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和诗人各作为房间里的指针以桌上的烟酒食物为圆心顺流逆流,两个指针在碰撞前夕以房间的互斥宣告它们不会纠缠的命运,常常微醺便不会轻易陷落,决心戒掉反而坠入更深,把门关起来就好,可总是忍不住接纳来客,房间又总是透着明暗和风,还有阳台,阳光忍不住洒进来,月亮也藏不住它的丰润,不过,猫咪知道凭着本能往下跳,可人还是指望靠猫咪取得意义,加一个0买回来又怎样?
人总是不承认自己的本能,住在自己的房间里,身份总是主人的话,怎能跳的下去呢?
客人又好到哪里去?
找主人获得意义吗?
明明是连狗男人也把握不住,诚实与通透更给人以不幸,女儿和养女这样不求意义的来访者才能在房间里淡然处之,交替地弹着拙劣的琴,接受父亲那已经断掉琴劲的琴,不管怎么喝都知道适可而止,知道在什么时候断掉和父亲的联系,才会明白月圆的没有意义,理所当然的进行着没有意义的石头剪刀布,因为这都比追求意义快活多了,麻醉没有意义的自己就是清醒,但非得用清醒的姿态面对无意义的自已才是麻木,麻木的清醒才是痛苦,当然可以拒绝肥皂沐浴露,即使家里有一面镜子,再也不必看它不是吗,背对着坐就好了,猫也在镜子里不是吗,猫也会消失的,但不要拒绝烟酒,因为家里一定有阳台,看得到的世界,无意义世界,我们都跳不下去的世界…能做的只是坐在那里,继续麻木。
三星半吧。
袒露自我,摘下那些包裹着你的面纱。
只有这样,你才能诚实,只有怎样,人的真正品质才能显现出来,即使时间流逝,你变老了,你能够自然流露出岁月赋予你的品质。
生命如此短暂,太短暂了,所以你们不用担心,太短暂了,你们很快就死了,不用担心,很快就结束了。
所以,只要想一想,你要用什么来填满这段时间。
拥抱世俗的智慧,代价是放弃更清晰的视野。
真理是不存在的,意义是因为懦弱因为缺乏勇气,所以要先找意义,在生活里是看不到生活的,只管去做就行了。
片子里的两组的对话很精彩。
虽然这个片子是看过这些里,个人觉得最普通的一部。
但是还是喜欢这些对话。
金敏喜和洪尚秀应该精神很契合,金敏喜很年轻时就被评价,聪明,善良,脆弱,四次元。
可能在洪这里,她暂时找到了精神归宿,洪像精神导师一样。
如诗人说的,我的女儿非常漂亮,她不嫉妒任何人。
她很了不起。
无论如何,那是她想要的生活。
如《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女伴说的,你命真好的。
金敏喜的眼睛有时坚毅,有时纯真,有时又像闪烁着随时会碎掉的灵魂。
洪尚秀在展示她的品质。
如这些台词里所说,她命的确很好,漂亮,我喜欢的人都爱我(对比,雪莉被问,长这么漂亮是什么感受?
雪莉答道,都一样,有人爱我,有人不爱我)。
我不嫉妒任何人。
即使变老了,也能够自然流露岁月赋予的品质。
这样的人生真妙。
《生活的发现》可能是我看过洪常秀的电影中极其沉重的一部,落魄演员金俊淳在两段复写的情境中似乎对生活发现了什么,一场很超现实的大雨袭来,兜兜转转走向无解的境地,洪常秀以这种残忍的手段也让观众完成了对生活的发现。
这是洪常秀中前期非常倚赖而又娴熟的创作思路,构造一个聊天的场景,在东扯西扯的对话中找到了一个情绪堆积的瞬间,“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伴随而来的通常是爱或者生活诸如此类的宏大问题,困境出现了。
为什么会觉得难受,因为洪常秀关闭了情绪排解的出口,来自生活的威胁始终悬在人物上空,当然也被我们所清晰看见。
在《我们的一天》中,也有这样的场景出现。
诗人手握无酒精饮料,跟年轻人谈到了他的女儿,聊天逐渐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诗人抬手扶额,两位年轻人露出了尴尬表情,而后诗人要男学生问出他想问的“宏大问题”,按照以往的方法,情绪已堆叠到那个点了,正在等待给出最后一击。
继续看,女学生打开她的摄影机,走到我们的对侧,蹲下-坐下,阳光打在她微笑的脸庞上,这时整个场景被重塑了,或者说是翻转了,即使在这一幕的收尾诗人说出了“生命短暂…”那一论断,我们会得到一丝迟暮或者难以排解的心绪吗?
在女学生拍摄的画面中,没有了前面“女儿”尴尬的话题,只有一段老诗人对年轻人的教诲(这个拍摄距离感觉只能拍到诗人上半身,还是大仰角,有点幽默),这才是我们所看到的,也是洪常秀如今轻松心态的展示。
蹲下,这是一个很微小的动作,在相对静态的发展路径中(摄影机对准了镜子,一个美妙的镜头;镜头往后拉,阳台、绿色、阳光;开阔的阳台,同样有一缕阳光;累瘫倒在地上的女人)出现,介于摄影机主体与观众之间,代表了观察的转变—情绪定调。
在观察金敏喜逗猫猫时,我们还对她的身份不得而知,带来的是于日常生活中的沉浸感。
结构也是值得注意的,也是他电影中最为津津乐道的一部分。
在他的近几部电影中,强烈的结构外在干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叙事技巧(引见)、顺其自然的场景更迭(在你面前,小说家的电影、在水中)、空间探索(塔楼上),他对故事的掌控只是通过积累来形成,在某一电影内没有明显风格断裂(内部形成风格差异的有剧场前、这时对,那时错等等)。
《我们的一天》伴随着总结式的字幕卡进入场景,又在一个较为突出的节点戛然而止,进入了仿佛平行时空般强对偶的另一场景中。
这是他的融合,拿回了前期的强烈结构外在干涉的设计做框架,但仍保留了近几年他电影中的倾向—字幕卡所说的与我们感受到的并不一致,中心思想式的概括不能在影像中轻易摘出。
即便洪常秀在两个平行故事线中加入了很多“巧合”(有的简直一模一样),但这两条线始终是独立的,没有偶遇,没有时间错乱(自由之丘),没有梦境,没有任何实质联系。
两个平行故事构成了“观看”的游戏,越过情景内部的文本,只需要一勺辣酱,两个平行故事产生了共振。
共振还存在于洪常秀纵向作品序列当中:《在水中》的演员也是以演员身份出现,诗人与他的对话不就是《在水中》所告诉我们的吗;当金敏喜拿起吉他,如同《在你面前》的李慧英边说“只会一点”边弹奏出音符,不同的是洪常秀没让金敏喜的弹奏持续多长时间就打断进入下一幕,因为我们都知道李慧英与权海骁在吉他声中想着什么。
生活的发现,如果非要说出我们发现了何物,那一定是“当我们沉浸在生活中时,我们无法察觉生活是什么”。
洪常秀通过抹平生活当中存在的人为造成的间隔,比方说对过去与未来的执迷,给予我们具体地感知到生活。
“寻找意义是一种懦弱”几乎成为了此电影的标语,洪常秀剥去了面纱,让我们面对所有事物的“现在”,从这一刻起叙事不存在了,剪刀石头布这种简单而又即兴的游戏成为了中心,完美捕捉着人沉浸在即兴游戏(生活)中的愉悦,与《夜与日》中两个男人在咖啡厅即兴出现的掰手腕角力完全不同,洪常秀或许真的放下了对因果的执迷,真正从容的进入到生活当中去。
黄昏时分,在天台抽烟喝酒吃着炸鸡,对于人生这一宏大命题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更是诗人的身体状况所不允许的,但洪常秀已经不关心这些,他回旋至生活的一侧,在给予观众一个无需思考的画面后,伴随两声鸟鸣,我们都完成了对生活的发现。
如标题所言头一次看洪尚秀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意识流的,简介说是韩国第一作家导演先前也没有了解过作家电影这个门类,但是总的看下来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这种说教类的电影。
简单来讲,导演把他的价值观观念通过两组对话,两则平行进行的小故事讲述给了我们,"真实"是很重要的概念,在他的观念当中,真实貌似是能够发现 面对真实的自己,单单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我们就要能够做到抛开身外的事物,把外层剥开找到内心的自己。
看过《心灵捕手》之后电影中那个问题"你想要的是什么"与洪在电影中表达的真实观或许有些类似?
如果能找到真实的自我或许就能回答这个问题,电影中女主相元的专注度 对自我的探索 能够和花对话 wuli和她更亲近,或许是因为相元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她更懂得所谓的"对身边的小事心存感激"对事物 自然 表现得包容,她或许更有"容纳"这一能力,这让她更加纯粹。
原来纯粹是那么难得的事情,想要变得纯粹,绝不是想出来的。
另外一则故事中诗人同男演员讲了很多,"生活 真理 爱 烟 酒 炸鸡"这些事物。
这一段当中导演的说教内容大概是:生活是没有具体所指的,问题如"生活是什么?
"是绝无答案的。
年轻的演员想要直接获得答案,被诗人说成是一种懦弱 胆小鬼,面对未知的生活 恐惧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就想知道答案,当然是胆小鬼。
(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一定是这样的胆小鬼)"书中的真理并不存在"生活没有标准答案,"真理"不过是谎言,拥抱着"普世的智慧"的智者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胆小鬼,不敢面对未知,不敢寻找真实的自我。
如相元一般不断寻找真实,大概是导演所认同的勇敢。
最后诗人说:"人的一生实在太短,我们要做的只是想想在这段时间里要做什么。
"可是即使这一生再短,我们找不到要做的事情还是会觉得漫长吧。
ps:关于上面迷迷糊糊写的"感言"不过是对于导演那些说教台词的咬文嚼字罢了。
对于生活中的未知迟迟无法找到定论,在迷宫里兜圈子无头苍蝇一般想找个出口,倒也不尽然如此,起码苍蝇会到处颠三倒四的撞,我则是窝在屋里对天叹气。
虽然知道导演会把一切主观思考放进电影,电影跟生活中所发生的是两码事,但还是会把这些说教奉为圭臬,是想要抓住这个若有似无的风筝。
我们的一天 (2023)7.12023 / 韩国 / 剧情 / 洪常秀 / 奇周峯 金敏喜
“先生,既然您经历了这么多,请告诉我,生活是什么,活着又是什么。
”“你这么问是想得到一个正确答案吗,有那么多正确答案,每本书里都有一个,你自己也知道几个不是吗,但它们都错了,所以我们才这么笨拙、不成熟、不完整。
但是,当我们沉浸在生活中时,我们无法察觉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什么…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因为我们生活在其中。
”“那爱是什么呢,我们真的需要爱吗?
”“如果你现在真的在爱的话,我可以肯定地说,你绝不会问我,什么是爱。
”“那真理呢,什么是真理?
”“你一直在问同样的问题,我们没有能力找到真理,如果我们找不到它,那就意味着,它实际上并不存在。
”“那么,这一切都是什么呢,难道一切都只是存在着,而没有意义吗”“难道不能只是存在着吗,我们应该做的,是对小事心存感激,尽我们所能,欣赏我们面前的事物。
不要去寻找意义,那是一种懦弱。
直接跳进水里就好了,不要像一个胆小鬼一样,在跳进去之前就想知道一切。
”“诗人的起点是什么,是不是有什么带您走向了诗歌?
”“起点,我也不知道,我可以给你各种回答,但事实是我也不知道。
我们是出于需要才编造了这些原因,生活在继续着,似乎与这些原因没有任何联系。
”“你对什么感兴趣?
”“我每一天,努力思考,我想过一种真实的生活。
”“有一位诗人曾说过,诗是年轻的时候写的,而不是老了之后写的,您对此怎么看?
”“只有那些遵从世俗智慧的人会信这个,他们拥抱世俗智慧,代价是放弃清晰的视野,他们抛弃了它,然后走来走去,大声说“无所不知”。
保持清晰的视野可能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你必须对此奉献自己的生命,才有可能保持它。
生命是如此短暂,不用担心,很快就会死了,很快就会结束了,所以只要想一想,你要用什么来填满这段时间。
”“正秀在猫猫wuli走丢之后,想着‘那些一定不能丢失的东西’”“当诗人洪宇珠回答年轻演员的问题时,他想抽烟喝酒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
看见有人说这是洪导的第30号作品,这个数字和我记录的一致。
那,就当它是真的。
还看见有人说洪导的电影越来越“无聊”了。
这,当然不是真的。
熟悉老洪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咖啡馆、酒桌前、小空间……各种聊——谁说尬聊不是聊?
《我们的一天》,实际上是由各自“独立”的两拨人的一天构成:退了圈的女演员(金敏喜饰)回国后,在寄居的好姐妹家接待想入行前来请教的表妹;和开始走红的老诗人在配合“自认”的继女完成毕业作品时,接待前来拜访的文艺男青年。
两边的对话都同样细碎且绵长。
倘若观影时手机就在面前,而你没有拿起它,那你一定是洪导的铁粉——整部电影让人“出神”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在那本以著名画家为原型的传记小说《花鸟之梦》里,作者告诉我们:好的画作,“在画面中,给观画人留出了位置”。
电影也是如此,好的作品,会让观影者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产生碰撞和心灵的激荡。
洪导的电影就是这样,他煮一锅清汤,最主要的调味料——鸡精也好、蚝油也罢,甚至像影片中辣的令人张口结舌的辣酱——都交由观众依其自身的趣味和阅历来添加。
说起这种技巧的运用,阿巴斯更是炉火纯青。
除了这二组六人以外,片中还有一只名叫wuli的小猫,有网友告诉“我们”,意思就是“我们”。
我在想,假如“我们”的一天,都过得和wuli一样: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有吃就吃,吃饱就睡;趁家人不备出门溜达约个会……——那该多好呀。
(一)洪常秀亲自掌机后的洪式电影,镜头运动也稳得一逼。
看不出业余感来。
老师傅果然干啥都是专业的样子(《我们的一天》开头第一镜,宋宣美由工作台走向鞋架旁换鞋又回到工作台——金敏喜此时已入画坐到对面——的动作,镜头的完美跟拍动线,让我产生如许感慨)。
当然粗糙影像品质那是由低成本及低端拍摄工具决定的。
当洪的电影表达越来越借助低端拍摄工具来完成,确实,一位造价不菲的专职摄影师,就显得多余了。
(二)再一次地,我们看到金敏喜与宋宣美这对好闺蜜的戏,这一次,还合住在一起。
(三)洪总是把电影拍得跟VLOG似的。
好像是个人都可模仿他。
但难以被模仿的是立意。
是他组合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画面、令其最终呈现为一个熠熠生辉乃至富有魔幻色彩的整体的能力。
是他日常画面背后的高概念创造能力。
是那些通过巧妙结构如棱镜般折射出日常生活背后隐蔽真相的能力。
他是大法师,无惧内容上的“平淡”和技术上的“简陋”。
他恰恰要在空气里,提炼出黄金。
(四)一个作家型电影导演根本上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一个善于整理复杂问题的思考者。
缺了这些,电影所谓精彩的故事和高级的审美,都如塑料花般是没生命的东西。
(五)这部电影分段呈现内容。
段前有字幕卡。
第一段字幕卡写着:相元依靠前辈正秀回到首尔开启新的生活,但她觉得,她唯一能依靠的人是她自己。
前7分钟,电影只展示了金敏喜(相元)和宋宣美(正秀)两个女人在室内闲聊,撸猫。
(六)洪常秀电影里的人一躺到床上静止下来,我就想,下一段是不是进入梦境了。
魔怔了。
(七)习惯洪常秀画面里的过曝,就像习惯生活本身。
过曝本来是光学成像机械在光线对比悬殊下的效应,是机械成像弱于人眼宽容度的弊端暴露,一般电影都要处理这种弊端带来的画面瑕疵,以生成接近于生活中观感的画面,看似简单寻常的画面背后,是复杂的布光遮光工艺——也使得电影成为烧钱拼人力的贵族艺术。
洪常秀放弃了对传统的视觉真实感及美学的追求。
他在过曝到虚假的粗糙画面上,来揭示他对生活真相的洞察。
(八)7分多钟过后,金敏喜多年未见的堂妹来拜访她,拿着一些化妆品当礼物。
三人又坐在一起拉杂扯了好一会,没有重点(金敏喜是退圈寄住在朋友家的演员,堂妹是来请教的,但半天没入正题)。
这样又扯了7 分多钟后,影片切入另一段内容。
(九)金敏喜撸的猫叫“我们”,堂妹说她以前养过一条大狗也叫“我们”。
片名《我们的一天》,跟动物有着表面关联。
尤其那只猫,是否正是洪常秀片名(乃至整个电影)创意源头呢?
(十)第二段字幕卡写着:诗人洪宇珠直到晚年才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但他想要的只是没有痛苦,平静地生活。
这一段,老诗人奇周峯又回来了(这个老诗人形象曾见于《江边旅馆》,《小说家的电影》)。
(十一)又7分钟,老诗人边吃面,边与采访他的年轻女学生尬聊。
人与人在日常社交里表面的客套,硬挤的热情,在洪的影片里时时浮现。
诗人独自回到床上坐了会儿,满脸倦容。
他也躺下了。
似乎,这个片中金敏喜与诗人的躺下都不是梦的入口,而只是状态描述:怠倦。
(十二)与第一段类似情形出现了:一位新的造访者来了,打断了诗人的休息,也是拎着礼品袋来的,是位年轻演员,诗人的粉丝。
二人尬聊变成三人尬聊。
老诗人因健康原因戒酒,女学生出去买回“100%不含酒精的啤酒”(我的笑神经被莫名触动)。
诗人喝了几口很兴奋,真的跟啤酒一个味!
没重点地又扯了7分钟左右后,第二段中止。
前两段呈镜像式对称,都是14分钟左右段落,段落内时间都被一个来访者从中间切割为均等的两部分,来访者都拎着礼品,二人变三人。
(十三)洪常秀的影片内容越来越日常了。
连以往尬聊当中的戏剧冲突都减弱乃至消失了(从《逃走的女人》以后的影片都给我这种感觉)。
有的只是人跟人之间强作欢颜努力彼此靠近的状态。
他似乎越来越想摆脱“戏剧”,达到真正静观日常生活的效果。
就像塞尚观察一只光线下的苹果。
他的电影越来越像是抽离戏剧效果的电影。
(十四)第三段回到前一场景里,字幕卡:相元把她的过去告诉了她的堂妹智秀,但她非但没有如释重负,反而感到更加无助。
前面只是序幕,现在才进入正式回合。
想学表演的堂妹向的金敏喜请教关于表演的事。
她阐述了一通她的观点。
“演戏,最重要的是真诚”“不只是袒露自己,而是内在那个真实自我”“内在那个自我,被太多面纱包裹住了,你得看到它,你得摘下面纱,这样才能做到真诚”“包裹着你的是什么呢?
习惯,偏见,印象,恐惧,诸如此类”“只有这样,人的真正品质才能显现出来”“即使时间流逝,你变老了,也能自然流露岁月赋予你的品质”“大多数人喜欢那些广为人知的流行形象,你可以重复使用它们千百次,但它们的浅薄立刻就暴露了出来”,她也抨击了她退出的那个电影圈子,“保持真诚和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不可得兼”,“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种形象,你只扮演这个形象”“每天都在努力记住别人写的可笑对白”“努力相信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演员,所有这一切,突然感觉很空虚”“突然之间,对它的一切兴趣都失去了,所有精力都耗尽了”。
所以,金敏喜转而学建筑去了。
看着这段是不是有看洪常秀x金敏喜日记的感觉呢?
隔一两年,便在某部新片里,向大家讲述一下他们近况,最新感悟。
对建筑的兴趣看起来也是源自生活中他们共同的新兴趣,上一年度的《塔楼上》中,洪对建筑美学的兴趣初露端倪。
堂妹是位感性的女孩。
金敏喜谈起自己放弃的演员生涯时,她悄然流泪,金敏喜蹲在地上看盆栽植物,描述着她与植物们的心灵对话时,她又流泪。
看到这段,我甚至想,金敏喜的堂妹向她请教表演的情节,说不定源自真实。
而金敏喜对植物的喜爱,与资深植物爱好者洪常秀也相契合。
想到洪常秀的电影与他的生活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时,我想的是,他如何做到让无处不植入自己实际感受和真实生活素材的影像,依然是一件具有独立价值的作品。
这是很难的。
洪常秀的电影,显然不是为了满足肤浅的自恋情结。
他的自恋更多转化为了创作的自信、笃定。
(十五)她提到有一个人,看了他的工作方式后,关于表演的一切在她心里都失去了吸引力,她还提到有一个人,吃拉面时喜欢加入很多辣酱,现在她也爱这么吃。
“这个人”在她嘴里语焉不详,提及时表情甜蜜,显然就是洪常秀。
天呐,这还是在看电影吗?
还是在看金敏喜生活VLOG?
但就电影本身,这些修辞依然成立。
对洪常秀来说,电影就是现实的延长线叠合私人经验的渐近线。
既熟悉他作品又了解他生活的观众,难免看到这种“渐近”关系。
无限接近,又隔着层纸。
我感到这依然是他的一种试验。
测试虚构与生活究竟可以靠得多近,而不影响虚构的独立价值。
他是在电影文本各层面上疯狂玩试验的人。
(十六)43分钟处,第三段(第一组人物情景第二回合)结束,时长15分钟。
第四段到来,字幕卡写着:当诗人洪宇珠回答年轻演员的问题时,他想喝酒抽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十七)老诗人与两位年轻人闲聊着,提到了女儿,熟悉的情境又来了:离婚后,女儿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他许多年没再见到自己女儿了。
“这应该很难受吧?
”“不,我很好。
她应该以她想要的方式生活。
毕竟这是她想要的。
只要她开心就好。
”诗人的通透,与《江边旅馆》一脉相承。
(十八)虽是有剧本编排的,但洪常秀已把他的电影拍得神似纪录片了。
他影像里人们状态的即兴感,东拉西扯的聊天方式,彼此察颜观色的本能反应,无不是富于生活实感的。
比起他前二十年电影里那些精彩尬聊情景,近几年电影更加自然主义。
早中期密集聊天里的台词有着精心编排过的痕迹。
每个人似乎都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
近年影片里的聊天拉杂散漫了不少。
(十九)诗人和年轻演员在天台上谈着诗歌的衰亡,背景声里有附近楼顶上农具括擦地面的声音。
这也是自然主义。
洪的微型团队显然没有以拍电影屏蔽噪音干扰为由去制止邻人的生活与劳作。
他把这些环境元素自由地融进影片中。
与精致的制片相比,散发出强烈的“业余主义”味道。
(二十)堂妹请教金敏喜怎么当演员,年轻演员向老诗人请教对诗歌的看法。
金敏喜真诚回答堂妹的提问。
老诗人也真诚地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成为了诗人。
他说,事物的理由,“是我们出于需要才编造了它们”“生活在继续着,似乎与这些理由没有任何联系”。
我们总能在洪的一些电影角色谈吐里见识到洪本人的灵魂。
他把自己的智慧分配给角色们变成他们的声音。
这些声音综合起来,指向不可知的、虚无的宇宙。
在它之下,映衬出人类的盲目与无知。
(二十一)金敏喜和老诗人都对着请教者说了一通后问,你听懂我的意思了吗?
请教者貌似听懂,实际上又没有。
两场请教的对称感和彼此呼应耐人寻味。
(二十二)老诗人说,生命太短暂了,你们很快都会死的。
他在《江边旅馆》中在儿子们面前也说过这种话。
他仿佛总在对身边人大声疾呼:醒醒吧,真正地去生活!
(二十三)洪常秀电影里这些吐露金声的角色,往往又携带种种缺陷,嗜酒如命,抛妻弃子,或谈起其他事物时又观念老旧。
他的电影里没有完美的角色。
甚至没有真正高大的人。
这些口喷金言的人若在其他电影里,往往都是高光人物。
仿佛生命的垂范者。
但在洪常秀电影里,他们可能同时又表现得愚蠢、狭隘、懒惰,是不可救药的混蛋。
这些角色在语言、思想与行为上的矛盾性,更像是这世界的真实镜像。
(二十四)第四段于52分钟处结束。
时长约9分钟。
第五段开启,字幕卡:正秀在猫猫“我们”走丢之后,想着“那些一定不能丢失的东西”。
一场猫的走失,突然暴露了人被常态掩盖住的内在真实。
猫走失期间,宋宣美内心濒临崩溃,她颓丧地躺在地板上,诉说对猫的疯狂依恋。
猫失去,人生突然灰暗了。
她愿付出超高报酬去找回她的猫。
幸而不久,认识的人从面包店附近看到猫,抱回来还给她。
10分钟的失猫戏,于63分钟处结束,现代人内心的荒凉与孤独,由此小小事件露出冰山一角。
这场戏也给这组人物场景划上句号。
前奏、中段、尾声。
由生活淡淡平面上,渗透出一股忧伤。
但旋即又被吃喝、玩乐声再次掩盖。
末尾,送回猫的人和两个女人三人围坐小酌,金敏喜拿起一把吉他来弹(由戏推生活:金敏喜刚学吉他不久)。
(二十五)第六段回到老诗人与年轻人处。
字幕卡上写着:诗人洪宇珠很感激吉珠,于是送了她一把吉他。
经历了屋内寒暄、天台论诗后,这组人物场景也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从天台回到室内。
这段戏时长20分钟,直到影片结束。
上段末尾金敏喜拿起来弹的吉他进入这一段,摆在老诗人屋内墙角。
仿佛一个接力棒传递过来。
这把吉他引起女学生注意,老诗人说着吉他的来历,并说这把吉他自己弹不了,想送女学生。
三人一起讨论着吉他时,年轻演员甚至说出了与上一段金敏喜相同的台词:我只会几个基本的和弦。
通过设计两组人物场景内的一些重复性元素,创造迭奏效应,洪常秀用这种方式,将两组不相关人物场景交织在一起,宛如一个整体。
这是洪的又一次结构探索。
(二十六)两套带露台的房子,各安排三四个演员,喝喝酒,撸撸猫,扯扯淡。
一部电影就成了。
学生作品也不会这么低配置地玩吧。
洪大师玩命地剔除一切冗余,从最简单表象里,提炼出他的电影。
(二十七)说好戒酒的老诗人与两个年轻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扯。
终于,他还是想整两口了。
乖巧的年轻演员趁机上杆子,说去买一瓶,又改口说两瓶,买回来放在桌上的是四瓶。
刚向年轻人输出人生智慧的老诗人,即刻败于口腹的冲动。
不咸不淡的天可以一直聊下去,哪怕听者稚嫩,也强过独饮寂寞。
(二十八)迷茫的年轻人趁着老诗人酒兴,再次提问:您经历那么丰富,在您看来,生活是什么?
老诗人说,所有能想出来的、书本上写着的答案,都是错的。
“当我们沉浸在生活中时,我们无法察觉生活是什么。
”“我们也无法通过生活知道,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再一次的洪式不可知论)。
年轻人说:我明白了。
当然,他并没明白。
洪常秀这一通对谈戏显示他是很懂现在的年轻人的。
在一切答案看似很易获取的时代,我们恰恰失去了接近真相的能力。
我们甚至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生活”“爱情”,都不再是活着全心去感受的东西,而是作为抽象概念来思考。
好像得到答案,就拥有了幸福一样。
所有人都装作懂了,却把自己活成了白痴。
在得到他并没真正搞懂的关于什么是生活的答案后,年轻人又问:什么是爱,我们真的需要爱吗?
这令我想起我村里的长老在抖音直播间遇见无数类似提问时的怒火万丈。
他们的提问方式好像是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一样。
但他们与当年和苏格拉底对话的人有质的差别,他们是在互联网时代丧失了思考能力和感受能力的年轻人,他们的提问喜欢着眼于宏大概念,好像搞懂它就掌握了生活的真谛一样。
“如果你现在真的在爱的话,我可以肯定地说,你绝不会问我‘什么是爱’”。
我猜测,洪常秀设计这样的对话场景,灵感多半来自他在大学教书期间与学生接触的经验。
(二十九)“什么是真理呢?
”“你一直在问同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真理的,不过是错误的答案。
我们只是徘徊于这些错误的答案之间。
我们没有能力找到真理。
我们找不到它,那意味着,它实际上并不存在。
”“那这一切是什么呢,只是存在着吗?
”“难道它就不能只是存在着吗?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小事心存感激。
尽我们所能,欣赏眼前事物。
”“不要去寻找意义。
那只是一种懦弱。
”“跳进水里就行了。
不要像个胆小鬼一样,在跳进去之前就想知道一切。
”(三十)四瓶酒空了后,仍没喝够。
老诗人提议玩十轮石头剪刀布。
我突然更明白老洪设置老诗人这么个角色的意义了。
他就是洪的化身。
一个存在主义者,一个不可知论者,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只为眼前微小具体幸福而活的人。
他无聊着,可也尽可能对抗无聊。
他接受现状。
喝酒不利健康——这是真理,但抵不过眼前快乐——跳进水中。
(三十一)电影史上,真正能够传递毫不加修饰的生活真实感的电影,其实相当少见。
我感到《我们的一天》这样一部看起来相当“无聊”的电影,其实就是想最大程度地还原生活真实。
它看起来淡如白水。
但当这样一段生活被拍下来,被观看、被审视时(它几乎无限接近纪录片然而仍是精心构建的产物),这碗白水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就像杜尚的小便池,放到美术馆便成了一件“艺术品”。
但那纯粹只是个观念艺术,作为电影《我们的一天》不是。
它能让人获得对生活洞察的新的目光。
(三十二)两位年轻人走后,没喝够的老诗人,坐到天台上,拿出年轻人送来的威士忌,点上一根他留下的半包烟。
寂寥地抬头看着天空。
这朴实场景,让我在追看了老洪30部长片后,第一次感到眼眶竟有湿意。
前面拉杂那么久,沉淀下来这一丝余味,是难以道明的苦涩。
是人生的滋味。
(三十三)《我们的一天》是洪常秀2023年推出的第二部作品,是他制片生涯第30部长片。
在英国一场首映前,洪常秀上台,被问到关于电影有什么可说,他很瘦,佝偻着背,显得拘谨,说道:我不知道说什么。
这是典型的洪常秀时刻。
241218
影片由两个看似无关又相关的两个平行故事组成。
故事发生在一天内,退圈的演员相元在前辈家暂住,表妹智秀前来拜访向她请教关于表演的经验;诗人洪宇珠晚年时在年轻人中流行,女生为他拍摄纪录片,一位年轻人前来拜访他。
洪导的作品给人越来越平和宁静的感觉。
酒精、香烟、猫咪、拉面、辣酱、音乐,还去追问什么生活的意义呢?
正如鱼在水中不会问水是什么,人在爱中不会问爱是什么。
我们追问生活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想让别人来告诉我们,想要寻求一个确切的答案。
就像影片中诗人对年轻人说的“这是懦弱的表现,跳进水里就好了,不要在跳进去之前就像知道一切”。
“那么这一切都是什么呢?
难道一切都只是存在没有意义吗?
” “难道它就不能只是存在着吗?
” 多好的答案!
为什么非得有个意义呢?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个意义而不是直接的投入这个生命呢?
对万物充满感激,尽可能欣赏眼前的存在之物,只是存在着。
能说出来的意义像漂浮在河流上的树叶,是包裹着我们的形相,都不是真正的我。
“我们认为是自己的自我被太多面纱包裹,习惯、偏见、印象、恐惧...”只有对自己真诚,接纳自己,将一层层包裹着自我的形相拨开,“人的真正品质显现,即使时间流逝,你能自然流露出岁月赋予你的品质”。
你知道我会和花儿说话,它说:“一切都很好,不管我被怎样吹,我相信。
”
万默一转,就这么一转,就来到围子紫荆墙。
离开那座通天树很短,也就不到两小时,她就见到了真树,谁也不薄,你也别厚,万默爱着那棵有如灯塔的假树。
那棵静树盛开时,万默听到了全世界,虽说很静,电影散场的时间,到最后都要留下的,就是万默,她喜欢放映员这个工作。
才开始没有想到,到地方会有这么高的玩意,自个盛开到这一个月中,也巧,她这天轮到的电影,是个粘土动画片,帕波泊,这就老早了。
到这天之前,上头领导说,你看就是这些,可选选,万默一看,全都是主旋律,没意思,旁边一个同事小孩还没上学,从一堆大圆转子里勾出来部小孩片,就是这个帕波泊。
现在就是些较偏地方,还保留有放映员这工种,再说万默也喜欢乡下,她一进乡下,就能懈些事,完了放下,就能看到些怪,树,花,桥,就能继续保守着再爱上这世界。
抽出那个帕波泊是个星期天,这使万默忽然想起帕波泊,这就是横亘万默童年梦魇,但好,那时候,每天她一人,在整夏天,守电视,8:30开,外头太阳上演,里头帕波泊。
才来这地方,万默没想到有小范围繁华,一些更高楼,永远在更远处,她问过乡镇干部那是不是就是种菜人的,就那种分配楼他摇头也笑,万默就不问,来那天天黑也快,上云也快,映出高楼子,远地标子,就是一片更远小矮趴趴房子,万默心旷神怡,接着看到地面还有网球网。
刚拉上的,乡镇干部添了句,那片刚才的肉乎乎吹云,就到万默眼前,还乌,张开来撒开去,万默嘴迎头笑,那云不管,张开来扯开去,万默想不等上幕放电影,这云就会从通天树后头过。
说是乡下放映员,也就类似那种消夏晚会,其实现在都不大看电视,到哪扎人堆,这最兴盛,不用叫,天一擦黑,都来,乡也不乡,现在基本算不穷,都不大爱运动,拉上网光网风,倒是喜欢看电影,现在也不议论,大家都个人看个人。
万默问干部这是什么,干部看不用看笑说这就是通讯塔,万默剩下一个人,哦就至多加了层。
所有的铁栅齐向四周发,形成个极漂亮,极其怀念的东西,嗯对!
就是那种童年游乐场,还在电视上见的,美国的,老场子。
万默只在一部剧中,印象极为深刻,就是成长的烦恼。
有一集,妹妹卡罗,她突然自信了,到最后闪她一人,张开大臂,什么也没有,其他大型玩具通天亮,光火通天,万默看出泪,闪她和卡罗俩人,一走在孤黑小乐场,一就在开灯小电视头,俩头想掉泪憋住。
从前,卡罗十分,十分不自信,卡罗在旧的,小过时乐场里头,看见个人,男小伙子儿,高大挺直,心无坏心,心智纯净,告诉她你很美,卡罗从此非常相信,嗷嗷地叫,嗷嗷喊,冲天黑色小乐场,天上光辉,地上漆黑,卡罗一身亮色,嗷嗷叫啊,喊啊我很漂亮,我很漂亮,我很,漂,亮。
万默那天晚上很成功。
一晃这么多年了。
再要看到个通天塔,满天灯光,还要等上一时半载。
在剧中,那是冬天,现在是夏天,有时万默就想我怎么现在这么黑,她胳膊黑,上身凡露出的肉,都变了,有次真有个卖菜的,说她一看心脏就不好她问怎么呢,她说你脸黑,和人家不一样,黄。
她是完全黑了以后放开的,申请来到了乡村,摸上了大盘子,第一部电影不就是帕波泊么?
对了,差点忘了,跟大家简介简介这部,在帕波泊中,起先,帕波泊没有东西,什么都没有,后来他开始推大车,这种就是运货的地板子车,是由那个开始,小帕波泊的小奶奶车换的。
起先,帕波泊从家里推出辆,奶奶车,小型地板子车,万默这都好叫地排子车,排念三声,那时那个画面和最后,都黄,要是现在真叫万默看,你叫她一帧帧看,她还真不带看。
那时万默小啊,小啰好啊,么都信,那就看,帕波泊由家里正拥出辆奶奶车,他奶奶在个外头,告诉他早点回来,他和昨天没俩样,闷头头走出去了。
一路没风,太阳晒倒不少,逛啊逛,到最后,一车子埋人,帕波泊压着地线回来,给他奶奶惊呼帕波你这是个么!?
全都是大宗货物,宝着呢,一开始帕波泊小车,一路这换那,那换那个,倒腾出来。
万默走在这围子紫荆墙。
放这部电影到今天,小二十年了,万默听见自己头儿,说到自个胸腔,全看不起声口,掉下来不少凋落,她看花。
现在万默有时在家坐小地板起都不好起,她就想是自己个真老了,还就是真老了?!
有次她看见电视上,有个人,也坐在地板上,结果要起来,俩手都没大撑,那腰就逼起来,身子直勾,人早站起来。
她得,得这样,先用右手,撑到底,人还没起来可,人一整个先累死,她胳膊马上要酸断,那左鞋子帮万默想别再断,脚背都弯,后腰认完这一怪,起来还是没起来可,万默记子整个身子还存一下,嗯了声,腰才向前。
万默一十二年,一十五年,就算一十六年前可,再看见这些花,其实一户,可那年轻,她说花。
现在又看见这些花了。
漫天紫荆,争争向上,她倒不知道怎么走,万默这天也没人找,找她,她找花,她穿着简单的吊带,简单的大裤头,简单的大背袋子,简单的鱼呼饼子鞋,鞋肉色,全身白,她根本记不住,真是她来前可,放自个左胳膊上个褂子?
她这时已放完电影,这都是大家自由时间,村里相聊欢,他们自有他们话,多生孩子不种树,年节记得放炮仗,多朝代了?
万默不喜拉听,就朝这走。
起先可,她外着,外着外着,她心思可别太荒,现在都么年代,小农村也处处园儿,眼不措见地,被她看见这逼子紫荆。
地上铺上花砖。
天,是,天。
天忽然又晴开,刚才不是快擦黑了?
万默吓得一转身,那个通天塔,可通天的塔子,前头块白幕布,正在……正还在放!?
万默一慌,急急忙忙快速跑步,她得赶紧的,向回,向回。
一切向回。
这时有人抢了她位置,无故添事,回去要认罚,今天又白干,万默跑啊跑,跑啊跑,她得跑,最终跑,要跑才能回去,再不能像从前,慢腾腾,一步步走。
就快要到幕布,一座孤塔很漂亮,一个白布孤伶伶,刚才天上八月十六月儿圆,有段白豁豁云头,反到幕布,害了她一跳,没有人注意她。
她可好好看看这塔。
她好像再次喜欢上她的工作,乡下放映。
她拍下它来。
以后还有段时间,万默都在看塔。
这种时间不多,也不在乡间,那就应该在通勤路,的一座桥,或就段路,她发现怎么都是阴天,也难怪,本来就醒在夜么!
天分了几种颜色,万默不想复述,到后来万默又改变,这时壁纸就是那个男演员。
万默压根从开始就不一样,看塔是塔,看人是人,从不瞎联系,您也就别联系了。
一如既往的洪常秀,一如既往的小空间对谈,起初会难以进入就像是一本对谈式的哲学书,但一旦你跟上了谈话的脚步开始思考,你将得到电影所要告诉你的某个观点和想法,让人拥有回味和思索的空间及获得,这也是我长久以来喜欢这位导演作品的原因,它不算适合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和生活,也并不适合消遣和获取快速的快乐和情绪起伏,它更像是电影里呈现的一样,几个人一点烟酒,大家聊着聊着突然走心,然后我们真诚的面对了一些彼此的感悟和体会。
这个故事里并行的两个故事依然是一半年轻女演员一半老男性创作者,都是创作者,他们是散落在两端的吃拉面加辣酱的人,相似的吉他故事相似的喝酒聊天,然后我们得以见到他们在不同年龄不同情况下的感受。
女演员讲述了创作的困境,打开自己,面对自己,当面对无法承受的失去时也会思考什么是她无法舍弃的,还好一天在猫的回归中平静的结束,而这些起伏恰恰带来了今日的考量。
男诗人则在跟自己的烟瘾酒瘾作对失败时讲述了女儿的远离和对宏大问题的看法,这段也是我在全文中最喜欢的部分。
当男演员问起关于人生的意义,爱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了“探索意义是懦弱的行为”“跳进水里就行了,不要像个胆小鬼一样,在跳进去之前就想知道一切”。
风吹着小花仿佛在说话,猫咪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生命的存在不见得有意义,感激生活中一切的美好比寻找意义更有价值。
这些都是洪导在影片里讲述的,就像是每一次我们和朋友喝酒后的交谈一样,这些感悟让我感到了真诚,看到了人面对自己时的品质,这也是他在影片中提到的。
每次在晚上喝点酒慢慢悠悠的看完洪导的影片,再思考其中的字字句句,总会觉得像是听了一场很舒展的对谈,梦里总有收获。
洪常秀这部新片还是比[在水中]有意思,一方面在结构上继续玩出了新花活(六段式,两组毫无关系的三角色交替呈现;每段前加的一两句话字幕看似解说,实则难以证实存在暧昧性;两组人物-情境之间又经由部分相似的行为、机位构图、新人讨教吃面加辣弹奏吉他等元素隐隐牵系起来,再加上疑似梦和现实套叠的诠释方向),另一方面人物各自姿势状态都是真切自然生活化的(和片中人的对谈及最终回到生活享受音乐烟酒的行动相契合)。此外,在单个长镜内的运镜+空间调度也很有想法。名叫wuli(我们)的猫猫亦是妙笔,全片也或勾画或暗示出独属于它的一天。另外,从西方哲学角度上看,老诗人和女演员对生活的看法恰是尼采所说的积极、完全的虚无主义:不纠结于意义、目的、终极价值,而是真诚地体味生活,感谢存在——这也是[在你面前]女主的态度。(8.3/10)
洪式平行宇宙的设计理念并没有太多新意。方法一:元素的复现(拉面、辣酱、吉他);方法二:剧情的复刻(年轻人求教资深前辈)。老诗人毫无疑问就是洪常秀,他与另一条叙事线上的金敏喜构成了两角一体的观念输出机制,台词里的人生观、创作观明显得不能再明显(金敏喜表演讲求去除藻饰,老诗人写诗不惧寂寂无名),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坦诚美。但是作为视听艺术,本片没有出彩的机位、构图设计,剧情也偏说教,而词卡的使用则加深了刻意感(推动观者对双线进行文本对比)。个人觉得只能算中档洪片。有意思的是,那只猫猫的名字居然就叫“我们(wuli)”。于是乎中途丢猫、找猫的那一段就被赋予了谜语的魅力。“我们”丢了,没“我们”活不下去了,但后来“我们”其实就在面包店前等着。失而复得的背后,其实是洪对于青年人的焦虑烦恼的一种抚慰与指路。
洪进入了不再做判断的阶段
“反正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尽情吃吧。”
【香港夏日电影节】洪常秀将极简主义玩得不亦乐乎,两段毫不相关的故事,却因人物的习惯喜好与物件而产生互文的内在联系。借女主角之口诉说金敏喜对演艺事业的看法,再借男诗人展示他本人对艺术创作、生活、爱情、真理等等的看法。两段故事的核心都指向了生活的本质:回归本能、抛开束缚、享受当下,相信是洪常秀近年来最幽默的作品。
将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的对称结构运用在影像故事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时,同时旧友也在场,在这样一种模式下,一个有成就的前辈,其细微的变化与影响。喜欢影片中对生活之漫不经心与随心随性的解析。影片中有两个段落尤为突出,一是猫在镜头前悠闲地走动,镜头随之移动定格在一面全身镜前,借用镜面将原先场景内的人物与猫在镜头移动后仍旧收容在一个画面内,自然又流畅。二是三人连续多番石头剪刀布,在连贯的几场输赢中,三人每次都呈现出不同的情绪或相同情绪递增递减。这两个段落并非不能被人为操控,但在影像的呈现中,我们更愿意相信这般自然连贯,是时机的巧合,也是临场的水准。
没有太多的感受
游移於現實與夢境(入睡),背後的不確定性也體現在字卡與畫面的意義割裂(焦點渙散的畫面是對歸納式字卡的某種消解和廣延),演員和詩人的情境/夢境存在一種鬆散、開放的聯繫,兩邊提出的「問題」與沒有答案的「回應」可以相互承接,例如演員「與植物對話」,對微小細節的關注,家裡慵懶享受的貓咪,延續至下個段落,「給予」一心禁慾的詩人以啟發,放下對戒律之執著,擁抱生活的無常。簡單的提問,與絮絮叨叨的回答(問者一臉茫然),亦不指示任何實在確切的意義,而是呈現在確信與懷疑之間的模糊態度。或者說,比起枯燥、無效的問答,不是講運氣的「剪刀石頭布」更有趣些嗎?
别再拆解又分析了,所谓真诚的演戏难不成就是给偏爱的年轻女演员拍一部又一部vlog吗……根本就是文艺老男人的恶趣味嘛 只有睡前看特别合适
洪来信:日子不错,敏喜有了喜欢的猫接下来也没打算接新戏,我在戒酒但不太成功,依然在抽电子烟。只有我们俩爱在拉面里放辣酱,全世界只有我们俩爱这样
76届戛纳导演双周入围。那个熟悉的洪常秀又回来了。忽然发觉,过爆的窗外是洪常秀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面好香
入睡后的两人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或者说,这是时间上相隔可近可远的来自于同一个人的两场梦,梦的韵律是相通的,在形象和欲望的失守中萌生的矛盾、失落、尴尬以及洪无论是影像还是表达上都愈加明显的顿悟而放空般的痴性,最终透过结局于哪一个梦中醒来或驻留成为洞悉洪这一局结构迷宫的关键,对梦的执念成为对生活的随性,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某种对歉意和爱意的多重弥补与缓释。
看不下去。像是一群带着韩国文化和气质的人用一种混合着世界各地状态的方式假装生活。
在这种剧作对白能力和天然的表演面前,任何技法和器材都不再重要。“우리”(我们)是猫是狗也是罪人。二刷搭配映后,洪导说故事就是源于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就是某一天给金敏喜拍照前一张正好是奇周峯的照片于是剧本就自然形成在脑海之中了。关于对白与表演,导演表示以前有试过让演员即兴但后来发现太费时间了所以还是得有剧本才行哈哈哈。
这部拿捏的好
3.5
是否是对洪即时心态最直接的速写?大量的对称和呼应,但一条线突然断开,大概是对意义之类的否定
nyff61 好像纪录片…词儿蛮有趣的但英文翻译好拉建议重翻…可能会再看一遍中文版吧
愚蠢的提问,和高明的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是宠物?是开着的摄影机?是无酒精啤酒,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不再表演的演员,和不再喝酒的酒鬼,成为我们洞悉真相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