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莫不是在毁我德爷爷和帕爷爷?
故事讲的有点蛋疼啊。
这么好的阵容,两人合作,估计这辈子也这最后一次了。
说的是一个连环杀手,然后警方调查,最终指向一个人。
沃尔伯格和他哥哥长的真像啊,而且,他哥哥长的好像斯科尔斯。
还有马克威廉姆斯。
50美分纯打酱油啊。
从证据一开始指向德爷爷,我就知道,凶手不可能是德爷爷。
结果,德爷爷把帕爷爷的小本捡起来,我心说,德爷爷不可能,老黑也不能,难不成是帕爷爷妈。
结果大黑哥正打电话呢。
一枪就给崩飞了。
讲的故事和题目完全不太搭边啊。
其实,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
谁又是天使,谁又是魔鬼。
那自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我的印象中罗伯特•德尼罗 看似老实,实则邪恶, 阿尔•帕西诺看似邪恶,实则善良。
在《危狱惊情 Stone (2010)》中,德尼罗饰演一个克己奉公的狱警,最后晚节不保;看似信奉上帝,实则不然,暴躁、霸道、自私…… 在《谍海计中计》和《魔鬼代言人》中,阿尔•帕西诺都饰演了一个“教父”形象,侃侃而谈,极具说服力煽动性,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演说家,导师!
最后都是披着上帝衣装的魔鬼!
虽然他俩都演过坏蛋。
尤其帕西诺饰演的更多。
但不知道怎么,我仍然觉得帕西诺是好人,德尼罗是坏蛋,哈哈……对帕西诺的喜爱,不知道原因。
如果用射雕英雄传的人物来形容他俩……德尼罗就是“西毒 欧阳锋”;帕西诺就是“东邪 黄药师”。
本片正好演绎得与我想象的相反!
迈高!
德尼罗 在片中演绎 暴躁 疯狂 但是最后证明 他是实际上的好人; 帕西诺 在片中演绎 镇定 沉稳 但最后却是一个失去信仰的“复仇者”。
对本片唯一不满的是不明白为什么帕西诺饰演的角色 要 侮辱 他们的朋友(德尼罗饰演角色的女友!
)
他们两个真的变得好老。
松弛的脸布满了斑。
看盗火线应该是在四年前,于是觉得他们老得很快。
今儿个才知道那是95年的电影了。
想再看一遍盗火线。
我都看傻叻。
一直以為Turk是兇手。
結果沒想到是Rooster。
這編劇比較牛逼。
而且Turk性情暴躁。
在殺強姦犯噠時候也表示他有可能是兇手。
可結局卻是這樣令人蛋疼。
Rooster是Al Pacino演噠。
這老頭眞是純正噠演技派昂!
太到位叻!
一直兩人扮紅白臉。
隱藏噠那麼深。
這部電影情節出人意料。
還是很不錯噠。
其他噠甚嚒就不多說叻。
祇想感慨一下。
影片情节其实很简单,两人中必有一个是凶手,而埃尔帕奇诺是凶手更为合理。
演员阵容很强大,影片节奏把握得也很不错,基本上全篇无尿点,只是对导演的价值观不敢苟同。
影片的致命伤是最后十分钟,对人性的逻辑分析也出现了错乱。
当德尼罗向帕奇诺开枪的一刹那影片的分值熔断了:1、两人是好朋友,30年的最好的朋友,彼此非常尊重。
2、帕奇诺并不想伤害德尼罗,如果想伤害,早有好几个机会可以向他射击了。
3、德尼罗也干过陷害罪犯的事情,特别是帕奇诺是受他影响才发生的转变。
4、德尼罗明知道帕奇诺不会伤害他。
5、德尼罗抢来情妇的枪追出来是为了拯救帕奇诺还是为了拘捕他呢?
6、德尼罗取消了救护车,是为了让帕奇诺有一个光荣的死亡吗?
如果是何必开始和最后交代个一干二净?
7、帕奇诺如果想死为什么不体体面面的离开或者干脆别跑了。
匆匆的结尾看似离奇而洒脱,实际上是商业片急功近利的草草收场,那两颗子弹击碎了对教父们本来美好的期待。
一个人选择看某部电影,自有他的理由,题材、评价、导演,当然,还有演员,对于我来说,阿尔帕西诺就属于神一般的演员,任何电影只要挂了他参演,我铁定要看,哪怕那片已经有烂片之名,我也要迎烂而上,义无反顾。
在看《正当杀人》之前,我就听闻本片烂声四起,但是怎奈有阿帕,还有另一位大神罗伯特德尼罗,还有那经典的《盗火线》的浓浓怀旧感,于是,我看了,我失望了,我大叫烂片,我看着阿帕脸上的褶皱,看着德尼罗肥硕的啤酒肚,看着两位大神变老,只能叹一声“相见不如怀念”。
其实,本片刚传出拍摄风声,就让人捏把汗,我感到汗的是这片导演是用《88分钟》已经把阿帕毁过一次的导演,《盗火线》的成功不得不说有当时状态上佳的迈克尔曼的功劳,而如今找个无名导演Jon Avnet就让人心里一阵紧,估计部分知道他的国人也是通过他导过的那部“反华片”《红色角落》的信息。
在《88分钟》中,他大搞悬疑惊悚成分,前半段尚好,但是越到后面越混乱,最后的结局给人以强加之感。
而在《正当杀人》中,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看得出,他还是想走惊悚路线,开始先将观众往认为德尼罗是警界的超越法律的“正义仲裁者”的方向引,然后又试图结尾来个大逆转,让阿帕露出真身,最后复制《盗火线》那最后双雄火拼的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但是在剧情上,导演拙劣的采用了旁白式的在我看来最懒惰,最无创意的方式,到后面的结尾揭示真相部分又掉链子的转折过快,感觉导演迫不及待的要让阿帕现出真面目,然后让俩男人真情诉说一番。
由于《盗火线》中阿帕和德尼罗的演技碰撞太过经典,所以不得不承认对导演来说有个天然的“不公”,他要接受一种与经典的比较。
如果他完全按自己的套路来,那么怀旧感极浓的影迷们会觉得不够过瘾;而如果他试图简单复制,又难逃无创意的指责。
所以,他一边设立自己的剧情,又是让阿帕和德尼罗站在统一阵线,同时在如结尾处等小心翼翼的向《盗火线》致敬,只是这次挂掉的是阿帕。
很多人看这片的期待是阿帕和德尼罗再次奉献演技上的碰撞,但是很遗憾,两人同一阵线,且是好兄弟的设置,让这种碰撞感全无。
在电影中,往往最出彩的是对立性的角色碰撞,首先,两人因为分属不同阵营,可以平衡角色戏份,而本片中两个大牌都成了警察铁哥们,导演又不可能让谁主谁次,只好做算术一般的平衡戏份,很生硬无趣。
其次,在《盗火线》中,两人是对手,其相互的赞赏隐含于彼此的一次次交手中,导演从未刻意张扬这样的情感,这才是够男人的对决。
而本片中,导演让俩人都如祥林嫂一般不停对旁人说着可以为兄弟做任何事情,俩人之间没有了精彩的对手戏,只是不停谈心扯淡,乏味至极。
当然从演员角度看,二神貌似也状态不佳,而导演一些细节设置又实在太土,比如《盗火线》中,德尼罗的角色渗透着孤独感,他与心上人的爱细腻内敛,美感和忧伤感十足。
而到了这片,挺着个啤酒肚的他还要粗暴的去跟佳人做爱,看着那镜头都想笑。
而阿帕片中一副颓废相,声音总是有气无力,阿帕的拿手绝活其实是歇斯底里的那种感觉,那种状态下的长篇台词往往是他参演电影的高潮和亮点,而本片只见帕神一脸皱纹,两眼无神的像吸了毒一番,开始我还琢磨这是剧情需要,表现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但后来怎么看都没法把他片中的精神状态和剧情联系起来。
相信视阿帕和德尼罗为神的影迷为数不少,所以《正当杀人》一出,就见骂声和哀愁声一片,作为他们的影迷,我不愿见神老去,不愿看到当年酷毕有型的德尼罗如今总演些老神经味道的电影;不愿看到阿帕在一部部烂片中无力的驰骋。
其实不止是他们,70、80年代的一批演技派,或者说方法派明星一直是我的最爱,我对他们的情感与更早的40、50年代的影星不同,虽然那时的几位明星我同样尊崇,但是那些人大多已经死去,他们的地位早已盖棺论定。
而德尼罗、阿帕、达斯汀霍夫曼等人还在电影界活跃着,所以我依然会期待他们能够重现当年的辉煌,但是最后总是一次次失望。
所以,我还是放下对他们过高的期待吧,毕竟他们已经都辉煌一时,为世间影迷奉献了那么多银幕上闪亮的片断。
还是回到《盗火线》吧,回味他俩在咖啡馆的非常男人的对话,回味片末,阿帕有力的握着中枪到地的德尼罗的手,那种情谊一切尽在不言中,看来,我该把那片翻出来再看一遍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41330dbf5002661d1164eb8.html
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的片子我基本每部都不落下的,这片就算再烂因为这两名神一样的演员我也要去瞧瞧。
但这片...飞速的剪辑,闪烁的台词,莫名其妙的死亡,多次跟随镜头摇晃镜头这一切都让人很不舒服,刚开个头就知道是个快餐片。
导演把片子往《谍海计中计》这类型的片子引导,想设置悬念和刺激,但这样非常浪费老帕和老罗的才能,相比较神作《盗火线》里两人经典细腻的刻画,这片子真的非常失败。
首先角色挑选我就觉得有问题,德尼罗往往冷峻有城府,适合演各种性格复杂的角色,但在片子是个简单偏执粗暴的货;阿尔帕西诺是出了名的爆发性演员,往往一篇演讲一个动作就能让人热泪盈眶,但在这里是老实人兼变态双重性格合体。
并不是说这两个人演的不好,但在德尼罗和老帕同时在场的情况下,让德尼罗演粗哥们让老帕演变态实在别扭,角色换一下不是挺好。
其次导演可以制造悬念让大家猜不到结局,但这需要线索齐全且没有逻辑错误的情况下才能让观众过瘾。
这里面设计的实在太过突兀,况且仔细会看会有许多漏洞。
最后,虽然老帕和老德在我心中是神,但看他们70多岁的高龄还在卖肉还在追杀,看着德尼罗挺着大肚子做爱,看着老帕嘶哑无力的吼声,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他们这种年龄只适合演文艺片了,动作悬疑片还是交给下一代吧。
昨晚出门之前,抽空看了下我喜欢的两个个老戏骨——阿尔帕西诺跟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火线特工》。
也许是我太久没认真看一部电影的缘故,竟然猜不出这电影的结局。
我喜欢看电影,这是一个类似猜谜的过程,会上瘾。
有时候明明知道结局,还是会耐着性子猜下去。
要是真是我料定的结局,我会笑着对旁人说“看,被我说中了吧。
”就像小时候费尽心思找到被妈妈藏起的零食那般沾沾自喜,夸着自己的小聪明。
啧啧好玩。
还是回到整体吧。
这部电影,一开始我只是以为是一般的刑侦片,没什么看头。
但是越看下去,我知道,我卷到了一个漩涡。
这是一个连环杀手案引出故事,阿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扮演一对出生入死的警探搭档罗伯特与特克。
当他们授命调查这起连环杀手案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人,也开始宣布着自己的死期。
所有的证据与线索都像黑夜一样朝他们涌来,猜疑、暴力、对抗、停职、接受心理调查,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动让我这个观众开始措手不及,就连我也相信了导演这个骗子的话,在证据与线索面前,我相信了我所看到的,我自己的潜意识被诱导了,导演正在试图告诉我,对,特克就是那个白天是警探,夜晚是连环杀手的事实。
我开始愤怒,怒其不争,纵然知道那些脱离法律制裁的凶手死有余辜,但是我想到爱着特克的女法医,想到那个说特克是好人的老搭档罗伯特,想到被他救出来的可爱线人,我就生气,特克,你太沉不住气了。
这也是所有人的指责。
所有人都能被冤枉,唯独你不能——特克。
这是真凶罗伯特的心里话。
于是,罗伯特开始行动了,当他朝特克开枪的那瞬间,我才明白,原来,诗人凶杀案的答案一直在我心里,只是我一直不承认。
一个是脾气暴躁的特克,他爱看棒球比赛,爱着法医美女,办案雷厉风行,敢于表达,而且他有着特殊的习惯与高超的射击水平,而更奇怪的是,被害人都与特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一个是集智慧与冷静于一身的罗伯特,他伸手敏捷,思维缜密,他谨言慎行,当特克被所有人都怀疑的时候,只有他相信他。
这是我觉得最好的搭档了,他们之中,我不想看到谁就是杀人凶手。
即使知道罗伯特已经颠覆了警察的职责后,我还是觉得他是对的。
而死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属于法律无法制裁的坏人--一个警察因为看到很多有罪的人,却不能被法律制裁,于是开始了暗杀的生涯,但最终的命运是,当天使披上恶魔的外衣,他将被恶魔带走。
当罗伯特躺在冰冷的地上,哀求着搭档特克别救他的眼神,一句句“不要,不要,不要•••••••”流出口中的时候,我知道,已经耗尽了他 毕生的力气。
纽约的夜,还在繁华着,罪恶还在不断上演。
而恶魔还是将天使带走了,因为天使说:我回不去了。
这究竟是正义的悲哀?
还是时代的悲哀?
我不懂,我知道,当我跟特克一样看着在棒球场上自由驰骋的孩子的时候,我的眼睛里泛出了一些水汽。
它叫怀念。
我们永远怀念你,飞向恶魔的天使——罗伯特。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说RIGHTEOUS KILL 是烂片,只有AL PACINO和ROBERT DE NIRO两大巨星是看点,在我看来无论是演技,还是剧情都很赞,很多影评里连ROBERT DE NIRO饰演TOM,AL PACINO饰演DAVID都弄不清楚,一直就是AL PACINO在杀人,从一开始的告白就是,从没有栽赃给ROBER DE NIRO。
DAVID(AL PACINO)内心的黑暗才是杀人的原因。
最后TOM(ROBERT DE NIRO)开始读DAVID的自白书的时候,穿插着DAVID(AL PACINO)杀掉神父的场景“我叫大卫菲斯克,我不期望你记住我,你抱着我坐你大腿上说你爱我的时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保证你的余生,将会记住我的名字。
砰!。
”影片的一开始,在第一个犯罪现场,DAVID看着神父带着一群小男孩走过,面上的表情非常耐人寻味。
这个案子,也是一个儿童被奸杀,犯罪者没有被判刑,TOM和DAVID决定通过陷害犯罪者来伸张正义。
从那时候开始,DAVID一直坚持的信仰坍塌了。
曾经在网上看过普林斯顿一个男生的遗书(中文版http://www.douban.com/note/130093797/),里面有几句:1.。
我的童年回忆始于被强奸,而且是一次又一次。
这遭遇已波及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能找到的对它的唯一贴切描述就是“黑暗,”它如影随行,阴魂不散,有时变为重重雾霾,使我不堪其扰。
2.我曾以为,如果我能解决一些难题或取得某些成就,黑暗就会离我而去。
3.我感到内心有种恶,想让我结束生命的恶。
我需要停下来。
我需要确定我不会去杀人,我要真的杀了人,反悔可就来不及了。
我不知道这恶念是与我童年的遭遇有关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知道杀了我自己来防止我杀别人听起来很可笑,但这个决定应该能显示出我的理智。
4.请相信,那个人从不是我想成为的人。
如果没有内心的黑暗,我会成为一个好一些的人,如果。
我的确试过成为一个好人,但我意识到我在这条路上走不了多远。
对比DAVID写的自白书,觉得有惊人的符合,巧合??
1.我通过警徽和枪来获得尊重。
2.TOM是我的楷模,我决定摆脱TOM的影子,做回自己(决定杀掉坏蛋)的那一天,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3.这一生中,唯一让我感到满意的,就是杀掉那些坏蛋。
4.-你要去哪?
-不知道,也许是地狱。
最后的对决,他一直逼TOM,我想他是想让TOM杀掉他吧,无论活着还是死了,都是地狱,我想他就算枪指着TOM,也不会开枪的,因为他左右也不想活了,所以才取消救护车。
“我们合作的很好”“你是一个好人,TOM,我祝愿你,不断成功”我想,DAVID也是想一直做一个好人的。
AL PACINO这个老帅哥“死了”的时刻,我哭啊!!!
戳中痛点了啊!!!!!
天旋地转啊!!!
有木有!!!!
最后,我想说,童年的经历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希望大家能善待儿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
“不管多爱一个人,人的内心不是那么容易被拯救的”--挪威的森林。
TO 我爱过的那个人,希望我们都能各自获得幸福。
葛优在《甲方乙方》的旁白中说到: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当这个嘴里难得有个正经的光头在大雪茫茫的时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连他的整个身影都变的伤感起来。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候想到这些,沧桑的意味不言而喻,当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两个堪称最伟大的演员在《正当杀戮》中相遇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时候也是想起那个电影最繁华的1995年吧,想起那部《盗火线》,那个只有月光的工地里,那个警察抓坏人的场景中,德尼罗被击中了,而阿尔帕西诺那一枪中的不舍,只是在十三年后还给了德尼罗,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只是倒在他的怀中,嘴里说着那些与剧情有关但与我们无关的台词,我们只是看着他们苍老的脸,两张我们一直熟悉的脸再一次聚在了一起,再一次哭泣。
当我开始接触电影,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都已经不年轻了,我从《教父》《出租车司机》中寻找他们年轻的影子,但是慢慢这一切都不再真实,你看到的是一次次的死亡和一次次的诀别,次数太多慢慢成了一个习惯,当这两个男人从银幕上经过的时候,剧情就不重要了,通过他们我慢慢知道了什么叫挽救。
德尼罗曾经骄傲的说:他是这个时代第二好的演员,但第一名还是空缺的。
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留下了一个余地,至少阿尔帕西诺是和他同时代唯一一个可以和他并列第二的人。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孤独的时代,当缺少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时,百无聊赖的寂寞会吞噬了自身,而更恐怖的是自己被另一个时代所吞没。
前天费德勒再一次输给了纳达尔,那个曾经称霸世界的费天王终于哭了,他最终知道了那个答案,他的时代已然不再。
从艰苦打拼到世界第一,再经过漫长的独孤求败的寂寞感,然后是面对纳达尔异军突起时的欣喜,最后无奈看着自己一次次败给那个曾经的新人。
王者终其一生似乎也就是这个轨迹。
在老家过年的时候,哥哥教我那不到五岁的小侄子唱当年他在酒吧驻唱时的《蜗牛》,他大概也想起了当年在厦门的艰辛岁月,但那时他还抱着一颗当歌手的梦想,年轻的很。
现在的他把这些讲给他那还不是那么懂事的儿子时,不知道有那些心情在里面。
在家的时候,整理那些扫描进电脑的老照片,看到那些曾经的微笑,自己离谱的变化着,看见那些熟悉的面孔,总是会不经意的去怀念那些没有烦恼的日子。
当年哈那推荐今何在的《中国式青春》时,自己也是那样简单的被抓住,然后开始没日没夜的录制广播剧,那样的兴奋感是伴随着酝酿中的怀念产生的。
如同失血的影像在慢慢停滞,最后是木马的《Feifei Run》的悲伤,用我不悠扬的歌声温暖你整个旅程……那样的悲伤在阿尔帕西诺的《情枭的黎明》毫不遮掩的撒露出来,那个深凹的眼眶带着深情的诀别,死亡在最光明的时刻来临,来来往往的人群和那个梦一样的目标,一切都变得模糊。
同样在1995年,那一届的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歌神张学友和同样如日中天的王菲走上颁奖台为最佳电影音乐颁奖,两个人在台上开着玩笑,国语很烂的张学友和忘词的王菲,十三年前的他们看起来那么年轻,最后上台的是替没有到场的陈升领奖的刘若英,奶茶那天打扮的很嫩,像个小学生得了奖状一样那么高兴,她笑的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陈升说他不敢来,所以我来……而大屏幕中出现了张国荣的身影,提名但没有得奖的他满脸笑容优雅的鼓着掌,多么动人的一幕。
背景音乐响起,陈升,我的美丽与哀愁。
李连杰和成龙为了一个承诺,等了十年终于在《功夫之王》里相遇,而同样是相望十年的是贾樟柯站在长江的三峡凝视着那个《巫山云雨》的时代。
我们总会被一些漫长的东西所感动,电影中垂死的阿尔帕西诺对德尼罗说,你是好人。
德尼罗则喃喃的说,我们是对的,我们是对的。
冲你们也得看啊。
老了就回家带孩子吧 别瞎起哄了
故事平平淡淡的讲了将近两个小时 起先以为自己猜对了 到结果时来个大翻盘 唉 毕竟是这两位演的电影 也不好意思打那么低的分啊
老骨头真老了。。
两颗星给巨星,其他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
我不能容忍因为证据不足而使人渣逍遥法外
其實挺失望.
出人意料的结局
三人时光。
...俩人都猫70了~~~
【补遗】 - 【Heat】之后,两大影帝再演对手戏,结果毁在无能的 Jon Avnet 手上。
2010.March.20 九亭大牌也不见得部部是佳作
你们这些乱评分的.挺好的
这两位老兄总想憋着劲再造辉煌,可到了这把年纪,应该索性破罐破摔,演绎疲沓潦倒之态,说不定另有一番境界,伊斯特伍德就是榜样。可照这部片子的拍法,难有作为。
It was no fun to watch 2 old guys trying to play young and cool. It was pathetic. So it started. But it ended ok.
想复制当年辉煌???
谁能告诉我,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眼看着这两个人变老了……
两个老家伙这么牛,一定看咯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