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刚毅的彼得、感性的约翰还是那个总是兴冲冲的多马都演的相当不错。
尤其是两位反派,强横的彼拉多和攻于心计的该亚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但老实说,耶稣演的并不是很好,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主的荣美不是人能够重现的。
故事方面,影片基本忠实于福音书的记载,有些小的改动也算合情合理。
特别是对审判耶稣时为什么群众都要求处死他以及呼召马太的细节,影片都给出了很独到的见解。
撇去影片制作效果,我想说一说一个非基督徒的感受。
影片集结了耶稣生平事迹,大多是在观影之前已经从文字和言传中获得的,谁无罪谁就能砸那妓女、最后的晚餐、十字架的耶稣……在此之前,因他人的兴趣,间断的去过教堂四五回,感受过圣歌和虔诚的信徒。
虽然我还不信,但却过了好多好多个圣诞节。
耶稣对每一个人的影响,点滴许许,难以言语。
差一点,我就有了那种冲动。
可惜前半部分影片节奏较不紧凑,极难跟随导演要传教布道的节奏。
之于后半段,一切桥段演绎满满,令人感慨万千。
作为一个非信徒,我感受到了他的苦难与宽怀。
作为这样一个片子,想必会有诸多争议。
争议部分自然是事圣经所载的出入,或许是口舌,也许是标榜。
不有信仰观之心存怜悯,不曾相识已然得之赦免。
主啊,原谅这些人吧!
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那一天犹太人亲手把他们的王,他们苦苦等候的弥赛亚钉在十字架上,我们新约圣徒们虽然得救,但还是一次次犯罪,一次次把我们的王钉在十字架上。
但他仍然不离不弃,但他仍然爱我们!
感谢主!
愿我们都能不负主望,奔走天路!
上图:意大利巴洛克画派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年)创作的油画《圣多马的多疑 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描绘复活的基督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
不要疑惑,总要信!
」
这是电影里的主和多马,也非常美
主的钉痕手除夕当天也就是假期第一天在主内朱叔家看了将近两个小时,今天初六也是假期最后一天,把剩下的给看完了,电影前一大段都中规中矩,最后半小时确十分令我感动,结尾的歌也实在好听!
(但是我搜不到)
作为一名基督徒,对于圣经体裁的影视作品,必定是怀着谦卑虔敬的心去观摩欣赏。
而对于非基督徒来说,无论您是佛教、伊斯兰教、道教、无神论者等等,既然有幸接触到上帝,那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接近上帝一次,哪怕一厘米,您说呢···宗教体裁的影视作品,往往不用普通的标准来衡量,而是要用心——一颗虔诚的心 去品味!
说起这部《上帝之子》,不得不说数年前的《耶稣受难记》,两者皆是表现耶稣生平的电影。
只不过一部着重点是“受难”,而一部则偏重于“传道事迹”。
不同的切入点,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一部以血淋淋的受难场面震撼视听,而一部是以恰似温柔的叙事洗涤心灵。
曾经,在我所在的会堂,我播放过那部《耶稣受难记》,弟兄姐妹们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更加坚固起 灵体的根基。
以往的传输基本是口头的说教,而电影则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 上帝的爱。
我们也明明地感受到那句“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
”(约 3:16) 是一种怎样的爱,“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
”(约 11:50) 是一项多么宏伟的工程计划!
如今,这部《上帝之子》,我也一定会播放给会堂的灵胞观摩。
不是为了大家能有多么感动,而是愿意大家 在这悖谬的世代 能更加坚固自己,哪怕一丝一毫 ... ...PS:很感谢这些导演、演员们奉献出如此棒的作品。
若是在大陆,真是想都不敢想,领导阶级不逼迫就算不错了。
这次 氵昷.州的一系列事件 已经摆明 对宗教的态度。
有一个说法说得不错:他们做事 总是先试点一两个地区,若是效果良好,则会大范围推广。
(祈求不要酱紫)对于同灵,我想说:这个世代,我们懂得。
经书 明明白白 写在那里对于非信,我想说:请勿逼迫,就是帮助。
既然帮助,便是朋友。
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太 5:45)他为我们真的做了很多很多 ... ...最后再轻轻地说一句:上帝在中国!
您信么?
愿上帝的爱与你我同在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充满你我
作为耶稣一生的简单介绍在视觉感受方面能把以前对耶稣的一些片段了解的片段串联起来,比如耶稣的诞生,对淫荡女子的宽恕,最后的晚餐,对自己喜爱的门徒Peter的怀疑,识破背叛者犹大,钉上十字架的淡然……作为对耶稣一生的科普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最让我触动的还是信仰的问题。
在以往我的认知范围内,我认为宗教是迫害科学的,因为宗教在跟科学抢夺解释世界的权利。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伊拉克的著名城市巴格达曾是世界的知识中心,我们现在仰望星空,超过三分之二的星座都是以阿拉伯文命名的: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人发明,后来由阿拉伯人介绍进入欧洲,所以长此以往,巴格达成为了知识文化的中心,长达五百年之久,巴格达优秀的知识份子集中向外散发知识,让知识得到普及。
但是在这繁华逝去之后,有一位宗教狂热份子站出来说:“数学,是魔鬼的哲学”,然后他得到了执政者的认同,从此巴格达再无知识,知识份子被流放,禁止发言,禁止做研究,直到今日,我们所看到巴格达已经被战火蹂躏,暗无天日。
科技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受到无数的阻拦,所以我认为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科学的既得利益者,我们这个时代,科学的发展不易,而我则是科技无罪论的支持者。
而对于宗教,曾被我认为是伪科学的一种愚民政策,统治者的一种手段。
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我接触到李安的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主要将讲的是Pi是一个出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举家迁往美国,在海上经历了类似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有幸的是他在他的救生筏上与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Richard·Paker”。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Pi只好与老虎一同生活下去。
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另外一个故事,在影片的最后,Pi接受采访,当他说到他在海上的奇幻漂流之后,两个采访者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希望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于是Pi向他们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
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
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
采访者最终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
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
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
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为什么这样回答呢?
这是一个兽性和神性的对峙,对信仰的拷问。
真实的故事其实是第二个故事,甚至可以将人物一一对应,但是我们人为的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因为是动物,而不是人,人在我们眼中是神圣的,而不会为了食物自相残杀。
但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人的兽性会被激发,Pi全家都是素食主义者,但在小岛上,为了生存,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素食主义还是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就会放下束缚,抛弃信仰。
Pi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跪地长啸,质问上帝“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
”,那时我认为要做到绝对的理性,信仰经不住命运的折磨。
但是这种怀疑当我看到上帝之子的时候就明白了,耶稣死后他对他的门徒Thoms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信我。
那没有看见我的人就会相信我真的存在了”。
换而言之,信仰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被人相信,而随着相信的人多了,就会随之产生宗教。
所以无论耶稣传记的真伪,最终他的门徒终此一生都在传播他的思想,将福音传到世界。
这是信仰的普及性。
再谈到信仰为什么会产生呢?
耶稣说自己是上帝之子,自然有人信他,他能宽恕人的罪恶,使人起死回生,能给饥饿的人雪中送炭,能为迷途之人导航,但统治者不信,认为他是假先知,宗教的维护者不信,认为他亵渎上帝。
我起初认为耶稣一直在向世人说明他是上帝之子很是愚蠢,用不断展现自己超能力的方式来获得伴随者,但对于未知的事件,保有怀疑的态度是人的本能,耶稣起初的跟随者是因为看到他的超能力,比如Peter,耶稣在他经济困难,无鱼可捕的时候赐予他满筐鱼,还有很多伴随者皆是如此,所以他们怀疑,Peter在暴风雨来临之时不肯跨域河水奔赴耶稣,犹大背叛耶稣,Thoms怀疑起死回生的耶稣…… 但是在耶稣贴身的12个门徒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拥护者,宗教议会、最高法庭犹豫对耶稣的审判犹豫不决,凯撒对处死耶稣胆战心惊,耶稣背上十字架有群众自愿为他搬运、为他拂拭伤痕,他们不是因为受到耶稣帮助,也不是因为听到耶稣的奇闻轶事,而是因为耶稣的言行,他的教会,他的谦卑。
他说:“反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宣扬思想从来不是采用武力手段,他说“归凯撒的给凯撒,归上帝的给上帝”,宣扬政教分离,反对成为以色列的王,他不是用思想来控制人们,而是告诉人们你们都是有罪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后,说到“父亲,原谅他们吧,原谅他们不知自己所做的事”。
耶稣终此一生都在告诉我们“I am the way,the truth,and the life”,看到这里我觉得不能把耶稣当作一个人,他更像是一个符号,真理的标志,渴望人们追随,那些超能力则是接受真理的馈赠。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信神、信命总是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我们总是谈到“命该如此”“上帝你为何不帮帮我”,而当情况没有好转之后,我们本能地怀疑它的存在,但是引导我们的其实是什么呢?
我们的内心,心中的神性,引导人类无形的神。
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
在关键时刻让我们拜托困境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是人内心遵从的道德,所以我们被称之为“人”。
人不信了神了吗?
你抛弃了我了吗?
Pi跑到教堂里问神父,神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
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爱我们。
电影的结局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神的儿子带领拯救了人,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一步步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
基于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的改编电影,大熊都看过了。
Mel Gibson的也看过了。
猜到这次就不会有神马新鲜玩意……果然啊果然。
片子开头,是约翰在山洞里,对逻各斯的意义问题进行沉思。
呵呵,深山中沉思的约翰,差点让我以为编剧参考了the secret book of John (Apocryphon of John)……但其实伦家是默默滴在心里打《约翰福音》的草稿啦。
然后,简述人类历史+以色列民族史。
一带而过。
然后正题从Pilate上任开始。
Pliate确实够凶,史书为证,但是罗马当局和犹太居民之间的关系有这么紧张么?
暴乱一触即发的赶脚。
Pliate挪用圣殿款项去修水渠(可以有),然后祭司们和他还关系不错?
这个编得有点夸张了。
罗马军队之无处不在和无恶不作也有点夸张了。
就算是戏剧化表达吧,不然“上帝的归上帝,皇帝的归皇帝”一幕怎么能这么tense。
可是,亲,你的denarius看上去竟然是镀了金的啊……限量珍藏版?
以及,耶稣把denarius扔给罗马士兵是怎么回事?
还不如扔给马太呢,士兵是维持治安的,又不是收税的。
城管和税务不应该分不清吧。
还有,编剧独出心裁地给巴拉巴不少戏份,巴拉巴同志还和耶稣多次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俨然民族解放阵线主席。
但是既然这样,罗马当局和犹太祭司为毛要释放他啊,这个人威胁不是比耶稣还大么。
不明白。
越到后面,越乏善可陈。
以前都拍过N遍了的东西,真的木有什么深刻洞见或是符合历史情况的插曲。
只不过是有选择性地从四福音中挑情节和称谓而已,比如是叫加利利海还是湖,发现空坟墓的是几个女生,冲去看的是一个还是两个门徒。
唯一有创造性的发挥是古利奈人西门……他为毛是个黑人……难道编剧的圣经上写的是古实人西门……不过,到了最后,多马童鞋没有摸耶稣,见而信。
替Glenn Most感谢编剧。
演多马的演员像是从卡拉瓦乔画上走下来的,呵呵。
最后的最后,耶稣亲自来把《启示录》口述给约翰。
大熊又有点“是在逗我么”的赶脚。
东部教会直到很晚才接受《启示录》,而且都不觉得是使徒约翰写的。
现在基本没人会认为是出自使徒约翰之手。
连“羊”这种关键词都和《约翰福音》不一样。
这也就算了。
即使在这个时刻anachronistically说圣经是默示的,可以啊,可是喂……没听说圣子口述啊,这应当是圣灵的工作吧。
(当然,可能大熊的态度不端正。
这个片子要是放在主日学看,保险下面哭倒一群,连最后口述《启示录》的镜头都会让人泪奔,然后大家和约翰一起曰:阿门,主啊,我愿你来。
大熊也可以很虔敬,但是对着这个片真心虔敬不起来……扮演耶稣的这个葡萄牙模特一直面带微笑向人群致意,很难让人不想起领导微服视察……)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演职员表里那一排一排的穆斯林名字是怎么回事?
阿拉伯群众演员和剧务好找又便宜?
他们知道他们参与的是什么影片的制作么?
《先知尔撒传》?
随便就先吐这些槽吧。
其实耶路撒冷真的是圣地,最早犹太教起源于此,后来在犹太教义摩西十诫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基督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也是起源于此,后来罗马势力衰退,被伊斯兰人占领了几乎中东势力,在欧洲,基督教开始盛行,但是被教皇和部分教士滥用,导致王权和教权相争,基督教最后逐渐净化自己,形成新教和旧教,为此在法国和英国死了很多人。
宗教的信仰力量是无穷的,他激发了人的潜能,在绝望和恐慌,得意和失意时时刻不要忘记自己。
不管是犹太教,佛教,道教,伊斯兰,基督还有印度教,儒教哲学,都是教人向往积极一面,摒弃恶的一面。
因此有了积极意义才能长远传播。
什么时候都不要迷失自己,提高自己的修炼,达到至臻的境界吧!
家人用心推荐的一部电影,开始把他当任务看,因为对基督的不了解前半段基本是教科书一看就睡,一部电影花了四天才看完。
有很多不解我都不明白。
特别是前面的他和那些追随者故事,为什么要捕鱼的和他走,捕鱼的跟随他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对他那么崇拜,为什么后面吃饼和红酒是他的身体和血液大家还要去吃喝?
当然这部剧拍的真的很好,特别是后半段,节奏紧凑,深入人心。
治他罪的人说他亵渎神灵,其实是害怕,害怕有真的神灵来颠覆自己在此时的地位,是畏惧自己真实的内心。
还有那些面带兴奋撕去他衣服钉上十字架的士兵,他们的无知无畏,没有思考,用别人的痛苦来给自己带来快感人,真的很可怕。
耶稣带来了世纪的觉醒,但更多的是人们面对美好的回避,我们向往美好生活,但在最关键的时候我们畏惧了,我们更愿意听从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我们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这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所以在不知觉中我们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所以我们才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强大自己,只有心智成熟才会无所畏惧!
如果没有看过《圣经故事》或许会有五分,虽然记性不好,然而这个影片基本上是帮助我回顾了一下圣经故事那一大段,似乎就是圣经故事的剪辑,这次重点落在了耶稣基督身上,虽然影片非常不错,由于看过圣经故事在前,这样的电影又没有什么亮点,如果不是信仰基督教,这也就三分了,然而作为基督徒来说从这一部电影里面还是能感受到基督受死的震撼的,其中圣经的教导和事件的结合也非常得体。
所以还是有四分的,不想写长的影评,结果短评字数写不下了,只好复制到这里来。
死寂的湖里,彼得网出一船的鱼,贫瘠的村中,瘫者迈出新的一步。
因为耶稣,带着永恒的微笑,把神迹带给穷人;面对将被处死的妓女,耶稣请从没有罪过的人去砸死她,却无人能抛出手中的石块,看到受到唾弃的犹太收税人,耶稣发现了他内心中的痛苦和谦卑,将他带到自己的身边,因为耶稣,带着永恒的慈悲,把宽恕给予罪人。
当被幸福抛弃的穷人和被公正抛弃的罪人发现有一个年青人给他们宽慰,给他们希望,而他又是如此的宽厚和谦逊,并不为拥有的神迹而霸道和专横,如此的耶稣,怎能不被爱戴。
然而人们只知道国王的存在,以为耶稣必然是来代替旧王的,殊不知他们的每一次欢呼,都是在将他推入死地。
信仰的产生,一定会伴随着牺牲,因为新世界的崛起,意味着旧王国的崩塌。
无人会将手中的利益,拱手献给异端,也没有统治者愿将权利,与草民分享。
于是旧的宗教和世俗的力量联合起来,决心将这新的信仰抹去。
当统治者发现耶稣宁愿牺牲肉体,也不会去用暴力反抗,他们心中窃喜;当民众们知道这神之子不会做他们的新王,他的武器只有宽恕和博爱,他们无比失望。
于是,神的儿子被世俗的法庭判处死刑,骷髅地的十字架是他在尘世的结局。
但是人们终究是爱他的,他们分立道路两旁为他送行。
耶稣浑身布满伤痕和血迹,头戴侮辱的草冠,身背沉重的十字架,拖拽着把自己送往刑地。
罗马士兵的皮鞭增加着身上的痕迹,蜿蜒漫长的小路一次次绊倒他的步履。
母亲和信徒们绝望地哭泣,在蛮横和暴力之下,似乎上帝也无能为力。
曾经的信仰爬向十字架,温顺地等待被牢牢地钉死。
即使在士兵们毫无怜悯地嘲笑时,仍然在向上天祷告:天父,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三颗长钉钉住了一个永恒的形象,一个受难与牺牲的偶像。
《上帝之子》是一部充满宽恕,理解和爱的影片。
有些宗教类电影因为会展现出一些受争议的观点而被抵制,甚至会受到某些宗教狂热分子的恐怖威胁。
但此片聪明地避开了这个禁区,它紧扣《圣经》中的内容,宣扬博爱和救世的情怀,赞美为信仰而牺牲的美德。
看这部片子时不会去考虑过多的宗教因素,只会不断地为了耶稣的受难而感动。
看到去刑场这段时,不经意地联想到我们的革命先烈。
他们同样是怀着信仰赴死,为了给我们后代留下一个虚幻的天国。
基督教成为统治阶层之后,耶稣的精神已当然无存;新中国成立以来,先烈的后人们成了新的贪官奸商。
由此可见,世俗欲望的力量,足以同化一切信仰。
不同的是,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宗教信仰现在已经可以相互作用了,科学让人类向前,信仰使人心向善。
西方的教徒们仍然相信上帝,而我们呢,是否还信仰主义?
可能只有信基督教的人才看得有感觉吧
神迹将宗教神话
美剧剪辑版?这操作牛🐮
原来是电视剧《圣经故事》的后五集的合集
拿电视剧剪吧剪吧就上荧幕了。。。
从圣经故事美剧中剪辑出来并调色的电影
圣经故事的耶稣简略版本。
宗教片对我来说,毫无感触。
阿门
宗教
就是解读圣经嘛
上半部劇情支離破碎,以電影的角度來看絕不合格。後部受難拍得較緊張及有張力,挽回些許分數。或許是電視劇集剪輯而成的問題吧。
@2014-08-13 23:22:46
感动
看到耶稣的脸就想揍
流水账了有点儿,感受不到人物鸿光,
「It's much harder for a rich person to enter the Kingdom of God than it is for 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He who lives by the sword dies by the sword.」 「Forgive them.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耶稣的话,很多我以前都不明白。但是慢慢地品味才能发现,只有真正的神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感谢神打开了我的心和眼~
男主太帅了吧。不过这类的片子也真的挺难拍的
实在看不下去,不谈信不信,我以为会是引领人向善和互相帮助,结果拍成了神棍片,跟随者们不过是为了利益,这种宣传片有何意义?基督教人内部宣传?不信的还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