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尽头》是佐杜洛夫斯基继《现实之舞》后的第二部自传性电影,这次他将镜头对准小镇马图卡纳和青年时的自己,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回溯了自己从逃离家庭至最终逃离祖国的故事。
影片中充斥着大量荒诞性实足的场面与角色,这些对记忆及历史现实的夸张化塑形让《诗无尽头》成为一个广袤且内涵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文本。
但《诗无尽头》不止于此,佐杜洛夫斯基“属我式”的激情让这部电影又一次成为了魔幻现实主义式的肉身实践——在这里,我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不再只是一种对于文本风格的描述,而是作为一种创作本体论,进入了自我解谜、自我关照的元叙事范畴。
电影的属我性让我们从哲学史说起。
哲学史,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为起点,开启了自身的现代性转变。
从这时开始,哲学产生了一种内向性趋势——它不关心普遍式的、脱离个体的纯粹思辩,而变成了哲学家主体生命的理性注脚——一言以蔽之,哲学不再外在于哲学家自身。
尼采穷尽了一生,发出对自我生命的哲学追寻;克尔凯郭尔则更甚之,它的一生都在询问自己“成为一个基督徒到底意味着什么?
”的问题,而他的哲学竟是不断询问的旅途中的副产物。
哲学从这时拥有了一种“属我式”的激情,对哲学家而言,哲学活动不再是进入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崇高尝试,而是关于自我询问、自我解剖的呢喃细语。
无独有偶,属我式的激情也并不在电影史上缺席。
当电影成了一种影像化的记忆,抑或是一种梦境,创作者便被允许通过感官材料的堆叠重新触摸自己的意识深处。
就近年来说,卡隆在好莱坞混出名声后,把摄像机转回墨西哥的童年,拍了《罗马》;阿尔莫多瓦则坦诚地给观众献上了自己的“痛苦与荣耀”。
而对于佐杜洛夫斯基,这个也许是导演圈中最具有自我情结的文艺导演来说,电影的属我性更是被无限放大。
佐杜洛夫斯基创立了一种叫“心理魔术”(Psychomagic)的精神分析疗法,结合了艺术、东方哲学(尤其禅宗佛教)、神秘主义和现代心理学,去治疗具有情绪问题的病人。
他甚至在2019年制作了一部电影(《心理魔术,治愈的艺术》),通过记录与现实中的病人的接触,详细地展示了自己的这套独创的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电影具有疗愈的功效,先是他自己,其次是他的家人,观众只能是第三位。
这意味着,拍摄电影对于佐杜洛夫斯基来说,首要地,并不是一个商业活动,亦不是艺术活动,而只是“面朝自己”罢了。
不仅如此,在谈及自己创作电影的初衷时,他说:“我渴望着去打开我们内在深处的自我。
为了认识自我,我必须去了解其他人。
”因此,在佐杜洛夫斯基看来,电影首先是一种自我疗愈、自我认知的手段,其次才能回归到电影所谓传统的商业和美学价值。
在他的词典里,自我永远是第一性的,他人才是第二性的。
这种“属我式”的激情贯穿了佐杜洛夫斯基电影创作的始终,并在他的创作后期尤为凸显。
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两部自传电影的制作(《现实之舞》《诗无尽头》),并在采访中表示“如果只有三百万,我就会继续拍我的自传三部曲,也许会讲述我到了巴黎之后的生活。
”作为实践的魔幻现实主义在我们厘清了佐杜洛夫斯基电影的“属我性”后,当我们回归到“魔幻现实主义”的话题中,并考察一下《诗无尽头》的元叙事层面,便最终会发现更多玄妙之处。
继《现实之舞》后,佐杜洛夫斯基在《诗无尽头》中再次启用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自己影片的主角,大儿子Brontis饰演自己的父亲,而小儿子Adam则饰演自己——此时,自己变成了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儿子又变成了自己的父亲。
在整个荧幕史上,这都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通过这次荧幕实践,他有意识地创造出了代际的混乱,把我们,更是把他自己引入了一个魔幻的情景中去。
他将无有之事铸成了既定的荧幕实践,将隐喻化为了肉身现实。
此时,《诗无尽头》这个电影本身,在元叙事层面上,成了一个魔幻现实文本,而把这个文本囊括于自身之中的,便是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生命本身。
于是我们会意识到,魔幻现实主义关照的对象,早已不仅仅是他所创造的文本,更是他自己。
事实上,纵观全片,佐杜洛夫斯基就是在干一件事——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角回溯自己的遭遇。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便不能仅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他的文本创作风格,毋宁说是他认知自我,解构并建构自我的重要方式。
正是在此处,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中便有了“属我性”的烙印。
“我并不是在谈论自己。
”他说,“我是在中和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
”可以看出,魔幻现实主义真正参与进了他的肉身存在中。
它从为民族性、社会性的代言的阶段,最终内化进了个体的无意识中,回归到个体性上,成为实践,成为肉身,成为了个体的一种“属我性”的存在形式。
在智利拍摄本片的过程中,佐杜洛夫斯基联系到了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关键人物——诗人帕拉。
帕拉虽然已是高龄,但思维仍然活跃。
佐杜洛夫斯基问他:“如果我还能活24年,你会和我说什么?
”随后,在影片中,佐杜洛夫斯基将帕拉的话化作自己口中之词,告诉了年轻的自己。
佐杜洛夫斯基的此在永远是魔幻的此在,佐杜洛夫斯基的现实永远是魔幻的现实。
他的生命是他电影的样本,他的电影是他生命的注解。
就我能感到的,这部电影缺乏一些作为艺术品的关键要素——刻意铸就的逻辑性与有力的叙事,它作为艺术品是不够格的,它更像一个梦,而将梦栩栩如生呈现出并不就是艺术——但我喜爱它,是喜爱作为梦的它,而非作为艺术品的它。
这似是相当适合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的一部电影——其中缤纷的色彩、庞繁却只作为梦景的人与物等等为何不作成动作变化等更完美流畅的动画而要举止不那么合乎“完美”的真人去演呢?
不过也许这便是“超现实”与“梦幻”之别——还是要置于“现实”景象中、以“现实”为参照而利用、重组重构“现实”的元素而“超”之,而动画却是自始便立足于“梦幻”的。
这是佐杜罗夫斯基自传电影的第二部,我似乎没什么必要说的。
不得不承认它之中的许多情景设置与象征是十分随兴而粗糙的,随兴本是最无刻意的,可过多不加修葺的随兴产物置于艺术之中却显得十分刻意,而某种意义上艺术的技巧本就是通过高超微妙的刻意将那一层随兴看起来的刻意抹隐掉,使艺术整体重新呈示出自然——以刻意达到的(多少是表象的)自然。
一往无前、过于无反省的浪漫主义会使心灵感到“尴尬”或被认作矫揉造作,即可如此解释——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所显露出的吧,或许也是导演自己更重视作品的表达性而不重视作品的观感、将“观众”仅置于第三位的结果吧。
当我发现饰演母亲Sara与初恋Stella的竟是同一人(其实并非很易发现)时,当然也顿感哭笑不得——这当然是含蓄(并不含蓄)地表露恋母情景,“我”与Stella做爱(据两人的恋爱协议,似并非“做爱”?
)后情景即切至父亲与母亲做爱、老屋被烧后“我”自废墟中拿出母亲的胸衣:“我的母亲,她一生藏在这件胸衣后,像只谦逊的天鹅,藏身于虚荣的鸭群中……”以及最末的与父亲和解前父子矛盾达到顶峰的码头搏斗,都展示着佐杜罗夫斯基欲展示的自己恨父恋母的俄狄浦斯情节——而《诗与尽头》的整个放逐与回归、抛弃与追寻并行不悖的故事不也似俄狄浦斯的故事么?
亚历桑德罗的几次独白所问(问虚空、问自己)的不也正是那斯芬克斯之谜么?
“赤裸的处女,将以燃烧的蝴蝶,照亮你的路”——这还是一句诗,而Stella向“我”自述仍是处女、等待山上降下的那个云云这段确实太奇怪了,不过——或许太过度的解释——联系到Stella与“我”母亲的联系,则此处似有将我与处女所生的圣子耶稣相拟的暗示?
原谅我想得太多,不过对于诗人,自拟于耶稣、自觉为圣子实在是基本觉悟而已。
那么与Stella的恋爱与交合便有上帝使圣母感孕的意味——“我”就是“我”的圣父、“我”的上帝,我在那里生出了我自己——“照亮”了自己作为诗人的“路”。
电影中确实有许多自艺术性看并不必要的东西与显得浮夸的任性表达的情感,但细感细想,佐杜罗夫斯基先生倒确只是将这电影作为给自己的梦,只顾将飘脱于地表的梦淋淋漓漓地表达,哪里顾虑某个“艺术”评价体系的观感,想必他本人是十分陶醉的,又作一次自己青春的幻梦真是何乐不为。
片中时常出现的并不很隐蔽的着黑衣黑面罩的人来拿取角色所放下的东西或为角色递去东西以表现得如那东西是漂浮来去之处也更任性明白地显露这不是回忆,不是叙事,而是梦——是梦!
以及那些超凡脱俗但似并不很必要的裸露与性描述……处处是梦的元素,处处断续、疏离、任意——惟一的统一在于一切元素所指向的那虚无而实在的“我”……近末处的那游行队伍中红色自然大抵象征生命,而黑色骷髅服自然象征死亡,这是生与死之舞,而涂着恶魔面妆却穿着天使衣装与翅膀的“我”狂饮着自其间穿行而过……片末母亲唱着歌自码头踏步而来,四周是片中“我”所经遇的故人,个个被骷髅环抱俘获,也象征故人都已随“我”远行巴黎而走入死亡与遗忘……
我暂忘记自己还要说些什么了,总之,虽对其任性亦感不满(作为观众都会多少感到被沉浸于自己青春幻梦中的导演所无视的感受吧),但它——在我如今的心境下——仍强烈摇撼着我,无论如何,亚历桑德罗是在真正的活着,那些艺术家们(那位ultrapianist!)是在真正的活着,而我,我也是诗人,我也像“我”那时一样年青,我也想、我也会而且立即就要去过那样的生活。
我要和你一起去爱、去热烈地感受、去疯狂地沉思存在、去砸碎欲桎梏它者的一切——礼节、伦常、世故、关系……那些都是死的,可我们还活着。
——2019.6.7夜毕
要懂传记电影就要懂背后所有的东西 如果他是我研究的对象 我会仔仔细细快快乐乐地去看他 可我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观众 对厚重但充满荒诞痛苦的人生难以理解 对需要我去解读去了解背后的故事感到压力 一切都很好 但我想简单一点 在想要放松自己时看到这样的电影 我不清楚他的历史 唯一想举杯的是对他的想象力和荒诞 他也许爱诗 但他的爱过于复杂 他还有朋友 他的苦痛全都浮于表面地说出来了 可我还是觉得他很幸福
同样平凡的场景却因为元素多而显得有趣一个赤身裸体的处女将用燃烧的蝴蝶为你照亮前路唱歌的母亲念诗的橘子皮负责递道具的黑衣人用象征与诗歌还有仪式来作为转折半只双手拥有健全的手可以拥抱你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行为主义诗人大脑是用来发问的心来给出答案用故事片的形式拍纪录片终于找到了不用旁白的《啊马克的》
今晚看了电影《诗无尽头》,这是一部综合了舞台剧和行为表演艺术为一体的电影,看到结尾的时候,破防了。
电影讲述了男主角诗人亚历桑德罗探索自我的过程中的各种奇遇,他遇见的艺术家有舞蹈家、雕塑家、画家、马戏团的小丑、诗人等等,这些人途径他的生命,成了他生命里的诗,也成就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爱的女诗人唤醒了他的自我意识。
最后他要去巴黎,他站在驶向未来的船上回望他的过去,对岸出现了那些曾经出现在他生命里的重要的人做成的纸片人,他与这些人告别,这也意味着他同过去的自己告别,他要继续探寻自我……他在码头对他父亲说,“正因为你什么都没有给我,你给了我一切,因为你不爱我,你教会了我爱是绝对的必需品”。
他和父亲扭打成团,把父亲推倒在地,向他证明他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时候那个怯懦的小孩,他甚至踢了几脚他父亲,以发泄他对父亲的怨恨,(这里与片头父亲让他踢小偷相呼应,暗指父亲教会他勇敢),看到这里有人在弹幕说除了这一段其他的都很喜欢,可是有了这一段的恨,与而后诗人又原谅了他父亲才有对比。
至此,诗人与父亲、与他的原生家庭和解了,也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了。
亚历桑德罗被诗歌、被艺术治愈了,而后他又把自己的经历拍成了电影,治愈了我们。
一些喜欢的诗歌摘录:—我害怕死亡—你害怕活着—我害怕令他人失望—为自己而活,这没有错为他人而活,那才是天大的错误—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生命本无意义,要去活出来我学着如何存在我学着如何去爱我学着如何创造我学着如何处世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
牵着手狂奔的 天真去亲吻的 被掩埋自我 自缢的同性恋人纯洁如白鸽处女 共同构筑文字抵御世界的恋人 你切开皮肤渗出的鲜血 情欲翻涌 交融倒影失去镜中之我 沉寂的白衣爱人 剪掉的红发化为燃烧火焰后的灰烬一起既往无前横穿世界无视一切规则的诗人 为权威盖上白色裹尸布 重塑无名雕像蝴蝶不应该变成苍蝇 诗人不应该变成教授诗人 永别了 不紧不慢的死亡 蝴蝶翩跹 闪动纯粹生命之光
天才的魅力可能就是,你明明有意无意中能感受到他强烈的骄傲与自恋,却依旧忍不住深爱他。
佐杜罗夫斯基就是这样的,即便他把影片又一次填溢得淌落肆意,表达浅显又浮华,还是忍不住多看几眼。
或许作为艺术品,这部影片还过于任性,更像是导演对自我的疗愈,观众因此被导演抛至九霄云外,却又忍不住如童子般在云端偷窥人间繁华。
超现实主义组成的梦,视觉喷射。
加以精神分析、西方占卜、政治讥讽、八十岁青春期的佐料,使得其形式与画面远远大于内容,怪诞协合的杜可风,更令其令人晕眩。
黑衣骷髅装与白色天使实在惊艳,狂欢节和马戏团也令人印象深刻。
或许正是因为他已经老去,才会使得其表达年轻记忆是如此热烈而疯狂吧,脆弱的和解也因此变得令人怜惜。
最令人共鸣的是母亲这样的角色,或许这正是大部分怀揣理想却又围囿于生活中的写照——大部分人眼中,有人一直生活在理想中、想象中、幻想中,所以一直在唱歌。
而佐杜走向了他母亲的梦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是罪恶,按照别人的希冀活着才是罪恶”,这就是这只蝴蝶燃烧余生,走向生命终结的最后高歌。
佐杜洛夫斯基魔幻现实主义自传性电影的第二部 窥尽其一生,用两部充满哲学诗意且行为艺术般的电影来自述他的前半生绝对的落泪 、绝对的诗意 、绝对的震撼 贯彻以往邪典cult电影风格/马戏团 /小丑 /丰乳肥臀的女性 /断臂 /侏儒/狂欢与诗意性的影像两部自传电影相当的克制
电影开头承接第一部《现实之舞》的结尾《现实之舞》讲的是少年时期 他的童年是悲惨的 每一次出场都带着悲剧性。
父权的控制 好友的离去 童年的创伤让他想要远离这个小岛 托科皮亚。
是的他长大了,他跟家人来到了圣地亚哥,从迷茫懵懂的少年变成了燃尽欲望寻找自我的青年诗人。
他对父亲说想追求艺术,想画画 、想写诗 、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可是父权的控制是可怕的 父亲是不同意的。
他来到了街上 茫然地站立在那里 哭声引来了与他共鸣的灵魂是流浪汉 ,孤独流浪的人内心往往是充实富足的 “有一位赤裸的处女会为你照亮前路 ,去吧孩子 ,追求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将他拉出了深渊。
但是在一个小小的切口,迎来了最终的爆发,所有东西都喷涌了出来。
在家庭聚会上的争吵让他迫切的想要离开这个家庭,他离家出走了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来到了一个满是艺术家的俱乐部,他终于要实现自我了吗?
抽象的一切围绕着我 个体往往会因这一切而产生反应和变化。
那晚在酒馆一位丰乳肥臀的女性(佐杜电影的象征元素)那个流浪汉口中的“蝴蝶 ”改变我生活指引我前进的女人出现了!!!
会是她吗?
我与她相识 ,每一天沉溺在性与爱当中 宿醉和街头的狂欢.. 他一步一步走着,他离开了她,显然这并不是那个指引我道路的女人。
我演过舞台剧 搞过行为艺术 可是这些是诗歌带给不了我的…..
他穿着自制的超大号绿色匡威又踏上了寻找自我和追求梦想的迷茫道路 他来到了马戏团扮演着小丑 供人们欢乐“人生只是一场游戏,我们应当笑对一切 ,即使是最糟糕的境况!
笑吧!
笑 大声笑吧!
”“我不是小丑”观众们回响到“诗人 诗人….”我脱掉身上的一切 赤裸的站立着 ,我张开双手 ,他们把我高高举起 为我欢呼。
我是一个诗人 我要成为一个诗人(影片多次讲到主角的迷茫和不知所云又每一次将他拉回)
镜头切入到最后几个部分 父亲赶到俱乐部骂着他 “家里着火了…”而他却那么的开心 大声的喊着wonderfull!!
是的 那个充斥着暴力和被父权控制不能让我实现梦想的家被烧掉了 。
他来到家门口鼓起了掌,没有任何人的束缚我可以大胆追寻自己的梦想了。
不知所云的狂欢出现了,主角脱离了一切束缚 张开双手拥抱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梦想 ,我的艺术 ,包涵我热情的一切。
最后我告别父亲告别圣地亚哥,来到法国文化之都巴黎,我要正式追寻我的梦想我的诗歌。
父亲的漠视让我知道了如何去爱“你对我漠视,教会了我爱的真谛,对上帝的否定,教会了我重视生命”附上佐杜老爷子很喜欢的一句话“有500万我就拍电影 ,有5万我就出书 ,有5000我就写诗 ,无论什么都无法阻挡我表达艺术”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一不小心又为《诗无尽头》卖了个安利。
可能佐杜罗夫斯基吸引我的,是电影中贯穿始终的,如《悉达多》一般的修道者探寻之路,只不过将哲学视觉化,将事件抽象化,从富有鲜明个人特征中的记忆中玻璃碎片,组装成鲜艳跳脱的collage。
表达形式不同,内核,视角,和神圣性却都如出一辙。
最近也经常纠结:诗的意义是什么?
想起电影中,诗曾经是飞离创伤叛逃过往的窗,是与niche社区文化连贯交融的纽带,是对体制的反叛,是一种退行幼年的纯然喜悦,是一种献媚式的娱乐性服务,而最后合并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是不能没有诗的,就像人不能没有孤独。
孤独引领思考与内观,而诗供给媒介,承载反刍的残留,随着笔落在纸上,又是一项创造。
虽然并不信奉上帝,但创造在我的世界里一直是神性的,无可取代的,值得骄傲的,生命之光。
很久之前看过,后来完全忘了自己看过,直到再无意接触又被吸引再度看完,中途隐约熟悉的氛围,到结尾才确定自己看过。
【意象】从小就喜欢诗词,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字美感,背课文挺痛苦,但背诗誊诗都很享受。
一直以为诗是一种文字游戏,于是童年闲暇总宅家抄写各种美句,写文章也不爱说人话,搬弄华丽辞藻比例低了都会觉得文章拿不出手,那会儿看很多郭敬明,那铺满香樟树和木棉花的略带忧伤青春。
虽然如今感官麻了,但对影片中轰炸似的诗词诱惑还是无比酣畅,那些发自内心的咆哮般的宣言,还有那写满诗句的蓝色房间,特别想拜访并复刻。
【行为】直到工作多年后才理解电影里这句,诗是一种行为。
那些刻在椅背上的爱情,会不会开出天荒地老,没有风的森林元旦和朋友穿越古老城市,遇到正在维修的街巷,突然想起电影中保持直线穿梭一个个障碍物的行为艺术,真是太有意思了,他们遇到这尚未干涸的水泥铺路会怎么办?
是否会在上面留下自己的脚印,等多年后相约故地重游再笑谈那年的痴狂?
红发女郎用刀在手背刻下字母“A”,那刻我不再像从前觉得这是幼稚的荒诞,年少多少蔑视“海誓山盟”,潜意识知道那不过是一时兴起的感官上脑,热情褪去也就散了,可现在却有些理解这活在当下的行为艺术。
你到达了探寻的终点,命中注定,一败涂地谁能预测明天,绸缪太久却发现焦虑的雨终未至,却错过了很多松弛晒太阳的时辰,无谓好坏,至少日光浴的黑与斑也有效避免了,等雨过程也收货另类心绪,但还是会在观片过程心生一些憧憬:若我也如此疯狂,是否又将拥抱更宽广的边界,收获更深刻的惊喜?
舞者,画家,演员,小丑,侏儒情人…烧掉小提琴,撕毁医学书,放飞瘦身衣,涂黑聂鲁达…跳脱常规,与一切趋势背离,反抗既定的标准,后来我知道,这是少年的特权,若心永远的年轻,那么迷茫与疯狂都如诗。
【共情】“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诗心。
到了片末,主角与强势的父亲告别,开始拥抱,开始原谅,从开始舞文弄墨的花哨,到躬身力行的疯狂,到怜悯聆听的慈悲,诗境又辗转到另一层界。
当你坦然了,那么磨难与幸运也将你没奈何了,终将走入海的深处,成为万千水滴。
不必苦苦等风来,若你是雄鹰,终将翱翔天际。
老爷子拍给自己看的,旁人懂不懂无所谓。他们家基因太强大了。
不如第一部好,這部的魔幻主義顯得有點幼稚和做作,而且描述年青佐導找尋自我的過程中也有點膚淺和俗套,但在視覺和色彩的荒誕感上處理得很出色,最後佐導和年青的自己和他爸爸的對話也很感人--魔幻寫實主義,虛實並置,色彩對比(酒吧上的暗色系與女主的紅髮和鮮艷的濃裝)。
屎无尽头
道理与疯话是两种情感,有情与无情是两套言语。
癫。弃。
藝術視覺詩篇人生
对于用侏儒面具这类手法的,感觉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像个强凹造型的愤怒青年。儿子的气质与诗人不太搭,有点家世良好没啥大毛病的公子哥的感觉。但色彩确实很养眼
很喜欢前半段,只是越看太多的隐喻意象令细节和情感丢失。当看一个电影思考太多时是好还是坏?
奇奇怪怪的个人意识风格化片子
这是什么精神状态能拍出来的片子?
87岁的高龄居然拍出如此有激情的人生回忆影像日记,令人赞叹~
自恋狂最热衷的就是自我感动与自我造神 #老年中二#
第一幕就让我想到隆波的话:假的,只觉得无聊。诗是什么?何必如此强赋呢?
老爷子的自传续集。首先继续创作的精神有佳,但我感觉老爷子只擅长驾驭投资巨大的片子。。剧本和摄影都太过拘谨,另外美术方面主要是因为成本吧。念诗的桥段都很不诗意。。。
【9】“我学会了存在,我学会了爱,我学会了创造,我学会了活着,每条路都是我的路,打开我的心,我聆听着世界的哀叹...”自传青年篇。还是很喜欢,这一家子实在是该死的迷人。打低分的人怕是不适合看这类片子,况且这部已经很友好了...(对于破站和爱奇艺等正规平台能免费观看本片的这件事,我深表震惊。对于如此夸张的阉割版,我更是极度无语。上流媒体看怕不是疯了,必须看完整版!不然真的别看了)
在台北光电找了部艺术片来看,全程惊讶得长大了嘴,用尽最夸大的手法黑尽了所有艺术形式,大概一年都不想再看文艺片喇。不过也算实现了在影院看全裸噢~
还好你这部电影有尽头。
用无比花哨张扬的方式强调了“我是诗人”,仿佛无比浅显常见的家庭关系也可以无需计较。许多画面具有浓烈的美感,可能是今年HKIFF混剪短片里用上最多画面的一部吧。
狂欢~
在别处,异国情调,诗人,有些意思阉割版三星,全片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