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极渴救缓》,姑且这样子叫吧,叫《美好的一天》挺讽刺的,看不出电影哪里”喜“了,战争是那么的可怕(电影里小男孩父母上吊自杀,战争很残酷)。
导演将镜头转向战乱的巴尔干半岛冲突区,简单科普下:巴尔干半岛这个地方由于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电影的背景是挺宏大的,但是却通过简单的一件捞尸事件,琐碎的生活细节,比较真实(个人觉得吧)地反映对当地文化和当局政冶矛盾以及社会的荒谬。
电影拍得很慢悠,没有像《飓风营救》系列电影的紧迫感,我们也就没看出”渴“到多大程度,也没有人突然死了(电影在播期间,每下一个镜头,我总会猜测里面的人物会不会突然被地雷炸到),也许这样相对地,它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喜剧“。
说它是喜剧,其实还真不觉得,最后那口井的问题还没有“happy ending"。
里面倒是有不少笑点的,慢慢体会里面的黑色幽默哈。
如电影B总是时不时来点黑色幽默,对话机那边的那个”酒店“总是get不到他的幽默,于是我们会心了一笑。
在东方,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中,哪来的心情来句幽默,即使你能来,别人get不到,会被当成疯子和不懂事。
却不知,正是因为困难,才需要娱乐下自己,这是看清了事实真相的坦然和乐观,不是只有正襟危坐才对得起这样的局势啊。
比起国内用各种梗来搞笑的电影,《极渴救缓》有点深度。
我们熟悉的公路剧《泰囧》,搞笑又有点人文情怀,但不够有内涵深刻;《后会无期》很文艺,却不知要表达什么。
《极渴救缓》里一场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水源问题,这特么地居然解决不了,里面事件冲突得很”绅士“,剧情没有紧张冲突,在这点上,《泰囧》倒好,有高潮低潮。
作为一部公路剧,虽然《极渴救缓》不是非常吸引人能看完,要知道,电影刚开始时,我确实有离场的冲动,但还是耐着性子把它看了, 看完后,觉得:嗯,还是值得花钱去电影院看的(假设我已花钱去电影看了,只是假设)。
看了国际义工这样的一天,良心发现地觉得他们真的不容易啊,满腔热血随时会被浇灭。
写着写着,特么地觉得给电影打少分了,7分够得着。
这真的是完美的一天,perfect day,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一天,因为他们足够倒霉。
电影的开头是从井底往上上升的尸体,我担心的不是那根绳子会断,而是担心那个fat fuck像行尸走肉一样因为身体腐烂而分裂污染水源,然而并没有,从这开始他们就踏上了一天寻绳之路,Mike1 M2,sophie,翻译,前女友,小男孩。
寻绳之路总是没有那么顺畅的,毕竟这是一个遭受战争的满目苍夷之地。
看到后面你就会觉得要一根绳子有这么难么。
你驱车走遍整个地区还是找不到你要的那根又长又结实的绳子,你想方设法想迷倒狗狗取掉那根绳子,但最终还是从小男孩父母上吊的尸体上找到了想要的绳子;牛挡住了去路,左边右边还是中间,一不小心就会被地雷炸死,可是第二天跟着牛群走就没事了,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当绳子还不容易找到了,还是被那些满足和平协议的人将绳子割掉,但是大自然还是将尸体给出来了,好像之前都是在做无用功。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艰难,想要顺利完成的事情总是不如意;有时候人生又轻而易举,即使你不做之前的努力,事情还是能向所想的发展。
最后演员们之间在车里面开玩笑苦中作乐,这样才有了这perfect day.又想起了电影里面经常的一句心灵鸡汤,everything is gonna be ok.
历史上,巴尔干半岛处于欧洲基督教文明与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文明的交界处。
此地民族与信仰混杂,在铁托时代人民还算安居乐业,民族融洽。
可是当铁托死去,强权不再秩序崩塌,也就压制不住各种冲突. 民族国家情绪超越了世代邻居的友好以及社会主义情怀,南斯拉夫四分五裂, 整个半岛一片战火,生灵涂炭。
或许战争是因为东西方阵营的介入,或许是拉尼奥·图季曼,米洛舍维奇之流的政客打民族牌赢得选票,再或许是民族极端分子的作恶,总之任何一方都没落着好,一切的一切把所有人的命运推向深渊,分裂与仇恨吞噬了整整一代人的幸福。
十万八千里外的这场浩劫,滴着血给人们一个启示:你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你仅仅只是生活一个和平的国家,当前生活的富足与安宁或许十分脆弱, 可能转眼之间一场危机就足以把人逼迫到复仇与食物的争抢当中去(参看巴尔干冲突期间的萨拉热窝围城). 安居乐业的时候人都是善良的,做到善良成本很低. 但是在充斥着仇恨与不信任,食物短缺的时候,人性恶的一面就会暴露无遗. 如此背景下,电影开讲几个局外人的故事。
他们是来解决饮水问题的联合国志愿者。
蒂姆罗宾斯扮演的B,满口不着边际的编故事(碰到路中间的死牛,逢场作戏自编自导一场地雷情节把法国单纯小妹Sophie吓够呛),直率而切中要害的犀利言辞(“make a sacrifice, fuck her,for Bosnian people”。。。。
),不得不说,若没有他作为调剂,这部电影将何等阴暗。
进Nicola的村子找绳子那一段,男主只是开了个头说这里有绳子,他就即兴发挥遍了一整套巴尔干绳子生产中心,绳子在当地风俗礼仪的重要作用等等一堆有模有样的胡话,让人忍俊不俊。
生活中有个这样的人在身边,你总能跟他有吹不完的牛,抬不完的杠,让下午咖啡时光充满乐趣。
男主是拉丁老帅哥,带着犹豫的眼神。
他的帅气引出他与欧嘉柯瑞兰蔻的旧情戏码,他的忧郁沧桑呼应工作的长期的无能为力,他维护弱小的正义感引发他与Nicola这段大叔与小正太互动的故事。
处理冲突中各种无奈经历迫使他木然的接受,否则志愿活动没法继续。
他已接受战区的各种无能为力,至少他和B都已不再为这种无力感而暴跳如雷,也能劝法国正直小妹尝试去接受。
影片中处处能看到男主的无力:Nicola的球第一次被抢,他想帮Nicola要回来,可是那几个小屁孩有枪,只好带Nicola撤走;Check point那里明明看着一排战俘要被民兵灭口,可是无能为力,只好陪笑着转身离开;在Nicola旧屋子只想找绳子,却发现Nicola吊死的父母,Sophie受到吊死人的惊吓,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隐瞒Nicola。
找到绳子马上就能把死人吊出来了,可操蛋的维和部队就是说不行,还是得放回去。
到最后那段看见Nicola的足球再次被抢走,我擦最后咱连小孩的一个足球都保不住,实在需要出手做点什么了,可还是没办法。
凡此种种,相当苍白无力。
一整个地区人民的悲剧,志愿者所能改变的其实很少。
这部影片其实已经极力避开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了。
现实是在南斯拉夫内战中,维和部队参与妇女卖淫,毒品交易,贩卖人口器官武器等等劣迹昭昭。
最后几分钟有一种令人压抑绝望的窒息感,处处无助与碰壁,什么事情都没有解决。
本来井里尸体捞不上来已经很不爽了,没想到最后连一个小孩Nicola的足球都保不住,那TM还为了和平正义跨越千山万水到这战区当志愿者干啥??!!
看到男主拿起石头与几个大龄小孩对峙时,我简直绝望了,难道连着最后一点正义都保不住吗?
紧接着有一段Nicola内疚去找男主解释为什么用足球换美元. 男主才知道Nicola一直想要去找父母,他知道即使不帮他,这孩子也会想尽办法去寻找父母的。
生死本应是成年的事,可小Nicola很快就要去面对了。
我在那一刻使劲在想该怎么办我tm都傻了,是告诉Nicola说父母已经死了呢,还是阻止他去找父母还是咋地。
男主的反应我觉得很靠谱,确保让爷爷陪着他去,至少在发现父母已死的那一刻还有个大人看着他安慰他,不至于小小心灵在死亡的黑暗前被完全吞噬。
男主算是尽力自己最后的一点力使Nicola黯淡的童年好受些。
导演在最后给了一个happy ending。
眼看要被屠杀的战俘被维和部队救出;暴雨填满了水井,浮尸被当地人捞起。
两辆车里的气氛回归轻松。
情节翻转美好得像是童话一样,好得有点假,不相信是真的。
同类题材的电影还有《无主之地》,《血与蜜之地》。
愿南斯拉夫内战的悲剧永远不要发生在我朝。
我会受不了。
话说,那个足球卖十美元其实价钱还可以。
走在风沙漫卷的小镇里,到处可看到有房顶或许因为年久失修而塌陷了,或许主人家不小心,捅破了篓子,只为了制造一个露天的场所,但他们绝对是还没有想好该怎么来安排这一切。
那些到处易碎的玻璃,墙壁的壁纸和一面裂开来的镜子,不远处,仍有一面完好无损,摆了各种物件的储物架。
一个角度看,的确是有人要故意搞破坏,也的确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不那么完美,也不那么可怕。
爱你怎样想都行。
它们在没有被人发现之前,更是被比作现代文明世界里,写进夹纸板的规则——“红色区域。
”取代了地图上原有标记的具体名字。
所以,做为区域外的人,你就只能够在一本杂志的某页相关报导的几百个字中来认识它。
设若,有人对古迹、废墟艺术感兴趣,他们也得在众多选择里把它靠后。
因为,他们找不到有哪一本具体的书籍来精确地介绍这里的情况。
无法在一个安全,有着六面防护的屋子、车厢里来体认它。
不过,总有那么些人,谈不上对艺术的情有独钟,说不上有多少好奇的心。
有的话,首先享有这份特权的,还是那些写在夹纸板的,被赋予了使命,且不是固执己见的人。
知道了吧!
你更多的,就只能是一支手、一支腿。
顶了天了,给你眼睛的地位。
可不许你想了。
我们在一个大雨天的房间里,门窗紧闭,只听到“唰唰!
轰轰!
”的声音。
突然有人拉开了帘子,于是乎,我们又能够看到一条闪电。
感觉上是那样真实。
之后,还想更进一步的话。
非得推开大门和窗户。
不过,那已经不再安全了。。。
喜欢这种黑色幽默电影。
什么是伟大?
主人公从头至尾穿梭于战乱之地只为不相识的小撮村民清理一口水井。
什么是平凡?
几经周折也没能将水井清理成功,还是村民自己在一场大雨后把浮出水井的异物取出。
就连结尾前接到去另一村落通马桶的任务也因这场大雨可能无法完成。
影片用“一事无成”演绎了正能量。
片尾的一组切换镜头突然联想到了王家卫-_-||玩豆瓣也就个把星期,也是第一次发评论,不知会不会有人看到😎🏂
影片的里的一天一直都不好,作为联合国的救助人员,主角一行人一直都在困难中度过,打捞水井里尸体的绳子断了,当地儿童混混手里都有枪,维和部队不配合工作,当地的部队更加是设卡收钱,总是遇见地雷区,寻找绳子比登天还难,看见了当地的惨状,帮当地缺水的群众解决净水问题总是无法推进...然后,下雨了,他们笑了,这真是美好的一天...
维和部队还挺官僚的,解决问题还要看大自然的脸色。
这样的维和部队维的是面子上的和平。
战争中的黑色幽默,一段绳子引发的血案真是荒谬,在巴尔干半岛恶劣环境中能生存下来的必定是恶犬,但反思这都是战争惹的祸,残酷无情皆为生存。
其实就剧情来说就一个字“绳”。
一切都和那个绳子有关,但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大自然。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这几年表现的还算不错,进入新世纪后,本尼西奥果然星运高照,大奖频频,成为继罗素-克洛之后又一个大器晚成的性格男星。
故事很简单,以一队国际义工在巴尔干半岛冲突区想要帮助当地居民从一口井里捞出一具尸体展开。
电影刚开始的氛围轻松愉快,翻译者唠唠叨叨得介绍着这里当地人民的幽默感,战争似乎与他们无关。
紧接着切换到了另一对义工:一个老练的美国人和一个菜鸟法国人,路边的炸弹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和不安的存在。
可是在这部电影里,原应该紧张紧凑的解决炸弹问题,变成了个搞笑事件。
慢慢的随着各色人物的出现,小小的冲突,让观众看到一个美丽的国度,但同时深受战争折磨。
小正太被车一撞大命不死还要打那一群小流氓,主角下车拉架,可一个10岁孩子随手掏出了一把手枪。
小正太说父母逃去了别的地方为了躲避战乱,可是后来主角去了他房子才发现他的父母早就被吊死在家而小正太毫不知情。
去他家的一路,一座座破烂的被炸毁的房屋,寥寥无几的居民,将一个被战火吞没的小镇在我们眼前铺开。
轻松愉快的心情消失殆尽。
在寻找绳子的途中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当地人。
有一个不惧雷区的放牛老大妈,最后在他们被困的时候,她派上了用处;有一群不愿意把绳子卖给他们的村民,不知是因为真的害怕坏运气还是厌恶那些外来者;有被关在巴士里的战俘;有独身守护国家旗帜的普通人。
所有的当地人都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现状和当时的战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最后,因为那些死板的united union的干涉,尸体还是沉在了井底。
国际义工们灰头土脸的赶向下一个任务“掏粪” 讽刺了说了句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突然又下起了雨,雨让尸体浮到了表面,村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雨却让他们接下来的掏粪之旅更加艰辛。
黑色幽默和政治讽刺贯穿全片。
给满分
原以为沉闷的故事,竟不觉已是结束。
原本一件简单的事情却一波三折,最后还是由本地人解决的。
屡次受挫的志愿者,从井下向上看的镜头,仿佛窥见一种无奈。
<图片1>镜头中看到的战争的苦难自不必讲,所谓的维和部队did nothing,低效,不作为。
曼巴自以为帮孩子抢回球是正义的,哪知球却真的是被孩子卖掉的,不禁联想美国自以为是在到处维护正义,却不知其中原因复杂,难免误判。
满嘴粗俗的B原来是蒂姆罗宾斯,哈哈。
影片2015年在戛纳电影节放映完后,导演和主演出席获得了观众长达十分钟的站立鼓掌。
电影几乎没有直接直接表示战争残酷的镜头,倒是透过一些细节让人不寒而栗,比如随手掏出枪的小孩,习以为常的死牛配合地雷陷阱和商店老板说绳子要用于绞刑的随意。
故事的完成度非常高,以一根绳子推动大部分情节的发展。
以井被尸体污染开始,到尸体被移除结束。
群像角色的塑造也很是饱满,救援小组里每位角色都有让人倍感亲切的个性和真实感。
尤其是蒂姆罗宾斯饰演B,嘴炮和逗B属性拉满,给影片整体压抑的气氛增添不少幽默成分。
回到战争本身,那口被污染的井预示着战争可以放大本就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问题和矛盾本身来源于人,所以战争也在无形中无限放大人性的恶。
然而这份恶的承载体可能是另一个人,而这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只能释放出更大的恶,如此循环往复,恶魔游荡人间。
巴尔干半岛上的南联盟已不复存在,昔日比肩列强的经济体已经走向衰落。
疫情期间国家鼎力相助的前南联盟成员国塞尔维亚,2019年的人均GDP勉强和战乱之前1990的人均GDP持平,相当于国家经济停滞了近三十年。
纵观华夏五千年史,战乱纷飞也是常态,国泰民安时期实乃稀缺。
革命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太平,如今总有豺狼之辈借着各种名义旁敲侧击,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无非试图趁着动乱再如百年之前骑在咱们头上拉屎,无耻至极!
近日,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发声建议国家核弹头贮备应尽快提高到一千枚左右,相当于大洋彼岸众多公知跪拜的灯塔国六分之一。
我是赞同的,相信每一位真正热爱和平的人都会赞同,有了好用的猎枪才能更好的保卫我们的家园不受豺狼的侵犯。
更有一个梦想,天下大同,纷争不再。
首发公众号:Lars的影视基地
明明是What a fucking day,但是却被拍成了美好的一天。这里边体现的都是导演和编剧换一个角度的叙事,和对人物及事件塑造的功力,折射出的是真正的乐观吧。
被简介吸引过来观看,感觉全片被剧情拖了后腿,真是太无趣了。
波黑战争期间的志愿者小故事。
战乱环境中国际义工与维和部队也能为简单小问题产生理念冲突,迂腐的讽刺。
节奏略缓慢了
没有意思
什么购机吧
看得令人昏昏欲睡——看完令人毫无怀念
以小喻大,挺有意思的,但是平得有点乏味
赶牛群的老妇不惧地雷抱足球的男孩不惧手枪打捞淹在井里的死尸只为寻找一根绳子店主不卖国旗不降猛狗不睡放在车后座带血的那根尽管被用于上吊还是被军队割断一场雨后水源问题终于解决
三星半 断断续续看得太不认真了 只能说内涵很深刻 是我太浅薄
5.5
1.蒂姆·罗宾斯的幽默真让人开怀一笑,跟影片的基调也挺符合,连同片名和结尾,无一不在幽默的讽刺那天、那天的水源危机和当时迂腐的国际机构;2.剧情一般配乐乱入,男主和欧嘉的感情线更是生硬,批判也好揭露也好,不痛不痒;3.破败的地方,还有一群人在无私奉献着;4.赶着牛群的妇人总会找到草地。
似乎说了很多,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
通篇的黑色幽默让战争下的一切变得又忧伤又残酷。
2
明明可以多么的短小精悍,非要粘粘稠稠的做作聪明,有佳句无佳章。
看的1080p 效果没的说,摄影非常有美感。
就是找根绳子这个梗有点过不去 其它都挺好 最后那个通厕所的梗也得扣一星
我就爱看黑色幽默,反讽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