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点:上帝之所以用洪水灭世,是因为全地满了罪恶,人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
电影全篇看下来,似乎只有诺亚,方舟,洪水这三个词符合《圣经》,但剧中的诺亚和圣经上的诺亚也颇有差距。
先谈谈电影中的诺亚,第一幕童年的诺亚就目睹了他父亲被土八该隐用斧头砍死,这极有可能会造成他的童年阴影。
随后画面一转,诺亚带着自己两个儿子闪、含在空旷的土地上采集他们所需的,之后随着嘶鸣发现了受伤的猎物,诺亚进一步上前查看,遭遇到了捕猎的人。
他的第一反应是先回头观看情况,接着抽出猎物身上的小半截利刃藏在手心,之后的剧情是:对方一号先发制人来了一枪,他身体一偏顺势将利刃插进对方肩膀后夺过其手中的枪,然后踢伤第二人膝盖,接着用枪将第三人击倒并扎进其胸膛后抽出,随后走向第二人准备灭口(我之所以这样猜测,是从他与这三人打斗看出的,诺亚身体之灵活不像懦弱怕事之辈,出手之快不像良善手软之辈)不过他先看了一眼对方的膝盖,确定情况与他有利(非常有经验啊!
)对方乞求道:求你了,你要什么?
诺亚:公道 从上面我描述这一段可以看出,诺亚为了生存毫不犹豫地抹杀了别人生存的权利,他也是在世界爬模滚打后磨砺出来的这样想法(虽然电影没有描述,但看他起初追猎物的机警,和他与三人争斗狠利的片段不难猜出,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事,他的做法难道是与生俱来?
)诺亚说要公道,说明他经历的皆是不公正的事。
从电影已知的片段来看,他从小便经历了丧父之痛,父亲被砍死于眼前,仅因为与对方争辩创造主,且是赛斯的血脉,其实最重要还是因为利益的冲突,佐哈矿的归属权便是血案的导火索。
利益的争夺让他失去了父亲,公道在何处?
公道自在人心?
但当人心败坏,人性泯灭,公道又在何处?
公道似乎在恶人手里,那善良的人该怎么办?
于是乎善良的人不在善良,恶的人愈加的变恶,那世界便乱了。
有完全的好人与坏人吗?
好人心中有恶,坏人心中有善,善恶一念间,一念为善、一念为恶!
善恶界限何在?
损人利己为恶?
损己利人为善?
于是乎人人抱怨道:苍天无眼,善不得善终,恶者却长存。
任何人都希望有一位公义的神,赏善罚恶、实行审判,那么漫天宗教便顺意而生,所谓的信仰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任何有功利性的信仰都不是纯正的信仰,中国人的求神拜佛压根就不算信仰,而且东方的神似乎不靠谱,受贿比人还绝,原因无它中国人进庙堂就是为了贿赂,以此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苦难,求平安、求工作、求爱情、求孩子,求了一堆,如若应验便香火不绝,若不应验,接着换下一位神,漫天神佛不缺他一个。
这算什么?
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忏悔,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难,西方宗教的神在受苦,人民享乐。
而东方宗教的神在享乐,人民在受苦,这是东西方宗教最大区别。
(绕的比较多,回归正题)剧中诺亚梦见将有大水袭来,大水淹没了整个世界,人无力反抗。
他认为这是上帝要灭世,且见识到一滴水滴落在土地上却凭空长出一朵花,他认为这是神迹。
随后他启程去寻找自己的祖父玛土撒拉,以获得解答,死亡与新生?
另一个梦境褪去了他的疑惑,水净化一切,分离善良与邪恶、污秽与纯洁,让下沉的与上升的分离,毁灭为了新生,他选择了造方舟来拯救无辜和纯洁。
人类会因对世界的破坏而受到惩罚,将会有毁灭、将会有惨剧,我们的家庭被选择执行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被选择拯救无辜者---动物们。
无辜?
因为动物们仍然像在伊甸园时那样生活。
动物与人最大区别在于无思想,无自由意志,动物是没有灵魂的,而人之所以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诸多的事物,是因为人有灵,《圣经》创世纪2:7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动物不会也没有如同人那样选择违背神,所以相对于人的犯罪堕落,与神隔绝,动物则没有什么本质变化。
一颗来自第一花园的种子,深夜被埋于土中。
第二日在与守望者争执时,神迹发生了地底莫名涌出一股水柱滋润了种子,随后拔地而起的大树布满了四周,方舟的木材便有了,这更坚定了诺亚的想法。
人类的灭绝、动物的新生,回归初始的伊甸园。
美丽的谎言终归是谎言,诺亚欺骗了孩子们他们将在新世界中新生,可他压根没想过他们的新生活,想的只是让动物新生,罪恶的人类彻底灭绝(包括他们一家)。
编织美好的未来会给予人意想不到的的动力,但谎言终会破灭。
方舟争夺战,诺亚、守望者与该隐血脉战斗,守望者们突破束缚,魂归来处!
雨水、地底之水汇聚一处,世界终归虚无,天地之间唯方舟存在。
这是悲剧,人类自酿的恶果。
血腥的方舟争夺以诺亚一家胜利结束,很多人会问诺亚的这位上帝是否太过无情残暴?
再次重申上帝之所以用洪水灭世,是因为全地满了罪恶,人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
该隐一脉的人不仅满手恶行,心里也充满了恶念,不是只有跟随土八该隐是恶人,剩下没有跟随的人同样也不是所谓的好人,不愿意参加征讨诺亚的人群们,被圈在栅栏外,没有食物可吃,人性里自私、诡诈、贪婪、狠毒暴露无疑,不去作恶,不是没有恶念,而是无力去作恶。
正如奥古斯丁《忏悔录》里的一段记载: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
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谁不知道这种情况?
母亲和乳母自称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补救。
不让一个极端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满的乳源,这是无罪的吗?
导演本身是无神论者,他不过仅是截取了《圣经》里诺亚这一段改编而成的电影,没有真正的信仰核心、思想,这只是一部伪宗教片,电影里甚至没有出现过有关上帝的信息,仅是诺亚的梦境、和玛土撒拉的谈话,以及自己的猜测,导演含蓄的表达的这一信息。
无中生有的小花,一粒种子长出的丛丛树林,为帮人类而堕落的守望者们,借以表达超然力量的存在。
至于《圣经》中的诺亚是怎样的?
上帝又是何形象?
信仰真正的核心?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圣经》,无论有无这份信仰《圣经》都值得你去一读。
诺亚一家人逃离故土,因为他看见一朵凭空开放的花和未来水世界的梦。
去一座极高的山上,寻找诺亚的祖父,希望得到逃脱灾难的启示。
大洪水隐喻着人类当前的生态灾难和自我困境,人类的贪婪造成了动物的灭绝和生态的失衡,人类的仇视导致自相隔阂和残杀。
在巨人的帮助下,诺亚开始建造方舟,方舟带着世界上幸存的动物们,接受洪水的考验,驶向新的世界。
动物们成双成对的来了,安静有序地沉睡在方舟里。
只有人类依然带着仇恨和敌对,一方为了生,一方为了死,自伤残杀。
当灾难来时,不仅在外界,人心其实也是善恶的角力场。
正直,善良,勇敢,将对抗贪婪,邪恶和胆怯。
暴雨落下,洪灾来临,石巨人回归天堂,人类的战场被洪水淹没。
此片的深刻之处在于没有将诺亚塑造成一个完人,为了保护家人,他见死不救,心如铁石。
为了完成神的使命,他甚至不惜要杀害自己的孙女。
此片演绎了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
上帝创造世界,但因为人类在伊甸园犯下原罪而借大洪水灭绝人类。
为了消除原罪,为了维持上帝对人类的终极审判,诺亚决定不再繁衍后代,在世界中清除人类的存在。
圣经中,诺亚方舟是人类的一个避难所,而此片中,诺亚方舟则是诺亚一家人自我终结地方。
正因为有了人类,世界才变得充满罪恶和痛苦,无数动物和地球生态都饱受灾难。
因此诺亚一心要终结人类的存在。
电影的主要冲突,是该像诺亚那样相信神的旨意,清除人类的罪孽?
还是像国王那样相信人的力量,继续为所欲为?
在激烈的搏斗后,国王死了,伊娜生出了两个女孩,成为诺亚猎杀的目标。
但诺亚没有执行神的使命,是爱重新唤醒了他的人性,方舟靠岸,生命又在新的大陆上重新开始了。
神不仅给了人类自我灭绝的使命,也给了人类重新开始的选择。
选择向善,选择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对世界对同类的仁慈,选择爱,选择和解与赎罪。
诺亚与神和解,不再秉持着神残酷的使命,而是接受神温柔的选择,在荒凉的上古大陆上,在洪水退去的丰饶的土地上,播下人性的种子,收获着繁盛和希望。
人类自此生生不息,充满光明。
这是罗素克劳和珍妮弗康纳利继《美丽心灵》的又一次精彩合作。
此片借圣经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与世界相处,怎样与同类相处,怎样与自我相处。
我们应该秉持人性的光明,与同类和自然和谐共生,从而为子孙留下一个充满希望的美丽未来。
此片获第72届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虽然取材于圣经里的经典故事,但导演似乎并不满足单纯的诠释原本的教义,为故事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成就一番人性与信仰之间的苦命挣扎而成为电影区别与圣经故事的闪光点!
电影不仅仅是讲述整个诺亚方舟的故事,只是借圣经故事的名义来表达导演突出信仰与人性之间的权衡!
电影已经背离了宣扬宗教的布依施道,反而着重展现了人类的贪婪与信仰的无情,以刻画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来探讨真正意义上的毁灭与新生!
所谓的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只是片面美好的一种寄托,真正的根源还是来源自人们内心那毫无怜悯之情的思想与过分贪婪的生存动机!
电影里面没有人们想要的所谓的真善美,存在的只是以杀戮换来的生存!
我们不能说电影里面的诺亚是个好人,因为好人不会夺人性命,不会见死不救!
电影里的诺亚只是一个保全家庭不顾一切的守卫者而矣,所谓的先知也只不过是一个听命与盲从于上帝指令的工具罢了!
电影为我们重新打造了一个末世的圣经故事,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为我们讲述上帝安排的这次伟大的任务,而是真实反映了人们对末世环境里的挣扎与抗争!
诺亚也不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反而更多的展现的只是听从上帝命运安排的卫道士!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人类的贪婪与本性,直面的感受与批判上帝之所以要毁灭人类的缘由!
世界已经承受不起人类恣意的毁坏与贪婪,也挽救不了人类那颗永不满足的心!
既然难以拯救人类罪恶的本性,就不如将人类全部毁灭!
我们能够看到导演很刻意很用心的安排这样设置的原意,也明白电影不只是简单的讲故事,导演仿佛就像上帝一样对这样的安排抱有太多的无奈,所以才将人类最丑恶的本性刻画的暴露无遗!
电影批判着人类对罪恶的肆无忌惮的发泄,同时也批判着对宗教盲目的信仰与服从从而变得冷酷无情毫无温情可言!
导演从两个方面为我们探讨了在灵魂深处两个极端思想的人性丑恶,同时也告诫着我们要对自然与世界尊重与爱护!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想把诺亚方舟这个古老的圣经故事赋予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散发着一种和谐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话题性太过沉重与压抑,以至于电影有一种让人产生深刻的赎罪与被救赎的思想!
它让我们不断的反思,进而不断的改变与救赎自己的罪恶!
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为我们演绎了一个苦苦挣扎在温情与信仰之间艰难抉择的先知诺亚,也让这个角色开始变得与善良无关,电影的设定似乎就不包含善良这样一个主题,因为诺亚背负的就是一个毁灭全部同类的罪恶!
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末世救赎的故事,里面只有无情的抗争与挣扎的存活,不管是不是有上帝的指引,一切都与善良无关!
电影里面有太多对宗教过于极端的描述,也违背了伊斯兰教的教义,它有一种诋毁神与先知的寓意与暗示,也让众多信徒难以接受!
而且很多宗教理念过于极端与冷酷,在众多宗教中存在争议与疑问,对宗教信仰也有过于负面的影响与抹黑!
不过整体来说电影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圣经故事,成为了一部有独特思想与内涵的独立电影,从而让电影不再显得过于传统与宗教!
电影特效可谓是气势磅礴恢宏大气,不管是海上漂流还是水淹世界,都有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赞叹与惊讶!
不管是末日场景还是人物情感变化的处理,都很真实与巧妙的表现出来!
导演对人类本性最深层次的把握十分到位十分透彻!
只是电影整体感觉有点太过消极太过压抑,尤其是经过罗素克劳的演绎,总让人有一种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的感觉!
不过电影的明星阵容十分强大,众星加盟,星光璀璨!
罗素克劳,安东尼奥霍普金斯,詹妮弗康纳利,艾玛沃森和英国老戏骨雷温斯顿都有不错的表演!
而且对手戏十分抢眼,演技飚到爆!
这是一部很有思想的电影,如果想要探索一下导演深邃的思想内涵,可以值得一看!
这个故事作为神话寓言我还蛮接受,走写实路线就完全让我反感它的三观,即便最后落脚点放到个人选择还算不错。
单说电影,时间飞逝和讲故事等段落很迷幻很达伦,但主体故事的表达方式太平庸了蛮荒大地上,人类恶贯满盈。
造物主决心以一场无尽豪雨,让一切罪恶及人类从此淹没;唯有受命于天的挪亚才可独善其身。
正当争分夺秒打造方舟求生之际,挪亚儿子Shem和Ham却同为恋上养女Ila 而兄弟反目。
Ham不惜阴谋勾结挪亚家族的世仇Akkad。
为争夺方舟和逃出生天的唯一机会,Akkad、Ham和冥顽不灵的罪人向挪亚发动洪荒灭世前的最后激战…
中外神话体系之中,均存在着灭世传说。
相信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后,都会为上帝的神威所震慑。
祂让你生,则生;令你死,则死。
神威如狱,天意难测。
然而很少人会想:上帝创造了万物,便有同等的权力去毁灭万物么?
——我们暂且假设上帝存在,并且同样假设祂创造了万物。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祖先和西方人的祖先得出了相反的答案。
基督教认为,上帝既然创造人类,就也有权力毁灭人类。
因此诺亚在面临灭世灾难之时,选择了逆来顺受的态度,欣然接受了自己完成庇护其他物种的使命后也和家人一同走向灭亡的命运;当然,最后人类还是延续了下去。
但另一方面,从反面人物土八该隐身上,我看到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诺亚太过超然,超然得已然不像是个人类。
人类从诞生伊始,所能倚靠的极其有限:刀耕火种,茹毛饮血。
先祖们艰难求生,与天斗,与地斗。
即便是剧情中,经过数千年发展(从亚当算起的第十代,最长的一代有九百多岁),也不过是刚刚步入铁器时代而已。
人类能够生存至今,靠的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自己的求生意志,是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向天地屈服的斗志。
人类凭借短短数十万年,从弱小的猿猴攀登到食物链顶端,其中不知积淀了多少先祖的血泪。
可以说,我们如今的优越生活,正是建立在先祖血肉筑成的基石之上。
人类难道愿意为恶吗?
我认为,一切都是生产力的问题。
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远古,就连国王也无法享受到舒适的生活。
为了生存,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在人群中进行分配。
如果一味奉行平均主义、仁慈、善良,结果就是不用洪水,大家早就一起饿死。
由此而产生的“恶”,尽管不能否认其为“恶”的本质,但也无法避免:这是历史的必由之路,正是有先祖们的前仆后继,才有我们的今天。
人们费劲一切力气生存着,忽然有一天,他们得知,上帝不喜欢他们,所以要用洪水把他们都杀掉。
而上帝只把消息提前告诉了他的死忠,诺亚。
就如同你去上学,本来一般的同学已经学得很努力了,但是因为不会像班丑那样拍老师的马屁、打小报告,不招老师的喜欢。
这天,老师上课时突然宣布提前进行期末考,考题不仅知识面超纲,题量又大,而且还特别难,全班都要挂科。
只有平时爱打小报告的班丑不仅提前一周知道要考试,老师还给他划了重点,留了参考题。
你会是什么心情?
人类几千年的血汗,好不容易生存到现在,就因为我们的祖先是你造的,就得引颈就戮?
而且你对我们的祖先又不好,只是因为吃了一颗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吃的果子,就被钓鱼执法,强制拆迁,赶出家园。
——你既然创造了人类,就必然知道,你越是让他不要干什么事,还不告诉他原因,一般都会起到反效果。
非但如此,就连想要帮助人类的天使,也被变成了石头人。
就因为上帝创造了他们。
就像国产电视剧的一句狗血台词:越是薄情寡义的人,在别人背叛他的时候,越是会说一句,“我待你不薄。
”上帝应该也是这种思路。
这颇为类似中世纪西方对待私生子的态度,对于当初不负责任的一夕之欢的产物,用得着了就叫过来使唤,用不着了则每每后悔当初留下野种。
如果假设圣经的剧情成立,那么后来活下来的人,则是以显性基因遗传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的诺亚后代。
上帝的顺民。
拼搏求生的古人类失败了,被扣上“恶人”的帽子。
对于灭世的危机,华夏的祖先选择了反抗。
靠自己的双手杀出生存的空间。
谁不让人类活,我就杀谁。
天有十日,天不叫我活,那我就射日。
终于,还人类一个朗朗乾坤。
所以,中华民族崇拜自己的祖先,胜过任何神灵,直至今日。
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就是至今仍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信条。
通过尽孝,把敬仰之情一代一代传递给无穷远方的祖先。
并且,将这种精神再经由自己,一代代地传下去。
那些指责说”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信仰“的人,简直数典忘祖。
宁可去崇拜神灵,而且还是西方的异教神灵,也不敬仰自己的祖先。
尼采曾经很跟瓦格纳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们都力求复兴德意志文化,重建德国的精神支柱。
但最后他们之间产生了分歧,瓦格纳向上帝屈服了,向神权投降了。
(例如《汤豪瑟》。
)于是尼采恨铁不成钢地狠骂瓦格纳。
想起来就骂,毫不留情面。
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说一点关于电影本身的话。
罗素·克劳的演技很好。
导演力图拍出老式宗教史诗片的感觉,已经尽力了。
赫敏既不好看,演得也一般。
一两个月前就开始在影院见到诺亚方舟的海报,眼风扫到罗素克劳的销魂背影,我只以为是卡西莫多。
当时就打了个寒战,不想看此片。
到了上映,影评又多见差评,更加不想看。
最后周末实在无片可看,不是这个就是杜汶泽演的《黑色喜剧》。。。
于是看了预告片,发现竟然有大群人抄家伙上的动作场面,马上感兴趣了。
最后值回票价,还得感谢我这几年同基督教朋友一起学习圣经的经验。
虽然如很多网友所批评的一样,情节上有与原文重大不同之处,但是根据我的理解,上帝他老人家,做事绝壁就是这个风格。
剧中的每个人想法,我觉得都非常合乎情理,没有绝对的好坏,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挣扎,精彩绝伦,这就是我认为此片乃是经典大片的缘由。
影评各种说法评价不一,也是一个大片的特征。
但是要扣回3.5分,因为此片强烈的男权主义,还有素食主义,都是我所不认同的。
以下随意剧透啊,预先警告。
首先罗素克劳算是顶上了大梁,完成任务。
他是对上帝绝壁是真心,也是片中唯一一个与上帝有交流的人(说交流又有点不妥,因为只有接受,没有反馈,看,他老人家总这样)。
只是领会他老人家的意图真是太TM难了,诺亚钻点牛角尖那绝壁是难免,这真的不是发疯或变态啊。
如果是上帝的意思,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儿也是再正常不过啊。
圣经名人亚伯拉罕就干了这事,但是彻底合乎上帝他老人家的指示,结果没有人认为他是脑残啊!
其次康奈莉才是我全片最喜欢的演员啊,导演选了她真的是最英明的一件事啊。
虽然戏份不蛮重,但是全部恰到好处,高潮处她的贡献也很大,不然只靠那几个小年轻跟罗素克劳对阵那是万万不行滴。
只能怪万恶的男权主义,诺亚做大事,诺亚老婆只能做背景,唏嘘不已。。。
说到小年轻们,这片还真是难,太过架空了,完全没有生活经验作为依托。
圣经时代的人如何生活,什么想法,实在让现代人北都找不着。
像老大和老三那种清秀空灵派的,还真看得过去。
其他几个包括打酱油的女孩,一看全是90后,每次他们出来我都要狠狠地被拉回现实啊伤不起。。。。。。
所以大家都吐槽爱玛沃森,其实她真不是那么烂,也就是烂得很一般,还不至于能破坏电影节奏的地步吧。
但是刚在imdb看到导演本来可以选Bella Heathcote,不由扼腕。
含姆这个角色更加扼腕。
这个角色得到的戏份之重,性格之复杂,我认为真的是应该令演员激动兴奋彻夜难眠的一个机会。
罗根有很努力啦,但是太欠缺层次了,高潮处只有一个惊吓加紧张的表情反复出现了n次。。。。。。
老爹不给解决媳妇儿问题了,看他内着急的神色,也就是好像不给买游戏点卡内感觉。。。。。。
最后当然还有大牌“反派”雷温斯顿(饰土八该隐)。
他应该是反派,可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一个角色,令我非常有共鸣。
他的加入可说是导演“脑洞大开”的结果,也是与圣经不符之处,可是正因如此我才觉得这个故事变得可看,好看,甚至精彩纷呈。
吸引我来看此片的"冲突",也就是抄家伙上的大片人群,正是由土八该隐这个角色来代表。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批评此片令他厌憎之处,即是说全片似乎都表现了“上帝厌弃人”,与圣经所宣扬的“上帝爱人”几乎可说是背道相驰。
我只能说上帝对待人的态度不可能是单一的。
而大反派土八该隐,本来在大洪水来临时该默默死去的一名龙套,竟然托导演的福,出来嚎出了自己的心声:上帝才不管我的死活,那我就自己来生存,我不去夺取我所要的那才该死呢!
我觉得也许这种反应才更符合现世的价值观。
就好像一条从小好吃好喝喂大的宠物狗,因为咬坏了主人的苹果手机(你懂的)被逐出家门,成为流浪狗。
那流连不去,回头上门乞怜的,或许能得到主人一点慈悲,虽不让进门但还施舍一点食物勉强不至饿死,时时还盼着主人丢出一只球便要冲出去捡回;但也有那每日去垃圾堆翻拣吃食,形状肮脏遭到的主人厌恶,加上或许在外染病的,又有跟母狗生了一堆狗崽搅乱邻里的。
本来以为主人只是抛弃自己的流浪狗,这个时候竟见主人要痛下杀手,那种整个斯巴达的心情。。。。。。
倒不是为反派辩护,我想他最大的问题还是对上帝没有信心吧。
所以他才那么急于把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最后关头被炮灰,他的一切努力都打了水漂了,令我吃惊的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并不是愤怒绝望或不甘,他为了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感到欣慰。
我想他如此平静而又迅速地接受了自己的结局,大概他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
他不信任上帝,拒绝把自己交托给上帝,而是只能交托给自己,但他并非是不知道上帝的大能。
我想他只是字典里面没有放弃这两个字。
哦哦,老戏骨霍普金斯就不用说了赫赫。
最后吐槽一句圣经设定的繁衍问题.虽然影片没有触及,但之后情节难免也是一些兄弟姐妹,伯侄,甥舅结合的关系。。。。。。
对这个一直接受不能。。。。。。
首先想说,我是一名佛教徒,对基督教和圣经了解得并不多,但却保持着谦卑和尊重,因此以下分析中的谬误,请多多指正诺亚这部电影,不抱任何希望地看,但个人认为,远没有评分显示地那么糟糕. 豆瓣低分的原因,估计主要有三点: 细究电影与圣经情节之间的偏差; 格调过于阴郁; 以及对大场面大投入的商业电影先入为主的差评细究电影与圣经情节之间的偏差:作为佛教徒,对圣经了解是不全面的,电影基于圣经原著的增减,个人认为是深思熟虑的. 比如在人类被毁灭之前的种种顽抗, 比如大反派潜入装满冷血动物的船舱里伺机复仇, 艺术性的增减,让情节更加饱满, 这是无可厚非的. 没有必要执着于是否处处都要与圣经原著相符, 甚至上升到情节有出入就与原著相悖,是不敬的, 这就有点转牛角尖了. 而我,认为电影最为震撼我的情节,是诺亚潜入灭亡前的人类城市,何等的肮脏,何等的罪恶,何等的痛苦,甚至让我相信了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佛教中没有原罪的说法,而认为人类痛苦的根源来自于起了二念,有了二心,如果把一切执着都放下,看空,痛苦自然就灭掉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看那般痛苦,甚至希望洪水快来,让罪恶的人得以受惩罚, 让无辜者得以解脱. 人类之所以受到惩罚,也是有原因的. 以基督教的角度出发, 他们骄傲, 他们不信靠上帝, 却信靠着自己所谓的"男人的力量",去掠夺,去制定丛林法则,去压迫.他们的意识形态是唯物的,他们的心态是斗争的,情感上没有怜悯,眼里没有法制,只有无尽的欲望. 觉得熟悉吗,想起某些强调阶级斗争,人定胜天,然后又说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唯物主义party吗. 对,没错,电影可怕的情节是一种良心上拷问, 我们不会为一块肉而绽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了. 但一场西装革履的圆桌会议上, 人们心中的各种妄念,不见得比电影情节所展示的画面要干净吧. 我们的的确确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这样的场合中,只是大家隐藏地更深一点,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反省,让心清明,基督教的忏悔也好,佛教的念诵,坐禅也好,信仰是虔诚的,没有信仰是可怕的好了,扯得太远了,回到电影,既然这部电影有能力催人反省,让人谦卑,使人信奉,那他的核心精神就传达出来了,何用较真与原著的偏误呢格调过于阴郁: 是的,整部电影用小调和弦烘托,加上人类的罪行的多处反映,毁灭的大雨,持久的阴天,格调的确阴郁. 信仰是沉重的.但电影情节中一处不同于圣经的修改,需要提出批评: 圣经中(非圣经原著,是另外的权威史料),诺亚想虔诚地依附上帝,欲将婴儿杀死,被上帝喝止,原来上帝是想测试诺亚的诚心. 而电影中诺亚放过两个孩子,不是被上帝所喝止,而是出于自身的爱,或人性.这是电影的一大败笔,似乎诺亚放过孩子的决定,完全是与上帝对立的,显得上帝是冷酷而不近乎人情的.而诺亚吻了孩子,天气没有转晴,直到在岸上,诺亚仍然愧疚不已,觉得背叛了上帝.这些细节,让电影一直累积下来的重压得不到释放而假设我是导演,则会在诺亚吻下孩子的瞬间,让阴云散开,阳光出来,显示出上帝对诺亚行为的赞许.虽不免俗套,但让人起码看到希望.对大场面大投入的商业电影先入为主的差评:这部电影的的投入多少我不知道,但从特效来说,并不是顶尖的. 也因为这样, 我不认为它的主要卖点是大场面和特效. 它是商业电影没错, 但我觉得商业味道没有别的好莱坞大片那么浓,同时它也传递出基督教的价值观, 并且也让我受到了震撼前三分之一 6.5分后三分之二 8.0分总分 7.7分谢谢
首先声明本人接受的是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无神论者,motto和某大妈一样是live and let live,无论宗教,亦或性向。
诺亚方舟的故事早有耳闻,神对人类的背叛和堕落感到绝望,降灭世大水,毁灭一切让人从头来过。
故事本身充满了宗教意味的“神性”,无数的人命转瞬即逝,无数无辜的人,有妇女有孩子,这和好莱坞一贯贯彻的“人性至上”的主题大相径庭,很难想象会被改编成电影。
但看完全片,脑子里只剩感动和对编剧大人的敬佩。
在本片中若想做到“道德正确”,即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则需要直面两个很棘手的问题:问题一,在完全否认“圣人”存在的当代社会,诺亚一家凭什么活过这一场洪水?
他们也是挣扎着活在世上的罪人,凭什么不和其他人一起死去?
简单一句you are the chosen one.显然不够搪塞21世纪的观众们。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没错,他们也该死。
乍一看这个答案很符合逻辑,但细想又神棍无比。
那到底最后悔不会死呢?
我后面的小屁孩也知道不会。
最后借由两姐妹的出生来感化老神棍诺亚,无缝连接到人性光辉的好莱坞命题,实为过渡自然的最佳答案。
问题二,即上文提到的神性对人性的否定。
何为人性?
本人认为即一切关于生老病死的感情,爱和恨,公正和贪婪,正直和虚伪。
何为神性,本人认为即高大上的理想主义,超脱于俗世,把人看成一种动物的“上帝视角”。
如何把一个神的故事讲给芸芸众生,讲给那么多挣扎着活在世间的普通人?
诺亚的痛苦便是神性与人性的对立,神要他创造没有人生存的世界,而人性则百般阻挠不允许他下手。
于是当他拿起匕首走向婴儿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答案。
当他低下头,给孙女留下一个胡子拉碴的吻时,人性取得了对神性的胜利,最终的最终会,人的故事还是由人续写下去。
而伊拉最后对诺亚说的话则可以看做是神性与人性的辩证统一。
神爱世人,所以让世人屡经考验,受尽磨难,只为让后者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缺陷。
(没错,电影把故事胡改一气就是为了服务这个主题)无神论者的世界观里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神的一切美德来自于人而高于人,神是人类对自己的期许和肯定。
很高兴这部电影最终回归到了人的命题而没有成为一部宗教的寓言。
宗教是什么,我觉得宗教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无论是个人对集体,个人对个人亦或是集体对个人。
宗教让人感到被关怀,任何脱离普世价值的信条都是无意义的衍生品。
基督教之所以今天依然在发展壮大也是因为对教义诠释的改变,变得越来越则重于关怀信徒本身。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那条被当做圣物的蛇皮。
为什么Seth的后人会把蛇的东西当做圣物呢?
我的理解是这是在提醒后人,人行在地上,带着生来便背负的罪孽 ,要用一生的修行去铭记它,战胜它。
它和十字架一样象征着苦难,也象征着祝福。
本片非常认真细致得探讨了神与人的命题,是实在不可多得的宗教题材影片佳作。
可惜的是很多地方违背国人的传统观念,估计难被接受。
同时因为把原故事改得面目全非,显然要遭宗教界人士白眼,真可谓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我是正经影评的分割线--其实大洪水之前本人笑场无数次,许多镜头可以被腐女们做完全不同的解读。
本片亦可称为“基佬的起源”,“推不到妹纸的中二青年的怨念”等等
呢次唔再喺20世纪最伟大嘅博弈论数学家John Nash,时隔13年,罗素同詹妮弗•康纳利重逢于公元前,化身为亚当嘅后代,拉麦之子,诺亚使神力喺堕天使嘅帮助下造方舟,挽世间生灵于大洪水中。
改编自《圣经•创世纪》嘅诺亚方舟故事早已为世人皆知,想当年我都兴致勃勃咁买佐本大陆教友会出嘅正版圣经嚟睇,但怎奈何实在太枯燥无聊,未睇完《旧约》本书就俾我劈埋一边了,更唔使讲《新约》。
老实讲,文化差异喺睇本片最大嘅障碍,就好似叫一个外国人睇《西游记》一样,我只能一边百度一边睇戏。
为佐应对呢个问题,本片嘅电影风格改得完全冇半点宗教味道,佢唔似得《上帝之子》嘅中规中矩,变得现代味道浓重,原本喺一个平静嘅世界末日故事,最炫目嘅镜头却变佐亚伯后代同该隐后代嘅方舟攻防战,但我唔太认同呢种宗教叙事,佢增加佐娱乐性,但令电影整体霎间低端佐好多,配上原本其实并唔刺激嘅故事,如同爆米花电影,显得不伦不类,不知导演意为何欲。
好多观众可能会觉得登上方舟后嘅诺亚变得暴戾专制,其实睇旧约嘅时候我就一直觉得所谓嘅造物主其实就喺一个独裁嘅暴君,可以由只言片语就断定一个人嘅好坏,可以由一次偶发嘅不尊而降下地狱之火毁灭一座城市,呢啲根本唔叫先知,咁样嘅神点解还有无数信众?
只能怪古时候平民百姓文化生活过度空虚,当年呢啲故事嘅作用或者在于震慑,但今日我却只睇倒残忍。
高达1.3亿嘅特效实在不敢恭维,粗糙得就好似贴图一样,阿伦诺夫斯基已难现《黑天鹅》嘅神奇,罗素亦变得越嚟越邋遢,但值得庆喜一睹艾玛有女初长成!
全方位觉得很一般,唔推荐,准备删除。
《诺亚方舟》这部电影,在叙事线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大洪水到来之前Tubalcain(反派)和Noah的矛盾,上船之后Noah和他的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
而矛盾的原由,就在于一个人究竟是相信神的力量,还是人的力量。
Tubalcain的世界观是残酷而现实,同时又充满魅力与野性的。
当Storm begins,他在帐篷里准备他的武器(类火箭筒),他有一段独白向God表示他的不屑,God let men live and let them die, I can also give birth to them or kill them(大意)。
他质疑神的存在,相信自己的力量。
当他混上Arc(方舟)与Ham(Noah次子)独处时,他告诉Ham人类是可以吃动物的(Noah一家似乎从不杀生),因为men do not serve beasts, beasts serve men. 一种现实的生存观。
而他最鼓舞人心的,用来鼓动他的Tribe的人向Arc发起冲锋的speech中,他说到:"We are men. Men make their own choice!" 又一次展现了他对神,对Miracle的蔑视,他相信:“人的命运应该在自己手中”。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Watchers们凭借他们超自然的力量,轻易地阻止了无数想要求生的人的冲锋。
他们对于自己命运的抗争都被轻易的抹杀了。
纵然Tubalcain made his move干掉了第一个Watcher(其实是他被God宽恕,被召回天界),他的同胞们最终也未能登上Arc,而是惨死在暴雨之中。
也许神灵就是这样无情,但对于命运的抗争,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执念,确是令人激动不已。
相比于Tubalcain,Noah的世界观其实非常教条化又无趣。
他认为他应该永远按God的意愿行事。
他决定建造Arc,并不是因为保护同胞或者说求生的愿望,而只是因为他认为这是God的指引。
同样,他执意不允许其他Tribe的人登船,也是因为他相信他们因为曾经亵渎了神灵而得不到他的宽恕。
实际上,在登上船之后,他认为所有人类都因为原罪而必须被God惩罚,他和他的家人的意义只是完成方舟的建造,保护物种在大洪水之后的存活,而他和他的家人必须不留下后代地死去,完成人类的灭绝和最终的赎罪。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得知Ila怀孕后,决定杀死她的孩子,如果是女孩。
(这个故事逻辑默认,儿子不能和母亲XX;而兄妹之间似乎可以...)他其实并没有自己的决定,而只是在履行自己认为God赋予他的职责。
然而,当他真正面对Ila的双胞胎女儿们,自己的granddaughters们,他手里的匕首并没有狠心地落下,反而他亲吻了两个小女孩的额头,放弃了自己的使命,因为what is in his heart is all of love. 这也使他在上岸后非常自责,忏悔自己没有完成上帝交给自己的使命,反而让人类存活了下来。
Ila和Noah在影片结尾的一段话,点明了这个电影的精髓。
她说,上帝有没有原谅人类,其实决定权就在当时的Noah手里。
当他面对两个小婴儿时,如果他下手杀死她们,人类就将灭绝,就将受到他们该有的惩罚,相当于上帝没有原谅人类。
如果他内心被爱的力量所战胜,show mercy to those two little children,就相当于上帝也对人类表示了宽恕。
所以,人类的生存与否,决定权仍然是在人类自己手中。
这也使Tubalcain世界观的一种延续,命运在自己手中。
其实上帝不过是人类的一种信仰,一种对世界的解读。
上帝并不会化身实体,来教育或感化人类。
对上帝的解读的权利还是在人类的手中。
不管是Tubalcain所代表的"要对命运的不公进行抗争",还是Ila以及Noah妻子所代表的“爱与善良的力量”,我始终相信这种人的力量,是高于神的信仰的存在。
Men make their own choice!
我擦,这片子这么烂!怎么可能拍得这么烂!!导演居然是阿伦诺夫斯基,毁了毁了毁了,太毁形象了,亏了我这么喜欢《梦之安魂曲》和《黑天鹅》。阿伦诺夫斯基导演你这是要变成美国陈凯歌么?
玩到大投资就蒙了
此片主旨宏大,卡司星光熠熠,画面精致,而且演员的表演也相当出色,不说8分,至少也值7.5以上吧?可是豆瓣跟imdb上都不到7分......
宗教题材人性化。传世影响太美。
第394部电影,从古至今,地球经历沧海桑田,唯一没变的可能是人的欲望吧!
虎头蛇尾 扮演救世主不是那么随意的 不管是荧幕里还是现实中
有几场戏拍得还是有水准的 但是大场面越拍越黑黑到最后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是几个意思?
看時不停想到The Fountain, Montage竟讓宗教在我眼裡變得有趣起來了; Noah一家全程苦大仇深, 唯一的笑點來自出戲的Anthony Hopkins; "Be fruitful, multiply, and replenish the earth"怎麼聽怎麼喜感爆棚.
前半段好看,后面太狗血!
我不是基督徒,也没有正儿八经完完整整看过圣经。不过如果本片是高度忠实于原著的话(怎么觉得这话说的这么别扭),这书写的真是完蛋了。如果不是的话,这导演应该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免得被原教旨基督徒们集资买凶砍死吧
errrrrrr....
一开始以为是魔幻剧,后面发现是家庭伦理剧,再后来画风全变了,大儿子打老爸?!二儿子救老爸?真是迷一样的家庭,怎么人物心理变化那么大?但还是挺出乎意料的,最后向善,爱的力量,感动到了。另外,哈利波特女朋友的脸好兜啊,嗷。
那谁老公是秀逗了才会找emma watson来
看完都笑成傻子了!你何必叫《挪亚》呢?!叫《远古的英雄》仍胜过你用圣经作题材拍跟圣经没关系的故事!半星给那些会因这无厘头的故事回去看圣经的好处,半星给我被骗的$6.00电影票,缅怀一下。
7/10。适应小成本的达伦这次操刀1.3亿感到手心冒汗,为商业考虑故事讲述更直白了,起码没玩抽象意识流,CG特效却只有3维动画的质感。切入了一个重大命题:对同类的罪责是该仁慈的包容还是铁血的审判—扩展开都是非常精彩的深挖思考和戏剧冲突。但有1点疑问:祖父保卫守望者时那么屌的大招后面咋不用? @2014-07-08 22:22:18
看完居然最喜欢巨人。同意诺亚,我们都是邪恶的,没有人无辜。母亲永远袒护孩子,造物主再选择人类就是个死循环。当诺亚要杀死他新生的两个孙女,我在想,生育是对女性的惩罚吧,她们所受的所有苦难都可以归结于生育,她们所生皆是罪恶的生命。
Noah.2014.BluRay.1080p.DTS.x264-CHD
将圣经、科学、人性完美结合的史诗大片,远超预期
美术不错,没了。感觉阿伦诺夫斯基当时可能读了什么神棍书。
跟《2012》剧情很像,难道天灾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