。
特别是很多小角色的台词本片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与曹操这个人物,不论是赵立新的演绎和编剧都非常棒,此剧的曹操比三国演义,三国两剧的形象完整,让不知道的人理解曹操的人生历程,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理性的看待曹操曹操唯才是举放到现在就是你行你上不管你他妈是什么出生,而且还大力打击士族势力,在当时士族政权的社会曹操当然就是恶魔,古代社会舆论由士族掌控这帮孙子只看你什么出生,曹操本就是过继到宦官家的,拉平士族寒族还打击士族,在他们看来就是小人得志,曹操一死这帮孙子一代又一代的黑完全是符合逻辑的,这才有了所谓经典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尊刘贬曹的社会共识至于黑刘备这说法也不对,只不过和民间小说形象反差大而已,刘备想做大很正常的事情想把别人的地盘变自己的在当时都是这样干的,投公孙瓒陶谦吕布袁绍曹操刘表刘璋跑路本事又直逼司马迁写的他祖宗刘邦这些都是事实像陶谦刘表这些都为自己的利益帮袁家兄弟和公孙瓒吕布孙家之间杀伐过,本也不是什么好人不讨好文化人啊你就等着千古骂名吧
剧中献帝问曹操为什么会天下大乱,曹操回答是因为君权旁落,可君权是如何旁落的?
那么从这个 角度来看的话,这部剧的第一集就绝不仅仅是介绍曹操幼年及背景那么简单的了,当时灵帝虽然还是幼年,但是没有权臣可以一手遮天,内宫的宦官们即使想用空白圣旨来治党人之罪也是要糊弄得过小皇帝,曹节对小曹操说,他们就是要让皇帝让主子高兴,可见此时即使君主年幼,君权却并未旁落。
后来灵帝成年后,毫不费力搞垮了陈耽一批人,可见皇权依然没有旁落;但之后引外戚何进为大将军制衡宦官势力,但何进却团结了以袁绍为首的士人,致使天平失衡;再后来灵帝创建西园新军制衡何进,虽然蹇硕成为名义的首领,但实际掌握军权的曹操袁绍等却是听命于何进的,以至于灵帝抱病阅兵时场面出现失控,可见此时君权已经有所旁落。
与此同时在地方,随着黄巾起义,地方刺史太守等有了较为牢固的兵权,州牧制度的确立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使得地方逐渐拥有了不听命于中央的资本,而真正能够稳定地号令一方的人或是当地豪族或是依靠当地豪族。
可见,君权旁落是从中央到地方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反应的问题则是士族的崛起(中央士人及地方豪族)。
黄巾军失败了,因为他们得罪了士人,更是因为仅仅农民太过局限;何进失败了,因为他虽然团结了士人,但是士人(袁绍)瞧不起他;董卓失败了,因为他瞧不起士人,所以最后被士人(王允)阴了;李傕郭汜失败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一场闹剧。
那么袁绍作为士族最大的代表为什么也失败了呢?
我想一方面是与袁术内部争斗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他只团结了士人,而曹操不仅团结了士人,更唯才是举,团结了寒门的子弟,甚至收编黄巾军把他们也团结了,因而曹操最终打败了袁绍。
而曹操内心是看不起士人的,看不起他们的迂腐无能,所以在官渡之战后,他出现了怠慢士人的态度,因为士人的代表已经被他击败了,或许他会认为士人的时代就快结束了。
剧中对士族的表现还是很全面的,不仅仅在曹操袁绍阵营中,就连在刘备占据徐州后与陈登的对话中也可看出徐州的地方士族状况,这仅仅是代表而已。
抛开此剧继续向后谈,是否君权收回即能回归天下太平?
三国政权建立者均不是士族,而且政策上也并不是倾向士族,但是随着士族的壮大他们不得不低头。
蜀汉后期妥协益州土著,孙吴后期几乎顾陆朱张四大家族把持,曹魏所创建的九品中正制后来也沦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那么收回皇权呢?
这一点蜀汉做到了,在诸葛亮死后过渡成了西汉的模式,但是一者国力太弱二者未团结壮大的士族三者此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因而蜀汉忘了,还是最早亡的;孙吴呢,在孙权死后一系列斗争中,到孙休即位后,基本与士人达成了妥协,但后来孙皓通过暴力手段回收皇权,引起民怨,自然也走向灭亡;曹魏呢,从曹睿给曹芳顾命大臣的变动(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变为曹爽、司马懿)可以看出,曹魏试图加强皇族权力的努力失败,并与高平陵政变后彻底被士族把持,最终士族的代表司马氏篡取了政权,并统一了天下。
东汉以来士族把持政权的潜规则被九品中正制明确化,代表士族的政权终于成立了。
但是皇权收回了吗?
司马氏篡位伊始便由士族转化为了皇族,司马炎强行分封诸王要以武力威慑维持皇权,但其死后八王之乱自相残杀,反而到东晋留给了士族更为广阔的天地,之后宋齐梁虽然都爆发了皇室内乱,但士族逐渐地堕落了(已不同于西晋的八王之乱),到梁朝末年,侯景摧毁了金陵士族,西魏摧毁了江陵士族,后来在梁朝废墟上建立的陈朝终于摆脱了士族收回了皇权,但它太弱了。
相反北方胡族建立的政权,虽然也依靠了士族,但掌权的始终是该政权的皇族及本民族,汉士族从未有超越(即使王猛崔浩这样的也是依附于君主),北方的乱都是民族间的乱而不是士族寒族的乱。
可笑的是,孝文帝改革士族化本民族之后,反倒引起了阶层间的混乱,使得北魏走向了分裂灭亡,看来五胡乱华后北方对于士族政权的模式已完全排斥。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一旦有和平,就会成为士族垄断政权的时期,而战乱则造就了汉族及五胡,只有战争才能使寒族胡族摆脱士族的压制,因而造成了长久的战乱。
在对士族政权模式排斥的环境中衍生出的隋朝终于寻找到了新出路(虽然隋唐两朝宰相很多也出自世家大族,但这种模式与汉晋时期已大不相同),给了寒族不需军功即能出头的机会。
隋与陈异曲同工,摧毁了士族的土壤,但是陈只是依靠蛮族而没有对寒族进步的制度,本质上与五胡政权无异,加之国力悬殊,最终隋朝统一了中国,并收回了皇权,此时相距汉灵帝时期已过去了四百多年,中国用了四百年才完全解决了汉末曹操所提出的君权旁落的问题。
回到剧中,我就不吐槽汉灵帝和郭嘉是同一人扮演了,毕竟他演的挺好的。
但是那个曹节,拜托曹操的曾祖父曹节与东汉的宦官曹节完全不是一回事好不,剧中把曹节的情节全部换成曹腾一点问题没有,而且也去除了最大的雷点。
总体来说是部好剧。
讲得是曹操赤壁战败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曹操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但是后几集明显处理的太快,尽管很多历史事件没必要写得面面俱到,但是对单一故事的处理明显有点过快。
交代不足。
至于郭嘉,这个版本的扮演者,我觉得是最好的。
但是郭嘉谋害曹操,是不是太值得考虑了。
因为曹操跟荀攸等人说:在诸位谋士中,你们的年纪都跟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是最年轻的。
本来我打算天下底定之后,把我的继承人托付给郭嘉,只可惜他英年早逝,真是苍天作弄!
关于曹操的故事很多。
这篇是官渡之战时的一个小插曲。
官渡之战,曹操以一两万人的兵力逆袭了袁绍的十一万大军,举世震惊。
事出必有因;做白日梦幻想中500万彩票的事,今天还有谁相信?
同样曹操的渴望成功之谋划非有志在座一朝一夕就能速达成的。
管中窥豹闻一知十,这个战前的小插曲足见曹操这位算盘高手的狠辣。
此刻果真如他所谋,可否出现后面的奇袭乌巢?
官渡之战在下列背景的前提下开始了;袁绍方:190年正月,关东盟主身份确立;191年空手赚冀州;192年容不下公孙;193年一屋不扫何以净天下--剿清河北各地黄巾匪患;195年公孙瓒龟缩忍让,并州被接管;196年长子袁谭打下青州;198年公孙瓒彻底除根飞灰;199年初幽州完美掌控,就此袁绍坐拥青幽并冀四州。
曹操方:190年正月惨败荥阳弃张邈而去投靠袁绍后奔赴扬州“南下募兵”;191年入东郡,安分做小弟,替袁绍顶住南方黄河前沿线;192年入兖州,收编青州兵,饱餐一回;193年帮袁绍报仇痛扁他老弟袁术,东南方暴揍陶谦;194年为老父复仇屠徐州,火气太重,后院也起火,张邈反、吕布乱,根据地丢失一大半,快要回到了解放,只能回头夺兖州;195年吕布逃,灭张邈,荒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天灾人祸下终于平定兖州;196年屯田休息,奉天子以令不臣;197年征张绣,安抚吕布,袁术还剩一口气;198年征张绣,抚关中,吕布亡,封臧霸;199年入河内,定淮南;终于做大基本盘。
从来乱世草头王,群雄逐鹿优胜劣汰。
故事多多,波澜壮阔,快进到最后;环顾仅两强;一山不容二虎,早撕早享福啊。
《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振威将军程昱以七百兵守鄄城。
曹操欲益昱兵二千。
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少兵,必轻易,不来攻。
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
”绍闻昱兵少,果不往,操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矣!
”【译文】振威将军程昱率七百人守鄄城。
曹操打算给他增兵两千。
程昱不肯,说:“袁绍拥兵十万,以为自己所向无敌,看见我兵力薄弱,一定瞧不起,不会来攻。
如果增兵,则袁绍大军就不会不进攻,进攻则必陷落,那就白白损失您和我两处的实力,请您不要担心。
”,曹操对贾诩说:程昱的胆量,超过了古代的勇士孟贲和夏育了!
袁绍果然由于程昱兵少,没有去进攻鄄城。
魏武扬鞭武略文韬大敌当前后事未卜危在旦夕曹操为什么首先点将程昱?
程昱吃人肉啊,把他排在最前如钉子般契入最前线固守坚城兼袭扰兵锋以懈怠敌人好比好钢用在刀刃上,曹操是想抢先首演后三国时代的玉璧之战啊。
可见曹老板对程昱的倚重,这样的殊荣砸到头上敢把住机会的有几人?
后三国时期的高欢折戟耗死在玉璧城哦;袁绍,曹老板问你要不要做高欢啊?
先要看程昱做得了韦孝宽吗。
程昱可是劳苦功高扶危墙于既倒,当年兖州危急曹操差点扯掉蛋了多亏了程昱的举双手投票和发明人肉叉烧包救度危难。
曹操想靠他这位将来的韦孝宽,敌攻我守、敌绕我袭的,凭借小小的鄄城拖住袁大头,拖不死也掉层皮;故事有多完美,曹老板就有多悠闲。
结果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泥鳅一样滑的程昱偏不照你曹老板的剧本来,难道事先没有耳语私聊,如此大庭广众下你不照台词接戏,叫曹操这导演怎么往下导啊?
能停戏重拍吗?
你觉得呢?
你看程昱故意装乖卖傻把曹操的守城歪解篡改为“守住不失”;不容人反驳直接解答怎么守住不失呢。
我程昱可以看透袁绍的心--我人少,袁绍不会重视计较,对他无关痛痒就不会来攻了;如果我人越多他越攻,一旦被攻破我死了无所谓,浪费糟蹋老板你本来不多的资源就可惜咯。
省着点花吧,我带上自己的700人就够了不给老板你添麻烦了,保证守住鄄城绝不投降!
一副不要脸的得了便宜还卖乖,赤胆忠肝是在为老板着想着?
假如你是当时的曹操现在怎么想怎么办——现在?
保证笑比哭难看。
实际曹操也必定是心里千万漕泥玛,脸上皱得像菊花;在这种敌强我弱险象环生的情况下战略意图被自己人落空了,赶鸭子上架还赶得上去了吗?
窗户纸已经被捅破了--程昱都不听调令安排,在座的谁该去送死,谁会去送死啊?
环顾四周鸦雀无声啊!
骂吧,是不能还是不敢?
责备只会散了人心和表示自己害怕袁绍的人多力量大。
曹老板心里千万个念头闪过;权衡轻重和气生财吧,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他要笑要大笑,没事,现在还没到华容道,要鼓掌,要嘉奖,要自信来增加凝聚力。
绝对要绷紧了别崩盘了,让将领们看到自己的笑脸,看到自己的自信才能绝对的信我也自信。
于是曹操转过脑袋看着众将,谓智者贾诩而言“勇敢啊,为领导分忧解难,难得啊”!老狐狸贾诩自然是不用预演彩排就心知肚明配合好双簧,鼓掌称是,不错,的确勇气可嘉;谁都不能提“智慧”两字!
那可是地雷阵趟上是要出人命滴,已经有一个典型程昱了,恶战在即,下面这群勇将决不能再有这样的小聪明了,不然都想自保,那曹老板难道把你们当摆设,要自己赤膊上阵,身先士卒死而后已啊。
贾诩可是货真价实的,不是任谁想学就学得来的。
曹操也只能是对着贾诩说话给人来听,你想对牛弹琴有效果吗。
贾诩是众所周知的智者,他说勇敢能不勇敢吗,至于所谓“智慧”那时没有的事,想到都是罪,搞不好就得抽刀以立威--劈了桌子先,稍不小心就首先窝里煮粥了。
众将可能感觉有点别扭又说不上来是哪里,反过来坚信老板曹操有打算、有安排、有后手,有妙计在怀、成竹在胸。
明明被忤逆计划像没有这回事一样的立马改颜换线,赋予程昱以“胆量”来发挥出激励众将的作用,多么高明的手段啊。
我是看一百遍都没天分的,当然我们也是不用学的,现在哪里还打仗啊。
正因为没有人看懂,才有了后来的杨修必死--自己卖乖逞聪明,容不下老板到底是容不下自己?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关键时刻曹操借坡下驴也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能躲在被窝里暗自哭啦。
因为接下来的仗必须要硬扛了。
当然故事都看过,诡计多端的曹操熬到最后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一统天下在望了。
等到获得荆州后赤壁之战发起前,曹操就旁敲侧击地把程昱一句话就躬首隐退也是报了这个仇。
只是剧本又错了(赤壁大败),卸磨早了点。
《三国志.程昱传》是后中夏渐平,太祖拊昱背曰:「兗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
」分享智慧,解读精彩。
请爱思考爱生活的你关注支持,一起探讨智慧点滴。
现在一群人看了三国演义后就有一种固定思想,认为刘备始终是正义,曹操始终是邪恶,可仔细想想,刘备和曹操不是一类人吗?
第一点,刘备和曹操的身份,很多人都说刘备一届布衣建立蜀国不容易,和曹操有家底不同等,这是个误区,曹操出身官宦家庭,父亲曹嵩巴结王莆等大宦官,曹操自然在朝廷遭尽白眼,而刘备虽说是布衣,但却有这样和统治者相同点的姓氏这点得到许多有利于曹操的条件第二点,人们都说刘备仁义,曹操奸诈,可刘备就没有不仁义的地方吗?
曹操就没有仁义的地方吗?
非也,刘备自诩汉室后裔缺攻打刘章,按血统刘章可是正儿八经的皇亲,比刘备血统正多了,你这强了亲戚的地盘,还将益州赋税提高,连年征战,夷陵,汉中,五丈原等战役将益州从天府之国变成益州疲弊这也叫仁义?
曹操虽然有奸诈之处,但也不乏仁义,高顺,张辽,陈宫这些将曹操差点逼死的人,曹操尚且选择原谅,请求他们投降,对百姓也减少苛捐杂税,对关羽也是仁至义尽,虽然他在屠徐州,逼死荀彧方面确实是不对,但他也并非十恶不赦第三,他俩在对部下方面,人们都说刘备对部下好等,这确实是实话,但曹操对部下不好?
张辽,乐进,郭嘉等许多属下只要立功,那次没有重赏?
他们一人有病,曹操那次没亲自探望?
凡是投降的,曹操那个没有给予琪官职?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在了解三国时,不可以只是片面的了解一个人,要全面的了解,不能被自己的固有思想所束缚,要有自己的理解,曹操和刘备本质上就是一类人,都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可以付诸一切的人,并不是曹操就一定是坏人,刘备就一定是好人,我知道这些话对那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和只看过电视剧的人是不堪入耳的,但我请你仔细想想,刘备真的十全十美?
曹操真的十恶不赦吗?
他俩在本质上不是十分相像吗?
难道我们看见对刘备不好的言论就非要去喷?
难道不可以对刘备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仅仅靠片面的了解去评价一个人吗?
难道蜀国陈寿写的三国志会没有明代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更有参考价值吗?
而且请不要用在网上复制的三国志去以偏概全,不要因为一句话就去无脑捧刘备,请好好读读全文,刘备就是个野心家,不是一个英雄 ,曹操也不是恶事做尽,也有仁义的一面,我相信有自我观念的成年人会好好理解三国志的,也请那些自己为是的杠精少年去好好了解三国,而不是看见对刘备不好的言论就去批评,去集体批评,好好想想真正有知识的人谁会和一群胡搅蛮缠的人喋喋不休?
有点主旋斗地主,又有点狗血男女关系。
曹操同志是穿越回去的党员。
片里,抢新娘子结果也是曹操的计谋。
为嫁祸袁术。
青春荷尔蒙的抢新娘也是变成了老阴B行为。
纳妾呢,也变成了英雄救妾。
救一定是救人别人就会喜欢你么??
曹操的妾是艺妓,为了生活,嫁大户很正常。
基本所有动作似乎都是要为造反做准备。
太不合理。
我强大暗黑的曹老板变成了红色革命先贤。
都看完的。赵立新每个角色都是立得住的。但该剧不好看。
被低评的一个剧,补足了之前三国戏没有拍出来的一段。那就是东汉末年王权彻底崩塌的过程,从黄巾之乱到三足鼎立,曹操也从青年而到盛年,其中过程总是令人壮心不已。
非常好的片子
主角以外的演员太猥琐
被广电禁播了据说,结果被日本买下了版权.好不容易才在淘宝上找到日版的碟片.赵立新演的很好,不过刘备演的有点猥琐之感,关云长看上去也很单薄的模样,气场不行
冲着韩雪来的,对三国历史不熟,吐槽下“衣带诏”和陈琳骂曹操的檄文,能不能用文言文啊!就算不能,好歹也不要翻译的那么小学生水平好吗?!扣一分。
看完宁愿去看十遍扭三洗洗脑子。对,甚至连扭三都感觉眉清目秀了起来
卞夫人太好看了,和倪妮长的像但比倪妮好看
虽然这里面刘备的形象怪异得令人发指,但是需要承认本剧在曹操线上是基本尊重史实的,难能可贵。
完美体现了手里有点权力的人想象出的历史模样。
一部徘徊在三国志和演义之间的剧,混杂着编剧并不太好的脑洞。然而若是当作同人剧还是很好看的。主角演技了得,配角凸显了剧组的穷。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经鉴定是烂片无疑,这些年连拿手的历史剧也拍不好,其余的国产片就别指望了,还不如倒回去看老版《三国》,那味儿才叫经典,这男主前观后看、上下俯仰哪点像曹操?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打两星
剧组太穷灵帝郭嘉一个人演各种串戏 打戏敷衍总是黑灯瞎火不知在打什么 配角人选又挫又路人 贾诩日常被黑已经习惯 腹黑的黄书比较真实有莫名的萌点 改编蛋疼正史演义混杂 吕伯奢和宛城那两段改编傻得无言以对 不过虽然各种槽点各种抽风 但也算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值得一看吧_(:з」∠)_
剧本不错,赵立新演得好,就是群演太挫B了。
看得快睡着了,胡玫怎么拍出这种玩意
卧槽,看了这部戏之后,我觉得我该把《新三国》的一星改成二星才行(●°u°●)」
看了19集 感觉一般
这仅仅是曹操眼中的三国,里面的关羽和张飞太弱鸡了,吕布也没有那种英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