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猜测男主会跟女主的姐姐在一起,这简直是对男女主高纯度爱的亵渎。
在战火和死亡边缘他想的是,伊莎贝拉我这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还有伊莎贝拉为他生育了一个女儿,他们的小天使。
伊莎贝拉死后,女儿是他唯一的寄托,他们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两个并不道德的人却拥有最忠贞的爱。
所以别意淫了好吗?
而且凭什么姐姐就要跟男主在一起,她追求自由,她不婚,她是个不可掌控热爱生活的女人。
就因为孩子她就要跟妹妹的丈夫在一起生活了吗?
她是个坚强浪漫有主见的人,她怎么会喜欢上男主呢?
妹妹的丈夫,我的天呐,她没有自己的主体性了吗?
明明是个能在战火中建立世外桃源的强悍女人,能不能不要拉她和男主配平,搞莫名其妙的小姨子文学,真的很膈应。
从来对于战争背景下的爱情都禁不住唏嘘慨叹。
无论是残留的回忆或是与残酷现实相交替,真正爱情的悲剧就是我们都知道它最终会丧生在时代的强大背景里,这是不可逆转与挽救的。
美丽的郊外风光与暗黑色的战场相交替,萦绕心头的回忆与现实的困顿相交替,如此造成的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是许多同类题材的电影都反复渲染的,例如《赎罪》或是《巴黎烟云》。
男女主角都很有味道,情感的无声流露细微的表情口语气息的吞吐,以及情感浓淡的把握,都处理地恰到好处。
另,我对长着雀斑的英国男人一千万个没有免疫。
记得的其中一句台词,"There's nothing more, sir, to love and to be loved. ”是的,除了爱与被爱,别无他物。
观影愉快。
小雀斑的表演让人产生深深的代入感,不由得你不去幻想曾经自己也有这么帅的20岁,也用这么野蛮直接的眼神去得到喜欢的人。
看完以后第一件事是愤怒,why,why,why she didn't tell him the reason!!!!
转念一想,既然有些人辣椒水老虎凳都不愿说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那凭什么谈个恋爱就要一五一十事无巨细掏心掏肺。
有些时候可能就是倔强,就是不愿意讲出来分手的理由,讲出来感觉太贱太贱,哪怕分手,哪怕人全耽误了,就是不说!!!!!!!
没有被告知的那一方,可就难受喽,恨不得去死,死的太快都觉得便宜了自己,必须受尽这世界上所有的折磨一点点的死才对得起自己那份清白。
我甚至觉得男主上索姆河战场前夜的那封信太软弱了,开始还挺man的,结尾怂了,祈求伊莎贝尔为他祈祷,换了我,可不得挑尽字典里所有伤人的字眼儿,反正不准备活着回来了,知道对方爱自己,才更要往对方心尖儿上剜刀子,就是那种笃定了对方不会跑就让你拿刀捅的那种伤害法儿,这才能报仇雪恨,特孩子气吧,可伊莎贝儿不就是喜欢这种套着短礼服假领子满身工程师气质的少年感吗?
伊莎贝尔这个角色属于吃定全场那类人,只不过在蠢人眼中她只是女流之辈。
她简单的一篮子面包收获工人的心,丈夫雷内只有稍微有那么点脑子,让伊莎贝尔去做老板和罢工者之间的桥梁,罢工就迎刃而解,我觉得伊莎贝尔是故意来这么点小伎俩的,谁让他就是看不到她的价值。
伊莎贝尔为什么不担心继女捅破她和小雀斑的私情,是因为这个家早就把她当成了真正的女主人、妈妈、知心姐姐,离开她只会一团糟,伊莎贝尔在小雀斑到来之前,其实挺享受这个家庭的,如若不然,也不会再次返回,带着一个伦理上有巨大问题的孩子,也还是被接受,想想都觉得可怕,这得是多大的人格魅力。
伊莎贝尔根本不算不幸,她遭遇的是战争,强大的不可抗力。
真正自己作死的人,是小雀斑,身为孤儿,命运已经给了他极大的眷顾,他却觉得这是命运欠他的,应该还给他的。
说到底,没有谁真的欠你什么,要有什么就吃什么。
[0179] Birdsong鸟鸣 2012-12-22直到最后的时刻,才听到鸟鸣,在战争结束的时候,鸟儿轻快的叫声萦绕在屏幕上,素昧平生但是曾经针锋相对的军人们拥抱在一起,一切归入平静。
穿着燕尾服吃饭的法国人,半大的老头会意兴盎然地为客人唱歌,而当年被德国人一击即溃,只有英国人还在坚持抵抗,这个故事从一战到二战,不停重演。
很难想象更早的以前,法国人居然能坚持跟英国人打了100年。
一个英伦男人和一个法国chick的爱情故事,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BBC把一个普通不过的故事拍成两段式,长达170分钟的电影,用慢镜、特写和音乐做着最好的表达。
埃迪•雷德梅尼 (Eddie Redmayne)的主演是导演最大的幸运,这个脸上还遍布少年时代的小雀斑的英国男人,以后又会去好莱坞抢很多美国人的饭碗。
约瑟夫•马勒 (Joseph Mawle)演的Jack Firebrace跟Stephen惺惺相惜了多年,最终还是在对儿子的思念中放弃了。
大鼻子的他看起来像法国人,初看很丑,但是越看越帅。
2012年的奥斯卡,如果没有这两个哥们成为最佳的人选,会让人很失望。
Stephen在死里逃生数次以后,幸运地活了下来。
这个惧怕孩子的男人像无数电影中的军人角色一样,拎着包回到小村庄,谁会舍得离开那个天使般的女儿?
There is nothing more, it‘s love and be loved. 孩子是我们唯一活下去的理由。
昨天为了看这部电影,回到家已经凌晨一点,这电影实在长得出乎意料,但是我实在没有意志停下来,于是不知不觉就那么晚了。
我穿着黑色的风衣,裹得严严实实,走在路灯昏暗的回家路上,脑子里满是男主角的眼神。
这部戏里,由于男主角贯穿两个场景,篇幅很大,导致女主角也几乎沦为配角。
初看没有太大兴趣,一直不喜欢看战争片,因为接受不了太残忍的画面,男女主角也不是大帅哥和大美女,外貌协会的我表示没多大动力。
结果随意看着,发现我已经停不下来,剧情丰富饱满,使得三个小时毫不显长。
在生活的场景里,男主角的神情是温和的,总是含着沉静的微笑,在战争场景里,他的神情冷漠而坚毅。
女主角的浅色眼睛很好看。
男主角很幸运地得到了他爱的女人的青睐,可是最终又痛苦地失去了。
他怀着这种美好又痛苦地记忆,在战场上日日夜夜。
然而战争的残酷让他每天都在面对各种痛苦,他失去他亲密的战友,被强迫着去执行不情愿的的命令。
他用美好的记忆驱散战争带来的痛苦。
另,我想作者之所以把美好的爱情加上婚外情这么一个条件,只是想说明,一切都是那么不容易,美好的爱情也是艰难的。
不会写影评,只想写点由电影想到的东西。
我看不了太多的东西,因为触动我的东西会在我心里盘旋很久,以至于在它淡化之前,没法接受新的东西。
这部电影亦是这样。
我相信,所有的人曾经都想到一个完整,包含世界上所有的幸福和美好的一个完整。
然而人生的路上,我们得到然后失去,然后又得到又失去,一次又一次,于是我们有时候因为害怕承担失去的痛苦,而不敢去得到自己想要的。
再到后来,也许对于得到和失去都变得麻木。
什么是该有的什么是该没有的早就没有了定义,曾经的完整,被一次次解体以后,只留下冷漠。
曾以为放弃一些,再放弃一些,就能留下我最珍爱的那部分,上帝似乎没有你的努力而偏爱你,终于你明白,不用再取舍,因为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我想我是一个太在乎结果的人,于是乎一个不满意的结果常常是我否定一切,推翻一切。
因为对结果的不满,让我对过程的一些美好回忆都饱含负罪感。
昨天看到一个微博,成熟就是宽容,成熟就是没有对错好坏的明显界限。
我早已学会了这一点,几乎从不怨恨什么人和事,只是这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也失去了方向,既然没有了对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影片一方面渲染了美好的爱情,另一方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我们应该做更多的事,除了关注自己以外。
故事开头就是由远至近的男人的悲悯的眼神。
加上越来越大的背景音乐。
倒是有几分大气的。
翻译很不错——Amien,亚眠,这个地名太美,太安逸,像是个理想国乌托邦。
是男主角在战争中常常穿插着想起的灵魂故乡。
看见女主出现,不觉惊为天人,觉得她真的可以驾驭任何角色。
波特系列的芙蓉,gossip girl的伊娃。
伊莎贝拉有一张优雅的扑克脸,就是静静地看着谁,谁都得为她赴汤蹈火。
不温不火的演技也是演技男主角史蒂芬的眼睛甚为迷人,演员很重要的技能是眼睛会讲故事,他能做到,就算把他的脸部其他部分遮盖起来,只剩下眼睛,你也可以读懂他在表达悲悯,爱恋,痛苦,挣扎,绝望还是什么各种各样的情感。
战争残酷,死亡在所难免。
当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得很好。
人只有无所畏惧才能生存下去。
死了人,记下名字,挂牌子,抬出去。
完事。
很快没有人再会记得他。
每一次的进攻,就搭进去一堆生命。
每过一个军事点,长官点名字,每每点到最后都要哭出来。
太多人消失不见,战争,让英国丢了一半的壮年男子。
到底为什么要打仗。
最后吐个槽,英剧果然爱基佬啊,军中也果然多基佬啊,史蒂芬的室友从没碰过女人,结果第一次也不行,果然他是喜欢史蒂芬的啊,还有地道工法布瑞也跟男主很暧昧。
男主总是死不了,不死鸟啊。
最后终于熬到战争结束,跟德国佬拥抱,带着“人生是什么?
就是爱与被爱啊”的经典台词,回家抱孩子了。
看过《鸟鸣》,我琢磨着影片要表达的意思,是爱情和战争一样,充满血腥和原罪。
第一部里镜头拖沓地表达着男主对女主刻骨铭心的爱恋,午后阳光下伊莎贝拉款款向他走来,他的目光凝聚在她脸上,年方20岁的英国男孩史蒂芬对年轻貌美的法国老板娘一见钟情,之后在法国老板家里的寄居生活中,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她。
她年长的丈夫给她舒适的生活,但不能行使一个丈夫的生理功能, 这么短兵相接的两个年轻炙热的身体自然而然地燃烧起来。
这是他初次的唯一的爱恋,他是个孤儿,受过好的教育,会画很好的素描,玩得一手好的扑克牌占卜吉凶,懂得欣赏艺术和美,仿佛活着就是为这一场付出所有的爱情而生。
法国乡村风景朴素自然,树林,湖畔,时时忽远忽近的清脆鸟鸣,田园的香气扑鼻而来。
女主上翘的嘴角如两片花瓣,沐浴着柔和的光线,如油画中纯洁的天使般可爱,对于她,这也是初次的灵与肉的相交。
在唯美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单纯爱情,相对于各自的身份和背景,却是玷污和背叛。
一个是不贞的妻子,一个是勾引他人妻子的无耻之徒,如果在中世纪,他们该被游街处死,女的脸上烙上红字。
而这敢于对抗所有次序的爱情,更激烈,更惊心动魄,更超越普通平淡的男女之情。
当爱情以不俗的姿态降临时,注定带着巨大的破坏性。
世间所有的幸福都是平淡,若不甘于平淡,便要在激情燃烧过后承担长久的痛苦。
史蒂芬在军营里,依旧画着素描,玩着占卜的扑克牌,他忧郁的眼睛里满是伊莎贝拉的一颦一笑,一战血腥的战场在他眼里,从无恐惧。
他是善良的人,敢于握住被炸得开肠破肚的小兵的手,陪他在冥留的最后一刻回忆美好减轻痛苦。
那个开肠破肚的场景太逼真写实,非常刺激眼球,爱情的如诗如画同战壕中的尘土炮灰互相交错,让人怎么敢相信明天未来,何时就会风云突变?
与其说史蒂芬善良,到莫过于说他拥有丰富的爱和人性,对每一个身边的士兵,他都以一个严格的军官的姿态,感受着保护着,爱着他们。
这些军营里的战友情,同他对伊莎贝拉的专情一样,都是真挚而持久的。
伊莎贝拉弃他而去,他的世界就此崩溃,八年里,他的痛苦从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
军营的生活枯燥而险象环生,他从死人堆里第一次生还,仿佛是爱的记忆在呼唤着他。
如果说第一部 拖沓,第二部则一气呵成,剧情的高潮迭起。
也许没有前奏的耐心舒缓,情感的累积没有厚度,就表达不出爱和恨的执着和强烈。
那些魂牵梦萦的爱一步一步走向现实,走向归宿,他作战的部队到达了他和她相爱的地方,在发起进攻的前夜,他们在分开后第一次相聚,也是最后一次相聚。
她憔悴和衰老的容颜,不复恋爱时神采飞扬的美丽,一身黑衣,曾经流光溢彩的豪华庄园已是残垣断壁,战争把一切曾经美丽的树林,湖畔,鸟鸣,烧成一片荒土。
他颤抖的手伸向那张曾经如此渴望,即使面目全非也令他心碎不已的脸庞,那条长长地疤痕如同他心上长着的伤口,“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要丢下我???
”普天之下所有倾注真情又不得所终的爱,当蓦然回首,当再度面对,只有这三个字:“为什么?
”这是所有的疑问,也是全部的答案。
“你总有一天会明白。
”他那么痛,那么痛,那么痛,当夺路而逃,忿恨地去寻找发泄,最后无力地瘫软趴在妓女的身体上嚎啕大哭。
这也是女人的肉体啊,有胸部有腰身有丰满的肌肉,可是不是那个她啊,不是那个想要的她啊!
为什么不是她啊?
他那么那么信仰和需要的爱,那么无情就抛弃和远离了他。
他的心早就死了,这血肉横飞的战场,早晚就要了命去,又有什么可惧怕的。
她不要他,和死有什么分别。
他再一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战争结束了,他几乎失去了所有挚爱的战友,看着他们血肉模糊的尸体距他咫尺之遥。
他的战友死前告诉他,人生本来就是虚幻和没有目标的,活着,就是爱与被爱。
他心中的忿恨被战火抹平了,伊莎贝拉给他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因为他说过不愿意要小孩,她离开他回到出走的家中生活,生下女儿,这就是她丢下他的原因,他还太年轻,还不懂得生活的残酷,她也无法让他明白这些,离开他才能让他放下她,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
伊莎贝拉在他们重逢那次后不久就去世了,这一次是永远的离开。
他沐浴了战争的残酷,也懂得了人生的残酷,此时,他对纠结着的爱释然了。
他踏上了归途,阳光明媚下的一栋法国乡村小屋,女儿微笑着向他走来。
再一次惊讶于小雀斑的演技,这部《鸟鸣》是一部很小众的剧,但个人感觉是一部可以说堪称完美的剧。
剧情是改编自塞巴斯蒂安.福克斯的同名小说。
采用的是双线交叉最后合二为一的手法进行叙述。
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位来自英国的青年斯蒂芬作为客人来到了法国北部的一个城市——亚眠。
然而到主人家的第一天就对女主人伊莎贝拉一见钟情,当然经过短暂的相处,女主人也爱上了这个带有艺术与自由气息的英国青年。
于是他们不顾世俗地疯狂地相爱并在一起。
可是纸终归包不住火,面对男主人听到了流言蜚语后的质问,他们无所畏惧地坦白了。
斯蒂芬带着伊莎贝拉逃离了这个家。
他们到法国南部过了一段温馨浪漫的只属于他们彼此的生活。
可是后来伊莎贝拉却离开了他,回到了之前的家。
挚爱的没有理由,没有征兆的不辞而别对于斯蒂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就在伊莎贝拉离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斯蒂芬走上了战场。
作为一名低级军官,战争的残酷和对伊莎贝拉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噬啮着他的心。
部下们觉得他严肃冷酷,其实他的内心却充满善良与温情。
一次奔赴前线的前夜,斯蒂芬无意间遇见了伊莎贝拉的姐姐让娜,终于他得以和伊莎贝拉再次相见。
再次见时彼此都有千言万语但却不知从何说起。
他看着她憔悴衰老的面容,满是柔情。
他想知道她当时离开他的原因,可是她始终不愿说出。
她把所有感情包裹起来,不在他面前流露出来。
最后他悲愤地离开,奔赴生死未卜的前线。
他不知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来,于是给伊莎贝拉流下了一封信,告诉她,她是他唯一爱过的女人。
也许是上帝眷顾,斯蒂芬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
最后一次他与一群隧道工在隧道中遭遇德军的轰炸,最后只剩下斯蒂芬和隧道工杰克,杰克帮助斯蒂芬脱险,可自己却没能坚持到最后,弥留之际他对斯蒂芬说“There is nothing more ,sir.To love and be loved.”(生命没有什么,就是爱与被爱)就在隧道中,斯蒂芬回忆起了往事。
后来他又和让娜见面,让娜告诉他伊莎贝拉自己死去了,后来又随让娜来到她的住所,发现与她在一起还有个小女孩。
让娜告诉他这个孩子是伊莎贝拉与他的孩子。
他终于知道了当年伊莎贝拉离开他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当时与他在一起时,她怀孕了,然而她知道他想要孩子。
因为他从小就是个孤儿,从内心里害怕有孩子,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尽那样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
为了保存他们爱情的结晶,她才会不辞而别。
知道真相的斯蒂芬捂着脸嚎啕大哭。
最后在杰克生前的指引下,怀着强烈求生欲望的斯蒂芬用尽全力炸开了出口,爬出来隧道。
重见天日的他迎面看到的确是两个德国军人,他拿出仅存的气力大喊:“come on。
”而其中一位军官模样的却用英语说:“It is finished,The war is finished.”瞬间的沉默后他扑在敌人肩上失声痛哭。
片尾他回到了让娜的住处,去找他和伊莎贝拉的女儿。
女儿微笑着奔跑过来,此时耳边响起的是清脆的鸟鸣。
这部剧的主题是爱情和战争。
交叉对比的镜头中,爱情有多美好,战争就有多残酷,反之亦然。
斯蒂芬与伊莎贝拉的爱情是超越世俗的,是纯粹、深沉而无私的。
他们的爱情有点像麦琪的礼物,彼此都过分为对方着想,甘愿牺牲自己。
最后一个善意的谎言造成了一个凄美的悲剧,令人叹惋。
悲剧之中唯一的欣慰应该就是伊莎贝拉为斯蒂芬留下的女儿了,她也成了斯蒂芬生活的最大的希望。
再说说战争,我觉得把战争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是错误的。
战争,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是非正义的,都是是泯灭人性的。
战争只不过是人类打着所谓的“国家”与“民族”旗号的自相残杀。
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无穷无尽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战争是人类犯下的最大的罪过,同时也是人类经历的最大的悲剧。
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他们最终都是历史的失败者。
这部包含着沉重主题的电影却以“birdsing”(鸟鸣)为题,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个人感情。
就像杰克弥留之际的最后那句话那样“生命没有什么,就是爱与被爱。
”爱是人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即便是残忍的战争也无法消灭人爱的本性。
无论多大苦难、罪恶、悲伤最终都要归于平静,就像无论被苦难侵浸多久,人的心始终向往着平静生活中那阵阵清脆的鸟鸣。
我觉得birdsong part1拍得还挺好的,至少我挺喜欢的,双线叙事但故事交代得很清楚,感情线也很完整,比豺老师的还好的多(虽然不是很道德,但至少很健全而且军装西装都拍得太好看了我草怎么能这么好看,换个造型风格完全气质就不一样了,就这么完美一男的。
Poesy也好漂亮好漂亮,完全是那种法系气质美人,感觉会很适合弗朗索瓦丝,总之就是很美,我看我也迷糊(((最后就那么你说我们就跑还挺幽默的但一想到Stephen那时候才20Isabelle估计也差不多就感觉,还好很喜欢part2,整部看来觉得感情线还是很好,虽然仔细想想的话可能有点狗血但至少这部拍的还挺纯爱挺悲伤的,虽然我觉得你们不长嘴真的很不好,完全是不长嘴的悲剧。
战争线也很不错,其实很大感受是Stephen命真的很大,死里逃生了三次。
wire(?
大概叫这个)的死真的太仓促太突然,完全没有预料的突如其来的逝去,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真的各种各样但又都痛彻心扉。
最后“the war is finished ”还是个很不错的处理,这场战役所有人都已经打累了,牺牲了太多,失去了太多了。
总的来说还算是中规中矩比较不错的战争与爱的故事。
BBC做成了两集剧,一集片长接近1个半钟头,看介绍时原本没抱太大希望,怕把重心又放在男女主人公的婚外恋故事上,就先下了上半篇来看,孰料竟全程无磕无绊、流畅感慨地看完了,并十分期待下半篇的重头戏,看预告会是索姆河战役和梅西讷战役么。
不能不说Wraysford和Isabelle的爱情还是主线,毕竟Wraysford是第一视角,而战前在亚眠与Azaire的家庭共居,尤其是与Isabelle彼此钟情那段交杂着新奇、刺激、满足与幸福感的生活经历对他而言至关重要,这段回忆将继续缠绵在他痛苦的堑壕生涯中,因此我们看见战前的旋律放在了一战镜头的不断闪回中:亚眠明亮的鲜艳的色调与法兰德斯褐色大地灰色天空交相映衬,一为人间一为炼狱。
随着上半篇终结时Isabelle已随Wraysford私奔,不久之后她将退离主线,遗弃Wraysford而去。
看来两集的篇幅,战后的那条线已经被舍弃了,无妨,反正这条线我也不感兴趣。
素来不待见婚外恋戏码,这里依然不待见,Wraysford对Isabelle的生情难免莫名其妙,他们初见的第一个场景,Wraysford就对Azaire的这个继妻目不转睛,去人家家里做客,如此失态且居心叵测,有悖英国绅士的操行,Azaire的缺陷和鄙陋不是他们俩一个背夫一个欺主的藉口,至于不害怕或内疚,更是三观不正界至失德的笑谈了。
此外镜头过多地盘桓于Wraysford的面孔和他游离迟缓的眼神,也是赘笔。
倘若这些镜头的时间省下来花在Weir和Firebrace身上,就是我的福音了。
说到正题,吸引我无磕无绊、流畅感慨地看完的,自然是过程中时不时迸现的诸多触发点--echoes of a lost generation,正如wiki上的介绍,throughout the novel there are echoes of several war poets such as Siegfried Sassoon and Wilfred Owen。
片头出现的第一个地名,1916年的Béthune,1915年11月底萨松抵达法国时他所在的RWF1营和格雷夫斯所在的3营就驻扎在这里。
Wraysford中尉被告知Weir上尉把他手下的几个人调去了矿井下的地道,颇有些气急败坏。
他之所以气急败坏,原因大概有几点:1、Weir上尉无权调遣他的兵,Weir是矿工兵指挥官,是个工程师,专门负责在地道中监听德军动静并在德军堑壕底下布雷,其职务类同梅西讷战役中的主角Oliver Woodward上尉(爆破60高地的澳洲矿工兵指挥官,三次MC获得者,有一部以他为主角的电影Beneath Hill 60),而Wraysford的部队是步兵;2、作为步兵的Wraysford看不起矿工兵,不屑与其为伍,把自己的兵拿去干矿工兵的活,更令他觉得蒙受耻辱、十分不情愿。
他向上级申诉时说的话,他抓住值夜的Firebrace打瞌睡时的申斥,他反抗上级派他下矿井时的争辩,都重复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以澳洲为例,一战中约有4500人组成澳洲矿工兵团,入选依据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水准,平均年龄40岁,是澳洲步兵(18岁)的两倍,由于年龄层次的偏高和早年矿井生活造成的普遍健康不良,他们中幸存者很少能活到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他们淡出公众记忆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地道兵战术为官方不待见,在战时也为其他兵种特别是跟他们近距离接触的堑壕步兵们不待见,因为德国也有地道兵,将心比心,德国人怕自己的堑壕底下被人布雷,英国人自然也怕同种情况发生,谁也不想弟兄们在地面上拼死拼活的同时,还得提防自家脚底下。
就算不怕死,至少这种战术也不是人们乐意采用并欣然褒赞的:它显得不够gentleman,不够honour。
地道兵的绰号sewer-rat实际上是蔑称。
另外我没看过原著,不晓Weir是哪里人,年龄几何,但从他自己袒露没有性经验,以致下文有Wraysford带他去开荤的情节而言,应该年龄不太大,他这种commander of the miners的资历不知道哪来的。
Woodward上尉在梅西讷战役时32岁了。
开场没多久那个去检查靶子的小兵被炸死的场面太血腥太残酷了。
我最喜欢的角色无疑是Weir和Firebrace,可惜这两位都注定无法幸存。
Weir将被狙击手枪杀,Firebrace将实践他的矿工兵宿命。
上篇中最感动的是尾声处,Firebrace在堑壕后方找到赤裸上身被弃置在尸体队列里的Wraysford,听到他的呓语发现他未死时,用双臂搂住战友那种无声的欣喜。
Wraysford因为这次死里逃生的经验被视作幸运儿,这是小说家言,可现实的一战中却也有这种死而复活的真实故事,发生在诗人格雷夫斯身上(1916年7月20日索姆河战役中进攻High Wood时他被弹片击伤八处,其中一枚弹片从肩部切入肺叶,他的上校指挥官将他计入了伤亡名单,并往国内发了讣告,但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Matthew Goode打的酱油是Wraysford的上级军官Captain Gray。
其他就看完后再说了。
---下集看了大约三分之一,该剧透的也被剧透光了,如果说上集里的情爱戏看得令人生烦,那下集里的战场戏就看得令人悲伤,导致我迟迟不愿意完成它。
Firebrace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是下层士兵的代表,在地底下干着最危险的活,但他的心态很积极,他有妻子和患了白喉的儿子,他想活下来,为他的家庭,但他的孩子没能活下来,他自己最终没能活下来。
还有Weir,这个苦命的家伙,Stephen爱着他,把他当作救赎,是他提醒Stephen意识到自己还活在这样的世界上,他像一面镜子观照出了Stephen对战争的一切消极反射,同时又是他可以倚靠和获得鼓舞的安慰。
他的勇敢、他的坚强、他的纯洁的天性中保留着的那部分Stephen自认已丧失掉的好品质、他最终以死亡完成的对恐惧的超脱,他对Stephen的孤独感的弥补。
堑壕生活中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多么重要,失去这样的朋友又该多么悲惨。
原著中的Weir被狙击手打死后,Stephen并不是立刻知道,而是第二天才由信使送来这个消息,那时他并不呆在前线堑壕,而在靠后的reserve line,作者花了相当长的篇幅来写Stephen的反应,他一动不动在行军床上躺了一天一夜,什么也不吃,不说话。
这痛苦直到终章时依然在他灵魂里徘徊。
记得在看The Great War and the Shaping of the 20th Century时,John Keegon谈到欧文,他说在欧文身上有一个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他和大战中的那些孩子全然一样,they are innocent。
正因如此,他们所经历过的难以想象的痛苦,才令我们这些后来人思之悲悯。
Weir是Royal Engineers的。
AA叔演的某上校总共出现在两场戏中,指挥部和战前动员,可以明显看到袖章bug了:少了一颗星…………服装组昏头了么??
全剧里最大的阵仗(场面一般),发生在一战中的英军噩梦--血腥的索姆河战役首日。
德军前线要塞霍索恩山脊堡垒地底下由英军皇家工兵坑道兵连挖掘的坑道在1916年7月1日上午7:20爆炸,比地面步兵发动进攻的时间提前了10分钟,比原定爆破时间提早了8分钟。
其结果是德军不但坚守住了爆破坑的东部边缘,而提前的爆炸又使附近地区的德军预知了即将到来的进攻。
当英军地面部队于7:30正式发动攻势时,德军的机枪正在扫射无人区,火炮也对着英军堑壕狂轰滥炸。
对霍索恩山脊堡垒和整个第八军团前沿阵地的进攻归于失败。
截止8:30,唯一的战果是第29师的一个连短暂占据了爆破坑的西边,但到当日结束时这点战果也失去了。
小说里Weir应该是死在梅西讷战役前夕(Stephen自己没有参战,因此他很怨恨,并嫉妒那些可以在战场上冲杀的战友,因为那样他就能为Weir报仇了),剧里却被改成了索姆河战役two years later后的1918年,梅西讷直接pass了。
还有个小问题就是,在大规模攻势里作为皇家工兵上尉的Weir也要像步兵一样爬出堑壕冲锋陷阵么?
至少在Beneath Hill 60里我从未看见过类似场景。
画面够清新
一边是爱情的脆弱,一边是对生命的野蛮挥霍。"This isn't a war, sir. This is an exploration of how far men can be degraded."
节奏慢到让人崩溃……果断放弃
"there is nothing more sir,to love and be loved."可是战争的伤,再大的爱也弥补不了,更何况此生挚爱已不在
典型英剧风格啊,喜欢。马修古迪就是一打酱油的。。战争的残酷被很具体的体现出来,和爱情的美好形成对比。
节奏慢的我都想帮导演剪了!
年轻时的男人应该经历战争和爱情来获得成长,这代价的结果是成熟,惨痛之后的丰富。那个工兵大叔真应该活着,这能削弱本片的凄凉之感。
小雀斑真是太适合这种角色了!!!!面瘫小青年什么的•﹏•
中规中矩的流水账
战争爱情BBC拍得够多,这部也没很出彩。但Eddie Redmayne满脸雀斑脉脉情深的眼神还真是赞
虽然拍得蛮精致,可是真沉闷啊。。。爱情故事开始得不讨人喜欢,分手得也莫名其妙。似乎又要开拍电影版了,我还真没领悟这故事的妙处在哪里= =
闷
单薄的故事,故意加上人生意境再配上不错的画面就能得这分数,是水军刷出来的么~
看到了“sebastian”,好激动。。。
第一集就是小清新战争爱情剧的各种狗血剧情集合,第二集战争场面多了起来,夹杂了些细细的红线式的旁白,但完全没深度
虽然拍的很精致,可是情节很无聊。。。。最后也没看完。。。。
Eddie Redmayne太嫩了、表现不出战争的沧桑和厚重、第二集第53分钟的一声枪响设计的很妙【There is nothing more. To love and be loved.】
不喜欢这种夹叙夹议的分隔,不好看
爱情在生活面前不堪一击
距离一部好迷你剧还有距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