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克

Milk,夏菲米克的时代(港),自由大道(台),哈维·米克,牛奶分子

主演:西恩·潘,乔什·布洛林,詹姆斯·弗兰科,迭戈·卢纳,埃米尔·赫斯基,艾丽森·皮尔,丹尼斯·欧哈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米尔克》剧照

米尔克 剧照 NO.1米尔克 剧照 NO.2米尔克 剧照 NO.3米尔克 剧照 NO.4米尔克 剧照 NO.5米尔克 剧照 NO.6米尔克 剧照 NO.13米尔克 剧照 NO.14米尔克 剧照 NO.15米尔克 剧照 NO.16米尔克 剧照 NO.17米尔克 剧照 NO.18米尔克 剧照 NO.19米尔克 剧照 NO.20

《米尔克》剧情介绍

米尔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代表人物之一的同性恋政治家。 1970年,年届不惑事业有成然而感情生活却一路坎坷的小商人米尔克(Sean Penn 西恩•潘 饰),偶然邂逅了年轻英俊的男子斯科特•史密斯(James Franco 詹姆斯•弗兰科 饰),两人迅速陷入热恋,米尔克自此也开始认识到自身真正的性取向。不久他们搬到旧金山卡斯特罗街,合力经营一家摄影器材商店。随着两人恋情的公开化,小店逐渐成为同志们的聚集地,最后扩展到整个街区。 然而同志在当时仍不为公众所接受,他们依然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米尔克有感于此,决心从政,竞选城市监察员,以一己之力推动政府改善同志们的境遇。屡战屡败的米尔克最终获得成功,却也遭到保守势力的责难与攻击…… 本片荣获2009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Sean Penn)和最佳剧本奖、2009独立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南希·德鲁和隐藏的楼梯咖啡公社巨兽防卫企业柯莱特延南洞吻神好汉两个半第十一季环球卫士宏观世界代号叫麻雀闺蜜的品格识骨寻踪第二季恐攻密码战满怀美梦的少年是现实主义者非天非地溟溟左轮手枪莉莉海伦·韦斯特探案集起跑线潜龙夺宝不及格之换爱行不行好好过逃狱兄弟3恋之光1971:音乐改变世界的一年奇门飞甲银河街道最后的王紫川之光明王厄运逃生不敢说爱你

《米尔克》长篇影评

 1 ) 就这样被感动。。。。

老友很早就推荐给我看这个片子下载了很久放在电脑里因为一些凡事总是没有办法静下来心来看前面因为天气实在炎热,我改睡再客厅里使得我在午夜时分可以安静下来欣赏它喜欢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电影觉得那个时候所有的感情都沉淀下来慢慢体会不知道为何一直喜欢看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从第一部蓝宇开始当同龄人觉得恶心的时候我却被里面深刻的纠缠的情感感动的哗哗大哭看到milk,其实它不算是一部同人电影它是一部传记描写了milk的成名到去世的伟大历程让我觉得喜欢的情节是最后他遇害了,他曾经的男友回想起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过40岁生日到了40岁,他突然发现他人生的前40年他没有任何作为他不敢出柜不敢自由生活不敢泄漏自己的真实一面突然间,他明白了他想过得有意义,他要过得不一般他要帮助所有一样和他有同样困惑的人西恩.潘的诠释让我钦佩,看到报道说曾经milk的好友看到他的扮相都吃惊的以为milk重现人间他有孩子般的纯洁,他始终相信美好的感情他坚持自己的梦想他有卓越的政治头脑他也有一个成功男人的霸气是的,如果他没有遇害我相信他一定可以成功真是部不错的片子交错了很多当年的真实画片,milk自己的回忆录还有影片的最后演员和真人的对照照片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惊喜真的不错

 2 ) 米尔克:三十年后仍要黯然心碎

 当哈维·米尔克在地铁站下意识拦住自己未来的情人时,他是多么的风情万种,那羞赧的笑容和深情的眼神,传递出一种带着孤独味道的温暖。

 认识男友斯科特,是他新生命的开始。

恰巧,那天是他四十岁生日。

 之前的岁月一事无成,事业中籍籍无名,生活里又不敢暴露同性恋的身份,活得谨慎而战战兢兢。

曾有过的三段恋情,男友都因受不了无穷无尽的隐藏而有过自杀的念头。

于是面对比他年轻近二十岁的斯科特,他下定决心好好生活。

 那时他不知道未来为了维护这理想中安宁的二人世界,将要走上怎样的道路,付出多大的代价。

那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床上“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五十岁”的玩笑,竟然一语成谶。

 当父母离世,他们又从纽约搬到自由的旧金山后,米尔克终于“出柜”了。

他与斯科特在卡斯特罗街头毫无顾忌地接吻,又无意间将他们的照相铺子经营成为同性恋者聚会的所在。

 原本这样下去就足够幸福了,但七十年代的美国,尽管经历过了60一代的叛逆运动,仍然充满保守和偏见的空气。

同性恋者常被警察质询或逮捕,在酒吧,在公园,甚至在白天的人行道上,以各种莫名的理由。

尤其旧金山,由于同性恋聚集者众,更成为全美“严打”的典范。

 米尔克不断去警局保释自己的朋友,店铺亦因同性恋受歧视被要求多交税款。

这一年是1972年,电视上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正热火朝天,当从市政厅理论回来的米尔克看到司法部长一再固执地称“我想不起来了”,一怒之下去捶打电视机。

“终于到了这么一个时刻,我要么参与,要么闭嘴。

” 四十二岁的米尔克决意参政,竞选旧金山市监事会议员。

他只是为了能与斯科特过上幸福的二人生活,只是希望政府中能有人为同性恋群体说话,却没料到走上这条道路,只能离个人梦想越来越远。

 也许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悖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却发现走上既定道路便与初衷南辕北辙。

米尔克不断地参选、演讲、游行,再也没有空间留给个人生活,斯科特在他败选三次仍不罢手后决意离开,而新男友甚至在自己与政治相比毫无分量的悲观想法下自缢身亡。

 可是,米尔克又确实以个人的努力挽救了更多想自杀的年轻生命。

这大概是一切可被称之为“英雄”的人们曾面对的选择:小我还是大我。

最初可能是为了小我,等你走上追求梦想的道路,等你面对公众们充满渴望的期待,等你因未来的目标隐约可见而不舍放弃,只有选择大我了。

悲壮、孤独,但坚信努力的意义。

 米尔克最终在1978年竞选成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以公开同性恋者身份当选的政府官员。

从政11个月期间,他推动旧金山实现对同性恋实现就业平等的法案,并领导同性恋者打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6号提案——禁止同性恋者担任教师等公众工作。

 一个个奇迹在他手中实现,沉闷偏执的七十年代正逐渐被打破,所有出柜未出柜的同性恋者正在欢呼。

孰料一切戛然而止,米尔克的同僚丹·怀特在市政厅出人意料地将其枪杀,在此之前几分钟他刚刚枪杀了市长。

 丹·怀特的动机到现在也没人搞清楚,有人说因为提案屡被否决政治前途暗淡,有人说他本人正是未出柜的同性恋者,承受不住来自于家庭、宗教和政治三方的压力。

搞笑的是律师为他辩护说,他是因为食用过多垃圾食品导致体内化学物质失衡而失手杀人,被公众嘲笑为“甜点辩护”。

 丹·怀特仅被判了七年徒刑,判决宣布当天,旧金山聚集起三千多人游行暴动。

有记者采访暴动原因,一名参与者说:“告诉大家我们就是甜点吃多了。

” 年仅48岁的米尔克,推进美国同性恋合法的进程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他后来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更成为无数维护同性恋者权益的人景仰之偶像。

 电影导演加斯·范·桑特也是其中之一,在米尔克三十年祭的2008年,他抱着尊敬的心情推出电影《米尔克》。

影片舍弃了他擅长的长镜头、迷幻和非主流,精彩地展现出米尔克四十岁以后的人生及七十年代的美国环境。

主演西恩·潘更是今年奥斯卡影帝的大热门,据说他的扮相与表现令认识米尔克的人以为米尔克借尸还魂。

 《米尔克》于2008年10月底在美国上映,上映期间赶上奥巴马当选,又碰上加州最终通过了禁止同性恋合法婚姻的8号提案。

这三件事大体可以总结为一个主题:少数族群及其合法权益。

 在号称最平等自由的美国,在光鲜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少数族群似乎越来越被关注和维护。

然而那些从未享受过平等自由的人们还在苦苦奋斗,以其艰辛乃至悲壮的现实成为美国梦的巨大嘲讽。

 从6号到8号提案,无数米尔克们整整走过三十年,而追逐梦想的历程还未显露出曙光。

恐怕被拖出来轰轰烈烈纪念的哈维·米尔克也要在九泉之下黯然心碎了。

 3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根据真实的历史改编而成的电影,总显得厚重些,情节也较经得起推敲。

我并没有真的接触过同性恋,所以说不好万一哪天相遇,自己会做出何种反应,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我会相对自然的看待。

性取向是个大问题,尤其当这个问题还和人为的伦理观念相统一时,你和大多数人不同,就意味着‘你出了问题,你有病’。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那么,每一种人呢?

要有历史,就得被他人知道,被他人知道就得‘出柜’,于是Milk出柜了,并且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出柜’大军。

事实是,你‘出柜’了,你就是个同性恋,你就与他人不同。

所以,出不‘出柜’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还是个大问题。

个人觉得,‘革命尚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4 )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看过,想哭。

应该是被片尾街巷上成千上万手捧蜡烛的人感动了,听着耳边很平实很坚定的男声说着:“I would want five, ten, a hundred, a thousand to rise.”然后镜头扯远,一条街巷蔓延成烛光的海洋。

许是希望,以这样强大的力量超越了其他。

“I know you can't live on hope alone, but without hope,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Milk四十岁之后的生活,就是为了希望。

印象很深是他和Scott的争吵,Scott怒斥他曾经是藏得最深柜的gay,而现在却一次次地呼吁着所有人出柜。

就是在那一瞬间猛地懂得Milk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没有人希望被歧视,被鄙夷,但大多数人选择藏起自己,以伪装来换取一个暂时平和的假象,而Milk则要毫不留情地摧毁这世上的其他人自以为是的信仰,他向那守旧的、陈腐的世界下了战书,执意要掀开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战争的帷幕。

他希望自己能被当作正常人,享有权利、被尊重,而他追寻希望的方式不是掩盖,而是以一种无比坦然的态度昭告天下他所身处的群体和这世界上其他人没有任何差异,同样享有被尊重,理解的权利。

当你对某些事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你就不会大惊小怪什么,当某些群体强大到你无法忽视,无法匹敌,就如同这自然界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规律一样,你要么作为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腐朽的思想代表灭亡,要么接受、妥协,以和平共处的方式继续生活。

不会说豪言壮语的话,所以文字会在此刻拙劣得可怕,那心里澎湃的波澜,此刻竟无语凝噎。

然而还是不能不说Milk和Scott的感情,看到心痛的情感。

时光流转,有一份真情抽离一切繁华之外,只剩一份铅华洗尽的安然。

即使这世界在身边飞速流逝,总有一个人的容颜你这辈子无法忘记,叫作刻骨铭心。

他会在生日会上说想念他,然后吻他,再落寞地离开;他会在他失去爱人时陪在他身边,安慰他;他会在他的辩论中坐在第一排,我想这将是个许多年无法忘却的镜头,他只是坐在那里,眼中却有我读不懂化不开的深情。

然后他给他打电话,让他看日出,然后他说:“I'm proud of you, Harvey,"。

我想这是那句他从四十岁生日就开始等待的话。

所以才有力量看他痛彻心肺的死亡,因为他得到的是超越生命的感情,更足已超越死亡。

如果,那些被某些人唾弃的,鄙夷的事物,却有他们穷其一生都寻找不到的温暖与纯净,那只能说他们自己才是那些虚伪,恶劣的生物。

如果,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正统意味着欺骗与背叛,那我愿得一心人与我携手逆流而行,白首不相离……

 5 ) 這些可人兒啊

首先声明,我不是腐女。

对于男男BL的场面,我一般是看不下去,多半不得不看的時候也是眼睛转向别处。

没有歧视,只不过隐约觉得他们也许会疼。

从汤姆汉克斯到李安到潘,特别是8号法案通过之后,这样的得奖显得特别有意义。

对于倒退的如此的保守派,即便是活到现在,Milk断然也是会老泪纵横。

不是,估计是轮到他拿枪杀人了。

Sean把Milk的风情万种表现出来了,当然神似也得形似。

不过,总是觉得他稍欠意味,不知是那种风韵,还是因为对他的印象已经定型,又抑或是无形中把Milk想象的太过伟岸(众人已经连他是同性恋中的马丁路德金都提出来了,唉,有必要么)。

我就是commie, homo-loving sons-of-guns,非常庆幸自己在性观念和爱情观成熟的时候成长在重庆。

和美国南部相比,中国南方要开放太多。

老师肆无忌惮的在课堂上告诉大家哪些是GAY BAR,然后鼓吹你去了解一下。

而走过希尔顿天桥时候遇上的一对对忧郁的眼睛,更忧郁的是,那些眼睛是不看我的,哈哈这幽怨不是因为什么物竞天择的落败,而是,这些弯弯中确实太多才华了!

因为过多的邻苯二甲酸盐,导致现在雄性激素的发育受到影响,这也可能和现在很多直男也出现阴柔的表征相关吧,不过,这又何妨?

想想Milk,又想想那一众可人儿,觉得世界也未尝不因此而变得更多彩。

虽然没有走过卡斯特罗街,但是听迈克细说那风起云涌的年代,也相信夏菲米克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振聋发聩。

自古有少爷和书童之恋,也有雅典学园的师生爱慕,到了现代却徒然更多桎梏,觉得悲凉。

仔细想想,女孩是真的喜欢受的,这个原因我一直没有想明白。

为什么呢?

这种喜欢不同于喜欢直男的感情,又超越了朋友的无私,其实很微妙。

他们可以和我们一鼻子出气的呛声老女人的暴殄天物,可以一起看张爱玲小说的丝丝入扣,或者对着摄影机说“红楼大噩梦”。

哈哈哈哈哈哈有时看他们无所畏惧的表现出的尖酸刻薄,觉得释放了自己,也更加珍惜他们。

他们能打破别人眼光的牢笼,不必装成男人的正人君子和道貌岸然,然后也不需要具备女人的贤良淑德和故作矜持,是不是很快意人生呢?

至于Milk高呼的出柜,可能因为影片拍得太具煽动性,我也转变了想法。

原来我认为同性恋婚姻立法是不太需要的,出柜也不是很必须的,因为你看待这段感情犹如婚姻,那就不需要那张纸给你画押,何况在中国立法也没有什么实际效力。

但正如Milk他们秉承的理念,没有宽容的环境让他们出柜,那就需要一纸法文来昭告天下,你,不能歧视我,不能阻挠我!

究竟有多少人因此而结了婚,倒是次要。

所以立法意图不以法的最终适用效率来判定是正确的。

目前为止,我所知道和认识的所有GAY和LES中,出柜的绝对比不出柜的过的幸福的多。

很多时候,牢笼的坚固程度和打破它的决心成反比。

不过,不管出不出,自我认可是绝对重要的。

不管是因为基因搭错线,还是妈妈接触了太多邻苯二甲酸盐,或者从小在女人堆里长,都无所谓。

想违心的时候,想想Milk吧。

毕竟,人无法取悦所有人,至少要让自己开心。

还好男人多数还是以貌取人的,还是下半身思考的,不然,女人啊,你们是敌不过这些可人儿了。

PS:呃,林奕华、迈克、张国荣、蔡康永、亲爱的Fry大叔、阿苏(啊,不是不是,哈哈哈)、欧阳叔叔(我一直怀疑他是不是咧?

),差不多是我倾慕的人里的80%了。。。。。。。。

 6 ) Milk:一点杂感(好长,而且ms把五部提名片一起剧透了)

Milk看了很久了,但一直都没有review,原因在于,其实我挺喜欢这个电影,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一时间又不知从何说起。

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喜欢它,其实在5部最佳电影提名片里面,它算是没有什么特色的。

在叙事上,不像《本杰明巴顿奇事》有个奇幻的“年龄逆行”的套子(虽然我觉得这个套子很失败),也不像《贫民窟百万富翁》那样,用“百万富翁”中那些五花八门的题目,来串连起一个印度底层少年的生活经历,叙述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生活悲喜剧。

Milk算是一部用非常简单的叙事技巧展开的传记片,甚至,电影一开始,就给了热爱悬念的观众当头一棒,在片名出来之前,基本上就把整个电影浓缩进去了:用2分钟了解当年同性恋与社会的种种冲突,用1分钟认识Harvey Milk本人,听他预录自己的遗言,看他政治活动的片断,然后,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主角的结局,他死了。

(好像麦太讲故事:从前有个小朋友,佢係gay嘅,佢搞政治,最后,佢死咗……)然后,我们跟着这个男人走下地铁,开始回顾他的一生,不,后半生。

他剧中的生命,从39岁开始。

而这一生基本上都是顺序展开的,依次叙述生涯中几次大的政治事件,开店,成为同性恋社区中心,参政,参选失败,参选成功,成功反击6号提案,被杀。

其中加入两段爱情, 穿插遗言的片断。

非常朴实的技巧。

论画面,这里完全没有本杰明巴顿奇事那种精致得有点梦幻的画面,也没有贫民窟百万富翁那种很富有动感的流畅风格的画面,Milk的画面非常纪录片风格,运用了不少历史真实的镜头,电影的画面也保留了那种70年代的感觉。

拿它跟Frost/Nixon比较,倒是很有意思,虽然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但是Frost/Nixon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艺术片而不是政治片,很多细节可以拿出来细细分析、玩赏。

而Milk中当然也有不少值得回味的细节,不过更多是用来煽情的(好吧,煽情在这里不能算贬义),比如说,Milk被枪杀的前一天晚上看了歌剧《托斯卡》,心有所感,半夜打电话给Scott,俩人互诉衷情,而转眼之间,Milk在办公室被枪杀,透过玻璃,叠印出对面的《托斯卡》海报,然后闪回到与Scott初遇那个晚上,关于50岁的那个戏言,仿佛一语成谶,令人唏嘘不已。

(说到玻璃,很有意思的倒是Milk和Frost/Nixon都很喜欢利用玻璃,Milk有不少镜头是透过玻璃拍过去的,而Frost/Nixon中,无论是Frost还是Nixon,俩人都常常透过玻璃观察对方。

)从演员的角度比较这两部电影也很有意思,迈克以“活见鬼”来评论两片主角, 这位声称曾经客串演出过Milk 结尾那场当年悼念被枪杀的市长与议员的烛光游行的现场目击者说道:“辛潘的演繹令我這種現場目擊者驚出一身冷汗,因為太接近「活見鬼」,氣質表情以至舉手投足都幾可亂真。

電視新聞片段,昏花的淚眼乾脆真假不分,不知道吉斯雲遜開倉剪輯了歷史紀錄,還是潘先生發功做了乩童。

”而评论Frank Langella 则谓:“這與朗基拿的寫意取向南轅北轍,見他一出鏡我也禁不住嘀咕活見鬼,怪導演找來完全不像的人扮家喻戶曉的尼克遜,加上對手由頭到腳不離不棄東尼貝爾而缺乏大衞科士特韻味,很難不打定輸數。

但越看越敬佩,覺得老戲骨神乎其技,超越軀體的限制直搗人物靈魂,演活了殃國禍民的奸狡大話精。

”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到两片的不同取向,那些拿Frost/Nixon当政治片看的,其实看走眼了。

倒是Milk,还原一段 同性恋争取权利的历史,还原Harvey Milk作为政治运动家的生涯。

从这个意义上说,Milk 才更像一部政治片。

同是涉及到同性爱情,Milk中的爱情跟当年大名鼎鼎的断背山真是大相径庭, 果然李安很东方,Jack与Ennis,放羊再放羊之后,依然是欲语还休,哪里比得上Milk与Scott,地铁站中一轮挑逗之后,马上肉帛相见,水乳交融,乃至付上一生的情感纠葛。

再看另一位“Mrs Milk”,连人家名字都还没叫上,就口口声声“我爱你”,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

看得我这个东方保守派瞠目结舌,慨叹这个世界真危险……(还是“贵圈真乱”?

)小跑题一下,是不是非传统浪漫爱情故事中的主角都那么急色,像The Reader里面,35岁女电车售票员与15岁少年的爱欲交缠同样看得我目瞪口呆,原来仅仅是上门道谢,也会有即刻演变成干柴烈火的危险啊……相反地,我们可怜的Wall·E想拉个小手都那么困难……哎呀,跑得太远了,赶快回来,不仅感情发展速度不能同日而语,连“斗争”策略都那么地截然相反,我过去说过,李安最东方之处,是他让主流社会接受这个故事的方式——“两个男子,也可以和一男一女一样,爱得感天动地,天长地久”,把同性恋融入到异性恋的“正常”感情生活里。

但是Harvey Milk不一样,面对歧视性的法案,其他人的策略是从人权的角度去反对,而Milk却不然,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法案分明针对的、伤害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躲躲闪闪,于是他号召同性恋者出柜,公开与对手辩论,甚至耍小手腕,让助手发动游行,然后自己在暴乱边缘出面调停。

东西方的差异,或许在于此,不知哪种方式更好,不过后者显然更爽,尤其是看到那个小孩子一样的Cleve Jones,在游行队伍里面上窜下跳,喊着口号Civil right or Civil War,Gay right Now,让我这种潜在破坏分子很是激动了一回。

而反6号提案成功之后,Milk接到的那个电话,又很让人意外与感动。

Harvey Milk其实远非完人,强求别人出柜其实让我有点不舒服,而小耍政治手腕,与Dan White的讨价还价,也有点政客味道,但是,他给了很多人一个希望,也许很多人就像那个坐轮椅的小男孩那样,因而改变了一生,所以在他死后,才那么多人走上街头,点起蜡烛。

他的演讲,他的遗言,其实都不过讲述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平等,勇气,希望,只是,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东西,所以,这些最普通的东西,才显得那么珍贵。

PS:奥斯卡猜想:最佳电影大概是没戏了,这个题材有点争议,而且对手也确实很强。

除了“本杰明巴顿”,谁拿我都没意见……最佳男主:Sean Penn跟Frank Langella谁拿我都没意见,但是,不要是Mickey Rourke吧……虽然Wrestler我没看。

小绿魔James Franco 演Scott Smith我硬是没认出来,完全两个人的样子,他的Scott Smith演得很好,很喜欢他跟Milk在一起的段落:发脾气的,温馨的,隐忍的,都很细腻。

为什么没有提名男配呢……反倒是那个神经兮兮的Dan White被提名了。

好吧,我同意不管谁提名都是陪跑的……其实这个戏很多配角都演得很好,应该提个集体表演奖……PPS: 忘记说了,配乐用了好多《托斯卡》选段,Scott Smith在Milk再度参选的时候忍无可忍,收拾包袱离开,配的是《星光灿烂》,好有感觉。

后来去找OST,竟然发现配乐的是Danny Elfman,不过Ost听起来倒是没多大意思,只是有一些段落确实很Danny Elfman就是了。

PPPS:啊,终于拿了最佳原创剧本。

最大惊喜是Sean Penn拿了最佳男主角,Great!

 7 ) 若我为gay

我可能比较害羞,可能内向,可能幽默大方,可能沉默寡言。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是gay么?

我不清楚。

我可能会怀疑我身边的朋友,可能会一眼看穿某人的心思,可能我可能知悉万物的轨迹。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是gay么?

我不清楚。

我知道的是,或许,我会用另外一种眼光看这个世界,我会异于“常人”,我会拥有别人没有的特质,我或许会唱不一样的旋律,或许会舞不同的舞蹈,或许因为我是gay。

可这又怎样。

我是gay,我或许试图隐藏过这一点,也或许在某个时刻急切地想与人分享我的生活,我说不定会想大声地冲着街道嚷嚷,我是个gay,我是同性恋,我爱我身边的男人。

我说不定会质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已久的美它究竟是不是美,我或许会自问那些异性的爱究竟算不算爱,我也有可能会觉得我究竟是不是个应该存在的人,我与身边所有的“正常人”差别何处,我与这世界运转的规则有何不符。

可是,我既然认定了我是个gay,我就要好好做一个同性恋者。

这不是职业不是称号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巧克力棒,这是我的生活,也是我生存下去的依靠。

说不定那些草地应该是蓝色的,说不定这片天空是紫色的,说不定花朵儿应该散发着朱古力的味道,说不定所有的姑娘其实应该是短头发。

若我为gay,我则要走一遭自己的生活,我有理由也有准备去无视那些他人奇异的目光,我也有理由因为不被承认而感到愤怒。

我有激情我有信仰我有我自己应该享有的自尊。

其实我想说的是,若我为gay,我应该和所有的异性恋一样,拥有我独有的生活,即使你们没有,我也要有。

 8 ) [米尔克]和米尔克

电影[米尔克]的开始,1978年的某一天,穿戴整齐的哈维·米尔克正用录音机保存自己的遗言。

对同性恋权利的争取,使死亡跟他若即若离。

先前的黑片纪录片片断已经勾勒出当时的情况,同性恋被视作社会的异数,他们的聚会被警察打扰,突然出现的摄像机令他们颜面尽失。

米尔克可以说应时而生,以对自由和平等的信念支持,用合乎法律的方法去为自己和更多人争取空间、权利。

在他的喃喃自语之间,不断插入他的讲演片断,直到最后的真实影像,斯时他已经与市长一同遇刺身亡。

潘影帝带来的米尔克,能将同性恋者、温柔的爱人、渴望得到承认的社会活动者和狡诈的政客集于一身。

这个复杂的人物明白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勇敢到置死亡威胁于不顾,却总能记住自己的热情所在,借此保留最后一线勇气。

最后他并没有直接因自己的事业而死,却被不明不白的政治斗争而吞噬,这真说不上是幸运还是不幸。

[米尔克]与桑特的第一部影片[邪恶的夜晚]非常相像,以轻盈和不羁的方式去纪录一段悲喜交加的经历,无处不充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旧金山的卡斯特罗街为米尔克提供了一个较宽松的所在,事实上,社会边缘人群如同性恋者、嬉皮士的大量涌入早已经令世居此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后裔困扰不堪。

米尔克凭着不枉费人生的冲动,以及爱人和朋友的支持成为“卡斯特罗街市长”,进而试图参与政治活动,竞选市监察员(supervisor)。

此时,尽管并非本意,同性恋者对警察的反抗往往演变成暴力冲突。

在米尔克的努力下,凭着对平等的坚信,边缘人群的反抗终于逐渐演化成有组织的和平方式。

米尔克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政治中少不了尔虞我诈、背叛和讹诈,从他决心以“机器中的一员”身份去争取同性恋者权益时,其结局就已经注定。

米尔克绝非完人,重要的是清楚自己之所欲,并尽量的义无反顾。

在影片里,Don White最后的杀人似乎是“无因的反抗”。

事业、家庭和信仰的危机,都不足以完满地解释他的极端行为。

他和米尔克的关系亦敌亦友,同性恋者的成功和米尔克的“背叛”,与深存于心的偏见混合、发酵,似乎都是悲剧的催化剂。

尽管有纪录片[哈维·米尔克的时代]珠玉在前,眼下的传记电影[米尔克]仍然值得关注。

大量纪录片片断和新闻报导的加入,使本片“真假莫辨”,这一点跟[二十四城记]异曲同工。

这个米尔克游走在“真假”之间,不致于因为其事业被神化,也不会因为纯粹的个人视角而流于自怨自艾。

“事实”与表演的切换,保留了一份思考的空间。

作为出柜政治家,米尔克成为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象征。

他的劲敌,保守派歌手Anita Bryant仍然不遗余力地伸张“上帝旨意”,打压同性恋者权利。

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当年她大力推广的各种歧视同性恋者法案正在逐渐受到淘汰。

譬如影片中着重指出的Dade郡,在1998年终于否定掉了歧视同性恋者的法案。

造化弄人,B老师在1980年经历了婚姻失败,乃正统基督徒的奇耻大辱,也结结实实地受到了启示。

真是黑夜给了她黑色的眼睛,在生活陷于困顿后,她的女性意识大为觉醒,开始关注女性问题。

同样悲剧的是,Bryant最后几乎一事无成,还陷于破产的窘境,政治活动到底把她也给毁掉了。

现在她一心做慈善,对从前的姿态也有悔意,可是似乎对同性恋还是无甚好感。

实际早在1977年(米尔克遇刺以前),B老师就在衣阿华州府Des Moines被同性恋活动者盖脸赏了一个水果派,予以表彰。

影片里没有这段,不过米尔克和爱人Scott倒是有类似的戏谑。

社会该如何保障文化多元,如何推进公平,如何认识歧视,都是应当善加考虑的问题。

话说回来,如果公众人物能多被苹果派之类好吃好玩的东西“表彰”,倒也是个好的开始。

如果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下来,回去想想自己究竟哪里做的不妥贴,那就再好不过。

PS:在我们国家,即使同性恋已经不复作为刑事罪,想想当年王小波、李银河夫妇试图研究同性恋时,受到的压力,也不怎么能乐观起来。

再想想今天的“绿霸”,听说在违禁选项里也有同性恋这一项,就大体可以猜出“庙堂”的态度了。

这期《南方周末》A6版有关于出柜大学生的报道,值得一看,好歹能乐观一点。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1962110/

 9 ) 死于“史前”

时隔17年,这是Gus Van Sant再次执导同志题材的电影。

第一次他成就了River Phoenix的永恒,“黄风车,颤抖眼睛,38口径枪,你和我,逃走。

”青春的欲言又止被铭刻在多少少年心头,每个同志心头都有一个Idaho。

这一次他借着Sean Penn,抛出了一段“史前史”,借着前几天读Sontag《AIDS and its Metaphors》的后劲儿,看这部新鲜的电影,好像刚刚好。

如果Milk活过83年,不知道他最后是会死于同僚的枪下还是被称为“同性恋癌症”的艾滋病?

以艾滋病的发现为界限,同志的世界乃至整个世界被再次一分为二,从这点来看,我甚至庆幸Milk死于“史前”,也许过了这个界限,Milk的故事可能就会被迅速地淹没在米歇尔福柯和基斯哈林的另一种激进中。

影片开头的黑白纪录很耐人寻味:这是真的!

条子会去gay bar抓同性恋!

镜头下那些衣冠楚楚的小尤物跟老尤物们,一个个眼神战战兢兢,用手挡脸,没有恼羞没有对抗,像被腌好的咸鱼般被推搡入狭小的警车带走,这个夜晚终于太平了……尊严哪儿去了?

自诩人权平等的神话起码在那时的美国是不成立的,现在……哦,今晚是周六,工体西路的DES应该正红火,不管你喜不喜欢,但是那里有百态,条子也不会来抄家。

拿“史前”的历史做比较,中国的中古时期对同性恋的问题似乎非常开明,断袖分桃书童戏子……让人浮想联翩。

而与之对应的西方中世纪——直接烧死!

所以这个态度换到20世纪60、70年代,给几棍子、在夜间的小巷子里捅你几刀,已经算很大的进步了。

此种粗暴的根源和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的原因相同——新教伦理,新移民当自强不仅仅表现在如饥似渴的经济扩张中,家庭观念的巩固为这个国家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的“高级”人口,在这样的一派祥和下,同性恋无疑是最不和谐的音符,没有生产就没有道德,盎格鲁-撒克逊的后裔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国家发生。

所以粗暴在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断绝,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借着方兴未艾的摇滚、嬉皮、反战、大麻、女权运动的劲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上街头,振臂狂呼:GAY RIGHTS NOW!

因为他们很坦荡。

本来可以一直这样坦荡下去,直到取得胜利,因为同性恋没有“辫子”。

新教伦理在追求自由市场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它衍生的副产物是个人自由,这与它倡导的稳定家庭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这是它一直理亏的地方。

所以这场实打实的、针锋相对的政治激进运动本来可以在英雄主义的光芒下画上圆满的句号,并且,无论Milk死没死,他都应该是这场运动的号角——直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出现为止。

AIDS最初被发现于一些同性恋人群中,那些患病的人消瘦、溃烂、呼吸衰竭,死相可谓惨烈,他们死于免疫系统全线崩溃所造成的各种并发症——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免疫细胞,并且复制、扩散,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丧失,这个时侯,一个感冒就能致命。

当艾滋病被第一时间和同性恋联系在一起时,这个隐喻就再也没有在人们的观念里消退: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

而这个惩罚又因为他们被扩散到了那些“无辜”的人群,整个世界都会因为这个而灭亡。

站在道德正确一方的人们自动将台面上针锋相对的斗争转入了象征领域,这个象征太可怕了,它瞬间瓦解了同性恋人群心理的坦荡,自觉将群体归入了“不仁不义”的境地,理亏接着词穷,这场胜利一半的战斗不战而败。

真的是这样么?

我当然无法彻底解惑,但是客观上(我不想用科学这个词,因为科学同样受隐喻左右)一个HIV阴性的男人和一个HIV阴性的女人同一个HIV呈阳性的男人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做爱,他们的感染几率是相同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避孕套”被唤为“安全套”,语词变迁的背后更多的是功能和意识形态的驱动和影响,“安全”除了“避孕”之外还有“避病”的意思,不管男女,这是公平的。

艾滋病的隐喻就这样在人群中挥之不去了,病毒侵入人体的方式像一种“攻城战”,而医学对待疾病的方式就像一场“反击战”,只是反击的对象在无声无息中从病毒被偷换成了病人本身。

在和艾滋病的这场战争中,伦理“把战争转化为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动员的时机……用于一切形式的、其目的是打败'敌人'的那些改善运动”。

再也没有振臂高呼“GAY RIGHTS NOW”的穿梭于街垒的肉搏勇士,而只剩下在文化象征领域一记记刺入“权力-话语”机制心脏的乌托邦战士。

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那般复杂,各种盘根交错的表象背后潜藏的是某些从来就没有改变也不打算改变的噬人本质,隐喻切实地围绕在我们周围,而本质却像幽灵般时隐时现。

我还是庆幸Milk死于“史前”,因为之后的路上不止荆棘密布,而且到处是食人树,这时候,“单纯”不再是一种引导你奔向胜利曙光的好品质,反而会在你不断振臂时拉开你与真实的距离,不知最后他是否看着远去的太阳疲惫地倒向土地,却还不知那太阳也只是空气折射的幻影。

Milk这样的英雄只会出现在艾滋病出现以前,也只有在艾滋病出现以前他才算是英雄,整个人类命运的阴霾被笼罩在他们身上之后,坦荡被自怨自艾取代,对比着看看那部《长期伙伴》,或者就知道,他们承受的是什么。

 10 ) You Have to Give People Hope

本文与其说是我对于这部伟大的电影的评论,倒不如说是我观后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以及感悟。

18岁的时候,我从中国来到旧金山,这个北加州美丽的海港城市,我在这里一住就是很多年。

旧金山的一切都是色彩斑斓的: 红色的金门桥(golden gate bridge),蓝色的海湾(bay area),绿色的金门公园(golden gate park),褐色的双峰(twin peak),六色的彩红旗(rainbow banner),五光十色的市场街(market street)...... 在市场街的西南角,靠近市政广场的第5区,垂直于Castro St.有一面没有人会错过的庞大的彩红旗所象征着同性恋社区。

在这里,在几乎整一条Castro St.上,家家户户的门前,商店和附近的住宅门口,都有一面小型的彩红旗,象征着房屋主人的身份。

以至于,在大学文学史的课本里,当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们描述到这些个坐落于第5区的六棱型窗户的免于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维多利亚式别墅屋时,也会用它们来代表美国的同性恋文化。

这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从封建的家庭中逃脱出来,从美国的各个角落里逃脱出来,躲避到这一个海角天涯,躲避到一起,直到七十年代,他们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于是他们在这里把自由的号角吹响,将北加州的阳光和雨露,润泽到每个信仰自由和民主的人心里。

而为他们吹响了号角的这一位勇士,正是本片的主角,Harvey Milk。

旧金山有一个白人笑话。

1/3的旧金山市民是亚裔,1/3是非裔和拉丁裔,其余1/3是同性恋。

她是美国非主流和叛逆者的总部。

不仅如片中所说,是全美第一个选举了同性恋当选为市议员的城市,也是全美第一个大麻合法化,以及全美第一个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城市。

用Sean Penn的话来说,You commie, homo-loving sons-of-guns,就是再好也不过的来形容旧金山的市民了。

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市议会议长Tom Ammiano就是一名同性恋,Harvey Milk种的种子,最终在这里开出了美艳的花。

这部影片让我震惊于我对于这个城市的陌生。

也许我只是跟很多无知的人一样,在万圣节夜晚穿着变装来到Castro St.参加聚集了全市人民的变装大舞会,或者和其他一些无聊的人一样只是在寻求刺激时到这里来寻找一个同性恋酒吧一睹其中风采。

而对于历史上这一段腥风血雨却一无所知。

我只看到这些人旁若无人地在街上拥吻,只听到两个同性恋的教授教导我的微积分,只读到一些个同样是同性恋的文学史教授教导的论文或者诗歌,自以为也沾染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气息,足以自称为一个San Franciscan。

然后我来到了洛衫矶,同样润泽了加州丰润的阳光和雨露的南部大都市,以及与她左近的Orange County(橙县,既片中所说加州最为保守的地区)。

相比旧金山人穿着的色调单一灰暗,南加州的蓝天碧海纸醉金迷,让这里的人们都衣着光鲜亮丽。

我在这里接触了上帝和圣经,在这些衣着光鲜的人群里,却也聆听和受教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腐朽和封建。

Sean Penn在Kodak Theater授奖时如是说:And finally, for those, two last finallies, for those who saw the signs of hatred as our cars drove in tonight, I think that it is a good time for those who voted for the ban against gay marriage to sit and reflect and anticipate their great shame and the shame in their grandchildren's eyes if they continue that way of support. We've got to have equal rights for everyone. 回忆去年11月4日选举的那一个早上我在认为与自己无关痛痒的Prop.8选案上投赞成的那一霎那,我的灵魂是可耻的。

我被那些所谓的虔诚的信徒包括我的至亲至友所唬住了,认为在这个议案上投反对票就等于为自己预定了下地狱的直达车票。

他们认为,这个议案在并没有剥夺同性恋任何权益的同时,只是捍卫了“婚姻”这一在宗教中具有神圣意义的字眼的定义。

它是仅应存在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信约。

而同性恋的法定结合方式"civil union"在美国享有和婚姻家庭同样的权益。

当我看了本片而热泪盈眶后,我知道自己当时愚蠢得有多离谱。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人为了捍卫一个字眼而去剥夺其他人对于它享有的权利,那么他们与剥夺了他人其它权利之间又有什么分别,与纳粹或者种族主义者又有什么区别,与那些我曾经鄙视和不屑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这个法案终将会在美国最为自由派的加州再次出台,就如同影片中Harvey Milk为竞选第5区的Supervisor而不懈努力一样,而这一次我不会再无关痛痒于我的政治信仰。

正如片中集会时Harvey Milk所说,每个人都应该给他人以希望。

下面我摘录一段Harvey Milk生前精彩的演讲稿的内容与大家分享:I can't forget the looks on faces of people who've lost hope. Be they gay, be they seniors, be they blacks looking for an almost-impossilbe job, be they Latins trying to explain their problems and aspirations in a tongue that's foreign to them. I personally will never forget that 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buildings. I use the word "I" because I'm proud. I stand here tonight in front of my gay sisters, brothers and friends because I'm proud of you. I think it's time that we have many legislators who are gay and proud of that fact and do not have to remain in the closet. I think that a gay person, up-front, will not walk away from a responsibility and be afraid of being tossed out of office. After Dade County, I walked among the angry and the frustrated night after night and I looked at their faces. And in San Francisco, three days before Gay Pride Day, a person was killed just because he was gay. And that night, I walked among the sad and the frustrated at City Hall in San Francisco and later that night as they lit candles on Castro Street and stood in silence, reaching out for some symbolic thing that would give them hope. These were strong people, whose faces I knew from the shop, the streets, meetings and people who I never saw before but I knew. They were strong, but even they needed hope.And the young gay people in the Altoona, Pennsylvanias and the Richmond, Minnesotas who are coming out and hear Anita Bryant on television and her story. The only thing they have to look forward to is hope. And you have to give them hope. Hope for a better world, hope for a better tomorrow, hope for a better place to come to if the pressures at home are too great. Hope that all will be all right. Without hope, not only gays, but the blacks, the seniors, the handicapped, the us'es, the us'es will give up. And if you help elect to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other offices, more gay people, that gives a green light to all who feel disenfranchised, a green light to move forward. It means hope to a nation that has given up, because if a gay person makes it, the doors are open to everyone.So if there is a message I have to give, it is that I've found one overriding thing about my personal election, it's the fact that if a gay person can be elected, it's a green light. And you and you and you, you have to give people hope. Thank you very much. updated on 10/26/2009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今天HBO开始播Milk, 我就又看一遍。

有一些电影是如此的动人心魄,它们使我的手指不忍去触摸遥控器上的橡胶按钮。

这半个世纪以来,旧金山出了不少传奇的政客。

从前国防部长Robert McNamara到老妖婆#1 Nancy Pelosi, #2 Dianne Feinstein. 但是如果不出意外,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也不会有出同名电影的机会了。

幸运的Dianne Feinstein在本片中有大概10秒的镜头--作为宣布Harvey Milk死亡的发言人(当时她是 President of the San Francisco Board of Supervisors)。

然而如果没有得到刺客Dan White的"一臂之力",也许今天的Harvey Milk就是老妖婆#3。

那么这位白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如何从一名"all-American boy"转变为“the most hated man in San Francisco's history”的呢?

请大家务必阅读他在维基百科的条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Dan_White,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曲折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有很多内容是电影当中未能提及的。

以下是我的中文梗概:白先生在高中是全班第一的毕业生。

他在越战中服役直到1972年退伍。

之后他成为一名警察,在离任前他制止了另一名警察企图对双手被拷的某黑人囚犯的殴打。

然后他成为了一名消防员,期间他成功的将一名妇女与她的小孩从正在着火的7层楼公寓中救出。

于是旧金山地方报纸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影片中提到过该报广告并支持Milk参选市议员)赞颂他为"an all-American boy"。

参选市议员时纽约时报称他所代表的第8选区大部分是排斥正不断壮大中的同性恋社区的中产阶级白人。

白先生视自己为议会中家庭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守护者,是反对同性恋、大麻吸食者以及犬儒主义者的先锋。

其中有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当时的天主教会提议在第8选区内建立一个社区监狱用来禁闭那些杀人纵火以及强奸犯。

白先生严词反对,但米克尔却支持教会。

其余直到刺杀的部分电影都描述的很明白了,特别是白和米克尔还有过一段关系融洽的时期(米克尔是仅被白邀请参加其新生儿洗礼仪式的三名议员之一)。

白的法庭诉讼是另外一个戏剧化的看点所在,经过几位白的心理医生的强有力的证明,他在案发时患有严重的抑郁障碍,因此罪名由谋杀而减低致故意杀人(注意这里不同于中国法律当中的故意杀人罪,而几乎等同于过失杀人),只判七年。

五年后他被假释到洛杉矶,而后他返回旧金山居住(时任市长的Dianne Feinstein担心他的安全劝他不要返回)。

两年后白在自家车库中用煤气自杀,车里的磁带播放着Paddy Reilly翻版的The Town I Loved So Well。

另外一个由白的法庭诉讼而诞生的词组叫做"Twinkie defense":当时他的心理医生出示他患有抑郁症的证据之一是,得病前白是位健康饮食者,而病后他开始大量服用垃圾食品,包括Twinkie和可口可乐。

Now, that would be another great movie for hollywood.

《米尔克》短评

OMG,太有力量太有煽动性了

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最近都没看电影,看本片居然睡着了。心情不好,看电影也不爽,再加上sb字幕,我实在是看不下去。有点像看断背山时的感觉,怎么都不能入戏。以后同性恋题材还是少看些吧。

8分钟前
  • yadiel
  • 还行

演员长的太贱了。

11分钟前
  • 次非
  • 还行

bravery.

13分钟前
  • 葛奴乙的香水
  • 推荐

一個英雄一般的政治家。是他給了世人以希望。

16分钟前
  • 齊楊森
  • 推荐

政治色彩,坚持看

19分钟前
  • Miss Yo
  • 较差

无感,故事讲得没什么吸引力,始终觉得就是把这个人的生涯挑点重点讲一下,剧情很跳,没感觉到他拉票付出了多少艰辛,所以投票成功的时候我也不会替主角兴奋。然后为什么没有记者采访同志呢?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记者在乎同志的心声吗?

23分钟前
  • 苍山古井空对月
  • 较差

一位伟大的同志。

28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不想假装宽容 ,为爱抛弃一切这种自私的话还是少说为妙,当然MILK还是很伟大的。

29分钟前
  • Apocrypha
  • 还行

不喜欢

31分钟前
  • Mor
  • 还行

哈维•米尔克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代表人物之一的同性恋政治家。2009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Sean Penn)和最佳剧本奖

32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唉,和芬奇一样,个性导演也不个性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迷上James Franco了~~~~

35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难看

39分钟前
  • 豆友214383871
  • 较差

impressive gaypower

44分钟前
  • 积木
  • 推荐

米克尔的精神很值得称道……民主,貌似离我们太远。(James Franco很帅,很帅……)

46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在达到政治正确的道路上却充满了程序不正义。我觉得同性恋平权的片子最好的还是《费城故事》,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通过一个小样本统计量我推断出我不喜欢西恩潘的表演。@中国电影资料馆 @2011-07-15 21:37:22

48分钟前
  • 豆瓣逗你妹
  • 还行

一堆帅哥

53分钟前
  • 小儿勾
  • 推荐

SeanPenn 的表演的确出色!演技好呀!跟原型都挺像的 那位眼镜帅哥 原型仍旧很帅呀!

58分钟前
  • 人淡如菊。无奈
  • 推荐

可惜可惜,死在了政治洪流里,而不是自己效忠的同性恋事业里。影片只做到了纪念,启示意义弱了。

59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不反对不支持不鼓励,对我的下一代除外。

1小时前
  • AGPの黄昏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