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刮痧,Gua Sha Treatment,Gua Sha

主演:梁家辉,蒋雯丽,朱旭,霍利斯·休斯敦,塔玛拉·特恩特,斯蒂芬妮·沃格特,乔·尔克,卡特·道森,安东尼·穆林,马歇尔·菲尔,苏珊·弗莱,迈克·凯彻,乔·梅,桑尼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刮痧》剧照

刮痧 剧照 NO.1刮痧 剧照 NO.2刮痧 剧照 NO.3刮痧 剧照 NO.4刮痧 剧照 NO.5刮痧 剧照 NO.6刮痧 剧照 NO.13刮痧 剧照 NO.14刮痧 剧照 NO.15刮痧 剧照 NO.16刮痧 剧照 NO.17刮痧 剧照 NO.18刮痧 剧照 NO.19刮痧 剧照 NO.20

《刮痧》剧情介绍

刮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梁家辉 饰)与妻子简宁(蒋雯丽 饰)在美国奋斗了8年,事业有成。一次意外却令美好的家庭变得愁云惨雾:5岁的儿子生病了,老父亲(朱旭 饰)用传统的中国民间刮痧帮孙子治病。大同夫妻继而被控告虐待儿童,一个又一个物证人证令夫妻俩百口莫辩,西医根本无法了解这种传统中国疗法。因为这件事,父子与夫妻都不得已的分开了。大同伤心欲绝,面对儿子与妻子,他能做什么为自己伸冤呢?事情又能否得到圆满的解决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半部天书永不逃避陶宝萍的幸福生活双面狐管家鲍勃末世孤行与变成了异世界美少女的大叔一起冒险青出于蓝忧郁症梦回金沙城黄金鱼最终流放:银翼之法姆爱在午夜降临前恶作剧上身Okura~难解事件搜查~梦想大道东刀手黑色灯塔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蒂尼·维奥莱塔的新生活省港大营救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我为钱狂一个老师的学校击雪等风也等你爱情公寓全家变身大作战梦想的面具

《刮痧》长篇影评

 1 ) 只想说说N多个槽点- -

1.电子游戏颁奖典礼上强行出现cosplay兵马俑是几个意思。。

2.美国人的游戏颁奖典礼上,为何会有《街头霸王》(made in Japan)乱入?

3.大同获奖感言中,大谈美国梦说:“只要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

” 你一个中国人,最终想成为美国人,给你差评!

4.老霍这个人物出场合理吗。

(首先出场方式就不多加吐槽。

)既然是大同父亲的老朋友,那么他一定认识大同吧,所以他将以兵马俑身份出席大同的颁奖典礼这件事,大同和他父亲一定是提前知道的吧,然而电影中两人偶遇时显然并不知道会遇见对方。

5.老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想表达父亲在美国唯一的朋友死了,父亲从此再无生活伴侣了?

那为什么不能是一开始就没有老霍这个生活伴侣?

6.关于丹尼斯背上的血痕,影片中也提到了是因为局部毛细血管的扩张,而不是通常所见的皮肤器质性损伤,这与被殴打致伤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点医学常识的人怎么可能连这也不能区分?

7.大同所在的电子游戏开发商老板约翰,为何又身兼版权法律师一职?

(可能老美确实多才多艺。。

)8.听证会上,大同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他挽回颓势办法竟然是极力证明自己有多爱孩子。。

以一个正常成年人思维不该是把重点放在证明刮痧是一种中国传统疗法上吗?

即使当时美国医学有关书籍并无记载,但结尾处大同父亲来信中所说的做法不就对了吗?

9.夫妻二人关系恶化显得莫名其妙,破出租屋内两人把酒时的对白莫名其妙。

10.圣诞夜,抢劫犯大行其道,大同勇敢搏斗,一旁的圣诞老人不帮忙也不报警也就算了,他的反应却是小心小心别把劫匪打死了!!

除了以上情节或逻辑上的问题以外,插句题外话,蒋雯丽阿姨的演技不忍直视。

尤其拿着手柄狂打游戏那一幕和两人醉酒的那一幕。

另外,看完《刮痧》给人感觉这其实是一部立意不那么深的电影。

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为了讲述一个因为文化差异而险些导致悲剧的故事,故意放大了矛盾,并且刻意将解决矛盾的keys给抹去,避之而不谈,从而使矛盾扩大化,话说回来这个矛盾其实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影片在节奏的把握上显得拖拉,机场离别一幕将剧情推向高潮,结尾处却又在大做文章,爬水管的戏画蛇添足。

对于两股势力或是两个人之间因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解决的第一要义绝对是通过交流,互相了解。

影片中面对老美不了解刮痧,我们第一要做的难道不也是通过搜集证据,让他们了解刮痧吗?

不得不说的亮点是梁家辉极具张力的演技和他会说话的眼睛!

 2 ) 刮痧是个好题材,这电影在暴殄天物

标题就是我看完最真切的感受,甚至专门立马去查了导演,啊原来是郑晓龙,我还以为是美国导演呢,专门拍来黑我们的呢?

理解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是中西思维上的差距,,但是实际表现出来的东西,南辕北辙。

首先男主的塑造,全程都感觉他在无能狂怒,我不相信一个在美国呆了这么多年的人,找不到正确处理事情的方式,连他爹都比不上,整个事情解決过程中,过程中除了无能狂怒真的没看出来有什么用。

不过这到确实符合大部分中国男人的行事作风,遇事无能狂怒,逃避,所做的事情都是感动自己。

首先在听证上第一次嬉皮笑脸,第二次很容易被激怒,对帮助他的美国朋友蛮不讲理(听证会说讲出事实是公民义务,而且己经很维护他了,这还说别人不把他当朋友??

),机场想逃避,完全不顾妻子,连孩子都知道问一句:那妈妈呢。

客观来讲,这个妻子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了,在她说出:lam a bicth的时候,看看他的表现,还是无能狂怒的砸杯子。

抱住妻子安慰一下很难?

最终整个事件的解决,得益于他的父亲和这位美国朋友,他父亲回北京后都知道收集相关资料,他的朋友都能做到亲自去唐人街。

而男主只会爬高楼见儿子,不会以为真的会有观众买账这种自以为是的感动吧,看到只会吓死,给儿子的余生带来惊恐和不安难道我们中国人就是这么暴躁不堪?

不会理性处理事情的吗?

《西游记》可以说是我们的文化精粹之一,然而剧情的塑造和西游记内涵南辕北辙。

电影中孙悟空的形象多次出现,孙悟空的本质是打破既定规则勇往直前克服困难,而男主,只是个猪八戒。

 3 )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大同世界

Most of us grow up with a strong depressor of American dream, which encourages thinking big and struggling for it. The so-called American dream shows us that all people can succeed through their hard work, and that all people have the potential to live successful lives. They firmly believe that America is a real paradise where one deserves his own behaviors without any imparity of race, family, fortune etc. However, is this sort of dream as perfect as we image? Well, the movie Guasha Treatment shows the other side of the ‘dramatic dream'. Life could never be so easy and sometimes even a tiny thing could be a fuse of big trouble. In the movie we couldn't simply say that it's just someone's fault, but,in fact,it's a kind of certainty--the certainty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Just like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because of the quarrel between the two children, the son, Dennis was beaten by his father, which is just a very common action in Chinese culture. The grandfather of Dennis also admitted the way of education. Because the other boy is the son of his boss, Datong gave his son a lesson to show his respect to the boss, who can not understand it at all. The boss was shocked and accepted it temporarily. In American culture, individualism is the key point of 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 even between the father and the son. But in Chinese cultural pattern, fathers have the right or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the sons, no matter in a legal way or his personal way. We tend to take it as family privacy, instead of family violence or child abu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amily conflict is often solved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it's a shame to spread family conflict outside of the house, while in America, the law and regulations make the difference. What's more,the main line of the movie--Guasha,which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curing methods, is good for blood circulation and strengthen our body. However, it is unscientific in America and difficult for American to understand how it works.That's lead to the the dramatic ensuing events.Well, from the moment of our birth, the cultural into which we are born shape our experience and behaviour. By the time we can talk, we are the little creature of our culture,and by the time we are grown and able to take part in its activities, its belifes are we belifes.That's lead to the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We can't avoi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or ignore its existence.But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take respect to the other cultures and make consideration to the other people form the bottom of our heart,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Datong’ society,which both the America dream and the Chinese dream are respected in the world.

 4 ) 摩擦

一方白屏上两种文化在摩擦。

摩擦——只在一张白嫩的小脊背上,也许是由一片剔透的钝玉来执行的,来来回回,每一下都传递着爱的温度,却摩擦出了烽烟战火。

也摩擦出观者眼中泪,心中血,脑中的沉默。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圣路易斯市,剧中男主角许大同和太太简宁移民美国八年,终于实现了“美国梦”: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然而,随后降临的意外事件,搅乱了他刚刚圆满的美国梦。

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高烧,留在家里看护孙子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这却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被告上法庭,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降临,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明白流畅的叙事,真挚自然的表演,真实尖锐的矛盾冲突,不由地让人陷入剧中不可自拔,与主人翁一同挣扎、流泪、叹息、思索,一同感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擦出的灼热。

灼热中两种文化经历了从否定到怀疑到尝试再到肯定的过程,终于互相融合,互相包容。

否 定见到孩子如三分熟牛排一样的背,接受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方医学理论的美国人愤怒地否定了刮痧。

善良的法官渐渐相信了美方律师对中国传统神话英雄孙悟空的“新解释”。

剧中的美国人都认为以打来教育子女不可理喻。

助女主人翁生产的女护士一直对男主人翁的“保大人不保孩子”耿耿于怀。

美国老板认为男主人翁的“面子理论”极为荒谬可笑。

人们对男主人翁为父顶是非以及从容逃跑的举动表现出不解……他们所不理解的这些却全是根植于中国人的文化与道德田地中的最不起眼的寸寸韧草。

中国人用刮痧千年,刮顺了多少亿人胸中错杂的疾气;中国老少爱孙悟空,一爱五百年;“打是亲骂是爱”,中国人都体验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延续“香火”的时刻一直是中国人的原则;“面子”——中国人自古传承的可爱与可恨;“子还父债” 、“遇事从容”早已从儒家经典中渗入中国人的经脉。

然而这些处处体现中国文化的小草们被不同程度地否定在人文主义神经敏感的美国人心中,我们欲伸冤而不得,因为这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愈发明显的今天,文化的融合并不像经济、政治、军事般迅速而容易,因为属于人类意识领域的文化品格是最综合与高深的,尤其是传统文化,没有特定的人文关怀与真诚的相互包容、吸取,却只强调融合只会使隔阂愈久愈坚。

美国人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这就注定了自由、平等、民主作为他们信念的首要内容。

美国注重人权、平等,所有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充分享有人权和社会所有权利。

儿童的权利受到高度保护。

所以,当家长把儿童单独留在家中或是打儿童,都被认为是侵犯了儿童的权利。

而中国的道德人伦本位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因此在中国父亲管教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都是无可厚非的。

对中国人于情不通,对美国人于法不允,情理与法理的矛盾冲突在影片中逐步尖锐升华。

并且身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美国,已习惯将拳头伸向各个领域,包括思想文化领域。

片中的美国人对未知文化固执的偏见正像美国政府对伊拉克的态度。

金庸在《白马啸西风》中提到唐太宗发动战争企图将中原文化强行移植到高昌国却适得其反,使高昌人民起了强烈的抵制情绪,以致中原文化被拒之门外。

现实中的美国,影片中的美国人,都太一厢情愿,如那糊涂一时的唐太宗,忽视了促使文化融合的耐心与时间。

五六个美国警察突然冲上,按住毫不反抗的男主角时,玩具“孙悟空”被一双大脚踩到。

我们的心也似乎被踩了一脚。

他们是在执法,问题在于是在一个错误观念导致的错误判决的命令下。

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毕竟吸收得最多的还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人权思想、法制思想,权、法至上的单纯的他们难免不被机械的理性工具蒙蔽双眼,何况面前是博大复杂的中华文化,他们更加看不清了,暂且否定之。

怀疑 尝试启蒙思想中最鲜活跳动的是怀疑因子,它曾跳跃在封建皇权、封建思想之上,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先行者。

而剧中的人们举着它,作为明灯照亮前方的文化之路。

其实一开始,主人翁的朋友及辩护律师就质疑对刮痧一味否定的正确性。

而在男主人翁一番深情的“爱子宣言”后,作为原告的儿童福利机构负责人也开始质疑自己的行为。

因为坚信自己无错而行为过激的男主人翁也冷静下来,他也许正沉浮在疑之海。

怀疑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尝试。

当男主人翁的老板来到中国亲自感受刮痧时,故事的场景被一种神圣的氛围笼罩。

当那玉样的刮片触及老外的背时,我们禁不住泪如雨下,心中郁结的情怀被释放,压抑的民族自豪感终于昭雪。

身心疲惫的男主人翁曾想抛开一堆尚未解决的麻烦归国,在其父一番平实而意远的劝导下,他胸中本已沮丧软卧的中华品格又站了起来,他看清了自己的责任,鼓起直面人生的勇气,守住民族品格与人格,他也终于守候到了家庭团聚的幸福时刻。

在他的这最终尝试中,我们透过他重拾光彩的眼神,看到了民族性的不屈。

是剧中美国人的诚意让中华文化昭雪,是剧中中国人的坚守让中华文化不屈,是怀疑与尝试铺开了昭雪之路,是精妙的中医学最终让怀疑者叹服,这是中国文化的一次胜利!

融 合男主人翁名大同,这决不是巧合。

孔夫子《礼运大同篇》中描绘的是理想中的和谐世界,这也许也正体现着此片创作者的美好心愿——愿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和谐能在偏见与误会消除后达到大同即互相包容的和谐境界。

中美文化的差异的趋向,最为重要的也应该是在最为简单也最为根本的人类大同上达成共识。

而这种境界的达到是有可能的。

七八辆警车的“开道”中,男主人翁仍能保持平静安详幽默的状态,正反衬出中华文化宏大逼人的气势,这正是中国悠久文化沉淀的感性理性让我们可以包容一切,甚至是不幸。

在从不知到知的艰难过程中,美国人表现出他们身上可贵的民主思想,对民主的信仰使他们的目光愈发清澈。

的确,纵然中美文化间存在着历史、地域、种族、意识形态等等造成的难以逾越的鸿沟,但中美文化有极有利的相似之处,其就在于它们皆有大气的包容性,这是二者可以互容的基础。

放眼世界,本来文化就并没有优劣之别,而只是存在差异。

以宽容的心态去认识差异并对异质文化加以合理重构,是各种文化走向融合的基础。

很多电影业内人士认为,《刮痧》以一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收尾是影片的败笔,更有人人为这是中华文化向美国文化的屈服。

然而,我认为,这是电影主创对和谐大同充满希望的表现,更是促进文化融合的善举。

摩擦,让光滑粗糙——这个故事中矛盾磨出的血泪几番把我们浸透;摩擦,也让粗糙光滑——终有一天和谐的世界文化会闪烁着钻石永恒的光芒。

(呵呵高三时候写的,现在想想,也算是我的第一篇影评吧原文贴过来)

 5 ) 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深思

  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文化与文化间的迥然差异必 然会带来个人行为思想的不同,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当东西方文化相遇时,对于某个文化现象,我们能做出是非判断吗?

文化与文化之间本身就存在的冲突,马克思是用他的哲学辩证法向我们展示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吗?

为何总是要有绝对的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呢?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打孩子是虐待儿童的表现,把孩子单独留在家也算犯法,那我只能说,美国的法律还真是考虑周全,所有细微的细节都被立法的人想到了,所以不得不佩服现代人类先进的智慧,还有美国那伟大的法律系统。

  不是完全否定美国的法律,但凡事过犹不及。

密密麻麻的法律文件,一套套繁琐的法律程序体制,是为了体现出美国是个人权主义的法治社会国家吗?

  刮痧,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可就因为没有美国人所谓的科学依据,就这样被否定了,从而打破了一个美好家庭的宁静。

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几千年来熟悉的文化传统就这样被人曲解,不知道这是有意还是偶然误解。

  影片中最经典的场面必然是男主角许大同在第二次听证会上与原告律师争执那场戏。

我的心情也随着男主角的激动而激动。

当一直以来作为你心目中的神话英雄人物被别人说成恶魔,并且曲解了他的价值观与传统道德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忍受?

更何况那是中国人所信仰的正义的化身。

  如果可以,我想换个角色来说,当被西方人认为是天父,帮助他们脱离苦海的神-耶稣,被人曲解为是个完全意义上的蒙骗者和怯懦者,他们会是什么感觉?

还要继续保持他们的理性主义、他们的冷静吗?

  他们以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来审视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教育方式,偏执的认为自己坚持的一定是真理。

但,“真理”一词何解?

什么才是真理?

是以那些尘封不动的毫无感情的白纸黑字为基准吗?

美国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个人权主义的国家,那么请问毁掉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家庭,也是人权社会所必须的吗?

  全世界所说的多元化融合在哪?

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的方式又在哪?

指给我看。

  近年来,美国一直在说中国没有人权,那么请问什么是你们的人权是表现哪些方面?

是否只要是美国法律没规定的,那都不是人权?

为什么美国人总是以他们认为的来限制其他国家的文化,甚至其他的人的思想与行为?

《刮痧》这部电影,很好的向我们展示了,何谓美国的人权,何谓西方人的文化。

东方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传承,岂能是你一纸法律所能明白与了解的。

  我只能说,人权有多远,你们就滚多远吧。

 6 ) 一叹到底,谁解我心

《刮痧》里面,妻子很委屈得问丈夫:“为什么是我们遇上这种事?

”丈夫无言……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复杂。

最近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也常常感叹时间的力量。

以前就很喜欢史铁生先生,高中课本里面选到了那片大名鼎鼎的《我与地坛》,那时候很小,不能读透里面的真情和哲理(虽然先扎起还是不懂)。

3年后,我大一进了学校,在《大学语文》里又选了这篇散文。

原来好的作品是可以读一辈子的。

再两年,现在的我又和以前不同了,最起码背上和肩上多了一块又丑又令人难受的疤痕。

女生的心态很奇妙,她们会因为身体某个部位的变化而引起心理上巨大的波澜。

从成都回重庆,拖着很疲惫的身子,我问:“为什么是我?

”精神的痛苦让我从时间里去淡忘此刻,而我知道这一切不过只是暂时的麻醉。

可惜这痛苦不是一句简单的“振作!

”可以解决的。

可奇怪的是,明明需要帮助,但我还是会狠狠的推开身边关心自己的人,宁愿选择一个人面对。

为什么这样,不是因为不好意思,也不是因为心灵的紧闭,而是因为身边人的存在老是提醒自己,你是不一样的。

这痛会被一次次的唤醒,让人难受。

所以明知道会伤害,但是我还是拒绝了别人的关怀。

在这里谈到了爱的方法。

《刮痧》里面,法庭要父亲证明他对儿子的爱。

爱也需要证据!

很好笑。

但是人家就是要你证明,因为西方是一个讲究证据的法制。

但是爱如何证明?

父亲的愤怒让人唏嘘,他护送孩子回福利院,让人恍惚间读出了主人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

父亲的证明是用时间堆出来的,法律没法丈量。

只有人心可以互通这样真情。

妻子问:“为什么我们会遇到这种事情?”谁也不知道答案。

时间会消化这样哀怨的问题加叹息,让人忘记去追根究底。

而也只有时间能让人的真情洗净铅华,寻找到痛苦的释放点。

一叹到底,谁解我心,你明白了吗?

 7 ) 为了剧情而剧情

作为一部讲述中美文化的片子的确可以鲜明的看到中美的文化差异,但不得不提的是,编剧太烂。

一切的剧情安排都是为了剧情而剧情,能在美国混的那么好的大同怎么样也应该是作为中国的精英分子出去的,文化适应能力却那么差,在美国待了八年,还处处以为这是在中国。

在法庭上冲动的行为以及最后冒着生命危险翻墙去见家人的行为都是冲动极了,幼稚极了。

完全都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应该有的表现。

这一点上他做的远不如他的妻子。

自己都打算在美国长期定居下去了还总以为自己是在中国,总拿中国的一套出来教训美国人,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入乡随俗”难道反而忘记了嘛?

刮痧请不到唐人街的医生去法庭就不能请儿童福利院的人去唐人街嘛?

老人为什么在美国不适应?

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工作,一个合适的圈子这个情况不就好很多了嘛?

比如在唐人街为老人找个工作找个老伴之类的.很多问题的出现只不过是大同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罢了,这么一点困难,他就颓废的整日借酒消愁,还把工作都辞退了。

这是在黑我大中华出去的精英嘛?

 8 ) 《刮痧》,一种最中国的姿态

之前在网上看过这部影片的介绍一直很想看却从来没有合适的时间的去好好的看一遍,我很喜欢看电影,觉得看电影是一件会让人感觉到幸福的事情。

《刮痧》是一部具有爱国情结的故事片,反映社会反映问题。

无论是从编剧的大纲安排还是从导演的拍摄角度都能完完全全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味道。

故事是从一个远赴美国在美国跌爬滚打终于混出了名堂的一个中国家庭身上开始讲述的。

因为小孙子肚子疼而爷爷初来乍到不懂得英文只好用刮痧这一中国传统中医疗法给孙子止痛,偶然孙子去医院看病脱了衣服却被医护人员看到了背上的青一片和紫一片以为是家庭暴力,便由此引发了矛盾开始了《刮痧》的全部故事内容。

虽然是“刮痧”造成的法律纠纷但是从中又引出了很多因为异国、不同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我称之为误会,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谁能够说到底是孰对孰错,只能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教育、生活方式,在美国有美国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们身在异国他乡就得按照人家的法律办事,我们所认为的顺理成章在那里都会变得“不可理喻”。

还记得电影中有一段是讲两个孩子打架,中国爸爸非让自己的孩子给外国小孩道歉孩子不听话爸爸就打了孩子一巴掌,事后中国父亲解释说“我打孩子是因为给你(外国孩子的父亲)面子,尊重你!

”“你打孩子是为了给我面子,尊重我?

真是难以理解!

”美国父亲惊诧的回答。

在中国,我们可以理解这种为了给面子的“苦肉计”,我们从未怀疑这到底有没有必要,难道不去教训对方的面子就会颜面尽失,教训了之后对方的地位会大大增加吗?

我想要不是这个影片估计是没有多少人会思考这个问题吧,因为我们从未怀疑这些“面子”问题有什么不对。

影片里最让我觉得我们做的不好的还有关于儿童的保护,看到美国把每个儿童的利益放到最高点,孩子是不可以一个人被留在家里是不可以被轻视的,而我们中国因为家长的工作忙碌孩子一个人孤单的日子绝不在少数,而且作为孩子还必须要理解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

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世界逐渐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变得开始向西方靠拢,我们的思考方式逐渐西化我们的文化逐渐西化就连电影,也不再是多少年前的中式电影风格,即使是《刮痧》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也采用了西式的外露型表达方式而不再是中国的含蓄美,所有的情感只有含蓄——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标志。

当然这些都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我想所有的感性的观众在最后或多或少都为这种浓浓乡情、父与子之情感动的一塌糊涂。

至少我坐在小小的教室里和同学们一样所有的泪水都一下子忍不住趟了出来。

当看到在法庭上,美国律师说中国的西游记,说孙悟空是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我的心顿时激动了起来,我想如果此时我也在场肯定和大同(中国父亲)一样激动地想要和他打一架,太欺负人了!

无知的美国人竟然为了赢一场官司不择手段的污蔑我们的文化,歧视我们的崇拜,太可憎了,可这就是现实,为了要回孩子只能忍气吞声,同样是中国人大同就选择的愤慨而简宁(中国母亲)选择的是忍气吞声。

她为了孩子能回到身边为了孩子能上个更好的美国学校甚至会让孩子放弃母语而去说英语,即使跟自己的亲爷爷。

她给自己的中国孩子灌输的全部都是西式教育我想她或许从未想过过有一天会让孩子回来,回到中国用在美国所学到的知识报答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贡献。

我想他们只是中国在美华侨的缩影,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无法要求他们再去做什么。

最后为了能够孙子和爷爷再见上一面中国爸爸宁愿破坏规定从福利院带走了孩子,这一刻让人觉得心酸,爸爸和孩子被通缉成为了逃脱犯被警车拦截,爸爸陪着孩子跟警察周旋只为了孩子能够开心。

孩子睡着了,爸爸才将他带回了福利院,轻轻的把他抱出来,然后被警察带走。

那时,爸爸的眼爸爸的每一个举止投足都让人觉得那么心酸,回来吧放弃吧,在美国的生活实在太难过了。

最后为了能让孩子回到家,爸爸和妈妈分居,爸爸成了虐待儿童的坏人辞了工作失去了家庭一个人躲在狭小的黑屋子里喝着闷酒。

这年的冬天格外的冷。

圣诞节,爸爸答应跟孩子见面给他一个圣诞礼物,亲手画了个孙悟空样子做成圣诞娃娃,自己打扮成圣诞公公的样子想偷偷溜回家,没办法只好从墙外费力的一层一层爬到了九楼。

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跟着爸爸提心吊胆着,保佑着爸爸一定要爬上楼跟孩子团圆,一定。

还好,一切的迷团都解开了,“刮痧”的中医疗法被解释清楚了,爸爸的罪名解除了,爸爸可以去见孩子了,可是爸爸并不知道还在一层层的向上爬着,爬着。

结局当然很美好,全家人团聚相拥在一起,这年的圣诞节是这辈子最令人难忘的了。

此时,在场的我们全部鼓起了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因为他们全家团聚,而是为中国情、为父爱!

 9 ) Love Without Complete Understanding

这片子是最初在英语视听课上看了一点片段,觉得很感兴趣,今天刚好空了,于是在线把它看完了,最后我没想到我居然看哭了。

《刮痧》讲的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从在街头卖画白手起家的许大同终于经过多年奋斗得到了美国上流社会的认可,因为想要全家团聚,把北京的老父亲接来美国同住。

小孙子丹尼斯某日肚子疼,老父亲因为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于是便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疗。

不想后来孙子在社区医院的一次检查中被发现了背上的淤痕,因为被儿童福利机构认为有遭受虐待的嫌疑,大同夫妇遭到起诉。

影片中的大同虽然在影片一开始得奖时的感言全然表现出他以融入美国社会而自豪,但骨子里完全是个中国男人。

他认为管教丹尼斯的那一巴掌是为了向他的老板兼好友SHOW THE RESPECT,后来在听证会上为了怕影响父亲的绿卡签证毅然说刮痧是他而不是他父亲做的,对听不懂英文的父亲一直隐瞒丹尼斯被儿童福利机构带走的事,为的是怕他担心。

作为我本人,并不喜欢这种压抑自己并超额为别人着想的做法,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已然是西化了。

但我却在后来深深地为这样的一个父亲而感动:因为法庭认为大同是一个危险人物和不合格的父亲,为了能让丹尼斯回家,他们夫妻不得不分居;在那个脏乱的出租屋里,许大同颓废地酗酒;他的妻子简宁来看望他,劝他别喝了不听,便干脆同他一起喝起来(我很喜欢简宁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她是影片中对所有事情处理和适应得最好的一个角色),喝醉了以后,她骂他是个混蛋,大同醉醺醺地应道:“是,我是个混蛋。

”俩人大笑,她又说:“那我是什么……婊子?

”简宁也是开着玩笑想释放一下,没想到大同听到这句话却痛苦不已,把杯子和酒瓶都砸了,连续叫道:“不要这么说!

”圣诞夜,丹尼斯在电话里要大同promise一定回家,他不知该怎么拒绝,最后答应了,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哄孩子的骗局(看来我是小时候被骗惨了= =)。

接下来出现的场景是大同在寒风中在露天公园里为一只长毛绒玩具猴子画上孙悟空的脸谱,有人前来抢劫他,他把钱都掏了出来给劫匪,没想到劫匪顺手还牵走了那只猴子,结果刚才还表现懦弱的大同冲上去一下子把劫匪扑倒在地一顿狠揍,口中大骂:“你这混蛋!

这是给我儿子的圣诞节礼物!

”故事最后的高潮,就是大同扮成圣诞老人从楼房外的下水管道爬上九层楼给儿子送礼物的那一幕。

此时他的老板,在他辞职时说“这是什么混帐中国逻辑”的好友,已经亲自去中国城体验了刮痧,并作为证据找到起诉方,争取到了对方同意取消诉讼,并且刚把这个好消息带给简宁。

大同从窗口回到家中的那一刻,一家人相拥在一起,故事终于走向大团圆结局。

这部片子的人物塑造都比较典型,情节也是戏剧性的,一个巧合套一个巧合,所有的情节冲突显然是因为浓缩过了而显得很紧凑,所以看起来有一点为故事而故事的刻意。

不过我认为这部片子的主要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角度精妙而出色,倒不一定非要表现得那么不露痕迹。

我在看这部片子时想到的并不仅仅是文化冲突(主要在我的生活中没有感受相似经历的机会),而是两代人之间的时代差异会造成的沟通问题。

影片中似乎没有这个问题,除了儿子丹尼斯不理解大同说“打你是因为爱你”算是一个吧。

我比较多感受到的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都是来自于我的母亲以及母亲面上的亲戚们,虽然父亲也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但他对我要求的方式却未曾让我感受到有不适的压力。

母亲的亲戚们是一个大家庭,在我看来他们整体上都“意识形态色彩浓厚”,非常地注重中国传统道德礼仪,这当然也造成了他们的凝聚力非常地强。

不过我从小感受到来着大家庭的诸多要求,带给我的记忆大部分都可以说不那么愉快。

如果让我给类似于“打你是因为爱你”这样的话做一个价值判断的话,我无疑要说它是错的,并且我可以打一屏的字来批驳它。

最近上课,有个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说:“文明之间当然是有高下之分的,像菲律宾这样居然会有人去香港游客出事的巴士前照相的民族,就是活该被人殖民。

”当时我心里头就感觉我不能同意这种观点。

(虽然菲律宾人这种做法确实很二。

)我所想到的是:是不是正因为现在西方文明的那一套占优、占主流、属于强势,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一套才对?

以至于不符合他们的文明的标准的民族就活该受欺负了……这套逻辑似乎又是弱肉强食的逻辑了。

那如果非文明的做法占优势,是不是大家都要去推崇非文明了?

如果道德、文明的标准可以套用适者生存的逻辑,无疑是将道德本身虚无化了。

而两代人的沟通也是如此,现在是因为长辈们人数占优而且我还得靠他们养着,所以我就得遵守他们的规矩,而有一天他们终要年老体弱,轮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抬头,然后我们再成为给下一代施加压力的长辈?

前几天见辩论队群里俩人吵架,想当年我也是个容易生气和人吵起来的人,所以倒是很明白其中一方的心情。

吵架本身就是因为双方在意的焦点不一样,用来评断是非的那套逻辑也不是一回事。

但吵到最后,在相互指责中,双方都只会对自己的那一套逻辑越来越执着。

这样的吵架在效用上是等于零的,但是感情不能仅仅用效用来计算,所以往往还容易没完没了。

实际上,每个人从小生长的环境都不一样,都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应该”和“不应该”的判断标准,但是这套标准经常和别人不一样,经常也和事实并不一样:比如说你认为会给别人造成麻烦的事,事实上对别人来说并没有那么麻烦;你认为是每个人都轻易可以并应该做到的事情,也许对别人来说很困难。

不带着觉察的心经常去验证一下,就会以为自己的标准这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我并不是要批评这种状态,我想说其实最多受到自己的判断标准的限制和束缚的正是这个人自己。

尤其是在表达善意和传达善意的方式上,一个人的内心经过了充分的生长和发展之后,应当是能够灵活地以各种方式来传达爱与接收到爱,而不是将自己的唯一正确的意志加给身边的人——这反而是贫乏的表现。

就像我从小被教成一个要强的孩子,整个少女时代都是一个完全不会示弱的人,而且看到别的女孩子不要强反而受到更好的照顾时,心里头的那种不是滋味很容易就化作了攻击性——其实这个攻击性也是由好强的逻辑来的,结果事情越弄越糟。

尝试一下自己不习惯的状态并不妨碍人回到原来的选择,只是选择范围放宽很多了而已,并且从此也对和自己评价体系不同的人没有了敌意:什么都是有代价的,大家不过是各取所需,必要时还应该相互帮忙呢。

我见到过一句话:Sometimes,we love somebody complately without complete understanding.我想这正是为人父母所给予孩子的,尽管因为时代变化得太快,经常方法不对、甚至造成反效果,但它也只是某一种模式,他们也只是茫然地面对着这个大时代的小人物,无所适从。

就像影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也觉得它有很多问题,美国人应该更不能理解,但是并不能因为那是在美国,不理解的人人多势众,就说它是错误的。

大同的老板能够亲自去中国城尝试刮痧,这是普通人所做不到的体谅,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自信、有安全感的人,才不惧于去推翻自己原有的判断。

一个越是恐惧不安的人,越是不会去做自己认为“不应该”的事,因为他恐惧的是那套评判逻辑建立之初关于受惩罚的记忆,虽然实际上这种威胁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面对一种自己不明白的评价机制,我想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有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直到找到双方相处最合适的位置、距离和方式,不仅仅是对不同的文化,对长辈父母与后辈,对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对怎样和不同的性格的人相处……这样说着,就想到自己做得并不好,基本还是别人宠着我。

不过我想:正如影片中那样,即使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但最终能允许大同一家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这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吧。

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的生活,不去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指指戳戳,这也算是最简单的与人为善的方式了吧。

 10 ) 《刮得究竟是什么痧》

今天偶然翻出中学时期写的日记本,里面有一篇《刮痧》的观后感,虽然对电影已经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以现在的角度看来写的也是极其幼稚,但是不做修改、权且当作青春的回忆。

若有看官觉得不对也请轻喷。

在信息不断发展,各国文化在不断交融的社会,文化差异的问题日益明显,在难以理解、融合中会为了冲突。

而《刮痧》中体现了十分典型的文化冲突。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州,有一位叫做“许大同”的华侨获得了美国某游戏设计奖,他十分高兴并觉得自己已经接近美国本土人民,应该能获得身份认同。

但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这也是故事的第一个冲突——两子相争。

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大同伙伴兼上司约翰昆兰的儿子保罗起了争执甚至打了起来,在这时,大同身在美国却下意识的选择了中国的思考方式,于是为了给朋友面子,不顾及儿子的面子,也不询问原由,就打了儿子并让他给对方道歉。

不愉快的收场后,即使大同选择了给儿子道歉,但依旧秉持和灌输“打是亲骂是爱”的观念,却不曾想让孩子会错了意。

接着一天晚上,老父亲与朋友外出,朋友发病逝去,老父亲被拘留在警局,大同十分惊慌,连忙赶往,这也引出了第二个冲突——在美国,是严禁父母在孩子独自丢在家中,这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和对孩子的漠视。

而本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成为美国人的大同却忽略了这个问题,故事的帷幕进一步拉开。

妻子简宁,也是丹尼斯的亲生母亲,出于担心便打电话回家,却因此吵醒了孩子,无巧不成书,就在大同赶回家时,丹尼斯在家撞伤了脑袋。

于是,故事的最大冲突点,也是点题的开始——“刮痧”,一个古中医疗法。

当老父亲看到了孙子丹尼斯感冒后,虽然有些刻意,但是表现上是源于传统观念、出于疼爱的爷孙情就为其刮痧,却没想到刮出来的不仅是“痧”,也是麻烦,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冲突,是跨文化交流中无可避免的难题,更是大同“美国梦”的结束。

因为刮痧会在背上留下红粟状颗粒或暗红色的血点,这对了解“刮痧”的人来说习以为常,对于一般中国观念的人来说也能理解,不是什么刻意伤害,只是医疗效果。

但在存在文化差异乃至对中有所歧视的美国人眼里,对于不明真相而按照美国医疗、法律的医生、律师来说——这是虐待,对孩子的伤害,不能把孩子交给大同抚养,就此隔离了他们,导演在这个镜头里宣泄了对美国人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不满。

回到律师辩证会,由于大同重情义而轻事实,加上对“刮痧”的偏见。

辩论时很不愉快,对方律师百般刁难、恶意曲解以及断章取义,以此激怒大同。

对方带着霸权主义观对中国的歧视,曲解甚至污蔑中国神话英雄孙悟空的行为,一下子点燃了大同,唤起他作为中华儿女的魂,愤怒迷失了双眼,行为的莽撞也正中敌人下怀,导致二审失败。

不难看出大同对中华文化是带着不容侵犯的骨子里的观念,也是在表达文化冲突时,不能一味地莽撞草率、暴力解决,应该要冷静、和平和包容。

之后的大同心灰意冷,而妻子简宁往日累积的怒火爆发,两人争吵、分家,而又不舍、哭泣,为现实而无奈、抱怨不公,老父亲察觉到异常后求助于约翰,同时告诉大同自己想要回北京了。

约翰也前往中国了解刮痧,希望借此帮助大同。

一番周转,约翰将刮痧的真相解释给判决的证人,也帮助大同回家团圆。

故事就到这里,但是并未结束,它仍在生活中继续,因为想《刮痧》里的文化差异和霸权主义带来的冲突还有很多,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它们、尊重它们、包容它们,达成共识。

不进行改变,这道裂缝将永远都在。

希望大同般歇斯底里的控诉能减少,而文化霸权注意能得到改善,唯有如此,刮出来的痧才会是不需要的排泄出来的废物,不是血淋淋的冲突。

于2016.10.24

《刮痧》短评

中西观念的碰撞,但是亲情都一样的

9分钟前
  • 兔子乖乖
  • 力荐

中美文化大碰撞,看的特心痛

11分钟前
  • 轩煜
  • 推荐

蒋雯丽演得有些歇斯底里啊

14分钟前
  • levitating
  • 还行

其实中国人不了解美国,美国人也同样不了解中国…蒋雯丽那句“Because he is a Chinese”概括了这个故事的所有…标准的中国式的结局,happy大ending…觉得他在从楼外面往家爬的时候掉了下去,死之前被告知起诉被撤销了,用一个悲剧的结局去表现极大的文化差异会更好

18分钟前
  • Salty_Ms.Salt
  • 推荐

我毕业论文答辩时被朱姐姐问到的片子,幸好她还不会说这个片子的英文名字,唉要不会出人命的说~

23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剧情还能再不合理一点吗 看得一直在心里吐槽 原告满嘴胡言想当然 明明问下儿子就可以

27分钟前
  • G
  • 很差

震撼人心的电影“中医” 中美文化差异的最大点很值得一看

30分钟前
  • 小瓦
  • 推荐

男主的性格确实很差劲,鲁莽、冲动、意气用事、不听劝,脾气还大,可以说闹成这样有一大半是他自己的原因,不完全是文化冲突带来的。从最后的片段能看出他根本没从这次事件吸取教训,“我打我孩子是为了给你面子”,哈哈,有些糟粕确实该改了,那就是中国传统里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

35分钟前
  • Fall
  • 很差

2010 好故事烂导演

37分钟前
  • van
  • 还行

在美国混了八年的人怎么能头脑昏庸至此。为了戏剧效果就把剧本写的满是矛盾和蜻蜓点水般的反思是不是不太对得起主题?我不相信真实事件是这样的。

41分钟前
  • Nos
  • 较差

朱旭老爷子真心NB,蒋雯丽演得也很出彩,但是,演得最好最好的,还是梁家辉啊。梁家辉是真正的影帝!

45分钟前
  • Relex
  • 推荐

跨文化交际的课看的。为了跨文化而跨文,恕我直言,这个片子抛开跨文化这个点没什么可看的。略尬。

48分钟前
  • david
  • 较差

演员表演的太棒了 特别是梁家辉 把男主暴躁 易怒 但又善良 孝顺演得栩栩如生 可惜电影为了刮痧而刮痧

51分钟前
  • 莫鲍
  • 还行

不错啊,看的人揪心,就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会这般完美么

53分钟前
  • kaqiman
  • 推荐

狗血得很。梁家辉蒋雯丽英语都不错啊。这到底是拍给中国人看的还是给美国人看的。。。4分。

56分钟前
  • 音速罂粟
  • 较差

文化差异渲染的太刻意了

60分钟前
  • 眠不觉醒
  • 较差

文化差异真的很可怕。不要以为你是美国身份就可以是美国人了。

1小时前
  • 李靠谱
  • 推荐

表现得并不仅仅是表层的文化差异 更是对这种文化差异处在一种极度不对等不公平的环境之中的无奈和批判 但是夫妻俩边喝酒边互骂一段拍得太做作了【为生在中国 能够有机会接触了解西方文化而感到庆幸 而不像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存在太多的误读和曲解 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闭锁吧?

1小时前
  • 凹凸代餐
  • 还行

以前,我们需要学习西方,外国是真的香,出个国就是出人头地,现在中国在诸多领域不再需要低于人下,中西方平起平坐,国外真的不香了。片中固然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人情不通,法理变无理,但不得不说主角爸爸真是沉不住气,有些急躁了。一个中国人到了美国那么久,按理该懂得中国那一套在西方行不通,可在片中却俨然是毫无了解的情况,用错了律师,也被成功激怒。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迁怒朋友,如果不是老父亲去找律师说清楚,也没人会帮他呀。老片新看,美国的民主自由发展到如今,都变了味,害了自己,还不如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能自我约束。以后,这刮痧,就变成国外来中国学习了。

1小时前
  • 是海伦呀
  • 还行

完全不能与《推手》相比,这部文化差异拍得太外放了,那种含蓄的、真实的东西太少,整体太过戏剧化;也因为这是发生在美国但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吧,立足点不够中立,好的电影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解决由观众自己选择。

1小时前
  • LADY BIRD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