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两个少女攀登的人类的历史之塔吧?一部战争史,一部毁灭史。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人类必将毁灭,这也不是什么惊人之语了。
比起一张二向箔毁灭人类来说,人类毁灭自己倒是可能性更大一些。
那么,自称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啊,聪明的你们为什么会毁灭自己呢?明明已经不用为一根巧克力味的食物棒打生打死了,明明战争只能带来伤痛,无论是对胜者还是败者。
因为人类有一种特性,永远不懂得自己拥有的东西的价值,时间,健康,友情,亲情...所有的都是失去的才知道珍贵,在此之前人们眼里的只有别人的东西。
城市一层层上升,但是景色却似曾相识,就像那不断螺旋重复的楼梯,没有尽头。
或许有一天,两个少女登上顶层,却发现那里空无一人却满园花香吧!(作者写了两个少女,看来人类要灭绝无误了)
访谈地址:http://nlab.itmedia.co.jp/nl/articles/1507/24/news016.html去掉各种废话简单概括一下▲从高三开始画画,大二开始画漫画,大学毕业加入一个同人志社团,开始往网上发图,被新潮社发掘,本作是最初的原创作品▲从小就喜欢看小说,但最终选择了画画,大学时曾以美术教师为志向▲对《少女终末旅行》影响最大的小说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舞舞舞》、江国香织的《那一年我们爱得闪闪发亮》▲世界观不用说,是受《BLAME!》影响▲载具是Sdkfz 2是因为当时正好热衷于战争电影,在《拯救大兵瑞恩》里看到了这个▲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及构思《少女终末旅行》,原点是第3话《洗澡》,这一话浓缩了整部作品的魅力▲自己最喜欢的是第13话《雨声》▲大部分时候是全部想好再画,不过也有的时候是边画边想▲一话的草稿要花10天左右,画建筑的时候会尽量不与现实中或其他作品中的建筑物相似,第16话的跨页都市废墟花了20个小时▲否认千或者优是自己的化身,只是让这两个人代替自己提出各种问题▲金泽和石井还要更像自己一点,因为这两个人的行动有明确目的,而千和优是在漫无目的地旅行▲千和优会做一些记录,但并不是想让她们成为世界的记录者,整个作品直到最后的基调都是没有任何意义▲喜欢做GIF动画,作画方式是铅笔稿扫描之后用CLIP STUDIO PAINT,正在往纯纸上作画努力▲作画的时候会有意识地画出线在抖的效果,这是受动画师大平晋也的影响
看着千户和尤莉登上一层又一层,只是期待她们能在食物时间中争取每一秒的生命。
我又与她们何尝不是一样的呢。
每一日的生命都是无法回头的,正如她们无法再次踏上的高塔。
将每一秒当成最后来过,到底还算是乐观还是悲观呢。
也许千户和尤莉可能未成想过,因为光是“活下去”就要付出最大的努力了。
希望我们在2023年之后能更好,在这未知的世界里一路前行。
写于2020.10.26我知道这部番是因为画风像来自深渊,都是子供向的画风所以豆瓣会关联,再加上9.3比深渊都还高的评分就更让我好奇了。
不过当时没有立即看是因为名字太平平无奇,光看名字我完全不懂它要讲什么。
来自深渊 (2017)9.12017 / 日本 / 动画 奇幻 / 小岛正幸 饭野慎也 垪和等 工藤利春 森贤 / 富田美忧 伊濑茉莉也最近补的JOJO又实在不能满足我,我就在7.3的深夜开始看了。
当整个世界只剩下两个人了,你还会选择活下去吗?
或者说,你会选择怎么活?
当生存都变得极其困难,当人类文明消失殆尽,你的存在还有你的行为还是否有意义?
这当然不是作者想探讨的核心话题,但是它一开始就直接摆在你的面前了,让你没有办法逃避。
事实上在这部只有短短12集的作品里作者蕴含了大量的哲学问题。
十二集,十二个围绕着人性深处和现世我们自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整部作品其实处处都充满了绝望,看过这部番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绝望,这种绝望比任何一部反乌托邦的作品还要绝望,因为这就是一部走向死亡、注定死亡的作品。
但我认为作者并不仅仅,或者说,不是主要,让我们看到绝望,作者真的超级温柔,他创造出了很多希望,而这些都被我们忽视掉了。
他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两个主角身上,还有另外两个路人,也就是人身上,而不是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是绝望的,但是他对人类充满了希望。
1. 作者笔下的世界是绝望的,毋庸置疑,但是我们自始至终都没有从两个主角身上感到绝望,她们很容易满足,吃雪、吃死鱼、洗个澡这些就能让她们非常满足。
她们并不是不知道绝望。
“和绝望好好相处下去吧”这是尤莉说的话,尤莉从一开始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她自始至终都很淡然。
甚至到了最后注定死亡,仍然乐天般地说出“先睡一觉,明天再说吧”2. 作者设定的是两个主角,而不是一个。
当这个世界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是真正真正最绝望的时候,就像是自己快要死了但是周围没有一个人在你旁边的时候。
但是作者让她们互相陪伴彼此,互相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她们两个相处的镜头,你甚至都感受不到绝望。
这比只有自己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仁慈多了。
3. 世界上最后的两个路人。
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这个末日中寻找意义,一个继承伴侣的遗志疯狂画地图,一个要成为地球上最后一名造出飞机的飞行员,飞到遥远的地方。
但是他们都失败了,他们一个失去了所有的地图,一个坠机,都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一个没有口粮,打算“仅凭一张腿,能走多远呢”,一个一无所有掉到了最底层,要重新往上爬,尽管我们内心都知道他们必死无疑,但是他们都没有直接寻思,作者也很温柔地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的结局。
只要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尸体,他们就永远活着(虽然对于没看懂的人是这样,但是作者暗示他们已经被吃掉了)4. 日记、书籍。
5. 爷爷给了两个孩子在末日活下去的目标:爬到最上层去。
与其说是给两个孩子的目标,不如说是给我们所有人的希望。
也许对于她们来说,旅途的终点本身不是目标,活着也不是目标,我不知道目标到底是什么,但在整个旅途中对于她们来说,目标到底是什么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前进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一种人类的本能,或者更重要的是,有人陪在身边,前进就好。
不过是否是真的作者温柔还是用希望反衬绝望,这是个人理解的问题,我说的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整部作品最神的地方动漫没有做出来(看来制作方也不忍心做出来啊,做出来真的真的哭死TAT),但是如果看完漫画才觉得更神更加冲塔。
这个地方就是结尾。
一部作品成败的一瞬就是在结尾。
如果到达最上层是难民营,是正在重建家园的人类,甚至是极乐世界,这就会变成典型的套路,那么这部作品就不会这么神,甚至一切都会变得索然无味。
从逻辑上来说,作者让她们到达最上层已经非常开挂了,如果再来个大团圆喜庆一下不仅会变成开挂番还与整部作品的气质极其违和,也完全无法传达到作者的気持ち。
但是动漫的结尾也还不错。
区别就是漫画的结尾更绝望。
不管是哪一种,死亡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重要的根本不是活着,而且你是否在死之前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是否有一个东西比活着还更加重要。
而她们在死之前都已经找到了那个比活着更重要的东西。
结尾可以说是既是绝望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这是一部向死而生的作品,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
绝望只是对于人来说,人类的终结,始终都是以人自己为坐标以自己为丈量的尺度,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它本身不存在绝望,有没有人它仍然是那样,过几百年,几万年,仍然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希望是永恒的。
看过这部番的人都能get到作者寄予在这部作品中的反战思想,但怎样才算一部成功的反战作品?
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当时看完这部番我第一反应就是,好想让全世界都看到这部番,因为我相信如果看过,就一点都不会想要战争了。
它没有浓墨重彩地写战争本身,只有在一些穿插的情节里和最后一集的相机记录出现了几分钟,你在这样一个反战作品里看不到血流江河甚至一丁点血,看不到任何断足断手,看不到任何尸体,但整个死气沉沉的钢筋废城、随处可见的兵器、足以灭城的战争机器、极端的恶劣天气、没有任何活物、两个少女对幸福生活的“幻想”片段、本来这个年纪应该在家里躺着穿好看的衣服、去受教育、有爸爸妈妈的照顾但却只能吃雪、吃死鱼、到处搜刮军粮来维持生命、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着冷静。
甚至那些看似美好的镜头你的心都会在隐隐作痛。
啊啊啊啊现在想起来好多情节就超级难过好想哭。。。
24.2.28更改:得改改评价,四星改三星半(我评分去除掉了原作加成,仅评价动画制作)。
之前觉得是自己看过漫画后先入为主,看完第三话后感觉动画制作确实是一般...个人感觉几个高潮还不如漫画给我的观感好...背包不经意间滑下去等反应过来为时已晚,地图在高空中如落花般散开,金泽吊在半空中毫无生气地说出“放开我”,上层的灯光亮起时如同繁星照亮三人心中的希望,这些都是我感到动画表现力反倒不如漫画的地方。
具体分析的话,监督对情节、台词节奏的把控,画面,都有关系。
个人感觉动画情节很多时候都在画蛇添足。
画面则总是对比度不足,调子太灰导致凸显不了光线,充满巨物和奇幻结构的废土建筑的空间感也随之变弱了。
而且话说回来,动画相比漫画大幅完善了写实感,但我觉得动画制作组想把少终旅做成一个写实风格作品的这种思路方向本来就不怎么样,因为原作漫画其实是个奇幻类故事...而最近在看的原作者续作《蘑菇拟态日常》让我的这个想法更坚定了...另:在评论区也看到很多人觉得动画是外壳故作深沉而内在只是废萌没什么深度。
我觉得这也正是动画制作组往写实风格方向改编导致的问题,内容和风格发生偏差了。
如果按照原作奇幻风格来做,这就是简简单单两个少女在一个似真似幻的奇妙废土世界的轻松日常,大概就不会有观众感到这种“货不对板”的感觉。
看见不止一个人说优梨没心没肺,挺难受的。
这本来就应该只是个轻松日常番。
很多人说少终旅没什么内容,所以也没什么深度,只是个末世题材的废萌番。
其实我看原作时最打动我的,就是二人轻松乐观的生活与空虚寂静的背景形成的对比,两个从人类文明中抽离出来的人对已终结的人类文明废墟的游览和思索,鲜活的生命与消亡、死亡的直观碰撞。
而动画削弱了二人的轻松愉快,色彩又削弱了末世的荒芜、消亡,这种感觉便减弱了很多。
————————————先看的漫画,超喜欢,最近又想到看看动画,结果看不太下去...相比漫画,感觉动画对悲伤、生存这些有点渲染过头了,漫画绝大部分时间给我的感觉都是挺轻松的...甚至可以说是惬意,从来没为这两位担心过一秒钟...(当然这也使得最后几话效果绝佳)动画把漫画大后期的回忆截成碎片放到第一话,打上了反战属性。
个人感觉漫画里没那么强调反战主题(有是有),而且漫画里对二人的过去也没有渲染那么多的悲伤情绪,动画千都的眼泪让我有点没反应过来...
有些话我必须先写在前面,以下所涉及到的部分内容并不是100%纯原创内容,而是我很久前受到一篇文章的影响后才有的感想,我只是可耻的照搬了文章的思路及模式。
在这里感谢友邻路西法尔。
原谅我的可耻吧,阿门。
手动分割---去年在中国公映了一部万众期待,经典科幻末日题材影片的续集,堪称耗资数十亿的科幻巨制,毁灭天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所导演的《独立日续集》,在全球得到了一边倒的差评。
先不说影片质量到底有多糟,本片并不出乎意料的走了末日题材电影几乎都走向的一个非常差不多的套路:外星人(或者全球灾难)即将毁灭全球,随后全人类想出一个法子对抗,然后失败再失败,最后男主人公拯救全球,或者男主人公笑到最后。
有不少导演试图改变,模糊这个套路,比如像《火星人玩转地球》的导演蒂姆伯顿就做了一次不错的尝试。
可真要说永远一成不变的还是罗兰艾默里奇,从《2012》开始就走了下坡路,在套路上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做出了单纯的商业贡献。
面对罗兰艾默里奇的不断失败我觉还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失败的起因却怎么也跳脱不出被复制成山的烂模板。
先来谈谈末日这个题材究竟是如何来的吧。
《圣经》中提到(虽然从未读过)最终会有人毁灭世界随后又会有人出现并进行拯救。
这便是无数末日片的最初模板,有太多电影对其复制了,就罗兰艾默里奇最早导演的的《独立日》就是其最佳范本。
面对末日的降临,人们在此时往往都是会拧成一股绳子的,效果堪称毛主席大跃进时期。
在面对全球性灾难之时,人们往往会抛弃很多东西,比如财产,身份,甚至信仰。
可是面对灾难的同时如果不抛弃信仰就只能皈依信仰,弃之就只能依靠本能。
人真是复杂。
于是在部分人类都抛弃信仰的同时往往会形成很多大大小小的隐藏观念,其中是善是恶却无法分辨:1. 世界不会毁灭2. 即使世界毁灭了,“我”也不会毁灭。
于是再这样大大小小的隐藏观念中,人性便会无限遗漏出其弊端。
《雪国列车》中便是将这些观念发挥到了最大,当然故事其扯淡程度让我不想再讲。
于是人们在凝视人性弊端的同时往往便会忽视其优良的性质。
让我想想吧,我虽然从没读过像《圣经》这一类读物我也能大概能猜出来,人性弊端的对立面是何:答案就是爱。
可能大家都明白吧,知识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深藏于我们的观念当中的,只不过被格式化了以便我们更好理解。
如果说人性的弊端能变向毁灭世界,那么爱是否就可以将其拯救呢。
2017年10月动漫新番《少女终末旅行》就对其以上观点进行了深刻讨论。
其背景和故事的复杂深刻程度真是不得不引人深思:末日后,生命间复杂的关系,进化与终结,生命的起源,严重阶层化城市,孤独与寂寞,希望与绝望,独自二人却不是独自一人,看似有限的时间却又拥有无限的日常,而无限的日常中又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哲理。
你会想动漫能包裹质量这么多的东西吗,我告诉你还真就能。
故事讲述的是核战争后两位世界终末时段的少女进行的旅程,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令人深思的插曲,而在结尾处两位少女对互相产生爱的效应。
在此大可论所有末日影片几乎都在讲述人性或者灾难是如果毁灭世界的,那么这部作品就无疑是在讲述爱如何能将干枯的世界进行拯救。
虽然大致方向是将其拯救,但其故事设定却真的惨不忍睹,几次甚有感触:这世界上只剩下这少女二人了。
活在这个时代有点常识的00后都知道生命是如何延续的,小孩是如何出生的。
可是目前为止还真就没有(相信我,我还特意查了一下)两个女孩子能共同生出孩子的案例。
但令人绝望的是在本季动漫的结尾处,世界上最后的两位人类女性还真就对互相萌生出了浓浓的爱意。
依照以上结论,两位并无法将生命延续的女性是没办法将末日世界洗心革面的。
我没看过其原作漫画,但我深深相信,“拯救”一词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诞生出什么新的东西,这个词可以有多种意义上的形容:物质上的,精神上的。
而在此时,面临两个女孩子相爱相亲却无法诞生新生的拯救必然就是意味着唯心主义的大获全胜。
我们可能无法将地球再一次注入新的血液新的生命,但可以从精神的角度将其救赎,打开以往的枷锁。
本作在立意上,绝对比过去的所有末日题材,废土题材高级了不止一个层次,因为以往的故事都只停留在悲凉与深邃的寂寞,而本作讨论到了爱究竟,究竟可不可以将所在的世界进行拯救。
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在这里的爱也另指向永不离弃;深陷寂寞孤独绝望深渊时,离不开的手吧。
未来可能世界即将走向终末,但是我相信两位少女的互帮互助也绝不会让这个充满神圣意味,拯救的旅途变得寂寞而孤独的。
如果以上我所瞎扯淡的全部可以说通,那么是否所有灾难片都可以作出相应改变呢,面对大灾难是否可以不再害怕呢?
而在同时,面临不同程度绝望的同时,希望究竟从何而来,带来此的不就是人世间大大小小的爱吗?
末日到来之后,陷入寂寞深渊时,你会握住我的手吗?
参考了 YouTube 上 Mollythelag 的视频。
首先就是贯穿始终的 HK 101 小型半履带摩托车(Kleines Kettenkrad),二战中的德军装备
E 1尤莉的装备:手拿三八大盖,头顶德式 M40 钢盔
E 1小千的装备:英国布洛迪钢盔,美国 M51 系列野战风衣,德国 ZF4 狙击步枪瞄准镜。
E 1有点像德国二战时使用的 Juwel 34 汽油炉(不过不是)。
E 1图 95 战略轰炸机,世界上噪音最大的飞机之一。
E 1大名鼎鼎的托卡列夫 TT-33,右上角可以瞥见一把卡拉什尼科夫(AK)。
E 1M134 加特林机枪,射速 6600 的战场收割机。
E 1人见人爱的老干妈勃朗宁 M2HB 型 12.7 毫米大口径机枪。
E 1日本的九七式中型坦克。
E 1T 型起爆器。
E 9苏联的 T34/76 中型坦克。
E 10大概是苏联 1939式 52-K 85mm 高射炮。
E 10巴雷特 M28A1 狙击步枪。
E 10大概是苏联 BM-14 多管火箭系统,发射 140mm M-14 火箭。
这种火箭炮继承自二战的“喀秋莎”。
E 10德三的突击虎式。
E 11大概是美国的鹦鹉螺号核潜艇。
E 11
本人作为萌系/日常/轻百合爱好者,这次算是挖到宝了。
《少女终末旅行》(以下称为《终末》)让我看到了该类型番的一种新的可能,即废萌日常与严肃主题的融合。
首先,如果一定要从大类划分的话,《少女终末旅行》依然带有“萌系”“少女”“日常”“轻百合”的标签,这一大类以芳文社作品为代表,多年来已趋于成熟,难有惊喜但输出稳定,哪个猛男不喜欢简单的萌妹贴贴呢?个人心中该类型的一个巅峰是《轻音少女》《日常》和《摇曳露营》,他们把舒缓的节奏,充实的少女感和简单的生活哲学这些猛男番所追求的内容在审美疲劳的极限之下表现到极致。
类型的成熟使《终末》的下限稳定,而上限凭观众的解读能力而定,空间极大。
《终末》做到了用复杂程度最低的日常形式去承载一个更加深奥晦涩的主题,用网友的话讲,就是萌与哲学的结合。
业界标准长度的十二集里,末世题材的常见要素几乎都得到了展现,废土、BDO、生存、战争、信仰、人性、自然、死亡等等。
这些主题是深奥甚至艰涩的,但《终末》没有使用命题作文式的集中研讨或者晦涩的隐喻象征,而是以小见大,把这些“大”的命题化于“小”的日常中。
如第一回,尤莉和千户在废弃的飞机中找到了食物,一共五份,二人各吃两份后,贪吃的尤莉出于玩笑得吃下最后一根,千户正要抗议,尤莉讲手中的枪对准了千户。
这场小小的打闹,放在荒芜的末世里便多了几分严肃,一个动作直接道出了战争的本质:“为了不足的食物”或者“为了多余的食物”
再比如第四集,二人进入了“古代人”建造的寺庙。
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千户知道对神明要有敬畏之心,而尤莉则没有这层顾虑,对她而言末世之中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也以最简单的思路道破了神明的本质。
或许站在世界毁灭的未来视角,曾经人类许多笃定的行为都愚不可及。
到了个人生存层面,《终末》始终围绕着“绝望”。
千户和尤莉在荒芜的世界中前行,要考虑食物、住处和燃料,每天面临的是绝望。
金泽以绘制地图为生活目标,最终地图从高处散落无处寻觅,留下的是绝望。
石井建造飞机一心飞往彼岸,可努力成果在空中解体,虽然人活了下来,可活着就要面临绝望。
尤莉反复强调的一点,是要和绝望好好相处。
这句话可以拿来激励屏幕外的我们,可在屏幕内有如何。
人是不能满足于动物性的生存的动物,人类拥有了丰富的思想就同样承受着等量的诅咒。
“古代人”拥有了贪婪的思想,因此受到了战争的诅咒,世界毁灭,一片死寂。
末世中的个体明白了为一目标生活而非简单生存,就要承受目标消失时心灵的崩塌。
作者最大的慈悲就是给了千户和尤莉彼此,可当有一日她们终于走到了最上一层,等待她们的会不会是空无一物的绝望呢?
千户和尤莉像是人的两面。
前者重视思想文化,能清晰地感知文明,探寻一切的真相;后者生存至上,知道食物才是重要性的第一位,并时刻掌握武装力量。
人性的两端,体现在全世界最后两个人类身上。
尤莉曾险些烧毁书籍,千户也曾险些丧命。
少了一个,另一个便难以存活,绝望的威胁使两端达到了长期的平衡。
而过去人类犯下的种种招致毁灭的错误,是不是因为向其中一端过度倾斜呢?
最后,过去世界的真相在一段段影像中重建,又在一段段影像中瓦解。
千户和尤莉,记忆中的全部世界,存储在胸前的小小相机里,现实中的全部世界,如巨大的墓碑矗立在周遭寂静的天地间。
当语言成为一种待发掘的神秘,当满地枪火陷入长久的沉默,风雪中飘飘摇摇的,是这末世的歌声。
和绝望好好相处吧。
我觉得与其说是参杂了宏大的世界观,不如说是更倾向于个人,日本一向如此,能以小见大,但不见得世界观有多宏大,据小节懂小情而无大义。
感觉这部作品的作者有些虚无主义吧。
我个人不太会表达,只能抽象的感悟,感觉作者是倾向于意识流的,好比她另一部作品《蘑菇的拟态日常》,对于我这种常年独处没什么朋友的人来说感悟很深,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思考很多,感觉在思想上与作者有相似之处。。。
大概就是这样,有多伟大我不见得,但觉得在末日里这才是人最真实的状态吧,走一步是一步
1.《星空》出洞+流星《战争》小千和游吃口粮最后一块,就是不一致吧,(枪上栓了)吃雪2.《洗澡》在管子里洗第4次澡《日记》小千说记忆会模糊所以要记日记,尤把“河童”烧了《洗衣》吃鱼,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呢3.《遭遇》遇到金泽《都市》《街灯》地图洒落一地……就算活着没有意义,好事也会发生的,即使在这样的世界里,金泽给了照相机4.《照片》开车拍照撞柱子,照片是能一直流下来的《寺院》灯灭了,一个人的无助。
神明是石像,到头来只是假象吗?
希望那个世界不黑,所以有灯。
识相让人安心放心而已。
5.《住所》在空房子里畅想床,书桌《午睡》尤要吃了小千(狂人)《雨声》大自然创造的音乐小学作业(以后要找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小学,这样比较适合自己,这个也可以放到面试当中)6.《故障》《技术》《起飞》和绝望好好相处,石井根据图纸造飞机,最后却失败了7.《迷路》《烹饪》系绳是为了防止跌落。
闪闪发光的烤饼,吃甜的很幸福。
8.《记忆》看到一大堆东西,尤收藏起来了,尤不记得金泽是谁,不会再见的人跟不在的差不多,总有一天会忘了他们。
他们路过墓地,为了让别人记住他们留下遗物,可是世界空无一人,谁来记住他们。
如此石像!!!
小千让尤放回去,有些物品不在原处便没意义了[落下的雪](留下重要的东西,纪念自己与他们永远不灭)《螺旋》小千怕高,尤:怕死还怎么活着呀小千:睡醒,吃饭。
移动。
仔细想想,每天都在转圈圈啊尤:人活着就是螺旋啊千:到底到哪里呢《月光》喝酒在月下跳舞,尤:以后一直往上爬,然后到月亮上去吧9.我还以为他们要都来一遍反的,那就太无聊了《生命》遇到机器人和他养的鱼。
机器人:地球是个巨大的生命体,可人类要独立。
错误是进化的源头,即破坏。
(“同感”什么东西可以让人不顾外表爱上人工智能。
尤为了救鱼把大机器终结了,破坏而不创造,那就只是终结了)10.《电车》时钟,时间。
尤不理解。
小千说:也许口粮就是他们的时间了。
小千:在火车上开车急也没用。
《波长》音乐是波,光也是波,听音乐是开心,所以看到光也开心,一起看日落。
(收音机放着悲伤的音乐)《捕获》遇到了新的生物,能通过收音机发出声音。
11.《文化》对不了解的东西,害怕才会产生分歧。
Nuko可以吃子弹。
《破坏》尤通过Nuko开启的机器扫描城市,破坏之后竟然笑了,小千打了他一拳,人类好可怕。
《过去》要了解各种事,人的寿命太短了。
12.照片传到了空中机器(巧克力的味道也是一种怀念)云存储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时期的不同人想哭大的Kuko把尤吃了,而吃的是无机物武器。
大Nuko们发现世界上的人类只有他们两个人了。
而Nuko还有伙伴(曾经的我们25亿人口)
盛名之下,………
对尤真的不喜欢,三番五次对千的生命开玩笑,最后让一个城市变火海还笑得那么开心。让人感觉不舒服。另外,感觉这种题材可能人物不用萌画风会更好吧。感觉不到反差的好处。
无聊
太丧了,也乏味。
不适合我,弃
一个脱离现实的幻想故事,较差。
每集几个小故事 对应每集标题。除了主角画风很棒 细节也很棒。故事是那种平淡日常温馨小故事,但怎么说进展都太慢了,就是那种 说话速度和进展都很慢的,开两倍速也觉得有点慢。但两倍速可以看下去。但是在小故事的里面也有一点思考 第一集快要弃的时候看到了巧克力争夺 顿时感觉又可以了。第二集日记 过了很久记忆会淡忘所以日记是活过的痕迹。第三集 丢地图之后的活下去的动力 把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分给别人的温暖 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互相扶持里跨过艰难继续下去。第四集 当城市毁灭 照片还能留存的感情,为了不让自己觉得死后的世界是黑色的所以造了点亮灯的神社。第五集 弹幕封神的雨天音乐 好像没有那么有感觉。实在是太慢所以暂时放弃。看她们天天吃战争饼干搞得我想吃压缩饼干
电波没对上
百合恋爱幻想之一种
大概是十月新番里面唯一觉得能追下去的,制作质量不错,简约而不简单
好看吗?
拖了好几个月看了几集,真的看不下去了。慢节奏果然喜欢不起来。
三星半,适合头脑放空去感受
白色不明条状生物的存在是否有些机械降神了。对此番感触不深。
丧到让我觉得自己的日子还有点希望的程度【?】
没有感受到绝望与温馨的强烈对比,只感到披着末世外衣卖萌日常的浓浓的违和…不吸引人,没有持续看下去的动力,担不起神作之称
两个糯米糍般少女的末世日常?不会之后就每天翻翻遗骸找找吃的吧。。。
这部片子唯一的正面意义就是让半履带摩托涨价了。
白想看这么久了,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觉得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