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硫磺岛战书,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06

《硫磺岛的来信》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硫磺岛的来信》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琼森帮自由鸟龙城小仵作第二季南方女王第三季火烧云之波罗堡小轿车隔离下的博物馆教官与士兵心疼女人表里不一愈发霸气慈爱的心272小时百草奇缘图腾青葱那年妈妈你真棒闰年阿波罗之歌步步惊魂从足球流氓到黑帮崛起3曲象丛生逐爱之旅零度战姬振动后排闺蜜火爆天王银魂荆棘流氓篇新婚杀人魔宕机警察第二季热血高校

《硫磺岛的来信》长篇影评

 1 ) 根本是打算混掉硫磺島,省下錢來用在沖繩戰役?

克林伊斯威特阿伯在拍攝Letters from Iwo Jima時可是有用心,一開始就描述日軍將領灘頭決戰派跟縱深防禦派的大爭執。

要挑一個嚴重的毛病,最主要的是把硫磺島戰役描繪成灘頭決戰,而且美軍在灘頭的輕兵器陣地前傷亡慘重。

不是這樣啊!

栗林忠道中將從Peleliu學的教訓就是,用縱深防禦釘住米軍,然後再集中砲兵火力轟擊密集集結的海陸是最有效的殺傷手段。

這從他發佈的戰鬥令命很清楚的可以看出來:1.アメリカ軍に位置が露見することを防ぐために、日本軍の火砲は上陸準備砲爆撃の間は発砲を行わない。

アメリカの艦艇に対する砲撃は行わない。

2.上陸された際、水際では抵抗を行わない。

3.上陸部隊が一旦約500メートル内陸に進んだならば、元山飛行場付近に配置した火器による集中攻撃を加え、さらに、海岸の北へは元山から、南へは摺鉢山から砲撃を加える。

4.上陸部隊に可能な限りの損害を与えた後に、火砲は千鳥飛行場近くの高台から北方へ移動する。

而當天實際的戰鬥過程是這樣的:"9時、第4、第5海兵師団の第1波が上陸を開始した。

水際での日本軍の抵抗はなく、海兵隊は円滑な上陸に意外の感を受けつつ内陸へ前進した。

だが日本軍は地下坑道の中で艦砲射撃に耐え、機をうかがっていた。

午前10時過ぎ、日本軍は一斉攻撃を開始、海兵隊の先頭へ集中攻撃を浴びせた。

やわらかい砂地に足を取られ、動きがままならない状態の所に攻撃を受けた為たちまち第24、第25海兵連隊は25パーセントの死傷者を出し、戦車は第1波で上陸した56両のうち28両が破壊された。

これほどの濃密な火力の集中を受けた戦場は太平洋ではそれまで例がなかった。

硫黄島の土壌は崩れやすい火山灰のため、しっかりした足場も無く、海兵隊は塹壕を掘ることもできなかった。

やっとの思いで揚陸した戦車も日本軍の高射砲によって撃破された。

19日だけで海兵隊は戦死501名、戦傷死47名、負傷1,755名という損害を受けた。

"簡單地說,日軍等美軍登陸一個小時後,也就是等到美軍深入500公尺,狹小的灘頭擠滿剛卸下來的人貨,隨便一發砲彈都可以打中甚麼東西的時候,才全面開始砲擊。

是密集的砲兵火力造成美軍重大傷亡,而不是靠一些地下碉堡跟機槍巢跟美軍在灘頭決鬥。

在史實上,我們的英雄主角是在東奔西跑時被一發砲彈人間蒸發,而不是被子彈打中陣亡,其實也正好反映出這一點。

(資料請參見日文wiki硫黄島の戦い:http://ja.wikipedia.org/wiki/%E7%A1%AB%E9%BB%84%E5%B3%B6%E3%81%AE%E6%88%A6%E3%81%84)

 2 ) 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整体感觉比<父辈的旗帜>要更好一点的影片虽然都是从人性出发, 但是硫磺岛来信更突出了日本士兵在岛上的心理活动, 而且演员形象都很符合人物性格看完之后找了一点关于栗林中将的资料,觉得在那么多盲目愚蠢的日本将领里,他的军事才能,他的体恤下属都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他也是一个效忠天皇和很军事化思想的人.影片里突出反映了渴望活着的士兵和战败玉碎的士兵"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如继续战斗"这个是欧洲人对日本士兵的自杀永远无法理解的一点影片结尾,最终放弃希望向美军挥着铲子的人, 一直抱着地雷想和战车同归于尽的人却都活了下来.

 3 ) 请问,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为了正义,真正的正义。

"伊斯特伍德借母亲给士兵的家书两度说出了这句话。

可是战争会有什么正义而言。

日军誓死守住硫磺岛,为了挡住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

可是,对于中国,他们却认为进攻是一种荣誉,掠夺是应该的。

这就是丑恶的强盗逻辑。

所以尽管整个片子都贯穿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及被人化甚至是美化了的日军,但看到几乎所有日本人死掉,我还是笑了。

伊斯特伍德估计要哭了。

抱歉,我是中国人,就算是很狭隘,我也没有办法爱或同情日本人。

 4 ) 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

看完电影后,想知道真实性,所以去搜了一下资料。

片中提到的栗林忠道是个真实的人物,的确是在美国上过哈佛,也在美国学习过军事,的确是日本军中少有的“美国通”。

在1945年负责指挥硫磺岛的战役指导工作。

硫磺岛是日本的固有国土,所以美军打到硫磺岛就等于进入日本本土了,日本当局肯定是想誓死抵抗的。

所以片中提到的连面包师傅都上战场这种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毕竟到了硫磺岛战役的时候,日本人基本已经叫做垂死挣扎了。

片中提到,那个来征兵的妇女,她说我的老公儿子都上战场了。

意思是你就不要磨蹭了好吗?

赶紧你的老公也上战场。

虽然说保卫自己的国家是应尽的义务,也很想说日本是自作自受,但作为一个平民其实也感到很无奈。

【想继续活下去】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吧,就是因为视角是日本人,不去发动战争,就不会被送上战场的那一天吧?

所以才更加让我感觉到还是远离战争更好。

一个社会是多样性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坏人,如果我们可以基于这一点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我相信当时在日本的军队里肯定也是如此,每一个地方都是社会的缩影。

正如今天我们有些人叫嚣着战争,而又有些人渴望着和平。

如果日本人当时都神风敢死队,估计现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存在日本人了。

真实中的栗林忠道,在硫磺岛还真挖起了坑道,有20多公里长,把硫磺岛做成了一个堡垒。

他还下令禁止自杀式冲锋。

而导演也是看到了证实的硫磺岛留下来的书信,才有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

当时的日本肯定是存在这种自杀式冲锋的,否则栗林不会明令禁止,但是也印证我上面说的一点,肯定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这么疯狂。

当然并不是说日本人都不疯狂,你看看电影的有一幕。

军官强迫士兵去死,拿个手榴弹对头一敲,一声巨响之下就要跟朋友永别,跟家人永别,跟这个世界永别。

强迫别人这样做难道不是疯狂吗?

然后自己义无反顾的给自己一枪,这难道还不够疯狂吗?

求生只是生物最基本的生物运动罢了,连一棵植物都会这样做。

是什么趋使那些人这么疯狂?

难道不正是军国主义对他们的洗脑?

加濑亮叫嚣着:美国佬就是胆小鬼,我们不同我们不怕死。

多少人嘴上这样说说,然后到了最后死亡即将来临的一刻却又无比害怕。

片中很多日本人都这样,这只是人的本性而已。

美国人被俘虏不要是一样害怕吗?

美国人一样有爹,有妈有朋友。

他们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抛开立场来说,大家都并没有什么不同,要是不生在战争年代,大家都会平安的生活下去吧。

电影中,栗林在美国时,他朋友问他: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

我相信栗林可能可以选择。

但像面包师傅那些人,估计是无办法选择吧?

像我这种平民,我只希望战争远离我。

即使日本人不是人,但是那些上战争的其他人,也是有血有肉的。

 5 ) 由战争反观责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我最推崇的美国电影人,这个帅气的老男人,眉宇间的坚忍笃定跟我的老师有几分神似。

没看过《廊桥遗梦》,真正迷上他的是04年那部与希拉里·斯旺克、摩根·弗里曼联袂的《百万宝贝》,那年他74岁,奥斯卡给他颁发了最佳导演奖。

“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以一个角色的死亡来开始或结束影片。

”好莱坞的商业味太重,电影界是浮躁嘈杂的,鲜有欧洲独立电影人对边缘群体进行关注并引发对社会问题、人性脆弱面的深层次思考,克林特是一个例外。

他尊重和看重的是电影作品,而不是电影业。

上个周末,终于完整看了他最近的两部片子《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

这两部片子均以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的硫磺岛战役为背景,分别从日本和美国两个角度来叙述,相互独立又有部分场景相呼应。

克林特本着忠于历史的态度去拍这样两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他并没有突出战争的胜负,转而重点刻画战争中的人物心理,将镜头伸向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战争的结果于是显得微不足道。

对比来看,参与战争的双方,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对抗,其中更隐含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

日方的阵营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它是一个受武士道精神主导的紧密集体。

影片中日本兵用手雷集体暴毙的场景是触目惊心的。

而美军阵营内部,存在一种兄弟般的氛围;在宣扬为国而战的同时,个人对生命和战友情谊更为看重。

单独地看,两部影片中又包含了对于本文化异于一般的思考。

《硫磺岛的来信》其实反映出日本军营中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几个人物的内心与战争下的残酷现实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父辈的旗帜》更是颠覆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对英雄光鲜背后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做了真实的透析。

两部片子各有一个触动我的人物。

《父辈的旗帜》中,印第安人Ira Hayes在被推到美国英雄的位置上之后,内心一直是痛苦挣扎的,硫磺岛作战的场面无时无刻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在战场上是坚忍高大的形象,在市政厅的广场上带给美国人民的也是光辉的英雄形象,但在政客商人的急功近利、人民对英雄的期待面前,他又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

在他借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引来一系列麻烦之后,不得不被遣回战场的前一晚,这个满脸泪水的男人说出了几乎所有战争英雄们的心声——“我受不了别人叫我英雄,我只是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中枪而已。

我看过的、做过的那些事,一点都不值得骄傲。

”那些见证战争并为之浴血的幸存者,战后往往被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奉为英雄,而这一切的荣耀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人们看重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却极少关注战争带给他们持久的创伤。

当他们习惯了苛刻的军事体制,习惯了军队中残酷的死亡游戏,一旦带着对现实的憧憬重回现实,又是和现实处处相抵,最终要被现实遗忘被舆论边缘化的一群人。

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英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人们需要的。

”英雄也有沦为“昨日英雄”的那么一天,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字眼。

《硫磺岛的来信》中,西乡是一个纯良软弱的小兵,他本来是一个小镇上的面包师,有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当他所在的小分队遭遇惨败,轮番拉开手雷集体自杀的时候,看似懦弱的西乡最终背叛了武士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存”,而另一个名叫清水的士兵,从他身上也折射出日本人在个体生命和天皇二者之间的徘徊挣扎,生死只在一念之间。

逃兵的行为是不为日本军国主义下的社会伦理所容的,而求生的欲望又是强烈得让人窒息的。

背叛武士道的西乡和清水成了患难之交,他们与大部队汇合,尔后又俘虏了一个美国兵。

美国兵临死前留下的母亲写给他的信又给这两个小角色很大触动:原来美国人并非野蛮人,他们也有儿女温情的一面,甚至两国母亲写给儿子的信都是相似的。

他们都在扪心自问求死的意义,个体的生命在天皇的面前就真的那么渺小没有价值么?

那么对于那些牵绊他们的亲人呢?

他们最终选择了做逃兵,可这样的选择偏偏又是苍白无力的。

清水找到了美军,举了白旗,他真的以为美国人会优待俘虏。

而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又是何其野蛮残忍。

那么清水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西乡在美军的驻地看到清水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充满了冰冷的绝望,是对未来、自由、亲人、生命一切一切的绝望。

战争把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

小人物的离经叛道往往折射出社会伦理的苛刻,而这种离经叛道的结局往往又不敌世俗苍白无力。

曾一度对和平时代的男人表示不屑,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私自利缺乏对所爱之人及社会的担当。

今天,我质问自己,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女人,如何清楚所谓的“洗礼”?

人们对军人的自律自强坚韧不拔充满敬仰,又何尝没有加入幻想的成分?

现在的人,对战争究竟了解多少?

军人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真的视死如归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吗?

他们的信念,宁毋说是一种既有的责任感。

责任,好可怕的责任!

这样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却无视我们想要做什么。

道德伦理企图把人约束在一个有序的框架内;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下,人们大谈责任而不闻个人自由意志。

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让一对没有感情的男女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关系;个人对于单位的责任让一个不喜欢既有工作的人放弃选择更好的可能;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放弃他的血肉甚至变得无情无义。

个体的爱情、自由与生命在责任的强势下显得如此卑微。

责任何以成为可能?

人生之为社会性的人,同时又无法剔除欲望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责任对于个体约束的必要性。

爱情区别于滥情,自由更非为所欲为。

责任的理念是让人人自觉担当,而不是强制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况且任何一种应该和不应该都不是政府说了算,它至少要代表民主的声音。

责任的履行需建立在双方的对等上。

爱国之前提,是国也爱我。

这样看不免显得飘渺,而国非政府,乃是一种族群的认同感。

历史上,越往前追溯,国家的地域概念越是淡化。

譬如唐代,并不是很强调疆域的概念。

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和族群的认同感。

地域上的国与国,人们是可以任意走动的。

对自由的设限越多,人们冲破禁忌的方式反而越极端,手段的杀伤力有时甚于终极目的。

一个轻视个体生命的民族或者国家,人人言其爱国,实为惧政府。

这样的国爱得太空泛,一旦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就显得不堪一击。

也就不难理解,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叛变的逃兵不过是受求生欲念左右可怜人,而难以计数的死者则是政治的牺牲品。

试问:一个空有责任感的人,若没有内心真爱的支撑,何来的担当?

 6 ) 尊重对手

似乎导演们成其为大导演,都要拍部二战电影。

斯皮尔博格拍《拯救大兵雷恩》,吴宇森的《风语者》,甚至连冯小刚也开始《集结号》。

而我对于战争片,尤其是二战片是来者不拒的。

这是因为除了身体内雄性好战因子外,战争的激烈冲突场景中让人看到集中显现的人性、勇气、智慧、暴戾、惨痛、悲伤、离别……硫磺岛战役的故事已相当有名,以美国人讲日本人的故事来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是成功的,对日美友邦之谊作出了贡献。

斯皮尔博格的《艺妓回忆录》好像不怎么被日本人受落。

这次的影片开始以地球人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关怀起敌人的人性来。

“这是个秘密,我一定会活着回来”“如果日美对战,我一定遵从信念”“那个美军士兵母亲的来信与我的母亲有何区别”“我曾参加1932洛杉机奥运会,那些美国的大明星曾经来我东京的寓所作客”。

抛开战场上的敌我,人是一样的人,有一样的父母妻儿,一样的爱恨情仇。

子弹不长眼睛,中弹的是一样的人类的身体。

可一但有纷争,人类还是一样的立马气急败坏地抄起家伙来。

对于日本这个即曾是偷袭击珍珠港的贼又是同盟的友邦,美国人的情怀是复杂的。

显然这与我们的论坛上愤青们对日本除了仇恨还是仇恨的情怀,是不同的。

而与此同时的现实中,美国人依然在中东枪杀着伊拉克人和被伊拉克人枪杀着。

人类是爱好和平的,而你的国家与我的国家对战时,“我会遵从我的信念”“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

”“这有什么不同吗?

”“这是真正军人的信念”。

电影给我更大的感触是尊重对手,对手是一样的人类。

卡夫卡说:“善待你的对手,方尽显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

”事实上,只有了解对手才能扬长避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了解对手需要冷静地分析对手、尊重对手。

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对手。

所以它们总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

日本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尊重对手的例子。

2003年,横须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一个叫佩里的美国将军的活动,而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

 7 )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茨威格曾说,历史是最好的传记作家。

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二战本身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

而且,每每看到德、日这两个轴心国大坏蛋最后阶段的殊死搏杀时,不管什么人都喜欢冠以“困兽犹斗”这类词汇。

曾经,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不断有“被洗脑”的年轻士兵冲上前线,为了“帝国的荣光”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难道,真的仅仅是“被洗脑”这么简单么?

后来看了很多二战德军士兵的回忆录,才开始逐渐解开心中的谜团。

至少,从这些回忆录身上,能够从以往并不了解的视角中获得了一些珍贵信息。

比如约翰.福斯那本《黑色雪绒花——党卫军士兵回忆录》中,作者多次强调说:在战争后期,战火开始燃烧到了德国本土,我们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保家卫国”(原本的入侵者现在变成了受害者,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与戏剧性之一)。

而且在最惨无人道的东线,也发生了大量苏军士兵强X德国妇女之类的暴行。

每一个德国的年轻人,奔赴前线去捍卫自己的家人不受侵害,从这个角度上看,也似乎没有太多值得苛责的。

况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整个欧洲的公敌除了纳粹德国,还有布尔什维克的入侵。

作为德国年轻人反抗布尔什维克的风暴席卷自己的国家,也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

作为个体,参加德军未必一定得先成为所谓的纳粹信徒,很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德国公民的责任感。

同样在这部《硫磺岛的家书》中,未必一定出于对天皇的效忠以及追随武士道的殉难精神才去岛上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就像剧中主角之一小鬼子兵西村那样,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面包师傅,爱自己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宝宝,然而在这个悲剧的时代下,面对“为国效力”的强行征召,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我相信无论是在德国还是日本,以这两种方式去参军的年轻人,一定都大有人在。

前者主动,后者被动,但两者皆不是我们经常被灌输的那种脸谱化的、一味被洗脑的、只有粗暴没有情感就像一架杀人机器那般残酷无情的法西斯士兵形象。

尽管有人吐槽或者批判说老牛仔“美化”了日军士兵,但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句地图炮说日本兵都没有人性,这更加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

剧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来自于粟林忠道与西村的一句对话:“西村,你是一名好士兵。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姜文曾不解为什么一个日本平民那么友善,穿上一件军服就变成了杀人魔头,后来他拍了《鬼子来了》。

而在《硫磺岛的家书》中,老牛仔却淡淡地告诉我们,鬼子脱了军服,他也只是个面包师傅。

西村就是这样的一名“面包师傅”。

他来到硫磺岛后,并没有什么一定要为国捐躯的想法,也并不打算将来成为英雄躺在靖国神社里被后人参拜。

虽然他自己也明白,生还的几率基本上没有了。

但还是想努力活下去。

嗯,活下去。

这样的人,未必一定能代表所有的日本士兵,但一定大有其人。

甚至还有一个曾经侵入我大中华的鬼子兵,在激烈的战事交锋面前,仍旧能够保持一颗小清新般的文艺情怀:“现在眺望定远城外,风景异常清明秀丽。

柳吐新绿,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黄。

平原千里,一望无垠,远处迷迷蒙蒙,但见白云如絮。

加之天气晴朗,把春风骀荡、春日和煦、春日迟迟这些汉字的形容词拿来套用,与此情此景完全合适。

明丽的春光任何汉字的形容词都可当之无愧。

尤其是杨柳之绿、油菜花之黄,颜色鲜艳近似原色,极为悠然自得的构图,那就纯然是一幅Crown Leader 2的插图。

”——摘自《小津安二郎的书信》这名日军就无需赘言了,将来成了国宝级大导演。

如果他只是一个被天皇洗脑到极致的日本鬼子,断然写不出如此轻松、超然的日记来,也绝不会把拍电影和开豆腐店联系在一起了。

或多或少有些“恶搞”的还有这部影片结尾。

走投无路的西村面对美军的包围,之前一直怕死的他,此刻却“一心求死”了。

这是一出很绝妙的情节设定,由于之前他的同伴清水投降美军后却被射杀,因此绝望之下的西村拿着一把工兵铲在那里歇斯底里起来。

但好歹老牛仔还是给了这群注定成为炮灰的鬼子兵们最后一丝怜悯:他,西村,一个不想当兵的面包师傅,因被美军生擒从而戏剧性地活到了最后!

 8 ) 黑色喜剧

基本上主人公有点戏剧话。

其实是逃避杀阵,但还老有一票理论来说服战友。

例如,为了不想自己玉碎,劝解倒数第二个死的说:“好军人不能这么死,要继续杀敌。。。

”。

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

这也对,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当英雄的。

而且一个敌国的英雄,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好事。

这种怂包草蛋在自卫队里越多越好。

最搞笑的是那个企图做自杀性攻击的中佐。

身上刮了3个反坦克雷企图牛逼烘烘的去找一辆美军战车玉碎。

结果在野外海滩上连着睡了两觉也没玉碎成功。

最后扔了3个雷,回山洞里发现脱了外衣睡多舒服。

结局挺好,被美军俘虏,捡了条命。

 9 ) 为什么还是有战争呢?

前半部分更让我绝望,可能是有种刀永远悬在头顶的感觉,明明是海岛空气却永远干燥,明明是夏天,天气却总像阴冷得不行的冬天的阴天。

那些口号在我听来都太过无力,像知道自己濒临死亡最后的安慰,战争中叫人心甘情愿的牺牲太过让人绝望了。

后半部分打战给我更多的感觉是麻木,人都不是人,明明平时会哭泣的离别和鲜血最后变成麻木的理所当然,最后我都被这该死的氛围笼罩,也变得麻木,不管怎样的结局快点到来吧。

毁灭就毁灭吧,我已经忘记了一切鲜活的东西,我的世界只有一片灰白。

怎样都给个痛快吧,我真的已经看不到一点色彩了。

我仅仅只是感受电影的氛围就已经如此绝望了,难以想象真实的战争会有多绝望。

我说的是任何一场战争,都是这样让人绝望。

为什么有无数次这样让人绝望的战争,为什么明明都不了解彼此,人还是喜欢给人划分阵营,硝烟四起呢?

 10 ) 要是日自己人拍的就神作了

先吐槽一下片名,原来日语里的信是写成手纸吗?

哈哈哈。

该片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用一个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反映战争的残酷,串起对战争的反思。

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每个人的故事小而触动人心。

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是美国人。

我还以为日本人这么黑自己的,原来是美国人拍的啊!

难怪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在美化美军,黑化日军,原来如此,再扣半星。

要是日本人拍的就神作。

《硫磺岛的来信》短评

也许是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最好的战争文艺片。

7分钟前
  • zenz
  • 推荐

一个美国为日本洗白的电影硫磺岛战役如此惨烈,却被导演歪曲的面目全非,日本士兵如果都是不愿意打仗,硫磺岛战役怎会一个月之久反思反思,反思战争这一题材本身就是错误的西方发动侵略战争,邪恶,罪恶,所以他们反思,寻找战争合理性,博得同情而中国以及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绝地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国内战争电影只需要爱国就行了,别傻了吧唧学这种反战片

8分钟前
  • 玉钗留股
  • 很差

一个通过人性来反映战争的片子,这种反而更能触动人心,二战的时候的压迫与无奈,很多人其实并不想再去回看,过于沉重,过于惨重,通过影片也只能祈祷世界再无战争

11分钟前
  • 李峋(已入狱
  • 还行

很不错的电影,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15分钟前
  • 七宝奇谋
  • 还行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16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难得看到站在日本的视角叙述这场战争的电影 深度刻画了战争的无意义性 很多情节都令人印象深刻

17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稍显沉闷了,欣赏不来

18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

自从玩了hill let loose 之后,所有的战争电影便没有任何意思。

23分钟前
  • KeaTon
  • 很差

集体罪恶下,没有人单个行凶或帮凶是无辜的,没有自我反思,表现出的只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垂死前的挣扎,宛如蝼蚁,一文不值

26分钟前
  • 忘记呼吸的鱼
  • 较差

连二宫都发闷

28分钟前
  • chrise
  • 较差

果然还是不爱看战争片

29分钟前
  • R
  • 较差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33分钟前
  • 推荐

日本武士道精神,不是很喜欢

37分钟前
  • 燃え寸前*
  • 还行

啊?这还没我小时候看的世界上下五百年描写的惨烈。

38分钟前
  • 黄海
  • 较差

个人感觉比那部 父辈的旗帜 稍微好点,

41分钟前
  • 水里没有鱼
  • 推荐

小日本

46分钟前
  • nally
  • 很差

有二狗子 音乐有很逆天 必须五星

49分钟前
  • 七道杠的猫
  • 力荐

分很高,单从电影角度来说应该也不错,但我一直看不进去,以前不知道啥原因,现在悟了,你这是给自己狗腿子洗地来了啊,大漂亮

52分钟前
  • Eternal
  • 很差

家书+武士道,矫情

57分钟前
  • Erik
  • 较差

💩,老爷子妥妥的红脖子

1小时前
  • 第五公民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