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觉得黑泽清喜欢音乐,尤其是钢琴。
在《东京奏鸣曲》中,小男孩在影片末尾爬上琴凳,演奏德彪西的《月光奏鸣曲》,一家人所有的压抑,都在月光般柔和的曲调中得以释放。
他使用音乐的技巧,使得故事在平淡中催放出一种气质。
《岸边之旅》是他近期的作品,套用了鬼魂来讲故事。
一对名叫薮内优介和瑞希的夫妇,三年未见,丈夫突然回来。
原来三年前,丈夫患绝症远走后音讯全无。
他告诉妻子瑞希,自己已经死了,肉身早已腐坏。
妻子几次都认为自己出了幻觉,结果丈夫一直就在那里,跟真人一样活着。
这三年时间,他从远方归来,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所以他带着她重走了这段经历。
故事叙述节奏缓慢,除了配乐的戏剧性增强了故事的叙述感,没有魔幻,没有特效,但却有一股暗流般的感情穿透心脏。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显得孤独。
那个报纸投递员老人岛影,年老孤苦,却与优介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他在杂志上剪出来的花朵,那样单调乏味,和书本里夹着的植物标本一样。
可是最后当他去世躺在床上时,整面墙在灯光下突然浮现出来,贴满了这些纸花,恍若是从时尚而纷繁的杂志空间溜了出来,组成了另一派世间的繁华。
这是黑泽清做出的一个魔幻。
是从平淡中得来,以现实世界作为背景,毫不夸张,却出乎意料。
我可以看到瑞希的饰演者深津绘里眼瞠里流露的那种哀伤,因为她既得知丈夫已然死去,然而又见到了真人一般活着的灵魂,怕他飘散,怕他突然离开,再不复返。
那种哀伤,如果脱离了故事叙述的魔性,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大概会觉得她的神经质。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根据田纳西·威廉斯编剧的《玫瑰纹身》,同样是寡妇,失去丈夫后从不打扮自己,过着一种不为人“看见”的生活,连她自己都一度迷失了。
那种孤独的困苦或许就是无期徒刑,活下去,但并不知道为什么活。
所以真爱是可以相信鬼魂存在的,不是真爱的话,看到鬼魂会吓一跳。
瑞希碰到的那个饭馆老板娘,因为抚弹钢琴而使老板娘想去死去的妹妹,想到和妹妹争吵的时光,有一种浓厚的愧疚感。
妹妹的出现,借钢琴又抒发了内心的惆怅。
生离与死别的阴阳两隔,完全无法用语言去沟通,可是电影做到了。
使两者并存于同一空间,毫无违和感。
当然,苍井优匆匆出现一面,饰演与丈夫优介有染的第三者。
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对谈也显得很柔和,没有冲突,也毫无悔恨。
黑泽清对于画面的处理有细微的变化,包括光影和镜头的转换。
音乐上的处理更是起到抒发人物内心感情和整个故事戏剧化的点化作用,光影的明暗起伏,也显得巧妙。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去建构魔性和幻觉,而是以真实的人物关系来抒发内心空间的那种呼吸。
对于生对于死的疼痛感,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处理方式来得到呼应和衬托。
尽管情节慢吞,但是关于汤圆、饺子召唤来死人的桥段,还真是令人心里一动呢。
一直很想看,但是实在太忙,分三天看完的,看了一下大家的影评,多半讨论的是生死,我个人觉得看的有一些表层化了,故事讲得是生死,但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其实跟生死无关。
而是在完全抛弃执念,抛弃社会属性,普世价值,之后的爱。
生死,忠诚,尊严,价值全都不重要的时候,爱应该是什么样子?
爱,对于人类来说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语境,而不是剧情表面的陈述的死人复活说声道歉那样简单。
《岸边之旅》。
黑泽清。
2015。
一部可以刷很多遍的电影。
“家常款”的浅野忠信。
“相遇”真是件奇妙的事。
浅野那么多神经质的复杂的角色为人称道,我却偏爱他平静温和的样子。
但是,倘若初见时就是这么样一部,也许,并不会爱上他。
人就是这样矛盾。
钢琴教师瑞希(深津绘里)的牙科医生丈夫优介失踪已经三年。
有天,她做着白玉团子,他穿着鞋进门,坐下来吃团子,“好烫”。
她抚摩他的胡茬。
他却告诉她,他的身体已经在冰冷的海水里被螃蟹吃掉了。
三年前他身患绝症,没有告诉妻子,独自远行,在大海中结束生命。
却有什么念念不忘的东西,让他用了三年的时间跋涉回来。
他想带她去看看这三年来他走过的地方。
她和他提着包旅行。
遇到活着的和死去的人。
各种执念。
小岛上坚持每天骑摩托车送报的老人,从废报纸上剪各种各样的花下来。
饺子店的女主人。
永远不碰的钢琴,是她对10岁去世的妹妹无法补偿的愧疚。
小村中和父亲争执后离家的儿子伤寒死去。
儿媳妇薰失踪了一阵,回来后仍然失魂落魄。
瑞希跟着优介旅行,他们像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荡的涟漪震动着这些生灵和死灵的生活。
瑞希用老人死前同老妻争执时击中妻子头的平底锅做了他最爱吃的肉片汤。
他终于安心离去。
瑞希弹了饺子店女主人妹妹最爱的练习曲,她和女主人一起看到女孩回来,她教她练琴,小女孩终于流畅地弹完了整首曲子。
优介回到小村,给村民上课,讲爱因斯坦和光子,像他曾经做过的那样。
他们劝说一直纠缠着薰的丈夫离去,消散。
优介也会消散。
他们聊得越来越多。
包括从前隐秘的一切。
优介同女护士的婚外恋情。
瑞希学生时代的爱人。
他们旅行到优介再也无法支持的时刻。
他们拥抱。
她用优介给她的火柴,燃烧她为他祈福时手抄的经文。
我觉得这片子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对婚姻的审视。
优介和瑞希并不是特别恩爱美好的夫妻。
他们漫长的婚姻里,一定有过平淡、乏味、冷漠。
否则优介不会在绝症时离去。
瑞希三年里的绝望,不只是失去丈夫,而是“不知道因何失去”,那是比死亡更难堪的抛弃,她对自己失去信心,渐渐做不好每件事。
她甚至要靠着“要比情妇更早找到丈夫”的好胜心支撑自己。
当他回来。
他和她从来不曾如此坦诚。
她看着他做很多事。
很多曾经的牙科医生不曾做过的事。
他分发报纸,包饺子,给偏僻小村子里的人上课,他说,——也许,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啊。
假若他不是牙科医生,假若他不曾遇到她,那不一样的人生,也有很多可能吧?
浅野忠信在这部片子里特别平淡。
淡而温和的表情。
特别家常的笑。
被妻子揭穿出轨时尴尬的笑。
——他在别的片子里那些让人惊艳过的性感、暴戾、阴郁,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他只一个在死亡尽头回头看看人生,慢慢走回妻子身边的,平静温和的男人。
整部片子似乎只有深津绘里一个人的表演。
她沉默隐忍。
看起来坚强。
在等待的绝望里,恨过她的丈夫吧?
她踏上那条奇异旅行的路,起初,并不是“爱”吧?
她只是想看看,看看这个抛弃她的男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当她和他一点点在行走中,在别人的故事里穿行,她渐渐了解他,原谅他,重新找回“爱”的感受。
——出发时她和他各自提着行李,连手也不拉,像太多麻木多年的夫妻。
渐渐她喜欢依偎着他。
她挂在他的胳膊上,她在夜里爬起来看他的脸,试探他的呼吸,她希望他们可以做爱。
她和他在小镇上买完东西,她走着走着说,要是时光“就留在这里好了”,停下来,停在此刻,停在这曾经的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 如果世间每一对平凡的夫妻,都有这样一场“岸边旅行”,对着身边以为再熟悉不过的人,凝视他/她,拥抱他/她,陪伴他/她,倾听他/她,会不会,像优介和瑞希一样,发现“爱”,仍在流动?
为浅野忠信而来。
日本家庭看起来干净舒服。
你们在那好过得好吗我们过得很平静那就好你能忘掉那个男人吗我会过得很好快进着看完了,节奏太慢。
只记住了这段对话,挺好的对话。
希望我们都能在梦中与已经离开世界的爱人,朋友,家人说我们会在对他们的回忆中过的很好,也希望他们在那个世界可以过得平静。
<图片1>我们总是期待可以带我们做梦的电影,而对那些写实的作品越来越无法感到满足。
我们也总是期望看到一些可以颠覆好莱坞电影与欧洲电影的新影像,从中感触到电影体验新的可能性。
且让我们将视线移回身边,注目于亚洲这块电影世界不可或缺的版图。
亚洲电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与西方电影迥然不同的视觉体验。
尤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个国家(当然,要除却日本)依循自身文化发展出自己的民族影像,这些丰富多彩的新影像让世界影坛瞩目到亚洲电影的活力,并从中获得启发。
在影像间自如地穿越生死,让电影的维度扩展到前世与来生,似乎只有在亚洲这块神秘的土壤才能孕育。
由此看去,河濑直美与阿彼察邦的电影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启示。
河濑直美电影中的“向死而生”恰与阿彼察邦电影里的“由死观生”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前者通过使用摄影机微晃模拟夭折孩子(流露出无知与新奇)或耄耋老者(看透生死)的视角,那么后者则用固定镜头来模拟超脱者由死向生的观望,为的是剔除现实的芜杂,达致超验的情境。
<图片6>在河濑直美的电影中,自然与人是一以贯之的两大主题,在早期纪录片中已经浮现。
这些纪录片拍摄于处女作《萌之朱雀》(1997)之前,是对河濑直美日常生活的记录。
这个自然最先是奈良,是河濑直美自小便走遍的深山老林;这个人,最初是“祖母”,是抚育河濑直美长大的祖父的姐姐。
直到后来的一系列剧情片,河濑直美才将这两个主题扩展开去,比如在《第二扇窗》(2014)已不再是奈良的森林,而是奄美大岛。
在这些极其私人的影像中,河濑直美不仅找到了自己要表现的主题,还相当自觉地摸索到之后将要沿用的拍摄手法。
用“私人摄影机”来形容这种手法是恰当的,它或许源自于河濑直美对8mm手持摄影机的自然感知,并发展到后来对于物象微晃的感知形式。
对保留下来的这些纪录片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作为一位电影爱好者的河濑直美偶然间发现8mm摄影机后迸发出激情,这种激情在对祖母之爱的调和下一蹴而就,从而完成了大量的日常生活影像。
<图片7>河濑直美采用这种对物象微晃的标志性感知方式,是为了来完成“向死而生”的主题。
死与生这两个广博主题来自于河濑直美生命中两段最重要的经历:死是祖母的晚年,生是女儿的诞生。
在早期纪录片里,镜头无不对准着河濑直美的这位“祖母”,而在《沙罗双树》(2003)中,母亲一角即由河濑直美本人扮演,当时她顶着大肚子。
这后来发展为《殡之森》(2007))中模拟的夭折孩子的视角,让特写微晃镜头来表露一个未经人事的新生命对世界的无知与新奇;以及在《澄沙之味 》(2015)中参入的耄耋老人的视角,因此之故,片中那些“说教”才可以忍受。
与自然与人这两个大主题相对应的是出现在河濑直美电影中的森林与家宅,《萌之朱雀》《殡之森》中的森林,家宅则出现在河濑直美的所有电影中,这是她展开故事的地方。
虽然阿彼察邦的电影主题要更复杂更隐晦,但与河濑直美的环境相对应的是出现在阿彼察邦电影中的两处标志空间:森林与医院。
河濑直美的森林与阿彼察邦的森林截然有别,前者仅仅是一处自然环境,而后者则不断地诱发人类的野性,让人重新实现生成—动物的潜能。
这是发生在《祝福》(2002)中的做爱场景,只有在进入森林后,人类的原始欲望才能被释放出来;这也是在《热带疾病》(2004)中,男主角被森林的原始力量所感化从而生成—老虎的过程;而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中,一开始布米叔叔的前世即以一头水牛形象出现,而在餐桌上突然现身的儿子则是来自森林的红眼黑毛猩猩;到了《幻梦墓园》,女主角公然在野外如厕,在这个动作中人回归了动物性。
<图片8>除了充满野性的森林,阿彼察邦的电影中出现最多的是医院。
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他的父母都是医生,自小是在医院长大,更在于医院是阻隔生与死的界限,是可以贯通生前与死后的空间。
在阿彼察邦的电影里,人总是患病,因为病症是由生向死的过渡阶段。
“热带疾病”这一标题本身已经具有隐喻意义,而在《幻梦墓园》(2015)中,患病的隐喻更加直接,当士兵的沉睡也被当作一种病症来处理时,阿彼察邦直接指向的是泰国的现实政治。
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布米叔叔患了肾病,因而获得了一种能召回前世的能力。
这些恐怕都不及《恋爱症候群》来得更有深意,发生在医院的两组相同对话,已经模糊了现实与回忆的分界,让人真假难辨。
阿彼察邦需要通过对这两处空间的重新创造,来将现实世界的芜杂剔除干净。
阿彼察邦的摄影机模拟的不再是如河濑直美的电影中出现的现世之人(孩子与老人),而是一位超脱者,他回过头来对人世进行观望。
如果说河濑直美仍然受制于现世的层面,依然需要考量现实与回忆的区别,那么阿彼察邦因而就可以将前世与今生贯通起来,不仅在现实中可以展开回忆和并入幻觉,而且可以在回忆与幻觉中也可以保留现实。
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布米叔叔的妻子以幽灵的方式重新,失踪的儿子以红眼黑毛猩猩的形象突然现身于餐桌,这些过程没有任何的技术处理,而就在现实的环境下完成。
在《梦幻墓园》中,地下王国的公主走入镜头,与女主角发生对话,同样没有任何的变异处理,而跛足女人跟随通灵女孩探访幻梦墓园,也是在现实环境中想象完成。
<图片10>因而,我们已经不再能分辨发生在阿彼察邦电影中的任何一处场景是现实、回忆,还是仅仅为幻觉?
这种效果的获得要得力于阿彼察邦对摄影机感知方式的独特处理,通过模拟一位超脱者的视角,阿彼察邦创造了最纯粹的空间—影像。
相较而言,河濑直美虽然在某些地方也有类似倾向,但她的电影仍然需要在现实层面展开,观众感知到的灵异部分来自于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
在另一位日本导演黑泽清的电影中,人死而复生也时有发生,但我们毅然地拒绝他加入电影“幽冥派”。
其原因在于黑泽清的镜头依然只具有一种机器功能,它并未像在河濑直美与阿彼察邦电影中一样为观众提供新的感知方式。
在他的电影中,空间仅仅是一种安东尼奥尼式的物理空间,因而当黑泽清要让亡灵进入影像时,他需要加入一些技术方面的处理,比如让光影产生明显的变化,使用画外的配乐来让虚幻与现实并置于同一空间,这些是发生在《赎罪》与《岸边之旅》的情形。
因而,电影“幽冥派”仍然只有两大掌门人:河濑直美和阿彼察邦。
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感知方式,让我们在影像创生幻觉的能力上认识得最深。
-本文首发于“黑蓝”微信公众号
最近作息坏掉了。
每天凌晨四五点,天蒙蒙亮,鸟儿突然醒来叽叽喳喳。
每天这个时候,我要么还没睡着,要么已经醒来再也回不去梦里。
所以要么不睡,要么早起,每天都过得混混缺觉。
从一开始的对抗,到后来干脆重新安排时间。
五点钟起床,做早饭,看电影。
·这部片就是在这种,对我来讲并不算清白的时间里,花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看完了。
像一个梦中梦的拥抱,有点吓人,又很暖。
·深津绘里演的女主,十几岁失去爸爸,二十几岁失去妈妈,三十几岁又失去了丈夫,跟我妈几乎一样。
我妈也是个好演员,上次我问她,姥爷走之后,你是怎么活过来的?
忘了,她说。
·从散步的侵略者开始,黑泽清让人类外星人、鬼怪以及思念和执念等等宇宙问题,全部实体具象到人形。
这样更好理解,又更不易理解。
·这种思念,我也亲历了:那阵子我每天梦见他在身边生活,沿着正常的时间轴,我与他讲未了夙愿、当初的懊悔,后来开始聊理想,日常的开心和失落,是生前从未有过的沟通。
与真实无异甚至难以自拔。
有时他说要去开会,过几日再回,那几日就没来梦里,也会按约定回归。
.为了留住他,守护我,我把他的星座文在左臂最近心处内侧,疼痛指数最高的地方。
·我倒多希望他像浅野忠信一样,向我发出邀约,去那个世界。
哪怕他从未邀约过,我也几次三番差点要自己去。
可他从未发出这个邀约。
·真实的我与梦中的他状况一起变差,哪怕差到有一天我在白天遇到怪异事。
我也从未想过,我因此困住了他。
朋友打醒我说,你这样缠着他,对你们都不好啊。
连想都不能想他了吗?
我驳斥。
·但也明白的,确实要放手了。
现在这么讲出来,仍然觉得荒谬,我疯了吗?
我没有。
我讲的,是我亲自经历的,甚至更多。
·是的,真正的别离是放弃执念。
这更让人痛心,可直面,才是唯一的解决。
·我在讲什么?
这场似乎并不是影评的影评,是我看这部片,看不懂的片刻,所想起的事。
想起了那些挂念、交流、挽留、对抗,最后放弃,短短几秒钟,好似顿悟。
·跟情景格格不入的交响乐背景,几次三番让我误以为是我在别处误开了有音乐的网页,还真的去翻看了。
没有,没有开那种有音乐的网页。
再暂停、播放几次试试,真的是电影的bgm。
·哦,是这样啊。
又一个恍然大悟。
每每我做梦,耳边开始有声音,或吵杂,或有奏乐,都是要被压了。
·梦,都是熟悉又偏差的记忆,加上一点点遗憾,一点点心愿,再有一点害怕佐味。
有时打不胜的仗,过不去的坎,在梦里努努力,也就胜了。
一切都不合理,都能行。
·对抗苍井优演的情人那场,温柔的骄傲、笃定的假示弱,火药味儿在氤氲的坚持里滋滋作响,一盘翻过一盘,一浪盖过一浪。
在争夺逝者的情战里,没有人赢,没有人输,全是伤痕累累。
她们靠伤口拼命分泌一种叫做“必须坚强”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止血、愈合。
双方双双愈合了。
可是疤痕还在的,深深浅浅,带着那段必须的挣扎。
·最后一次回到支教的山村,虚弱时解读宇宙与能量的戏份,消逝与新生的布道。
人们一排排亮起了灯,像一场送别。
是时候了,她知道。
那是他最后的力气,把最珍贵的送给她,最后一次灵肉相合。
梦醒来他仍在,温柔地道别,也是导演最后的温柔了。
·期间几次,我想起了路边野餐,还有布米叔叔,你说那是臆想也好,做梦也罢,外人听起来怪心酸的,那都是假的啊。
但那些假象,全是真的过程,与自己言和的过程。
他们走了,完成了他们穿过瀑布的旅程。
而我们,只有真正在岸边反复徘徊,才会将那场岸边之旅真正完结。
.在北京持续桑拿天的日子里,说温暖,未必是好,大概像这样,一个拍鬼片的,拍了爱给你,就觉得好。
黑泽清的作品,应该是不错的,之前看过《东京奏鸣曲》和《间谍之妻》。
本片的开始,有些悬疑,失踪三年的男主突然出现,会让人以为是一场梦。
甚至女主也会这么以为。
随着剧情展开,一切又都像是真的。
男主带着女主,坐着长途巴士,去了几个他工作过的地方。
之间穿插着几位同样是来着另一个世界的角色出现。
直到小孩子在水塘边说,瀑布后边有个洞,会有人从那边回来。
才明白已经落水身亡的男主真的来自于另一个世界。
女主抑制不住好奇心,又去了瀑布,还见到了过世多年的父亲,也知道过世的母亲一些情况。
男主在村子里为大家讲课,谈到宇宙,光线,距离。
最后说到“零”,一切都可能是虚幻的。
虚幻的种种,构成了现实。
终于要到分别的时刻,女主烧掉了祈福的字帖,在岸边(不知道是不是男主溺水的地方),与过去告别。
影片的光线一直比较暗,风格与《间谍之妻》有点像,很像看一场老电影。
直到男主的最后一课,村民们打开了一排排的吊灯,银幕才第一次明亮起来。
大概这就是一种暗示吧,阴郁的生活该结束了,逝去的人们,不要影响活着的人未来更好的生活下去。
一直不知道苍井优在哪儿,直到她出现了,快离开了,才看出来。
导演一直用侧面,阴暗的光,远远的,看不清楚样貌,女主和优的对话声音不大,幅度很低。
直到最后,镜头终于给了正面,还是那个笑容甜美的苍井优啊。
————怎么说呢,我是躺在床上用投影仪看的。
困得一次一次的睡着,又一次一次的倒回去看。
确实很闷,色彩又很旧,节奏也慢。
但是部好片子。
消失三年的丈夫他生病之后沉入水中自尽妻子一个人生活着,教孩子弹钢琴,生活在旧日的家里仿佛若无其事某一天,已经死掉的丈夫回来了带着她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原来死亡也可以这么缓慢这么美保持着优雅自制,对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说谢谢同旧日情敌释怀哪怕那个情敌是苍井优也不可以放过妻子有着贤妻和小女孩的属性在过程里不断问出很傻的问题你可以坐巴士吗?
一边不由自主的担心,身边这个人会突然消失不见她大概是很爱他的。
<图片4>不然也不会守候着他回来,一点怨言也没有的等待最后那段床戏很美和故事融为一体最后一个,要说再见的人,是亲爱的你你途径我的身边,我们走完这一程<图片3>遗忘,记得,怀念原来死亡并不可怕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态度而已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呢<图片2>这一切不知是不是妻子的臆想可是那花墙一夜花开和陨落让人心里浮生出许多唏嘘<图片1>疑问:男人真的会保留婚外情的东西吗,还记录偷情旅馆的床单和细节这种事最好随时随地销毁,不然死后被发现电脑里几个G的A片一样原谅一个人需要很多的自制力和勇气爱一个人,如果是女人会渐渐有了母亲的属性
1、喜欢慢节奏,但确实讲的乱呀,想说比 魂归故里 剧情效果上差比较多,所以大众不喜欢吧!
2、这种特别的手法又让人感觉很贴近生活。
女主太懦弱了,太依赖丈夫了,也不敢正面面对丈夫出轨的事实,知道怀疑丈夫死了,也没有勇气去见小三.............吐槽一下,男主为什么不能做车回家呢?
71,苍井优蛮可爱的主要对我来说爱情和生死的主题都没什么意思,很烦没了谁会死的叙事,生死的问题,我觉得人怕死某种层面上是一种自大,保护环境,为了子孙后代,世界局势里争论的一切都是如此,你我算个什么东西,人类算什么,下一秒整个地球消失又能如何,我们自以为的文化,生而为人的价值算得了什么,整个地球消亡,宇宙毫无损失且毫无察觉。
与是枝裕和比仅是多了死而复生的假定
黑泽清强大地把一个可以轻易浅显又煽情地获得大量廉价眼泪和五星好评的《借着雨点说爱你》给拍出了《赎罪》的调调。。。开头让我直接串戏到了《临渊而立》。超自然的“还魂”的一幕被那么多人解读成“妻子的不恐惧惊讶说明爱着一个人是会相信鬼魂存在的”。。。我去那就不会用黑泽清这种拍法了好伐。这种低饱和度的暗沉沉的颜色,缓慢的对着妻子的背影的横摇镜头,转身看到玄关处那个除了莫名显眼的黄色外套全身都融在黑暗里的丈夫,就是鬼片的拍法啊【而且夫妇重逢这么可以煽煽情的场面拍得有多克制啊,这种几乎没有表情的疏离如陌生人的夫妇也亏是黑泽清喜欢塑造的了。。还有很多对光影的微妙掌控形成的黑泽清式的日常的吊诡设计,不过最抢眼的还是老人消失后的房子一夜之间仿佛也死去了风干了的样子,太惊艳了直接眼泪震下来!我不写了我去接着补了【
这并不是一场关于思念逝者的梦 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次解开各自心结的旅途 也许告别总是来得那么突然 所以才有各式各样的悔憾和疑惑留在心中挥之不去 始终想得到一个交代 一个答案 才能释怀自己
依旧是光线明暗的细微变化、强劲的空间压缩、典型的深度凝视,塑造执念到凡尘的链接点。眼前的恐惧成了枷锁,幽灵与人构建绵延起伏的爱,承载着温柔体贴通往另一世界。
我。好。帅。
#2015SIFF#真鬼片!你可以实打实的看到很多鬼。而且看完丝毫没有释怀,甚至更加耿耿于怀。
其实归根结底,是想教会人们放下。死去的人们带着执念不愿离开,活着的人心里带着愧疚走不出去。只是这故事讲的实在太乱,一块一块的……而且这鬼回魂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啊?用芝麻汤圆召唤吗?
节奏慢,情节莫名其妙怪怪的。优的关系多给一星
不太喜欢
把临界生死之事神秘而诗意的呈现出来,岸边之旅也是一段放手之旅,结尾还是有被感动
2022-11-24
很美。我看哭了。日本版《魂归故里》。与阿彼察邦和洛瓦赫相比,同为神秘主义风格的黑泽清在形式上不铺张浪费,同时还足够自然地注入最朴实动人的情感。音乐实在是太端庄优美了,宁静而感动。我最喜爱的金牌配角柄本明的出现也让我很开心。
我来这里就是想跟你说一句道歉。
1.鬼魂消失的镜头根本用不着特效,直接切个镜头,人没了,就可以了。用特效最少的鬼片。2.鬼魂是对自己的心的安慰,加入这日本人性温情元素,哦。🤷♀️
当生与死的边界被模糊,当最鲜艳的花朵在亡灵的栖息前绽放停驻,突然到来的亡夫,从不可置信,到夫妻关系的延续,对丈夫的留恋,从情感到床榻,鲜花转场变成破败的楼房,突然消失的丈夫,恐惧渗透在最熟悉的生活场景,白玉团子的做法好像汤圆。评分:8.0/10。
这种半死不活的电影最差劲了。
极为沉闷舒缓的节奏,前半程简直无法忍受,后来有起色,但就是起不来劲。
B-,关于死亡关于和解,人总是在失去之时才想起来要珍惜,但已经来不及了。细微处的关怀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许总会有关心不到的地方,但总是可以慢慢靠近彼此的,互相给对方力量。两个人在一起本就是互相磨性子的过程,情绪崩溃在所难免,但唯有经历这些,才能使感情本身更加牢固。人只能不断去和解和放下的大概原因是,你的生活中如果充斥着放不下,那你最后只会伤到自己。心灵深处的旅行总是艰难但又充满希望的,就如这无边无际的人生一样。可怜之人甚多,但唯有成为强者,才有主宰自己生活的可能。
非常具体的 爱人离开的那个瞬间 一件一件 整理他的往事 怎么能如此女高中生 想陪他去死(宇宙如此年轻 我却能爱你
比较拖沓的悲伤鬼故事,因为是黑泽清的作品,领教过《东京奏鸣曲》的超现实手法,所以一上来的生死相见也没有显得惊讶,只是过于依赖于这种手法而把叙事一再弱化,使得故事支离破碎,没有层次,没有依托,出色的反而是布景及音乐,特别是几段钢琴的演奏非常的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