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猎犬之后九个小时零三分。
时间不短,细节难免已经模糊。
有一些片段足以留在我心里,把撼动留下就够了。
电影有几条线,经常穿连。
比如猫王的“猎犬”,比如蛇……可能它们被赋予很深的寓意,我不想理会那么多。
以为这真的是一部消极黑暗晦涩的电影,看完却也不尽然。
确实有很多难以应接的事附加在小女主人公莱维伦身上,但一路跟着她,往前、往前,继而就走出去了。
莱维伦的父亲本不是讨好的角色,暴戾。
我本很厌恶他。
很讶异于莱维伦对于父亲的一种不同寻常的依赖,她想要摆脱,却在父亲离开许久回来后,欢欣雀跃。
于是,当看到父亲在田地里被雷劈到时,我的心紧了一下。
当莱维伦抱着父亲,告诉父亲他的名字是莱维,是自己名字的前部分时,那穿透的眼神叫人心疼。
继而,小女孩在雨天的木屋内,为了得到自己渴盼的猫王演唱会的票,被夺去了宝贵的童贞。
这一幕我接受的很平静,尽管莱维伦在嘶喊,求伙伴(姑且先这么称呼那小子)拯救自己;尽管小莱维伦反抗挣扎,被铁钉扎伤了手掌,鲜血蔓延……我想,我还是平静的接受了。
这个情节,好在早已知晓。
后续,当莱维伦死寂地躺着,我也灰寂。
那位黑人大叔,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一直在充当引导师一般的角色,出现在最黑暗的时刻。
嗯,像是天使,但这位天使也同样是堕落在满是尘埃的世界,也并不柔弱,他一直在激进地抗争,抗争被强加赋予的低下。
好在有他,抱走沉寂躺着的莱维伦,刺中她心里最痛最空的那个洞,嘶吼着面对最为真实的真实。
正如大叔所说的,音乐不仅仅只有猫王而已。
在温暖的阁楼上,大叔和他的乐友们,填满着莱维伦心里的空洞。
莱维伦站稳了,再度开口,唱出了原味的自己,也找回了自己。
小演员的表演我很喜欢,她流着泪再度唱出猎犬,我也在屏幕这端流泪了。
ps:照搬日志
一直很怕见到范宁长大,太多的童星一大就长残了,更多的会陷入落差加大之后的空虚甚至堕落,那就真的陨落了。
套用昨晚电影中的台词说一句:朱迪·加兰、麦·考利金、奥斯蒙特都是普遍,但范宁是例外。
从七岁,到年龄翻了一倍,小精灵而今已经气场压人了。
几十部电影的资历,几乎没有沦为过配角,就算靓汤抱着她也不觉得压价。
如果仅仅是摆弄小童星的可爱,她决然是走不到如此深度(高度倒是小童星们都不输)。
而从一开始涉足电影,在【我是山姆】中,她就超然越过了年龄的临界点,非常舒展地圈住了我的注意和沉溺。
不能否认我的注意,在第一眼是被她冰蓝色的眼睛和白玉西米一样的牙齿,以及齿间荡出的甜腻笑声,抓住。
但之后的沉溺,就完全是被她收放自如、任意释放的深刻演技,囚住。
小范宁彰显神迹的演技气度,注定她不会走常规的主流线路。
和各位大牌较量对手戏之后,她开始涉猎独立题材的禁区。
【猎犬】的争议性放在当今,也造成了纳博科夫时的震动。
但“被强奸”的戏码被范宁一句“这不过是电影”而带过。
这个噱头是她不屑的。
她要着力向我们展现的:是她演唱猫王经典曲目时流下的眼泪,是她拥抱傻子爸爸时心痛而哀伤的眼神,是她在废车里蜷缩成一团的无助和抽搐,是她面对着特写镜头时刺穿灵魂的静谧。
电影中,情节的细碎和物象的隐喻,看似趋向小众的特质,实则也是普遍的指代。
童年阴影是一切早熟的病根,对性的好奇也注定是走火的导线。
在阴霾中透出一丝希望和理想,这样能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就更加弥显残酷、荒诞。
【猎犬】的故事就在这种特质的包装下,把普遍的指代铺展开,遗憾的是这个铺展并不均匀。
所以看完回想起来,情节的线性结构早已模糊了线头,剩下的只是某些场景镜头的拼接。
但是,范宁的投入和精准表现,给这个憋闷的剧情,增植了多于理想和希望的坚韧。
她的小肩头(电影拍摄于她12岁),扛起了原本该是悲剧的颤抖,站稳了,清唱一曲《猎犬》,我为她流泪。
影片深度挖掘了她的模仿能力和唱功,虽然我不是猫王迷,也不甚了了蓝调爵士乐,但看着她情绪肆溢地摇摆,把旋律的感染力雕琢得更有温度和亮色,我的神经忍不住也跟着晃悠了。
看来【逃亡乐队】选上她,应该是缘于这里的精彩吧。
最近一直在追欧美明星的街拍,看到她的身影就返老还童一样地犯痴。
希望她年龄的增长给她带来的是各方面的加强升级,而不是对周围腐蚀的麻木和懈怠。
电影呈现明显的女性关怀,爱伦,莱维伦,生命中存在某种缺失,爱伦希望挽回母爱,渴望依赖,寻求牵绊,而莱维伦从来就没有母爱,她用猫王的音乐填补灵魂的虚空。
1961年的美国,女人极其弱势,莱维伦对于被强暴,没有反抗,没有认为是伍德男孩的错误,反而觉得羞愧,即便是现在,遭遇这种境况的女人,很多仍然选择沉默,最好的办法是保护自己,所以莱维伦的外婆会嘱咐她远离高草丛,不仅仅因为蛇,但简单的一个嘱咐是远远不够的,女人的苦难太多,性只是其中最尖锐的一种。
由女性关怀进而到弱势关怀,白痴父亲遭众人戏弄,黑人的卑贱地位,导演的观点不是反抗,而是自强不息,她认为你的处境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不应受别人的价值观左右。
音乐是毒也是救赎。
导演让猫王的猎犬贯穿电影始终,又借牧师的口说出摇滚乐的毒,不能说导演憎恶摇滚乐,至少不那么喜欢。
她钟情的是充满灵魂的黑人蓝调,蓝调响起时,总是一片祥和,而猎犬的吵闹粗俗潜伏不安,那些摇滚乐围绕的情节,多半是抽烟少年,喧哗,甚至暴力。
蓝调最终治愈莱维伦因猫王失贞的伤。
达寇塔范宁有张愁苦忧郁的脸,尤其皱起眉头,便一脸心事。
范宁诠释的莱维伦懵懂野性,杂草般生长,屈服命运又心存幻想,没有方向,猫王音乐那种格格不入的刺激,能让她暂时脱离茫然生活,她没有选择地沉醉于此,或者偶尔玩点性游戏,直到被强暴,她心里从未被填满的空洞,就象她抬头看到的屋顶那个破洞,开始漏雨,冰冷透彻,性的罪恶感包裹全身,病梦中那些滑腻湿漉的蛇爬上她的床,生死只一线之隔。
银幕上的范宁总是坚强的,导演要塑造的莱维伦需要这种坚强,泪流满面的莱维伦平静地唱出猎犬,在伤痛中蜕变,最后毅然逃离这种鬼生活,她说出的我爱你,同时也包含我恨你,心里那道被撕裂的伤痕永难愈合。
范宁的众多电影中,我觉得这是她演得最好的一次,完全地释放,仿佛这就是她的生活,她的遭遇。
蛇的暗示。
不单是性,还有点图腾的意味。
遍尝蛇毒便百毒不侵,美味煎蛇肉,剥蛇的高明手法能使蛇的灵魂得到安息,导演不厌其烦地展示蛇,可见她对这种动物的喜爱,蛇因毒而令人望而生畏,或许她欣赏这点,她让莱维伦戴上蛇的响尾。
这是部内容残酷,看起来却很温和的电影。
柔和泛黄的色调,无力的人物关系,甚至连高潮都很平淡,这个故事只有表象,留下很多不解。
导演对画面的雕琢很用心,很多单个人物的画面构图,她都会设置前景,或把镜头拉远,留出一片空旷,或者两人场景做光线的明暗对比,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很有艺术气息,每个细节绝不单调,除了看电影故事,你还可以欣赏导演用镜头制造的视觉风景,她喜欢用玻璃将画面朦胧化,喜欢层次丰富的远景,最有感觉的桥段,猫王开着跑车飞吻而过,这一瞬,对莱维伦,刹那即永恒,对观众也是,这是莱维伦碌碌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幕。
来了豆瓣才知道这片还被列为“禁片”。
的确是题材很敏感,小范宁在影片中又幼稚又成熟,躺在床上跳猫王的舞步充满了诱惑(也许这也是让那个丑陋男最后强暴她的起因)。
我一个女性都觉得诱惑了,何况是男性,更别提恋童癖了……禁了也好,据说恋童癖对着淘宝的童模都感兴趣……除去这点不说,整部片子有点压抑,而且又走文艺风,但是故事总体讲得不够到位,不能一击即中,就像喝酒喝到时候了,就差一杯就可以上头,但导演就不给你这么一杯。
。。。
猎犬。。。。。
生活很艰难,只有经历一些无法忘却的回忆时,你才能成长。
只有痛过之后,才会去寻找那能够填补空洞的东西。
失去只是意味着更好的得到。
我不害怕,所以,请你也要保持坚强。
伤害不会持续一辈子的,就像那些响尾蛇,如果你处理得好,那么它的灵魂就会得到超度;如果你处理不好,那种邪恶的灵魂将会纠缠你一生。
不要让那些丑陋的东西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即使被伤害,即使很痛苦,甚至绝望,也要坚强。
闭上眼睛,你将会再度融入,灵魂也即将升华。。。
你只是一直猎犬/成天只知道哭嚎/你连只兔子都抓不到/你不配和我一伙/他们说你显赫高贵/那只是阿谀胡说/你连只兔子都抓不到/你不配和我一伙......
看的很揪心,那么理想化的一个小姑娘却要面对那么多。
对一直虐待自己的爸爸仍然可以那么爱,为什么最后却看着爸爸走向死亡。
真的不理解,如果说前面爸爸虐待自己,受不了,那时逃掉我还可以接受,可是真的亲手把自己最爱的爸爸推向死亡,真的做不到,这时的爸爸已经单纯的只有对她满满的爱,不再虐待,不再忽视了。
开始新生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吗?
最后她的走掉是要表达什么?
真的好不理解。
小女孩因为喜欢而模仿,想要见到偶像,撒谎、被骗、受伤、被噩梦环绕的恶心,再受到黑人大叔的开解指引,完全摆脱了模仿的痕迹,唱出了属于自己的歌。
可我总觉得她要告诉我的,是另外的事情,因为喜欢付出了不同等的代价,因为追求所以失去了必要的判断而受伤,不能通过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这样的表达出来,看得非常难过。
一切追求就像那美丽的毒蛇,知道它在那里所以可以避开它,避不开就要最好的解药,好的蛇人不常见到,因为他们要被很多蛇咬过,才能有那么多的解药。
你得知道每一条蛇的习性,才能更好的得到它们,最大化的利用它们,才能让它们的灵魂安宁。
死去的蛇还会有最后的攻击,饮酒会加速血液循环进而丢掉小命,尽管小女孩一步三回头,但还是走了,摆脱了一切。
爱过也真心付出过,不舍也得放弃追求新的开始。
这部电影题太大,我只想谈怎么重新开始,至于里面涉及的背叛、出卖、阶层歧视、家庭、人性、责任、侵犯!
这些我统统不想提,因为看完很愤怒又很无力,这些就见鬼去吧!
再有就是——这部戏让我第一次从小孩子身上看到了不容忽视的演技。
太现实了,赤裸裸的,底层的,弱势的,挣扎与无尽的悲伤,那么小的孩子就是那个小男友真是太可怕了,最要命的是他们一起在小女孩还这么小的时候夺去了她的天真、热情和那份对生活的挚爱,尽管还能唱还能站起来可是她再也不是那个尽情奔跑相信朋友的纯真孩子了,真的希望长大后再来演续集多么希望她让这些无知愚钝邪恶的坏蛋见鬼去,相信她有这个能力。
现实就是这样,在还没有力量的时候只能忍耐和远离。
我在想范宁长大了该是怎么样的倾城,她怎么这么会表演呀!!!
You aint nothin but a hound dogCryin all the time.You aint nothin but a hound dogCryin all the time.Well, you aint never caught a rabbitAnd you aint no friend of mine.When they said you was high classed,Well, that was just a lie.When they said you was high classed,Well, that was just a lie.You aint never caught a rabbitAnd you aint no friend of mine.当你的爱被偷走,失去了珍贵的东西时,那里会有一个空洞,你打算怎么去填补它?
因为它在那里,你感到无比空虚,你必须找到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生存的终极意义。
有几点好像不少网友都搞错了:1. 剧中的老太太格拉米应该是莱维伦的外婆;2. 爸爸的女朋友其实并不是陌生人,她是莱维伦妈妈的妹妹,是老太太的二女儿。
老太太出于宗教的原因,逼着与莱维伦的爸爸发生过关系的大女儿嫁给了他。
而实际上真正与莱维伦的爸爸相爱的是她的二女儿。
黑人Charles在剧中真是语出惊人。
他填满灵魂空虚的理论太精辟了。
美国民间音乐的流行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我的家乡老百姓流行麻将,这也勉强算是一种不错的让灵魂休息的方式,可是音乐,灵魂音乐,却不只是抚慰你的灵魂,它让你暗夜游走的灵魂丰满而充实。
Dakota Fanning的表演太棒了,充满了灵气。
不过莱维伦的故事有一点让我觉得欠缺:电影一开始莱维伦以一个吻做为代价让小男孩脱裤子让她看那东西,应该说这不只是说明了莱维伦早熟,至少她应该知道一些男女之事。
可是在后面她被诱奸的时候,似乎毫无心机。
这似乎有点儿说不过去。
加入一些莱维伦反抗的戏份我想会更好一些。
反抗之后再消沉更能体现其野性独立的一面。
超爱猫王hounddog才看的 范宁妹妹气场太过强大
范宁真是个天才演员。只是,莱维伦为什么不救自己的父亲?听任他死去,自己走向新生?
最尴尬的就是题材比较严肃但是拍得一般般,看起来无奈又无聊。
Fanning演技不错。
节奏慢了点,但有意义的
在人生的黑暗中 音乐会是一道曙光
如果你的梦想一时不能实现,就把它藏在心里慢慢滋长,即使在黑暗中,也要继续充实你的灵魂。
太残酷了,结局也太安慰人了,范宁演下去~~
前段略显沉闷,后半个小时很精彩,结尾耐人寻味。
失去什么都不重要,在痛苦中也要坚强的生活。
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星
女孩的歌聲由哽咽到豁然開朗,,她走出了黑暗,就如那只被她抱起的小狗,未來仍有希望。
范宁演技真不错,但这种青少年成长题材现在挺难打动我的
范寧太成熟了,,成熟得令人驚訝,12歲兒童的21歲表演,,
会感动,会哭
已经完全忘了为什么标了想看 但总算在13年之后看完了 不是我的菜 就一直走神 也不很enjoy剧情
这片闷得可真给力啊!本来以为是禁片,又是达科塔范宁演的,会比较High一点,可我愣是闷闷地看完了。。。。唯一被shock到的就是,达科塔演这部片子的时候只有14岁?天才!
范宁真心不得了。但是不明白结局的用意,有影评说莱维儿看着父亲死去意味着她想解脱,放下过去的一切。只是我觉得这个结局不免太阴暗以及无理由了,虽然和开头的那句迟早我会杀了我爸爸的,但是导演在片子中还是营造了父女之间的温情,特别是父亲光着身子去找她的时候。灵魂蜕变也意味着有了残忍么。
这片子应该比飞行物拍摄得还要早一些,但是看的时候已经没那么难受了,已经可以勉强跳出这个人物来看整部影片了。所以总的来说,片子想表达的太多了,有些找不到重点。不过,范宁还是太美了。
这姑娘已经成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