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Loving Vincent,至爱梵高,致梵高的爱,情迷梵高(港),梵谷:星夜之谜(台),探索梵高的生与死,挚爱梵高,La passion Van Gogh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罗伯特·古拉奇克,埃莉诺·汤姆林森,杰罗姆·弗林,西尔莎·罗南,海伦·麦克洛瑞,克里斯·奥多德,约翰·塞森斯,艾丹·特纳,詹姆斯·格林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波兰语言:英语年份:2017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剧照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7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8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9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0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剧情介绍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拳超人第二季OVA2妈咪宝贝秘令第二季不过是分手第二季偶像大师SideM事出有因Mini!爱你输给了谁千洞岛抗倭记奇怪的搭档威尼斯谋杀案今晚是寿喜烧哦八佰一拳超人OVA1只是结婚的关系洪武大案危险性直播东寺街西寺巷新传科拉尔金矿2校花的贴身男闺蜜生命的力量篮球少年张在他的一生中奇蛋物语恐惧之城:纽约黑帮覆灭录妙先生疯狂特警队变种动物园万万没想到第一季绿巨人浩克没有说出的秘密婚里婚外那些事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长篇影评

 1 ) 看完1928幅作品后,我帮你把预告片中的油画找齐了!

耗时6年制作,《至爱梵高》终于面世了。

只可惜,这样一部美到让人大哭的电影,还没有大范围上映。

目前,只在安锡动画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上短暂地亮了相,估计最早也要等到10月份了!

心好痛~

虽然还没看过全片,但是只靠这1分钟的预告片,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

更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是纯靠手工制作完成的,你看到的每一帧都是货真价实的油画。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剧组邀请了100多名画家,画了62450幅油画。

最后,把这些画作叠加起来,以12幅/秒的速度进行放映,才呈现出了激动人心的效果。

据悉,电影的成片还原了100多幅梵高的作品。

不过既然看不到全片,那就只能说下预告片了。

预告片虽然只有60秒,但信息量也极大,出现了梵高很多知名的油画。

当然为了配合剧情需要,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

预告片一开始,镜头由远及近掠过一片原野,画面中有一辆行驶的马车,哪家的贵族小姐要进城呢?

往远处看,还有一辆蒸汽火车,哐哧哐哧地冒着白烟!

这个场景源自梵高1890年的作品《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马车与远处的火车》),目前这个作品存于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

眼睛跟随火车的视角,镜头紧接着切换到了下一个场景,你能看到河边有一个穿红衣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还是交代场景的客观镜头,灵感来源于梵高1887年的作品《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eres》(《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下一秒到了晚上,估计是火车晚点了,哈哈~梵高正在步行通过一个地下桥,不知道要去哪里?

梵高1888年的作品《The Railway Bridge Over Avenue Montmajour》(《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

第二天一早,梵高换了一件新衣服,走进了他的另一幅画作《Sloping Path In Montmartre》。

这幅画创作于1886年,现存于荷兰的梵高博物馆。

梵高在街上随便溜达,你能看到他路过了一架风车,就是那个著名的“红磨坊”。

梵高在1886年,创作了这幅油画《Le Moulin De La Galette》

还没走多远就累了,来根香烟吧!

又一幅经典的画作,1886年的《Belvedere Overlooking Montmartre》。

下面一个镜头,梵高貌似在跟一个人起了某种争执,没有找到一摸一样的照片。

不过找到了一张类似的作品,1885年创作的《Country Lane With Two Figures》。

接下来的场景就厉害了,满天的星辰,也就是那幅著名的《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罗纳河上的星夜》)。

下面有一组街道、室内、吸烟等镜头,都没有找到可以匹配的原作,应该都是根据剧情需要增添的内容。

如果有大神知道的话,可以提供一下线索。

这其中有一段闪回的画面,援引的是他1889年的作品《Field With Poppies》(《罂粟田》)。

有一个流泪的镜头印象很深刻,但不清楚有没有对应的画作。

接下来的场景,明显就是一个“妓院”,梵高在1887年,也画过一幅同名作品——《The Brothel》(《妓院》)。

最后一个梵高转身的镜头,就不用多说了。

画面由清晰写实到模糊印象,表明他印象派的创作风格,而多线条的结构也映射着他内心的疯狂和凌乱。

这幅梵高的自画像创作于1889年。

由于电影还没有上映,所以只能分析到这里了,相信长片里面肯定会展示《星夜》、《向日葵》等经典作品!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联想到了罗宾·威廉姆斯的《美梦成真》。

《美梦成真》中,由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艺术家,所以Chris死后看到的天堂,就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很美很梦幻。

令人惊奇的是,他还能在画面里行走,能触摸到颜料的质感。

之所以讲上面这个例子,其实也就是为了说明一点,将其他艺术形式跟电影结合起来,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其实不止电影,任何两种艺术形式都一样。

)当然,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奇妙化学反应,是建立在“慢工出细活”的诚意上的。

像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魔弦传说》,采用的是定格画面的技术,制作时间长达5年,平均一天只能拍出2-5秒的镜头,被誉为“史上最高难度的动画”。

而以“慢工出细活”出名的宫崎骏更是如此,他非常排斥电脑技术,一直坚持传统手绘动画。

像《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等作品,人物、背景等全是手绘。

《起风了》中有一个镜头,几百号人在你挤我我挤你,全部是手绘!

类似上面这种“不计成本”的作品,我们国家也有,而且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了!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童年时的美好记忆——《小蝌蚪找妈妈》。

电影改编自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里面的动物形象取材于画家齐白石的作品。

本片艺术指导为特伟,美术指导为钱家骏,影片拍摄完成后的十多年,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典故就是,当时大家觉得齐白石的鱼可以印在脸盆上,还那么鲜活生动,为什么不能做成动画呢?

所以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你家肯定也有过这样一个洗脸盆。

话题再回到《至爱梵高》,当它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动画奖的时候,实在想知道台下的中国从业者是作何感想。

其实最近几年,我们也诞生了一些非常不错的作品,像《大鱼海棠》、《魁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等,但都有模范日漫、美漫的嫌疑,想让大家一眼看出“中国风”的个性化标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实,我们很聪明,估计用不了6年,我们也能拍出像《至爱梵高》一样的电影。

问题在于,我们太聪明了,太执着于商业角度的考量,所以才一再委曲求全。

为什么《至爱梵高》迟迟公映不了,还不是因为很难找到发行方!

表面上看,他们赢得了金爵奖,但是我们精明的生意人,估计已经在背后笑掉大牙了吧~

微信号:叼烟的戈达尔(filmaddict)——————————————————更正:穿黄色衣服的人并不是梵高。

 2 ) 受质疑的梵高与毕加索

1853年3月30日在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津德尔特市集中心的牧师公馆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便是后来的文森特。

文森特一生平淡,为人内向,不爱接触别人,但无疑在艺术上是一位巨人。

在当下,梵高就是美术的代名词,提及他,我们不得不想起他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以至于后人称其为后印象派大师。

当然,人家是真正的大师!

现如今艺术越来越平民化,尤其是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你们可以在家中看到《蒙娜丽莎》《格尔尼卡》这些美术巅峰,但现如今印象派和抽象派越来越不被普通人认可。

最开始看到那些抨击梵高与毕加索的人我还感到非常的气愤,可是时间久了我也就没有感觉了,因为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你无法与他们解释印象派和抽象派。

一旦你意识到了当代的环境,你就会明白,不是人变傻了,而是以前的艺术太不平民了,而如今能看到世界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无知者也越来越多。

对于普通人来说,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就是“像不像”我们经常听到别人对画者说:能画像吗?

这个不像啊!

之类的话,对于他们来说,评价的画就是越“像”越好,所以很多人也会用这种思维去思考梵与毕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仿佛你给了猩猩一台电脑,让它去研究主板一样,虽然难听,但事实如此。

我从小开始练习绘画,后来也受过专业的培训,学美术最开始画的东西是物体的外形,在这个阶段你是完全不用夹杂任何个人思想的。

你画的物体也就是它的形状,也就是外在,这个阶段我管他叫画皮,你在这个阶段画的东西只能作“画”!

无法叫“作品”!

然后的阶段就是夹杂着个人思想的绘画,他们不在纠结于外在,更要紧的是被画事物的内在,比如人物头像,他们可以画出人物的内心与想法。

而第三个阶段就是画自己的内心,此阶段就是大师阶段,在他们眼里,绘画就是与艺术对话的方式,他们不在纠结于任何的形状,反而追求的是自己的内心!

我听见最多的就是梵高和毕加索根本不是艺术家,他们画的连小孩子都不如,都是商人炒起来的!

好的,按照他们所说的我想毕加索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师了,请看一下毕加索13岁素描。

毕加索13岁时素描作品还有一些色彩

这些都是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无法想象吧?

而且是你们口中的“庸才”毕加索!

对于质疑声,就像是一个听惯了流行乐的人去听交响乐,然后用他那流行乐的审美去评价交响乐,说如何不好,这本身就是可笑的!

他们甚至质疑美国登月,进化论!

仿佛自己是个无所不知的大天才一样,其实但凡你去研究一下就不会如此轻率的去质疑,要我说,这些愚蠢的质疑来自于他们空空的头脑。

最后我想说,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每个人都有!

(抽象派和印象派自己百度去,格尔尼卡画的什么自己研究去)

 3 ) 结尾最感动

三星半。

形式感人,必定是花了很细的心思才能完成的。

角度比较平庸,是围绕梵高一些比较常见的讨论点。

但作为梵高脑残粉,看完一本满足啊!

最后vincent曲调响起,像回忆录一般回顾梵高画中的人和他们现实中的人生,哭花了妆…在我心目中,后人制作的梵高相关的艺术作品,最喜欢的是Doctor Who…

 4 ) 《我闻到了一股投机味》

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

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

这是要做什么?

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

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

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

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

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

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

(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

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

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

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

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

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

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

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

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

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

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

梵高是怎么死的?

自杀?

他杀?

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

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

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罢了。

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

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

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

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

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

而梵高怎么看?

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

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

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

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

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

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

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

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

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

这是要做什么?

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

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

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

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

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

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

(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

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

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

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

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

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

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

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

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

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

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

梵高是怎么死的?

自杀?

他杀?

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

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

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罢了。

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

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

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

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

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

而梵高怎么看?

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

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

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

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

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

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

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

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球级的“人血馒头”吧,不幸的是,你我都可能是一只梵高尸体上狂欢的蜱虫。

 5 ) 概念伟大情感充沛的算计之作

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纠结了很久,最后凭深厚的感情来对它严格要求,还是三星。

概念伟大,完成度3.8星,故事二星。

在概念伟大的强烈情感共鸣下,看到太多电影技术上不足:1.影片很明显能看出是由三种技术制作的:手绘油画、真实拍摄加后期油画效果处理、前两者结合(背景是真实油画、前景是人物实拍抠像加油画效果处理)。

这种技术首先没什么问题,不算偷懒,但由于三种风格呈现出来的差别太过明显,导致观影上的割裂感受很强,以下几条详述。

2. 油画模仿原作部分,笔触豪放不羁,神还原梵高原作,画面动起来的时候令人目眩神迷,基本全是风景画,也是预告片用得最多的镜头。

而当人物和叙事出现的时候,绘画风格就变了,笔触细小了很多、光晕变化风格完全不同,能看出很明显演员表演、“油画效果滤镜”既视感。

这个在所有黑白和彩色的叙事画面上都能看出来,黑白画面尤为明显。

第一条所说的第三种手法,明显能看出背景来自真实手绘、前景人物来自实拍抠像,非常出戏。

人类对自身面部表情和身体肌肉的观察度就很敏锐,我和一起看电影的朋友都从“油画效果滤镜”里认出了认识的演员,观影过程中不断在说“这一看就是谁谁谁演的”。

3. 再说这三种风格制作,有几个共同的小毛病。

根据影片整体处理不难看出主创想表达的梵高式油画风格是贯穿全片的,不是油画和木炭画、别的画相结合,也不是油画和真实拍摄相结合。

那么在这个极高的概念和极伟大的致敬下,对油画风格的艺术处理就显得不够精致严谨。

我看到了不统一的笔触、太过随意没有标准的笔触运动规律、最抓眼球的光点闪烁运动运用得太过随意,甚至还看到了多次人物抠像的周围一圈油画背景上有明显的处理痕迹。

经常在同一个布光的场景下,人物或物体身上的笔触运动时有时无、时冷时暖、时粗时细、时动时静、抠像痕迹时隐时现,有很多美丽的变化不是因为布光的运动或人物动态造成的,而是纯粹的“为了动而动”,在我一个视觉工作者的职业病眼里简直是不能忍的乱动!

这与梵高作品的伟大 — 目眩的抽象中蕴含着真实的具象 — 大相径庭。

4. 限于要将真实拍摄转换成油画质感的概念,为了能达到“整一帧都像一幅画”的效果,导致叙事画面里的景别非常有限,这让90分钟的叙事显得单调无力,尤其这故事看得出来还有探秘、探案、悬疑的诉求。

每当有人物出现的时候,本来就是对白推动剧情了,景别却又只有两、三个,令观众看得十分疲劳无聊。

影片后半部尤为明显,人物对白一出现景别就变成了情景剧式的三机位,而对白本身却又不够精彩抓人,让被影片带动着而期待层层剥茧找到真相的观众开始昏昏欲睡。

5. 上面一条的“疲劳感”看到很多短评都提到了。

其实叙事的孱弱、技术的纰漏、滤镜效果的穿帮这些都不是一个伟大艺术概念的绊脚石,但却是一部完整电影的完成度丢分项。

试想一下,如果主创大胆放弃“完整电影”的大野心和小算计,把它制作成30分钟内的短片,我们看到的作品该有多惊艳!

浓缩了真实油画的冲击,减少了滤镜式效果的割裂和絮叨,叙事紧凑、欲说还休、结局开放!

想想就非常激动。

6. 剧情的拖拉和对于悬疑手法的不合理运用很多影评都提过了,我不够专业也不赘述了,综合到上一条里,一切迎刃而解。

7. 站在梵高作品的高度,他不需要世人的怜悯和追思。

当后世人对他致敬时,创意的大胆和表现手法的颠覆,远比现在模仿的画风和好奇宝宝走访探案的剧情来得更珍贵、更“梵高”。

故作严格地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在影片结尾Vincent响起的时候也流泪了。

作为美术出身的电影爱好者,情感的敏感和充沛让我深刻理解梵高、也愿意严肃对待艺术类作品。

 6 ) 回归群星

凡高如流星般划过,又回归了群星。

他短暂的绘画生涯留下了上百幅作品,生前却未曾受赏识,后世却尊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大概是种补偿和致敬吧。

我想想,我有什么凡高记忆呢?

也许一点是我更喜欢的译名凡高而不是梵高,大概因为相对好写一点。

记得爸妈在荷兰玩的时候也参观了凡高博物馆,买了本纪念的小画册。

画册设计挺有趣,有种拼图效果,比如播种时的太阳同时也是台球桌上的灯光。

还有本中文的小画册,收入了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

我喜欢翻小故事看,也喜欢找各种自画像和向日葵。

高中时,美术老师放过一版凡高传的片段。

我记得文森特与高更的冲突,在麦田中看到不详的乌鸦。

我当时可不知道,电影改编自欧文·斯通写的传记小说;有的翻译是奇怪的“欲海浮生”,更通用的还是“渴望生活”(也通过村上知道欧文),导演是明奈利,凡高更是柯克·道格拉斯,奎因因高更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

当然,也在美术馆或者博物馆看过凡高的作品,不过更容易被他人的作品吸引。

所以我也算断断续续了解了文森特,还有提奥·凡高的生平故事。

要说对他的作品,可能称不上喜欢,顶多会表现些赞叹。

文森特画了大量肖像画,从意气风发,双眼和火红的头发胡子一同燃烧,似乎急于向世人展现艺术的火焰;到颓唐,称得上惶惶如丧家之犬,为自己的艺术前途迷茫。

倾注心血打造的油画动画《挚爱凡高》也让我好奇。

记得此前有部奥斯卡最佳短片动画得主是精美玻璃水彩画《老人与海》,油画的工作量恐怕还有更大。

故事切入角度有些怪,并非以线性结构讲述凡高的生平。

开篇,是凡高自杀的一年后,邮差先生的儿子为送一封刚发现的文森特致提奥的信,去了巴黎。

后得知提奥已悲伤去世。

他在与其他认识文森特的人交谈中,了解他的经历,尤其是神秘的自杀事件。

油画动画称得上是美妙,仿佛文森特笔下的繁星在画布上流动,他的诸多作品在银幕上再度闪光,画笔下的人物也可以讲述他们与文森特的故事。

可以说,这是费心血的艺术品。

电影本身其实是个侦探故事,从不同人话语中重构凡高的最后时日,并由此讲述他的激情、爱,或者说对生活的渴望。

文森特本人并没有正式出场,仅在碎片般的回忆中探求个人艺术的真正价值,却逐步被生活的重担和自身的压力达到。

也许因此他愈发热情地将他对万物的爱倾注到画布上,在画中燃烧炽热的爱。

一些人眼中,他是恶魔,怪人,但另一些人认为他是大艺术家,天才,木讷的好人。

小卢兰并不喜欢凡高,也对艺术不感兴趣。

要不是听老卢兰的话,他不会踏上旅程。

他的行程,从小了说,是理解父亲的苦心,父子相互理解,一面则是认识天才的悲剧和伟大。

与其关心他是怎么死去,不如关心他如何活着,如何燃烧自己的艺术热情。

“画上的星星那么明亮,但四周都是空虚和寂寞。

”这句评论可能正是文森特生活的写照。

他不过是个无名之辈,却以画作“要人们看见我这么一个无名之辈心中住着灵魂。

”他仰望着星空,渴望以绘画触及星辰。

引用的文森特致提奥信件非常优美,如诗歌一般动人。

不过,故事本身是否单薄?

一个半小时不算长,不过油画看久了自然也会疲劳。

而且这个侦探故事是否能撑起“爱文森特”这个话题?

有些小故事虽然绘制精巧,是否只是激情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未触及更宏大的关于艺术和美的话题?

还看到有评论认为众画家绘制自然辛苦,值得称道,但这种机械化的绘画是否有悖凡高的创作?

他正经的绘画都没学过,自然不会刻意画自己的风格,那么动画后的画家是否只是为了致敬而作画,而没有什么“创作感”?

动画自然还有瑕疵,但美妙的绘画仍是银幕上的美景,这么耗费心力的影像,也足见致敬之诚意。

 7 ) 梵高的死因,都写在他30岁的那封信里了

文森特·梵高究竟为何而死?

在他去世127年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一个多世纪的议论纷纷,凝练成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邮差的儿子阿尔芒拿着一封无法投递的信,造访了文森特去世前居住的欧韦,这里承载了他人生的最后七十天时光。

阿尔芒妄图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文森特的死因。

是为情所困?

是谋杀悬案?

还是精神错乱?

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平凡的数字,早就给了我答案:309。

文森特死后,弟弟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他的书信,将其编号收藏。

其中,第309号信,是在1883年8月,时年30岁的文森特写给提奥的。

这封信的前半部分,跟往常一样,文森特谈了自己最近画的主题,以及对绘画技法的感悟。

而在后半部分,他笔锋陡转,几乎预言了自己7年后的死亡。

为了方便后文分析,我将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录入如下:又及:这只是一个怪念头,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我想加几句刚想到的事情。

我不仅很晚才开始绘画,更为严峻的是,或许我也难指望能再活很多年。

如果用冷静的分析去预测或计划这段时间,那么,自然地,我也无从知晓。

但是如果与很多我们了解其生活的人,或者与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对比,就可以做一些有根据的推断。

在接下来我还有余力工作的时间里,我可以接受的事实是,我的身体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如果一切都没事的话,大概是六到十年,这个假设并不草率吧。

我愿意接受这个长度,更重要的是,因为眼下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个时间段,是我最可靠的指望。

其他的方面充满了变数,我不敢随意揣测,比如,过了之后还有没有时间,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一个十年的结果。

如果这些年总是劳累过度,一个人很难活过四十岁。

如果一个人可以让自己从人们常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并且克服相对复杂的身体疾病,那么你从四十岁奔向五十岁时,就能过上崭新且相对正常的生活了。

如我所说,未来五到十年的计划我有考虑过,但是目前并不在我的日程上。

我的计划不是要救自己,也不是要避免太过情绪化或者太多困难——对于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

并且,我也没有医生的本事去引导自己身体力行。

因此,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

我并不急于求成,因为这样做显然不可行,但是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去画画。

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个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

因此,这就是我的目标,专注于这个想法,就可以让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变得更简单,也使我免于误入混沌的歧途,因为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这个愿望。

在这封信里,文森特提到了他对自己寿命的预期——六到十年,对于活长活短,他并不在意,他唯一的顾虑是自己能否在有限的几年中,创作出流传后世的作品。

这对一个刚满30岁、正值壮年的男人来说,毫无疑问带着浓浓的悲观意味。

或许,你会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是梵高,人生充满悲剧的梵高。

而这恰恰是我要为他辩白的一点:他比任何人都热爱生命。

在文森特留下的近千封信里,绝大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这位巴黎的画商,也是文森特终生的艺术知己。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文森特极少在信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基调。

我们可以看到,在给他的信中,文森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用大量篇幅,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调,向弟弟详细描述自己的所画所想,河流、树木、星空、田野……在他的笔下,万物有灵且美,饱含着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274号信: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

……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

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字里行间,充满激昂的生命力,令人感到绘画带给他的狂喜和感动。

在《至爱梵高》中,电影提到了文森特生前在欧韦遭到排斥和欺辱,仿佛有意使观众觉得,这种平凡之恶,也应该为文森特之死负一定的责任。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他早已习惯与这样的人相处,甚至充满了友善的包容,可见这种事并不足以伤害他。

例如第230号信中,他用戏谑的口气谈起欺负他的人:真是太有意思了。

然而,事实证明海牙人是这样对待画家的:一个小伙子,从我身后或者是从窗户里,对着我的画一撮撮地吐嚼过的烟草,有时候真招人烦。

不过,我并不因此沮丧,他们没什么恶意,只是完全不理解我,可能觉得我是个疯子,因为我画的那些线条,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当然,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也会将情绪宣泄到信中,例如提到父亲去世的第398号信:近来发生的这一切(指父亲去世)仍使我无法释怀,我靠着画画熬过了两个礼拜。

又如第565号信,写到与同住的好友高更交恶:我觉得高更已经非常沮丧了,对美好的阿尔勒镇,对我们的黄色小房子,尤其是对我。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之前还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两人去克服。

但是这些问题在于我们两人,不涉及其他。

在写下这封信当天,文森特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充满悲观意味的信,几乎都是有实际的事因,而当我们回顾那封带着死亡预言的第309号信,文森特明确表示“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一个怪念头”,更显得意味深长。

最重要的是,信中提到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

”显然,这里包含着他没有说透的另一层意思:当他在这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后,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森特的创作轨迹,在他短暂的八、九年绘画生涯中,他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画。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法国欧韦,他人生的最后70天里,竟然以蓬勃的灵感创作了约70幅油画。

别忘了,这个时候的文森特,是以一副疾病缠身的躯体和时醒时狂的心智,进行着如此高强度的作画,仿佛在用最后的生命之火,燃烧出不朽的光辉。

至于在1890年7月27日那天,将他定格在37岁的,是为情所困、谋杀悬案还是精神错乱,已经不重要了。

正如《至爱梵高》中所说,当你明白他是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本文摘录的梵高书信中文译本,来自《梵高手稿》(2015北京联合版)

 8 ) 这是一份很实在的观影攻略,梳理完原作和电影画面的对比图还是要去影院支持《至爱梵高》

我也没想到第一篇影评是为了梵高,是真爱错不了了。

《至爱梵高》下周就要上映了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动用全球125位顶尖画家通过65000幅油画呈现的全球首部全手绘油画电影▼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和场景都来自梵高的作品要想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首先你要了解梵高的原作以下是梳理的电影画面与原作的对比图可做为你的观影攻略!

电影截图

《星月夜》

电影截图

《夜间咖啡馆》

电影截图

《慕丝蜜》

电影截图

《阿曼德·鲁林的肖像》

电影截图

《奥维尔教堂》

电影截图

《穿白衣的女孩》

电影截图

《老人肖像》

电影截图

《黄房子》

电影截图

《邮政署长肖像》

电影截图

《弹钢琴的女人》

电影截图

《唐吉老爹》

电影截图

《在阿尔的咖啡厅晚上》

电影截图

《红色葡萄园》

电影截图

《军人》

电影截图

《加歇医生的画像》

电影截图

《自画像》

电影截图

《马车和远处的火车》

电影截图

《麦田里的乌鸦》

电影截图

《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电影截图

《克里奇的大道》

电影截图

《瓦兹河畔游艇》

电影截图

《煎饼磨坊》

电影截图

《火车车厢》

电影截图

《罗纳河上的星夜》

电影截图

《播种者》

电影截图

《麦田》

电影截图

《白色的房子晚上》

电影截图

《饮酒者》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分割线~~~~~~~Starry starry night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以上来源于这个可爱的公号

最可爱的艺术短视频提供者

 9 ) 走向那片星空

"In the life of the painter,death may perheps not be the difficult thing.For myself,I declare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But, the sight of the stars always makes me dream.Why?I say to myself.Should these spots of light in the firmament be inaccessible to us?Maybe we can take death to go to a star.And to die peacefully of old age would be to go there on foot."——your loving vincent“在画家的生命中,死亡,或许不是最难面对的事。

于我而言,我对此一无所知。

然而,夜晚的星光常常令我做梦。

为什么?

我扪心自问。

难道夜空中的繁星,真的是遥不可及吗?

或许我们死后就会归于星辰。

而平静地离去,不过是踏上一条走向星空的路。

”——文森特·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人尽知晓;生前潦倒贫困,死后身背盛名;生前成疯癫,世人多耻笑;死后人长叹,岁月何其凉;而生前死后都孤独,一人作画嗅花香,一人仰头向星空。

——致敬,文森特·梵高

 10 ) 梵高的星空

本来没觉得自己要写影评,但是当我在香港看了提前场后发现已有置顶的几篇影评打着科普贴的旗号但是错误百出后,突然很想写一写自己的“梵高情结”,或者说自己的“星空情结”。

【标注,现在那几篇已经被更好的科普贴取代了;anyway,我既不是来叙述梵高生平的,也不是来介绍梵高的画的。。。

我只是讲一些自己眼中的“梵高与星空”】-Part 1) 一个伪梵高迷【此节与电影无关,可跳过】---我是梵高迷吗?

说实话,我不是。

不过我是《星空》迷。

《星空》或者翻译成《星夜》是我最喜欢的画,没有之一(我喜欢用《星空》这个名字,不过更多人用的是《星夜》)。

我有一系列关于星空的周边,我的人生理想是去纽约现代博物馆去看一下星空的实体(对不起,我还没看过,可能我是个伪迷)。。。。

不过梵高不是我最喜欢的画家。

我是喜欢印象派的,我记得曾经有个朋友说过,不懂艺术的就喜欢说自己喜欢印象派,好吧,我是不懂艺术的,我不惮承认这点。

印象派的画家里,最喜欢莫奈,可是要问我最喜欢他的哪一幅,我却说不出,我就是喜欢莫奈近视眼视角下的色彩和朦胧。

然而梵高,我却可以细数出好几幅喜欢的作品,除了《星夜》,同类型的《罗纳河的星夜》(1888),《向日葵》中1890年的十二朵向日葵,《鸢尾花》(1890)、《盛开的杏花》(1890)。。。

我几乎喜欢他所有颜色鲜明又不失细节的作品。

想来自己也曾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门口排了整整一上午的队才挤进去,然后出来抱了一堆周边纪念品出来;而当年在英国各大大小小美术馆里驻足最久的也是梵高的画。。。。

所以这么说起来,对于梵高作品的喜爱是鲜明的,这也是因为我可以读出梵高作品里的情绪,站在他的作品前,我会感觉到画家的心情。

所以梵高的传记我读过三本,虽然也就薄薄三本而已,不过我还真没怎么读过其他画家的传记(回想了一下,一本特纳,一本毕加索而已)。。。

哎,这么说来,我还是个文盲级爱好者。。。。

关于梵高的生平,此处附上另一个写的极好的科普贴:《梵高电影宇宙指南 —— “但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Part 2) 电影中的星空---电影以《星夜》为画面开始,以《罗纳河的星夜》为结尾。

电影里也提到,梵高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晚期作品里明亮的星星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追求。

早年他是那么的相信上帝,他真心去做一个传教者,在工人与农民之中传教,但是却看见了生活的残忍,生活的打击让他怀疑上帝(电影里那个女管家也说了梵高渎神),但是他的内心一直在追求神圣。

其实很多人都会用星空来致敬梵高,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Starry Starry Night”,其实这首歌叫《Vincent》,收录在 Don McLean 1971年的专辑《American Pie》里,不过由于被很多人翻唱过后,大家更记得歌词,而不是原名。

果不其然,这首歌成为了电影的结尾曲。

回到电影,电影的主题,用我的话来说,其实是“梵高的星空”。

Starry Night (1890)

罗纳河的星夜(1888)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画于1888年9月,现存于巴黎奥赛博物馆(我非常有幸地看过实物:)-Part 3) 梵高的死---“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梵高写给弟弟的信现实中的梵高住进精神病院后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自己最近越来越喜欢画柏树(比如星空里的那团黑色火焰),梵高笔下的柏树就像生命之火一样直指天空,这是他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

梵高笔下的柏树 (1889 )

梵高笔下的柏树(1890)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1890)如此向往美好的梵高为什么会自杀?

也许有人要这么问,这也是电影的故事线, 以至于电影硬生生把故事做成了悬疑电影,一直在拼凑不同版本的线索推断梵高的死因(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我看过的三个不同版本的传记里面都没有涉及到梵高与自己的心理医生之间的瓜葛,更没有提到心理医生的女儿与梵高的恋情)。。。。。

但是对于我来说,至少在读传记的时候,梵高的死是非常顺其自然的。

如此孤独的艺术家,在艺术中找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找到了让自己的精神解脱的方式——死亡。

当然,如果非要用自己的专业来解读,我会说梵高具有典型的双相抑郁(又叫躁郁症,时而狂躁时而抑郁)以及一定程度的自闭症。

传记里会说梵高母亲的家族里是有神经病(癫痫)史的,因而梵高也会癫痫发作。。。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梵高的母系家族有精神病历史,毕竟当时的心理学还没有萌芽,心理疾病总是被归为某些生理上的疾病。。

从他母亲一直深陷于自己第一个孩子早夭的阴影中而影响了自己去关爱梵高来看,她的精神多少是存在问题的。。。。

而梵高的悲剧可能是从出生就注定了:梵高的生日与第一个孩子的周年忌日是同一天,因而梵高继承了第一个孩子的名字“文森特(Vincent)”,成为了第一个Vincent的替代品。。。

就是这样“被”成为了别人的影子的梵高,不断想要获得认可,不被母亲接受甚至无视,又不断的进行自我否认。

完全构成了弗洛伊德式诊断中的“童年的阴影”。。。

但是抛开心理学那些理论,我常常在想,死亡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虽然死亡一定会带来亲人的痛苦,但是有一些人来说,死亡意味着肉体的超越,特别是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

所以我尊重每一个自杀的人,一定有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让他们跨过了对疼痛的恐惧。。。。。

这个想法,我曾经在一个心理学专家200多人的公开课上分享过,结果被专家狠批了一顿,他觉得这种想法很“危险”,我却在下面暗自好笑——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可能不需要别人理解。

-Part 4) 注定孤独---电影里的主角,那个黄衣服的年轻人,是邮递员Joseph Roulin的儿子 Armand Roulin(抱歉我要用英文名,因为我看的是港版,实在不想引用港版奇奇怪怪的翻译)。

Portrait of Joseph Roulin 1889

Portrait of Armand Roulin 1888独居的梵高,除了画画,另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就是写信,尤其是写信给自己的弟弟,提奥("Theo",Theodorus van Gogh),弟弟不单一直是梵高的精神后盾,也一直是(也几乎是唯一的)经济后盾。

由于梵高经常写信的缘故,邮递员Joseph成为梵高生命最后几年唯一的朋友。

就那么一些人,一些物,他反复地画,反复模仿自己的画……这就成了在法国南部小镇上阿尔勒生活的全部。

这里与充满诱惑的巴黎不同,梵高在巴黎期间虽然认识了很多名画家,可是他在一味模仿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自己的风格。

而在阿尔勒,他终于认可了自己的风格,不断涌现灵感,后世高价的拍卖品大部分也都是在这期间集中诞生的。

梵高非常喜欢这个小镇,他曾多次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自己的黄色房间居住。

自己偶像兼好友高更也曾来访住过一段时间,不过终因为两个人对艺术的分歧,以及梵高资金来源问题的争论,在梵高割下耳朵后,两人的友谊彻底结束了。

The Yellow House 1888

The Bedroom (1888) 此图为第一版

Cafe Terrace at Night 1890

咖啡馆的室内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 1888艺术家必须孤独,就像科学家追求真的时候不允许社会舆论的插足一样,艺术家追求的的美也不需要迎合他人的审美。

梵高的孤独成就了他的作品。

他的灵魂在作品中永存,看画的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孤独与他的不孤独。。。

所以凝视他的画的时候,会哭泣,因为你看见了他的灵魂和自己的灵魂。

凝视着他的画的你知道,你也不孤独。

这也是我自己常常安慰自己的话。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也发现了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不喜欢社交,自然也丧失了社交的技巧。。。

但是如果我真的想成为科学家的话,我必须习惯并喜欢这种孤独。。。

to be alone, but not lonly.....-!

福利時間!

---最后,很多预告片说这个电影是裸眼3D, Excuse Me?!

这个宣传是说梵高的画都是裸眼3D吗?

在此奉上我收藏的 移轴后的梵高的画,来看看什么才是裸眼3D!

Starry Night (1890)

Bridge at Arles Vincent (1888)

有马车和火车的风景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 1890

The Red Vineyard1888

Sunset Wheat Fields Near Arles

Harvest at La Crau 1888

Peasant woman binding sheaves 捆扎稻草的农妇(仿米勒)1889

Entrance to the Public Park

Olive Trees With The Alpilles

Irises (1889)

Pink Peach Tree in Blossom1888

Enclosed field with rising sun

Field with Poppies (1889)

The Sower (1988)

Branches of BlossomingAlmond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以上这些图几乎都是梵高在阿勒尔(Arles)期间(1888-1890)的作品,有一些也在電影里出現了,没写名字的是我不造名字(>_<)(伪梵高迷再现)。

此外,额外附上一个大彩蛋-->360度全景图(这个图不是我做的,木有源文件,楼下各位留言的亲,收藏网页就好了٩(•̤̀ᵕ•̤́๑))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短评

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字幕组打了个新葡京的广告,想想看,125位画家搞出这么个破玩意,还没有125个AV女优来个共演更有趣,用同一种模式纪念被你们标签化、模式化过的籍籍无名的绘画者,而这种纪念却处处都在舔着“名”,恶不恶心。

5分钟前
  • hitlike
  • 很差

梵高的画本身就给人一种眩晕感,加上运动镜头,大概不少人在影院里会觉得晕晕哒。其实看完很沮丧,因为无论如何怀念他的“死”,都注定在离他的“生”远去。

7分钟前
  • 十八爷
  • 还行

催泪大作,心灵暴击。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蹒跚地上去。难以想象的制作难度,真人演员加持让每一帧油画都有了人间烟火气,透过颜料可以读懂西尔莎罗南的哀叹。见到了两位导演,十分荣幸。

8分钟前
  • 白井黑子阿尼娅
  • 力荐

制作很累,眼睛看的也很累(不能全赖视觉经验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再看到一部用马奈、塞尚,毕加索的画风去描绘他们各自生平的影片,所以它能被制作出来我们就不要用电影语言那一套来衡量和评估了。

10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还行

公民凯恩结构。节奏过于缓慢,台词太多,既然是动画,还可以有更多变形效果。演员+动画这种方式可能会成为日后业界新思路——有票房保证,又不用很累

15分钟前
  • 冷杉
  • 还行

抱有太大的期待...反而觉得最后有点落差了。不能否认的是电影背后的卓绝创意和辛苦努力,呈现了可能在我的观影生涯里都难得收获的观感,但本身基于案件的故事却实在有点薄弱。后半段关于艺术和死亡讨论和响起的Vincent大大的加分一下...油画下的Chris O&amp;#39;Dowd变得更加可爱了呢,好想买一幅画他的油画!

2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美不胜收!

22分钟前
  • WellIgotone
  • 力荐

形式主义。

24分钟前
  • 小J²
  • 较差

我也更愿意相信他不是自杀。他那么热爱这个世界,他一定非常非常非常的不舍得。

2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它几乎只来自于一群粉丝的“朝圣”之举。甚至悬疑的构建让它的科普价值也变得乏善可陈。除了一幅幅油画作品串联外,并无丰富的资料在其中。它带给观众的情绪,亦来自梵高这个人物本身的魅力。因此,无论从何纬度来讲,这都是一个稍微平庸的作品。不如一起读梵高最厚传记,史蒂芬-奈菲的《梵高传》吧。

31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把唐顿庄园口音的、好莱坞式的罗生门硬套到梵高身上。油画部分,大屏幕的麦田确实美。可是把梵高做成了风格滤镜,是真正地在消费艺术家,把乌鸦做成动的时候也把梵高做死了。

32分钟前
  • yuanhan
  • 较差

毫不认同用这种形式拍梵高,完全牺牲视听语言的话何必拍电影呢,做个宣传片挂在梵高美术馆算了啊。想了下硬要画作动起来的话,唯一能接受的应该是赖特了。不过故事还是讲完了(虽然节奏被形式完全牺牲了),再算个苦劳应该给个2.5吧。

33分钟前
  • 刘欣的后座
  • 较差

流动的“盛宴”。

34分钟前
  • Jeannels
  • 较差

不知道多少观众单单因为是梵高和幕后画家的努力才打了高分,创意不错,但故事太催眠,灯光亮起睡倒一片,就像看了一场没啥惊喜的动态梵高画展,单薄无趣的纠结梵高的死,谋杀抑或自杀他画中的丰富色调和人生的悲情色彩也不会减少,越是善良有天赋的人,需要经历的苦难越多。生前死后的待遇太讽刺。

38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还行

3.8星。1.一个人的悲剧有时从出生那刻就开始了。2.寂寞让人变成天才,同时发疯。3.通过几个人拼贴出完整主角的方式好像《公民凯恩》。4.谜团延续到影片最后一秒。5.本片才叫用“画风”来转场。6.又一起“人人都是凶手”的悲剧。7.喜欢各种灯的光晕。8.本片“适可而止”,没有把时长弄成两小时,很好。

40分钟前
  • what&#39;swilliam
  • 推荐

电影很好看,起个大早看第一场,就是怕被打扰,结果旁边的一家三口从头到尾用手机开闪光灯拍照,蠢货不知道用百度么?熊孩子一直逼逼逼发问,简直是傻逼三宝,奇葩的一家。这个作品导演除了细心的去对标之外,还安排了推理线特别棒,当然也有人睡着的。。

43分钟前
  • 小川叔
  • 推荐

梵高二字的加持。年少的时候很喜欢梵高,喜欢他的画喜欢他的名字;后来反倒“俗气”地喜欢上莫奈,但梵高在色彩上的疯狂想象依旧让人震撼。PS:梵高一家都算是一场暴风悲剧,抛开画作本身,其实更喜欢兄控提奥。

46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形式真是无可挑剔,实在是很美很真诚。不过这个公民凯恩式的侦探故事有些平淡了。

50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好不容易瘦下来的西尔莎·罗南,在这部电影里又被画胖了。

51分钟前
  • 文刀大土申
  • 推荐

无法言说,不推荐观看--原因之一是画面晃的厉害,油画画面一刻不停的在变化,一会儿就头晕了。竟然有227449人评分???2023年7月22日。

52分钟前
  • zj@99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