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电台或者摇滚电台。
一群人疯狂的享受,一群人疯狂的追逐。
摇滚,各种各样。
其实有好多身在其中的人也说不出个准确。
很多人因为最初的外来文化一直把摇滚和“性\毒品”联系在一起。
并不否认摇滚的历史与这2个词语不能分开。
俗话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电影里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性行为。
肆无忌惮,里面的主人公也是因为毒品而被送到了这艘“海盗船”的上面。
在他们播音的过程中也不断的有F打头的单词,性,淫秽。
可是他们至少是爱摇滚的人,至少听的人很高兴。
再至少至少他们不是为性而摇滚,为毒品而摇滚。
我想这就足够足够了。
摇滚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也许她永远等不上儒家思想的治国的大雅之堂。
但是她依然风靡了世界,从前是,现在以后也绝对会是。
吉他贝司鼓,传统的搭配经历了无数政治金融洗礼依旧如一。
影片中不断发生着一些琐碎的事情,连接起来充斥了真个电影,使得饱满耐人寻味。
其中一位男DJ闪婚,一个天使一样的女人。
他幸福,别人想不通为什么这样一个女人会嫁给他。
初夜之后她告诉她,我爱上了隔壁的另一个男DJ,我想见他上船,只能嫁给你。
我们会相守到老但是每晚和我做爱的不是你,此时他敲了敲隔壁的墙。
大家可想由知后来男DJ的迷茫无助与深痛。
他依然在播音室,他是DJ,陪伴他的是摇滚。
一段一如既往的开场白,一首撕扯心肺的摇滚。
他合唱,在播音间合唱“please ,come back”一直……一直 经过了这样的事一个从前的传奇DJ,一个现在的王牌DJ。
一个对另一个说傻逼,我向你决战。
并不是谁为谁出头,也许只是他们一个认为这样不摇滚,一个人为这样很摇滚。
主人公是经历的曲折的,因为毒品被送到船上。
之后是更恶略的环境,摇滚与性。
海盗电台也有新闻,播送的却是他们在船上时时刻刻发生的事情。
有人结婚,政府又在反对他们,哪里发生了强奸案。
在主人公生日的时候他们的头儿给他带来一个美丽的女子。
当一番小插曲之后那个美丽的女子说“come here”。
他高兴,兴奋之后让她等等,他去借避孕套,当他终于在别人那里拿到,而另一个人在和他开着玩笑说“坚挺”的时候。
那个美丽的女子却睡在了别人的床上。
之后是一样的深痛。
陪伴的有友情,有巧克力牛奶和饼干还有摇滚。
他的母亲来到了他的船上看他,从而一系列的谜题慢慢揭示开来。
他的父亲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而他妈妈的当年很像那个背叛她的女孩。
他无助,向大海高喊“No”。
最后政府还是取缔了海盗电台。
他们实行抓捕,而电台依旧戏耍他们,根本没有停播,当世界的听众得到这个消息依旧是欢庆,因为他们知道摇滚不会消失。
船上,主人公与父亲相认。
船上的老大宣布解散,所有人站起来表示我们会继续。
感人的场面。
背叛他的女孩回来与他做爱,而海盗电台却在直播。
DJ问他做了没有,他腼腆。
当DJ说出“休斯顿(发射的寓意),插播新闻船上一个小伙在XX海域破处”的时候所有听众的欢腾。
也许他们根本没有拿这样的事情当做淫秽的事情而是一个久违期待的事情一样。
好景不长,他们的船漏水。
最后几位DJ依旧坚持着波音,他们继续着摇滚不停的神话。
船快要淹没的时候,主人公去救父亲。
而他的父亲却抱着唱片差点淹死在海里迟迟不肯放手。
几经周折最后只救回了一张唱片,到了甲板上另一个DJ把他拉上来的时候随手把唱片又扔进了海里。
这时候友情与生命超越了摇滚,因为那个DJ说那天晚上我上了你的女朋友,我感到抱歉。
2位DJ一直坚持在播音间,他们用最后的时间说着,告诉听众这绝不是结束,在XX海35-70东250他们即将沉落,然后告诉听众之后是一首很长的歌。
所有人都逃到了甲板上,他们突然发现少了一个人——没错是那个王牌的DJ。
他不服输,他依旧坚持,他相信摇滚,在这时候摇滚超越了生命。
是的,因为老大的一句“政府不会让我们死的。
”他们在甲板上等到黎明,其实他们有个性,他们也并不想被抛弃,他们需要的是认同。
这时候他们的生命与摇滚融合不分彼此。
可惜最后政府的没有来救他们,政府需要他们灭亡。
那位王牌的DJ在海盗电台存在的最后几分钟里说了这样的一些话语“听众朋友们我只想说,上帝保佑你们,至于你们这些当权者们别以为一切就这么结束了,年复一年,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政客们将依然一事无成,但全世界的年轻男女们,将永远怀抱梦想并将它们写进歌里,今晚不会有什么重大损失,只是破船上的臭家伙们,今晚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将来,有那么多美妙的歌无法享受有被我们播放的待遇。
但是,相信我,会有更多歌曲诞生。
他们会被歌唱会成为世界的奇迹。
”还有传奇DJ的那句“说对了”,在那一刻他们之间也只有摇滚不再有隔阂。
世界的听众只是泪流满面。
船沉了,黎明到来在他们绝望的时候看见了成百上千的人来救他们,是听众。
他们一一跳下海,一一被救出。
当他们为从新得到生命而高兴的时候,当他们忘记那个DJ还在船里的直播间的时候。
他奇迹般的出现了,在海沉落的地方。
他脸上是喜悦的。
当其中一位DJ喊出“那是我的兄弟”。
全场沸腾了。
是他曾为他出过头。
此时再没有其他,摇滚融合了一切。
那位海里的DJ向着全世界喊了一个词——Rock'n Roll。
喜欢听理查德.柯蒂斯讲故事,一个有智慧懂浪漫的故事王,总能用一剂清凉助你亢奋,在爱情中,或在希望里。
有争议终归是件好事,立丰碑就不好,那完全是自寻烦恼。
有些被“捧”到云端,“吹”到穿衣镜前,结果却不容逃避,空中楼阁是个虚影,皇帝的新装你说它是不是个侮辱?
《海盗电台》,说它是摇滚类影片的史诗,夸不得此海口,儿子偷老爹的西装参加派对,一次成功的设计、得逞的阴谋而已。
说它是复古怀旧类里的奇葩,有些为时过早,艺术这类东西,话说倚老卖老,无价之宝。
可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子孙后代也能挣口饭吃,而且从不客气,前浪都是被后浪拍死在岸边的。
仿若一定要为热爱此片、同样大爱摇滚的影迷们开香槟,祝贺词,那就不对百花齐放的个人感悟指手画脚了,有爱的代价,就有恨的理由,我为我的选择负责就好。
看海盗电台,无论从影片的色彩、节奏、音乐还是剧情上,我都被一种温暖的浪漫情怀诱惑着。
摇滚那股冷酷孤傲的血液不再在暗角里孤芳自赏地流淌,它削去棱角,更像一朵冬季里舞蹈的雪花,一片秋风里寻根的落叶。
落到心头消融成柔滑的液体,落在脚下陪葬孤独的脚印。
而叫做音乐的东西,都是为沸腾的血液存在着,是灵魂深处敲钟的精灵,这里本没有三六等,直到出现感觉,出现偏见、捣乱、决裂、变异,之后音乐再也摆脱不掉爱恨交织的战争了。
给小朋友们说一说摇滚,理查德.柯蒂斯把他对摇滚的情感寄托在了60年代的英国。
那时,摇滚正已惊人的速度在西方音乐世界开辟独立的疆土。
融合了灵魂、庞克、哥特等元素的多元化摇滚时代虽然在前方安睡,但几种吸纳了蓝调、民谣、爵士、迷幻等风格的摇滚乐在当时已经幸福地轰炸了无数听众的耳膜。
海盗电台就在这个成就传奇的时代闪亮登场。
一群热爱摇滚的音乐DJ,开着一艘笑傲江湖的老爷船,在一处风平浪静的海中央,用电波、话筒向海的那一边撒去怒放的摇滚之花。
叹服于影片角色的安排。
像昆汀这样的灯塔、船长、老板,他们的确是生活的强者,像卡尔一样一群刚入社会的毛头小子们需要这样的教父。
而美国佬科特,他有一张狂野的脸,也有一颗狂野仗义的心。
那个有点冷酷但完全无辜的著名DJ加文,穿得精致,竟然还能让人嗅到他自身神秘、不修边幅的气质。
不说话的大情圣马克,什么叫蔫坏的人站锅台撒尿?
就是他这样的。
来探访偶像DJ的一船佳丽,一半藏在他的单身宿舍里。
戴夫,这个朋友妻也敢欺的中间人,让尼克演进了骨子里。
不过他的风流也不是天生的,屎没憋住,是他一生的污点。
而那个吹嘘自己对女人十分了解的西蒙,到底娶错了老婆,给错了第一夜。
还得说克里斯.奥德多很会把握这样的角色。
胆小如鼠的纳斯福特,没有爆笑的包袱,最后来一段激昂的告白,也算是理查德.柯蒂斯为老乡瑞斯.达比推了一把。
而我看这部影片有四分之一的缘由出自此人。
《弦乐航班》里那个万能经纪人兼使馆员Murray,太精彩了。
还有那个列侬俯身的鲍勃,也是卡尔的亲爹。
脑子只有横向思维的凯文,只管做饭的拉拉小妹等等一船子人,就像一个人站在一面多棱镜前,他们是出生于不同时代,拥有不同个性的一个人。
这样的奇迹,只有爱与音乐能创造。
而要恰当地诠释摇滚,捕捉细腻鲜亮的色彩,易流于“娘”的做派,也许还会让玩摇滚的人气得天崩地裂。
要温情,还不担骂名,最好让它分裂,人格分裂,情感分裂,意境分裂,寓意分裂。
只要最后观众买账,感动也好,充满激情也罢,我们都在盲人摸象,但都很快乐。
而理查德.柯蒂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我想,如果此片一如既往地膜拜传统风格,让毒品、酒色凌驾于摇滚之上,到处是伸手只见两指的灰色与缭绕的烟雾,或许很尖锐,但一定会让一些人为真正的摇滚悲伤。
幸好,白璧微瑕,只用了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伟大的摇滚精神还是生活在爱里才能长寿,这也迎合了影片的主色调。
整部影片,零散的感觉是小小的遗憾,但回过头也能释然,似乎这样的表现方式才能让三四十首动听的摇滚音乐盘亘在故事情节中。
结尾的处理,看似低能,但也受用,船沉得那么壮美,以为泪就要为他们奔了,结果千帆乘希望之风而来。
不是个爱摇滚的人,但是还是被片子打动。
摇滚的精神是什么?
我看就是用爱为武器,用花插上枪管,消融一切,道德,欲望,亲情,兄弟情,达到大爱。
所有的所有的问题,答案只有一样:love
[ 新世纪浪迹者,不准出现在这个世纪,不准出现在任何世纪。
]——约翰·梅杰,一九九二年。
一九八九年十月,警方查抄了伦敦最大的地下电台“中央军”。
英国电信监察机构 ICSTIS (独立电话服务管理委员会)下令取消了 0898 和 0836 两条电话语音线路,而这是两条连接着伦敦地区电气音乐举办舞会的特别线路。
你可以把这看成是游戏,也可以把这看成是抗争;总之事情就是这样,对有的人来说生活就像音乐,可有可无,有得听就听没得听就歇着;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听不下去的音乐就好像那些犹如狗屎一般的中产生活,拼了命也难以忍受下去。
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巨量唱片和播放设备,以及在各种公寓里搬来搬去的游戏……这种不法的传统早在遥远的一九六四年“卡洛琳”电台时期就已经存在。
嗯哼,伙计,你知道,“卡洛琳”就是在一艘船上进行着他们的非法播音。
大量非法电台的存在与其是一种娱乐,倒不如说是无法避免的产物,就像 梅杰 首相所说的,在任何时代、任何世纪,国家的官方价值观都不容撼动:我们需要的是整洁的社区,绿草茵茵的城市公园,到处都有的时代广场以及诸如此类的广场以及——以及一心为国效力的爱国主义……这就是国家道德。
明白吗?
伙计,国家道德。
只是你肯定难以相信在这样一个以“国家道德”为荣年代,居然在一九九零年的扫荡中居然查抄出六百四十七家地下电台。
这些电台播放的都是官方电台里很少播放的音乐、古怪的新闻、最新的派对信息……充满着英国建国以来就有的无政府传统……虽然这种玩意儿并不会导致什么人丧生,可就是很容易招来条子们的围观,只是因为很不幸的是它们都不符合国家价值观。
“这可不是开玩笑伙计,会出人命的”,贸工部部长 爱德华·李 先生说。
一九九零年新颁布的广电法赋予了权利机构更大的权利:可以没收属于私人财产的播音设备。
理由之一就是非法电台有可能占用紧急联络信号频道。
不要假设某种不现实的情况出现就可以被称作“乌托邦”,没有 乌托邦,乌托邦 和 国家道德 一样,都属于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自由永远要靠自己争取。
船沉了也没关系不是吗?
将来自然有其他的船,“卡洛琳”沉了,“中央军”散了,都没关系。
还有“Kiss”和“Sunset”,还有其他无数你还不知道名字的伙伴,不是吗?
Radio Rock 的意思是说不是摇滚拯救世界,拯救世界的永远是行动。
一九九三年几十个各地电台成立了“进步党”,与另一机构联合游说国会放弃《刑事诉讼及公共秩序法草案》。
而在另一个地下单位 Spiral Tribe 一九九五年连续半个月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巡回派对中所携带的设备就包括数百吨重的坦克和米格喷气战斗机——当然,它们是用来装饰舞台的“艺术品”。
这事永远没完,知道吧。
比性、毒品、音乐这些原始欲望更为强烈的是一种基于责任的热爱,一种对他人有所帮助,对群体有所贡献的理想驱动着整个人类的进步。
当时间堆砌出伟大,例如宽容、包容、和谐等词汇作为副产品共同显现。
单纯追求这些词汇,恐怕略有徒劳。
佛教既讲修持自身的智慧,也谈对他人的慈悲之心,也许正与此相关。
以“20世纪60年代”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不出意外的话,你会发现大量的条目中包含这下列词语:摇滚、嬉皮士、迷幻、颓废、民主运动、自由主义、垮掉的一代……众多奇妙富有魅力的词汇,构成了这样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时代。
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你可以放肆乃至放纵,可以彻夜狂欢,可以在LSD制造的幻觉里享受天堂般的快感,可以背上背包穿越森林和原野在路途上纵情欢笑,可以蓄起披头长发参加各式Party和集会,可以弹着吉他随便亲吻路上的姑娘。
60年代的全世界,都燃着不羁的烟火。
在美国,克鲁亚克的一本《在路上》犀利地插入每个不安分的年轻的心脏,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忙让所有人都变得躁动,而LSD更是助长了这样狂热的情绪,霎那间,整个新大陆变成了嬉皮士的乐园,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由,蔑视传统体制和道德,对政府更是有着彻底的不留情面的批判。
随着1968年马丁路德和肯尼迪的相继被刺杀,顿时将整个社会推向“革命”的浪潮。
反越战游行、民主民权活动层出不穷,嬉皮士们的激情已燃到沸腾,纷纷将满腔热血洒向社会活动的火堆上。
法国的年轻人也不甘示弱,一场“五月风暴”将国家大大小小学校里的学生尽数席卷其中,渐渐波及到所有社会群体。
风暴的主题依旧是民主,法国人的浪漫注定了他们对“民主”这一概念的理想主义,对这场革命,有一句很浪漫的表述,“不为面包,只为玫瑰”。
与此同时,南美洲丛林中的切格瓦拉也正进行了属于他的风暴,他的革命更加具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色彩,他的斗争不同于美国的游行和法国的文化风暴,切格瓦拉面对的,是真正的战争——为自由而战,为解放拉美人民而战。
题外话,这个神奇的人物近年来突然一跃成为中国大批青年的偶像,他的头像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T恤、背包、打火机甚至水杯上。
而当时的中国,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有些年轻人变成了魔鬼,对他人肆意加以暴虐的残害;有些则默默离开了课堂离开家乡,走向了山野田间。
这些,就不多说了。
前面说的这么多,其实我只是想说一部电影而已,它的名字叫做《海盗电台》。
任何一部电影,如果能了解其时代背景,对剧情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更何况,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英国。
没错,激情四射、不可思议的60年代,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之光照耀着整个西方世界,英国也是一样。
而在当时,摇滚因其旋律中的自由和宣泄,成为一群年轻人心中坚不可摧的信仰。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人,在一艘船上办起了一个摇滚电台,播放当时最美妙的摇滚乐。
显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不年轻了,但我想,音乐一定具有令人保持青春的魅力,它保持了他们的纯真和简单,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权威的不屈不挠。
而,海盗电台,承载了所有有关音乐和自由的梦想,名副其实是这帮嬉皮士的精神乌托邦。
六十年代的英伦摇滚有极迷人的旋律,拿我钟爱的beatles说,他们的音乐中有种极简明可爱的质朴,对爱的无尽向往渴望,歌词通常直白而热情,偶尔忧伤起来简直像心脏咽下了一口柠檬汁,酸得拧起来。
我电脑上有Beatles的所有专辑,每次乱七八糟的音乐听到腻的时候,我可以将beatles播上整整一天。
《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里有大量他们演出的片段,有几个画面,看台的歌迷大声尖叫,激动的歌迷甚至拼命与保卫冲撞欲爬上舞台,更有甚者,在演出时激动到昏倒被人抬出看台。
虽然很夸张,但我完全能够明白他们的心情。
音乐本来所具备的直击人心的力量,可在不设防时轻易攫取人的灵魂和理智,你能感觉自己在旋律中的爆炸,远远超出心灵的震颤和精神上的感动。
这正是我时常会把音乐视作某种宗教的原因。
对于海盗电台的每个成员,音乐无疑就等同于宗教,等同于生命,等同于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值得去捍卫和奉献,值得付出所有。
我不得不说,我真喜欢这些家伙,那些他们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因不间断的各式各样音乐变得闪闪动人。
每个人的性格都极具魅力,看起来貌不惊人的家伙们,当戴上耳机开始对着话筒播音时,几乎闪烁着神一般的光彩。
其中一个细节,沉船前,鲍勃的唱片被水淹没,情况危急时,这个一头乱七八糟头发、满脸胡茬的老头儿,第一反应并非逃生,而是沉入水中挑选钟爱的唱片,直到找到唱片后,才心满意足地浮出水面,一脸明媚笑脸。
我突然对这糟老头子充满难以言表的敬意。
与泰坦尼克的沉船不同,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在电影中实质上是对杰克和露丝感情的一种渲染,以此为背景的爱情显得更为壮烈而悲怆,沉船沦为悲剧爱情的背景和铺垫。
海盗电台的沉船,则是一个符号,《圣殿春秋》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权威能够击倒一个持剑者的罪行”(这里的权威,是指宗教力量),同样,也没有一种力量,能遏制掌权者的控制欲。
电影里,当局对海盗电台的封杀计划可谓无所不用之极,诡计、污蔑、专制,在“海盗”们陷入绝境时不施予援助,任其自生自灭。
很高兴看到导演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影片最后得到彻底地展现,千帆齐聚,人们自发驾驶着自己的小船,到海面上营救自己的英雄。
“海盗”们的绝望消失无踪,只有不可抑制的兴奋和激动,在海平面上摇摆。
作为一部英式喜剧电影,必须说,这个结局比简单的大团圆结局更振奋人心。
而昆丁从水下突然冒出水面,振臂一呼的那句“Rock'n'Roll!”每个人都欢呼起来,简直太他娘的震撼了!
这一刻,我坚信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未有过的自由,从内心最深处喷薄而出。
想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当你真正渴望一件东西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帮助你实现”。
果然,全世界都动员起来,拯救了海盗电台关于音乐的梦想。
这正是电影所要展现的最珍贵的信念。
六十年代是神奇的时代,哪怕它充斥了毒品、乱糟糟的性、暴力,哪怕当时的人们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是迷惘、颓废、不能逃离的抗争。
八零后的我们,也经过过迷惘和痛苦,但我们太快被社会同化,太早屈服,我们面对几乎能一眼看穿的人生,耸耸肩就放弃了抵抗,青春从此泯灭。
而那一代人的青春,因为激情和理想而无比漫长,而有些人,整个人生都是青春期,如约翰列侬,如米克贾格尔,如克鲁亚克,如金斯堡,如“海盗”中的昆丁、鲍勃、加文,他们的激情如此令人感动,他们的青春如此漫长。
正是他们漫长激越的青春,点亮了奇迹般的六十年代,而那一时代——我们都知道的——再也不会重现了。
那华丽的黄金的摇滚的60年代啊THE BOAT THAT ROCKED!!
wooooo好吧让看完以后像被打了鸡血一样的我一边听着看完电影就立马去驴子上下载下来的原声一边摇头晃脑一边敲字吧被学校开除的看着挺斯文的小青年儿Karl被他妈妈送到了一艘他还没意识到隐藏着他亲生父亲的船上这船上的可都是知名人士,拥有大批粉丝-看着像乖宝宝一样的孩子、穿制服的大学女生、餐厅的女招待、和宿的学生、舞蹈演员、政府工作的女秘书。。。
都在忠实的收听他们的节目虽然这只是一群live for music 同时也愿意die for music的怎么看也不像正经人的家伙们全船上除了各型各色的中老年大叔,就只有一名女性---还是个蕾丝边。。。
他们开着一条船在公海上办起了24小时不间断播放的pirates radio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观念人生和工作分配(我就懒得都一一说了 也省得剧透。。。
望天。。。
)不过!我希望可以着重提一下Billy大叔这位大叔我真喜欢您哇如果我没搞错的话,以前我喜欢的一部电影love actually 里面那个过气摇滚明星也是您吧还有那位"全英最有名"的DJ这位大叔您的声音和墨镜都真的是性感的一塌糊涂可是当时的女王政府是不允许的,(想咱们天朝的家长们多幸运啊,咱60年代没受荼毒,到现在都没受荼毒!都去听那啥凤凰还是草鸡吧.远离摇滚珍惜生命!)于是一帮子政客策划着一年内封掉这个电台以至全国的摇滚电台.斗争开始了,虽然政府节节败退,但是最终的灾难还是到来.沉船了....估计做梦都想让这些人消失的政府头头甚至禁止派船去救他们.于是影片的高潮也是结尾中,各路fans纷纷赶至,把被逼到绝路的大伙儿们救了下来.虽说煽情了点,不过这些独特的家伙们实在是太能苦中作乐了,哈哈影片的最后打出字幕现在全英有大概299个音乐电台,播出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看完电影自然有点感想.那头发一丝不乱的政府官员怎么看怎么冷血,想这种情况在咱们天朝肯定不可能发生!噢nonononono我的意思不是说咱们最可爱的人不可能不去救咱们这些屁民我的意思是咱们不可能办起来这样的电台.为什么呢?你们都清楚看看自己的手机铃,想想你爸妈的手机铃,想想你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听到的那些"流行音乐"都是一坨一坨一坨一坨一大坨一大坨的屎啊!!!!利益集团引领的音乐方向-就是那些屎尿不如的烂歌啊!有一个问题我想了很久那些电视彩铃节目播出的那些歌,那种歌词真的有人有脸唱啊!!为毛呢为毛呢??????哦,也可能有的人的大脑回路的波长就是和那些"老公老公我爱你"的歌词相吻合吧.我想起来上次偶尔看电视,看到黄燎原万晓利和其他一帮子人在芒果台搞个谈话.有个人说,现在最愤怒的其实是电台DJ,其他人立马摇头,同时爆出电台如何打歌---有价目表还有套餐.什么狗屁排行榜啊任何一个国内的排行榜,我只要听见就忍不住想---这些货也不怕风大了闪着舌头!当然了,真是欣赏类型的问题的话,人参公鸡是不对的.不对的.我忏悔.每个人都有听烂歌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让自己的大脑沟回平的连苍蝇站上去都劈叉程度的权利!就让那些热爱自由民主和音乐的人在冰冷黑暗的大海上自生自灭吧我想起了我年轻的时候(= =),也曾经能够跟着一整张摇滚专辑在椅子上来回晃动身体,仔细的看那些歌词.我也曾经骑着自行车顶着太阳或者月亮穿过一条条街道,耳朵里塞着的耳机在播放那些真诚的歌词和年轻躁动的声音.虽然现在我只能靠着这么一部电影轻松最多一个下午.如果有什么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让你喜悦.请告诉我,请和我一起摇摆.
开头先顶起豆瓣上一个真相帝的话:一些人能从一些糟糕的文艺作品中窥探出伟大的内涵,这种技能我很嫉妒。
一部本来还不错的娱乐片硬是凑上膜拜供奉的神坛,再回头看看,终究不是个滋味。
这句话是用来评论去年被膜拜的电影《海盗电台》的。
私以为,这是最最最贴切的评语了。
刚刚开始10分钟的时候,我看着光影交错的画面和各种角度各种没必要的镜头只得出了一个结论:难道是一个玩平面的广告人的电影处女作?
但是资料告诉我我是错的。
因为导演是理查德·柯蒂斯。
没错,拍出《诺丁山》的那家伙。
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诺丁山》,却很讨厌这部装逼兮兮的《海盗电台》。
我一直很喜欢英国电影里的一种风格。
那是属于不列颠的味道。
就像《控制》或者是《猜火车》。
又或者是《两只大烟枪》。
但是这部电影除了艳丽的色彩,聘请专门的设计师给一帮美国佬套上最英伦范儿的衣服之外,我的确没有发现更多的made in England,或者只需要在脑门上写上“这就是英格兰”。
没有办法,如果你是拍《诺丁山》这样美国梦的电影,那么你真的成功了。
但是你拍的是一部讲英国摇滚电台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贴着“英国制造”的美国商品。
煽情,做作,关键的是根本看不出来什么是摇滚。
某一天,我看《逃亡乐队》的时候,幡然醒悟到世界上根本没有摇滚乐。
有的只有大众的需求。
人们从来不要什么解放,不要什么革命,没有什么能让所有人放弃现在的一切,不止是那些老顽固们。
人们需要的是口号,一个随时呼喊的口号,这就是人们的精神的鸦片。
而聪明的人--拿着这些口号到处放纵,就像红卫兵们喊着毛爷爷的口号满足内心的破坏欲一样。
世界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不想说太多,对这样一部没有太大张力,也只有靠煽情来让观众忘记前面两个小时的糟乱情节的电影而言,没太多好讲。
对了,关于声画处理技术,太不给力了!
我印象中最完美的是《猜火车》中mark遇见daine的那一刻响起的《atomic》,一部09年的电影竟然比不过13年前。
还讲什么音乐。
一个美貌的姑娘在一个晚上想和一个英伦帅哥做爱,英伦帅哥拿完套套回来发现美貌的姑娘光着躺在一个胖子的怀里--很久以后姑娘突然回到了船上并且和英伦帅哥说她爱他。
这样的电影能看?!
1 不靠谱文青俱乐部!
一群傻逼青年。。。
2不亏是《真爱至上》的导演。。。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BJ单身日记》的编剧3ost牛逼。。。
4government总是家长主义的认为我们会学坏。。。
其实殊不知他们忘了政治课本里的东西,真正的大众文化是广大群众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
5最后的援助,让我这位非摇滚迷也感动无比。。。
高声撕叫。。。
rock's roll6为音乐而生。。。
为摇滚而生的孩子们。。。
我们傻逼过,我们还年轻。。。
7最经典镜头是一船舱的裸女。。。
简直就av现场。。。
8美人还真多,凭什么那胖子爽得最多。。。
9典型的英式幽默,但是what the fuck is 英式幽默,管丫呢,how about it ? then...10影片最后一秒还有剧情。。
如果你还是小孩的是时候。
曾经在深夜听过摇滚电台播着你最喜欢的歌如果你会跟着音乐摇晃。
装着弹吉他的动作发疯如果有个船长长的像傻逼法国人。
老但是依然跟时髦。
有问题都由他来解决。
像个爸爸一样纵容你们做恶如果有个首席主播是一个Fuxking 美国人敢在大气电波中说Fuxk如果有个传奇DJ长的基本和Paul Weller没啥两样。
性感又卖骚有Les。
有Nerd。
有Nut。
有Thick。
有Wanker。
肥但是帅的男人。
你曾经见过他在Hot Fuzz。
他说你不上课Good On Ya.你们充满激情的上班。
充满色情的下班。
一群爱音乐的人猜着心中的偶像。
说着经典的形象。
经典的老造型。
互爆糗事玩YES OR NO。
如果你身处一个country有个傻逼的正腐。
他们办事效率慢。
腐败无能但能让你绝望。
谁不是曾经操过别人的老婆。
谁的老婆又不是曾经被操。
第二天播音却能像什么都不发生般的让人落泪的敬业。
星期六有操不完的女人。
在甲板上打篮球,在桅杆上决战。
全身残废再称兄道弟。
连圣诞节都和他们过。
如果有个如此痴迷于音乐的老爸。
如果你的25million听众无时不刻的围着那该死的音响。
连那或许平时禁欲许久的老处女都在收音机旁卖骚又如果。
明知道要死了。
为了那该死的音乐却不像个coward冷死在海里。
心里默念着Fuck your majesty的敬礼。
那个或许是最后的敬礼。
如果。
'Titanically'。
并看到count说出那句Chicken.听出Beach Boys Wouldn't It Be Nice.如果当Father and Son响起。
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接下来又为儿子父亲换位而傻笑。
Bob掉下去的那一霎那仿佛想到拿了奖的那个动画积木之家。
如果你进水那时候你你直接听出来是The Who的Won't get fooled again.如果你最后不看字幕都听出来David Bowie的Let's Dance并且像Brad Pitt一样扭。
如果你最后的专辑几乎全部都听过了!
如果你也喜欢这英国口音.也爱着怪怪的词.如果你也早操蛋的被剧透了差不多了.如果你也爱无政府主义Welcome aboard,then.
光鲜的外表下只是程式化的堆砌罢了,缺乏一针见血的锐利
最反感这种打着摇滚乐的幌子卖骚骗钱的电影,关于摇滚的电影我基本只看纪录片和个别靠谱的人物传记
着实证明我还没有文艺到这种程度
不是摇滚挂。。。
天呐,这什么男人看了会高潮的狗屁电影啊
实在太crary
歌不错。复古小妞不错
最后他们的粉丝们驾船来营救时,泪奔了~~
大状老板@囿于实务
反正没看下去,怎么摇啊滚啊....
所谓海盗电台也好,死亡诗社也好,都不过是代表了一群人们在教条禁锢下对于自由的追逐和对生活的企盼,理想化的乌托邦。生命不息,摇滚不死。
总觉得男主角好帅啊,喜欢里面乌托邦的感觉。
我觉得没有1个人不认为这是一部烂片吧!
音乐给5个星,发现就是朋克文艺小青年的一部电影,最多就值2星
Rock N'Roll
其实要不是有一堆音乐支撑,其实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
其实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好看。字幕有点恶搞。不过蛮喜欢Bill Nighy,老顽童一个。
娛樂一下就好
PPS在45分时画面跳了一下。我咒骂了一句后去直接verycd下载来看,几个小时后,我看到了被删的那个船舱里酒池肉林的一小段。~~之前看一谈话节目谈60年代,“我们过度相信文化的力量,我们过度相信只要把文化上的旧东西打破了,世界就就会被我们改造了”,所以摇滚永远只是形而上的事物。
很热闹, 但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