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奏

Reprise,爱重奏(台),复工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伊斯潘·克劳曼-豪纳,维多利亚·温格,奥德-马格努斯·威廉森,Pål Stokka,克里斯蒂安·鲁贝克,Henrik Elvestad,亨里克·梅斯塔,Rebekka Karijor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06

《重奏》剧照

重奏 剧照 NO.1重奏 剧照 NO.2重奏 剧照 NO.3重奏 剧照 NO.4重奏 剧照 NO.5重奏 剧照 NO.6重奏 剧照 NO.13重奏 剧照 NO.14重奏 剧照 NO.15重奏 剧照 NO.16重奏 剧照 NO.17重奏 剧照 NO.18重奏 剧照 NO.19重奏 剧照 NO.20

《重奏》剧情介绍

重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艾瑞克(伊斯潘·克劳曼·豪纳 Espen Klouman-Høiner 饰)和菲利普(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两人的友情十分牢固。成为作家是两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为了这个梦想不断的努力着。菲利普的初稿一经寄出就在文化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转瞬间他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红人,而艾瑞克的初稿却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事业有成的菲利普在爱情上也一帆风顺,他和女友凯丽(维克多莉娅·温格 Viktoria Winge 饰)相约前往巴黎度假。没过多久,人生的空虚便打倒了菲利普的意志,在如此轻易获得的成功面前,菲利普患上了抑郁症入院治疗。在治疗期间,艾瑞克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在好友的身边,在照看和鼓励好友的同时,他亦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丛林大反攻4:吓傻了狮城之歌1958魔游纪Ⅱ烈风峡谷童话法庭再见,老婆大人伊甸园冲击轰雷岩搭便车黑河风云春花焰极速战警之毒暴华丽的挑战家有喜旺第一季凯文·亚当斯:真正的我黑衣天使我是你的恋爱的母亲们悲惨世界青春抛物线偷得将军半日闲格尔尼卡律政英雄2014熊熊勇闯异世界岛屿协奏曲行尸之惧第六季波子汽水了凡四训河畔警察猎人泳池里的女人

《重奏》长篇影评

 1 ) 不要太诗意

重金属摇滚,party,high了。

《Reprise》运用了大量的闪回、蒙太奇等快速的玄技镜头,会让人跟不上它的速度,但它的基调色彩却是北欧式偏冷的,黑、白、灰,正像Eric第一本书的封面,同时也有许多缓慢而深沉的镜头。

在技巧之外,音乐、文学、历史使该片异常的充满能量。

焦虑、迷茫、浪漫、疯狂交织在一起。

重奏,我想有几层意思,第一便是Philip和Eric两个人并行的人生轨迹;第二是他们追随sten egil dahl的写作风格和精神;三是Philip与Kari的两段情感以及Eric不断的文学创作。

Philip与Eric间的爱情是浓墨重彩的主旋律,而Philip与Lillian间却不存在真正的爱情,同时Philip的精神状态对Eric的创作起到了核心的影响。

Philip与Eric都受到了命运强烈的撞击。

之后Philip精神脆弱,他拥有直觉与灵感的力量,在焦虑与迷惘中挣扎,他不再写作。

最终他对爱情的信仰挽救了他,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而Eric同样受着懦弱的煎熬,在大师的鼓励下,最终忠实于写作的梦想,激发他不断创作,享受着孤独。

sten egil dahl对Eric的指点是:结尾不要太诗意。

sten egil dahl选择了隐居并最终自杀。

他们都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从投稿开始,却奏出了不同的旋律。

命运的激情与神秘就隐藏在那张照片里,曾经追寻的理想只有自己知道,只是有时连自己都迷失在黑暗中。

 2 ) 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

(你在你的世界里罢工/罢工要么出版,不是出柜/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标题请三选一)A就着英文字幕看了两遍,就着中文字幕看了一遍。

鉴于他们说的是挪威语,我又裸看了一遍。

四遍,四,可能非常的不吉利。

故事起始于这样:两个年轻人,我们暂且称他们为A君与B君,都写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在投出稿子前假想了一番即将发生的子虚乌有之事。

在子虚乌有里,他们的书都出版了。

他们分别,然后深深陷进某种情绪当中,在各自的世界里罢了工,写作持续艰难。

但是有一天他们再次相遇,发现双方竟然在写着同样一本书。

再出发,两人合作之作出版了,在东非掀起了轩然大波,被梵蒂冈禁止,使达赖喇嘛醒悟,12岁的弗德——老爸是卖肉馅饼的师傅——将它视为性启蒙的教科书。

事实的结果是,A君的书顺利出版了,而B君的稿子则被退了回来。

镜头一下子转到了六个月之后,地点,精神病疗养院。

而真正的故事则交叉地发生在现在与这六个月之间,甚至是离现在之后的很远时间里。

B镜头中厚厚的一叠手稿投进信箱时的感觉实在是很好。

想想现在,我,可能还有你们,去投稿的时候投的应该都是电子文档吧?

一点重量感都没有。

AA君和女友走在路上,穿出小巷时被一辆车子撞到,虽然表面上应该是没受到任何伤害,但仍然是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应该是被车一撞撞出病来的,但医生则说:是热恋使他发病。

总之,A君变得癫狂起来,用玻璃把自己割得遍体鳞伤,被送进了精神病疗养院,而女友也被迫与他分开。

B北欧,黑色的衣着,让人觉得非常的冷俊。

仿佛他们总能给人感觉这么无机形态的印象,就像他们的设计,就像藤原薰笔下的人物。

而我们呢?

是怎么样的形状呢?

很擅变,中国人很擅变。

北欧人因为黑夜太长而变得神经质,而中国人因为心理太阴暗而变得神经质。

AA君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下,但B君则是生活在A君的阴影下的。

不过,B君在修改了自己的作品后,也终于得到了出版的机会。

虽然A君的书出版在B君之前,但电影并未正面描写A君的书出版的过程,反到是描写了B君的书出版的历程,以及继续寻求创作的理由;而与此同时对于A君,电影描述的则是他的不安情绪,他继续寻找的则是不让自己癫狂的理由。

他们的形象都不像是《杯酒人生》(Sideways)中Paul Giamatti饰演的Miles,但其中的一个倒像是《时时刻刻》(The Hours)中Nicole Kidman饰演的Virginia Woolf的升级版。

B大概会有非常之多这样的家伙,没有做职业作家的觉悟,更像是《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中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男主角那样,偷偷摸摸地写点东西,然后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发现它们并因此发疯。

每个人都不想别人对自己有这样的印象,就像政府对国旗的政策是孤芳自赏这样的印象。

倘若只用一两个词,也许人人都是可以概括他们自己的。

但是要用一段句子来描述自己,那么恐怕就组织不起来了。

但如果你是另外一个人,你也许会这么概括自己:他啊,只认识字,不会说话。

故事也许是谁都可以写得出来的,也许有些人甚至写了两三个十几万的故事,但也恐怕因为至今仍然没找到特别适合说出它们的口气而藏进了棺材里。

因为大部分时间里你会觉得自己看到的是别人观点中的世界。

这个世界带上了别人的味道,马上就会让你觉得自己长得太平凡,不够打动人。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种程度,对着文字自言自语说着“我爱你,就算死亡在你的脑袋里。

”这样的话来,一直以来的创作都是会在混乱混沌之中进行的。

因为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只能在混乱中有所行动,只能在混沌中有所作为。

所以,这样就很难把记下来的创作素材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如今大部分人都一直生活在这么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里,房子与房子之间,以及马路两旁总是长着几颗做作的树。

而在街道上走的,都差点进化成了植物。

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分辨着他们是什么,同时一次次的阻止自己的溃败,一次次的试图凝聚具体的身形。

想想似乎怎么做都是徒劳的。

E.E. Cummings说:“生命不是一个阶段,死亡也不是一个插曲。

”你稍微仔细琢磨一下的结果就是,其实他基本上就是反着在说,你的存在其实什么都不是,一毛钱也不值。

存在感与自由一样,都是极为虚伪的东西。

如果可能的话,你会觉得最不想碰到的就是它们。

因为总是让人失望。

而且为了得到它们你得做非常非常多的选择,而问题又不在于选择,更像是镜像复制,在别人的思想中生存,以别人的节奏生活,呼吸别人的空气……选择难道很像自由意志吗?

思前想后也不觉得能做到艾略特所说的“不成熟的诗人模仿,成熟的诗人剽窃。

”那种程度的人的你,于是不时就会涌现出这样的念头来:完了,完了,感觉这一生着实过得悲惨,虽然还没过完,却已经入定了。

如此反复,久而久之,你也就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工。

也许需要找很多的相似的狐朋狗友重启人生,也许反倒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旅行生活才可以重奏这个生命——总之只要能找到一个方法来让你所有的情绪复工,你应该都要去尝试一下。

总之,以作品出版为目标而奋斗吧,每个人!

抱着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种心态!

总得来说,比起大多数的人,你还是,你才是,一直是,永远是人类排行榜上逃避问题的第一名。

但总之请奋斗吧,热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不合谐地大笑,一起来念魔咒吧:不管是搞评论的还是翻译的还是枪手,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AA君和B君,还有他们的一大票朋友,他们共同喜欢的摇滚乐队名字或是取自某黄片,或是他们喜欢的摇滚歌曲叫做操首相的逼,而A君和B君他们共同喜欢的一个作家,比他们任何一个人更沉默,最后他还自杀了——虽然这只可能是发生在B君坐在飞机上的想象的异质中。

就如他们一开始那段假想的性质,都是发生在很久以后可能发生的时空里。

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对于那个他们崇拜的作家,他们说,如果他用英语书写的话,早就扬名世界了。

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不告而别又回来的B君并不知道,提及他的死,A君笑谈:因为他只有两个书迷,一个发疯,而另一个逃出国……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大家都成双成对,大家都幸福美满。

但这个时候的A君事实上是又进了医院,所有不能承受的情绪让他再次罢工。

而B君则不告而别,此时正在飞机上,戴着walkman的耳塞,也许正在听着那首操首相的逼,想象许久之后各自人生的重启,复工,特别是他所关心的那些人们。

一切还得时间来验证。

一切还未发生的都非常美好。

 3 ) 重奏

每年都等年终惊喜地电影,到目前为止就这部了,很赞。

讲述两位年轻人Phillip和Erik的友谊、爱情和理想、现实。

想必导演一定是朋克乐的簇拥者,电影里充斥着大量朋克音乐,甚至在一个擦身而过的慢跑者身上穿着印有Joy division的closer的T恤,而这个人的耳塞里传出的就是Joy Division的New Dawn Fades。

还有一首前后出现两次的挪威乐队现场,歌名翻的很搞笑“操首相的逼”...看电影听音乐合二为一,莫大享受。

开篇,由两位好友在邮筒旁投递文稿,展开一段节奏感极强的虚线描写,再用音乐骤停和黑幕回到现实,顿感此片不俗。

中间故事有现实的真实残忍,又有如童话般的美好,发展流畅利落。

结尾似乎是小说虚构又像是真实发生,但快感和宣泄已经收到了,就不想再求个确切的结局。

两段戏的表现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段是作家之一的Phillip与Kari的感情描写。

对话是连续的,镜头却在林荫道和咖啡馆之间穿插,女孩儿的发稍、闪烁的眼神、有些微微颤抖的手,Phillip有些打结的话语不坚定的眼神...镜头飘忽在人物的肩头,把微妙的情绪氤氲抓的准确。

另外一段,Phillip与Erik说好与欣赏Phi的老作家Sten egil dahl见面,Erik充满了激动,而Phi却因为语塞临阵脱逃留下E一人。

后来,Erik穿过人群跟老作家搭上话后,却被赶上来插话的文艺男A打断(文艺男搭话的内容跟Erik相同),没说几句作家转身走人,Erik怅然所失,在少年至今的偶像面前,自己居然跟一个普通人没有区别。

而回到家的Phi,正独坐在沙发上电视声音开的震耳欲聋,Erik找到他(精彩的一段开始)友谊中间那种说不清楚的小纠葛、发脾气、欲言又止、迁就,展开又合上。

就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友谊,真刻体会到镜头里那些感情,感动到心里。

后一段,Erik被少年结怨的同学一拳打晕,坐在公园的凳子上又被狗扑翻,我正感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时,才发现,这狗主人可非一般,正是Erik渴求赞叹的偶像作家Sten egil dahl。

这一刻,就像童话一般。

后来老人坐在一缕阳光下说"我读了你的书"...不知道那时Erik的心是如何颤抖的。

里面人物除了Phi与Erik、Kari外,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笑料百出,扒开记忆有这么一帮子朋友存在,真是幸福的。

身穿Joy Division - Closer T恤的慢跑者在片中也是亮点,关于他的故事Erik讲到,学习很好有机会去美国大公司,为了女友回到奥斯陆却被无情抛弃,现在跟妈妈生活在一起。

而后来Erik突然作了决定,离开奥斯陆,擦身而过的还是这哥们。

没有太多抑郁,没玩深沉,在电影里找到了一些自己想看的东西,很喜欢。

 4 ) 向法国新浪潮致敬的挪威导演处女作

约阿希姆·提尔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重奏》,当年代表挪威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部处女作揭开了他大部分作品反复探讨的主题:记忆、身份和时间,也为此奠定了悲喜交集的基调。

这是一个有关青春、雄心壮志、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两个相识多年的好友,其友情十分牢固,成为作家是两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为了这个梦想不断努力着。

才华横溢的菲利普一夜成名,艾瑞克却郁郁不得志。

很快在名利和爱情的冲击下,菲利普遭遇意外变故走下坡路,艾瑞克努力帮助他重振声望,却又在暗中想创出自己的成就,最后果然不负有心人,在知名作家的指点下获得成功。

既然是讲作家的电影,就不得不提到与提尔长期合作的编剧埃斯基尔·沃格特,他与提尔共同创作了迄今为止所有作品的剧本,可谓亲密战友。

最初,沃格特在巴黎学导演,提尔则在英国伦敦电影学院深造,两位挪威电影创作者各有大计,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创作出这部作品,再联想到片中两位男主角的作家身份,难免让人揣测这部作品的自传色彩。

也许两人都是高超的编剧,文学相关的内容一直反复出现在提尔的影片里,《猛于炮火》里小儿子写给暗恋女孩的奇思妙想短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女主角写的女性主义文章,而这部作品更有意向挪威著名作家Tor Ulven致敬。

▲两位踌躇满志的青年作家这部处女作捕捉到踌躇满志的年青人对成名的梦想与渴望,为了成功在爱情路上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取舍。

两位主角对恋人的迥异态度印证了这种理论,不论是菲利普还是艾瑞克,最终都没能收获幸福的恋情。

影片表面上充斥着青春期男生的各种低俗笑话,愤世嫉俗的音乐趣味和淘气天真的叙述方式,实则却不断浮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氛,不论是菲利普的发病入院,还是艾瑞克的恋人离去等等,最终展现的是青少年进入成人世界的一条无奈苦涩的必经之路。

作为青年导演的首部作品,往往喜爱炫耀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影技巧,这部处女作同样如此:毫不节制的闪回和蒙太奇,正常行进的情节中不断插叙,打断线性叙事;利用人物的回忆引出其他角色,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里反复跳跃,不知不觉制造出一种眩晕感。

旁白与画面不同步的剪辑方式制造出一种时间延长的错觉,粗略跳过6个月内发生的情节,之后在人物的回忆情节里重现,形成一种时间往返回旋的流动感。

这些都是提尔作品最鲜明的标签,表现出他对回忆和时间主题的偏好。

▲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致敬提尔也毫不掩饰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喜爱,观众在这个故事里隐约品尝到特吕弗名作《祖与占》的悲喜感,在黑屏和声音中断的画面里偶尔闪现出对戈达尔的致敬,甚至情节里更安排男女主角现身巴黎度假的情节,在梦幻的背景下,将两人爱情的开始与结束描绘得相当动人。

这些都可看出导演对法国及其文化的钟情,尽管存在着天真肤浅的一面。

音乐绝对是提尔作品里的特色标志,从这部处女作开始,几乎每部作品里都有一场音乐会、酒吧、舞池,或家庭聚会的情节,而且其音乐品味相当突出,这部所选的音乐大赞,从Joy Division 到Le Tigre,各路朋克和另类摇滚大牌的歌曲让人听得心花怒放。

作为在奥斯陆拍摄的第一部长片,提尔并没刻意将镜头对准这个大城市,却在不经意之间捕捉到它的独特风味,开场时的节日游行镜头扫过大街上狂欢的人群,其后众人在湖边休憩玩乐,男主角骑单车穿越奥斯陆的街景,以及提尔最拿手的夜生活酒吧场景,都将这座北欧大城市的现代感与自然环境展现得无比舒适。

 5 ) 木有文艺慧根的就看看帅哥

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怎么就文艺成这样子。。。

文艺成这样,主人公神经质倾向,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想起前阵看的《挪威的森林》。

有过之无不及的是,导演的镜头把一切场景处理得冷暗到如同北欧的天气,以至于影片结束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沉淀下黑灰白的画面。

看文艺片一定要有耐性。

看文艺片一定要有悟性。

作为一个本质上没有文艺慧根的人,也就只好装模作样,看看北欧帅哥了。

好吧,演员都真的是很帅,个顶个的帅,又瘦又高又白又美手又笑容阳光。。。

帅到什么程度,,,用一句我对美男至高无上的评价就是:简直极大地激发了俺的母爱!

十分愉快的消磨了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

 6 ) 既然你在阅读,有些事情就会发生。

如果你从未生存过,你将不会读到这些。

而这一切也没有任何不同。

当你不再生存,就如同从未读到过这些,毫无异样。

但此刻,既然你在阅读,有些事情就会发生:它慢慢地吞噬了你的时间,如同一只微小却折磨人的野兽,披着一身遍布文字的皮毛,挡在你的这一秒和你的下一秒当中。

你将永远无法找回这些被吞噬的分分秒秒。

就是此刻,它正在全神贯注地咀嚼着时间里的微生物,但却永远填不饱自己的肚子。

你也一样。

——图尔·乌尔文 1片中的沉默寡言的老者作家原型是图尔·乌尔文(Tor Ulven),国内不知道有没有出过他的书,据说是八九十年代挪威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图尔·乌尔文于1995年在奥斯路自杀身亡;而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的第二部长片、被罗杰·艾伯特列入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张年度十佳榜单的片名就叫《奥斯陆,8月31日》。

纵观阿希姆已有的三部片子,都有共同的压抑氛围和自沉水底的情结。

我不知道图尔·乌尔文是不是跳河自杀的。

奥斯陆,8月31日 (2011)7.62011 / 挪威 丹麦 瑞典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玛琳·克雷平2没有找到太多关于图尔·乌尔文的中文信息,开篇的这句引言,来自挪威另一位作家, 犯罪小说家卡琳·佛森《圣烛下的暗影》中的开篇引用。

应该是,但我没看过这部小说,只是在搜索引擎中发现的这点关联。

盲视 (2014)7.42014 / 挪威 / 剧情 / 埃斯基尔·沃格特 / 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亨瑞克·拉斐尔森约阿希姆·提尔包括他的合作者埃斯基尔·沃格特(他的首部长篇为《盲视》),擅长通过剧中的叙事者来展开剧中剧,又进一步在在叙事的内部打破剧中剧间的第四堵墙。

我觉得我挺喜欢的电影 《无姓之人》 《绅士布朗科》 都是类似的套路;还有,自然就是今敏。

《盲视》可以说是一部真人版今敏电影的感觉了,相较而言,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只算是复刻罢了。

3文字,语言,可能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游戏。

我觉得它跟农药吃鸡没什么不同,只不过适用人群更广,就算是聋哑人,也有手语。

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后就像是一种病毒般的存在,现在不是你发明了它,而是反过来,你被它带着节奏走了。

它演化成了一种超然的生命体。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阅读的时候感到焦虑感的同时又确信自己确实能在其中挖掘到一个迥异的宇宙?

我觉得这种跟文字的关系,就像恋情一样。

 7 ) Reprise

偷偷地坐过去同他合影,在公园的长椅上。

春寒料峭,那人连看都没看你一眼。

你的朋友帮你举着相机,按下快门。

但是忘记揭下镜头盖。

那一年你刚刚出院,你的朋友开车带你回家。

你们两个都很好看,你们站在一起的时候色相互为帮衬。

23岁,还是太年轻了。

又年轻又忧愁。

你刚刚出院,你妈妈撕掉了你女友的照片。

她长相酷似一名冰岛女歌手。

她曾经是摇滚明星的恋人。

但是她一早就开始打探你。

当时你更年轻一些,刚刚出了一本书,脸被印在杂志上。

当时才华和美貌团集于你一身,你接受所有人的注视,所以你不能分辨在瓢泼而来的视线里面参杂着一颗谨小慎微,温柔得不得了的水滴。

你在黑暗中倒数,你有预感10秒之后,她会回头看你。

“女生不酷,顶多是漂亮、可爱,最了不起性感,何况老爱减肥,有些笨但是个性好,但谁在乎个性好。

你总希望交往的女生有内涵吧?

你可曾听过那个女生推荐过你不了解的音乐、书或是……任何非主流的事物?

就算有,也是她前男友或哥哥说的。

她们只会装懂。

和女生交往太久,男生会变逊脚。

只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

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后来甚至漠不关心,最后成为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你朋友要同他女友分手,因为他觉得她成为她追求梦想中的一个阻碍。

他有才华,他内心其实在嫉妒你。

他嫉妒你年少成名。

他接你出院,鼓励你继续写书又希望你永远写不出下一本书。

在冷灰的电影场景里面他鼓励你,在他人面前替你圆场。

在你写出新作的时候,他知道即使没那么好,他也会说好话给你听。

但是我就是知道你们心里暗暗叫着劲。

你们一起长大,一起去买书和cd。

你们喜欢同一个作家。

你们要忍受另一个同你们极端相似的人生存于世。

于是你的朋友在电话对别人讲,他要在趁你不在的时候赶紧写书。

你和你的女友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开始爱情。

现在没有那么多人注视着你了。

但是你依然没有发现,她眼里那颗谨小慎微,温柔得不得了的水滴。

你只是闭上眼睛骑单车。

在黑暗中倒数。

你和你的好好先生朋友大吵一架。

他踢响沿街所有车的报警器。

你又重新入院,他远走他乡开始写作。

大概那里是法国,你和你同一个女友两次试图开始恋情的地方。

他成名以后回国,你们相遇。

你还是呆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个女友在一起。

他和你坐在一起喝酒,讨论了你们喜欢的作家死去的消息。

你们开玩笑地说,这不什么大不了的消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书迷。

 8 ) 看似痛苦与无聊的青春

但凡拿青春说事的作品,必然少不了激进思想之后的打击,和痛定之后的重生。

悲剧的结尾是没有重生,直接挂掉;喜剧的结尾就是重生获得成功,稍微耍点花招的就是在刚刚重生时戛然而止。

《Rsprise》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真不好译。

我参考了几个,有叫“重奏”的,也有叫“爱重奏”的。

重奏本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一首歌你以为唱完了,突然又蹦出副歌部分里的一句,这个旋律在脑子二次成型,你对这首曲子的印象就深了。

wikipedia对这个词的解释比较学术化,我就不在这里翻译了。

电影的主角是两个男生,一个叫Phillip,另一个叫Erik,都是年轻人,二十来岁。

两个同性主角的电影不算少,但不好拍,因为既要表现他们的价值观的不同,又要抓住他们仅有的相同点作为故事一条明线。

近期伍迪艾伦的《卡桑德拉之梦》就是一例,可惜拍得不咋地,可能是我期望太高了。

Phillip的形象很像当年拍《猜火车》中 Ewan McGregor扮演的Renton很像,都是有毛光头。

这个电影的故事性很弱,弱就弱在于把“激进思想”的意向仅仅作为内容新颖、超现代的书故事将书的出版定性为人物理想的成功。

当然书出版之后还有话题。

我这么想可能有些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导演和编剧的世界观,他们可能认为人的思想被出版商和读者认可就算理想了;而且好莱坞的美式编剧风格把我们脑子都洗坏了,即“但凡谈及理想,都要扯到政治、毒品、犯罪、性等敏感话题。

”对,电影拍成这样能赚到票房,观众会得到精神洗礼。

但是我觉得更广大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自己,要是真的出本书,就算是什么“戏说三国”或者“歪说红楼”之类恶心到要死的题材也会令自己兴奋好一阵子(PS:我小学时就“谋划”过写一本类似《哈利波特》的奇幻小说)。

我们单说电影本身,理想定为“出版作品”有点弱,但是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嗯,很崇高啦。

朋友,有时也被隐形地和密切竞争对手划等号。

Phillip和Erik同时寄的书稿,结果Phillip的先出版了,你如果是Erik你会怎么想...没过多久,Phillip居然企图割脉自杀,他的精神出了问题,你如果又是Erik你又会怎么想...很亲密的朋友,从小长到大,生死之交那种,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朋友。

想一想,请想一想,ta比你优秀,或者成绩(很恶心的成绩)比你好,或者人长得靓、异性缘比你好,但其实在你眼中ta就是那么一个你知根知底的人。

在这样一个社会,朋友被犬儒主义者利用了,这一点我深感其痛。

好了,不说我的事,继续说片子。

嫉妒?

幸灾乐祸?

有一点负罪感?

谢谢你的诚实。

我们是人,恶心的人,有这种想法证明你是个普通人,注意,是 普通 人。

但故事中的Erik真是很靠谱的朋友,起码他帮助了Phillip从思想的漩涡中逃离,起码让他逃离得快了一些;同时他暗自努力,虽然有点幼稚,但是他做到了。

这一段讲的是爱好与爱情,都是些我不太懂的东西。

爱好什么呢?

文学,音乐,漂亮女生,有点钱的话再嗑点药,男生就是这样子,“臭男人”都一个德行。

爱好的东西可以支配你干一些疯狂的事情,比如出国采风,割脉,为爱情放弃工作等等。

爱情的话我就不方便说了,因为我不是那种把爱情奉为第一位的人,也不会用“倒数10个数,你就会爱上我”的浪漫骗骗女孩子。

所以对于电影里的一些爱情和性,我还是既向往又叹息。

向往自由和开放,叹息中国“估计要等一百多年才能到北欧那种状态了”。

好了,不谈政治,最后我会在博客里贴一段视频。

片子里还是把爱情和理想描写成冲突的两方了,这是几乎是所有谈论理想的片子里固定的话题。

03年有一部片子叫《紫蝴蝶》,娄烨拍的,讨论了这个问题,将爱国理想和爱情作冲突;《紫》这部电影拍得挺有想法的,但是挑到了政府和观影人的一些神经,所以搞的两头不讨好。

去年美国有一部我超喜欢的电影叫《Into The Wild》,中文名叫《荒野生存》(一译《荒野伴我心》),也是讲一个理想主义者,稍稍地提到了爱情,实际上可以说是性的冲动,但还是和理想作了冲突两方。

我也有一个理想,伟大的理想去西部,不知道会有什么样“荡气回肠”的爱情和它做冲突呢?

下面摘录一段《Rsprise》里的情节,挺有意思的。

“他学化学,是班上成绩最好的。

曾有美国大药厂要高薪聘请他,但他女友不愿相隔两地,说她不能没有他。

于是他辞了职,搬回了家。

几周后,女友却甩了他。

他没去成美国,现在跟他妈住。

”(那个人跑步经过Erik一伙人)一个人跟Erik说:“你也不和你妈住么?

”Erik干笑了一下,突然掏出手机。

“嗨,莉莉安!

(注:莉莉安是他女友)”然后起身离开座位...欢迎访问“杨癫峰”http://yangdianfeng.blogbus.com/logs/18586542.html

 9 ) 急性文化震撼症

急性文化震撼症电影不止有着独立的干净气息,更兼备海盗的洒脱质感。

”你终于重回公寓和电脑的怀抱,也许可以再开始写作。

”“销售攸关欲望、承诺和专业,还有最重要一点,不懂得推销自己,别想当销售。

来这之前就该抛开矜持,哎吆!

刚才矜持被压路机碾压。

”“她虽然觉得他帅,但直觉他是个同志。

”他的尖酸幽默,使她笑的岔不过气,他说,她的反应很无礼,结果她笑的更厉害了,她好爱看他凝视她的神情,他则爱她评论街头辣妹的模样。

“我们相遇是缘分不是巧合”“女生不酷,顶多是漂亮、可爱,最了不起性感,何况老爱减肥,有些笨但个性好,但谁在乎个性好。

你总希望交往的女生有内涵吧?

你可曾听闻哪个女生推荐过你不了解的音乐、书籍或是任何非主流的事物?

就算有,也是她哥哥或前男友说的,她们只会装懂。

有些爱自以为是,超级爱学大人教训人,有的却还有自知之明。

”和女生交往太久,男生会变逊脚,只是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后来甚至漠不关心,最后成为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我真希望我们能够再一次相遇,抛开过去的一切。

记得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生要用音符抒发,而不是文字。

”他们17岁时迷上了史达尔,午餐钱全砸在了买书和唱片上了。

粉丝太幼稚,叫书迷比较好。

“透漏受苦细节是一种八卦作风,巨细无遗描写每个悲剧,但那并非真的文学,不是吗?

”这都是命中注定,太多巧合了。

我们命运相系,我找到你了,对吗?

我爱你,让我们回到从前,好吗?

够了!

我无法再承受这些了。

 10 ) 爱,重奏

平静的表演、热烈涌动的摇滚音乐、分开又交叠的故事线索,再加上两位典型“形”北欧帅哥。。。

于是有了这一部事关孤独、成长、宿命和冲破宿命的电影。

导演对故事的推动很赞,主人公的命运在那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地方优美地转了弯。

谁不乐见这蓬勃的生命力?

爱,在两个年轻人心里,也是重重地奏响了。

《重奏》短评

这不是奥斯陆三部曲,这是豆瓣人三部曲,强烈魅化的音乐和书、无脑的女性、热闹的派对和一群铁基友,真的是非常全球化的文艺男青春史。影片的闪回和虚构画面既做了喜剧类型又搞一些平实的情绪处理,一样的手法,差异很大的观感,导致有种别扭的观看体验,想想,西力传能搭海边的曼彻斯特吗?

4分钟前
  • 黑鹡鸰
  • 还行

北欧

9分钟前
  • 怀孕的蚂蚱
  • 推荐

文青版“猜火车”

1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脑补倒叙插叙快进快退,年轻导演有朝气。对这俩哥们狂迷隐士作家的脑残粉行径最有共鸣:一起去当stalker坐一长凳上盗撮合照结果太激动忘记拿下镜头盖,整张黑掉...就这点出息

16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青春、写作、理想、爱情、友情。。。。。。都很美

19分钟前
  • 安之
  • 推荐

有时候形式感的东西真让人喜悦。感觉是北欧的猜火车。喜欢冷面幽默。

22分钟前
  • SYb!L..wywy..
  • 力荐

北欧文艺青年 镜头语言有想法

23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逃离痛苦

27分钟前
  • 蕉樹
  • 还行

像电影里的那个书评:形式新颖,内容空洞。但真的蛮有灵气的。(柱子上的“我是东方不败”让我好出戏啊)

29分钟前
  • 一棵芹菜
  • 推荐

真的非常喜欢

34分钟前
  • annamyy
  • 力荐

噢噢,男男女女。 写的是什么呢?

37分钟前
  • 崔悦石
  • 还行

年轻的时候,有理想或者爱情之其一就很好了。尤其是敏感的人,像Phillip那样,当两者都到来,便无法承受完全崩溃。这段爱情拍得真好,就该是年轻时爱情的模样。Erik的失落和成功(只是飞机上的一场幻想?)都更有人间烟火味。这片的蒙太奇和节奏感也太跳脱太酷了,就算不论故事也非常好看。

39分钟前
  • 朝东风凉
  • 推荐

中文字幕需调

44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

48分钟前
  • 何夏
  • 还行

一方面很喜欢带有北欧极简特色的蜻蜓点水、举重若轻气质,另一方面又为它点的水太浅,也没能把“重”举起来而感到可惜。两个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友情线描述不足,菲利浦和莉亚之间的爱情线也缺乏讨论,年轻人的追求表达、成长迷茫、自我回归也只是“选定了书的封面“而已。导演像发现了几个问题,却无法深度探讨它,只能把心思统统放在问题的阐述上,把内心情感外化,把过去与现在交叉,把想象同现实模糊,同时在气氛达到高点时戛然而止,这也是为何整体影片所呈现的气质如此单纯青涩又如此冷峻生猛,就像一个为生活难题所困扰不知如何解决,只知道要叛逆,要释放的青少年,释放过后的急刹让人的情绪突然暂停,然后便进入“贤者时间”,所谓“贤者时间”并非一个思考的场域,只是一个躁动的青年,带着他空空的内心,盯着床单上的一滩体液。(22/1/6)

49分钟前
  • 一只浣熊跑进来
  • 还行

事业线友情线都整的不错 爱情线我不喜欢

51分钟前
  • KAPO
  • 推荐

剪辑很有个性,但我个人觉得有点扰乱时间线,中规中矩的一部文艺片吧。两个男主真的帅啊,忧郁王子和阳光金毛~

53分钟前
  • 言若二三
  • 还行

基友帮拍到了一张和爱豆作家的合影,男主开心得要命,只说了一点意见:要是当时你能把镜头盖取下来,就更好了。男主总体很满意,把合影挂在了墙上,一个全黑的矩形。以及那只笔直冲过来把人扑倒的狗。很吃北欧人的冷幽默!当然更吃男主的毛寸!!连写书的都是这种美队+猜火车Ewan水准的大帅比?你们北欧会不会太过分?

56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推荐

倒数10 slutt 和le tigre

60分钟前
  • 美孚万事达广场
  • 还行

好学生装朋克。

1小时前
  • 字母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