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VS《英雄喋血》,珠影出品,和之前与《风声》性质相同的《秋喜》一样,我较偏好后者。
没有北方派的那种刀光剑影、抛头颅撒碧血、气势如虹、大气凛然的主旋律画面氛围,却从起义的准备着墨来反映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显得更易让人细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片中人物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闯精神又有南方人特有的温和内敛,此片的人物刻画比靠近主旋律的《辛亥革命》更能体现大时代大事件中小个体的真实与历史价值。
而且最后收烈士遗体的方面,《辛亥》篡改历史,为了突出演员这样做实在不能接受。
而《英雄》则尊重历史原貌,赞!
美术指导应该和《秋喜》同一个人吧,或者说珠影的风格一向如是,影片对岭南特色的背景很讲究,拍得很美!
只是我觉得片中温碧霞的成分过多,虽然也反映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对自身解放的挣扎,但貌似与影片主题的直接联系不大,可以适当减少吧。
《英雄喋血》:观影时间:2011年9月14日,个人评分:8分(满分十分)2011年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特别纪念日: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以及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
关于这两个重大的纪念日,我们的大荧幕当然不能落后,上映了好多主旋律电影。
六月份基本上都是迎接建党的电影,而到了国庆档,就是辛亥革命的天下了。
除了著名的史诗大片《辛亥革命》以外,今天又看到了另一部纪念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的电影《英雄喋血》。
看电影之前我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电影的导演和主要演员,开演之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学的历史书里曾经讲过的著名的黄花岗72烈士的故事,而且是全港班出演。
印象中这还是首次看到全港班的主旋律电影,所以很是好奇。
整部电影刚开始轻松幽默,还不停的穿插着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还有年轻人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那种热情。
随着电影的进行,观众一直期待的高潮终于到来了。
本以为是一场场面宏大的大决战,谁知导演用了另一种手法来处理,通过男女主人公那种难过绝望的表情烘托出了当时悲壮惨烈的起义场面。
当一个个活生生的青年人明知是去送死,还甘愿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坚定不移的进行这场没有归路的起义,生命在这一刻比什么都宝贵,能有今天幸福的日子,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影片结束后,主创都来到了现场,其中有儿时喜欢的明星温碧霞,现在依然风采依旧。
郁闷的是现场灯光不给力,所以照出来的效果有点花,只能发两张给各位朋友将就将就了。
《英雄喋血》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片子,可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就认为是主旋律的片子就是空洞的说教,显然该片并走不出这种俗套。
但我们,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我们的生活恰恰是这些人用生命换来的一点都不假。
这段历史,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忘记?!!!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用片中潘达徽和罗仲霍的一段对话来铭记该片。
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只到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活过吗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不是谁都有机会赶得上的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年代里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说的多好,我们怎样活着才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是一场闹剧呢?
他们是为了革命、为了理想、为了民主,为了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
那我们呢,拥有现在的一切,我们是否有更高的理念值得我们去追寻?
这部电影跟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有许多相似点,比如都算虎头蛇尾,比如导演都认为“舍生取义”是反人性的。
今天参加了主创人员的见面会,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几个提问基本都是围绕导演对最后一场戏的处理,有位提问者直言“憋屈”,导演自称想与一般的主旋律影片不同,隐含了一丝认为“舍生取义”是反人性的含义。
实际上导演正是落入了现在流行的“旋律”的俗套,因为前有陈凯歌,所以如果想批评导演的处理手法,最简单的方法是去赵氏孤儿的影评里面直接抄点过来,我就不赘言了。
但是我想说的是,“舍生取义”绝不是近代的“主旋律”才有的,而是传了几千年了,而陈凯歌和本片导演居然认为不符合人性,实在不敢苟同。
9月16日,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英雄•喋血》拉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片的序幕。
《英雄•喋血》与《辛亥革命》作为两大重头戏,可是两部影片的剧情却出现了矛盾之处,影片中均有黄花岗起义的内容,《英雄喋血》中的精华潘达微为烈士敛尸、造墓,而《辛亥革命》为烈士收尸的并非潘达微,而是变成了李冰冰饰演的革命女杰徐宗汉(黄兴的夫人)。
同时,《辛亥革命》出现了孙中山送这封遗书去林觉民的家里交给陈意映的情节,与课本中收录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也不相符。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呼声,其一认为电影就是艺术,不需要死板的拍摄成纪录片,其二认为在这种事关历史的创作上,态度必须要严谨,重要的历史时刻,不适宜修改。
对此《英雄•喋血》的导演赵崇基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从创作初期开始都是要经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然后才去结构故事,而故事的演绎方面也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关于《英雄•喋血》的拍摄,赵崇基导演表示,电影本身是调查了很多历史资料之后,根据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设计的剧情,你完全可以理解成我们是照着历史来拍。
但那个时期,参与起义的人有很多,你又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那样就只是一个纪录片。
所以我跟编剧谈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感动人,所以这次电影里哪怕只有几场戏的配角,都会有很立体的性格。
同是由赵崇基导演拍摄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影片《夜•明》,被称为“《英雄•喋血》姐妹篇”和“《英雄•喋血》前传”。
在孙文先生于槟城筹款和与陈粹芬爱情故事两大历史重要事件的基础上展开了合理的推测,不仅讲诉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还避免出现与历史不符的剧情出现。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影究竟该如何把握历史真实性和电影艺术性之间的平衡点值得深思!!
又是一部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两位岭南画派大家高剑父和潘达微穿引其中主导剧情。
曾志伟、谭咏麟和温碧霞的客串为影片增加些许看点,但也难以掩饰其他演员的平庸演绎和影片的一般制作水准。
片中故意淡化口号和说教的灌输,平平静静的讲述那时人与事的种种事迹,以最平淡的方式演绎了英雄们的故事,反而没有片名《英雄喋血》那样来的威猛暴力。
也许这只是一部院线投身制片的试水之作,中规中矩和谨小慎微也在情理之中。
希望这些势力之人中能在参与影片制作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货真价实的经验,真正的去理解和感受电影对人们的意义,而不是只关注短期的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利润值。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产电影事业才会更健康更成熟的向前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光点。
画面拍得挺漂亮……音乐,音乐。
普通话,普通话,宁可都讲粤语。
等到大家都讲普通话才突然发现谢生的普通话讲得真不赖……到25min,男女主这是什么发展,什么奇怪的台词天啊,我现在听到粤剧都觉得有点亲切风味……男主会胸口碎大石,不是,隔空打牛?
算了,谢生普通话也不咋地,但是他站在那里低着头笑就是卖萌了整个台词实在太弱了,给画面减分感情线真的很没意思,我无聊到只想吐槽,真的无聊……天啊我终于听到一段配乐了靠吃饭我看饿了念台词给点爆发力吧,球球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感情戏啊啊啊娶亲这段剧情逻辑太弱智了突然就革命了,这个电影真的有主题吗摄影真的不错,不如拍默片就当是风景纪录片……他真的很有文人气质,他是我见过最有中国文人气质的演员,呜呜廖老师也很棒谢生之后,或许再不能见人穿长衫了!
他还在雨里打伞,过分了!
本来想再扣一星,看在谢生哭得很漂亮……(。
)结尾倒是有在好好点题,就当是革命教育片……查查潘达微,竟然和江太史也有一段关系。
广州啊。
一百年前 黄花岗 七十二仁人志士为民主自由抛头颅 洒热血 绝笔墨未干 灯笼血红染一百年后 北京城 两二逼纨绔子弟因道路纠纷撞汽车 掏家伙 蛮横各一半 报应还没完关于片名的描述就这么多 功力有限 没法继续下去了 转而谈谈影片本身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于此类似 每逢国家大庆的时候也是电影光辉的时刻 今年辛亥革命百年大庆 这一题材也成为了电影人争相拍摄的内容 这部《英雄喋血》将影片内容聚焦在了辛亥革命的前奏广东黄花岗起义上 而且还要向前靠 影片花费大量时间展现起义前仁人志士的准备活动和济世情怀 真正关于黄花岗起义的内容很少 不过虽然没喋血却有英雄 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 不计生死 这些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在泛滥的爱国教育下早就变得假大空 但是当你真的融入当时的现实后 你会萧然起敬 回看现在的所谓京城四少 一个王烁 一个王柯 两辆特权车 他们的麻木不仁与这些画菊写文的公子哥比起来在辛亥百年后更让人激愤抛开影片题材不说 这部电影算是中规中矩 没有吐糟点没有亮点 算是早上的白米粥 管饱但清淡的让人无法回味 一直以来黄花岗题材的影片都集中在写的一手好文的林觉民身上 这次主打嗓音听着巨不习惯的罗仲霍 并把罗先生往牛逼人物上推 广兴堂帮会性质在剧中得到一次正名的机会 前方渲染过多 你最后不来个起义大场面 多少有点提不起精神来
我们生来就在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直到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活过吗?!
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不是谁都能赶得上的,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世界,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
--- 罗仲霍如果不是因为冲着君豪去的,恐怕我也会像很多人一样,错过这部献礼片。
壮士断腕,河山泣血。
讲述辛亥革命黄花岗72烈士起义故事。
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一部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没有热血的口号和说教的灌输,平静内敛地讲述那时人与事的种种事迹,反而没有片名《英雄喋血》那样来的血腥暴力,在潘达维的哭泣声和炮火声中,我仿佛看到了罗仲霍、高剑夫在战火中冲锋,为了唤醒更多的国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这部无战火的战争题材片,能把主旋律拍成了文艺小清新,对我来讲,算是惊喜。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结尾处,那童稚的声音的一句句林觉民的《与妻书》,仿若凄凄凉凉的雨滴,敲打着我的心,为了理想和自由,勇于牺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称之勇!
真的勇士,不畏生,不惧死,不是头脑发热的热血莽夫,他们是明知道失败,也愿做唤醒国人的践行者,很多人都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但远离那个年代的青年一代,有多少人知道那个牺牲前后的总总人或事。
无论怎样,谢谢这部电影,起码让他们的形象对我而言,不再是停留在单薄的纸张上的历史事件,而是变成那些在那个沉默屈辱年代里曾经真实活着的人。
9月14号,有幸参加了《英雄喋血》的首映,现在气氛十分热烈,说一说这部主旋律献礼片。
作为一部主旋律献礼片,这部电影还是显得有些非主流的。
主要角色几乎都是香港演员,操着广东腔,再加上相对鲜明的人物设置都在以往的主旋律中看不到呢。
当然这部电影也还没有完全摆脱主旋律电影的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
节奏稍显缓慢,剧情张力略显不够。
赵导在现场说人物设置的时候,谈到了几点,高剑父是外放,潘达微是内敛。
而我觉得人物性格上还是有点符号化的,高剑父全是外放没有收的时候,潘达微一直内敛到最后也没有放开。
而罗仲霍也太冷静,机智,勇敢了,简直成了侦查科长曾泰了。
这让的人物性格还是有点符号化,又有点回归到高、大、全。
还有其中对经脉的运用和那个美女杀手我恍惚见有了《武侠》的影子。
最后,影片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导演呢也是有自己的想法,想通过令一种方式来表现。
但我觉得还是很可惜,我看过令一部相关题材的《百年情书》,最后的战争场面描写还是很让我动容的,尤其是当同盟会成员和要一起起义的新军兄弟们错打到一起的时候,我也是扼腕叹息,心中大呼,可惜,可惜。
最后,抒发一下我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来我只在课本中对广州起义有匆匆一瞥,经过《英雄喋血》和《百年情书》我感触颇多。
高剑父,潘达微、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壮士,那是什么样的情怀。
明明知道自己是送死,明明知道这一次起义还改变不了格局,可是依然慷慨赴死。
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中国,用这战场的枪炮来当自己葬礼的礼花,用这一个个炸弹来炸醒沉睡中的中国。
可再看看现在,“官二代”“富二代”嚣张跋扈,仇富,贫富差距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地铁,公交上因为一点磕碰,互相谩骂,打架。
没看完
主創見面會廖啟智沒來,扣一星
画面拍得挺漂亮……音乐,音乐。普通话,普通话,宁可都讲粤语。等到大家都讲普通话才突然发现谢生的普通话讲得真不赖……到25min,男女主这是什么发展,什么奇怪的台词天啊,我现在听到粤剧都觉得有点亲切风味……男主会胸口碎大石,不是,隔空打牛?算了,谢生普通话也不咋地,但是他站在那里低着头笑就是卖萌了整个台词实在太弱了,给画面减分感情线真的很没意思,我无聊到只想吐槽,真的无聊……天啊我终于听到一段配乐了靠吃饭我看饿了念台词给点爆发力吧,球球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感情戏啊啊啊娶亲这段剧情逻辑太弱智了突然就革命了,这个电影真的有主题吗摄影真的不错,不如拍默片他真的很有文人气质,他是我见过最有中国文人气质的演员,呜呜廖老师也很棒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另:演员是俊男靓女,不是很多大牌 但是演技等确实不错
曾经参与
娓娓道来的故事,唯美的画面,充满感情。
作为献礼片,还是挺不错的~
白看了人家的戏就推荐下吧~~故事讲得还比较顺,好不好就见仁见智啦~~把广州拍得很美。这多香港演员讲着港普竟然觉得不别扭。谁说谢君豪像哥哥来的?还真是像。温碧霞老了,还是美。智叔有型~~可惜没有见到真人。那个小帅哥还蛮帅的那~~~
很小的时候看的一部电影,至今还印象深刻
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直到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曾经活过吗?——《英雄·喋血》
广州根本又红又专....擦
見到細個欣賞的男人(窈窕淑女舞臺劇),很有魅力很有演技的人,可惜近年已北上謀生,還有機會回到香港電影屆回到高峰嗎
看着很亲切给五星~廖启智版的高剑父很可爱啊~哈哈
好雷人的片头
主題很好,演員陣容也很強大,由於都是香港演員,很好的展現了當地特色~可惜表演總有一種差一口氣的感覺
因为是免费的,还在主创出场后不给面儿的离去,所以多给一星。
也是冲着谢哥去看的。赵炳锐也蛮让人惊喜
武昌起义,除了黄克强又有几人被世人所知,真就是一将成名万骨枯
角度神奇
谢君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