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真是个好花瓶,电影里怎么说来着?
“小男人”。
赏心悦目的存在(褒义),多数时候有南方男人独有的孱弱和脆弱,然而一副宽大身板骨架戳在那儿,让人总觉得这男人在扮猪吃老虎。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的故事总让人想到《七月与安生》,男人叫工欲善,私以为其实和叫家明没什么区别。
都是女人欲望的承载工具,扁平得无药可救。
美景好看,绿山绿水绿雨,片尾的柳树叶子青翠欲滴,如波如海,让人心向往之。
梁山伯因祝英台另配他人导致抑郁而终,最终与祝英台双双化蝶,可以说是为爱而死,人物身上投射了太多理想和浪漫的想象。
就像电影中工欲善这个角色,被两个女人摆来弄去,毫无招架之力,没有一点自己的灵魂,然而在电影里就是美丽得不行,因为他所展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情人形象:文雅、英俊、痴情,能带给人爱情的幻觉,所以哪怕从头到尾他都没有任何用处,(开始没有留住女一,后来没有拒绝女二,连为了女一坐牢的都不是他),仍然让观众心向往之。
这就有点像台上的梁山伯,面对英台另嫁他人束手无策,人还未嫁他自己先撑不住病死了,然而因为他是为爱而死,依旧成了一桩佳话,为什么?
因为这种情节在现实中太稀有,只能存在于戏台上。
现实中的男人少有如此孱弱而痴心,而由女人扮演的男人不是现实中的男人或者女人,它不是普通的你我他,而是超脱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理想化的东西,终归只是艺术创作,是“第三种性别”,文艺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像是第三种性别,美好归美好,但仅仅是一种理想,就像工欲善一样,看看就算了。
哪怕世上真的有这种人,大多数人只会像女二一样消磨掉他所拥有的美而已。
如果只看到狗血,那还是太表浅了。
银心是可怜的。
她是个很有野心的姑娘,只是出身无法支撑她的野心。
在贫瘠的时候,饿狼般的争抢,看似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方式,但也是动物与人的区别。
人性、底线、善意,是动物与人的区别。
贪念与馈赠,是丫头与小姐的区别。
抢来的工作干不好,抢来的男人暖不到。
这时候银心才懂,丫头与小姐的区别。
也可能内心煎熬,也可能良心发现,回首垂髫,确实是对她最好的姐妹。
于是角色转换,去选择馈赠,去保护垂髫。
girls help girls,女性友谊力量。
她依然是个有野心的人,最后出国嫁老板,实现了她的野心,但却不需要损害姐妹的利益了,在野心与人性之间达到平衡。
银心是可怜的,但好在最后变成了可怜人。
妇女节半天假,陪太太去看的,因为她喜欢越剧,以及,终究是杭州本土的故事。
怎么讲呢,这片子一旦做好了,就是个“《我的天才女友》版《霸王别姬》”。
但很可惜,大多数时间,它只是“把明信片当作PPT播放”而已。
两个同性,一直在舞台上诠释一对异性,从而不知不觉形成了溢出友谊之外的、又无法去确切界定的、某种彼此依恋的感情,反向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性别认知,最终重塑了颠沛流离的命运,也用这份颠沛流离,见证了时代的沧海桑田、乃至戏曲黄金时代的落幕。
以上这些,哪怕直接抄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作业,本身就是多么引人期待和神往的设定。
然而,它唯一真正拍出感觉的,也只剩下“戏曲黄金时代的落幕”---用“落寞”更合适。
戏与人生的难以区分,以及作为“戏底”的梁祝,只能通过“在某些时刻刚好唱起了某些特定唱词”这样笨拙的方式来进行字面对接,多少是有点生硬,也有点让人遗憾的。
当然,“假梁祝之口”,至少能为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保护(毕竟,导演自己都强调了,她拍的不是女同片),比如多年后重逢时那句还算催泪的“贤妹妹,我想你”。
“在戏中装扮成一个与自身性别不同的角色”(梁山伯),这是垂髫。
“装扮成一个与自身性别相同的角色,但该角色在戏中却又要装扮成一个与她自身性别不同的角色”(祝英台),这是银心。
所以,前者是女一号、是出彩的那一个和飞蛾扑火的那一个,后者看起来庸常而世俗化,情绪状态却可能更加复杂。
比如,当银心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爱上的男人”和“自己在舞台上爱上的女人”之间竟然萌生了爱情,她当然会吃醋,但很可能,她压根就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为哪一个吃醋,她也许会报复,但很可能,她压根就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针对哪一个报复。
但这个复杂性,你在电影里看到了吗?
没有。
我看到的只是显型三角恋和隐型同性情之间的摇摆横跳、一旦后者显得危险了、就用前者来欲盖弥彰一阵。
我看到的只是“我的嫉妒让我心机婊了一次、我抢了属于我闺蜜的机会和男人、于是我持久地活在了悔恨莫及之中”。
这是啥?
这是晚间八点档。
于是工欲善成了十足的工具人,成了“两位女孩之间必须出现一个男人”的功能性存在。
你看他与垂髫在一起时,氛围永远有种舞台感,他与银心同框时,银心永远在做菜。
设计感非常重。
虽然郑云龙演得还挺好的---那种不想伤害任何人却又一直在制造伤害的窝囊的善良。
工具人还有很多,那个负责坏的表姐,像是银心恶念的开关,那个负责俗的于老板,像是银心被一次次扯回尘世的风筝线,那个连名字都不配拥有的琴师,像是沉默的护法、永恒的顶罪者、保证垂髫不至落回尘世的垫脚台。
“越剧女小生不是男性,不是女性,是介于男女之间的第三性,是白马非马,是中国文化的暧昧性。
” 这些话,其实没必要通过语言讲出来,用的还是这种论文腔的独白。
连你都说了,那是暧昧性,暧昧性说那么清晰,没劲了。
十八相送是啥,是一直在说,却又什么都没说出来。
配乐可以、画面可以、声音设计可以、有一些局部的调度也还可以,但总的来说,导演真心有点hold不住,看节奏和剪辑就明白了。
(我就不用人菜瘾大这个词儿了吧) 算了,鼓励一下,无论是因为杭州,还是因为越剧。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电影刚开始的几分钟,让我想到了《如果爱》,那部电影是我的歌舞电影类型的启蒙片,与《如果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更含蓄,也许是讲越剧的缘故。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应该是垂髫吧,她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姓童,叫垂髫。
“黄发垂髫”,垂髫代指儿童,我可以叫她童童吧,哈哈。
看到中间部分,垂髫落选,与搭档发生口角,她说“能演小姐就别演丫鬟”,连一句狠话都不肯说。
为生计忙却坚持唱戏。
城里的班子不景气,她一找到戏班立马给搭档打电话问“你要不要和我再唱《梁祝》啊?
”因为一起长大的搭档说“我要订婚了”,她一句话也没有提她和工欲善的事,直接祝福“我的英台终于找到他的梁山伯了”,于是我一直在心里想,“有人会不爱垂髫吗?
她那么会爱人,会有人不爱她吗?
”她的隐忍,她的坚强和她的默默哭泣,她的妥协都好动人啊……搭档最让我只呼爽快地一场戏是她和工欲善决裂的那场戏,她爱工欲善吗,我觉得不爱,她只是想留在杭州。
她世俗吗,姐姐说不要和x老板在一起,她最后选择了和x老板去美国,最后她给我的感觉是她在“反抗”,反抗垂髫比她优秀,别人的风言风语,反抗表姐说的“你不要和x老板在一起”,反抗工欲善把她当做别人的影子,如果是谁教会她怎么爱自己,我想那个人是垂髫,教会她怎么去爱一个人的人,也是垂髫啊。
演工欲善的演员是看这部电影最大的缘故,真的抱歉,因为我只认识他,而他又是唱音乐剧的,我先入为主以为他会演一个唱歌的角色,没想到这次他演个会画扇子有家底的文化人,这个角色最大的特色是他“突出”了垂髫,除了阿哥,他是另一个从头到尾都爱着垂髫的角色,垂髫出事之后,他终于敢鼓足勇气对垂髫表露真心,即使垂髫拒绝他,他还是爱着垂髫。
虽然导演拍摄的技巧有时会让人物显得不立体,浮于表面,但是雨天垂髫和工老师的缠绵戏的画面是美的,中国古代写意画的感觉,和南韩古代电影里喜欢用浓烈的色彩和动作去表达感情不一样。
喜欢编剧从解析“女小生”的角度延伸到对两性以及人性的解读,这是我打四星的理由。
景美,人美,背景美。
仅柳浪闻莺四个字便可窥见杭州烟雨朦胧间的泼墨绿意。
很喜欢电影中的一些定点镜头。
可是这剧情实在是对不起人和景,从工欲善醉酒唤垂髫名字开始,就流入了俗套。
本来是看郑云龙的,但讲实话,表演有点僵硬,表演痕迹较明显,不流畅。
且工欲善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悬浮,太花瓶,完全没有立起来。
(绒绒还需锤炼演技呀,舞台和电影还有有很大区别的,希望大龙下次的作品更好)
首映日支持,支持大龙和越剧;已提前降低期待值,另外票还是某淘赠送的,所以尚可接受。
中国传统画扇工艺,越剧艺术,西湖盛景“柳浪闻莺”……这诸多的元素加成,已经给本片笼罩了必然的所谓“文艺”氛围;霸王别姬&十八相送,男旦&女小生,对“第三性”的探讨,也不难捕捉到《霸王别姬》的影子,甚至已被戏称为“女版霸王别姬”。
导演是有想法的,但是受制于创作能力(主要)与国内大环境,传达给观众的就颇有些“捉襟见肘”:在美轮美奂的国画扇面和苍翠欲滴的西湖垂柳里,人物的“扁平化”与“平庸化”,剧本的单薄所致的角色动机的迷惑生硬,“面部大特写+配乐”的强行煽情,也是不可否认的致命缺陷——因而,片尾那句点题之笔“女小生不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是‘不男不女’;而是超越性别的纯粹的存在”,便有“强行说教”之嫌了。
(相比之下,“蝶衣的自刎”——其有如惊涛骇浪、余音不绝,教人灵魂地震、长歌当哭;方才是影史绝唱!
套用一句世人评价张爱玲的话,“她是不可学的”——《霸王别姬》也是“不可学的”。
)有些让我想起《赤狐书生》,坂本龙一的配乐很棒;可惜,也只是配乐很棒。
但是,这样“欲说还休”式地讨论诸如“第三性”命题的电影,在此时此地出现已经实属难得,哪怕制作方的真实目的是猎奇。
“隔扇羞窥意中人”,这就是我对本片最大的感受——似乎想要揭露什么、批判什么、探讨什么,却都是浅尝辄止,最终难辨眉目,始终“差点什么”。
《柳浪闻莺》的故事再次验证勒内基拉尔提出的“模仿欲望”理论:我们对一个人的爱,往往是对另一个人对这个人的爱的模仿。
这是关于嫉妒的理论,如普鲁斯特所说的爱源于嫉妒,“我对她不再嫉妒,也几乎没有爱恋”。
银心对垂髫亲近工欲善,产生了嫉妒,她失去垂髫对她的爱,同时嫉妒垂髫得到他人的爱。
由于无法夺回垂髫的爱,因为两人是同性,却可以让垂髫失去爱,银心只能抢夺工欲善。
银心故意将垂髫眼睛有病的事透露给剧团,导致垂髫的落选。
她很可能并不只是想得到杭州户口才这样做,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她对垂髫获得工欲善的爱后产生的嫉妒,她嫉妒的是垂髫,而不是工欲善。
维系两人新的平衡,她要变得比垂髫更强。
落选导致垂髫被“驱逐”回故里,银心于是成功圈署了自己的领地——省剧团一员,男人工欲善,及附带的杭州户口。
银心主动献身工欲善,同样是对垂髫此前举动的模仿。
既然垂髫占有过工欲善,她也要把工欲善据为己有。
她对工欲善真的有爱吗?
后面,当银心得知垂髫将工欲善赠予她的作为信物的扇子归还给工欲善,她马上离弃了工欲善。
这同样是一种“模仿欲望”,同时也说明银心对工欲善并没有真正的爱。
工欲善对银心来说,只是工具,用来平衡她与垂髫之间的亦敌亦友的关系。
同样可以联想到,为何男友和闺蜜往往暗生情愫,因为闺蜜会无意识地陷入“模仿欲望”。
女性之间的友谊混杂着爱、恨、欣赏、嫉妒等多元而复杂的情感,表面上和谐一片,暗地里在比较争斗。
这难道不正是埃莱娜·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里诠释的伟大真理?
在这部系列小说中,埃莱娜和莉拉持续一生的友谊,更多在比较和嫉妒的动力下推进。
埃莱娜和莉拉之间同样有“欲望模仿”,需要第三者才能维系平衡,一个男人。
书里的人物就是尼诺,尼诺扮演了工欲善在《柳浪闻莺》里起到的作用。
当然,就刻画女性的友谊来说,《柳浪闻莺》与《那不勒斯四部曲》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段友情时常有同性恋爱的嫌疑。
很诧异差评一位,那个作者看似痛斥击毙实则大放厥词的样子活像个街溜子。
踩小众没有负担,真是个棒棒的投机专家了。
这部片没有那么好,但也并不很差。
这部片很单一,我明白它想是做出一些层次来,要不然它不会选做“女小生”这个主题,但是没有达到。
对比一下同样做复杂女性,同样有戏中戏情节的《兰心大戏院》,会很容易发现这部片的单一体现在哪儿,女主身份的探讨,矛盾挖掘的深度,爱情的作用都表现得一般般。
淡淡的,然后结局了,矛盾没解决,就这样。
再说说好的方面。
首先,影片还是挺真诚地在讨论女小生的暧昧性。
这不是一部拉片,垂髫与银心实际上是女小生的一体两面,一面是超越世俗的垂髫,一面是红尘搏浪的银心。
注意银心也是一位女小生。
第二,没有陷入雌竞残酷性的纠缠。
工欲善作为剧中男主角,实际上作用还没有琴师重,琴师进去了导致垂髫没有办法再唱戏。
工欲善只是一个符号,他并不是一个人,不能用人的逻辑去思考他的角色。
注意戏中两位女性对工欲善的符号化,银心的工欲善是镜子,垂髫的工欲善是扇子。
第三,结局好。
这部片的暗线实际上是90年代的巨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暧昧性存在的余地越来越小了,垂髫和银心不能再以一体两面的形式存在下去了。
银心朝向未来,远走异国,垂髫面向过去,成为银版照片。
工欲善作为垂髫和银心欲望的指向并没有交代,但我想他会在扇庄里呆着,画画扇子。
也许有一天还会有别的女孩走进扇庄,被他高大英俊的表象迷惑,直至发现与他的恋爱就像一场修行。
遥想2016年《逐梦演艺圈》上映前,二十多位业内顶级专家齐聚电影资料馆,专门就此片举办学术研讨会。
映后被盛赞为“一部有创新意识的电影新作”,“一部至真至纯的商业和艺术影片”,“为2016年中国电影的银幕带来一个新气象”。
这些话出自何人之口暂且不表(B站大学有视频),但对于这样一部惊为天人的旷世拙作,如此口径统一的褒扬不禁令人哑然。
利益的作妖让良知回天乏术,笑的同时感叹欲望与艺术互涉中电影之路的艰辛。
一时分不清夸赞还是高级黑 只是没想到,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柳浪闻莺》身上。
《柳浪闻莺》至上影节开卖伊始就一票难求,火爆至何种地步呢?
据说有的主创自己都没抢到首映场的票。
出于种种原因在文联加映媒体场,形色从业者与影协大佬悉数落座,像是为即将亮起的银幕做最后审判。
那天因为赶场原因迟到数十分钟,轻声推门进入,在影厅的最角落席地而坐,真真恐惊天上人,而魔幻也就如此淡入。
且不说静谧环境下的四下低语,也不说不时打着灯光的人来人往,更不表手机铃声的悦耳叮咚,单就手机摄像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就让人不禁怀疑:他们真的是电影从业者吗?
事实证明,道德水准的低劣质疑不了起专业水平,单论捧臭脚,他们无疑是行业桂冠。
上至影协主席下至媒体编辑,每个人拎起话筒就能口若悬河,三五分钟不间断,从高级说到隐忍克制再到第三性表达,由选角连结越剧文化,105分钟的电影,映后做了70分钟。
专家们夸了70分钟,导演笑了70分钟,我惊愕了70分钟。
皇帝的新装 质疑被淹没在谬赞中,那镁光灯前的《柳浪闻莺》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
虽然宣发里大肆铺盖郑云龙讯息,但这是一部由双女主演绎的情感纠葛。
故事脉络大致如下:两个越剧女演员同时爱上扇师,从相爱相杀至重归旧好最后各奔前程。
影片涵盖了超越男女的第三性,越剧的衰退及杭州的美景,性别意识上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青蛇》、《霸王别姬》和《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等超越男女的角色(不过导演矢口否认)。
衰退的越剧从戏班生存中得以窥视,杭州美景不必多说,本就半幅江山半幅画,如是连西湖都拍不好,那也没有再创作之必要了。
表达意图的外衣被扒开,剩下的全是空洞。
媒体场里的所点评的隐忍克制不过是没有表现力的美化语言,台词做作矫揉,且每一句都在为画面做解说,音乐从头铺到尾,情绪也自开场泛滥到最后一秒。
内景柔焦做旧尚可,但一到外景就露怯,方正电脑体的“徐州”二字怎么看都不是九十年代的固有产物。
超现实手法的运用就像在玫瑰花浴池里崩了一个屁,硬要说它是香的,然则臭味令所有共浴之人尴尬。
全片没有一根硬骨头,散在地上就是一堆烂肉,郑云龙完美充当男性花瓶,如是粉丝们非要说他有演技,真的,青光眼不能拖,是急性病。
映后是导演还说,工欲善这个形象是典型的杭州男人,欲擒故纵,不善表达,带有艺术家的忧郁,散发一种入谜般都气质,虽然拧巴,但总能吸引人。
说的真好,用地域特性一言蔽之,成功把说服力仨字完美趋避。
人的本性怎能是一个地方能框住的,爱与恨与欲捏出来只属于自己的性格特质。
想用一人代表整个江南烟雨,胃口是真不小阿。
总结开来,《柳浪闻莺》如颗树上掉下的苦杏,乍一看止渴生津,尝一口满嘴酸涩。
散文只剩散,丧失龙骨靠粉墨堆砌出的奇异影像别说电影,当地铁宣传片都不够。
再翻看导演其他大作,想起当初与朋友烂醉半夜的有感而发:这片土地不缺从来不缺能力与才华,在放个屁能熏到三个编导的北京上海,缺的真的只是机会。
郑云龙花瓶2.0限定版 如今的电影,就像一个陷在淤泥里的瓶子,挂在树枝上的风筝,覆了巢的黑鸟,要么动弹不得,要么无家可归。
左右命运的品控在宣发手段中显得如此苍白,不给钱的电影缄口不言甚至落井下石,给钱不管香臭带头夸上天。
不仅媒体如此,主导电影走向的当权者亦如此,导致糟粕披着莫须有的外衣招摇过市,而精粹沦为欲望的阶梯。
脏水浇灭了希望,连失望都是奢求,只剩下绝望。
这种大环境下,最有创造力的导演也会在谎言的挟裹中迷失,少了专业的批评就没有指正的方向,而铺天而至的闪光灯让作者疲于自省,外力与内因的双缺失。
指望在这种荒诞中诞生好电影,倒不如说,被荒诞覆盖的从业者们在用失去良心滑稽可笑误人子弟的半生,演绎一部痛心疾首的《电影圈血肉史》。
都是雨,下在纽约跟下在杭州差太多了,杭州这个黏糊,人跟人之间这叫一个扯不清,经受过多年江南烟雨“磨难”之后居然觉得片子由内而外味儿很正。
《纽约的一个雨天》雨下得清爽,人物和人物关系也清爽。
银心一开始是很心机的,为了留杭州,“上赶着”去工老师家里做饭照顾甚至不惜上床,后面垂髫把她与工老师的“定情扇”还给工老师之后,工老师真爱无望、自暴自弃提出要和她结婚的时候,银心突然爆发,已经到手的杭州户口和大好的杭州生活说扔就扔,这个转折我当时是觉得突兀的。
看点映分享场时,一个杭州籍老先生的解释是,杭州做茶叶的于老板是暗线,攀上于老板这个能让自己跳脱困窘生活、甚至还能去美国、比嫁给工老师更光鲜的这根“高枝”之后,她当然有底气在看到工老师的懦弱和窝囊之后爆发。
银心其实没有把宝押在工老师身上,也没有对工老师有所谓多深厚的真心,所以这个人物是非常一以贯之的,没有突兀、没有“突然的自我”,就是很现实的一个女人。
银心肯定不完全是一个心机的现实女人,人的多面、人诉求的多变,叠加上外在际遇的变化,肯定是动态调整的过程。
这种解读把银心这个人物的“比例”或者“倾向”放在现实考量这一端,比较容易理解她的行为逻辑、比较圆融。
垂髫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了萧红,有才华,在艺术领域是“俯瞰众生”的,但是生活能力低下,一直团团转于身边的男人给她安排的生活,是一个理想化、不接地气的人物,包括几次好像很有担当地安慰银心,“不怕,有我在”,但是其实于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什么有效推动,算是与银心行成某种对照吧。
写一点,做个记录。
谜一样的画幅,老电影用的是胶片所以是那个画幅,你2022才上映的电影,搞个这种画幅就复古了?没有那么简单啊。演员除了垂髫还过得去,其他真是一眼就看得出很业余。郑云龙就算是本片的添头了吧。其实吧,你请阿云嘎演梁山伯,郑云龙演祝英台,垂髫演工欲善的角色,这戏可能还有看点...现在整体真是太平了,太平了......
柳影飞霞虚幻色, 浪击画舫空自流。 闻道何需一湖水, 莺声啼罢是时候。
一曲梁祝定终身,又将团扇顾周郎。披着越剧的外衣探讨lgbtqiapk,流动的生命,流动的性别,还有诸多亲昵的言行举止,很难不让人想到《霸王别姬》,可惜的是姐妹情深却铺垫太少。越剧女演员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女性,一旦穿上戏服,就消解了她女性的特征,变成了她自己想象中的梁山伯,恐怕她自己也未必自知。烟柳江南,雾雨氤氲,满屏的青山绿水真的很养眼。可惜的是男演员都很呆滞,就像会说话的雕像,寡言又深情的琴师阿哥,应该让章宇来演。
看过
在想拍不敢拍的蕾丝故事和恶俗三角恋之间反复横跳
三个有大病的人凑到了一块堆。那些艰难的部分倒还挺是那么回事的,总得说整体病的不轻。
不明所以,感情来的太突然,很牵强,感受不到,杭州找不到第三个女人处对象了是吧?演技差台词差,浪费时间
大龙的银幕处女作,找到了一个挺适合他的角色。这两年越剧被带火,回头来看这部,想说当年不流行“燃冬”的说法,可这三人的关系明明是更高阶的“燃冬”。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却对“第三性”的探讨浅尝辄止、流入俗套,实在太遗憾了,戏和当下的人、事之间,也本该有更强的关联。
文艺片。但是从头到尾看完了。整个故事把我带进了江南水乡的你侬我侬中。越剧的咿咿呀呀中也藏着竞争、嫉妒和爱恨纠葛。管中窥豹,世界相同。
没想到这部电影如此糟糕!没有看过王旭峰老师的原著,但相信不会如此狗血。全片不知道想说什么东西,片中两个女角的人物动机逻辑完全无法成立,各种匪夷所思的选择,垂髫和工欲善两人的外形就不搭,女演员看上去比郑云龙要大20岁,让人不适,虽然实际年龄郑云龙还大6岁,而且年轻演员演技真是不行,这三个人之间毫无化学反应,没人相信两两之间会有如此不顾一切的爱情。更离谱的是时代感太差了,整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用电脑特效去除至少2010年之后才在西湖湖边建造的水泥小石塔、亭子中央地板出现的大型石绘地图纹案,至少也把新修建的湖边簇新栏杆处理一下吧,尤其不懂的是剧组已经找不到一辆老公交车了吗?非得让演员坐在现在豪华公交车即视感的车内扮演30多年前徐州街头痛哭的女人,当观众都和垂髫一样眼瞎啊
没看过原著居然觉得还不错,画面感很好但没搜到摄影师。故事情节其实挺简单的,但又说不清楚交织一团。其实到了这里每个人都是故事
没去影院反而是朋友给了我份宝贵的资源,我认认真真看完,麻痹的,如鲠在喉,连跟别人交流的欲望都没有,后来听别人说这还是山西新浪潮,很好,继续加油。
气质沉稳,迷人,缓缓流淌。郑云龙第一次演戏就演出了阿部宽40岁才找到的状态,窝囊,软弱,无所适从,有点驼背。太厉害啦。
【冬暖影展】想起谢晋的《舞台姐妹》。90年代的中国,社会与人心都在剧烈变化。时代设定很考验美术道具。影片用4:3画幅和淡雅的色调呈现山水画的质感,可惜现代公交车的布景是全片败笔,虽然只出现短短数秒,但瞬间令影片美术做旧的努力破功、出戏。角色性格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男主角夹在两位女性之间优柔寡断,女二号先是耍计谋抢到男人,又故作潇洒果断抛弃回到女主身边,那场吵架分手戏真是看得莫名其妙。女主角演得不错,“贤妹妹,我想你”一句催人泪下,很见功力。但分不清角色究竟是全盲还是半盲,模棱两可。相比之下,男主角的表演状态更奇怪,他的眼神在自始至终的每一场戏里都是飘忽不定的神游模式,弄得你搞不清到底是导演这样要求他的,还是因为他第一次演电影不习惯摄影机造成的。到底是女主盲还是他盲?
上限其实能有四星的,拍出来竟是全方位的不行……
舞台姐妹•游园惊梦选角很有味道,女主好美
整体蛮不错的,是一部合格偏上的爱情文艺片,戏曲的题材不多见,但是并不枯燥。听说男主角郑云龙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剧话剧演员,从这部电影的表现来说,难以相信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非常细腻动人的表演,声音也好听,感谢同事转票,下雨天让我捡个漏。
看了首映,片子氛围很美,恰逢今日上海也是雨天,银幕内外的氛围奇妙地联系在一起。郑云龙眼波流转皆有情,他忧郁、暧昧的气质真符合了工欲善这个人物,也直击了我的内心深处。
24SIFF
这选角挺妙的,都是生面孔(烦死现在电影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人了)。女主演得那种硬气挺符合女小生的感觉的,戏剧扮相也不错;男主气质很好,演出那种江南文人的感觉,但那架势也很像画家,演员本身是学画的?女二也演出了那种唯利是图的感觉,但那个时代大多都比较自私吧。文艺片来说不错的,但越剧部分老实说不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