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色调,荒诞的故事,迟钝的人物,营造了一个荒诞的后现代主义的空间,透露着一种黑色的幽默,这就是典型的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罗伊安德森的人物经常看的镜头说话,也就是看的观众来表演,这样的话就打通了屏幕和观众之间的空间,打破了第四堵墙。
形成一种戏与人生浑然一体的荒诞感。
影片中描写了一个瑞典的小镇,一群怪异、不相关的一些人生活在这里,虽然都还活着,但是脸色却苍白鬼魅,每个人都有着苦恼和困惑,一群毫无生气的人。
自己觉得这部比《二楼传来的歌声》好。
看起来这两部其实差不多~不过这部的结尾突然让人有种释然和开朗。
你还活着,知足吧,就像片头的那句话。
被烦恼琐碎缠身而阴郁的人们,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最终出现在天空中成群的B-52是魔鬼还是上帝呢?
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所有你所烦恼的烦恼其实不比地上的蚂蚁须子更值得注意……看起来整部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如果有幕后花絮,相信会更好,对于自己来说更有启发。
非常喜欢那个结婚的梦。
一栋在铁轨上行驶的房子。
新奇而舒服的想象力~有些时候,那真是一个梦境。
然后人沉溺在其中不想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充满希望的电影。
从技术角度说,此片最突出的就是摄影.配乐与影片所表达的东西也非常丰满适当.让人惊喜的是导演能将静止镜头驾驭使用到如此地步.这应该算是我看过的将静止镜头用得最出神入化的电影之一.在艺术性上几乎属于不可超越的高度.
前几年看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没看懂,去年看了他的《二楼传来的歌声》却被那些极具创造性的镜头震慑得哑口无言,今晚看了他的《你还活着》同样被一个个闪着灵光的镜头给折服。
从不了解瑞典,但却直观的认为罗伊安德森是瑞典电影界中最具创造性的导演,没有之一。
到底要拥有多少才华才能都出这样的电影?
上一次给我同样感受的是英年早逝的日本导演寺山修司。
有些电影是写实的,导演通过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故事来表达他的表达。
有些电影是写意的,一些毫无关联的画面台词却能够更加深刻的表达出想要表达的表达。
但这类电影往往隐晦难懂,有时候甚至只有导演自己明白。
而我觉得罗伊安德森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他既不写实也不写意,他用写实的手法来写意却也在用写意的手法来写实。
写实的电影通常都是描述具体的东西,比如声音和形状。
而罗伊安德森的风格是无声胜有声,他用无声来描述声,用无形来描述形。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只是看完这部电影有点激动,我必须记录下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虽然只是在胡言乱语。
因打碎一套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餐具而获电椅死刑的男人在法庭上对他身旁抽泣的律师说,“这就是生活。
”片中故事多发生在房间、酒吧、商店、街道等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场景布置和固定广角的镜头设计都十分简洁,表面看起来理性十足,实则充满荒诞的黑色幽默。
人物众多导致脸盲的我分不清谁是谁接不起来上下文,但这样一个个的生活片段何尝不是你我内心某处的缩影。
哭喊着“没人理解我”的女人,一气之下将顾客剃秃的理发师,边做爱边想着退休金的老头,以及在雷雨天排练的乐队。
最喜欢的结婚那段戏跳脱冷静的场景,乐手弹着吉他,姑娘穿着婚纱,房间像火车一样缓缓驶入车站,人们为乐手和姑娘的结合而欢呼,但那也不过是姑娘的美梦。
当成群的轰炸机飞过小镇时,所有的荒诞也都是值得珍惜的生活。
随着片尾悠扬的小调响起,影片在蔽日的轰炸机群中走向终点。
罗伊·安德森似乎正是以这样一种戏谑的反差来反问人们一直追问的那个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
假使你也觉得生活无望,世界充满了谎言伤害与斗争,那么末日的轰炸或是人生悠扬的小调吧。
你应当歌唱,应当跳舞,因为所有的毁灭与伤害都在建造那通向美好天国的阶梯。
那么我便将这问题抛出“你愿意就此登上这阶梯吗,让所有的苦痛与不解都埋进墓地”回答问题之前我们还有几点烦恼要理清1.不被他者理解的自我“为什么没人理解我”,胖女人一边哭泣一边饮酒。
这样一场戏(求理解与不被理解的难题)可以说是贯穿了整部影片,做爱时鸡同鸭讲的吹号员,面包店望向窗外的店老板,吵架哭泣向他人诉苦的夫妻~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所有的人都被施上了一阵黑魔法,在他们与旁人之间竖起了一道不可越过的透明的墙。
亲人,爱人,夫妻,同事,陌生人之间都可交流却又无法靠近。
从诸多现象回过头来拆解最初的问题,不理解是事实,但问题的根源似乎另有他者——要理解的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想必胖女人也无法作答。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将想要他人理解的那部分说明白,那么我们为何还要执着于向外求解呢。
就像胖女人如果不知道要用摩托骑到何处,那么即使给她一辆摩托,她也永远飞不出此地。
好了好了,吵完这一架,喝完这杯酒,但愿她能睡个好觉。
来日方长,毕竟明天后天的吵架依然排着队。
2.美好止于梦中婚礼列车驶向何处?
答曰:梦境深处。
梦醒时分人在何处?
答曰:你来尝尝肉饼吧。
安娜的追寻和梦境也是影片较为吸睛的部分。
酒吧一杯酒,姑娘芳心许。
安娜是纯真与敢爱,在影片所构建的瑞典小镇中显然是一种稀缺品。
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梦中人们的欢呼与高歌也是导演的一种真实的期许。
套用园子温那部片子,这叫在无爱小镇呼唤爱。
也许安娜的痴心在旁人看来只是痴,也许她的爱不过是一场梦是自我编织的幻想,但我仍然欣赏她,并憧憬着那列随处可去的婚礼列车。
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活着,我们受苦,我们去爱,我们被伤害。
大雨就这样落下来,将美梦融成破碎的雨滴,再没有人回应我们无望的爱。
而那有怎样呢,最差我们还可以尝尝肉饼,感受咸淡,所以我要高喊“让那些轰炸机见鬼去吧”暂且先写到这吧。
/罗伊·安德森让我从自证的牢笼中跳脱出来,我不再共情不再怜悯,我也不期望谁来理解我。
我还活着,只因为我想在生活的咸淡中离那个想要被他人理解的自己近一些——“如果我不能了解我直视我,那么我该指望谁呢”。
在冥河之水卷住我的双脚前,我要去爱,去受伤~我还活着,不为了讲给谁听。
■入评理由:瑞典著名导演罗伊·安德森有着“滑稽版的英格玛·伯格曼”的称号,作为慢产型导演,这是他时隔七年之后的新作。
■片名:《你还活着》■导演:罗伊·安德森■主演:杰西卡·卢德伯格■上映日期:2007年9月21日(瑞典)■读家:木卫二■推荐指数:★★★★★☆■一句话点评:通过小城中形形色色的古怪居民,影片对现代瑞典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一次戏谑扫描。
细分不同地区的欧洲电影,可以发觉它们是如此迥异。
东欧的诗意长镜不会在英伦三岛出产,热情的伊比利亚半岛又远去于寒冷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正如气候环境所决定的,北欧电影与生俱来就带着“冷”的气质。
冷,可以注为冷静、冷调以及冷色,从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到芬兰的阿基·郭利斯马基,莫不如此。
在罗伊·安德森《你还活着》中,冷还可以有着“冷笑话”一说。
罗伊·安德森被称为“滑稽版的英格玛·伯格曼”,他的作品乍看上去相当严肃,却随处寻得着黑色幽默、荒诞情景。
不过称呼罗伊·安德森为冷面笑匠并不适合,他不是为了让观众发笑而堆砌笑料,这个有涵养的风趣老头喜欢在电影里挖苦一下瑞典人、讽刺一下社会文化,而这无伤大雅。
罗伊·安德森的第一部长片要追溯到1970年,2007年的《你还活着》是他的第四部长片。
前后相距近四十年,相当于每十几年拍摄一部电影,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慢工出细活。
整个生涯中,他并没有远离人群,跑到小岛隐居或者远离瑞典。
不在电影圈的一二十年,罗伊·安德森创办了公司和工作室,拍摄了大量短片和商业广告片。
《你还活着》就是由众多小人物组成的一个长片,里头有医生、理发师、中老年夫妻、年轻的姑娘小伙,一个聚集了无处可去人们的酒吧,一队不介意丧喜事的业余军乐团。
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小城中,但彼此活动范围却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以划分为独立不同的一段段剧情短片。
和芬兰等国一样,瑞典人也算是物质富足、生活至上,但《你还活着》里并没有显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瑞典社会风貌。
相反,人们不苟言笑,动作迟缓,最常做的事情是发呆和牢骚,应付充满琐碎麻烦以及孤独无聊的灰色人生。
无论是富翁还是穷鬼,也不管光鲜与否,他们外表看上去没啥特别差异,有着差不多的烦心事。
典型的人物有以下种种:一个抽泣叫嚷着“没有人理解我,甚至连个鬼都没有”的胖大妈,她周期性地跑出来重复以上话语;做噩梦的中年大叔,他破坏了一场宴席,被哭笑不得地宣判执行死刑,要坐电椅;一对吵架的夫妻口不择言伤到了对方,各自黯然神伤;听了 27年精神病人倾诉的医生,他疲惫不堪,无法继续;被老婆骑压在身上的大号手,一边念叨着基金亏损、倒霉赔钱……芸芸众生的生活怪状在影片里得到一一展示,仿佛缺了这些小打小闹,生活就更像是一潭死水。
还有可能是影片最神奇的一段:女孩安娜,到处寻找米可、期待重逢的安娜。
她做了一个温馨而神奇的梦,穿上了白色的婚纱,做蜜月旅行,等候欢迎的人们献上祝福。
即便是超现实的白日梦,那也是美好得让观众想齐声鼓掌叫好。
这还没有包括那些跑龙套的群众演员们,他们用僵硬或者慢放的面部表情或形体动作,与上面的线索人物组成了一部小城的生活闻录。
跟《二楼传来的歌声》一样,《你还活着》由一个接一个、几分钟的长镜头组成。
罗伊·安德森再次采用了几乎不动的广角镜头,人物占据很小的画面比例,由此强调了冷色的室内场景以及极简的摆设布置。
影片的许多地方都依赖着演员的台词、走位的变动、音乐的变化,因此也考验着观众对于细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如餐桌布上的纳粹卐字标记,兀自加快敲击节奏的鼓手等)。
正如片中那幢移动的房子,《你还活着》就像一出有着活动背景的舞台话剧,它可以随心所欲地切换,讲述剧中不同角色的百无聊赖和糟糕人生。
《你还活着》剔除了存在的低俗幽默可能,不会有人扮鬼脸或者滑稽动作来挑逗你。
一些黑色幽默甚至需要回味才能感受得到意义,好比听第一遍的冷笑话一下子还反应不上来。
导演在灰冷基调上呈现了生活的花絮,并加以夸张扩大,形象化。
消除沉闷缓慢的影像错觉,多点耐心去跟蝼蚁般的小人物对上号,你会发现影片有着太多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
《你还活着》是这样的一种电影,能让你在眼花缭乱的不同影片画面中,看上一眼,就认定这是罗伊·安德森独树一帜的风格。
一场突如其来的雷电和暴雨到来,如同只有那时,生活在小镇的人们才意识到周围的世界在改变,以此反衬出日常生活的松散平淡和一成不变。
还活着,就免不了烦恼。
生活让你笑不出来,这也正常不过。
中间借某个人物之口,说出那句耳熟的谚语“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即使眼前的生活如何不堪,罗伊·安德森说你们这些还活着的人,知足吧。
成群结队的轰炸机群,从小城的上空飞过,人们抬头仰望,为之震惊。
这是《你还活着》的开放式结尾,呼应开头男子“炸弹掉下来”的噩梦。
有那么一天,你抬头也看到机群轰鸣而至,那会是人生的末日,还是老天的玩笑?
影片开头有歌德的诗句:知足吧,活着的人,在那温暖舒适的床上,在勒忒河的冰冷寒风鞭打你那奔逃的双脚前(冥界的勒忒河,人过了该河就忘记前生)。
http://bjyouth.ynet.com/attachment.db?38644535 【来源:北青报】
镜头数: 60 SHOTS / 时长:93分 / 平均镜头时长:93 秒ROY ANDERSSON | 导演 编剧 GUSTAV DANIELSSON |摄影BENNY ANDERSSON |音乐ANNA MÄRTA WAERN | 剪辑电影中串联了数十个阴暗而又搞笑的小故事,既有因严重失职而被处死的怪诞噩梦,也有嫁给自己最喜欢的乐队贝斯手并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温馨美梦。
书中的人物都渴望被理解,正如他们经常说的那样,他们都有自己忧郁的生活和雨天的愿望,希望在灰暗和压抑的世界里获得幸福。
咳咳本人感觉这部剧还可以,我这个人不咋会说自己看吧:天天神经质般叫嚷“没有人理解自己”的胖大妈,破坏别人宴席而被宣判坐电椅执行死刑的中年大叔,一边做爱一边念叨银行基金赔钱的怪男人,口不择言伤害到对方的争吵夫妇,听了二十七年精神病人倾诉已经不堪重负的精神科医生,一个随时都会解散的业余乐团,敢于追求爱情哪怕只是梦境的女孩安娜……
还是与《二楼传来的歌声》风格一样。
长镜头、慢节奏、没有联系的人物与情节;里面的主角,贫富老少,都度过着糟糕的一天...这样的电影的确很适合来描述在瑞典的生活状况,福柯也说过,他是在瑞典这种慢悠悠的国家里才染上了写作的恶习的...我想瑞典是一个能让人沉淀下来去做一件需要时间的事情的地方。
导演非常讲究镜头、人物的摆位、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情节张力、对白的象征意义...觉得他实在是非常细心又严谨的导演。
如果没有看电影,单单看剧本,也应该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小说。
可惜我还是对于慢节奏的东西不感冒,还是逃脱不了瞌睡的命运。
不过我朋友倒从头到尾地看完了。
这的确没有可比性。
值得研究的是他的镜头,在《二楼》里,一个场景的镜头几乎不变任何角度,有点像北野武所追求的那种“一个镜头就是一副完美的画”的境界。
在《你还活着》里镜头稍微流动了些,没那么死了,也更有了些戏谑感。
似乎在他的影片中他更关注中老年人的生活,里面的老女人都被刻画的十分肤浅、滑稽、性欲十足,或者唠唠叨叨、不停抱怨...我觉得这一点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应该深有体会吧...看的出来他是一个有着无限活力的老人,一个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疲倦的老人,一个没有停止去探索,思考着的老人。
一个会因为老婆一成不变的性要求而赌气的老人。
总的来说,可爱的老人。
这让他的影片有了艺术戏剧所缺少的幽默感和世俗感——这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还是一如既往的导演的风格,无厘头,冷色调,不连贯的剧情,对未来的思考与担忧
《人生如是》拓展观影:看的第一部罗伊安德森。本质还是心灵鸡汤式的庸俗存在主义,即使是罗伊安德森这种富有创造力的导演也无法免俗,何况他的一切技法只是传统手艺的返璞归真。罗伊安德森形式主义的大景别虽有爱德华霍普画作的风格,却更加极致:彻底删去暖色调的存在,一切都氤氲在梦的意象和叙述中。当然最有意义的是,他把背景带回到电影之中。
原谅我对此类毫无叙事的小短篇合集一点没有爱。印象唯一深刻的大概就是婚礼后窗外挤满贺喜的人群,然后房子渐渐开走。
#第一部罗伊安德森# 北欧僵硬冷笑话,内容拼凑成分很重,短篇小说集既视感。
比起阿基叔叔差得远了
cl7o6x1m
WTF
里面一切都好苍白,跟《二楼传来的歌声》《关于无尽》一样……幽默也好冷。无意间看了三部这个导演的电影,非常有个人特色,有点无聊,还好每一部时间都不算长,偶尔的幽默是闪光,大部分时间都很无趣。
色彩和表演方式很有意思,无奈除最后一段外缺乏感觉
那姑娘挺对的
生活越来越杂乱、吵闹、冷酷,繁忙,喜欢老胖子练习打鼓时的场景,生活的支托。
居然tmd出现了运!动!镜!头!你敢信?!这可罗伊安德森诶!太意外了!;“庆幸吧,你还活着,还躺在温暖舒适的床上”;庭审到一半送啤酒进来,“那就上电椅吧~”,实在太搞了;“花那么多时间在治疗上,试图让一个又一个小心眼的人高兴,毫无意义,这是做不到的,我已经不那么做了,现在我就只管开药,多多益善,就是这样”;好想总算知道为何他的画面看起来会怪怪的了,把人抹白色调偏冷饱和度拉低再增加锐度?细节无比清晰,尤其是前后景经常是隔超级远都能维持照明度和真实质感,在镜头上肯定也是做了手脚的,反正这画面风格是天下无双了,膜拜
有功力在,但显得犹疑了
知足吧,活着的人,在那温暖舒适的床上,在勒忒河的冰冷寒风鞭打你那奔逃的双脚前。
文艺片真TMD难懂
诙谐怪诞 原来我这样性格古怪的人应当属于瑞典
真,不知所云。
躺在绿色的沙发上睡觉,墙上挂着一画,堂吉诃德藏在里面;说着“吃饭并不是要紧的”,然后餐布连带餐具一同从长长的餐桌上拉下来,露出桌面上两个大大的卐;判刑超过两百年,三次坐电椅;对着窗外的电闪雷鸣吹大小号弹吉它演奏;一坨鲜花夹在门缝里;移动的婚房;对歌特男痴迷不已自言自语的小姑娘……
猜到了但没完全猜到
在片段中再现 放大 解构生活 人物变得无法互通 行为而因此吊诡 导演将唯一的美好给予了梦境 现实只能停留在酒吧的“最后一轮”中无限循环(原来毕赣像火车般行进的房子又是从这里偷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