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为逃避沉闷的暑期补课自动请缨为学校的管弦乐团送便当,却因为贪玩而坐过了站,加上天气炎热导致便当变质,管弦乐团的大部分成员们都因此进了医院,她们也阴差阳错加入了乐团预备替代原先的成员为学校的棒球队比赛奏乐加油。
经过两星期的魔鬼训练,女孩们终于能让乐器发声了,乐团的成员却康复回来了,但她们却因这契机爱上了爵士乐,于是决定成立属于自己的爵士乐队。
理想满满,困难也重重。
在经过一番身心折腾后,终于有钱购买乐器了。
有了粮食之后,就得补充下知识了。
在热爱爵士乐的老师帮助下,她们逐渐掌握了爵士乐的节拍技巧,并渐渐能吹出点样子,开始了在各大城乡结合部超市门前的演奏旅程。
随着团员们的越来越默契的合作,她们参加了市音乐会,并演奏出了属于自己特有风格的爵士乐。
此部可谓是扎扎实实的励志影片,加上出色的原声音乐,据说剧中所有的爵士演奏都是年轻演员们亲自上阵,真是很难不给人留下心底的那一抹摇摆乐,简直就该成为爵士乐团的招生广告嘛。
观影完后是否有想来张爵士乐CD放放的想法?
我已经开始搜索原声碟片了。
故事围绕着乐团中的4位女孩和1个男孩展开叙述,在人物刻画上也可谓是十分用心,女生们的朝气、勇敢与坚持都深入人心,在伯乐的这个设置上,也算是跳出了以往励志片的框框,这个伯乐自己也是个半吊子,教女孩的同时,自己也在疯狂恶补知识,但凭着这颗热爱,总算在半买半送半教半糊弄中完成了自己伯乐的使命。
故事的叙述上并没有运用什么花俏的剪接技巧,是很直述的在说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但是在剧中总能发现导演精心安排的几个笑点设计,轻松愉快。
影片画面柔美干净,草地阳光和少女们都那么舒服的呈现。
就算是在04年拍摄的,时隔这么些年,如今来看,都不觉老态,处处透着青春的萌态。
其中有一个片段,是女孩们赚钱为买乐器采野生松茸却被野猪追逐的画面,如果导演处理不好,会很容易变成动物世界这种科教纪录片了,但此处,导演很聪明,利用画面定格的拍摄手法轻松化解了这场尴尬,又巧妙的增添了轻松滑稽的气氛。
导演矢口史靖擅长青春剧,早先拍摄的《五个扑水的少年》也创下了佳话,此次女生版的扑水少年票房更是有两千万美金的成绩,据说在日本连映4个月都不曾下线,可见市场的火爆反映。
曾获日本奥斯卡4项大奖和多项提名,在观众口碑上也算是获得了双赢。
青春剧之于日本,已然具备了成为一个代表的剧作类型。
拍得是有模有样,已经有了个成熟的模式:完整的故事情节+精良的人物刻画+柔美舒服的画面+青春逼人的小演员们。
而代表青春的岩井俊二电影也有许多成功的作品,比如《花与爱丽丝》《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等,不管是叙说励志也好,爱同学也好,爱老师也好,残酷青春也好,它都走出了个自己的类型风格。
正如欧美片来说,就算说的是个烂调子的爱情故事,它都有着几个不可或缺的喜剧元素或时尚元素,故事上起码要完整,得让观众们明白,比如你要传递的某种爱情观都能无障碍。
或是像毫无剧情可言的动作片来说,比如《变形金刚2》,它还胜在视觉效果惊人,观众们只为进影院体验一把感官,对剧情就无所谓那么吹毛求疵了。
你没有硬件,那起码得有软件,中国电影这方面还需成长,首先,要想着如何完整的讲述一个故事,再想着如何把这个故事说的动人好听。
不然中国电影只消挂上什么时尚爱情大片、群星贺岁喜剧片、孤岛惊悚逼人片等等诸如此类我都不禁流一汗,不进影院观影是必须,就算是盗版我连网速也都不想霸占,你们还是提高提高影片自身的质素吧,别再吃老本了。
没天赋的老师,一群摆烂的女学生。
能聚在一起,得感谢让人闹肚子的盒饭。
青春勵志片,一直是日本人的拿手好戲,由數十年前的《青春火花》,到近年的《五個XX的少年》等,都拍得不錯。
《喇叭書院》故事講述一群女學生因誤事而認識了爵士樂,短短的2個星期便由一竅不通到懂得吹奏簡單的旋律,後來因事作罷後,當中的幾位卻愛上了爵士樂,為了爵士樂而改變,由懶惰貪吃愛美的女生,變成為了理想而努力。
青春片一向的手法,當然是老老土土的因她們而感動了整個樂團,最後來過大團完結局了。
故事雖然簡單,但卻拍得很好看。
導演矢口史靖曾拍攝《五個撲水的少年》和一些青春片,這次的《喇叭書院》也是由他自編自導,比上次更好看又更好笑,能令今時今日看青春勵志片也不覺沉悶,矢口導演的確有一手。
最厲害的,是這個17人大樂隊,差不多全部成員都是第1次接觸樂器。
為了拍成電影,他們(當中有1位男成員)要在3個月內學成演奏,戲內所有演奏戲份,絕對是100%由各演員親自演繹,不是運用鏡頭剪接或技巧拍攝。
這點最難能可貴,難得電影公司肯投資之餘,演員們肯花時間心機來學習,在香港便沒可能發生了。
多說一點題外話,日本人做事的手法實在與別不同,電影中的場景由百貨公司到中學校園到火車,均是實景和在山形縣拍攝,所以在上映後那裏成為了遊覽景點,還特設旅遊指南來給大家去遊覽拍攝場地,去年10月和今年3月更有主題列車和電影中的便當售賣。
唉,為何我們的港產電影沒有這種真實感,令觀眾能更投入電影世界呢?
http://www.yiklung.net/blog/archives/2005/09/19/331/
喇叭書院讓我聯想到去年暑假看的花與愛麗詩。
兩者都講述青春迫人高中生傻傻的故事,花與愛麗詩看得人會心微笑;喇叭書院卻是要你開懷大笑。
說真的,這兩套片子某程度上真的很相似。
完全不合邏輯說不過去的荒誕劇情,但就是令人看得很愉悅,我這種邏輯王也能暫時關掉腦子享受劇情。
如果說花與愛麗詩靠唯美畫面吸引觀眾視線,喇叭書院的過人之處應在於其笑位和音樂吧。
一曲Louis Armstrong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實在想像不到能這樣用法。
離奇之餘又配合得天衣無縫,可說是全片高潮。
這群穿著校服的小女生,也令人回想起自己的學生生涯呢。
很喜歡那種一心一意勇往直前追求理想的大無畏精神:很白痴,也很可愛。
大人害怕白痴,因此也不太可愛。
總而言之,這套電影給我感覺就是很青春、很熱血,看後有種大暑天沖冷水澡的清新感覺。
這種片子,應該放在暑假上映的。
假期里学校的吹奏乐部前去为本校棒球队演奏助威,一群参加补习班的女孩子负责给他们送便当。
便当因为天热而变质,搞得部员们集体拉肚子。
情急之下唯一没有吃便当的中村只好组织女孩子们构成临时吹奏乐团,由于人数不够,改为演奏爵士乐,大家只好硬着头皮上阵。
没想到以此为契机,这些女孩子们喜欢上了爵士乐,她们多方求教努力练习,不断四处汲取灵感,一支乡间女高中生爵士乐队由此诞生。
她们发现许多元素都可以溶入爵士乐,于是,家庭主妇拍棉被的声音,同学打乒乓的声音等等,生活中的各种声响都被她们吸收进自己充满青春活力的爵士乐中 。
比较喜欢里面的贯地谷诗穗梨,她和友子一样本是为了逃课而去参加乐队,而后受到音乐的感染毅然选择继续留在乐队演出。
最后出场的摇摆少女们演奏得很棒哦。
精彩!
好的音乐,少女的活力就是很让观众受到感染!
不止一次看《摇摆少女》了。
昨晚三刷,才发现这部电影的剧本,竟然如此强悍。
上野树里当然光彩夺目,她之于《摇摆少女》,就像奥黛丽·塔图之于《天使爱美丽》,林青霞之于《东方不败》,她们让重拍的人很难选角。
她饰演的友子,是个娇憨少女。
主演《摇摆少女》时,上野树里还不满18岁,圆乎乎的脸,增加了她的娇憨气质(她的很多表情都适合做头像)。
她打呵欠是这样子的。
声称自己没有吃便当,依旧一脸认真的表情是这样子的。
想买乐器,妈妈不给钱,不断用眼神暗示奶奶是这样子的。
上野树里在《摇摆少女》里面演出了女孩子特有的青春气质。
她也凭借本片拿到了日本电影学院的最佳新人奖。
凭借本片的出色演绎,上野树里星光璀璨,而后主演了佳作《交响情人梦》。
说回剧本,一个娇憨少女,如何成为摇摆少女,是导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摇摆少女》开场就聚焦空荡荡的教室,从教室窗口摇到友子所在的课堂。
这个镜头就在点出友子是个学渣,暑假依旧需要上补习班的女同学。
或许有人说,学霸也会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但友子不可能是学霸,教室里面散漫的氛围,友子在窗前打呵欠,就能证明她是学渣。
对学渣来说,逃避无趣的课堂,才是本能的选择。
看到送便当的师傅送餐迟到,于是友子提议给同校的交响乐团送便当。
这为她变成摇摆少女提供了可能。
在前五分钟,我们就能看到友子的行为逻辑,为了逃避补课,她才乐意助人,给交响乐团送便当。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老师为何要答应友子?
后面有显示,老师是个音乐发烧友,他对交响乐团有好感。
《摇摆少女》的剧本是导演精心创作的成果,我们能看到片中埋了大量精彩的伏笔。
比如说,友子送完便当回家,我们能看明白这是个普通的平民家庭。
友子的父亲和奶奶都喝酒,友子母亲是个身材早已走形的家庭主妇——友子将来的样子,友子趴在地板上看漫画书,妹妹在打游戏。
友子母亲吐槽友子三分钟热度,买个电脑也不懂得学。
导演特意给了电脑特写,是一台大屁股的IMAC。
做事三分钟热度,强调的是友子的废柴身份,这是一个干啥啥不行的少女。
这段剧情也是在烘托友子的变化。
后来,友子为了买乐器,母亲不给钱,她果断将妹妹的游戏机,自己的IMAC卖掉换钱。
这个对任何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充满热情的爱好。
除了友子的戏份,配角的戏份也做得非常扎实。
比如棒球小哥,前后一共出现三次变化。
第一次,富二代男主要重新组织乐队,棒球小哥过来给他灌鸡汤,“世界上分为两种人,努力完成的人和半途而废的。
”
在此之前,棒球小哥打出全垒打,正是风头正劲的棒球选手。
第二次,棒球小哥在超市出现,和那些退出乐团的少女说,“世界上分为两种人,懂得及时行乐的人和不懂的人。
”
在此之前,棒球小哥比赛失利,意志消沉,于是他用及时行乐来麻痹自己。
第三次,棒球小哥也去观看乐团的比赛,他说的是“世界上分为两种人,懂得摇摆的人和不懂得摇摆的人。
”
此时,棒球小哥的头发由黄变黑,可能在暗示他不再消沉。
棒球小哥是《摇摆少女》中穿针引线的人物,出场极少,但戏份不可或缺。
因为他有个对他芳心暗许的小迷妹良江。
良江和友子只是补习班的同学,补习班名单上显示,友子是一组,良江是三组,
前文提到,友子对音乐感兴趣,是因为课堂太无趣。
她选择乐团,不是喜欢音乐,而是讨厌补课。
能让友子认真对待的人,就是良江。
而良江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她暗恋棒球小哥。
棒球小哥给男主灌鸡汤时,良江立刻星星眼。
她的同学都注意到良江对着棒球小哥目不转睛,于是马尾少女也非常八卦地看过来。
良江认为,原先的管乐团不能继续给棒球队员加油,她们这些草台班子必须顶上。
在友子她们纷纷抱怨,萌生退意时,良江站出来,让大家坚持下去。
我认为《摇摆少女》的剧本好,就是因为片中人物的行为逻辑合情合理,剧情的编排环环相扣。
作为一部类型片,《摇摆少女》也懂得用一些机智的小点子反类型。
比如友子和男主,两人已经有了朦胧的爱意。
两人在雪地里打雪仗,友子不小心绊倒。
她翻身,躺在雪地上含情脉脉地看着男主。
男主也感觉到氛围从欢闹变成了暧昧,他丢掉了雪球,伸手去拉女主。
寻常导演会这样拍,女主起身,和男主轻吻,或者拍女主低眉浅笑之类的镜头。
然而,矢口史靖却让友子自己跳起来,迅速踹树,紧接着雪直接下来砸了男主一头。
友子像小鹿一样跳在一边说:“笨蛋!
”事实上,影片的反类型桥段不止这一处。
比如,乐团要买乐器,想要拉赞助,有队友提出自家诊所可以提供赞助。
良江吐槽,“我才不要久保妇产科绣在背上呢?
”
后来,她们确实找不到靠谱的赞助,还是穿了有久保妇产科字样的服装。
你以为这真的会成为她们的演出服?
并不是 ,矢口史靖又玩了一次反转,乐团拿到久保妇产科的赞助,在比赛后却没有穿这些服装。
原因是,她们忙于转车,将演出服落在车上了。
类型片就是个套子,《摇摆少女》讲的就是一群废柴少女用音乐拯救自己的故事。
观众看完简介就能猜出故事走向。
能够在类型片中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片段,这是导演的才华。
《摇摆少女》让我国只会拍打架,早恋,甚至堕胎的导演羞愧不已吧。
不可否认,青春会有打架,早恋,甚至堕胎,但是,青春还有更丰富的生活。
打架、早恋、堕胎是国产编剧们用来撒狗血的三板斧,但它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
如果你被国内的青春片伤到过,我相信这部《摇摆少女》能治愈你。
日本电影学院奖给它最佳编剧奖,在我看来,实至名归。
豆瓣网友对它的评价相当不错,豆瓣8.4,值得一看。
从时间来看,那些女生从从来没碰过乐器甚至都没听过爵士直道可以完整地演奏一曲big band的乐曲也就半年的时间。
当然啦以来爵士乐也并不是过分强调技巧的严肃音乐,另外因为是拍电影嘛,中间的技术问题完全就没有必要深究了,每个人都开开心心地就好。
只是觉得老师很可怜的样子,就算没有音乐天赋,也不能只埋没他一个人,他和那些女生没有什么区别的嘛,而且觉得他指挥也蛮有模有样的呀大家的梦想都实现了,老师一个人呆在后面有点不公平。
不过也得到女教师的倾心了,也就算了吧。
总体来说,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青春片,恰到好处的巧合和洋溢着的少女心构成了这样一部平淡、慢节奏但并不无聊的电影。
给我的感觉就是,果然,这就是日本的女孩。
相比国内的电影,感觉可以和《闪光少女》划进一个类别,如果是番剧的话,我难以抑制的想到了自己的第一部番《吹响吧!
上低音号》。
不论是女主坐在窗户边对着数学课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还是一群姑娘穿着水手服沿着铁轨走都给我一种平静而美好的感觉,虽然很遗憾距离现在我看完电影只有五六个小时我仍然记不住所有人的名字。
这群女高中生真的非常幸运,因为她们在这段时间里生动的活过。
题目从“关于少女的一切可能”改成“关于少女时代的一切可能”,不知道这种描述是否精确,但是真的非常让人有梦回某个夏天的恍惚和臆想。
剧情方面,的确非常平淡,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地方需要流眼泪,主角团难过的时候反而有一种投过了遥远的时光回看小孩子的那种感觉,所以往往会笑出来,而不是跟着一起惆怅。
至少作为一个被各种意难平伤透了心来缓一缓心情的电影来说,挺好看的。
情节不算老套,虽然我能大致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画面和音乐还有一切相辅相成的元素都能让我保持着好奇心看下去。
几对暗戳戳的感情线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关于未来会怎样的暗示或者明示,也许高中时候的恋爱不是能和我们走进婚礼殿堂的最佳人选,但回想起来仍然让人保持轻盈和澄澈。
色调是零几年和九几年那种滤镜,每一个镜头都挺唯美的,会让我希望能立刻穿上短裙短裤,走到大树下坐在板凳上听收音机或者MP3,微微眯着眼,或许再啃一角透心凉的西瓜。
第一次试图以影评的方式记录下来看过的电影,说不定会继续下去。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懂摇摆的和不懂摇摆的。
Swing Girls摇摆起来实在是好看,我实在是喜欢看她们快乐的样子,音乐就是要快快乐乐的嘛,老师就是要和和气气的甚至有一两个不能被人知道的小秘密嘛,观众就是要全部站起来一起摇摆的嘛。
一切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嘛,我觉得。
如果我当年也有这样的体验,那不要说小提琴了,可能大中提琴我也都学会了,都不会半途而废了。
小MOI对着笑瘫在电脑前的我说,摇摆个什么劲啊,你没发现她们一摇摆起来,全都鼻孔朝天了么?
我继续笑瘫,同时也鼻孔朝天了。
想起我的高中,想要和朋友组一个话剧社,每天下午放学都在教室里幻想要怎么怎么样,直到今天,我脑子里的剧本也没实现,我才终于承认我们都是幻想派。
世界上实在是只有两种人,懂摇摆的和不懂摇摆的。
懂摇摆,并不一定就正在摇摆,甚至曾经摇摆或者将要摇摆都是不一定的事情。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懂摇摆,就够了呗。
街上等红绿灯的时候摇摆下,看球赛的时候摇摆下,洗澡的时候摇摆下,超市里打工的时候摇摆下,银行排队的时候摇摆下,甚至医院里排队等着处理伤口的时候也来摇摆下,至于说如果遇到了野猪,那更是一定要摇摆下的。
摇摆的时候要记得鼻孔要唯我独尊地朝天,脚要跺的响一点,步子要凌乱一点,脸上和心里都欢快点,这就够啦,已经很摇摆啦!
亲爱的们,有什么关系呢?
就一起鼻孔朝天地跺着脚摇摆吧。。。
可可爱爱
小平头很帅气捏
哈哈哈哈哈哈
著名动图出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们是一个人吗?
笑喷了
最搞笑片段
最浪漫片段最近b站裁员,审核放宽,在首页刷到了,于是一口气看完了。
电影里只有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夏天很热,风景很绿。
冬天很冷,雪很厚。
暑假班参加了吹奏部训练,友子和良江一起参加后,再开学却无话可说,那段非常真实呢。
良江喜欢过的平头棒球学长一转眼变成了小混混哈哈哈确认过,是我最喜欢最喜欢的电影类型,从头开心到尾。
不需要为主角命运操心,一切都轻松又无理由地化解了。
虽然不是多么精彩多么有成就的片子,但是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幸福。。就是简单的幸福。。。人还是浅薄点好吧
真是一群闹腾的少女!夏日、冬日双重气息扑面而来!青春的校园清新依旧!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部无压力片子,好多笑点,看完后心情超好!和人家高中生相比,咱们的课余生活真是枯燥乏味!上野树里和音乐片子还真是有缘!最后的演出真是振奋人心!
四星半。矢口史靖怎么这么会拍青春片啊,看完把《五个扑水的少年》也改成了五星。现在觉得能让人开心的电影比深刻更难得。
这不我喜欢~又欢快又可爱
我说我要去睡觉了,其实是个假动作,我又看了一本电影……
1. 跟lalaland等二等音乐电影比,这才是会让你开始喜欢爵士乐的片子!2. wind band简直是太能relate到了,这就是我的青春本春啊啊啊 3. 上野树里有点意思,吹奏部部长虽然是个十八线配角但冯巩真的是一眼就能让人看到 4. 数学老师是最不投入的一个角色了我感觉,拧巴,要是有技能点来段大solo或者贯口如数家珍就好了,突出一下黑胶收藏量震一震大家也好,“充满热情但技术不行”这个形象刻画得一般...
无聊 追忆不起青春之心
这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子嘛,干嘛青春片都是一片纯爱啊。另,关口同学也太可爱了。
同样是音乐 同样是逐梦 但这片却是满满的欢乐 没有任何的负担
4+1个摇摆少女 那头野猪太搞了
真的难听真的难看受不了了
很欢乐,也很做作,竹中直人专注猥琐三十年
有爱的片子
JAZZ!好听~~
18年后观看,青春已换一茬又一茬。90后与00后一起观看,都不太能get。从送便当到最后把制度丢在车上,几乎没有一件事是不冒冒失失,是靠谱的。然而这样还是轻轻松松地做成了一切啊。不过,这种“轻松”与“冒失”,也挺令人羡慕的。羡慕这无边的勇气啊。尤其是第一次在游乐场前的演奏。
难得我这种老人家也喜欢...
我越看上野树里越像那个讨人嫌的姑娘,想起她来我好烦。
上野树里真可爱,剧情真无聊。
饭盒看起来很好次
好做作的青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