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伦斯·马力克继1998年《细细的红线》后,将再次执导二战题材影片。
新片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奥地利士兵弗兰茨·杰格斯泰德(奧古斯特·迪赫饰)因在二战时期拒绝为纳粹德国而战,最终被判死刑。
据称这将是一部与《细细的红线》风格完全不同的二战影片。
该片今夏德国开机。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The filming is as beautiful and elegant as other movies from Malick. However, it’s way too long. The highlight is the last one fourth, finally the strory develops and reaches the climax. As for the first three fourth, the development of story stagnates, repeating the suffering in country life due to Franz and his wife’s resistance to Nazis. I understand it is necessary but a little bit too much. Obviously Malick is obsessed with his filming. It’s a pity that I had run out of my patience when the highlight came. Nevertheless, I value the last one fourth most, which manifests the strength of faith. I especially like the inner conversation with self and God, the questioning, the struggling… what will you do when everyone is against with you, how can you tell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It reminds me of Kierkegaard, who stressed again and again that faith is a leap, the individual connection with God. Faith is so beautiful and powerful. Now I also understand why Malick is so fascinated by aside and mummering in movies. Becaus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spiritual aspects of characters, whether it is reasoning or poetry. From the nowadays perspective, Malick and his wife were the only ones doing the right thing. Now I have a question: How much does faith play a role in deciding the right thing to do?
影像风格很马克力,隐秘的生活主题是议论文,镜头是一首首诗,结构是篇散文。
结构太松散了,如果能再压缩一下给点紧致感,压迫感就好了。
素材和表达的重复太多,比如孩子和妻子被排挤欺负这些素材出现在好多段落,但看不出随着情节发展,人物的情绪递进或变化,只是被欺负一遍又一遍,各段落间相互替换都毫无违和感。
这样的素材太多,显得冗余、冗长、散漫、沉闷、枯燥。
这是扣分项。
马克利的主题一如既往的深刻。
在集体潮流中个人选择随大流,还是不被裹挟还是逆流而行?
做一个殉道者选择逆流是伟大的,但是个人有没有能力分辨他和他的家人为之牺牲殆尽的信念是否是正确的?
普通人遭遇的真实人生困境更多的是事实模糊理性晦暗的,终其一生都没人能给你对错的终极答案。
纯粹非黑即白指鹿为马的集体意志不幸降临到个人头上时,你其实没有可以按下赞同、弃权还是反对的按钮,最多赶紧抱头鼠窜免得被毒打。
如果集体意志能考虑到对少数派反对派尽可能少的伤害,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存在,大概就是文明了吧。
“人哪怕只背叛自己的原则一次他与生命的联系就不再纯粹” ——塔可夫斯基
有一位导演,曾数十年未给公众与媒体留下任何一张照片,恍若不露真容的世外高人,而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以绝美的画面和内蕴的诗性著称于世。
他就是美国传奇导演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
马力克生于1943年的伊利诺伊州,自小在乡间农场长大,做过农夫帮工。
1965年,马力克拿到了哈佛大学哲学系的毕业证书。
随后,他获得了独属于学术精英的罗德奖学金,得以前往牛津大学继续攻读哲学,但最终却并未完成博士论文(关于海德格尔),据传是由于马力克与导师意见不和。
马力克回国后即出版了自己翻译的《论根据的本质》(海德格尔前期重要哲学篇章),并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哲学。
表面上看,马力克前二十多年的生活似乎只与农业(自然)和学术(哲学)相关(1966年的短暂记者经历也值得一提,他曾采访过海地的独裁者杜瓦利埃,并采写关于切·格瓦拉的报道)。
但在1969年,马力克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美国电影学院的第一届硕士生,并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
《恶土》中燃烧的玩具屋1973年,马力克拍出了《恶土》,影片诗意而舒缓地呈现了一对雌雄大盗的亡命之旅,他们遁入原始森林中生活,随后又在荒野公路上逃窜,直至末日降临。
这部影片被誉为“自《公民凯恩》之后,美国导演最伟大的处女作”。
从此,马力克便将自然与电影熔铸在一起,并使精美的摄影与诗意的旁白交相混融。
据马力克自述,他力图在该片中用极简主义的手法创造出一个童话般的超时间之地,宛如金银岛,又似梦中乡。
不过,这种暴力犯罪与美好风光的并置,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杀戮。
不过,私以为影片最高妙之处是凸显出了孩童特有的两面性——兼具纯真与残忍。
《天堂之日》里的魔幻时刻1978年,马力克的第二部作品《天堂之日》问世,荣获戛纳最佳导演。
影片聚焦于一位雇工、恋人与农场主的三角关系,最终与前作一样导向了无望的流浪与无尽的逃亡。
本片被公认为史上摄影最美的电影之一。
摄影师内斯托尔·阿尔门德罗斯(Néstor Almendros)近乎全程运用自然光,许多场景拍摄于日出日落前后的“魔幻时刻”。
无论是秋日的麦穗、笼罩天空的积云,还是碧空红霞与血色残阳,都美得令人敬畏。
影片中还有大量的剪影,以及夜晚的篝火与马灯。
这种对纯粹自然光的执著追求,在以往的美国电影中几无踪影——即使是在户外,也总要打过多的人工光。
而真正让影片永载史册(与《恶土》一道被美国国家电影库收藏)的当属片中那场席卷一切的蝗灾,以及啮噬所有的草原烈火,犹如可怖的天罚(《圣经·旧约》中的埃及十灾就包括蝗灾)。
《细细的红线》中透过枯叶的一束阳光令人惶惑不解的是,马力克在如此风光之时,却突然从电影界隐退了。
1979-1994年,他都在法国教授哲学。
过了整整二十年,我们才得见他的第三部电影——摘得柏林金熊奖的战争片《细细的红线》。
影片以1942年美军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对日作战为背景。
在这部二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中,马力克第一次运用了意识流的叙事手法。
影片展示了大量孤岛丛林中的动植物空镜头,树缝中透出的丁达尔光与闪回抒情镜头则反衬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渺小无助,原始的自然环境与生死的母题构成交互回响。
内心的祈祷也抵不住上帝缺席的表象,一旦上了战场,所有人都只能臣服于运气,再强悍的战士,其性命也如自然界中的走兽、草木、尘土般卑微脆弱。
《细细的红线》沉缓的节奏和过多的独白也被一些评论人所诟病,但无论如何,它都刷新了战争片的拍摄方式,缔造了一种全新的诗性战争片风格。
《新世界》里的科林·法瑞尔七年之后,马力克的第四部作品《新世界》出炉,最终入选《电影手册》2000年代十佳。
这是一部独属于马力克的“前西部片”——影片回到了17世纪初的北美殖民地,通过两段跨种族的个人爱情故事折射出英国殖民者征服开拓史的苍白与可鄙,新世界与旧世界的交会和倒转由此体现出来。
两位来自不同世界的主人公或纠结于是否归返蛮荒/自然,或不得不就融入文明、接受驯化而做出抉择,人类个体内在中的两面性——自然与文明的对垒在此昭彰可见。
金牌摄影师埃曼纽尔·卢贝兹基(《地心引力》《鸟人》《荒野猎人》)与马力克的合作也自此开始,绵延五部作品,直至《歌声不绝》。
《生命之树》中的逆光背影以“库布里克式的工作节奏”,马力克在2011年制作完成《生命之树》,并一举拿下戛纳金棕榈奖。
这是一部空前宏大的作品,一方面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德州的一个传统家庭的故事,主人公对严厉的父亲产生了怨恨,在成人后的空虚生活中逐渐直面过往,探求和解,并追问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根基。
另一方面,本片插入了不少关于宇宙形成、地质演化与生命起源的镜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渺小易逝的个体终需在不可穷尽的洪荒面前寻求希冀。
影片由此将家庭、人生与自然、宗教牵系起来,兜兜转转后复归爱与感恩这一永恒的母题。
《通往仙境》里的走廊与楼梯自《生命之树》后,马力克的拍片速度较过往加快了许多。
仅仅一年之后,《通往仙境》就登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天主教文化奖。
影片围绕着两女一男间的爱情纠葛及一位自我质疑的神父展开,男主角的被动与压抑同女主的主动追求自我释放构成鲜明对比,同时,凡人之爱与神圣之爱也被同时探讨。
如果说马力克此前作品大多有叙事(叙事性最强的是《新世界》,其次是《天堂之日》与《恶土》)或恢弘而久远的背景(《细细的红线》《生命之树》),本片可谓彻底探入当代个人生活、走入无情节与意识流之中了。
影片的剪辑是极度破碎的, 摄影机也完全依照情感与知觉的流动而游移。
《圣杯骑士》中海边楼房底层的少女2015-2017年,《圣杯骑士》与《歌声不绝》相继上映,这两部无情节、无理性逻辑的意识流作品在大众与影评界都收获了差评。
据马力克所言,《歌声不绝》试图直接呈现碎片式的生活,一种失重的、无追求、无灵魂的跃动。
私以为,《歌声不绝》仅仅是前作的低配版,各方面都差点火候。
在《圣杯骑士》中,埃曼纽尔·卢贝兹基的神幻摄影(大量广角、鱼眼、俯仰、倾斜、摇移的手持镜头)如同流动的麻醉品,令人头晕目眩(迷幻晕眩感甚至完全可以匹敌斯帕·诺的电影),搭配上马力克拿手的碎片式剪辑、呓语旁白和缓慢圣洁的配乐,极尽真切地还原了一种迷茫而疏离的心态,精准把捉到了在冷漠与真诚、纵欲与净身间徘徊游离的心理。
这还是一部纯观察者视角的电影,没有真正的行动,唯有不间断的跳跃性凝视,没有矛盾冲突,完全反高潮。
《歌声不绝》里的鲁妮·玛拉需要补充的是,马力克的工作方法也比较特立独行:他在拍片前一般不写详尽而正式的剧本(我们也可以比较戈达尔与王家卫)。
马力克还喜欢预先拍摄大量的素材,然后再进行剪辑与摘选。
因此,他的电影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剪辑。
另一个原因是,意识流式的剪辑远远不同于工整而规正的连贯性剪辑,它需要你进入特定的情绪状态,才能顺利进行,它不守成规,自然也就无例可循,充满了机运与偶然。
演员方面,从《细细的红线》到《歌声不绝》,马力克都选用了华丽的全明星阵容,并与素人演员混搭。
演员的表演通常是比较内敛含蓄的,你很难记住他们的表演,因为大部分的情绪与感觉都是藉由摄影机的机位与运动、剪辑、配乐和旁白所造就的。
《时间之旅》中冷却的岩浆在《圣杯骑士》与《歌声不绝》之间,马力克耗时多年筹备的纪录片《时间之旅》也终于亮相于世人,本片致力于穷尽地球和宇宙的年岁, 马力克以固定或缓慢稳定的运动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美妙景致与生命起源和演化,再分段插入手持DV拍摄的、满是噪点的镜头组合来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片断,从而表现出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崇敬、对爱的呼唤。
但这部作品缺点十分明显:过于平滑、顺畅、完满、华美、博大,但却缺少了生命中必然会有的断裂,缺少了爱与光明背后的苦难与创痛。
《隐秘的生活》里的奥地利乡野不过,这一将完整连贯的人物、有序的情节与叙事逻辑均抛诸脑后的发展轨迹,却被马力克2019年的新片《隐秘的生活》给中断了。
这部作品完整而沉稳地讲述了二战时期的一位奥地利农夫因坚决拒绝为纳粹德国服兵役而最终走上刑场的故事。
影片由此得以专注于一个非常古典的主题(一如安提戈涅式的希腊悲剧):当个人生命(甚至家庭亲友)与心中的道义真理必择其一时,该如何抉择?
他并非向往着英雄或烈士的命途,仅仅只是坚守自己心中对与错的那条红线。
那些为此隐秘地坚守信仰、隐秘地死去的人,永远值得我们的敬意。
《隐秘的生活》低机位远景广角镜头中的门与光也正是在《隐秘的生活》中,马力克标签式的广角镜头、自然光、情绪性剪辑、呢喃旁白(自我追思)与灵性配乐十分熨帖地与故事相融,还有精心设计又不着痕迹的声画分离与丰富的混音——不少场景中,看似无关的声音都混入了音轨,甚至取代了写实性的音效(可参见主人公多次在监狱挨打的段落),时而遥远,时而亲切,时而涌溢着生活的滋味,时而回荡起神性的启示。
《隐秘的生活》低机位远景广角镜头中的门与光此外,影片中随处可见低机位仰拍镜头(依然是广角),这种仰望的姿态,恍若虔诚的祈祷与对上苍的敬拜,与影片的神性气息卓然契合。
我们还可以比较《生命之树》中的大量低机位与仰角镜头,它们似乎模拟了孩童般的视角,既敬畏又好奇,在追问生命与信仰的同时,抱持着祈望的诚挚之心。
《隐秘的生活》远景广角镜头中的过道与光《隐秘的生活》另一特质是大量的远景镜头与对称式构图。
门窗与光成为了关键元素,每一个镜头都在隐约地召唤着神性(“光”与“通道”的神学重要性可见于《圣经》,如《创世纪》开篇第3句“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路加福音》13章24节“你们要努力进窄门”)。
无论是室外空镜头里的高照艳阳,还是远景中的走廊与房门,抑或是监狱里的小窗、孤独囚室天花板上的灯泡,不管多么卑弱与无奈,也依然能看到穿透苦难的光线,哪怕命运再灰暗酷烈,也总有那束光照亮我们。
对光的重视实而贯穿了马力克的作品序列,一如《生命之树》《通往仙境》《时间之旅》中的大量逆光镜头(阳光似乎无处不在,总是好天气)。
《隐秘的生活》稍微引起争议的一点是,影片中与主要情节相关的话语均为英语,而次要讯息(如狱卒的命令、法庭上的例行陈词等)或背景谈话则切换成了德语。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用主义,毕竟,本片是马力克唯一一部不以美国人作为主角的电影(除开以瓜岛登陆战为背景的《细细的红线》,这甚至是仅有的并非发生于美国的故事)。
另一方面,这种切换语言的做法似乎也构成了一种间离的修辞策略——不断提醒着观众:尽管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但终究脱离不了虚构性。
不应忽视的另一点是,马力克的所有电影都在削减、弱化口头语言的地位:影片中的人物往往寡言少语,专注于对外物的直接感知(这也是马力克的作品被部分评论人称为“现象学影像”的原因之一),抑或沉浸在内心的思绪之中;部分言谈对话时而被消音,取而代之的是配乐或经过处理的环境音效;不断追思信仰与生命意义的旁白也更趋近于文学式的诗意语言或哲学话语,而非日常对话。
至此,马力克的基本生涯路径及其作品的主要特质便大致明晰了。
马力克便是以这种独树一帜的方式创立并发展了他的作品,每一部电影都融合了绝美的视觉感知、超验的哲学思考、诗意的笔触与神性的光芒。
首发于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一起看佳片,赏经典
1、慢,为尊重电影从不倍速,这次以1.25X依然感觉慢,以慢和沉闷,加强了压抑感。
2、有点颠覆认知,欧洲人对宗教的信仰如此高?
后来想想也不是,男主村子里他只是异类而已;不过欧洲人确实是比我们有信仰,否则很难解释为何自己经济损失被老美赚便宜也要去支持乌克兰。
3、纳粹很讲程序?
先募捐、再通知征兵,对消极低觉悟的先做思想工作,监狱一步步升级到柏林,揍人吧也还能使犯人身光颈靓、行走自如,判决行刑前吧,也有律师和一堆繁文缛节。
没办法,思想比较肤浅,总被这些表面的画面干扰出戏;当然也可能二战的历史书读得少、也没去过欧洲几次,更谈不上和经历二战的欧洲人或其后辈聊过,所以不容易被感动。
4、欧洲农民真的很讲究,农活其实不比国内的轻,但人真的是干净,常年农活甚至手刨土(都很真实),为何能比我们现在的城市人还城市人?
真是人种优越性?
5、长时间的广角有点托大,广角人文摄影作品其实并不容易,用在风景上比较适合,自然风光是影片的亮点,尤其是乌云,类似的在新疆见过几次,包括草原和毡房,可惜那时还不懂玩延时。
6/10分
马力克的作品一如既往的令人想睡但我指的是那种完全沉浸式的情绪你看他在捕捉那风的脉搏你看他在记录那山峦叠翠的呼吸还有那爱情从她发梢残留的香气到他眼眸里的泪滴他像个上帝一样站在我们的身后默默念叨着念叨着无常念叨着须臾韶华和白首或者悲怆的生离死别再见了我的爱人想再重复一遍我在短评里说过的那句“你永远的留下了亲爱的弗朗茨你是那昼夜的温差你是那四季的变换你是那山谷里最温柔的回响”
不只是一部二战影片,同时衍射了德意志精神史。
导演的功力和风格都是一脉相承,但这一部,内容很朴实,所指很明晰。
它的选景,人物,拍摄,剪辑,配乐,旁白,视与听的所有,都与纳粹做出了极力对比,不预设立场,它要你随着近景广角仰拍的主角一起进入那个时代,进入这个基督徒农民内心,体会那种不安,那种挣扎,那种迷茫。
即使诗意的影像在此处也更多要处于功能性地位。
在一个疏离的环境里,如何仿真,明确的描绘出意识形态的无远弗届?
这部电影尤其需要三个小时以上,才能在时过境迁,盖棺定论时让人如坐针毡。
大与小?
远与近?
真与幻?
这些问题不停的划过。
战场与家园,民族与家庭,纳粹与信仰,这些都成了不确定的概念,成了痛苦的眩晕。
对比其他反思纳粹的影片,这部电影离战场最远,它基本不花笔墨于此。
关注的只是德意志东南边境附近彼时已被合并的奥地利一个镇上的农夫挣扎的内心,但它走到了最远,走到了百年前的歌德黑格尔时代。
面对自己丑陋的二十世纪历史,德国人反思的已经快魔障了。
但问题是,这种可能性消失了吗?
狂热与虚无被解决了吗?
道德和理性,哪个才适合和十字架结合起来,枷锁打破,随着德国观念论最低级的返转,终于形塑出了希特勒这个二十世纪崽种。
从歌德和黑格尔的调和失败,到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的分化,到最后尼采的消逝,然后就是无可挽回的崩溃。
主角做为一个山地农民,保留了歌德式的直观人性,他的不合作来自于自然赋予的人性的宗教世俗化,如果有谁可以,他也许可以试试,虽然他只是出于本能。
另一个必然问题就是自由,在一个必然性几乎笼罩一切,自主性受到毁灭性压制的时空,自由如何成为可能?
智识?
勇气?
良知?
信仰?
实在不知一个个体在当时靠着什么能对抗这些,而这些事例又真实存在。
只能说这些人是圣徒,无视环境,却也无法改变环境。
他们在否定中证明了存在本身,但我们仍不知在肯定中该去往何处,以及在这种不可逆的历史虚无中其是否存在……五体投地,无所适从。
二战时期,一位奥地利农夫Franz因坚决拒绝为纳粹德国服兵役而最终被判死刑。
故事很简单,却撑满了3个小时。
导演使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同时靠近拍摄主体,拉远人物与背景的距离,突显一种孤独感,即一种为真理而战的孤独感。
土地奥地利的乡村和柏林冰冷的监狱,都具有一种土地秩序,代表着隐秘和封闭。
土地的法则具有坚不可摧的特性,可以清楚地划分界限、加以区分。
在这里,人类共存的秩序与定位都变得显而易见。
Franz的精神、行动、思想或是他追寻的真理,都遵循着土地的秩序,承载着意义之重。
手Franz用满是泥土的手拥吻着挚爱之妻,也用被禁锢的手捶打监狱如堡垒般厚重而坚硬的墙壁。
手会行动,但每一个动作都承载并表现为思想的因素。
农民的手厚实而有力,因此让思想本身变得丰满。
农民用手采集、耕种,是在与隐秘且封闭的土地交流,并且要面对土地的不可捉摸和深不可测。
农民大都恭顺服从,宽厚老实,他们用手劳作,用手祈祷,用手来聆听大地的战栗和震颤。
愤怒“因为愤怒”。
乡民对Franz一家投以愤怒,Franz对纳粹投以愤怒。
这种愤怒拥有一种促人反思和改变的力量,要么爆发,要么死去。
西方文化的第一部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开篇第一个词就是menin,愤怒。
愤怒是原始生命力的爆发,是人作为主体的宣誓。
虽然愤怒充满否定性,但只有负面性才能让精神得以存活。
真理Franz相信真理,他的肉体被毁灭,但他的心是自由的。
这让他成为那个时空里的“全然他者”。
没有人能理解他,但他深知他所遭受的这些,与那些逝去的生命相比,不值一提。
他为真理付出的代价,在他看来是对等的。
真理本身具有隐蔽性,它不会贸然呈现,而是从隐匿中攫取而出,就像黑暗森林里的一道光。
土地、手、愤怒和真理,属于农民Franz的世界。
Franz坦然接受了自身的负面性,无能为力、无依无靠,也承受着永无止境的痛苦,肉体的折磨,对亲人的思念。
但正是这种负面性和痛苦,赋予了他精神的觉醒和灵魂及生命的韵律。
关于痛苦Franz一家将痛苦封存在大地的隐秘中。
Fani用手大力得刨土,用脚连续不断得踹着围栏,紧紧圈着身子躺在土地上,留着无尽的眼泪,艰难得期盼着丈夫的归来。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那时人们体会的痛苦和惊惧,与现在会有何不同。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痛苦和惊惧的否定性转变为一种积极性,使人能抱有继续好好生活的动力。
如果在任何情况下的痛苦和惊惧不会像当初那样撕心裂肺,而能不同程度得以缓解,那么,这些情感激荡就会带来更多生命力的坚韧与喜悦,使我们的身体能适应这种痛苦的滋扰。
这是一种快乐的惊惧,一种带着奇怪的恐怖滋味的宁静。
天边的黑云压下来,暴雨顷刻而下,人也不会再恐惧。
在看到这种浩大的自然现象时,人会躲进理性的内在空间,那里秉持着无限性的思想。
在无限性的面前,理性高于自然。
有了这种崇高,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力的克制都将只存片刻。
但,理性无法平均赐予每一个人。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导演通过大量的空镜头和长镜头,展现了人在大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故事虽然发生在二战时期,但对当下的我们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里,我们抛弃了土地的法则,信奉了数据,将自己主动暴露在对自由的假象世界中,并以此产生的信息来供养着数字的全景监狱。
如今,我们不是农民,而是猎人。
信息的猎人在作为数字狩猎场的网络中游荡。
曾经是“大地与天空,凡人与诸神“,变成当下的“腾讯与阿里,百度与京东”。
电子设备加速了手的萎缩,带来手指的触屏,也让思想本身畸形。
作为冲动的集群愤怒,在网络上被放大,但实质却易逝且分散。
曾经的哲人们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致敬那些在任何时代都真正追随自由的人!
影片讲述了奥地利农民弗兰茨因为坚守道德信念,宁愿赴死也拒绝为纳粹军队服役的真实故事。
在二战时期极权主义下大众“集体无意识”的多种呈现。
(集体无意识下的个体道德坚守)拒绝“平庸之恶”,勇气弗兰茨对个体道德的坚守:迷茫——探寻——自我审视——坚定个体拥有自我主动选择的权利,有自由和权利选择光明的灵魂和向善的心灵。
如果拒绝理性的思考而选择盲从,终将成为受害者,而自己则是自己受害的肇事者。
个体对自我的审视,不要让任何人替你做决定,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和决定。
对战争的正义性的质疑和残酷性勒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黎明时分,我们能听见窗外黑鸟响亮的叫声,它们仿佛比我们更自由,更懂得和平与快乐,尽管它们只是非理性的动物,比起我们人类,我们这些被赋予了理解能力的人类。
”——批判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当人们变得更聪明,更加黑暗的时代就要到来。
*即使我写字的手被束缚,也好过我的意志被束缚。
*“我不会评判你,我不会说他是邪恶的,我是正确的,我不是什么都懂,人也许会做错事,并且无法脱身,无法洗清罪恶,想回头却太晚了。
但我内心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无法去做我认为错的事。
”⬇️“你有权利这么做吗?
”“我有权利不这样做吗?
”*“签了它你就自由了。
” “我是自由的。
”——用灵魂的自由实现了自己对纳粹暴行的反抗。
*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的人们。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依旧是反战题材,但影片里没有枪声,没有流血。
我们看到的是奥地利仙境般的乡村,这里有心怀真知的人,法兰兹深爱着自己的家庭,只要他点头就可以回到自己的生活,但他在坚持做认为对的事。
如果没有妻子最后的探望,如果没有妻子最后的支持,也许他不会坚持下去。
虽然他知道结果,他的离去会给家庭,母亲带来巨大痛苦,但他也知道,当自己的死讯传到家乡,当教堂的钟声为他响起时,那些曾经对他和妻子恶言相向的人,会为他脱帽致敬。
法兰兹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行刑前,他也在颤抖,但他坚持到了最后。
英雄,往往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
全片的摄影可圈可点,近距离广角晃动特写,把人物压抑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量旁白,感动了屏幕前的我。
影2027:看《埃贡·席勒:死神与少女》的时候标注了女主角的这一部。哈佛哲学系的马力克拍摄的没有实体战争下的人性、信仰战,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里隐秘的小镇上一样充满了唾弃,愚昧,而我只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丢弃生命,即使微不足道,头离开身体的时候,带着镣铐的手抓住它拿回来扣在身体上,然后睁开眼,你的手铐消失了……但我还有爱,有上帝的信仰,我的微不足道能带来善的增长。(末尾乔治·艾略特亮了)
梅尔·吉布森用90分钟的血肉横飞讲一个基督徒拒绝杀人的神性故事;泰伦斯·马力克用180分钟的广角独白讲另一个基督徒拒绝效忠希特勒的人性故事。(完全没有拉踩的意思呢
三个小时真够你受的,没一点意思,做作,细细的红线再也拍不出来了
1集体主义可以有多疯狂,无孔而不入2根皮岛3纳粹对内民主,对外专政4一个奥地利人发动了战争+更多的奥地利人被遗忘5战争中总有人说不6不是所有的罪犯都有罪7纵有健妇把锄犁唯一的问题是拍得太长了,我看了几个月吧
广角仰拍,跳接,大量独白,二战,基督教,三小时无敌
虽然评价三星,但观感和之前的片子完全不同。素材非常细致,音乐也非常动人。能够get到导演为什么要拍,以及为什么要这么拍。有一种方法论的共鸣。但结尾煽情让我觉得表达一下子就弱下来了。
一段时间内不想再看到广角唯美镜头搭配1分钟10个字的独白,这种手法用来渲染最后那段刑场戏还算合理,三小时全是这太过煎熬。
本质上马力克所为和李安并无区别,都在探索自认为的「未来电影发展之路」,用宽频与亮帧来讨论在邪恶战争环境中人与自然(本质却还是自我)的矛盾与调和,但是在不断出现的邪恶标的之外,毫无节制且琐碎的喃喃自语要契合死粉之外的绝大多数观众的共鸣太一厢情愿,后半段令人生厌到产生愤怒。
以后我终于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了:有哪个逼格甚高的导演的影像风格是你无法欣赏的?就是他!(不如杀了我吧
任何类型的脚本在泰伦斯的镜头和叙述中都带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空旷感和深邃感,这便是他个人哲学的延伸与蔓延。当然会有很多人无感或者不喜欢,因为阅历、深度无法企及和共鸣。但也不必自惭形秽,本来很多作品就是需要时间来反复品味。另外,本片客观上还是关于平庸与恶的选择。恰好我看贾樟柯说到:“在个人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成为个人宿命的反叛者......当你去反叛整个社会保守的价值观的时候,自由就开始逐渐属于你。”
无法喜欢导演这种保持一段距离,而且从高处俯瞰的视角和节奏,同《生命之树》一样,无法喜欢。
只觉得风景好看。。。。。。。。。。。。。。。。。。。。然后呢。。。。。。。。。。。。。
抛弃叙事之后,马力克的电影里剩下的是自然与人文的和鸣。人类感情不能共通,但每一种截取人类情感的方式都值得肯定,马力克的影像是普世的,是悠扬而流转的散文诗。
用语言来区分善恶,给人的感觉好粗暴……更愿意重看一遍《新世界》。马利克下一部片还会是这位Jörg Widmer当DP(尽管当了好几部马利克片子的掌机),隐约令人担心。
一部让人恐惧又充满力量的电影,好像有一段时间了,看电影基本上只落到“看”这个字上,这一部却真正让我代入了主角的命运,是的,每一个“劝说”都是毫无疑问有道理的,但保持良心你能做多久?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我估计在一小时处就丢盔弃甲了,更遑论说一句口号就可以免除死亡的诱惑。所以说,电影说的是人生存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对此,我们做得实在不够。
一如既往的广角美学,是个爱情故事了。
始终吃不下泰伦斯·马力克的风格,当年《生命之树》看了三次都没看下去,不否认他是文艺片中的影像之王,对于他那过度抒情虚无缥缈的慵懒步调,始终怀揣着敬意但无福消受的感情,本片长达三小时,无论何种观影方式都考验耐心和毅力,超长风光散文,大段独白段落,超广角田园风景,与之呼应的是监狱里的肃杀黑暗生活,一遍遍的比对,一次次的呼应,想用第一人称表达对战争的绝望,以及对人性和神性的反思,反观大量冗长而重复的手法,有种表达上的穷途末路之感,其背后支撑的实质,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乃至情感,都是如此单薄,对于男主拒绝孝忠希特勒而被判死刑的这件事,从任何一个层面都没有讲透吃透,画面与内核不相称,批判和抒情又互相矛盾,它最省事的地方就是刻意彰显的高级以及解读留白给大众的判定,你还没感受创作者情绪的时候,已经审美疲劳了
有的电影在恰当的时机看到,也算没有浪费
影像化大师马利克又给我们带来一部诗化电影巨作。这次终于有点剧情了,大量的剪切运用的炉火纯青,心旷神怡的美景让人陶醉,当然少不了悲天悯人的盛大关怀,一如既往优秀的旁白,呢喃的细语,电影弥漫着悲剧气息。我们在说剧情,男主以自己的非暴力反抗着德国纳粹,挑战恶魔的权威,成为了心中和平的殉道者,他的这种执念在我看来似乎没有改变什么,缺一定是改变了妻子和孩子们的命运,仅从这一点来说,他使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遭受这么大的不公和痛苦,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不效忠不合作可以,得学会隐忍和变通啊,血肉之躯,就是死,也得有更大的意义。所以,我是凡人,我不理解这样的殉道。
超广角从头到尾非常晕。但是景色真的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