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剧情圆得还是有点弱,比如香水盒子那期,其实看得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感情戏也有点拖沓,追着女主要真相那里我真的无比赞同女主要点隐私的需求,有几集还有些强行升华主题的感觉,但是气氛渲染的很到位,尤其是第一个case,李嘉和雪叔隔着一道暗门,一个犹豫要不要开,一个举刀阴森森,那一刻真的紧张得快无法呼吸。
很喜欢犀利死的那几集,交叉不想说再见那个案子,和李嘉本身倒计时的状态,有种宿命感,有种隐喻,而犀利对死亡的态度又像是某种答案,颇有些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感觉。
曾舜晞演得意外还不错,没有让人出戏,原声出演也算有感染,就是结尾黑嘉的时候爆发力怪了点。
颜卓灵演得叉叉实在有点可爱。
虽然很多人说烂尾,但是关于精神分裂与遗传,认不认命的主线解释其实已经做到位了。
就像黑嘉说的那样,陈教授只是个普通教授,其实并不具有社会意义上强烈的压制感,他操控人心,但并未权势滔天,要真花个几集讲怎么扳倒陈教授反而很奇怪。
这说来也是奇怪的点,社会上pua女性的那些男性,在象牙塔里利用权力压榨学生的教授,脱离了受害者的视角去看,其实再平凡不过,都不用揍一顿,吓一下就软腿了。
不过虽然精神分裂那边的解释,和对陈教授的结局的处理我还能接受,黑嘉我就有点迷茫,其实剧里做了很多铺垫,但是用双重人格来做解释其实感觉并不好,不仅仅因为双重人格现在研究很少,有被用烂的嫌疑,更因为用一种精神疾病去掩盖另一种精神疾病,emmmmm,也不是不可,就是大可不必
作为剧粉,我从不看悬疑剧。
主要是怕自己看了开头,后面烂尾了,内心承受不了。
小甜剧,嘻嘻哈哈不费脑子的剧,会让人轻松。
或者看那种根正苗红的剧,最起码精神上富足。
而 曾舜晞 的这部剧,打破了我自己限制,花了整整一天半,二十六集全部看完。
我深深的爱上李嘉,想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现在我一想到李嘉,我就想起拜伦的话。
“你心虽善感,却从不改变;你灵魂柔顺,却永不妥协。
” 李嘉见过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哥哥在二十四岁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如同既定的结局,他认为他也一定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一种宿命感。
这种宿命感,让人无力,但是又让人想要反抗。
让观剧者想要了解李嘉怎么打破这种宿命感,怎么反转他的人生。
李嘉这二十多年一直用倒计时的心态生活,但是他的三观健全,对待所发生的的事情有着清醒理智的认知,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努力一博,不放弃不妥协,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寻求突破。
温柔善良,不矜持于自己遭受的苦难。
坚强勇敢的走向二十四岁。
这条路上他经历太多的暗示导控,例如他看到那个小男孩留下的“我来错了这个世界”的话语。
把他内心的压制的过往,一一翻出来品,差点把他送向那个他所害怕的深渊。
好在他的善良与强大,他身边的张叉叉,时诚,林禾,这些人让他面对外界的刺激依旧保持原来的自己。
如果说张叉叉和时诚给他温暖,那么林禾的出现则是他人生的一束光。
这束光指引他相信自己可能是一个正常人。
林禾认为李嘉目前来说不存在有隐患,同时也强调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没有资格让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
林禾强烈的指引,让李嘉那一根紧绷了二十多年弦慢慢松懈下来。
他或许真的是一个正常人,他可以选择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去爱,去享受生活,去呼吸,不用时刻保持冰冷的理智,去真正体会生活。
“我早已经忘了看,眼泪是热的。
” 这是李嘉的一种长久以来的渴求,我可以是正常人。
我打四分,值得一说的是,最后五集我居然看的停不下来。
首先,女主台词功底不过关,一开始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不过适应以后,觉得她别别扭扭的普通话居然有点可爱。
其次,关于男二。
男二肯定不会选比男主帅的。
一个有点憨憨的富二代,小眼睛,有点喜欢撩妹,哦,对了,人家管这个叫“易陷爱”,哈哈,他真的很仗义。
男女感情助推器。
很认真的给男女主牵红线。
然后是关于男主曾舜晞。
第一,原声相当不错!
他的声音其实是很温和很可靠的那种,配白李嘉的时候,学霸,浅色毛衣,牛仔裤,球鞋,乖乖的书呆子头,但是其实他智商很高,内心很强大。
这种温和可靠的声音让人在很慌的时候一听,就觉得可靠,心稳了。
白李嘉本身在剧里就是一个自我调节能力很强,遇到事情拿主意的那种人。
第二,虽然这是一个家族精神病遗传的男主选精神病专业为了自我救赎的片子,居然让我看出了悬疑片和恐怖片的感觉!
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案子其实剖开来看,未必多么绝,多么烧脑,多么悬疑侦探感觉。
但是,这个片子从氛围上来说,它最出彩的是拍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中间有一段我捂着眼看的,我害怕!
第三,黑李嘉绝了绝了绝了!
说三遍!
曾舜晞真的太适合港风造型了。
皮衣,棒球棍,和那一双黑白条纹球鞋,啃着一个贯穿始终的苹果,太绝了!
最后我都以为他会锤爆陈教授的头,结果只打断了他的腿。
啧,打轻了!
关于其他演员,首先我吹一波那个红头发的安洁安娜小姐姐。
这个演技,癫狂,病态,绝了!
真真是个好演员啊!
然后吴启华,他演的很好,好得我想锤爆陈教授的狗头!
还有林禾师兄!
暖男,我真的觉得如果一开始就是林禾治疗男主,男主可能早就病好了,和女主在一起了。
导师很坏,看得我想打吴启华。
林禾师兄很暖,我喜欢他。
最后,我单曲循环了那个插曲整整三天,《且听风吟》,粤语歌。
真的好听!
好像是饶威唱的。
这个剧是个宝藏,求第二季!
看评论看我的,请不要看那些为了黑而黑的评论。
最后的最后,我站黑白李嘉自攻自受!
没想到我也有这一天!
居然会站自攻自受!
再强调一遍,求第二季!
我要看黑李嘉!!!
补完《我在香港遇到他》还挺好看的,你以为是讲鬼神实际上是讲人心,这个世界确实没有鬼👻借用三叔的话“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悬疑,微恐,也就高街鬼屋和九龙塘戏院有些微微的恐怖,毕竟这俩地百度一下就有一堆灵异事件。
李嘉从小一直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的阴影中,亲眼看见自己的妈妈和哥哥在自己面前发病,自残,伤害家人,所以他一直活在自己24岁也可能会发病的高压下,从小到大也没有朋友,不怎么跟别人交流。
他渴望有朋友却也害怕自己可能会伤害别人,再加上陈教授的刻意引导,所以才会让人觉得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想要靠近却又怕伤害。
但实际上他确实是一个内心非常非常非常强大善良的人,换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疯了多少次了。
黑嘉白嘉都是李嘉。
我刚刚三天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剧来激情发言。
我是冲着男主李嘉的人设去看的,母亲和哥哥都是精神病患者,他担心自己故而去香港留学研究精神病学。
留学期间遇见很多"灵异恐怖"的事件,但由于他坚定的唯物主义态度和专业知识,让他慢慢发现背后相关人士的心理精神障碍。
剧里案件的恐怖音效和画面可以说是很惊悚了,又爽又吓人。
前半段没有多余的镜头,故事很紧凑,心理描画的镜头语言也很清晰易理解,篇幅内容比例很好,剧本优秀(也可能是我爽到了)。
前几个案件我每每怀疑李嘉是潜在精神分裂,出现幻视幻听,后来发现只是压力过大。
所以人还是不能先入为主。
但结局一个反转,前面的铺垫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李嘉是人格分裂。
看到他跟镜子里的小男孩对话我都头皮发麻,一方面觉得他确实需要一个攻击型的保护人格,一方面觉得导演您真牛逼。
唯一的遗憾是后半段女主的表演真的很夸张,前半段还有点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汤唯的感觉,后面就感觉有点粗鲁,而且表情不太好看……然后夸一下男主最后一集的表演,两个人格,绝了,和之前根本就是两个人,笑的方式,语气语调,都和李嘉不同,我私心说一句,真的帅。
最后还是夸一下选材和剧本,心理和精神问题一直不怎么被重视,也有很多人把它看做羞耻的事情。
希望能看到这部剧的人都对心理和精神问题多一些关注吧。
一开始注意到《我在香港遇见他》是因为导演巨兴茂。
专门去豆瓣搜索,当时这部剧已经更新完结,几乎没什么宣传,集数不多,而且是导演擅长的悬疑灵异题材。
出于对导演前作《灵魂摆渡》系列(三部豆瓣均分8分以上)的好感促使我去看了这部剧。
海报第一排中间的就是巨导剧本是根据豆瓣网友的帖子改编,帖子内容是以他在香港租房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
剧集以单元剧的形式呈现,人物作为连接线索,每一个故事都起源于某个都市或者校园传说,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各种灵异现象,但最终真相大白全是人心作祟。
剧情主线是男主李嘉(曾舜晞饰)背负着家族遗传精神分裂症病史,母亲和哥哥都在二十四岁患病,还有半年自己也将步入二十四岁,为了寻找遗传病因及救治方法,赴香港攻读精神病学研究生。
求学期间结识了租房中介张叉叉和解剖学师弟时诚,之后遇到一系列奇人轶事并不断追查真相......
贯穿全剧的副线,是李嘉自以为的学业+精神导师陈茗轩(吴启华 饰)教授,他表面上关心李嘉,实则把李嘉当作自己学术研究的观察样本,一直刻意刺激李嘉的情绪,以丰富自己的实验数据,李嘉最终也因为陈教授的别有用心而黑化...
大小无忌同框也是小惊喜哈
这部剧充满了港式悬疑的味道,选材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剧组专门去到香港,高街、浅水湾、湾仔实地取景营造氛围,取材于现实的灵异传闻也变得像隔壁小区传来的八卦多了几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人物刚刚说过,本剧的调性是无论多么怪力乱神,最终真相大白所有事都是人为的,因此剧中的主角+配角几乎没有一个“正常人”。
李嘉背负着家族遗传精神病史,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张叉叉表面开朗乐观,实际身世坎坷,与精神失常的母亲相依为命;时诚的富二代身份让他看起来无所不能,心里却也有深藏的痛苦记忆;自诩神仙的犀利,却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还一心牵挂着张叉叉以后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德高望重,实际上沉迷学术研究近乎丧心病狂的陈教授......
角色海报似乎也揭示了每个人都有悲剧的命运 单元剧情里的主角都是社会里比较特殊的异类人群,<猫食>中受邻居排挤的脑瘫儿母子,<绿指甲>中性格偏执的保安,<瞳孔异色>中看似优秀实际患有精神疾病的解剖学师姐,<红丝绒>中精神失常的前当红女明星张蕴,<新雨夜屠夫>中曾经遭受霸凌和强奸的空姐......这些人大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痛苦经历,但苦难不是阶段性的,生活的关卡总是一个接一个,而且不会因为这一关你的难度爆表就在下一关给你放水,要面对来自他人的行为、眼光、言论的压力,还要承受自我内心的桎梏,有些人陷于囹圄无法挣脱,有些人即使拥有了新生活却依然走不出过去的阴霾。
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有难以释怀的痛苦,有需要努力克服的内心阴暗面。
每一个故事都或多或少地审视着“人性”,对边缘人群的漠视排挤,演艺圈的潜规则,在某一领域拥有权力后便视人命如草芥,对外来人的欺压霸凌.....每一个曾经历过痛苦的人,后来都变成了传说中的“鬼”。
而每一次真相大白的时候,又让人不禁感叹:见过人心,谁还怕鬼神?
情感人性之外,有关于人的故事都离不开“情”。
人的感情不外乎爱与恨,恨的模样千篇一律,理由大同小异,而爱的表现各不相同。
剧中两个描述“爱”的不同形态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不愿说再见>,廖寒雨几乎没怎么出镜,对强微的感情却尽显于微处,因为病重即将离世,所以不愿让强微知道因此难过,即使抱有最深的爱意,也愿意被误解被忘记,希望所爱之人拥有新生活。
<瞳孔异色>,被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爱着”,表面上看他给了你一切,但代价是成为他的附属品,他要完全掌控你的生活,甚至在“为情所困”自杀之后还要用提前预定十年的生日礼物来提醒你他的“用情至深”,真·做鬼也不放过你......这两个故事也是对“爱”的两种极端状态的诠释,一种是完全的“放手”,另一种是让人窒息的“紧握”。
命运结局李嘉黑化(人格分裂),一个隐藏多年的小黑嘉出现。
白嘉黑化中...
吃苹果的小黑嘉出现...
黑化嘉的气质完全不同了 本以为是剧本BUG,从开篇开始铺垫的精神分裂症呢?
怎么变成人格分裂了?
秉持严谨态度,专门查了一下精神分裂症的遗传与特征:个体特征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前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孤僻、内向、怕羞、敏感多疑、思想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等,称之为分裂性人格。
国内许多学者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约50%-60%具有分裂性人格。
精神分裂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遗传度占60%~80%。
可以肯定的是,李嘉在剧中的设定基本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结局戛然而止在黑嘉去找陈教授(算账),埋下无数伏笔,按照导演《灵摆》的节奏,应该是有续集的。
象征黑嘉的苹果
黑嘉离开,但有未完待续的感觉看到一些网友评价说男主的主角光环过于强大,很多行为简直是送人头最后还能安然无恙。
但从剧情设定来看,真的有些心疼李嘉,从小生活在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下,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因为担心自己身上遗传精神病基因这颗定时炸弹,习惯了独来独往,对亲密关系刻意回避,一直以来都缺乏情绪出口(无法疏解情绪最容易导致精神压抑)。
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成长的温暖优秀,成绩优异获得保研名额,并不怨恨患病(同时也是带给他遗传精神病基因)的母亲和哥哥,直面自己潜在的发病可能却不自暴自弃,自我调节并积极寻求救治方法。
李嘉几乎身体力行的阐释着:有无数理由可以将你打倒,但只要有一个你不会被打倒就可以了。
(这样的男主我私心给他光环开大一些吧)直到发现自己被导师欺骗,黑嘉质问:你知道身处黑暗看不见光的感觉吗?
如果有续集,恳请编剧大大给李嘉一个好结局。
毕竟如果像他这么不服输的人最终也败给命运,那这世界还真是让人绝望。
希望所有走向悲剧结局的支线主角都是为了与李嘉形成对照,希望李嘉最终可以获得他想要的平常人的幸福。
希望即使每个人都带着痛苦而来,但不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属都是深渊。
本着是心理学精神学方面的悬疑来观看~但这一路的爱情戏尴尬的我抠出了三室一厅。
本就说演技差,还来个曲折离奇的爱情戏,真的是还没里边儿摩托车演的好!
终于坚持到最后一集,我真的是停了好久才敢看结局,谁知道这结局,拙劣的天桥演技真的没法说呀,空洞的眼神无力的呐喊着那些台词有什么意义呢?
你让我们吴老师对手戏怎么演,我相信吴老师宁愿对着空气演,也比看着「大眼无神」呐喊要好叭~
单元故事里最触动我的是《瞳孔异色》,也是最吓人的(我非常害怕那种仿真的大眼娃娃)。
讲的是控制欲极强的男友连死了都要精神控制前女友的故事,自杀前预订了十年的生日礼物送给她,目的就是要她每年生日都崩溃痛苦,让她的愧疚感年复一年加大,让她把男友的死更加归咎到自己身上,企图让她精神崩溃步上他后尘,真的太可怕了。
这种“PUA”的精神控制在现实里非常多,因而酿出的悲剧也很多,说到底就是太欺负善良人了。
在这个故事结尾,李嘉跟冯珊珊说:“感情应该是美好的,而不是虐待。
”就这么简单。
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摆脱不掉请报警。
如果要说“PUA”的高手,还是当属亲爱的陈教授。
看完这些故事,已经很难说得清究竟是精神病人更可怕,还是正常人更可怕,尤其是那些有名望,有权威的“正常人”。
打着爱你,救你的名义,做尽恶事,美其名为了学术研究,为了造福他人而理所当然地把病患当成小白鼠,眼见小白鼠依靠自身力量企图冲破牢笼,就设下陷阱逼他跳进深渊,人为性地把他逼疯。
我不相信陈茗轩所谓的学术研究之说,他纯粹是看不得自己的实验对象跑了,纯粹捉弄他人为乐,纯粹喜欢看人发疯,他才是那个心理变态,心理有缺陷的人,而这种人,是个精神病学教授,想想都头皮发麻。
最后一集简直高能。
虽然看似李嘉因为得知陈教授真面目后而“黑化”,但我更倾向于在李嘉异常愤怒的状态下“允许”了黑嘉的出场,正如镜子里的小男孩所说:“你只是把我忘了。
”,可见这个“我”是一直都存在的,青苹果不断地出现也验证了他其实可以在李嘉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来去自如,如果黑嘉想反攻本体应该很容易,但他没有。
由于陈教授的误导和陷害,李嘉让自己心爱的女孩苦等他,为他伤心流泪,极度的愤怒和自责让他把心底里的负面情绪都爆发了出来,黑嘉其实是李嘉被压抑的反人格,乖张、暴戾、不按世俗道德做事,但他不是负面人物,“黑化”第一时间不是搞破坏,而是先去吻那个他喜欢的女孩,正如他所说:“我不在乎我是谁,不在乎李嘉是谁,我只在乎楼上那个女孩。
”由始至终都是他。
伤疤终究会被爱治愈,爱是软肋,也是盔甲。
开放性结局挺好的,能为第二季做铺垫(不知道有没有)。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这类型的剧,正剧也好,青春类型的也好,只要是带有社会意义,讲一讲有深度的内容,在这条路上,我作为观众愿意去包容和等待。
非常好看的一部剧!
良心之作!
可以看到从演员导演到幕后制作都非常精致用心,有质感。
剧情也很好看,很温馨,有悬疑也有青春搞笑,每个故事背后都有着丰富现实的内涵和现实关切。
关注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这个题材也非常新颖。
这种类型目前在国内也不多见,属于青春悬疑单元片吧,有点类似美剧,很喜欢这个类型。
然后就是演员选择很棒,铁三角超喜欢,非流量演员,演技都很好,白嘉软萌,黑嘉邪魅,超级有质感的一部年度好剧!
全剧剧情紧凑,无尿点,感觉好久没有看过这种类型的好剧了。
而且看过后那些故事,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会印在脑子里,他们的故事会一直记得,我想这就是一部剧的成功吧。
他们成功的塑造了人物,他们成功设计了剧情,给观众以触动和感悟。
曾舜晞作品还是挺期待的,以前看过《快把我哥带走》和《倚天屠龙记》表现可圈可点,很期待和巨满意导演的合作,我也看过巨满意导演的《灵魂摆渡》,都给我不错的感觉,女主颜卓灵,听说入围过香港金像奖,感觉也是演技派。
也挺喜欢男二号面相的,感觉挺善良,希望主创之间能迸发超强火花给观众带来好的观看体验,还没开播,做个祈祷吧,希望能有好的反响。
小优酷给点力。
为了看颜卓灵
目前这几集营造的那种“恐怖片”氛围还是不错的
有很多槽点 但是曾舜晞演技 棒!!!最精彩就是最后一集得黑化李嘉!!血书求第二部!!!!!
配著劇煮的面倒是還算可口,只是電視劇的結尾就像吃完麵碗裡的芝麻醬嘎巴,讓人鬧心。
不行不行,女主角实在太尬太浮夸了,男主也有点尬,实在看不下去;古麦纳塞
有槽点,有笑点,香港小柯南,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季。
担心家族遗传精神分裂选择相关专业却被信任的导师当实验品诱导施压,原本良好的自我调节最后反而被逼失控人格分裂的主线不错,李嘉黑化的结局也挺有意思。感情戏冗长。女主表演一惊一乍,说话总带尖叫。
大眼仔有点裂开了,要是能拍成《禁闭岛》才加星
女主人设好浮夸喔!男主怂怂的,黑化之后比较帅,结局有些潦草~
不好看,莫名奇妙。很努力的看,却很轻易的走神,坚持了几次,终于看完,以后大陆还是放弃这样的题材吧……
很好看的悬疑剧,为什么没什么宣传呢
高估了高估了
现在流行一本正经地神叨叨了吗?而且你特么确定是在香港遇见他的吗?基本说的都是国语,不知道的还以为经费紧张只在高街取了个景呢,真替颜卓灵冤得慌。
很喜欢 金宵味浓
香港街景部分不错精神分裂症的题材不错就是配乐一惊一乍的女主太刮躁了点(明明其它剧很可爱的)男主人格转换部分,还是太飘了黑化比较可爱
还是有点恐怖
每个故事开头都是故弄玄虚,神神叨叨,最后又是虎头蛇尾,留下很多bug
香港取景+悬疑+推理+惊悚,坚持看了下来,李嘉真的是有一种独立于人世之外的执拗,明明是热心肠特别爱管闲事的好青年,却总是觉得你这人咋回事啊着你管的着吗?大概现实中这样的人早就被杀死了吧,另外作为悬疑剧bug太多,还有这个结局略莫名其妙。
说不出来的感觉,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没什么意思,后面这是还有第二季的意思嘛。哎,想念灵魂摆渡……
顶着鬼片的名义,实质有点像探案。但案子本身又不是太吸引人,最后几集还行,节奏追上来了。最后的结局感觉让人26集看了个寂寞。不知道啥时候有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