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英国那些事儿看到的文章,也由此激发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
它披着喜剧的外衣,却有着悲伤的内里。
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的人,能更好了解这段历史。
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能对这部电影感兴趣。
正如莱蒙托夫的诗歌《帆》风浪在呼啸 / 桅杆在吟唱 / 它既不寻求幸福 / 也不逃避幸福脚下是蔚蓝的海洋 / 头顶是金色的阳光 / 但是它渴望狂风暴雨 / 仿佛在那里有一个宁静之邦---1960年某天,意大利工程师乔治·罗萨(Giorgio Rosa)凝视大海,突然有了个主意:他要建立一个国家。
这个疯狂的念头,来自罗萨对意大利政府的忍无可忍。
罗萨是一个海洋工程师,专门在大海上进行海事建设。
他很喜欢这个工作,干得也很不错,取得过多项专利。
但是,在海上搞建筑是个复杂的活,需要获得政府的层层审批。
一份份文件堆上来,工期无限拖延,最后罗萨想完成的工作很多都泡汤了。
政府不行怎么办?
哎,那就自己建国吧。
(玫瑰岛共和国)这不是一个妄想,因为从技术上讲,罗萨确实能做到。
根据法律,如果罗萨在国际海域建国,那么意大利无法对它宣布主权,也完全管不了罗萨的一举一动。
同时,作为海洋工程师,罗萨发明了一个叫“人工岛屿建造系统”的技术,还申请了专利。
根据这个技术,他可以在海面上凭空搭出一块陆地。
(罗萨和友人在玫瑰岛共和国上散步)下定决心后,罗萨说干就干。
在几年时间里,他找到一处绝佳的海洋区域,距离意大利的里米尼海岸有12公里,在意大利政府的掌控之外。
然后,他把自己从专利和工作中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国家建设”中。
“建国”的方法是这样:罗萨找来4个朋友和一群工人,造了9根空心柱,往柱里放上多根钢筋,插入海床,然后用水泥填充,防止柱子被腐蚀。
接着,他们在柱子上搭了一块400平米的平台,建了两层房屋,还有两条楼梯和定泊点。
这就是国家的领地,一个离海面26米的建筑。
1967,罗萨宣布“玫瑰岛共和国”独立。
这看上去有些可笑,但罗萨是很严肃的。
他担任共和国的总统,而他的三个好友分别是财务部长、内务部长和外交部长。
部长们还成立了一个理事会。
玫瑰岛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世界语,国旗是三朵玫瑰图,官方货币叫做“Mill”(虽然从来没发行过)。
(玫瑰岛共和国发行的邮票)因为国家的特殊性,罗萨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这400平米的领土上建了餐馆、夜总会、酒吧、纪念品商店和邮局等设施,满满当当,吸引游客们过来游玩。
很神奇的,游客们真的来了。
那一年,世界正经历着越南战争、民权抗议和布拉格之春,年轻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和不受束缚,很快对玫瑰岛产生兴趣。
游人们一波波前来,总统大人与他们饮酒畅聊,共赏美景,感受乌托邦的美好。
那段时间,从玫瑰岛寄来的信,象征着浪漫。
信封上的玫瑰岛邮票和邮戳,则是乌托邦存在的美好证据。
不过可惜,好景不长。
意大利政府很生气,他们简直气炸了。
在玫瑰岛独立的消息传来后,意大利政客们嚷嚷,这绝对是罗萨想出来的逃税方式。
把旅游地点放在国家领域之外,可以享受着意大利旅游业的红利,同时不交一分税。
这开了一个可怕的先例。
后来,玫瑰岛又卷入阴谋论。
右翼认为,玫瑰岛的存在是为了给苏联核潜艇提供掩护,从而威胁到北约的安全。
左翼则担心,罗萨计划破坏南斯拉夫和巴尔巴尼亚政局的稳定,玫瑰岛是整个阴谋的一环。
多年后,罗萨的儿子洛伦佐·罗萨(Lorenzo Rosa)表示这些说法全是无稽之谈,是政客们想出来破坏玫瑰岛声誉的。
罗萨真的只想过上远离政府的生活。
但不管怎样,在当年,意大利政界达成共识:玫瑰岛不能留,必须把它毁了。
1968年6月25日,几十名宪兵和金融警卫队突然登陆玫瑰岛,赶走罗萨等人,接管小岛。
后面几个月,罗萨和朋友们作为“流亡政府”奔走呼号,但没有人听他们的。
到1969年2月11日,4名意大利海兵接受命令,带着3桶炸药,几声巨响中,摧毁了这个罗萨渴望多年的世外桃源。
玫瑰岛共和国就这样被消灭了,罗萨愤怒不已,称之为“意大利唯一赢过的战争”。
在爆炸中,罗萨的狗还被炸死了,更让他感到愤懑和不平。
几天后,一场暴风雨将剩下的断壁残垣彻底抹去,所有建筑都沉入大海,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作为回应,罗萨打印了玫瑰岛纪念版邮票,描绘当时爆炸的场面。
但意大利政府毫不在乎,他们甚至寄了一封信,要求他支付炸毁玫瑰岛的费用,共1100万拉里(约人民币4.5万元)。
重新回到陆地的罗萨没有办法,只能认栽,在交完钱后的四十年,他也不再谈论玫瑰岛的事,当作心底的一块伤。
到2000年后,关于玫瑰岛的故事已经不再为人知,没人听说过,曾经有被压榨的中产能以建立国家的方式来抵抗政府。
但在2007年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热衷于潜水,人们在里米尼附近的海底找到奇怪的遗迹。
破碎的墙壁,断裂的柱子,长水草的砖头,渐渐的,附近的老人们回忆起来,这片海洋的上方曾经有一个古怪的建筑,里面的人们做着乌托邦的白日梦。
于是,媒体们再次找罗萨采访,奈飞的电影制作团队也找到他,为他拍了一个叫《玫瑰岛》(Rose Land)的电影,最近上线。
采访的时候,老人对电影不感兴趣,但他对当年采用的建造技术兴致盎然。
他认为玫瑰岛这个建筑是他的杰作,原本还计划在上面盖5层楼,成为一个伫立海面的浮宫。
只可惜,这个计划被政府提前破坏了。
虽然没有成功,但新一代意大利年轻人感动于他做过的尝试,那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无能制度的抵抗。
“玫瑰岛的本质是一个隐喻,一个通过建筑设计来批判的政治行为。
” 意大利的一份杂志写道,“审视亚得里亚海床上的建筑遗迹,就是在重新审视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技术解放。
”“虽然这个400平米的乌托邦最终失败了,但直到最后我们才意识到,海底深处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一些看上去笨拙,但至少具体尝试过的新巴比伦的碎砖。
”
2017年,罗萨去世了。
去世之前,意大利的潜水员们从海底捞上来一块砖头,送还给他。
上面还写着一行字: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
可能因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剧情比较受限制。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在公海自己建设了一个平台,几经波折最后被意大利政府摧毁了的故事。
看完影片后我觉得,这部电影不是给我们简单讲述了一个有趣又离奇的故事,还引导了一场关于自由、法律、政府的哲学探讨,就像主人公父亲问道“你赚的钱是违法的吗”。
玫瑰岛代表了一种理念,一种反抗现有有边界、受约束“自由”的精神。
主人公试图建立一个完全自由的国度,这种做法无从评判,但无疑这部影片启示着每一位观影者跳出框架的束缚,怀揣着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玫瑰岛共和国,就算学过世界史的你也肯定没有听过这个国家,而我们听说的曾存在过的国家大都因为战争、吞并等消失。
而这个玫瑰共和国查遍历史,也只有几百字的介绍,这是存在了不到两年的微型国家。
首先,电影中描绘的事情,确有其事,玫瑰共和国存在过。
有自己的邮政,发行了邮票,邮票设计的是标有自己国家地理位置的。
还有国歌,国旗。
国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869212其次,这个事件给我们对于“国家”这个概念有了很不一样的理解。
《蒙得维的亚关于国家权利与责任公约》(the 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详细规定了在国际法中,一个国家是否合法的一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有确定的领土、有常住的人口、有一个政府以及与其它的主权国家有外交关系。
这个是国际法中对于国家的概念,没有规定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及国家应该在什么上面。
这是一部电影带给人们的对于一个大的概念的思考。
所以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存在,这也不是什么笑话,这是存在过,没有违反过任何法律。
玫瑰岛的存在是自由的一块砖,就算沉入海底,但是它也是存在的。
回归电影本身,我看完后,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海盗电台》,同样的节奏,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自由,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传统固化的束缚。
一个是在公海船上设立电台,一个是在公海上建造一个国家。
谁的胆量更大呢?
都大,都是不受束缚的人。
玫瑰岛给人设立一个“乌托邦”,主人公乔治.罗萨用实际行动在改变这个世界。
整部电影的故事改变和人物设计都立起来,加入一部分喜剧元素,让整部电影不是政治片,而是喜剧片。
必须要记录一下,很神奇的是,我曾经去过一个海上的“玫瑰岛”,它长这样:
意大利的长这样:
因为它建设于1968年,我不由得怀疑位于马来西亚仙本娜的这个用石油钻井平台改造成的潜水店,灵感来自这部电影里包含的那个真实故事。
2016年四月,我跟随一个朋友组织的潜水旅行团出发前往那个在潜水圈小有名气的钻井平台。
从吉隆坡飞仙本娜,住一晚再坐船一个小时的路程。
远远的遥望,我就被它的宏观外形震撼了,跟电影里的场景一模一样—孤独的矗立在大海之上,钢铁身躯高出水面很多,与周围蓝天碧海的南洋形成鲜明反差。
超出了正常人对潜水度假村的认知。
上去平台是使用一个机械升降机,每天潜水都要用到这个升降机:登船,或者直接从升降机上跳下海,每天都会在升降过程中沾到一点石油。
钻井平台是一个真正的,四面无遮挡,八方来风的存在。
风那么大,但它宽阔和平稳到丝毫不会担心被吹走。
房间是用集装箱改造的,每一间开个小窗户,非常狭窄,双人住,连行李箱都放不下。
睡觉很容易被憋醒,因为通风不好,经常会有石油的灰烬飘进来。
房间里的水源是过滤海水,电影里那位公关先生刚上岛的时候喝了一口水说:近似淡水。
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接触到那种水,而你的生活中仅有这种灰浊色的水,用来洗脸刷牙洗水果洗澡的时候,就知道那种触感—是涩的,不滑的水,刷牙的时候满嘴都淡淡的咸味。
因为过滤海水卫生有问题,我们一共四十个人进来住,有一半得了胃肠感冒,上吐下泻还有人发烧。
我至今记得去潜水的时候,很想拉肚子,憋得非常尴尬的感受。
好在这个钻井平台上有一个医务室,里面有一种当地人的药,吃上就好了。
没耽误潜水。
这个钻井平台听说是从非常遥远的澳大利亚还是哪里运过来的,每天坐在那个平台中央的大桌子上吃自助餐,四面来风。
风非常非常大,这一点电影还原的不好,估计一切都只存在于导演的想象,一切拍摄都是在棚内完成,他应该先去马来西亚采风一下,人们在玫瑰岛上头发还能保持平整不被吹乱,简直不可能!
每一天白天风都很大,但也会觉得很清爽。
整个人像是被风吹透了,干爽又舒适。
到了夜里,有时候风会变小,平台上很安静,月光洒在海面上非常浪漫。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趴在平台的护栏上,就看得到下面有成群的鱼类,每次品种都不一样。
钻井平台上有个传奇潜导,一位当地的大叔,他熟悉这片海域每一个潜点和大型杰克鱼风暴在哪里找,他不需要任何科技设备,靠经验开船到海里,站在船头观察就知道从哪里跳下去可以看到绮丽的景观。
他组了一支乐队,白天带客人潜水赚钱,晚上唱歌喝酒,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世外桃源。
记得他会用中文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大家很惊讶。
离开平台前我想多给他小费,却找不到他人,说是又出海了。
另外一点魔幻的是,这个钻井平台上每天夜里都有人荷枪实弹把守,因为曾经在多年前遭遇海盗抢劫……
仙本娜地区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峭壁潜水点诗巴丹,四周的海里景色非常宜人,能见度可以达到30-60米,“玻璃水”,峭壁,无数种类的鱼,构成独一无二世间罕见,语言描绘词库告急的美景。
有时候,我们会夜潜,直接从平台下海,围绕那些钢筋柱钻来钻去。
看了电影似乎了解到这些柱子是怎么立在海里的(但有点怀疑电影里技术的真实性)。
柱子间的水流非常大,新手被吹得漂来漂去,有很多狮子鱼静静停留在柱子间,可能在睡觉,大家都很紧张,因为狮子鱼有毒。
最浪漫的事,是清早5点多天刚亮就出海,附近海域里的隆头鹦哥是在早上排队出巡觅食的,有上百只,我们没睡醒也不洗脸,就背着潜水设备出发上船。
这时候天上会出现彩虹,随着日出,大家听着海浪与小船撞击的声音里,感受安静而幸福的气氛,终生难忘。
钻井平台的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是处处都是工业风的画面,每天去放置气瓶的地方都像电影布景,晾晒潜水服的过程因为太过电影感,居然乐此不疲。
再加上海里风景极美,致使我一直想再去一次。
5年后突然看到一部电影里出现一个“装置”,外型、气质、精神内核都与那个钻井平台太像了,赶紧分享一下。
这是一部理想主义者看了都夸理想的电影,也是理想主义者输的最惨的一次。
本片讲述了一个异想天开喜欢制造向往自由的工程师男主在生活中总被束缚不被人理解后萌生一个创造随心所欲世界的想法,随后和伙伴在公海上创造了一座自由疯狂可以容纳任何人的玫瑰岛还成立国家自称总统,很快觉醒的个体还是无法抵抗现实,小岛被炸毁,像一支在海上只绽放一瞬的玫瑰又迅速沉没海底。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谓的自由渺小又可笑,这种结局在意料之内也依旧感觉遗憾。
区区几平米的简陋平台,在向往自由人的眼里却是三寸天堂。
有时候人不想生活在条条框框的世界中,也会幻想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收留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
也许在智慧出现的一刹那,自由就已经消失,留给人们的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义无反顾的实践和螳臂当车的勇气 。
虽然整部电影看起来像个笑话,正如题目的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1968年玫瑰岛是个真实事件,联合国也因此事将国际领海边界扩展到12海里,但无论这座岛在与不在,曾经的存在都验证了一个人对自由的执着向往!
想到了很多年前看《海盗电台》,那种理想主义的、快乐的、乌托邦式的存在。
有点年轻人的无厘头,好像周末去酒吧HIGH翻天的样子。
在海警警告他们不能用电台那一段,他们在自己的岛上,遥对海警的船欢乐的大喊:没有电台!
我们是在找水,我们在建一个自由的没有电台的国度。
隔着屏幕都能体会那种快乐又纯粹的情绪。
也有点理想主义的执着:尽管大家都把这里当做一个度假disco,但男主坚持着;我们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家,有名字 、有邮票、要和联合国义正言辞定义自己的国家。
整体故事离谱又有趣,但这竟然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事件。
果然工科生浪漫起来,根本没有文科生什么事儿了。
虽然是一个昙花一现、被现实无情扼杀在萌芽的悲剧底故事,却是一个让你感受到被快乐情绪充溢的喜剧电影。
而且不同于周星驰那种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凉、疯批喜剧,是让你觉得:在某一刻、某种程度上,真的拥有了想像中的乌托邦
这么好的片放着一直没看实在是可惜了。
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玫瑰岛不可能实际地独立存在,但谁又能否认自己内心那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渴望奇迹发生的期待呢?
从法理上、经济上、资源上等等各个方面,玫瑰岛都绝对无法依靠那么小小的一片海上平台而长存下去,就算不被摧毁后续也一定会自发地衍生出一系列自主产生的问题,人性的复杂无可忽略。
但同样的,就算内心明白这般梦幻的乌托邦是不存在的,也一样会去尝试,去努力创造,然后捍卫权力,捍卫岛屿本身,是人本身熠熠闪光的部分—— Or at least you tried to.再最后就是意大利所代表的强权与玫瑰岛所代表的个人之间无可避免且永无休止的争斗了。
每每强权与强权所辖的人发生冲突时(冲突本身无可避免,不然也称不上强权了),二者所站的立场不同,对问题的定性也不同。
以玫瑰岛为例,意大利的高层官员们认为只是一群年轻人捣乱而已,所造成的仅有麻烦而无其他;而岛上的几人,就算能意识到玫瑰岛的种种不合理性与脆弱性,甚至知晓其最终无可避免的消亡命运,也一样认为这是个好的开始——问题可以后面一步步解决,首先要让玫瑰岛代表的 absolute freedom 存在。
这种强权与个人之间永恒的争斗,是影视剧绝佳的切入点之一,认为拳头大才是硬道理也好,站台个人的追求也罢,本就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强权覆灭了无数捣乱的个人,由个人发起的反抗也同样颠覆过无数强权。
人还在存在一天,还存在一定数量一天,这种争斗就无休无止。
最后,玫瑰岛真的是工程师的最大的浪漫,敢想还真做了,其间的辛苦和汗水很多被省略掉了,真的无比佩服建造的行为本身。
这部电影真的把我迷倒了,既浪漫,又自由。
开场男主想要挽回女朋友,可是女朋友认为男主不切实际,但是对男主仍然难掩欣赏。
在男主载女主回家的时候,开的自己造的车,车子看着有点奇怪,跟平常的车子很不一样,但是女主说,很棒, 能够自己造一个车子出来,而且还能真正地载人开在路上。
也是这一段路,女主说,跟男主在一起太冒险了。
男主也是有一些疯癫的朋友的,那个有钱的朋友用很多的钱,买来材料,将男主的想法付诸实践并且还成功了,他们建好地基,找到地下水的那天,男主说:“我可能留下来。
”小岛建成的第一天晚上,呆在小岛上度过,在这空无一物的小岛过夜?
男主的有钱胖朋友都觉得有点疯狂。
男主最后自己留下来。
他开着音响听着音乐,虽然大夜晚的,他坐在太阳伞下的躺椅上,微笑地看着夜晚的大海。
这一幕真的太浪漫了。
后来下起了雨,海上翻起了风浪,大浪大过来,太阳伞被吹走,躺椅被冲走,男主也倒在地上,好惊险。
这时候来了岛上第一个居民,一个流浪者,男主看到流浪者,眼睛都放光了。
因为有真是加入的岛民,自己的小岛更加真实了吧。
这种惊险中的浪漫,真的很特别。
男主真的好特别。
后来岛上来了很多游客,来者不拒,大家都来到玫瑰岛上开心地玩乐,享受岛上的派对,享受大海和阳光。
这是个多自由快乐的地方啊。
后来男主想要为小岛宣布独立,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度,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海滩派对的场所。
他希望独立之后,小岛拥有更多的自由,而不受什么国家的管控,他想甩掉那些约束,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度。
可是这个过程竟遇到了如此之多的困难,遇到了意大利的反对。
小岛竟然被炸毁了。
一个充满自由快乐的地方,因为政治,而被毁掉了,这太让人难过。
但是让人安慰的是,在结局,浪漫主义是胜利的,男主重新和女友在一起,男主所建造的玫瑰岛被女友认为是了不起的。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建造是了不起的,很多人想要加入玫瑰岛这个国家。
虽然只是存在过,但它的影响如此之大,也是让人欣慰的,这就是我认为的浪漫主义的胜利。
曾经存在的玫瑰岛,梦想中的浪漫与自由。
这部片居然是冷门!!!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啊!
这不比什么呐喊自由的高分作品有水平的多!!!
一开始关注这部片很大程度是因为海报上亮丽的色彩,以及一些好看的截图颇有韦斯安德森的味道,色彩靓丽又很舒服。
但认真看会发现内核居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郁郁不得志的Giorgio萌生了一个在海上建立一个国家的想法。
然后一步步在所有人的质疑下完成,却又在发展的时期被政府摧毁。
甚至看到他们手牵手面对大炮的时候直接爆哭,这是什么样的勇气和对自由的信念与渴望啊!
还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就觉得很伟大,为了理想与自由真的与这个世界狠狠地对抗过,这是常人一辈子都无法感知的体验。
因为我们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所以更会为每一次的努力改变所感动,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或至少努力过。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光中,只听闻玫瑰,却未闻玫瑰岛。
直到接触了这部电影,才得知,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浪漫与自由的的国度 。
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浪漫而不可思议。
它真实存在,并真真切切地影响了世界,留下属于“玫瑰岛共和国”独一无二的浪漫传奇。
玫瑰岛虽然消失了,但那段时间,从玫瑰岛寄来的信,象征着自由与浪漫。
信封上玫瑰图案的邮票和邮戳,则是乌托邦存在的美好证据。
玫瑰岛虽不在了,但理想浪漫主义永不磨灭。
导演给这部电影的定义是一部喜剧,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一部传统的喜剧,它披着喜剧的外壳,却有着悲伤的内里。
它用喜剧、浪漫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微型国家的建立与灭亡,向我们述说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悲壮历史。
《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与《死亡诗社》之间似乎有一种共通之处,打破思想与现实的藩篱,追逐灵魂的解放与自由,叛逆与疯狂的背后是对浪漫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无限幻想与追求。
很多时候,为了争取自由,我们选择抗争,有的微弱而渺小,有的热烈而伟大。
向往诗意和远方的人们曾在海岸线10.5公里处建造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堂,但一切终究都回归于现实。
当玫瑰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主人公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最后,玫瑰岛还是消失在炮火声中。
对他们而言,玫瑰岛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避难所,一个理想世界的乌托邦,但在时代的潮流下,终究也敌不过政治的斗争。
这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抗争应该是为了争取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盲目的反抗与对立。
在这个法制社会,自由,永远是相对的。
找到自律与自由的边界,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玫瑰。
浪漫和自由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最终都得回归理性与现实。
建立一个国家何谈容易?
当玫瑰岛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就不再是一场追求自由的游戏。
国家的发展需要长远的规划,一个国家如果想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就还是得回到现实,接受医疗、教育、安全保障等问题的考量,而这些对于玫瑰岛而言仿佛天方夜谭。
如果连人民的生活都无法保障,那何谈自由的生活,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自由的狂欢罢了。
总统要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负责,主人公确实是建设方面的天才,但他是否具备管理一个国家的才能与远见,这还有待考究。
法律是维护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而主人公向往没有法律和规则束缚的自由,但自由往往是有条件的,它是一种相对而言的状态,必须在道德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于无拘束的状态,那么即使不是被船坚炮利摧毁的结局,同样会因为缺乏治理经验和秩序规则而轰然倒塌。
个人的自由和梦想,最终都会受到社会规则的制约,但在规则之内追逐梦想的过程,永远值得鼓励和向往。
在爆炸中变成一个浪漫的传奇或许是这个小岛最好的归宿,现实的小岛沉入海底,心中的小岛依然屹立。
有幸在新闻上看到这个传奇故事的结局:罗萨去世前,意大利的潜水员从海底捞上一块玫瑰岛的砖头,送给他,上面刻了一行字:“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
”有梦想并为之而努力过,就是无憾的人生。
自由总让人向往。以爱情为起点的自由,最终落在了政治上。
剧本和导演瞎了这个故事了
一些人异想天开的浪漫,却被另一些人视为颠覆秩序的威胁。
#11thNBFF#批判力度弱了些。(7/10)
自己造汽车,酒驾。奇葩男主,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这居然是真实事件改编,太离谱了。爆炸和烟雾太假了。这种事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以为的玫瑰岛:一个浪漫美好的小岛实际的玫瑰岛:一个海上蹦迪平台
虎头蛇尾,对于配角没有深挖也没有重点讲述岛上能做什么,天天就是跳舞,好在一个还不错的设定
2020/12/27
就出发点而言,仅仅是不服管,而想着去创建一个岛屿国家,要把它说成是改变世界有点牵强吧。但是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却也说得过去。
正如同《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这一片名,不可思议于一群理想主义者居然想在一个人造海上平台建立一个国家,而且这件事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荒诞却不乏传记的经历赋予了这个乌托邦的故事以极致的浪漫,对自由的追寻与坚持,铸就了电影让人笑中带泪的内核。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能够自嘲的文明是睿智的
真实事件加持也无法化解片子的幼稚,剧本顺得像是AI写的一样。
自由浪漫的玫瑰岛应该是更不普通的历史记忆。
每一個製杖都必須有一個製杖基友!!!
对自由的描写实在太过肤浅,建个岛就是开个party?打个牌?在岛被摧毁的时候,申请公民的人去哪里了?来过岛的去哪里了?
結局讓我一邊皺眉一邊摳三室一廳…片尾放出真實影像竟然是真事改編…嗯好吧這很義大利。女教師頭腦一熱選擇了屌絲傻逼可氣死我了😤這不叫理想主義啊傻姑娘
一个人为了喜欢的女孩子为了自由 在公海建了一个岛 和社会和政府对抗 怎么被意大利人拍出来那么乏味的呢?明明是个很戏剧化很有发挥性的故事啊!自己造了一辆车没牌照被警察收走了这样的鬼点子看起来很乏、朋友拿了保险箱的钱强行栽赃给别人这样的诙谐看起来很生硬、不小心在岛上喝醉的调查员这样的幽默看起来很无聊,甚至手拉手一起对抗炮弹我都感觉不到感动 是我不太懂意大利的文化吧。男主有点像彭于晏女主有点像戚薇。
3.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国确实无外交,更别说这只有四百平方米的小小国哈哈,一个人造的海上小迪厅,狂欢的、及时行乐的“法外之地”却要宣告主权,气得意大利政客们心脏病都犯了,片尾某字幕一出来全场喷了,故事很有吸引力,但拍得略贫乏,没有达到足够支撑起这一戏剧性炸裂事件的水准(也可能是电影史原因对意大利电影期待值天然相对较高),国际法准教授的女主人设,一直期待一场她在欧洲理事会听证之类的舌战群儒场面然而并没有;虽然现在的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可如果结合当时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国际和意大利国内背景来考虑,是有一定的发生存在的合理性,当时真实事件,为何现在大家会觉得如此难以置信乃至荒诞可笑,其实反过来非常值得反思 | SFM学术赏
曾经的自由理想变成网飞的流量密码。如果网飞致力于搞纪录片的话,就让他们搞吧,反正我不付钱。不过,我倒觉得网飞本身是一个不属于任何主权国家的赛博游乐园,寡头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