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真实的片子,普通人的悲喜乐,再熟悉不过的中国特有的情节: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未来的剧团,卖假狗的男人,无所事事斗鸡的男人,靠着老丈人的男人,想出名的小姑娘,骗小姑娘的假导演,想出国赚钱的女人,对现实不满意的女人,尽心做好自己本分丈夫却还忍受丈夫莫名发脾气的女人。。。
看了之后很绝望。
觉得生活就是一层层的撕给大家看。
人生本无奈,贫贱夫妻百事哀。
然而过了一会又恢复了信心,不去想那些道理。
悲观是过一天,乐观也是过一天,不如快快乐乐的过。
作为一个河南人,第一次看到一个河南方言的电影,感觉很好,只是徐帆的河南话,有点间歇的不地道。
作为一个河南人,第一次看到描写豫剧的电影,感觉很好,只是在豫剧界出名的小香玉不是主角,而是徐帆,不是太明白,也许技术高不过人气和票房。
作为一个河南人,第一次看到河南的开封被正面描写(我感觉电影的地点在开封,不是郑州,其实也不知道是哪里,也许洛阳?
只是感觉老房子的感觉是开封),感觉很好。
主线是围绕一个豫剧团展开的,由于不景气,停业整顿了。
接着,豫剧团的角儿们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去了。
中间有三个家庭的故事。
一个摄影师,希望自己的技术有专业水准。
和妻子的关系不是太好,活在丈人的资助的阴影里面。
一个斗鸡的,在斗技场不得志,在家里也不被待见。
连夫妻生活都出现了危机。
一个卖狗的,老婆是团里的腕儿,主角。
怀疑老婆和团长有不正当关系。
当然,还有其他的插曲,比如一个小偷,一个家庭的赡养老人的问题,他们几个的师傅的婚礼等。
但是,总体,还是给我们描述了 大梁 的小市民的生活图景,他们在生活着,挣扎的生活着,虽然看到了不幸和不得志,但是生活还是有幸福在眼前的。
很真实的,勾勒了小市民的生活,仿佛就在我身边。
也有可能是我所熟悉的方言导致的吧。
总之,心酸中,带着一点甜。
我们都要向他们那样向上的活着。
十年前,参加组织一个全国性质的会议,发现来自广东的领导们大多离婚,妻子不是出国就是去了香港。
大学同学聚会,发现我们班几个女同学留学去了美国,几个同学跟着男朋友或丈夫去了美国,而男生基本都留在国内奋斗。
记得在哪里看过那么一个数据,在同等条件下,女性更能够解放自己,更向往自己圈子外边的美好生活。
由于恋爱或婚姻等手段,女性也更有条件摆脱原有的阶层,朝更高的阶梯迈进。
这个理论在《鸡犬不宁》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三个戏曲男演员,师兄弟的三个老婆:大师兄四海的老婆素梅(徐帆饰演)是剧团台柱子,早就和剧团长有暧昧关系,面临剧团解散,她和团长偷偷去了深圳;二师兄马三的老婆大红(小香玉饰演)一门心思去法国打工做餐饮;老三刘兵是吃软饭的,妻子温柔、贤惠,一家子的好生活全靠着老丈人卖烧鸡挣下的家产。
这种状况下,不阳痿也难。
宣传海报的这张照片既很恶俗,让人们直接奔着性主题去猜想,另一方面也的确突出了这个主题:男人都不行了,女人要闹革命。
一个叫菊花的小姑娘,一心想去大城市拍摄电影,不惜和骗子上床。
这一幕让人不想起张钰的“潜规则”也是不太可能的。
男人在这种压力下,四海选择卖狗,把普通小狗身上涂黑圈,充当斑点狗来卖;马三希望靠着祖传的血统纯正的斗鸡一夜暴富,凑足给大红出国的二万元;刘兵拿着老丈人的钱开照相馆…… 整部片子没有《疯狂的石头》那么搞笑和热烈、火暴,却在平易中流淌着生活的滚烫和浓郁的无奈。
静下心来,希望体会生活真相的人,应该会比较喜欢吧!
2007年1月24日伦敦雾
《鸡犬不宁》是一部让人目瞪口呆的片子。
所谓目瞪口呆是指这部片子出人意料,首先是王宏伟明明戏份不少,无论DVD还是片头,连个署名都没有,要知道此人对于艺术片爱好者的吸引力显然远远大于其他所有演员;其次明明是个豫剧团的戏,有豫剧最著名的名角小香玉出演,却连一句戏词都不给,而让徐帆唱足了戏码;第三则是惊诧地发现李易祥赫然名列其中,这个中国当代最好的演员之一,戏演得再好,永远就跟电影里的马三类似,或许是机会没到,或许是他个性使然。
说这些是因为此前对本片一无所知,除了知道这是部河南话电影,有徐帆有小香玉,然后就是见过海报,直到我看了这部片子,才知道根本……根本不是这回事儿。
对这部片子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评判,就像我们难于评判《站台》或者《青红》一样,当一个导演要去搬自己那块石头——拍自己必须拍的电影的时候,好和不好已经不应该作为评判标准了。
只能说,这石头究竟是块玉呢,还是一块板砖。
陈大明显然在处理他最原初的那部分生命经验,而事实上他已经成功了,他将自己的记忆用巧妙的手法转移到当下,所表达的涵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自传和一部怀旧片所要传达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陈大明是相当成功的。
石头搬的漂亮,然而或许跟电影海报类似,正是这石头拖住了他。
电影写的是当下,当下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钱。
影片中剧团因为发不出工资,人人各谋生路;而回到电影本身,因为要发行,于是要宣传,因为要宣传,于是要噱头。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跟电影几乎完全无关的海报,只是因为下半身的缘故,“恶意”地吸引了眼球;于是我们看到华谊兄弟的宣传文案写着“2006年继《疯狂的石头》之后又一部解压喜剧”。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文案是扯淡。
然而再说回来,这部片子跟《疯狂的石头》确实有某种相似之处,比如同样采用方言,同样将剧情的核心集中在一件物品的真假与否和反复易手之上,同样给观众提供一个全知的上帝视点。
只是《鸡犬不宁》本意并不在此,用当下讲述导演的个人记忆才是核心,于是——于是《鸡犬不宁》最大的问题便在于此。
影片的整个剧作几乎可以用脱线来形容。
如果强化丢包——包的去向——两万块钱的去向这一条线,那么《鸡犬不宁》便名副其实地成了《疯狂的石头II》,不,应该叫做《疯狂的皮包》。
然而导演却把足以拍20集电视剧的内容塞在100分钟之内讲完,还要捎带着搞点悬念,这便不是那么容易了。
再加上主角众多,本身就分散了戏码,李易祥饰演的马三和小香玉饰演的大红戏份稍多,然而徐帆那边又不能压着,于是看来看去,一个个的人物还都颇为龙套,除了马三和刘兵,其他的人物只能说流于简单。
虽然片子很有趣,虽然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琐屑和无聊,甚至无望,然而这么拍下来,我只能说导演错过了一部《站台》一般的史诗片,而最后搞出了一个《站台》和《疯狂的石头》的杂交产品。
或许并非是《鸡犬不宁》不够好,而是我要求太高。
或者,是他皮包这条不算重要的线当作了主线,却又不愿进一步强化它的戏剧性。
事实上,陈大明自己充当的编剧还是相当出色的,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选择,或多或少,都跟那个装着两万块钱的皮包相关。
写到这里我也分不清到底陈大明这样做是好还是不好,说实话,我还是相当喜欢他对人物状态的把握,尤其是马三,相当出彩。
于是我们不要再去纠缠编剧手法,去看看片子吧。
陈大明对开封的把握相当准确。
影片里用“大梁”分明指称着这个城市昔日的繁华和当下的破败,并且在马三给儿子的讲述中进一步强化,而这也在另一个意义上指称着豫剧团昔日的荣光和今日的惨淡,同时,这也是一个颇有“旧时代乡愁”的表达,记忆里的都是好的,而眼前则是“鸡犬不宁”的现实。
在对城市的书写产生的意义这方面,陈大明做的很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比李玉在《苹果》之中对北京的叙述要好。
而回到影片的题目上,破题之一便是在豫剧团因为团长丢了钱而陷于停顿之时,马三选择的是斗鸡——赌博,而四海选择的是卖假狗——诈骗。
另一个可能的破题则是,鸡犬之类象征的便是这些小人物。
我当然可以把它读成是包装在豫剧团外表下的国企下岗职工,再多读一部便是整个中国进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时社会产生的深刻变革。
读到这里,导演的意图和所指都一目了然。
再多说一句,影片里的斗鸡场,和94年墨西哥导演依亚纳图的成名作《爱情是狗娘》第一段里的斗狗场如此地相似,于是一副“第三世界”的图景瞬间铺开,这,大约不是一句闲话。
和《孔雀》类似,《鸡犬不宁》成功地调动起了河南籍观众,尤其是开封籍观众的甜蜜回忆。
豆瓣上靠前的几篇评论大多是从这个角度切入。
更有甚者还要考察一番其中各个演员的方言是否地道,如果导演要拍给自己的记忆,我想看到那些影评,他也该满足了吧。
然而这毕竟是一部“喜剧”,所以即使王宏伟饰演的小偷F4上了远去的班车,也会再度回到开封城里行骗(我忽然很奇怪,这部方言电影里面,怎么就他说的是普通话……虽然确实他在行骗时需要讲普通话);所以那两万块兜兜转转,还要各回各家,团长的归团长,虽然他“殉职”了;F4的归F4,虽然他找回了皮包,虽然那两万块不是原来的那两万块,然而“恰好”是两万块;马三的归马三,虽然他赌输了老婆的钱,然而斗鸡大赛赢了回来,虽然他老婆拿走的两万块不是他的,然而通过F4和警察局,马三还是把这钱“还”给了团长。
或许故事这样讲,它更像一个故事,然而这部电影还是想去拍那些人的生活,拍那些男人的无奈——失业,吃软饭,喝酒,赌钱,阳痿,造假货,拍那些女人的失落——因为那些男人的无奈,因为她们自己还要坚强地生活;也是要拍那个城市,昔日清明上河图,今日只有在茶楼和斗技场才能听见的悄悄回响。
于是我们开心地在结尾看到了一切的和解,看到了老师父的安享晚年,看到了马三虽然犹豫再三却必定如此地接过师父的班,这是导演献给他的师父,以及他所有的年少记忆和昔日美好时光的最好答卷。
所以回到影片的宣传文案,或许这不是一部“解压喜剧”,然而这确乎是一部“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826324/
上午,时代电影院的盛静邀我去看陈大明编导的《鸡犬不宁》,又是一部小成本片,华谊兄弟出品。
盛大小姐的宣传口号是:这电影跟《疯狂的石头》差不多。
我一听赶紧动身。
虽然也是以方言为对白,虽然也是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虽然也有笑料,我看完,觉得拿《鸡犬不宁》跟《疯狂的石头》放在一起比有点亏,这电影绝对没《疯狂的石头》搞笑、热闹,也没《疯狂的石头》结构严谨——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抖出来。
市场经济冲击下,人心浮躁,看戏的人都为了生活各奔东西。
没了观众,大梁的某豫剧团里的演员都有好几个月没钱发。
他们的团长为拉赞助四处奔波,刚拿到两万元钱,没曾想在一次小车祸里被小偷(王宏伟饰,《小武》的主演)趁乱拿走了。
剧团再次陷入困境。
演员们作鸟兽状散去。
一个师傅的三师兄弟都下了海,一个靠着卖烤鸡的丈人成了摄影师、一个一门心思玩斗鸡(李易祥饰,《盲井》的主演之一)、另一个则干起了卖狗的行当。
而斗鸡和卖狗这两个行当呼应了片名。
摄影师不愿在丈人的卵翼下苟活,斗鸡的不甘心老婆要出国,卖狗的怀疑老婆(徐帆饰)跟团长跑了。
但是他们只有愤怒、怨恨、无奈,却无力改变命运。
于是,他们大都以为生活在别处。
去上海出版社发表摄影作品也好,去法国中餐馆帮厨也罢,哪怕去深圳歌厅里卖艺,都比在大梁强。
昔日的古都,无论底下有多少宝贝,几多文明,无论遗留了多少古代的痕迹,都无法挽留为生活挣扎的小人物们;现实让他们意志动摇,让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四处奔波。
影片刚把三个人物的三段故事交代清楚,团长就拉到了新的赞助,这一次是去香港演出,正当人们群情激奋,准备重整旗鼓,开始练功的当口,团长发现了拿他包的小偷,在追赶小偷的途中,他出了车祸,一命呜呼。
剧团的人继续过他们的生活,而艺术的生活,离他们渐渐远去。
毫无疑问,要想让大众接受直线条的《疯狂的石头》一样接受这电影,还是有点难。
和《疯狂的石头》比起来,《鸡犬不宁》更文艺,故事结构相对复杂,线索纷繁,节奏起伏错落。
它的主题如导演自己说的“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情感是何其复杂啊,能让人有所感觉比让人明白更有操作性。
这个电影不商业,涉及社会特殊体制带来人民大众个体生活的感觉,还关注了中年危机、老年人婚姻等具体的社会问题。
作为一个河南人应该看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开封人必须看这部电影。
我是半个开封人,看这部电影带给我无尽的亲切。
乡音听着那么悦耳,演员表演那么本色,家长里短、生活百态,浓缩在电影中,回味无穷。
其实没必要和《疯狂的石头》去对比,这样的电影,如果在中国遍地开花,那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复兴。
挺好的,尤其作为河南的邻居山东人,听方言都能听出家乡味来。
而且它的这种小人物题材也是我最喜欢的。
也许在另外的机缘下,导演会把它拍成一部平民电视剧。
从人物上看,绝对是够了,一个师傅的三个徒弟,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故事。
但是它既然已经作为一部电影,也很成功。
人物虽多,可是并不散,故事线索做的很好,可以加分。
演员的演技都没的说,其实也不是太要求演技,几个演员都是戏曲演员出身,连体验生活都免了。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这部片子不乏喜剧因素,倒不是台词,而是因为情节,可能是因为通篇都很轻松——虽然三兄弟的生活都遇到了很多麻烦,所以稍微抖个小包袱,观众就能笑出来。
说它是疯狂的石头2,我觉得挺贴切的。
找这部片子来看的时候我刚看完贾樟柯的几部电影,心中感慨内地有这些为自己家乡不懈抒怀和纪念的的城市灵魂。
就像汾阳有贾樟柯,台湾有侯孝贤,北京有王朔,上海有王安忆,陕西有贾平凹然而我大开封,貌似我只知道有一个刘震云。
虽然他和他的搭子冯小刚也为我大河南拍了《1942》这样直面描写这块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中原大地,但是那深重的苦难史毕竟离我已经有些偏远了汴梁这座曾经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在遥远的曾经,这个经济总量占世界3/4的国家首都,已经没落了太久了,就像电影里说的,它的辉煌已经深埋在了地下,拿挖掘机下挖,下面埋藏的是一座有一座世界最辉煌的城堡,还有皑皑的白骨和财富,看看他曾经的荣耀,你就明白了这座城市的性格,还有这座城市的人民,在为2万块钱尔虞我诈的现在,让人深深痛惜的是一个个辉煌王朝的灵魂铸就的现在开封城的苍凉影像。
开封太穷了。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曾经是皇城脚下让世界上所有人最羡慕的臣民,他们骄傲了几百年又几百年,一直骄傲到现在,可是英雄已经迟暮,辉煌早已不在,没落也已不知多少个世纪,但是那种深深扎在开封人心中世界之最的自豪感却一直留存在每个人心中。
剧中小香玉说的那句“我哪也不去,就在这里。
”道出了我大开封人几个世纪以来的灵魂呐喊,不是想离开,只是这里真的活的太艰难了。
法国,深圳,北京曾经的蛮夷之地,曾经匍匐来朝,也只能是曾经阳痿的不只是马三,阳痿的是开封城,什么时候才能再硬起来,什么时候才能再展雄风?
我迫切的期待着不是我语无伦次,是我对这片土地爱的太深沉了
跟<疯狂石头>水准差不多祝贺李强同学越来越有进步(他军训的时候就站我边上,那会我就看出他能演悲剧了)
《鸡犬不宁》应该说整个故事的构思完全是照抄《疯狂的石头》,只是石头换成了钱——两万块钱,工艺厂换成了豫剧团。
相对而言,《鸡》多了些内涵和深度,一是豫剧,也就是戏剧的没落;二是小市民活生生的生活,这一点非常的真实,连河南人都变得有点可爱;三是大梁这座城市,我想如果这部片子还像《石头》这么疯狂的话,一定会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太让人向往了,胡同,四合院。
古城,而且完全没有商业的味道。
看完《鸡》片最大的收获就是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周围的一切,也许很平凡很无奈但这就是生活,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够超然出来的,不是总是在臆想着未来的如何如何可以超脱的,美就发生在你的周围,就在你的生活当中,而并不是在你脑海中那个模糊的,神圣的美。
与其去捕捉那个虚幻的美,不如全身心的投入你周围的美。
看完片子,走下楼,看看周围杂乱肮脏的小街,看看往来的行人,下棋观棋的老人,抽烟的老太太,打闹的小孩,逐渐热闹的小食肆,都是那么的美。
这个有点痛苦但充满希望的生活难道不美吗,不值得去捕捉,去体味,去留念吗?
也许,若干年后,自己会在回想,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这个城市的一隅,发生的一切多么美好!
热爱生活!
我只记住了吊档功……
底层蝼蚁的艰辛,又有谁看的见?
06年 疯狂的石头后,味道一相同就觉的是好片!~
买的DVD上面大大字写着“疯狂的石头2”......
看了两遍 没有共鸣 仅仅因为是河南人 才看两遍
斯璐
后来,小武去了河南啊。
导演: 陈大明编剧: 陈大明主演: 徐帆 / 李易祥 / 王宏伟 / 小香玉
叫做《疯狂的石头》第二部,只是,这噱头也太次了吧。其实电影还可以。
给3分。我喜欢海报上那个场景。
2011.7.31
难得的奇葩演员聚集的中国味十足的电影。
10——7分。拼吧拼吧,拼出这么一部电影来。
穷人的辛酸
这是我最近两个月来看到情节和节奏最优秀的一个文艺片。
虽没有疯狂的石头那么火,但也还不错
开封话电影,哈哈~
不错
跟疯狂的石头比,逊多了吧,是谁误导的,真是的
非常好的反例,其实对于中国导演来说并不是缺少好本子,而是缺少好格局。一个皮包串起来整个剧团的故事,但是鸡飞狗跳之后,这个片子只是带出了些许时代的假象,不仅不敢触及那个衰败的真实,而且最后用梦为一切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