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体验有惊悚、痛恨女主、三观不正、不舒服不痛快,但是仔细想想,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中国已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大量的独生子女让我们没办法把养老寄托在孩子身上。
以房养老、资产托管养老,已经是现实。
养老产业将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朝阳产业,无数资本大鳄和机构已经开始全面布局。
即使在法治环境下,让那些大鳄和狮子有点善心,基本不可能。
例如股市,无数大佬闪耀上市,两茬韭菜一割,然后暴雷开始。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盆满钵满的狮子们继续到处宣传:只要努力,你一定能和我一样!
坚信公平竞争的我们当了一辈子绵羊,幸运的话,也许可以体面退休,有两套房,有一份退休金。
退休前十年,幸运的话,可能还有诗和远方,然后,逐渐痴呆和不能自理一定会拥抱我们。
为了和谐社会和我们的平安幸福,如果不能麻烦子女,我们的晚年也只能托付给养老机构,资产和退休金只能托付给养老机构打理。
绵羊老了,还是绵羊,我们也不可能有一个黑帮大佬儿子。
很多年轻人对这个片子可能无感,甚至觉得这个故事太可笑。
但是中老年观众一定会被惊悚到,而且即使你知道养老院门口站着腹黑女主,你也无法逃避,因为这就是无奈现实。
在影片中,痛恨女主虐待母亲的小恶魔选择了与女主和解,共创伟业。
现实中难道不是这样?
金钱的诱惑谁能拒绝?
有些观众纠结腹黑女主最后是不是必须死,为了过审才安排意外被枪击死亡。
现实生活中,女主这样的人一定是光彩动人的成功人士,站在人生巅峰,他们多数都活得特别好。
在中国,养老问题才开始出现。
本片导演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让人赞赏,其实更需要ZF机构关注养老问题。
每个观众可以脑补自己进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养老机构中的情景,被喂饭被喂药被翻身被放风,你清楚一切但是没办法跟偶尔来一趟的子女讲清楚,何况你的子女也不是小恶魔。
非亲非故,别人愿意照顾你的唯一理由不就是你的退休金和房子嘛!
所以,本片是黑色惊悚现实主义的好作品!
一开始营造的氛围不错,确实细思极恐,孤巢老人被间接隔离失去自由直至去世也无人问津。
但是那么明目张胆的变卖委托人的资产就没人注意吗?
还有就是女主无来由的勇气就挺突然的,总觉得怪怪的。
可能这就是剧中主打的黑色幽默?
剧情各种漏洞就不说了。
毒枭大佬的小弟们业务能力也太差了吧,下手三个就成功一个路人医生。
最后想说的是毒枭大佬的安保还没有养老院强,说绑就被绑了哈哈。
中国观众一定是看不懂。
为什么赚黑心钱,却遭不到报应。
其实导演想表达的只不过是小黑遇见大黑的逆袭。
这部电影很符合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只有弱肉强食,没有对错。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像吃屎了一样,胃揪揪着,就希望女主被干死。
但是这也像欧美一直猖狂在这世界上一样,女主就是不死。
可能是黑社会头目扮演者是我喜欢的演员,所以我真的希望改写结局。
另外,那个女二号确实长的漂亮。
男女杀手看似很专业,实际上就俩菜逼,干杀手的怎么可能不问结果呢?
首先,很可怕的世界,居然在受害人未到场的情况下,法庭可以宣判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以及它拥有的一切都随着被抢占。
类似于“被神经病”。
如果我们经历这样的世界,该如何?
但是想想好可怕。
我在想,如果世界到最后,可能真的会如同所有的电影一样,器官买卖,器官被强制切割,财产被强制剥夺,人身自由被限制被神经病 。。。。
妈呀。。。。
不敢想象。
集合了两位我喜欢的演员还能把片拍成这样也是不得不佩服导演。
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入睡,(气的)。
我花了两个半小时吃了一坨💩,半夜越想越觉得这坨💩吞的委屈,然后爬起来吐槽。
点开Netflix,首页看到这部拿了金球奖,有裴淳华,题材好像还是个绑架老人的诈骗题材?
有意思,就点了进去 -- 噩梦的开始。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good people. I used to be like you, thinking that working hard and playing fair would lead to success and happiness. It doesn't, Playing fair is a joke invented by rich to keep the rest of us poor.” 美国丽人式的开场,并不能掩盖这是部烂片的事实。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看似很牛X的俄国黑帮大佬,小弟个个都怕他,用尽一切方法,却干不掉两个没有涉黑经验的平民;反过来还轻易的被平民绑架扒光了扔路上;煤气不会轻易爆炸,会等待女主水下逃生、徒步走到便利店、叫车回来拯救她的爱人;诈骗、制药、成立养老公司,是一门有钱就可以做的非常容易的生意。
反转不一定是让观众惊喜意外的方式,还可能是喂进观众嘴里的一大坨💩:前面开挂一样的女主,在将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刻,被开头看着很懦弱的路人一枪解决了...电影以女权为宣传点,但是女主角从头到尾没干一件让我觉得女权支持的事情,演员光环加持都无法掩盖我对这片的厌恶,黑吃黑好像更合适。
用puppet一般愚蠢的男法官,油腻的男律师,没脑子的男杀手,手段不怎么样的男黑帮,来显示女性的看似聪慧强大坚韧,实则让我感觉受到了侮辱...并且开头女主利用女性的zzzq来颠倒黑白也让我觉得无比的恶心。
电影心思太多,现实、喜剧、惊悚、犯罪、女权,通通都想要,但是最后却搞出来哪个都不沾边的四不像。
建议以后奖项向肖邦奖学习,评不出来就空着,不要强行喂观众吃💩。
即使是演技类的奖项,能不能剧情起码也看得过去...不过如果这样的话,有些奖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取消了???
8.6分 就是要给高分,尽管槽多无口。
这绝不是个完美的电影,但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这种不可思议的、极富戏剧张力的、并不完全符合逻辑甚至不现实的情节,它们精彩,无比精彩。
而沉浸在文艺的世界,沉浸在韦斯安德森绚丽的布景,斯皮尔伯格精妙的镜头调度和诺兰炫技般的结构设计中的我们,好像已经忽视了精彩才是电影的必修课。
而《我很在乎》,这样一部小众而荒诞的电影,却忽然点醒了过去追求逼格的我。
这2个小时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女主的形象非常非常丰满,你可以说她不讨喜,但是你不能说她没立住。
裴淳华实力圈粉,当初看《消失的爱人》,她的熠熠光彩被更牛逼的剧本遮掩了,只能说是锦上添花;而这一次是她力挽狂澜了这个逻辑混乱,“三观崩坏”的剧情。
无数的特写镜头,怼脸炫演技,不管多扯多炸裂的剧情都能完美hold住,从眼神到举止,都无可挑剔的精准演绎。
目前的20年最佳女主角没有之一。
看了一些差评的评论说“不够爽”,说“恶人受得惩戒太少了”,说“导演抓错了爽点,应该多给女主一些教训”…我感觉很奇怪,于是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的三观……发现………我确实还挺变态的。
首先我严重同情弱势群体,严重到甚至有些滥情。
所以片头看到这样一个一辈子独立,坚强,成功的老太太无缘无故被marla盯上,又被迫送到“监护院”,断绝和外界的一切交流,被掠夺财产,余生一片荒芜时,我对marla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大多数观众同样等待着她报复的到来。
然而当剧情一步步推进,marla变成了浮萍一般的弱势群体,老太太背后有强大的黑帮靠山,他们可以随时闯入监护院,随时对marla和她的同僚进行攻击,这个时候我的阵营便开始动摇了,即使她做了无数伤天害理的事情,即使她是个自私的人渣,还是不可避免地希望她无恙。
就怀着这样矛盾的情绪,电影来到高潮,医生被杀,marla和她的漂亮女朋友人心惶惶,准备逃离时,却被黑帮抓住。
该怎么说呢,此前的剧情中规中矩,难说有多精彩,但是仍在掌控之下。
此后的剧情是彻底的放飞自我,各种雷点纷涌而至。
marla被小矮子绑在椅子上,用塑料袋勒住脑袋时,我好像也感到一阵窒息,代入感强到可怕。
此刻裴淳华的演技爆表,瞬间让我对女主的感情产生了巨大变化。
我个人非常崇拜目标明确,用尽一切手段达成自己目的的人,为此我可以接受一定道德感的丧失。
女主和小矮子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态度,毫不避讳自己对金钱的渴望,毫不遮掩自己巨大的野心。
就连小矮子也为之震颤了一瞬。
而我则彻底被她征服了。
也许换一个人,但凡换成裴淳华之外任意一个演员,也许都做不到她这样澎湃的魅力表达。
她可恨,虚伪,但是她无比坚定,冷酷而强大的灵魂成为了她最犀利的武器。
什么叫无脑爽?
marla死里偷生,从水中逃命,随后一系列并不理智但成功完成的复仇计划叫无脑爽,这一段不评价,其实编剧的处理很低级,但是怎么办,我喜欢。
一颗永远不迷失的内心,即使是丑恶的,在我的眼里也是动人的。
还没看就被剧透了结尾有巨大转折,我大致猜到了是女主阴沟翻船,在片子最后十分钟还有些抗拒这一刻的到来,也许结束在她成功的一刻变圆满了。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居然会是片头的那个“怂货”终结了marla传奇的一生,那一刻,我感觉她受到了应得的报应,死得其所。
换言之,也许只有这个人杀了她我才会觉得她是死得其所。
不得不让人惊叹于设计之巧妙。
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我不敬畏marla的一部分品质。
带着一点震撼,一点释然,一点感慨和无数惊喜,影片结束了。
这个题材选的太牛逼了,牛逼到即使它其实立不住,还是能让我投入其中。
我突然想到,如果要是找中国一些导演来拍这个题材,拍的不这么极端,添加更多的喜剧元素,也许它会大受欢迎,但是不复这样的震撼。
我喜欢这部电影就像现在所存在的样子。
I love《i care a lot》a lot.
It's nice that Rosamund Pike now has a Chinese name; she looks part Chinese and indeed has some Chinese blood. It's also especially appropriate that now China has a film market of 46.5 billion Yuan (7 billion USD) compared to that of U.S., which totaled just 4.4 billion USD(28 billion Yuan) this year.As proposed in the Mafia boss's speech at the film's end, there is no reason that unwilling but win-win bedfellows should be made because of money. In fact, it is literally the oldest line of business human beings has ever invented.Apart from the usual scapegoat of evilness in the form of "Russia Mafia" in a film by Jewish producers, not quite surprisingly, Chinese (at least part) and Latina actresses take on protagonist roles. Other than making a few new tweaks and mixes (mainly the roles that minorities and women can play) with what Hollywood's vast arsenal of cliches in film-making has to offer, the film does not bring adequate sensation, or food for thought, or even entertainment.It is sad that the film treats the social problem it taps into, which is the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in America, with disregard and neglect. Fighting among themselves through the length of the film, the protagonists in the end only come to cooperate to build a business empire out of exploiting older people. The film, in its ending narration, gave a long speech to its main actress to exhort the virtue of dishonesty and the ethics of mafia. One would wonder why this kind of film would ever appeal to the public in a country that boasts, or once boasted, the largest stable industrialized middle class in history. Admittedly, the film ends with the protagonist at the height of her success gunned down by a victim’s son to "avenge" for the "wrongs" the protagonist committed against the elderly. The scene's purpose as well as function is, however, suspect. It feels like a plaster affixed at the end so that the film would pass some kind of propriety check or to avoid a larger market failure.In fact, the film feels like a perverse manifesto against the generation of the baby-boomers who fulfilled their end of the social bargain, carried America through the cold war with their labor and their social ethics, and acted as the ballast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ough hidden in innuendos throughout, and made explict in the end by the protagonist's eulogizing speech, what the film calls for is nothing less than the cutting loose of an entire generation of honest working retirees , as well as their posterity's cold blooded looting of the resources and savings that generation has won by their life’s work. The film may well be foreshadowing the change America is going to go through. With decreasing resources at the disposal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tiring or retired generations may well see ever fewer social benefits or have to start to work again, if they could find jobs that employ them. They may even have to compete with their grandson's generation or that of their great-grandson for the same sort of minimum wage jobs. And the young is taught not to see the society as their parents or their great-parents once saw, with stable middle class jobs that would give them a decent salary, a decent position in society, and a decent life. Instead of decency, the film seems to inundate, they should embrace a strange strain of social Darwinism that is now called "Involution" in China, only with fewer holds barred. China still provides a set of social upward mobility rules that rewards honest hard working, but the American version seems to extol crookery and theft and robbery through legal loopholes as something the young should emulate as the sterling example. In a larger sense, I think the film may well reflect a certain ethos the American empire is veering to embrace. Two decad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we have seen wars for oil, a financial meltdown, a trade war with China, and the mismanagement of the Corona-virus, all of which happen either because of the short term interests of certain ruling elements or because of the disregarding of the common people. Social Darwinism may be something the ruling elements have long had as a credo among themselves, but letting loose its indoctrination among the populace will not only destroy the last vestiges of the American dream but also damage a beset democracy that relies on debt and war for survival for the last two decades.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无儿无女的老人,就是待宰的猪,我三十岁就想到了这一点,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会留给子孙一点够用的自己的存款资本,然后剩下的必须自己挥霍一空!
如果不孝顺,那算我教育失败(任何投资都不是百分百成功的,你得承认这点,但我狼爸虎妈的教育方法我不信能教育出不肖子孙,我跟你们讲生孩子是自己的累赘负担观念不同。
我认为生儿育女本质,就是一种投资!
播种开花结果,最终哺育父母,也就是我自己,哈哈哈这才是终极奥义,你们不婚不育实际上丧失了最大最好的人生退路,我用一辈子跟你赌)我会不留一分钱给他们,全部自己挥霍,人都是怕死的,网上小年轻还老推崇安乐死,实际上自杀都是最懦弱最无能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去做的,但凡有能活下去的方法,人,一定会想尽办法活下去,这就是人的本性!
自古以来,自杀的人都是少数,安乐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谁也不愿意放弃享受生命的最后一刻,除非痛苦大过活着!
你们这群小屁孩竟然说老了失能了就安乐死,想的太简单了逗比,真到那时候,只要痛苦不大于活下去的精力,没人会想死的嘿嘿。
我都想干女主这行了,真真稳赚不赔
观众对《我很在乎》的失望,大多来自对影片阵容的判断失误。
大众是冲着裴淳华去的,因为《消失的爱人》实在太深入人心。
裴淳华塑造的Amy,那一双勾魂摄魄又惊悚恐怖的眼睛,就问你敢不敢多看一眼。
《消失的爱人》剧照《我很在乎》的剧情基本等同于Amy重出江湖。
对热爱腹黑大女主剧情的观众来说,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
我们忘记了《消失的爱人》和《我很在乎》最大的区别是:《消失的爱人》是大卫芬奇作品,《我很在乎》不是。
《我很在乎》的编剧和导演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作者J Blakeson。
J Blakeson他自2005年出道,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叫Pitch Perfect,翻译过来可以叫《完美推销》,是个短片;2009年时,他又自编自导了一部短片作品叫The Appointment(翻译过来可以叫《预约》)。
他的第一部自编自导的长片作品叫《爱丽丝的失踪》,是个黑色电影。
豆瓣评分7.0,烂番茄的专家评分81,Metacritic评分65。
从这些权威平台的评分来看,应该不是雷片,但什么水花都没有,这才是最愁人的。
至少在中国,雷都可以有出路,但平庸就真的没救了。
《我很在乎》是J Blakeson第一部自编自导且自己当制片人的作品。
裴淳华是他手里唯一的一张王牌。
打过牌的都知道,一开始就出王牌的,要么是手肥到没小牌可打,要么就是虚张声势,其实家里一堆烂牌打出不去。
《我很在乎》的牌面就是后者。
它最大的问题出在故事趣味上——暴力的形式花样繁多,但动机和价值导向都有点跑偏,最终主流价值观挨不上,黑色喜剧又不到位,两头不讨好。
女主角Marla人设的低共鸣戏剧中的性别顾虑是存在的。
一个人物,选择让TA呈现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潜规则可循。
在Me Too浪潮、大女主设定的流行趋势之下,女性被认为是比男性更适合重整家庭秩序和伦理秩序的性别。
但是Marla既没有家庭,也没有伦理。
她在搞事业。
她要赚钱,要养小女朋友,要跟男人正面刚。
这就……有点不务正业了。
她搞的这项事业是什么?
文雅一点叫社会清道夫,通俗一点就是啃老狂魔。
她在养老的行业道路上走出了歪门邪道,将素不相识的老人的财产据为己有,美其名曰法定监护人。
她最常去的几个社会场所分别是医院、法院和养老院,豢养出犯罪一条龙,只手遮天。
Marla从事这个事业,在伦理层面上,几乎没有任何可追溯的动机。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文本里我们看不到她背叛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理由。
这就让她的共情性又薄了一层。
女性观众的普遍认同的女性角色有两种:要么是刀子嘴豆腐心,虽然辣手摧花,但往往心有柔软,愿意为老弱病小让步和牺牲;要么就是傻白甜加小幸运,主角光环一路照耀着她走向人生巅峰,最后打败邪恶,达成恋爱,修成正果。
Marla两者都不是。
她太悍,悍到与所有女性默认的伦理价值为敌。
这个叛逆所换来的洒脱,在性别上却是孤立无援的。
黑色喜剧跟女性诉求混搭失败这个片子的喜剧点大概都被黑帮小老大Roman承包了。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强烈表达“我知道不可能但只能硬演”的无奈情绪。
看完全片我也没有明白为什么这个人物要设定为一个侏儒。
这根本不是一部黑色喜剧片,这只是一部既有点黑色又有点喜剧的片子。
其中Marla负责黑色的部分:一个道貌岸然的女慈善家最后死在羔羊的枪下,功败垂成;Roman负责喜剧的部分:一个谜之自信的黑社会前成员被一个业余的反社会女性玩得差点命都没了。
同样我也不明白Marla这个人物被设定为女性的理由。
Marla所做的事情跟女性诉求毫不相关。
女性呼唤的平等待遇,无论是社会分工还是情感意识的被认同,在Marla这里统统不重要。
Marla像是一个披着女人皮的男人。
她的身上没有丝毫女性质地的东西,从内到外,全是阳性的。
Marla要的始终是钱,但钱的伦理符号是权力和责任。
它是非常典型的男性目标。
有了钱才能养得起家,才能爱得起人,才能做想做的事。
这是男人每天在YY的事情。
女性的价值排序中长年名列第一的是一个叫做安全感的东西。
安全感对女人来说有多重要,不言自明。
Marla需要安全感吗?
她根本没有脆弱的时候。
另外,女性做不了世界的霸主,最大软肋是情绪。
古往今来的叙事作品都在告诉我们:女性不是没有武力值,她们往往都是被自己的情绪打败的。
不能说观众期待,但观众默认的叙事原则中,包含着对女性情绪的体验诉求。
我们想看到女性在现象面前的精神纠结,感受细腻而丰富的意识形态流动。
我们希望知道女性在想什么,哪怕是自相矛盾的意识,也是有趣的。
我们想探知女性这种生物从皮囊到心灵之间密密缝缝的思绪的层次,那是比烟花还要绚烂的美景。
而Marla没有这些女性思维的层次。
她凌厉无比,直截了当。
从女性的角度来说,她其实是单薄的。
归根到底还是人设的问题。
大女主的黑色喜剧,不好做。
不是简单的元素的拼接就可以完成的。
情节漏洞多到可以下海捕鱼Marla跟Roman的过招跟儿戏没有两样。
观众用脚趾头都能想出一万种方法把Marla处理得渣都不剩,但Marla硬是凭主角光环一路顺风顺水,还获得了黑社会前正式成员的青睐。
一个被打得满地找牙的男人,最后跟暴揍他的女人说:我看好你,咱们联手吧。
这个逻辑,古今中外,没见过。
性别游戏从来就不是这么玩的。
况且,Marla的战斗值始终是个谜。
从Marla的结局来看,她死得不是一般的草率。
一颗子弹就能让她展现血染的风采,可见也不是什么金刚不坏之身。
所以杀她有何难?
Roman怎么就做不到呢?
说到Roman这个小老大,真的是无愧于全片的笑点担当。
他全程龟缩在SUV里不敢露面,演绎黑社会是如何维持神秘感的。
人手也少得可怜,接老妈的司机跟救老妈的打手,居然用同一个人。
至于他自己,目测也是手无缚鸡之力,所以在家练瑜伽是要表达什么?
(用力收住刻薄话)
作为一个混过黑社会的人,在那么等级森严的环境里待过,竟然允许下面的人居高临下地跟他对话,他还得抬着眼睛训斥比他高好几个身子的下属,这个秩序感,简直乱成一锅粥。
当然,最大的雷还是在于一票人一事无成,还干不过一个死了老妈的无名氏。
瞧人家结尾那一枪,多准多干脆。
Roman的妈Jennifer,跟她儿一样,全程除了被Marla玩得像陀螺一样转之外,只会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表情,然后该送养老院送养老院,该送精神病院送精神病院。
该吃的亏一样没少吃。
就是这么个谜之自信的老太太,前史被吹得天花乱坠,什么金融高手、身份成谜,但似乎并没有给Marla的狩猎造成任何麻烦。
都是虚张声势而已。
除此之外,长得一表人才,但是专业技能一般般的律师;人高马大但是一秒就被电晕的保镖;还有怒闯养老院救人结果全军覆没的小混混们,一个个出场都气场两米八,过了两招发现不过都是花拳绣腿的角色。
法庭上力量悬殊的对决蔓延到生活中,就是Marla一派全都开了挂一样的强,小女友被煤气毒死大半天了,还能复活。
就问你服不服。
讲故事,都涉及到欲望的表达。
以《我很在乎》为例:到底是要钻石,还是救老妈,本来是个可发展的欲望挑战。
钱财还是人情,二选一,天然的博弈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把霸道总裁Roman丢进这个局,看他百爪挠心,求而不得,很有滋味。
但故事偏偏把这个层次撤销了,把两个价值融为一个价值,变成“我都想要,我都不给”的简单局。
钻石和老妈作为重要的叙事符号,本应该分开呈现,结果被揉成了一团,变成了一个模糊的欲望对象,就是幼稚的“属于我的”。
这就跟幼儿园小朋友抢东西的思维逻辑差不多了,何谈人性困境?
其实蛮可惜。
最后是复仇叙事的问题。
一般来说,人物复仇有一个非常重要隐因,就是道德偏差。
因为道德偏差而自然夸大自己受的冤屈和对方造成的伤害,因此才能理直气壮地付诸暴力,一定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个道德偏差,一定是跟人情世故挂钩的。
偏偏《我很在乎》是一个没有烟火气的故事:Marla把老无所依的老人们的照片挂了满满一墙,像野蛮的猎人炫耀他射杀的动物头颅一样,原始而冷酷,反社会到变态;Roman抱着莫名其妙的孝心,笨拙地追杀一个旁门左道人士,一路上洋相出尽不说,一抹脸,是个更甚的贪婪小人。
自负而麻木,屈辱而不自知。
这两个人,谁都不会发生道德偏差,因为他们双双越过道德的边界太远了。
观众不是不喜欢看狗咬狗的戏码,但看戏的乐趣除了感官刺激,还有一个归属感需求。
演员在台前卖力表演,观众在台下是要论断是非的。
两个人的冲突如果不涉及道德判断,观众就无从站队。
《我很在乎》的冷清就在于道德意识的淡泊和迟钝。
剧中人物既没有道德,也不谈道德。
剧情发展也毫无禁忌,充分放飞道德底线。
这让复仇如何名正言顺,这让复仇如何大快人心。
当观众的志趣和同理心无处寄放,回馈的也自然只有不近人情的差评了。
The End
看了一个片段解析觉得好棒好精彩,都没敢看完就赶紧来看电影了。
主角全是我的菜而且我很喜欢这种悬疑反转类的,觉得一定是惊心动魄快马加鞭的就看了。
前面的确挺不错,女主的确快把我气死了,而且詹尼佛阿姨演技真是棒那“你必死”“你马上就死翘翘”“我不吊你”的神态太爽了,前半段真是绝,我喜笑颜开的看着。
直到………女主和黑帮的蜜汁对话,蜜汁塑料袋子捂脸,都看到脸了猜到黑帮大佬是谁了,还能正经八百的谈钱?
牛批啊这心理素质。
刚下水就活了轻松跳车自救,四肢健全手脚灵活可是掉了颗牙?
潇洒换衣服吃吃喝喝一点也不着急打个的回家正好赶上救老婆?
而且老婆也问题不大,出门时间刚好走了就爆炸。
回首就将了大佬一军,那么大的头目就靠个车牌号就被轻而易举找到了?
这其实是个守法公民啊。
而且这么厉害的角色又轻易的在地下车库被抓走了,轻易的被扒光扔路边,轻易的被安了监护人。
一老太太丢了都被追杀呢,这么大的角色被安排成这样竟然就没人找上门来???
然后俩人竟然蜜汁合作了???
牛牛牛,我真是语言匮乏,属实是有点脑洞,两人心平气和,而我满脑子莫名其妙,吊吊吊,女主就是女主。
之后就插播了一段TED励志纪录片,讲述女性的成长与事业发展的心路历程。
我无语。
纯励志片。
纯。
就莫名出戏,我到底在看什么?
可能导演就是想要这种效果吧。
很棒,我真的被带入了。
虽然我知道她在说些狗屁。
最离奇的是,结局反转了铁子们!!
好离奇啊!
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呢!
真是神反转!
莫名其妙!
各种神通的超神女主就这么随随便便被人一枪崩死了。
奥,就那么轻松的回头,然后轻易的被崩,距离和回头的角度都恰到好处,轻而易举的一枪毙命。
就特么离谱好吧。
那血泊里的大钻戒,我真是觉得我的时间就这么随着这毫无意义的血液毫无意义的流逝了。
我强行加深度想这说不定是大佬安排的,大佬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在时候到了,这个开枪的男人是大佬的局等等等等……我踏马的…我说服不了自己,就算这是个局特么的这到底在折腾什么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捧杀???
我吐了我不懂,也许是我太浅薄,真不懂导演的高深之处到底在哪里,我错了,是我不该看这么有深度的东西。
虽然剧情槽点多,但裴淳华真的太飒了。
早该一枪打死她了
1、片名很妙,不仅是看护人员的“care”,也是在乎老人财产的“care”。2、前半段仿佛看到了网上那些说要不婚不育还super rich的女孩晚年——被吃绝户盯上。后半段有些无聊,本以为就是个“只有黑帮才能解决披着合法外衣的违法犯罪”的黑吃黑掰头,我总盼着啥时候老人得以解救,没想到结局来了个两人联手吃遍天下绝户。3、杀人不补刀看得我百爪挠心,能不能直接往脑门开枪啊,这很难吗,为什么黑帮的杀手这么不专业。老大说“处理得自然点”的前提是要让人先死了再说啊。
本来是个爽片的路数,最后跑去讲大道理了,也就变得无聊了
叙事性不重,胜在主题。相信很多人看得很来气,但是社会很可能就是这样的,尤其当大部人沆瀣一气之后。一个口口声声代表“公利”的人,如何掠夺私人财产。一个技术人员,如何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剥夺他人的话语,挤压私人自由。这是管理层的缩影,也是“个人主义”的一个警醒故事。
在养老院的老人 有子女就是一种震慑!
给编剧寄刀片,搞不清楚要表达什么,贴完标签,临了还要踩一脚,真击靶贱。
电影很流畅,结尾倒是泄了气,要么就一黑到底嘛。
不如让于佩尔阿姨来演个被安排的酷奶奶然后反杀裴淳华。
反套路和平权的剧作里有一个如何把握平衡的问题,一不小心玩脱了,观众也就从剧情中剥离出来,无法与角色产生共情,只是旁观编剧:“编,继续编”。
最后笔锋一转,突然变成反资本主义,讲美国梦的了。这个片子的别扭在于,你很难对角色产生感情。比如我们倒过来讲,几个靠坑老人敛财的烂人,然后坑了某前黑帮大叔的妈妈,然后黑帮大叔暴力摧毁这个坑人组织,与老妈隐居在乡下,笑看夕阳,其实也是合理的。反过来的意思就是说,两边角色都是令人讨厌的,看着就很别扭。当然,几个角色的表演还是非常出色的。
俄罗斯黑帮处决两个已经被完全控制的女人结果一个都没弄死就把这片拉到了不及格。
编剧纯属脑子有坑的傻逼,表演再好也救不回来。破格给你一个富春山居图同款一星。
近年这种greedy capitalist story越来越多. 剧本的潜力是在的,黑吃黑的走向,最后黑+黑联手,被bottom 99%干掉,这个结局是挺妙的且真实。但片子总体执行度差了,没节奏也没起伏。PS, 裴淳华女士虽美,但是没完没了的特写真的看得发腻。
节奏很爽台词很爽和我想象中完全符合的淳华电影。
5.0你们叫两个大美女来,演对情侣,结果就给我们看这个?剧本也是一塌糊涂,但凡随便给他们加个fbi or cia背景我都看得舒服一点。5分全给开头那段话
裴姐还真适合演这种角色,看她怼男人是真的爽。就是剧情设定不合理啊,一个毒枭这么弱的吗?最后结局也有点扯。
三星半。
不屈不挠到连黑帮都折服的女人!!!太赞了,咱们就是要什么都不怕更别说男人的威胁了。用道德给电影评分的人们,先不说她最后的结局,一个黑吃黑电影都能站在手里不知道多少条人命的黑帮男那边,而无法忍受一个没杀过人的女坏蛋,双重标准叠满了各位。
整个故事的吸血设定很难让人把它当成一部单纯的爽片,看到最后还被喂了一口屎(当然换成男性犯罪我更不会觉得爽了,我只是讨厌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但Pike和Eiza这对就很养眼很带感,Eiza的卷毛太想ru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