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它,是因为莎拉布莱曼天籁般的声音,以及〈歌剧魅影〉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带给我的超强震撼!
大学里的生活每天混混沉沉的,初次听到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被一种东西唤醒了。!
故事是以现实和回顾交错进行的~ (彩色的过去与现实的黑白穿插交汇).在废弃的古老歌剧院举行拍卖..一位年老的子爵出現在拍卖现场,那個拍卖是卖一些过歌剧院的东西...子爵后来买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猴子音乐盒,猴子的手还会动來动去互相敲打手中的锣. 后來拍卖进行到最后是拍卖一具豪华超大吊灯重展,随着白布从吊灯上拉开,灯泡逐一点亮,好像魔法一般~整個歌剧院慢慢的被一片光亮漫延,去除掉原有的灰尘及残破,回到歌剧院最辉煌灿烂的18xx年那時候..随此,尘封的记忆也慢慢的复苏。
那是一个让人不能呼吸的故事。。。。。。
看完之后,内心的各种感触早已淹没了我…. 我很同情幽灵对克莉丝汀的爱,爱得那么纯粹,爱得失去自己,同时也爱的如此粗暴,以至于不惜失去自己的性命来唤回心上人的留恋。
虽然克莉丝汀并没有接受他,而他也良知萌动,放过了那对有情人,但是这样的故事真叫人感慨!
看〈歌剧魅影〉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压抑,我想是因为里面充满着控制和迷茫,爱怜和幽怨吧。
说哭让人觉得傻气,可真的很伤心的哭了.觉得整个故事就是美女与野兽的悲情版本.屏幕的最后,幽灵送在christin墓前孤单的玫瑰,渐渐被镜头拉进,那花也渐渐有黑白色底渲染成了彩色,亲见那鲜艳的红,像栩栩如生爱情的模样。
一个人疯狂的爱了,却被真的当成了疯子,若不是他丑陋的模样,这也许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结尾,谁都不知道他丑陋的童年,当他唱到:christine,你留下来,抚慰我心底的伤痕时.一股脑的孤寂几近淹没我。
很喜欢christin这个角色,尤其是她唱〈think of me >时,那么纯洁,神圣!
完全没有尘世的庸俗!
但我覺得她又像是玩火的小女孩,着迷于火的神奇魅力,但又存着懼怕的心理。
崇拜 幽灵 的非凡能力,想去揭发去触碰幽灵 那隐藏的秘密,但是又沒足夠的勇气承受后果。
幸而她的善良征服了所有。。。。。。
说实话,我想她应该是每一个女孩的梦想吧,她是一个公主式的人物,在剧院里遭受不平等待遇时,有幽灵为她打抱不平,为她铺就美好的前途;在她伤心孤独的时候,有幽灵矢志不渝的守侯…….同时,她又收获着伯爵青梅竹马的美好爱情。
她像一个瓷娃娃,每一个人都给她最小心的守护,不忍心给她丝毫的伤害,她的生活注定是幸福的。
她是一个完全的天使,居住在幸福国度!
但第二次看的时候,我对她有了另外一种情素。
可能是为幽灵抱不平吧。
我觉得Christine其实一直都被她梦中的音乐天使幽灵深深吸引,被他的歌声和音乐才华所引领,更被他所代表的黑暗和神秘所诱惑,但是Christine仍然无法接受幽灵的面孔,所以才“移情于劳尔”,从而惹恼了幽灵,幽灵的“心灵”也开始变得愈加邪恶。
所以在最后的那场高潮戏中Christine说幽灵的面孔如何扭曲已经不能令她害怕,令她害怕的是幽灵扭曲的灵魂。
事实也许是这样,但是Christine为何总是如此残酷?
总在最关键的时候揭掉幽灵的面具——幽灵用于维护自尊的最后一道屏障,这或许可以解释为第一次是出于好奇,第二次是要当众揭穿他的“邪恶”面目。
但确实在面具被揭掉的那一刻幽灵很受伤,尽管他一直是那样桀骜不驯,那样令人无法抗拒,但面对Christine——他所爱的人,他暴露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显露出了他并无力超越普通常人的人性。
也许我并没有资格在这边说Christine残酷,因为如果是我,幽灵与伯爵之间,我可能也会比较现实地作出选择,但至少我不会把幽灵伤的那么深。
虽然感情中伤害可能不能避免,这样的爱情也不能说谁对谁错,但对于幽灵……..那应该是永远的伤痛吧……相对于温文尔雅的伯爵,我更喜欢那个孤独无助以音乐为生命的幽灵,深深的爱着一个不可能的对象,自卑和傲慢,自大和卑微真的难以捉摸 反而那年轻稚嫩的伯爵倒成了完美的陪衬!
幽灵他极端的自傲自负,但內心深处却是极端的自卑;天赋异秉,拥有非凡的能力但只能存在于黑暗之中,永远得不到其他人的接纳;能力令人倾羡但处事风格却是让人不寒而栗;感情强烈极端,就像火一樣,迷人但一不小心就会被灼伤;也如夜一般深沉、难懂、危险,充滿了未知、迷濛又神奇的魅力。
幽灵啊,你是设计师,你是建筑师,你是魔术师,你更是音乐天才。
你的居处富丽堂皇,你的居处机关重重,然而你只能生活在自己构筑的宫殿里,宫殿再美,也只是歌剧院的地窖;你有再灿烂的蜡烛,却终究见不到光明;你的歌声再低沉醇厚,却注定无人倾听;你想得到爱情,爱情却离你而去。
你只是人们心中的魔鬼,飘移在人们心中的魅影。
儿时,你只是供人戏耍玩弄赚钱的工具;成年,你只是街上的通缉犯,拥有一张丑陋吓人的脸。
无法见人,又怎能见天?
你的歌声充满着悲凉与沧桑,却无人共你笑傲江湖。
夜晚的来临,便是你每一次孤独人生的开始。
数十年不见天日,你没有荣耀,无人关注,你的心思又向谁倾吐?
你只是空气里漂浮着的一粒看不见的浮灰,你只是尘世中存在的一颗小小的尘土。
风会把你吹走,雨也会将你浸透。
当恋人怪责你的自私与束缚,却有谁能体会你心中那无尽的痛楚。
你美丽的玫瑰,赢不得伊人的芳心,只能被无情地撕碎,在清晨的冷风中飘飘荡荡,零落成泥不知终归何处。
默默心思更向谁诉?
洁白的面具正衬托你苍白的脸庞,挡住了世人对你的畏惧,却又怎挡得住你沉重心灵对音乐的渴求,对生命的歌唱和对美好爱情无限的向往。
你的人生,不,那又怎称得上人生?
你是魅影,不,你是鬼魂,可是鬼魂也会有人同情。
而你,可怜的,你究竟是什么?
你悲哀的竟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你拥有什么?
你什么也没有,当你心中的天使带他离去的时候,也带走了你的音乐你的灵魂,带走了你的一切。
你只剩下那会打磬钵的猴像,只剩下先于她丈夫于她坟前献上的那朵玫瑰,而玫瑰终会风干终会枯萎。
可怜的,你竟什么也没有了。
你所拥有的只是人们对你的恐惧和仇恨,拥有的是你对往事辛酸的回忆。
无论你是终日漂泊还是继续于黑暗中游走,再也不会有人关心有人记得。
啊,可怜的,不,还有两个人记得你,一个是恨你的人,一个是救你的人。
恨你的人,早已失去了恨你的理由,而救你的人,挽救得了你的生命,却救赎不了你的灵魂。
我多么想同情你。
可是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同情你,你不需要同情。
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游走在黑暗与光明,你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飘荡在歌剧院的上空。
从她选择他的那一刻起,你就再也不需要同情,你砸碎了所有的镜子,就是要永远告别这种无情,走出地狱的牢笼。
从那一刻起,你走进了光明,却陷入无边的黑暗,你走出了黑暗,却也永逝了光明。
伤透了的心,无人为你弥缝。
那一刻,我的心也随着你一起碎却,一起死寂,一起沉入无底的深渊和幽暗的黑洞。
我多想跨越时空,变成天使去陪伴你;我多想变成音符,在你的笔下流淌;我多想化成歌声,被你的灵魂来歌唱;我多想是那无边无际的黑暗,可以笼罩着你,抚摸着你;我多想是一支蜡烛,点燃着你,照亮着你……然而我却不能够。
因为我没有克莉丝汀的美貌,让你爱怜;没有克莉丝汀美丽的歌喉,让你垂青;没有克莉丝汀的幸运,能得到上帝的眷顾。
我竟跟你一样,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能为你做。
可怜的我只能为可怜的你感叹那虚伪的爱情。
爱情,我不相信爱情,爱情只是金钱富有精神空虚的人的冠冕堂皇的奢侈品、装饰品。
可是,我竟真的知道什么是爱情吗?
………可怜的我对爱情一无所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真正的爱情还存在吗?
对于爱情,真的有人会像幽灵一样坚守到老吗?
…… Raoul de Chagny ... 我只能說,他真是一個不錯的人,對 Christine 的愛很执着,為了 Christine 還可以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真是令人欽佩!
但可惜有 幽灵這麼一個強烈色彩的人在旁邊,他的色彩就相對薄弱了一些 。
相對於 幽灵 如火般的鲜明性格、,我覺得 Chagny 代表的就是如同白天陽光般的溫暖、明亮、和煦,沒有黑夜般的危險感覺,有的是一股安全、溫柔的感覺。
他是一个王子般的人物,但似乎过于梦幻,给人很不真实的感觉。
应该说是好得不真实了吧,有点太过完美。
而且觉得 Raoul de Chagny的扮演者的表演不是很好,给人的感觉就只停留在荧幕上,让人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相比Christine和幽灵,感觉就逊色很多。
让我难忘的镜头很多,我觉得每一个场景都很精致。
.看到 Christine 和 Chagny 擁吻並丟下了他所送的紅玫瑰幽灵心痛不已...在 Christine 和 Chagny 離開後,幽灵 撿起了遺落在地上的紅玫瑰低聲啜泣.. 当畫面回到現代 (黑白的)...年老的 Chagny 子爵捧著猴子音樂盒離開歌劇院拍賣場後...乘著車子來到了墓園...在一個墓前...他將手上的猴子音樂盒放在墓前地上...墓上的照片是 Christine 的照片,寫著 Chagny 子爵夫人...Chagny 的眼睛含著淚看著墓追思 Christine ...後來子爵發現 Christine 墓的角落地上有一枝紅玫瑰 ...在雪白的地上,躺著一枝深紅色的玫瑰,玫瑰繫著黑色的絨緞帶,並套著一枚戒指......子爵的眼中有著了悟...他看著四周,但是都沒有人......鏡頭一直拉近照著那枝玫瑰......(该段引自网上)无助的悲凉浸满我的心中,我仿佛看到幽灵的心正一点点的滴着血。
有人说:艺术产生于痛苦,如果艺术家有温馨的家庭生活,有温柔的伴侣,我想没有人愿意千回百转的追寻艺术的灵光,只有当生活叫人失望,当生活叫人不满足,甚至最终绝望的时候,艺术的力量才迸发出来!
当我们一遍遍谛听那撼动人心的旋律时,一定会反复惊叹世间竟会有如此动听的音乐。
歌剧魅影就是韦伯为他曾经的妻子沙拉﹒布莱曼创作的,作品从头至尾都充满了韦伯对沙拉的爱,沙拉﹒布莱曼完美的女声也为韦伯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因此可以说,是韦伯造就了沙拉﹒布莱曼这个舞台上永恒的歌者Christine,而作为启发者和引领者“音乐天使”的Phantom身上也一定有韦伯自己的影子。
如果说沉浸在爱情中的韦伯对充溢在爱情每一个角落里的幸福和痛楚的真切体悟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初灵感,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一定被上帝引领,直至旷世杰作的最终诞生。
所以,伟大的艺术家是上帝造就的,就象幽灵一样……呵呵,这就是我的观后感,歌剧魅影真的是我感触最深的一部音乐剧,不仅是天籁般的音乐,唯美的画面效果,更是一些感情上的共鸣,带给我的一些感性与理性的思考。
我看了好几遍,每一遍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真的很震撼.
《歌剧魅影》音乐剧改编自百年前的经典小说,随着在百老汇的上演成为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
这个故事如此脍炙人口并不仅仅出于情节的跌宕起伏、冲突的扣人心弦。
它与其它经典文化产品一样,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潜意识内涵。
这也许是这个故事打动和吸引如此多狂热的观众的深层次原因。
朱建军的“意象对话”理论认为,意象是一种有别于逻辑思维的认知方式,也是潜意识活动的主要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更为原始的语言,主要用象征来表达含义。
而故事中的意象能与人们潜意识中的意象进行沟通,使人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下面我想就电影版的《歌剧魅影》讨论一下其中的某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欢迎对“意象对话”技术有兴趣的朋友们和我一起来进行这个探讨,提出意见和批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巴黎,年轻的伴舞少女代替了骄横的原首席女高音,成为了一部歌剧的女主角,并以她天籁般的歌喉征服了所有的人,包括当晚到场观看演出的年轻英俊的子爵。
而在谢幕之后,她在房间中寻找她神秘的音乐老师——歌剧院的幽灵,他自从少女的父亲死后就成为了她的守护天使。
他从镜子中现出模糊的身影,并且把她带入了镜中的神秘世界。
镜子在意象中常常是潜意识的人口,而幽灵正在镜中,并且从镜中出来,把她带入了深邃的潜意识世界。
接下来的场景就像是梦,有着异常丰富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少女潜意识中的内容:她跟随着幽灵,来到了地底的迷宫。
他们经过了长长的低狭的地道,来到了一片较开阔的空间,面前有一条交错的地下水渠。
他们渡船行进了一段路程,来到了岸上,岸上有一匹黑马。
少女骑上黑马,而幽灵拉着马,带着她来到了音乐圣殿,在圣殿中她忽然看到了披着白色头纱的自己的雕塑,仿佛一个纯洁无暇的公主,她便昏睡过去,被幽灵抱上了红色的床垫。
在意象中,进入一个狭窄的地下通道,之后空间忽然变得开阔,是性的象征,这样的通道就象征着阴道,之后的开阔空间是子宫。
后来一个女孩子误闯进来,发现地道中有老鼠,也证明了这些意象跟性有关,因为老鼠常常象征着跟性有关的负面情绪。
而之后女孩骑马,也是意象中常见的性象征。
地底的水塘中的水并不清澈,相反有点浑浊,呈淡灰绿色。
水象征着心理能量,当疏泄不畅时,就会淤积,导致水变浑浊。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这个女孩子有一个情结,这个情结跟性有关。
而且由于长期压抑,得不到疏泄,积压了大量的心理能量。
地底下的幽灵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象?
女孩叫他音乐天使,他给了女孩巨大的能量,使她的天赋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能量的意象,而且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是魔鬼这个常见意象的化身。
他有着极大的魅力和蛊惑力,少女看着他的眼睛,就好像被催眠一般,带着一种恍惚的痴迷的神情跟随着他前行。
这个魔鬼的力量表现在控制方面,他以一种几乎压倒一切的力量几乎完全从精神上控制了这个少女,并且在之后少女想要摆脱枷锁时,带着巨大的愤怒对此进行诅咒。
他有着一种非常邪恶的力量,下毒使前原首席女高音失去了傲人的歌喉,用绳索勒死了无辜的剧院杂工,在幕后杀死了一场歌剧的男主角。
这个魔鬼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知道在少女的父亲死后,他就出现了,似父似友地引导着她。
所以这个魔鬼跟父亲是关的。
一个跟父亲有关的魔鬼出现在一个跟性有关的情结中,这是什么?
恋父情结。
后面的故事更加详细地表明了这一点。
少女与子爵在天台相遇了(天台真是一个经典场景,曾经有人撰文专门讨论过,作为例证大家一定对《无间道》中的天台难以忘怀),她表露出对阳光和自由的向往,再也不希望生活在黑暗中,而子爵便是她安全的温暖的港湾。
子爵在后来骑上白马去救她,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白马王子的意象。
白马王子的形象是阿尼姆斯原型和太阳原型的结合,象征着勇敢,力量,阳刚等正面力量和品质。
少女吻了子爵,象征着她跟阿尼姆斯的沟通,和与这些正面力量的联结。
与此同时,她扔掉了系着黑丝带的玫瑰,想要离开黑暗的世界,这象征着她开始去化解潜意识中的情结,并且想从中走出来。
潜意识中的情结中蕴含的是她过去无法面对和承受的巨大的冲突,这些冲突被她用潜抑的方式封存在潜意识中。
这时这些冲突开始浮上意识层面了:由于感到被背叛和欺骗,幽灵的愤怒如山洪一般爆发,他诅咒刚刚发生的一切,并且要复仇。
这里的关键是,魔鬼被背叛和摒弃的感受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是背叛呢?
之前在地底下,少女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披着白色的头纱,有着玩偶一般无暇的面孔,却面色惨白、了无生气,她一看到自己这个形象就倒下沉睡了。
这个面孔看起来更像个儿童,而非发育的少女。
白色的头纱一般是新娘在婚礼上佩戴的。
那么这是谁的新娘呢?
这里是幽灵的地下迷宫,魔鬼的巢穴,当然是魔鬼的新娘。
魔鬼是谁?
是父亲演化而来的。
一个小女孩的心里,爱恋的对象正是父亲。
这意味着少女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是父亲的新娘。
这个少女在儿童时期和父亲的关系可能是相当亲密的。
少女一方面享受这种亲密,另一方面,当她发育后,性意识觉醒,对父亲的爱恋便引发了巨大的冲突,使其焦虑不安。
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她在潜意识中拒绝长大,压抑了性意识,让自己停留在无性的儿童阶段,做一个乖乖的没有灵魂的玩偶。
这个玩偶头戴白纱,脸色苍白,象征着缺乏生机,而少女见到她之后的沉睡也象征着活力的丧失。
那些被压抑下去的性能量就由地下水渠中的浑浊的水来象征。
由于少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完整的健全的爱,父亲对她的感情只满足了她一部分心理需求,使她没有及时发展出独立的力量,脱离和父亲的这种亲密关系,走出俄狄浦斯期,于是她就固结在此。
随着少女的成长她第一次鼓起勇气,接受了男子的求爱,这个举动背叛了内心深处爱恋的父亲形象,引发了魔鬼的报复。
接下来的化装舞会中,幽灵一改之前的黑色衣着,穿着血红色衣服,身披血红色披风,带着扭曲的面具,拔出了闪着刺眼光芒的长剑。
红色和黑色的衣着正是魔鬼意象的典型打扮。
忽然火光一闪,烟雾升腾,子爵掉入洞中,这个洞里到处都是镜子。
镜子是进入潜意识的通道,也是进入魔鬼世界的大门。
少女在众人的沉睡中披上外衣出了门,上了一辆马车,去父亲的坟地。
这时她前面赶车的车夫,其实也是这个魔鬼。
前面的路象征着通道,这个魔鬼再一次带着少女回到潜意识中,去挖掘那尘封在最深处的情感。
她带着对幽灵的回忆和爱恋一路到了墓园。
而子爵为了拯救她紧跟其后。
少女到了墓园后有一段独唱,她说在过去,黑暗中的幽灵是她唯一的陪伴,似父又似友,只要做梦,他就会在她身边现身。
而她是那么渴望听到他的声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幽灵的确是存在于她的内心深处,存在于她的潜意识中的,他其实就是她内心深处的意象。
本剧主题曲中反复吟唱的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 inside my mind”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梦中他便会现身,那是因为梦是潜意识的世界。
荒凉的墓园中冰天雪地,干燥而枯冷,冰雪覆盖和尘封了许多人形的雕像。
这个场景象征着少女心中的活力被尘封,心理能量被压抑,她内心深处的涌动的情感已经结成冰,使她产生了抑郁心理。
她唱到她多么想告别父亲,希望他能赐她力量,让她勇敢地生活,在此之前她已经浪费了这么多年的青春年华,她希望今后能就此前行,不再回头凝视。
可以看到少女其实非常渴望从这个情结中走出来,获得新生和力量。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这个情结的确是恋父情结,少女对父亲的深深的眷恋和依赖已经成为了她成长中的桎梏,她一直“思想上抗拒,灵魂却依从”着父亲的影响。
可是后来她发现,她深深眷恋的那个慈爱的父亲的形象,其实已经幻化成了魔鬼。
她过去一直珍惜的美梦,此时却让她感到恐惧。
这时子爵来了,他代表着少女心中男性化的勇气与力量,他要与这个力量强大的魔鬼开战。
此时矛盾冲突更加剧烈了,一方面,这个魔鬼的意象在过去是少女力量的来源,他使她得以发挥天赋,获得成就,另一方面,这个魔鬼有着巨大的控制力,几乎要把少女整个吞没,他的邪恶力量一旦猖獗将不可收拾。
接下来是一段歌剧《唐璜的胜利》。
就意象看,这其实是一场对恶魔献祭的狂欢。
火舌在场地中央肆意燃烧,象征魔鬼的黑色与红色遍布了整个剧场,而少女是这场歌剧的主角。
这其实就是她内心深处被魔鬼占据的地盘。
这场剧象征着她一直潜抑的欲望的爆发。
她潜意识中对父亲的强烈爱欲现在再也无法被压制下去了,霎时迸发而出,如洪水一般倾泻满地。
幽灵唱到,他们探索着秘密,跨越了最后的门槛——这其实就是心灵中乱伦的象征,与父亲的恋爱是禁忌的,而跨越这道门槛就是乱伦。
可是面对着内心深处的魔鬼的诱惑,女孩动弹不得,只能接受,并且无法再回头。
唱段中说道这是一场超越对错的游戏,他们了合为一体,沉睡的花朵已绽放,欲火已经焚透了身心,禁忌的桥梁已经走过,再也没有回航的余地。
这些充满寓意的意象正是象征着少女心中与父亲的性结合,她一直压抑的性能量终于得到了释放。
可是忽然间,魔鬼露出了真面目,他的邪恶的破坏力开始释放,暴乱开始。
瞬间天摇地动,爆炸声连连,火焰蔓延,随之焚烧了一切。
这象征着少女心中潜藏的巨大的愤怒的心理能量的爆发。
随后少女与幽灵又一次掉入了黑洞,回到了地狱一般冰冷的地底。
而子爵潜到了水底,试图去拉开封闭的闸门,这象征着打开情绪的闸门,让封闭的死水一般的心理能量得以疏通。
少女心中的阿尼姆斯部分一直在做努力去化解情结,释放其中的情绪能量。
在地底下,少女忽然醒悟,发觉自己只是幽灵的情欲猎物。
她曾经以为父亲的爱是温情慈爱,并且一直享受着与父亲的亲密,可是现在她发现这种爱的背后是诱惑、控制与占有,所以她这时认识到,这个幽灵的灵魂是如此丑陋。
她给了他她的心,可是此刻她却感觉到被欺骗。
当父亲对女儿的情感依赖与索取打破了父女的界限,变得更像是配偶之间的依恋,有时便会形成一种依赖共生的关系,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情感乱伦。
在这样一种关系里,父亲的深情是带着诱惑的,他的权威背后是一种绝对的控制与占有,在这种的关系中成长的女儿,成年后如果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本质,便可能会产生被欺骗被利用的感受,这就是这位少女现在的感受。
这说明她已经顿悟了这种关系的实质,发生觉醒了。
接下来,少女祈祷神赐给她勇气,走上前去亲吻了这个幽灵,对他说,你以后不再孤伶。
无论对战也好,接吻也好,其实都是少女整合自我的过程。
而接吻在这里象征着少女对情结的接纳和化解,正是因为她在觉醒之后,充满勇气地亲吻了魔鬼,用饱含爱的一吻化解了仇恨,所以魔鬼发生变化了,就这么放她走了。
这就是治愈。
她先认识到情结,接着接纳它,疏通其中蕴含的心理能量,最后用爱去化解情结,移除成长中的障碍。
之后,幽灵对少女说,他爱她。
这象征着少女心理中的各部分终于达到了整合。
少女把幽灵的戒指退还给他,象征着她不再做父亲的新娘,她不再占据母亲的地位,承担母亲的责任。
这相当于给俄狄浦斯期画下了完满句点——把父亲还给母亲。
当一切都终结时,幽灵亲手打破了镜子,带着一种英勇的豪迈。
因为少女此时已经在意识与潜意识中建立了桥梁,所以不再需要在意识和潜意识中隔一层拦阻了。
打破镜子就象征着自我修通。
而子爵的形象所代表的力量,可能来自她内心深处的阿尼姆斯原型和太阳原型(太阳原型象征着自性,是一种促进自我整合的能量),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比如来自少女现实生活中的爱人,他给她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她战胜了她的恋父情结。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在多年之后,少女的墓前放着一枝系着黑丝带的玫瑰,上面套着那只戒指。
也许她对父亲的深情一直贯穿着她生命的始终,虽然这一切已经成为了难以忘怀的往事,而她已经从中得到了释放。
参考:《心有心的语言——心理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朱建军
Learn To Be Lonely(歌剧魅影片尾曲) 词:Charles Hart 曲:Andrew Lloyd Webber Child of the wilderness 荒漠之子 Born into emptiness 生来身无所有 Learn to be lonely 学着承受孤独 Learn to find your way in darkness 学着在黑暗中找到你的路 Who will be there for you 谁将为你守候 Comfort and care for you 谁将安慰你,关心你 Learn to be lonely 学着承受孤独 Learn to be your one companion 学着做自己的伙伴 Never dreamed out in the world 不曾梦想世界上 There were arms to hold you 有能够拥抱你的双臂 You've always known 你永远都知道 Your heart was on its own 你的心灵无所相依 So laugh in your loneliness 那么在孤独中微笑吧 Child of the wilderness 荒漠之子 Learn to be lonely 学着承受孤独 Learn how to love life that is lived alone 学着如何去爱 孤独的生活 Learn to be lonely 学着承受孤独 Life can be lived 人生可以这样度过 Life can be loved 人生可以这样爱着 Alone 独自一人 以前看的时候会哭,有些情节不忍心看,比如Christine摘下他面具的那一刻,心都要碎了。
关于克里斯汀对这两个男人的爱情,我想她更爱那个幽灵吧,他伴随她度过了孤独,教她唱歌,他的才华,他的歌都深深吸引着克里斯汀。
她对他的爱也如他的一样,是深沉的,是心底最温柔最脆弱的东西。
而对另一个(大概叫raul),就我看来,只是很浅的感情,只是那是一个可以保护她,可以给她温暖的男人,不像那个幽灵,给她的是深深的爱与深深的痛苦。
真正的爱是包含着深切的痛苦的,就像克里斯汀和幽灵的爱一样。
她和raul一起唱过那首say you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从中可以看出,他只是想让raul填满她的孤单。
而后来幽灵抱着她,也唱这首歌,唱得那么凄凉悲情,他们的故事真的这样结束了,他们过去美好的时光不会再来临了,她摘下他的面具。
很喜欢那个情节,就是克里斯汀吻那个幽灵的时候,她吟唱着“pityful creature of darkness, God give me the courage to show you, that you are not alone.” 她淌着水,裙摆在水面上,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然后她深情地望着幽灵,吻了他。
我想那时候幽灵一定很痛吧,痛得流出泪来。
对他来说,有这个吻就够了,他离开了,又重新躲进了黑暗,他本是属于黑暗的,只需要一点点的爱的光亮,已经有了,即使很痛,也已经足够了。
很多人都希望克里斯汀最后会选择幽灵,但是,她不是那么痴的人,我想起胭脂扣里面十二少和如花,两个都是爱得如此强烈的人,在一起只有毁灭,克里斯汀不是如花,她是美丽优雅聪慧的人,也是现实的人,所以她一定不会选择幽灵的。
只是大概一辈子也忘不掉,想到是会惆怅吧,raul和她相伴一生,都不能解她的惆怅,在她死后,却将幽灵的玩偶拍下送了她,足见克里斯汀也让他觉得寂寞。
上面是影片的片尾曲,learn to be lonely, 让人很心痛的词。
唱得是那个幽灵,也是唱给所有孤单的人,在孤单的时候,没有人可以让你不那么孤单,即使有可以依靠的人,可是却永远无法摆脱那种孤单。
所以需要学着去承受孤单,在孤单的时候也微笑,在孤单的时候也可以去爱。
也许是因为理科生的思维终究太过于直白,第一次看完《歌剧魅影》,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是一场悲剧。
怎么会是悲剧?
青梅竹马的情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杀人凶手终于淡出人们的生活。
所以当老师让我们探讨歌剧魅影到底是“谁的悲剧”的时候,我是大大吃惊的。
为了欣赏“多情而敏感的天才的陨落”,我又把这部电影仔细的看了一遍。
可惜的是,我仍然没有看到我所期待的东西。
剥离掉韦伯美妙的音乐以后,电影剩下的无非是一场离奇的三角恋情而已。
克莉丝汀的角色就如同被魅影养大的洋娃娃,长大之后却爱上了外来的年轻小伙子,让魅影的养成计划失败而气恨不已。
接着便是在各色配角的串场下,两个男的抢一个女的;而克莉丝汀则从头到尾非常一致的不知如何是好。
女主角的演技实在太过呆板,她应该是想表达出充满疑惑,被过去的回忆和现在的感情困扰。
魅影除了是她父亲角色的移情之外,相信也是她少女时期的爱情幻想对象。
即使后来发现魅影的真实面目,但是只要不看到他的脸,过去的甜美回忆又会回到自己的脑海中,于是陷入无从选择的境地。
同时魅影在她心目中应该是更加偏向父亲和导师的形象,而非恋人,如此种种让人迷惑。
可惜,这位演员表达迷惑的方式似乎只有张大嘴巴眼神涣散,到后来我甚至很想请她把嘴巴闭上….而作为绝对主角的魅影,本来应该是一个相当出彩的角色。
个性扭曲到疯狂,有着悲伤身世,被世人恐惧嫌弃;同时又极端渴望着爱与被爱。
这样一个蔑视世俗道德规则的天才,却偏执的渴望着他所蔑视的世俗的认可;这也是歌剧魅影最讽刺的地方了吧。
其实克莉丝汀对于魅影来说,更多的是用来实现自己的工具。
由于魅影本身丑陋怪异,他只愿意隐身在黑暗中自怜自卑;但是他把自己的音乐才能教给了克莉丝汀;让克莉丝汀代替他走上舞台,克莉丝汀代替他接受观众的欢呼与赞美。
所以魅影对于克莉丝汀的感情,是夹杂了极强的控制欲的;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强迫克莉丝汀作出恐怖的抉择。
在电影的最后,魅影因为一个真心的吻而卸下了所有的武装,对着猴子音乐盒唱着悲伤的离歌。
爱人远去,追兵在即。
想必导演对这个角色也有所偏爱,所以给他安排一个如此悲伤而唯美的结局。
但是这个角色的塑造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电影对他的身世和他的那些惊世绝伦的才能是怎么来的语焉不详;所以魅影的性格显得有点突兀。
其次,演员对魅影的阐述有点过头了,他到了后期完全是一头负伤的野兽,甚至有点没能耐,象输不起的小孩,总嫌肤浅了些,不够深刻。
说到拉乌尔,电影本身就把这个形象塑造得很单薄,完美的公子哥儿,高贵专情,没有缺点;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评论的。
值得一提的倒是,他的唱功,似乎是三个主要演员里最好的,不愧是百老汇出身。
相形之下,魅影和克莉丝汀的歌声都有很多不该有的瑕疵。
关于克莉丝汀与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我个人的理解,魅影是对克莉丝汀的启蒙者,他启发了克莉丝汀最深层,最不为人知的幽微欲望。
事实上Music of Night和Point of No Return的曲调与歌词都有很强烈的性暗示,魅影实际上代表了人性底层的蠢蠢欲动的欲望。
为什么在Point of No Return的时候,拉乌尔会在台下带着泪光看台上缠绵对唱的两人呢?
我个人的解读是他看到了魅影对克莉丝汀的挑逗,更看到了克莉丝汀与魅影间的牵系;那种幽暗的欲望是只有魅影能满足他的。
而拉乌尔本人,则代表了一切理性的选择。
社会上追求的身份财富外貌,乃至勇敢多情,他都具备了。
他是一个符合理性的社会期待的好丈夫。
作为初探感情世界的少女,在危险性感的欲望前低头还是在理性面前臣服,其实已经有无数的作品诠释过这个主题,这部影片也没什么太大的新意。
歌剧魅影的观后感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但是我在其中除了爱情大戏以外,并没有看到所谓“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出现的悲剧”。
如果非要问我这是谁的悲剧,我想我只能说,三个人各得其所,其实无所谓悲剧。
也许有人会说魅影情有可原。
笑话,柯南动画片里的罪犯,各个情有可原,所谓存在即为合理,如是完全不合情理,又如何会发生。
但选择是自己做的,选了,就不在无辜。
所以,我在这部电影完结的时候,再一次觉得,不过是各得其所罢了。
最后的咏叹调中,他高唱着《the point of no return》,走向女主角。
在如此一个掐死浪漫主义为主流的文化环境中,能看到这样的片子真是太好了。
因为他对她的爱情无懈可击。
我知道,你会说,他爱上的只是自己心中的想象。
可是,亲爱的,爱情就是爱上自己的想象。
从古至今都是这样,cris是魅影的muse。
只有真正的艺术家,对自己内心艺术女神的热爱和追求才会是永恒,可以永远炙热,至死方休。
cris凭借完美的外表和音乐的天赋以及未经人世的纯真无愧为这个极为挑剔的男人心中的完美的化身。
所以他能这么爱她,永远爱她。
在魅影的心中,已经把她完全muse化。
所以我才说,他对她的爱是永恒,也是在感性上和理性上都可以永恒的爱。
cris应该也是爱他的。
我是说应该。
因为在仔细查询了大量的幕后花絮和导演阐述后,我想,创作者的初衷是让她也爱他的。
只是,埃米当年太年轻了,她的演技和经验无法撑得起这沉重纠结的情愫,很多关键的转折点都没做到位。
相对的,她表现和子爵青梅竹马的感情是那么自然,才会让不少人误以为魅影是在自作多情,才会有人说,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就会得到爱情。
这其实是导演的失败,但是,要挑一个16岁的姑娘,既要风华绝代,又要纯净如水,还要能唱歌剧。
往往这种时候,她演技上的青涩似乎已经不是重点了。
万幸,瑕不掩瑜。
因为Gerard实在是光芒四射,角色本身包含的黑暗性都被他的光芒映射得煜煜生辉,哪怕是摘下面具,他的美仍然醒目,丑恶的右脸,绝美的左脸,极丑的和极美的,呼应了这个世界的两面。
而且最让人感叹的,Gerard的美里丝毫看不到一丝阴柔,他真正是做到了在阳刚上美到了极致,如此一个拥有鬼魅般魅力的男主角,不能迷倒女主角,那是不合逻辑的。
然后又扯到了现实,魅影寻求Cris的一部分原因也是现实,Cris离开魅影的终极原因也是现实。
带着丑恶的右脸来到世界的天才,被母亲抛弃,自幼受尽欺凌,终年隐藏自己。
当看到在暮色中祈祷的小女孩长成了风华绝代的白衣少女,他对她的感情肯定发生了变化。
被人世抛弃的天才,应该非常想回到人世吧,体验有人陪伴有人关心的日子。
而对于一个在现实中成长的少女来说,憧憬中的日子应该是在阳光下依靠在爱人怀中,看着可爱的孩子在草坪上玩耍。
这不是童话故事《美女和野兽》。
cris是一个普通的,处于迷茫期的少女,她虽然善良,但是不比一般少女善良多少。
而且魅影一开始就吓到她了,他悲惨的命运把灵魂的一部分扭曲,现实点讲,哪个女人愿意用一生去陪伴一个暴躁古怪不能见光的男人?
这会把她的爱磨光。
但是,我仍然欣赏魅影身上的黑暗性,他的敏感暴躁,他的嗜血残酷,他的破坏力,因为正是这个和他的光明性一起,成就了他不朽的艺术。
在他们永远分别日子中,当cris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都已沉淀,她对魅影思念才会翻山倒海的蜂拥而来。
因为这个光明和黑暗结合的天使,早就在无数的往日中融入了她的灵魂,而且她对他的背叛——当她告别迷茫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只会在安逸的日子中,让她对他的思念更加折磨灵魂。
在我的电脑里,永远保留着两部百看不厌的音乐电影,一部是《红磨坊》,一部是2005年版的《歌剧魅影》。
这两部电影其实可以算作电影歌剧,因为其中的唱段占了电影的大部分篇幅。
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电影歌剧是冗长无聊的,因为在我介绍这两部片子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说:欣赏歌剧的人都是喜欢附庸风雅的人。
在这里,我要郑重重申:歌剧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百老汇,许多经典曲目几十年都百唱不衰,一些唱段和曲目其实早已为我们所熟知,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
它并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上层艺术,而是普通大众都可以了解倾听的生活语言。
这里介绍的歌剧曲目《歌剧魅影》传唱之广,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
《歌剧魅影》的作者是韦伯。
韦伯1948年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皇家音乐学院的指导,母亲是钢琴教师。
他从小便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小号。
1968年,他的处女作《约瑟夫与梦幻彩衣》伦敦上演成功以后,在音乐剧创作上就一直捷报频传。
他1970年创作的《万世巨星基督》在伦敦西区连续上演8年,这是伦敦西区前所未有纪录。
1978年,《艾维塔》公演,获当年7项托尼大奖;80年代他创作的《猫》、《歌剧魅影》其成功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成为音乐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直到90年代,韦伯不败的神话仍在继续,凭借《日落大道》一剧又刷新了百老汇的票房纪录。
岁月流转中由他谱曲创作的剧作每演必红,从《万世巨星》到《艾薇塔》,经《歌与舞》、《猫》、《星光列车》等到《歌剧魅影》,此一颠峰性成就过后仍有《爱的观点》、《日落大道》……十出已成经典的剧目既充分显示着韦伯历久麋新的天才创作力,也奠定了他在英美音乐剧界第一把交椅的地位和“舞台之王”的称号。
韦伯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爵士、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到古典音乐里,又保留了古典音乐剧优美绵长极具韵味的唱腔。
当你欣赏他的作品时,不用担心在数小时里都重复听到花腔女高音的高亢嗓音把你弄得云里雾里,也不用害怕拗口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唱词让你头昏脑胀(唱词都是英语的)。
在两小时的时间里,韦伯的《歌剧魅影》会让你深刻体验一次充满忧伤、快乐、梦想的音乐之旅。
歌剧魅影的剧情和张国荣的《夜半歌声》有点相象。
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因为生来令人恐惧的面容只能躲在歌剧院阴暗的角落里生活,在漫长的孤寂岁月里,只有一个名叫克里斯汀的美丽少女能让他感到阳光的温暖和爱情的滋味。
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克里斯汀,可克里斯汀的心被另外一个英俊男孩所吸引,妒忌冲昏了魅影的头脑,他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行动。。。。。。
2005版的《歌剧魅影》已是翻拍的第N个版本,可是仍然能给人带来惊喜。
最让我觉得爱不释手的是魅影的独特唱腔,当他唱出第一句歌词时,我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扮演者并不是歌剧科班出身,在拍戏之前只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训练而已,对专业的欣赏者来说,他的声音有很多瑕疵,而对我这种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听众来说,音乐只要能感动我就好了。
他的声音透着落寞和沧桑,沙哑的音色里有着点点坚决,还有一丝无奈。
在他歌唱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天灵盖上仿佛开了一条细缝,情绪从中溢出和音乐一起跳动,音乐穿透层层障碍,在耳边、在心里、在世界的每一处回荡。
对克里斯汀无限的爱意,对背叛的痛苦指责,愤怒、无助、激动,你无法想象如此众多的感情可以融合在一个个音符里,我从未听过这样震撼人心的声音。
相比之下,他的情敌的唱词就没那么深刻了,因为那个年轻男孩没经历过痛苦的黑暗生活,不明白无法亲手拥抱爱人站在阳光之下是一件多么令人懊恼的事。
他的声音总是充满希望,充满爱意的,他和魅影,一个是光,一个就是影。
我还是比较喜欢魅影,或者因为背负沉重和痛楚的人更能令人同情吧。
其实,这部片子,我注重的已不再是剧情了,超越于剧情之上的那些音乐,那些依靠演员的声音演绎的情感,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的语言无法表达我对这部歌剧的喜爱之情,或者看了介绍去欣赏的人并不会和我有共同的想法,但是请用心倾听音乐背后的故事,为什么它是一部传世之作,不仅仅因为那些剧情,穿过时间的界限,带来永恒感动的唯有你我能感受到的真挚情感。
http://blog.readnovel.com/user/1831.html
歌剧魅影say you wish to share love one life time, that is all I ask for.share every day and night.多年之后魅影仍旧记得在祭日(or生日?
)把一只玫瑰放在克莉斯丁的墓前。
那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上帝遗忘的孩子,生来无物——能够平平凡凡也就已经是他莫大的奢望了,更残忍的是上帝给了他一张恶魔般的脸,恶魔之子——一张丑恶的脸注定了他今生与幸福无缘——命运对他是如此残忍,孩子。
只有你能让我歌声飞扬——野兽爱上美女,现实不是童话。
野兽般的模样让魅影灵魂野兽般地扭曲了。
从来不问外面的世界,生活在阴暗中的魅影遇上了美丽的天使,上帝如此慈悲如此残忍。
当克莉斯丁吻了魅影的那一瞬间,我看见了他脸上无所适从的孩子般的幸福——不知所措。
两个吻,天使的吻,对于魅影来说,一生足矣。
于是他说,走吧,你们走吧,忘记看见的这一切。
当克莉斯丁和王子渐行渐远的时候,魅影脸上,是令人如此不忍的悲伤。
究竟是谁的错呢?
或许谁都没有错,错的只是命运瞌睡了。
我依旧,清晰而感动地,看到了如昔的红玫瑰,动人如昔,所不同的,只是黑带上绑着一只无可奈何的,深沉的熠着光泽的钻戒。
或许正如那只玫瑰,那条黑带,那只钻戒,抑郁的深沉的依旧炫灿的玫瑰——爱,如斯。
受遗忘之子,生来无物,学着去爱自己,学者从黑暗中找到出路,who will be there for you , comfort you, care for you,learn to bear lonely ,learn to be you one company you,never dreams outside the would,there will be arms to hug to,你一直清楚你孤单寂寞,所以笑看寂寞吧,受遗忘之子,learn to live lonely, learn to love life that is to live alone,life can be live,live can be love——alone.08-7-1 于图书馆
这是一个发生在1881年的巴黎歌剧院的故事,如果不知道原著的作者是加斯通·勒鲁,我们很容易把它误解为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但是和雨果笔下的吉利亚特对于黛吕谢特专制而近乎神圣的恩情相比,Phantom更接近真实的人应有的情感。
故事简单到几句话就可以说完,Phantom这个徘徊在剧院里的加西莫多式的人物爱上了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Christine,而一直以Christine的音乐天使的身份出现,作为她的老师和最诚挚的朋友,一步步帮助她成为歌剧院最耀眼的明星,而剧院的资助人,年轻的Raoul最终和Christine彼此相爱,Phantom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和破坏之后,只是一个吻,他永远从Christine和Raoul的生活里面消失了,30年后,在Christine的墓前,我们又看到了Phantom的玫瑰和戒指。
影片采用倒叙的形式,从1905年在巴黎歌剧院举办的拍卖会开始,而那个猴子八音盒作为Phantom唯一的财产,最终由年迈的Raoul拍下,放在Christine的墓前,当那著名的吊灯被拉起,一切又回到了三十年前。
整部影片,我们不记得Christine和Raoul有多少出众之处,而Phantom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支撑着整部影片,也让他代表了一种爱情的永恒形式,在他之前,在他之后的所有爱情故事,总有Phantom这样的人物让爱情变得深沉和忧郁。
Phantom塑造了Christine并且爱上了她,就像皮格马利翁塑造了伽拉特亚并且爱上了她一样,Phantom的地下道房间中有一个和Christine一样的雕塑,最终,也没有一个慈悲的神把雕塑变成一个只属于他的Christine。
Christine从来没有选择过Phantom,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爱他,尽管在影片的开始她那么单纯地以某种方式依恋着Phantom,当有另外形式的感情出现,这份依恋很快就被抛弃,少女的残忍是不自知的,她那么普通,被爱的原因只是因为Phantom选择了她,而Raoul爱上了被Phantom塑造出来的Christine,如果没有Phantom,Christine只是一个给Carlotta伴舞的小角色,或许一辈子淹没在歌剧院舞台被忽视的一角,也不会有Raoul情不自禁的爱情。
这样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没有公平过,因为Phantom的帮助,Christine拥有爱情、朋友、生活和未来,而Phantom的一生最亲密的朋友或许就是他的面具,他只是一个人在黑暗的人生里苦苦挣扎,没有怜悯,没有爱,没有拥抱和温暖的眼神,他被当作怪物一样囚禁在马戏团的铁笼子里的时候,他只拥有那个八音盒,我们是否在对人的感情绝望的时候会对物产生类似爱情的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再无望的人也必须是有所寄托的。
人在寂寞的时候会找寻哪怕是一点点的寄托,那些寄托很快就变成唯一的救赎,不要把寄托放在人身上,特别是你已经没有能力让人去爱的时候,Phantom承担的面具下的诅咒是对爱情特殊形式的隐喻,它可以是一张扭曲变形的脸,也可以是一种不相匹配的身份,只要它是宿命多变的形式中的一种,我们是如此容易被这样的无力感包围,然后轻易击垮,Phantom最终的无望的挣扎只是为了让他看清,Christine不爱他,属于他的那个Christine拥有了Raoul后再也不会回来,不会称呼他为音乐天使,不会给予一个面具掩饰下的吻,不会给予一个真诚感谢的眼神,不会给予平静和谐的相处。
你的爱情给了谁?
Phantom的付出就是爱情最好的注脚,有的人一开始拥有的不劳而获的爱情是许多人追求了一辈子,付出终生无法得到的,爱情多变的习性注定了破碎的爱情是完满爱情的数倍之多,每一个晚上都有人哭泣,每一个晚上都有人从熟悉变得陌生,每一个晚上都有人在写一个新的,又是重复过无数次的爱情故事。
Phantom打碎镜子离开了,而我曾经清澈的镜子,已然熄灭。
作者:浮生南很多人看了电影版,回头骂起元老。
说艾米小妹妹纯洁像天使,斯巴达大叔帅得不得了,回头看那俩老东西,真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首先要说,莎拉大婶确实不适合感情段落,她唱歌有一种冰冷的妖异感,像森林中的妖精,韦伯突出了她这一点,让christine浑身充满非人的剔透感,和大多数曲目刚好契合,她唱的比较无感的当属all i ask of,那声音真就是“christine死去的娘”,要说来她和Michael Crawford的合作就珠联璧合,两个人一个妖一个魔,简直华彩,真正是斗法……(要说起来,俩老东西唱的最好的段落其实是《The Point of No Return》,christine入了魔怔时迸发的妖烈邪劲,交缠魅影那化骨蚀心的一段all i ask of 的穿插,再加随后的惊悚段落,完整,美好,放到如今都能让听众心魂俱碎。
)但单就整剧的风格来说,莎拉生就是christine,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蛋,christine若不是天然一股妖气,也吸引不了PHANTOM君青眼有加。
如果仅仅凭大众喜好,硬说纯情可爱无辜的角色才惹男人爱,那魅影怎么不去泡Meg Giry,人家可比christine更傻更天真,还是金发妞呢!
比较起来艾米小妹妹并不能演出christine那种一开始冷酷洁净到后来渐渐有了活气儿的层次感,从头到尾基本都很干涩,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偶尔还跳针,到后面猛来个爆发,结果淫荡的吓人,劲使错了地儿,我都替她害羞。
但以演员水平她能唱出这个,那个,还有那个的高度,已经很值得鼓掌了,她唱得比斯巴达大叔好。
还有人说不喜欢Michael Crawford的声音,嫌绵了。
天地良心,原著剧本都一直在耳提面命魅影那魅惑人心的甜美声音,借以反衬其丑陋诡异的外形,所以说那样的声音不是PHANTOM还能是谁?
还有人说MC的声音和电影版的Raoul一样,可是同学,你得想想看86版舞台剧的Raoul又是个什么嗓子?
那是又比PHANTOM还甜上一个台阶的呀!
至于外形,老Michael也下足功夫,面具歪戴眼歪口斜,表演时肢体永远保持不了平衡,收缩着扭曲着,人戏合一,鬼魅猥琐却又有一种奇妙的优雅,这一点后人无人能超越,难怪人都说他已经成仙了。
但斯巴达大叔咱也是不能指摘的,毕竟他千里挑一,最主要他的演技非常细腻,给予了魅影新的东西,不然韦伯也不会为他在结尾专门多加一段魅影的新唱段,说来也就那段适合他,听的我泪簌簌(斯巴达大叔唱得让我觉得最糟蹋粮食的,当属给剧院众人写威胁信一段,那个低音哟我的天我的地,他自己没噎着倒先哽死我了)大叔出场时耍帅啥的我比较不以为然,但他的几场哭戏都非常动人,可以说真的是剑走偏锋,毕竟因为歌舞剧身在舞台上的限制,所以细腻的面部表情很难顾上,但大叔刚好钻了这个前人没有注意的空子,确实是个创举。
再者他也发掘出了魅影没有的一部分,比如端正(取下面具脸都不歪,你叫老观众情何以堪),比如暴怒(虽然很斯巴达),比如力量感(这一点上老魅影确实太阴了),比如脆弱地啜泣(舞台版节奏不允许),比如摒弃了阴郁感——这一点是败笔似乎。
总之他是整部电影里演技实力最bh的,这点毋庸置疑。
可以说,电影版魅影是太多利益牵制的产物,能有如此水平已经很不易,剧中最有趣的反而都是配角(噢我爱死CARLOTTA啦!
她那个西班牙口音令我再度变态地着迷了),这一点可以参见国内电影《梅兰芳》,也是一样窘境。
但任何事五短总有一长,何况这部电影的配乐被韦伯改得更加丰富华丽(除了主题曲一段,怎么大神你还用蹦擦擦呢…… — —b),虽然撇掉了惊悚和黑暗的元素,变得有点《画皮》的范儿(我指过分琼瑶化),但众多人的努力还是显而易见,在影史上完全是可以书写一笔了。
(新浪微博@浮生南,转载请注明出处)
那份莫名的真爱 看完安德鲁•韦伯同名歌剧改编的《歌剧魅影》,恐怕很多人都会犯疑:克里斯汀到底爱谁。
尽管艾米• 罗森的表演起初就让人感到这位美丽的女主角不仅单纯,而且幼稚,呆滞,毫无思考和防备能力,此外,她总终选择并与之高飞的年轻子爵,又缺乏大脑和吸引力,我们还是在这充满激情又早知结局的影片中获得了音乐和视觉震撼,一同参与了这个惊心动魄的三角恋。
虽然克里斯汀常常紧张地呢喃自己逃不出“他”的手心,她有多么害怕“他”,可这个丑面的幽灵依旧是她的“音乐天使”,他致命的吸引力依旧像磁石一样对她一呼即应……克里斯汀是个幼年即被带到歌剧院长大的孤女——请注意,她这身世和幽灵很相似,因而他们的生活视野也相同,甚至将他们带入此地的是同一位善良女士。
她对双亲的回忆,仅停留在父亲临终所言:走后将带给她一个“音乐天使”。
而这个天使,正如她虔诚相信的,真的降临了,像父亲一般陪伴她成长。
她美丽,孤独,又脆弱,唯一能与她心灵交映的,就是这个可以在她头脑里一直歌唱的看不见的“天使”。
那声音充满男性魅力和野性诱惑,教会了她歌唱,满足了她恋父情结的释放,也控制了她的思维。
而她对“天使”的幻想如此美好,神秘,信任,毫无防备,近乎爱恋。
当幽灵第一次现身,她呆呆着跟随他,几乎是被他的音乐催眠到那个夜之音乐的王国去的——幽灵也只是普通人类,没有魔法,因此那种催眠必须有少女本人的参与才可能完成。
这陌生男人温柔的触摸让她像猫一般顺从和迷醉……当她醒来看到那个正在写作音乐的男人,她本能地——只有跟他在一起,她不用考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温柔地抚摸他的脸,直到她的好奇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那遮盖丑脸的面具……一切幻想破灭了,她的眼里充满恐惧,怜悯,泪水,和情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什金公爵看见那个被侮辱的纳斯塔西娅的面容,而这仅仅是一段注定之悲剧的开始。
此时她已意识到,这个丑陋男人的声音能直达她的灵魂,让甜美悠扬的音乐使她灵魂飞翔,白日里,睡梦中,无时无刻伴随着她…… 在这段关系的另一面,我们想想这个生来连母亲都惧怕、厌恶他的丑陋孩子,他受尽凌辱,奋起反抗杀死恶人,藏身到歌剧院地下室,在孤独、痛苦、绝望、仇恨中独自成长,直到他听到一个同样孤寂的小女孩的声音,他的音乐天才被激发了,他找到了代替自己的形体,找到了能让他的音乐飞扬的歌声,在黑暗中悄悄盼望着的美终于有了依托,她也是他的“音乐天使”,是他在世上所拥有的唯一美好的东西。
克里斯汀与别人恋爱后,背叛感,失落感和对人间的积怨令他发狂。
仇恨本就能使人爆发出巨大的毁灭力量,更何况一个生命力超强的天才。
除了耳听歌剧他没受过别的教育,也没在任何琐事中抛撒过天才,对这个几乎是自然物的人而言,道德和社会的约束毫无效力,而童年的惨痛和绝妙的悟性造就了他谙熟人性的聪慧和冷酷,绝望和强力又造就了他的占有欲。
音乐曾是他表达原始力量的唯一途径,他对美和生活强烈的渴望,从他所作的莫扎特式的喜歌剧和震撼人心的《唐璜》可窥见一斑。
一旦人性的面具被打破,他与生俱来的狂野生命力转化成给他人及整个歌剧院带来灾难的疯狂力量。
他的歌声激越高亢,略带沙哑,完全是灵魂色彩的直接投射。
越绝望的人越是疯狂,黑暗的地狱里唯一光明的离去是他无法忍受的,而他更无法忍受的是现实的讽刺:他教给了她飞扬的歌声,这一胜利却征服了另一个男人的心,换句话说,是他自己造就了他们的爱。
这个所谓第三者是什么样的人?
英俊,富有,有地位,有人缘,天真无知(因为他的生活不需要费心机),几乎拥有为世俗世界所艳羡、幽灵却没有的一切。
这位子爵的歌声从头到尾都四平八稳,倒是颇能安抚一颗充满恐惧又被不合理激情所扰乱的单纯少女心。
对克里斯汀而言,他就是白天,是夏日的阳光(演员的柔亮金发很符合角色性格),如他所承诺的,是避难所。
而这个天下无数女人都会选择的理想丈夫,也同许多好丈夫一样,其实并不懂得也不真的关心爱人内心深处的欲望,灵性,原始生命。
缺乏想象力的他,起初居然对她不停害怕的幽灵——也是音乐天使毫不相信,以为只是小姑娘的幻想,更以他骑士精神的盲目自大幻想能保护爱人——在知道那危险到底是什么之前。
虽没有幽灵那般强烈,他同样愿意并欣然要求克里斯汀同他思维一致,这在他首次邀请她约会时就已暴露,无怪乎幽灵说他是“傲慢小子”,“无知蠢货”。
而这首次约会自然会被幽灵破坏成前文已描绘过的自己的首次约会,克里斯汀对青年的约会请求不知拒绝还是接受,居然要请示她父亲般的天使,相反,这脆弱的灵魂对天使的任何一次邀请都毫无招架之力。
这个三角恋的内在冲突与激烈也正在于此。
她无论恋爱还是订婚,都有背叛感——无爱,何来背叛?
她感到迷惘时,只能独自走向父亲的墓前寻求不可能存在的安慰,她口里唱着要怎样忘记过去,其实是不知如何忘记天使,面对新生活。
她恐惧的人,正是她认为可以赶走这种恐惧的保护人,真够矛盾的,父亲的遗言使她相信这天使的存在应是她的至福,父亲与天使合为了一体,也使她对自己匪夷所思的爱感到一丝心安。
然而爱情就是爱情,是抑制不了的力量——“我的头脑在拒绝你,灵魂却顺从你”。
剧中也几次出现,他俩对视时,那种激情即将爆发的战栗——就像《呼啸山庄》里凯瑟琳与希斯克里夫的对视。
剧中多次出现三人鼎立之局,最有表现力的,当然是最后两场高潮,让观众过足戏瘾的同时,触摸到他们的内心。
首先是克里斯汀在舞台上等待“唐璜”出场,凭多年的共处,她应该从他唱的第一个音符就听出,来者是她的音乐天使,所以之后在大庭广众下投入的歌唱和表演,就很难说不是内心在正当理由下肆无忌惮的展现。
天使的歌声调动起她灵魂深处的性感和渴望,完成了他对她的歌唱艺术最后的点拨,她的声音和动作也前所未有地充满野性,他的触摸也依然使她忘乎所以地迷醉,那一刻,他们真的“跨越了无归路的起点”,她完全忘记了未婚夫的存在,而他正在侧台默默注视着一切,眼里闪着泪光……克里斯汀是清醒的,否则不会突然撕去他的面具,吓坏了已陶醉得寂静无声的人群,自己却无比怜爱地看着他。
是的,她已经不怕那张脸了,她不安的,是他杀人不眨眼的心,扭曲的灵魂,她理解并深深同情的灵魂——她从不曾试着去了解未婚夫的灵魂——这个自卑又骄傲的灵魂,在最后那场大戏里,其实已赢得了这场爱情战争,他要姑娘在她爱人的生命和爱自己之间做出选择,青年绝望地说,如果你说爱他,我会心碎——若不知事实,又怎会心碎?
流泪的姑娘在此刻依然唤他“音乐天使”,并吻了这个她的真心其实渴望已久的人,两次,而且带着半点微笑,这大概又是正当理由下的真心袒露。
而她的吻,唤醒了幽灵内心深处的善、爱情的理智面,他笑着流泪,做出最痛苦的抉择:放弃强迫克里斯汀跟自己待在永无天日的地窖与音乐度日的狂想——过去,或许他还能做个秘密情人,倾听并帮助爱人歌唱他的音乐,而今,他已成众矢之的,更无安身之处,而且无论怎样,和他在一起,她永远只属于这个小小的音乐王国,失去自由,他无法给她任何意义的幸福,除了“真正的美”。
最终,克里斯汀一边回眸,一边走向他所成全的幸福,而他,失去了能令他的音乐飞扬的唯一的声音,只能在更深更寂静的地下了此残生。
再来看克里斯汀的选择。
明知接受天使,自己并不会受伤害,那她怕的到底是什么呢?
如她所言,是永无休止地听到他的音乐在心中唱响。
音乐是所有原始艺术中最有表现力,最能激发内心激情、灵魂渴望的艺术。
幽灵对她而言,是夜晚,是非理性的力量,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肉或灵的吸引,是席卷一切的酒神狂热。
选择他,就是选择淹没在他强大的性格中,并永远沉浸于艺术和激情这条“无归路”。
那是一种充满毁灭感的爱。
不是所有女人都像杜拉斯的人物那样视毁灭为爱情的必修,她有权利选择一段安全、世俗、正常的爱情,像绝大部分女人一样。
若幽灵拥有常人一样的脸和经历,是否就一定能幸福?
也许他除了“夜之歌”,还能写“日之歌”,也许不再如此纯粹地爱一个人……看看人间的天才,贝多芬的命运又如何?
是否无人能匹配天使?
子爵和夫人又是否过上了幸福生活?
毫无疑问,她一定放弃了歌剧生涯,可每当她唱起歌来,难道不会想起那段旧日恋情?
那父亲般的音乐天使?
影片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剧院已破败,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灵的小猴音乐盒,并将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愿已了般轻叹一口气,这是他的心愿,还是她的遗言?
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从未忘记过她的天使,当丈夫看到墓边居然停放着一朵绑着黑丝带的红玫瑰——那是幽灵爱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灵曾打算送她的结婚钻戒,丈夫并不感到特别吃惊,观众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对爱妻真正的理解。
时光已老,玫瑰依然红。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主题曲真是太经典了,每次一听到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舞美华丽,音乐复古,镜头的切换、剪辑也相当有水平。悬疑惊悚外表下实则讲述了一个被爱化解的故事,特喜欢这类气氛诡异惊奇但故事性很强的影片,有生之年能看看舞台剧版的就好了。
除了音乐还剩什么?平庸的舒马赫....
知道玫瑰里夹杂着过期的泪水,知道他毅然决然地活在世界上,瞬间伯爵感到几十年来,多余的那个人一直是自己。
烂。片。
Emmy Rossum演技尚未能担纲主角
里面的经典唱段真的很好听。听到一半想起高中试听课有放过这首歌哦。我们学校英文老师真的没话说了
天啊太太太糟糕了。一部音乐剧电影基本照搬音乐剧,有的地方舞台布景表现手法什么的还没有音乐剧水准高,更不用提僵硬的表演,小C美则美矣,喜怒哀乐愁惧基本没有起伏完全面瘫毫无演技可言,饭桶太难听且格外讨人厌,子爵的发型醉人也缺亮点。总之不敢相信看过剧场的人会喜欢电影的演绎。
哎 某人出去吃饭喝酒唱K打麻将咯 扔我一个人看片子 不知道是不是酒喝多了的原因 越看越困T-T
第四遍。每个女人都希望生命中有一个歌剧魅影,可以无限量得到却不用付出;每个男人都希望生命中有一个克里斯汀,付出时就想象着得到的样子。爱情中我们爱的都是对方的魅影,灵与肉的分离,是多么自私的爱情理论。我深深爱着你的灵魂,却抗拒你的肉体,这是个病句。
相当不喜欢这个故事,充满了自私自大和自卑这类负面情绪,这算什么爱情?除了音乐,哪里都不喜欢,好吧其实音乐也不是很喜欢……
说实话,POTO的剧情真的不适合改编成电影,而且此电影里偏偏没人会唱歌,于是愈发不知道整部片子到底在干啥……被人形容为看完POTO25周年之后可以直接扔回收站然后右键清空的版本我居然现在才第一次看,结论当然是这电影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炮灰……然后我果断扔回收站右键清空了 = =
音乐真是不错,美指也很好,故事方面的话,倒是没有想像中的难以接受,主要是全部都被歌声给填满了……
对于不喜欢歌剧的人只好不停快进,然后,然后就没有了。。。
Fiona这么贫也能挤出沟,再也不相信歌剧了。
爱是偏执狂,但此女不值他爱
所以说,有soulmate又怎么样呢,她深深爱着他的灵魂!还不是和另一个至平凡的人结婚。
我真的衷心觉得除了音乐之外其他都很弱智。。。
歌剧不太会欣赏,不过《水果硬糖》里的怪蜀黍的出场还是震到我了~~
里面的歌曲听一遍就能让人爱上,动人的旋律结合剧情,富有生命力。
剧情、拍摄、演技、唱功、物美都很完美,唯一的缺点是我对歌舞剧感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