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看过这部片一段时间了,在百度搜索这部片的演员,看到豆瓣的评分,忍不住进来发泄一通!
这里的专业评论家实在太多了!
只能说越专业的评论,越不代表大众的口味。
就像奥斯卡获奖的作品,并不见得观众有多喜欢。
说回这部片,周围不少看过的人都说不错,而这些人,像我一样,都不是彻底的电影迷,或者说平时不喜欢评价谈论电影……如果承认豆瓣有点影响力,不至于误导人看或不看某部片;如果这里不仅仅是表达个性的平台,希望这里对电影的评价中肯一些,大众一些,而不是以“专业的”的眼光,先给电影一个主观定论。
不知这些很投入很激昂的评论家们有没有想过,其实你们看电影之时,早已经给这部电影想象好了自己设定的情节情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都是你已经想象的了……
女主太美了,比很多欧美美女还要洋娃娃,眼睛太大,身材娇小,跆拳道揍人不水,全程都被她的脸深深吸引。
只是影片太多疑点了,有些是可以解释的,有些就不能。
不能解释的就如其它影评所说,1、背包和照片去哪里了?
不过背包可能留在绑架地点了,这个细节倒没必要去扣,但照片是怎么回事,有什么隐喻?
2、胡德这个角色非常鸡肋,他出场的时候就有弹幕说他就是坏人。
一些很奇怪的类似伏笔的场景安排,比如所有人都不相信女主,这个新来的还跑去跟女主交换电话说会帮她,多次联系女主还试图私下跟她一起行动。
让人以为是个突破点,但为什么关键时候会请假去给妈妈送汤,瞬间垮掉。
后面也没等到胡德帮女主做了什么,结局跟另外两个警察站在女主门口,一句台词都没有,完全多余。
3、女主找了那么多地方,家里,妹妹男盆友那,追求妹妹的男同学宿舍,男朋友去考场,犯人住处,五金店,邻居等等,为啥就是漏了地下室???
太无语了,当然接下来一切故事的发生,就是漏了地下室才有的,就很牵强。
4、犯人是谁啊到底???
你有事吗,打酱油的,比局外人还要局外人的当事人……这个角色塑造得很失败,也是这部影片最不精彩最失败的原因了,很难让观众信服这样的辣鸡能给女主带来那么大的阴影。
当然不是说犯人是无辜的,就是太弱了,白白净净的脸直接让我变脸盲了,这谁啊?
哪些是比较好解释的,1、信号,大家没发现女主掉进洞里时,犯人是从中间的洞出来的吗,所以一开始通电话犯人应该还在地面,等女主快到了犯人爬进洞里,就没信号了。
2、女警察的笑,跟影片一开始警察们都不相信女主,说是她幻想的相呼应,这是反击啊,而且如果女主不说是幻想,警察就会追查到持枪的事,还有其他违反法律的事情,女主非常聪明的报了仇还全身而退了。
女警察其实在片中都没怎么表态的,结局更是赞许吧。
3、居然还有人说结局寄给警察的地图太新了,不是女主寄的。
我的天啊,地图是什么买不起的奢侈品吗,那张旧地图画得面目全非了,寄过去不是会引起没必要的猜测吗?
花点钱买张新的,只标记犯罪地方,有问题吗?
照片在女主手上,匿名的方式,这是女主为了受害者做的最后的努力了,这几年女主一个人去森林公园找洞,关注其她失踪女性的案件,她有动机去寄这些照片的,善良和正义的化身。
4、结局女主和妹妹哭泣相拥,姐姐对妹妹说了一句话,妹妹惊住呆了几秒,显而易见姐姐肯定是说犯人被她杀了,无疑这是姐妹俩一剂强心针。
最后的最后,少了惊心动魄,但姐姐把煤油灯砸进洞里的时候,那个解恨啊,还能看到车顺利的驶回大桥回到家中,如释重负的交待呀,庆幸是happy ending,看完没什么压力和心理负担,也是挺好的。
片子就像是为阿曼达•塞弗里德个人制作的宣传推广片,被绑架过一次就整日神叨叨的。
其实片中有很多无聊的地方。
根本不知道那个声称想帮吉尔的警察到底想干嘛,到最后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或者说真心想帮助女主,反正我觉得不像后者。
结局凶手也太没用了吧,整部电影明显的头重脚轻,前半部分一直到接近片尾的时候凶手的地位已经被铺垫得很高了,而且相当神秘,至少应该是个职业、成熟的杀手,结局就被受过几天拳击还是什么的训练的女的打败了,还被汽油烧死了,片子的结局太扫兴了,落脚点太低。
看到结尾时,女主明明已经私下解决了与凶手的恩怨而且看样子并不想让警方知道发生的这一切,可为什么还要把受害女纸的照片和地图寄给警方。
同时,整部片子并没有给人以很强烈的真实感,女主顶着一头金发在城里逃跑,还长着那么密集突出的五官,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知道逃跑应该低调一点吧;结局在森林公园放那么大把火真的会不被发现?
这种事情不可能一了了之。
片中警察的酱油打得真是不忍直视。
就连明明是一个看点的阿曼达•塞弗里德在片中也显得很脑残。
还有一点,片中的大部分色调都跟暮色系列相仿,低沉阴暗中营造出的紧张感,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学习勇敢——电影《Gone》观后感刚刚看了电影《Gone》(中译为《踪迹难寻》),感觉是最近看的最好的电影。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女性)曾经被人绑架囚禁(是不是有些耳熟呢?
),后来又逃出了囚禁她的地洞(那里是凶手囚禁、残杀并埋葬多名受害者的地方)。
她向当地警局报案,警察展开了搜索,却并无收获。
加之主人公几年前因为双亲在一月内相继辞世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是她的姐姐将她从医院接出来的),后来与姐姐一起住。
一天,主人公发现姐姐失踪,坚信是曾经绑架她的人绑架了姐姐。
她到警局报案,但是警察并不相信她。
于是,她自己调查这个案件,百转千回终于让案件水落石出。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如果你喜欢阿曼达•塞弗里德(Amanda•Seyfried)这位有着《美少女战士》般大眼睛的演员,更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故事说完了,说说我为什么称赞这部电影。
先说一个前提,我本人不是女权主义者——我的意思不是说自己是一个男权主义者,而是“女权主义”做为西语背景下的舶来品,与后现代主义、环保主义等新近的思潮和行为同属一个时代谱系;换句话说,离开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大环境,这些后学和主义就无从说起,至少挪移到汉语语境中,就会形成南橘北枳的诡异现象。
——试举一例:美国高校中的主流思潮是左派的,左派学者批评美国政府不遗余力(比如乔姆斯基这位著名左派学者);而中国的“新左派”学习西方左派的批判语法,在西方学术界受到礼遇,而在国内却继续批判西方的普世价值,向体制献媚。
“新左派”照搬西方的左派话语,对于中国目前经历的社会转型于事无补,甚至是帮倒忙,至于“新左派”诸公的本意,我就不想关心了。
——换句话说,目前中国还不到奢谈“女权主义”的时候,至少让我们拥有基本人权之后再说什么“女权”,而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努力争取“人权”吧!
但是,西方的“女权主义”也有大约四十年的历史,至少取得了“政治正确”的话语地位(多扯一句,西方的“政治正确”是民主制度疲软的表现。
美国在二战、冷战的时候,什么时候在意“政治正确”了?
邪恶要践踏自由家园的时候,没有什么“政治正确”可言,必须做的就是用尽一切力量消灭极权帝国。
到了“历史终结”后,政客们变得八面玲珑,用“政治正确”做为左右逢源的遁辞,殊不知,历史还没有终结!
只要任何一种专制制度存在,世界就不可能实现永久和平!
希望西方有远见的政治领袖可以尽早明白这一点,世界范围内的民主,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因此,一些著名的女性电影都多少有着女权主义的倾向和表达(比如《末路狂花》),我觉得这部电影也有着“女权主义”些许痕迹。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妨碍我对这部电影的解读。
主人公是一名弱势群体的代表或符号:女性、蓝领、精神病人、丧失双亲、遭遇绑架……很明显,影片这样设定主人公的形象,意在让观众承认或意识到,主人公的弱势地位。
在看惯了银幕上的超级英雄或人间英雄后,很少见到如这部电影里主人公一般的弱势形象。
一方面,这样的设定容易让观众产生关注和同情的心理投入;而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展开增加了戏剧张力。
在主人公调查案件的过程中,面临的真正威胁或者说困难并不是凶手——凶手出镜的总时间没有几分钟,而且几乎都是模糊的,我禁不住想:电影是否有意淡化凶手的形象?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我的直觉就是准确的。
电影也认为主人公置身的险恶环境,并不是由罪犯——一种社会的非常态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警察、精神病医生这样的权威所组成的一个常态化的社会结构。
也就是说,相较凶手对主人公的罪行,权威机构(警察局、精神病院)对她的不信任和伤害是隐秘且持久的。
主人公即使可以摆脱凶手,却不可能摆脱权威机构对她的“规训和惩罚”。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起福柯。
福柯对现代社会的权力进行了知识考古和谱系学的研究,他认为权力不完全是消极的,实际上,权力在对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人”的塑造中贡献着主要力量,权力使“人”成为主体,这在十六七世纪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即使不说像警察局这样的明显的权力机构,精神病院也是一个权威机构——福柯的《诊疗室的诞生》、《疯癫史》等作品,正是通过精神病人的知识考古,来查找权力对人的塑造过程。
福柯对权力的不停追究,正是源于他对自由的热爱,这种热爱已经超出了制度的框架,而回归人性本身。
福柯是一位思想家中的思想家,他的人生比他的思想更精彩。
在他看来,权力是无所不在的,或明显或隐蔽,人们在权力中生存,与权力形成一种互动。
于是,主人公调查的绑架案,也就成为了她与这种种压制人的力量周旋的过程。
主人公参加散打训练,并且随身带枪(这说明面对生活要随时做好准备)。
在主人公与陌生人接触:无论是调查案件,还是躲避警方的围捕。
她几乎都采用了说谎的办法,在电影中她说了各种谎言。
必须指出的是,在西方的公民社会中,诚实,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的公民生活规范,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却颠覆了这一公共生活的常态。
这也是引我思考的一点:在弱势的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才与反抗的目的一致?
假如我们承认,手段和目的一样重要,而在一种制度向某一群体或阶层倾斜的环境中,在一种常规手段不能达到诉求的情况下,什么是行动的底线?
比如,在电影中主人公的说谎,是可以被原谅的(至少我可以原谅她)。
但是,在现实中,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比如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以及金领导的“民权运动”,这二者都是在当时政策向某一阶层倾斜的情况下发生的,非常态的人权行动。
两者都取得了成功。
而需要指出的是,两者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在一种民主的制度框架之下。
而在非民主制度下的人权诉求,往往采用暴力方式,而暴力已经突破了和平的底线;重要的是,暴力,几乎是专制制度下,人们惟一可以选择的方式。
而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暴力之外的选择,虽然,每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还是可以看到在暴力之外的理性选择(成功的有“广州px”、“大连px”等)。
是否要用暴力的方式完成制度转型?
这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权衡和选择。
如果我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当然希望采用和平的手段完成制度转型,民主制度需要用一种民主的手段来实现;而重要的是,和平转型需要权力改变思维和手段,否则,只能是暴力的重演。
而具体到个人,在一个无法相信、不可依靠任何机构的环境中,个体如何实现正义的伸张?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手段的确溢出了一般公共生活的底线。
在我看来,影片已经不停留在制度的讨论上,可以说,影片更倾向于哲学和社会学探讨,关注于个体在与社会权力的较力中的弱势处境和精神状态。
有趣的是,虽然主人公在电影中一直在说谎,但是,她周围的人也在说谎,只是不以个体的身份,而是以权威的名义。
电影中主人公的精神病医生配合警察诱捕主人公,向主人公说谎,但是却被主人公识破。
让我想到:说谎,仅限于一种个人行为吗?
为什么权威用权力话语说的“谎言”就不是谎言呢?
从来以“宣传”为面目的谎言,由谁来承担道德成本呢?
我想,权威的“谎言”,无论是权力的意识形态,或是以泛权力(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等等类型话语)为前提而说的谎言,最后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
看我们的历史,帝制专制的时代的谎言,极权时代的谎言,还有现在的谎言,让人不住怀疑我们的道德存量是否已经接近赤字?
影片中还有一点引起我的思考。
警局里一名新调来的警察相信主人公的话,而且,他也希望可以帮助主人公。
但是,主人公却不相信这名“好警察”。
在我看来,弱势群体对权威的不信任,很有可能在权威中某些开明力量有意与弱势群体谈话时,由于弱势一方的不信任心理,而让对话错失机会。
必须承认,在历史上,扭转社会走向的机会稍纵即逝,在权力主体不愿做出改变的情况下,权力内部开明力量的动作就非常有限,假如开明力量创造了一个微小的机会,却不能被弱势一方理解并把握,那么,接下来就是权力主体对两派力量的双重打击!
听起来有些似曾相识是吗?
可惜,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微弱的机会似乎也不太可能出现了。
最后,我想谈谈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
这也是影片结尾留给我的思考。
实质正义比程序正义古老得多,可以视作人类对自身族群实施的正义规则,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期状态,在法律还没有诞生之前。
相信对于那些侵犯族群或同族利益的人,族群按照罪责的程度对其进行惩罚。
古语常见“人人得而诛之”这样的用语,抛开具体语境,显然,这体现了实质正义的精神,未经法律机构审判,没有公诉人和双方律师,一个人就可以身兼检察官、法官、律师和行刑人等多重角色。
至于红色电影中革命战士对反面角色的终审判决“我代表人民枪毙了你”云云,则是另外一回事,不在讨论之列。
程序正义与制度的进化和完善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西方走得比我们远。
帝制时代虽然有细密的法律,但是,这种法律体现了前宪政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民间文艺中对那些行侠仗义的“不逞”之徒的赞扬,正是人们对实质正义的认同和向往。
吊诡的是,几年前杨佳案件中,民间对杨佳的意见支持,似乎衔接了古代实质正义的谱系,不过这又是另外的讨论了。
程序正义的建立首先是法治社会的全面实现,换句话说,使人们放弃执行实质正义的前提是,法治比自我执行正义成本更低,而且更有保障。
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标志之一。
但必须指出的是,程序正义是制度产物,而实质正义则是自然法的体现。
在程序正义不发挥作用的时候,实质正义就会被不公激活,行使其古老的人间职能。
进一步思考,程序正义是否是实质正义的最佳体现?
只能说,在目前的人类经验中,程序正义是最不坏的选择。
也许只有上帝才有完美的正义解决方案——当然,是在天堂里,在尘世还是先用人间制度来凑合着吧。
电影中,主人公最后采用了实质正义的方式,即使电影是虚构,但是,这依然申明这样一个意指,即使在法治社会中,即使程序正义被普遍认可和接受,只要有一个人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那么,这个人就天然具有了行使实质正义的权利。
罪恶在火光中结束,火光映在主人公的脸上,人间正义得到伸张。
电影看完,我却思绪起伏,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中,个体都未能被制度所保护,甚至成为制度结构的受害者,而寻求实质正义的救济。
那么,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甚至连法制都未全面实现的环境中,人们如何能免于权力的弹压而保有自我的尊严?
也许,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学习一项我们极其缺乏的品质——勇敢!
我愿意再次引用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公墓上的演讲》,他说:“有自由才会有尊严,而要勇敢才会有自由!
”让我们学习勇敢,并运用勇敢,为了自由!
为了尊严!
写于2012年6月6日至9日 午后
想到kelly clakson 的歌stronger 其中就有这样一句话what dose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现实如此艰险,所以柔弱的姑娘们适时的要学会伸出你的手无情的给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命运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是部评分被低估的电影。
有网友认为结尾很草率了。
在此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这不是一部大片爽片。
想让结尾处有一个女主和坏人的终极对决太容易了,但这不是这部影片的目的,也不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不是所有的电影为了所谓观众的爽感,为了追求戏剧性而刻意拖长最后的对决。
第二,电影其实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反派。
这个反派,是个变态,专挑女生睡觉的时候下手,但是这就意味着反派一定就很睿智,很牛逼了么?
这部电影中的反派,对女主的逃脱耿耿于怀,于是自作聪明想要抓到女主。
但是女主自从逃脱后,就一直时刻准备着他的再犯,拼命练习格斗,还准备着枪,时刻警醒。
这样的一个女主,遇到只是会下阴招的反派,正面对抗时,难道还要拖个十几分钟才能惨胜么?
第三,这也是电影的一个主题。
就是通过结尾和反派打斗的迅速胜利,以及杀掉反派的果决,电影主创把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女主不通知警察来逮捕他?
因为女主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和目标。
女性可以谁也不依靠!
这就是这部电影结局的高明之处。
总而言之,在一个商业大片,为了所谓爽感打来打去的时代,这部电影能时刻恪守自己的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主题,难能可贵。
冲着这个,给五分一点儿也不过分。
估计应该有续集。
这个连环杀人犯是那个新来的男警察的亲兄弟啥的……阿曼达·塞弗里德 Amanda Seyfried性别: 女星座: 射手座出生日期: 1985-12-03出生地: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伦敦职业: 演员更多外文名: Amanda Michelle Seyfried (本名)更多中文名: 阿曼达·希耶福里德 / 阿曼达·西耶弗里德可惜没有女主角性感靓丽的表现
今天是冲着AMANDA和KATE MOENNIG看的这片,公车上。
很可惜KATE严格的打了回酱油5555但是AMANDA演的真的是很好!
JILL真是我偶像啊!!
聪明,机敏,强健,勇敢!!
好有行事能力!!!
这部片子根本不是罪案,悬疑片那么简单,这是部鼓励女性积极向上,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力的电影嘛!!
如同导演所说,是部女权主义色彩作品。
我看了以后热血沸腾的,打算最近多锻炼身体呢很鼓舞人呢 ,看了好过瘾
阿曼达我个人是很喜欢,非常漂亮,身材也很棒。
不过这电影实在是有点辜负了我蜷缩着堵住耳朵挨过这两小时。
虽然我这种胆小的人对悬疑惊悚又爱又恨,可是这样略显虎头蛇尾没有真正高潮或者脑力战的片子实在有些令人失望。
其实片中很多地方留下看似伏笔的东西,让人有深掘的欲望的,比如那绑架犯不破坏防护设备而悄然入室的神奇手法,绑架同时还莫名取走相框中照片的意图(我猜测是为了留下绑架的证据?
毕竟全片都是绑匪在引诱女主角重回坑中),各种可疑的龙套人物(如那个黑发新警察、提供第一手线索的不睡觉的蜀黍),包括故意引诱阿曼达到之前的犯罪场地的意图(这个估计是为了满足自己重拾自尊的虐杀快感),以及神秘的失去信号仍能通信的手段(从镜头看来我一直怀疑那绑架犯就在她车上),和她向匪徒提问的“为什么坑里只有骨头的女孩骨头断了”却未被回答的问题,再有那姐妹相见后深情拥抱中莫莉神秘的表情……等等等等,纷乱的疑惑着实让人渴望更深层的罪行本质。
可惜枉我一路怀疑各种其实没啥戏份的龙套,一路憧憬那绑架犯的高智商和变态程度,甚至考虑过类似于二次曝光之类的梦中梦的结局,结果搞到最后不仅真有绑匪其人,还是个又无聊又怕死的笨蛋,入室如无人之境的(尤其阿曼达跟莫莉家的门上还有五个锁……)连环杀手费尽心思把猎物引回去了正当施虐之时居然简简单单被两颗枪子放倒。
我勒个去。
这片子对阿曼达的个人展示基本也只停留在潜逃和撒谎上(不得不提的是那谎着实撒的世界一流,本片最大亮点甚至每次谎言的主人翁都不一样,这是何等的编剧能力!
),之前惊鸿一瞥的搏击技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商业电影中硬女形象数不胜数,仅仅只有勇气似乎还嫌不够,大家总期待一点金发尤物疯狂而快意的打斗嘛。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本可以逐渐深入并且抛出各种谜团时它居然打了勇气牌,搞成了女主角复仇和自我证明的励志秀,不得不说是拍坏了。
ps:上述对于电影疑点的叙述可能在片中有所解答而被我忽略,毕竟胆小如我是捂着耳朵眯着眼睛看过来的,没办法一一看到……如果有观察力更强的同学能解答的希望能予以详解我老以为这片子说不定有解密贴,结果居然木有!
坑爹的单纯电影啊……
喜欢阿曼达,这部片子里她依然很赞,只是整部片子乌黑的调调看的人好压抑,阿曼达车技真心不错啊,看的出来打斗也很有功底.从片子一开始,女主人公注定会赢,在这场战斗中,她一开始就做了周密的工作.她是一个集智慧,勇气,胆量于一身的女子,每次找寻凶手线索时,都会给当事人编出合理的理由.唯独给她的咖啡馆老板说出了真实原委. 警察局太肉了.阿曼达接这个片子有点烂,完全看情节还凑合,个人认为这个女演员是个综合性演技的小女子,眼神流转,果敢,再看看其它片子再说吧
看之前的期望比较低,所以感觉还可以,对比时间规划局的华服和美妆,阿曼达在这部真是素到爆。还有打酱油的凯瑟琳莫宁,那造型跟THE L WORD里有区别嘛。。。耍酷
估计没有几个平常人能有这女主角这么勇敢
呵呵
我还以为怎么也得悬疑一下,结局出人意料点,比如警察是绑架犯了或者女主精神病,完全是女主幻想出来的什么,结果尼玛真的出来一绑架犯,完了就结束了。
真是草草收场!开头铺排得好厉害的一个凶手,到后来没两下就被制服了,真是凌乱。这个电影一直在zoom in Amanda的特写,感情导演是在给Amanda Seyfried拍个超长MV哇~不过,Amanda真的太美了!!
画面给全分, 故事打6折, 综合起来还行吧..
boss的血条太短了不耐打。。。。。。。。。
一口一个故事出来 妹子太厉害了
看了分析的影评,真的好强大的样子
女主一个人的独角戏啊,不过剧情太平庸了一点。
一个不错的故事 阿曼达绝对是一个天生的演员 不过是不是顶峰的爱好就是冷暗色系啊 怎么所有的电影都是一抹青蓝啊?2013.01.26
“那些没杀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女主有勇有谋,最后凭自己的能力手刃变态,终结了噩梦。 说真的,很佩服她随机应变的能力,在不同场景对不同人编造不同的身份,既能让被询问的人放下戒备,从而获得信息,又能保护自己不被怀疑和追踪。 最后女警察的那抹笑容,或许是对女主反击的赞许,果然还是女人更理解女人。
阿曼达演得不错
无法给高分 我宁愿觉得这是一场精神分裂的游戏……
居然包场了,哈哈
最后歹徒那么容易就给搞死了太弱了,估计只是象征着恐惧来源吧,克服了恐惧感要打败也就容易了,只能这么想了。
大爱amanda,这剧里的警察就是一帮蠢货
阿曼达的波浪长金发太美了 情节虽然比较简单 但是故事很紧凑很抓人 冷冷的画面格调也很不错
女主角说谎能力好强
节奏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