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奔着张嘉译和闫妮去看的,太喜欢他俩了,赶紧锁死吧,不知有没有站这俩人CP的,我要报名!
我要做他俩的CP粉,他俩在一起演戏太自然太甜了,中年人也有纯纯的浪漫爱情,虽然爱情之路坎坎坷坷,有苦也有甜,只要有爱,生活就是美好的。
张嘉译太适合演恋爱的戏了💏,不管是什么阶层的爱情,都能让你嗑出甜来,顺子和素芬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出苦力的人,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前两天刚把央视一套播的《装台》电视剧看完。
为啥要写这么个小作文,因为感触颇多,自觉值得记录和抒发。
为啥感触如此的多,因为我家就在西安边上,方言、吃食、习俗与西安相近,我们的地方戏剧就是秦腔。
其实现在已经过了抒发的感情最浓郁的时期,为啥呢?
因为看完的时候没有到周末,没有沉下心和时间来说一说。
2020.12.20.15:00 pm.“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 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 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 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乡愁是什么,就是吃食和乡音,乡音是什么,是秦腔。
这个比较难表达,容我想想,放到第二个part来说。
1. 先从最好说的吃开始说起吃食是什么,就是辣子夹馍,油泼面,菜盒子,肉夹馍,锅盔,羊肉泡馍……反正就是各种各样的面食,我这几年才知道有个专门的词叫“碳水”,说的就是面和米。
作为一个西北人,减再狠的肥都断不了面食,哪怕不吃菜都行。
剧里窦老师干吃锅盔,在南方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是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吃的,刚烙出来的烙馍(跟锅盔一个性质,比锅盔薄)我掰一块掰一块的就能吃到饱,不就菜不加辣子不喝水。
甚至我在外地生活了这么多年之后,再见烙馍,二话不说先干吃一个。
再说油泼辣子这个神奇的调料,在我们那儿,可以说万物皆可夹辣子。
夹馍,夹锅盔,夹烙馍,油泼面主要泼的不是面,是面上头放的一勺辣椒面,一勺烧好的红油(啥是烧好,油温低了泼不出来辣面子的香味,油温高了就把辣面子浇焦了。
且这里的红油不是四川红油火锅的红油,是高温的油,方言叫烧红了),“嗞啦”一声,这一天圆满了。
剧里大雀儿一根筷子串一串白杠子头沾辣子吃,是穷人把辣子当菜的吃法,也是美得很。
我们方言里头还有句骂人的话“没××你说个辣子”,这里的××可以是钱,是时间,是本事……意思是没××你说个啥,有啥用?
所以有句话虽然说的矫情,但是话酸理不酸——“味蕾记得我爱你”。
看到那么多熟悉的面食,我只想回家,只有我屋里的馍最香!
我屋里的羊肉泡最正宗!
无论去了多少地方,吃过多少好吃的,见过多大世面,在乡愁面前算个辣子。
2. 再说说艺术——歌曲和秦腔剧里的主题曲和插曲还都挺配的,初听平平无奇,甚至觉得简单的有些敷衍,听多了还挺好,朴实又上口。
铁主任孙浩的竟然是唱歌出身的,惊喜!
还有今天一查插曲基本都是赵亮棋参与,他之前做的《长安十二时辰》的插曲也很好听。
全剧的每一次情节推动都伴随着悠扬的秦腔唱腔,可以说秦腔和剧情相辅相成,这方面的对应可以参考https://new.qq.com/rain/a/20201220A07DU100。
人家整理的很好,有图有出处,直接复制不好,索性摘了链接做推荐。
除此之外整部剧以《人面桃花》贯穿始终,刁大军的初恋就叫桃花,而人面桃花这首诗本来就带着遗憾:“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树上的桃花只能为喜乐锦上添花,人间的桃花才懂这世间悲苦。
最后一集接着《人面桃花》的最后一部戏是《三对面》,内容是铡美案,但是刁顺子眼花看到了故去的大哥老师和大雀儿,也是对应了名字。
还有刁顺子的手机铃声“初结褵……”是《周仁回府》,细品另有滋味。
剧里提到唱秦腔要用方言,用普通话唱不出那个味儿,这个放在任何一个剧种里都是通用的,方言才是心里话呀,普通话太普通,没有感情。
只有方言才能唱出扎到黄土地里的深情。
3. 电视剧、小说、演员啥话不说,先给33集的剧长打五星。
这些年被动辄78十集的“大型”、“豪华阵容”、“巨制”吓怕了。
短小精湛多好,看完还能咂么咂么。
当然也有些交代不太清楚的地方,比如刚开始蔡素芬咋就能跟刁顺子在一起了呢?
他俩哪来的感情基础面对后来的一地鸡毛?
菊的神经病表现立足在年幼失恃和父亲窝囊上总感觉有些单薄。
三皮的脑子最后怎么就拐过弯来了呢?
后来看了小说里的人设,蔡素芬不喜欢刁顺子,只是为了自己在逆境下的那一点安稳,最后也是永远的离开了。
刁顺子最后娶了大雀儿老婆,也是搭伙过日子的最优选择。
菊相貌丑陋,没人喜欢,教育缺失,对继母的嫉妒,对父亲的怨怼,这就都能对上了。
不是说剧本改的不好,为了过审也好,为了迎合观众的happy ending也罢,整部剧瑕不掩瑜,整体看下来还是舒服的。
只能说小说里的苦是真实的生活,而电视剧里的团圆也是真实的希望。
剧里给了菊一副好皮囊和一个衣食无忧的二代,是生活的苦里咂摸出来的一点点的甜。
下面的人物也都是按照电视剧里的来说。
先说说大雀儿,我见过这样的人,我知道有这样的人,我们方言叫下苦的人。
是真的靠着一身力气养家糊口,每年收麦的麦客,去新疆摘棉花的,过得都是用力气换饭的日子。
干活的时候不惜力,没日没夜,饭量大的经常吃不饱,遇上管饭的就往死里吃。
从医院出来一辈子买的唯一一瓶啤酒太过真实,才让人更觉心酸。
但是好在大雀儿并不是没心眼的老实疙瘩。
他能领头成事,会权衡利害,是刁顺子的左膀右臂,能把借出去的钱巧妙的要回来,能在去医院检查后给老婆孩子算计一个落脚的地儿。
还有铁扣坏是真的坏,贼坏贼坏的。
但是也是升斗小民的生活智慧,“腾飞的歌”被人骗了之后跟丹妹子要饭钱,又怂又可怜。
在张家堡老剧院那里怀旧,让人觉得他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是个不知愁的小伙子,也有理想抱负,可能也没那么多坏心眼。
转转的碎嘴,敦敦傻人有傻福,瞿团大度,窦老师的好,丁大师从夏到冬的一身白,靳导对秦腔的执着,桃花网子一出来美的我都想流眼泪,真不怪人靳导张口闭口逼着瞿团挂网子。
还有手机总是进账一百万身世成谜的黑总,有钱有闲才能互相拧巴的疤叔八婶,中央医学院进修过的村头专家医生,把房子给儿子结婚为自己另图住处的拐地司机,卖假酒却拎得清的四川老哥,互看不顺眼关键时刻也能上的菊的塑料姐妹巫英格。
每一个角色都真是而有意思,不是为了电视而演,而是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张老师,丹妹子开口炸,绝对大家。
宋丹丹基本是本色出演,倒是秦海璐让人惊喜,没有磨皮滤镜,钢管舞说跳就跳,谁说女演员没有戏演,真有本事演啥都能炸。
4. 还有一些意难平装台队“腾飞的歌”钱没拿够,张家堡搭台的钱就那么给铁主任买了车。
大雀儿死了之后只有秦腔团捐的八万,丽丽的脸怎么办?
他们家以后怎么过?
敦敦说的彩礼一年比一年高,是真的,真实的农村就是每年过年女孩子家有人排着队相亲,打一年工挣的钱赶不上彩礼的涨幅。
进京汇演的装备车被碰瓷,太真实了,碰瓷的人就抓住你耽搁不起这一点,明明是有理的事儿也得硬生生的掏钱。
刁顺子一天天的,不是家里有事就是外头有事,挣的钱都不够菊霍霍的。
大哥霍霍完了一走一身轻,刁顺子还得活着,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看这一屋子的人(给丽丽说的,有大姐姐——菊,有大哥哥——桃花的儿子,大雀儿老婆在做饭)多热闹,谁跟谁都没个关系。
”桃花的儿子哑巴接替了大雀儿推车的活,怎么看怎么像是下一个大雀儿的意向,同样的力气,同样的老实又聪明。
人面桃花相映红,多美啊,可是生活真TM苦啊。
第32集:大军“潇洒”的一辈子,最终黯然离世。
与此同时,菊十月怀胎,新生命降临。
主创人员通过这“一生一死”的平行对比剪辑手法,加强戏剧表现,引人深思,赋予“生与死”深层次的生命力。
大军咽气,下一镜头拉升:展现西安城中村全貌。
神来之笔的响起了秦腔快板《教学》:”一不吹牛二不喧,我家三辈坐过官。
我爷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
我爸穿过黄马褂,我妈穿过绫罗缎。
出门不走坐软轿,回来捶背有丫环。
吃饭端的是玉石碗,尿盆上镶的是五彩蓝······” 。
这唱腔,这场景,完美融合,直指人心,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此情此景,此景此曲,把大军的一生,把人性世俗,表现的淋漓尽致。
或许这就是生活吧!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发现《装台》这样好的国剧,活着跟生活是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要背负的两个字,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还有可能一地鸡毛,绝处逢生看到的希望也可能是昙花一现俱往矣,每个人的几十年里最后都是一场归去来的轮回。
老演员的演技真的让人看得酣畅淋漓,无论是大小角色、老中青演员都让剧中人物丰满得像是真实的来过这世间。
提到西安,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否是抖音里的网红城市?
当2019年元旦,我站在亮如白昼的大唐不夜城,看着数十个巨大光柱环绕下的唐太宗雕像,虽然知道这分明都是现代科技,但恍惚中,竟有一种置身大唐盛世的穿越感;更别提回民街的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灌汤包、油泼辣子、胡辣汤和biangbiang面;或者走到脚断的古城墙,静默几百年的钟鼓楼,壮观的秦代兵马俑,宝贝无数的陕西博物馆;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历史上曾经声名赫赫,进入现代也曾因贫困干旱落寞过,直到随着短视频的光速传播,又再度进入公众视线,成为与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齐名的新一线城市。
但影视作品中,关于陕西印象是怎样的呢?
数度翻拍的《白鹿原》无疑是陕剧最亮眼的名片,《武林外传》一口关中话的佟掌柜也为我们普及了陕西方言,好归好,但都太遥远了,现代西安是几近空白的。
其实不仅是西安,在我们的城市趋向千人一面的当下,连影视作品也模糊了地域差别,同样的故事,你可以说它发生在成都,也可以说是西安的生活。
仔细想想,曾经留下深刻印象的现代地方剧,只能想到东北的《乡村爱情》系列,天津的《杨光的快乐生活》。
所以,我对《装台》充满期待,张嘉益和闫妮两大陕西籍戏骨的加盟更是如虎添翼。
1《装台》以秦腔剧团装台的农民工们为主角,讲述一系列接地气小人物的人生百态,讲真,这种题材,这样的人设,并不符合一个爆剧的调性,它太不网红了……
剧中,张嘉益总讲“咱以后再也不干这装台的烂活儿”,但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即使因为女儿发飙一宿没睡,第二天还是早饭都来不及吃就赶去剧团;为了多揽活,对着铁主任、瞿团长点头哈腰、极尽谄媚;为了讨工钱,耍赖住进铁主任家,即使辛苦成这样,”撅着沟子干一天“赚的钱还不够给小狗美容一次的,他不是不明白装台又累又赚的少,但他可以不干,那些村里来的下苦人工友没得选,这是顺子这种装台工头卑微人设投射出来的伟岸影子。
秦腔剧团瞿团长也是这样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人,剧中他为给剧团装暖气对着来视察的领导低声下气各种求人,又得敷衍摆谱的灯光师,面对下属说他舍不得花钱换布景的指责,也只能无人处,随口吟唱一句“没银钱,难倒英雄汉”……
不管是装台还是秦腔,都是网红城市热闹背后西安的另一面,正如刁顺子所住的城中村,终将随着拆迁,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巨轮中。
越来越难揽活的装台队和发不出工资的秦腔剧团,没人会否认他们的奉献和珍贵,也不可遏制地走向没落,正如《装台》之前无人知装台,大家只看得见台上的热闹,而当台上的秦腔也变得寂寥,又有谁记得这些生活在城中村的普通西安人民的市井生活?
2《装台》整部剧的创作,在当下追流量和热点的大环境中,非常特立独行。
张嘉益+闫妮这俩中年CP的感情戏不可能是甜甜小言剧的走向,立足城中村小人物这种边缘人设,也完全放弃了女性成长、婆媳矛盾、教育压力等热门话题,年轻一些的人物,也没有启用流量明星,这剧很难找出一个抗打的颜值担当,这不过是一出边缘行业一群平凡人的寂寥故事。
最要命是人设,剧中主角刁顺子,每天挎着个小腰包,蹬着辆三轮车,靠出苦力为剧团装台为生;每天乐呵呵,对谁都点头哈腰,一副老好人的世故;个人生活方面就更悲惨,初婚离异,二婚丧偶,好不容易路上“捡”了个媳妇,还惹的头婚女儿大怒,指责他只顾自己快活,天天在家变着花样折腾,今天烧掉他们的结婚证,明天就不管不顾住进高消费酒店,而刁顺子都默默接受这一切,连一句重话都不敢对女儿说,只嘱咐新媳妇蔡素芬把门锁好别招惹女儿……这是个窝囊男人,不仅女儿骂他窝囊,连弹幕都是一片“活得太窝囊了”的吐槽。
但,这样的人少吗?
他身上有多少我们父辈,甚至我们自己的影子?
谁不是在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谁又是天生好脾气的老好人?
还不是为了能够多赚点钱,让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
谁又不是为了家和万事兴,大事小事尽量和稀泥糊弄过去,日子总得过下去,不是吗?
刁顺子和蔡素芬的感情戏也不符合时下流行的女性成长思潮,顺子窝窝囊囊,素芬委委屈屈,但张嘉益和闫妮两个老戏骨信手拈来,就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
那是,婚后顺子吃到素芬下的第一口面,突然低声说“味道像我妈做的”的感动;是顺子被女儿抢走工钱,借钱也要回家交给素芬的善意;是换素芬蹬车,顺子坐车,两个人一路谈笑骑过鼓楼的甜蜜;是素芬误以为顺子要去医院看病,说“生活”(剧中梗,指代性生活)不了也没关系,跟你不图这个的宽容……
这一切,也许不够甜,也可能有人说,蔡素芬太亏了,这婚姻太憋屈了。
但是女性追求自我和成长,并不是自私;婚姻也不是战场,夫妻更不是敌人,没必要时时刻刻要battle一下,谁吃了亏,谁付出更多;当我们满脑袋都是婚前财产怎么办、财礼要多少、婚房写谁名、孩子跟谁姓这样的算计,那舞台上,悲悲切切唱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人可不就是落伍了吗?
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大雀儿,扮演者姬他蹲那儿端个脸盆大小的大海碗,可以是《白鹿原》上的黑娃,也可以是《装台》队里的下苦人,但更像活过来的兵马俑,这才是西安的魂,陕西人的魄!
那种荷尔蒙,那种男儿担当,也许那张棱角分明的国字脸无论穿多贵的奢侈品牌都很难洋气,但谁说,只有涂脂抹粉的爱豆才叫有魅力?
《装台》大概率不会太火,但是,坚持看2集就会明白那种笑到头掉又不知不觉眼泪下来的滋味,友情提醒,不要深夜撸剧,这是比油泼辣子配大蒜更下饭的存在。
一波烂剧横扫12月后,我们似乎又迎来了国产电视剧的“至暗时刻”,就在万念俱灰之际,张嘉译和闫妮主演的《装台》悄无声息地映入眼帘,成功吸引了一大波普通观众的注意力,也让浮躁的12月影视剧市场出现了一股清流。
拥有千年历史的一座古城——西安,在它繁华而忙碌的背后还有一座“城中村”,那里的男女老少自小生活在这个凼凼里头,有的富足安逸,有的疲于奔波,有的妻离子散,有的阖家团圆。
这座小城囊括了世间百态,也拉进了和观众的距离,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嘛。
一口馍馍,一碗胡辣汤,这是西安人早餐的标配。
镜头从一开始就用朴实的“城中村”风貌和一大波当地美食装点这难得的烟火气。
无论大人物小人物你都要吃饭,无论穷人富人你都要为生活而忙碌。
《装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同于当下虚无的都市剧,多了份“土气”,少了点“油腻”,这才是真正属于老百姓的电视剧。
剧中的每个人物无论主角配角都充满了生活质感,他们不再是伟光正亦或是片面小人,他们是被生活碾压且矛盾的“干饭人”。
刁大顺生活中逆来顺受,工作中朴实圆滑,他庸碌了一辈子,却也踏实了一辈子。
像极了我们普通的大多数,他胸无大志,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带着兄弟挣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工钱。
只是电视剧或多或少会给这个人物带上主角光环,让他的生活多了一份冒险,也让他的家庭生活最后圆满结局。
其实更多时候,普通人的困苦就是挣不到钱,家庭不停出现矛盾,难得的满足感也是短暂而虚无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都是为了生存奔波留下的伤痕。
蔡素芬更像是一个宿命的符号,丈夫杀人入狱,自己背井离乡,遇到一个踏实过日子的男人,不成想遇到一个蛮横的继女,还遇到暗恋自己十几年的学生,本可以平静的生活多了些许琐碎烦恼。
她经历的大多数人很难经历,但她生活的态度依然是世俗的,普通的甚至真实的。
什么大富大贵,什么飞黄腾达,这都不是她追求的生活,也许年轻的时候她想要嫁的好,但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她更想脚踏实地的在异乡过好小日子。
猴子、大雀儿、墩墩、麻头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他们乐观朴实,却又小气滑头;他们善良亲切,却又欺负新人。
这都是社会生存法则下的产物。
《装台》没有刻意回避城镇化带来的人性矛盾,也没有刻意将底层形象高大化。
正是这种接近真实的人物刻画,才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冷漠与温情。
城中村的八爷、八嫂、黑总、二代这些生活富裕的小人物也是这个社会产物的一部分,他们看似无欲无求,无忧无虑,实则也有自己难念的经:八爷八嫂老来离婚,却又生活在一起,互相斗气,互相又牵挂,这是中年人的生活烦恼,也是他们的生活现状;
黑总一个人在轿车里住了一辈子,一票子钱却还想再多挣一些,多省一些,难以理解却又合情合理;
二代下半辈子几乎不愁吃穿,却一直有个主角儿梦,生意做得好却都不顶一个舞台角色,他空虚却又充满希望。
《装台》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小而精,他们不是完人,但也不是坏人。
他们只是被生活推着走的甲乙丙丁罢了。
看此众生相,不必妄加评论,其中可能就有你我他。
当然,面对现在如此保守的大环境,这部电视剧的很多细节显然被弱化掉了。
比如农民工的劳动保障问题,生存现状等被瞿团和铁主任这两个人物化解掉了。
再如城乡差异带来的社会现实问题也被很多喜剧效果冲淡了。
总而言之,我们很难再看到《小武》《马大帅》这样直击社会底层的哀颂,但更悲哀的是,我们现在能看到《装台》已经是一大幸事了。
如果说陈彦的原著小说用粗粝和真实的笔触刻画了西安底层社会的众生苦乐,那么影视剧化的《装台》用轻松和诙谐描述了一部分底层打工人的喜怒哀乐。
它不够犀利,但足够亲切;它不够真实,但足够接近;它不够残酷,但足够冷静。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视剧更多的出现在大荧幕,但我也害怕连《装台》这种类型剧在往后的十几二十年我们都难再看到······
记得高中那几年暑假一直要去美术班上课,当时我们美术班就在旁边的一个城中村,当时记得很清楚一条很深的巷子,间距不过三米,一般楼层都不高,最高也不过六楼,越是顶层越是便宜。
当时的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在陕西生长的这些年里,没觉得这样的地方跟其他地方有什么差别,我眼里的市井也不过如此。
转眼离开陕西已经十载,也看过大大小小的城市市井,满眼的繁华早已经浸透了眼睛,在看到曾经的城中村面貌,不禁让人反思起当时的人和事情来。
大家应该都知道城中村这个特殊的存在,他就像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结下的一个疖,虽然“丑陋”,但是终有一天他会脱落,会消失会被人淡忘,留下的是城市化后的干净和整洁。
其实我很能理解那些“怀念”这种村落生活人的感受,就像最近刚发售的《2077》,无论城市化多完善多美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人类终究是要遵循自然天性的,画地为牢这种事是没有办法掩盖内心对自由的向往的,无论是游戏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自由的憧憬永远都不会改变,城中村只是对于这种信念的一个折射罢了,不要瞧不起那些贫苦的人,为了活着大家都穷尽所有手段,不是谁都有一个完满的家庭,能在不完满的人生上去寻找生机,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我们住的那一栋楼在顶楼,老师自己租了单间在楼下,每天我们就去楼上画画,吃饭就去楼下吃,一楼的门面基本被开饭馆的包了,从菠菜面到砂锅米线,小炒盖浇饭和各种川菜馆几乎就是我们每天仅有的选择,那个时候还没外卖这种东西,吃饭基本上就是我们平常在村里里溜达的唯一理由了。
我们那个巷子因为相对偏僻一些,环境还算好,旁边正街的巷子,一到下雨天进去就是一脚泥,到处是堆放垃圾和厨余,没一块干净的地方。
这些年已经很少回去了,听说是拆除了很多村落,整顿治理了很多环境,我关心的是那些小商贩是不是会因为租金上涨搬了地方。
都说陕西是文化大省美食大省,其实我觉得这些都要依赖于陕西这种“慵懒”的发展节奏,我是上了大学后西安才开始修地铁的,我当时来上海后惊呆了,无论是跨江大桥还是水下隧道还有几十米高的高架,都刷新了我对城市的定义,西安一直是一个发展很保守的城市,这也给这个城市留足了去发展文化吸引外来人口的机会,因为不高的物价和相对宽松的生活方式,让这里成了西北5省一个很便利的汇聚交流平台。
这些年看到西安开辟了很多新区大搞基建,虽然知道这是要升级的一个必经之路,但是看着还是有点让人心疼,心疼那些被赶走的街摊烤串,心疼那些被压缩生活环境的底层百姓,我爱西安,我希望他能像大阪的京都那样,找到一个平衡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方式,真正把百姓文化做起来,不要再变成一个类杭州类上海的城市了。
感谢这部剧从城中村这个角度去展现西安,有些人说这是矮化丑化西北地区,其实不然,就像郭德纲说的谁家的烟囱不冒烟,你是没见过上海棚户区人的生活,即使现在去上海南汇偏远地区或者奉贤,依然能看到底层人为生活打拼的模样,这个国家不是只有北上广,更多人的更多的文化是在这些34线城市的,如果只愿意看光鲜的东西,看不得那些扎根在我们眼前的人和事,你的生活恐怕真的只能在线上来解决了。
再多说一句,如果《白鹿原》是陕籍演员的一次合作那么《装台》就是一部陕籍演员的狂欢!!
疤叔真的太棒了!!
为上戏有这么优秀的老师打call! 为陕西有这些优秀的演员打call!
其实我觉得这部剧还缺凌潇肃,绝对的好角,正经秦川汉子,估计也是某些原因所以没机会参演吧,希望以后还能看到这些陕籍演员大联欢!!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部剧是部正剧,反映了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但最后这部剧结局结的太仓促太圆满,问题少女嫁给了富二代,生活非常幸福,学历不高、生活困顿的二女儿跟老公创业异常顺利,暗恋老师暗恋了十几年的学生突然放手,更奇葩的是蔡素芬回来了。
当然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不仅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还好过审。
不过我始终觉得差点什么。
刁蛮任性又不上进努力的菊花在谭道贵被抓后,带着整容整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落魄的回到顺子身边,妄图依附来获取人上人的生活,终究是镜中月水中花;而韩梅悲催的在菊花的排挤之下离家出走,即便顺子把她当作亲女儿,但毕竟只是当作而已;在与菊花无法安然相处之后,蔡素芬选择离开,其实这也是顺子无意识的选择;没有变好,但也没有特别坏,顺子还是努力的活着,或许等到拆迁他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退休生活。
小说结局虽然悲催,但更现实,更有冲击力。
这年头读书看报应该算个稀奇事儿了,但能断断续续地刷剧或许是个平凡生活的“常态”。
我看《装台》这部剧,是在得知原著获奖之后。
我没有一口气看完这剧,也没有边播边看当成“下饭剧”,我是等它播完了再分两次看完的。
这部剧,整体评分足够四星半;另外半星留着吐槽。
看了一些评论,矫情的西安人说这部剧就是专门给西安人看的,我真心觉得远不止此。
“面皮火车站”旁边那些经营各种营生的哈怂大家了解过么?
也不是说底层人都像剧中装台那帮人那样可爱,其实火车站旁边搞各种营生的真假西安人多是铁扣那种货色,心黑还欺生。
到处都能查到,这部剧的原著作者是陕南人,兴许最熟悉的也最难以忘怀的应该是陕南情怀;至于作者对西安的描写,兴许是后来到了西安的真实感受。
如今的西安可谓鱼龙混杂,哪儿人都有,为了钱,本地人变成兮兮的哈怂也是不争的事实,你去西安租房、住店、打工、买房,甚至像模像样生活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所以说,这部剧应该是折射出了西安普通人(真假西安人都有)生活的现状和未来——人活着就是活着,至于为什么要有奔头地活着,兴许我的理解代表不了整体。
因此,这部剧不是专为西安人“定制”的故事,它的主要背景设在西安而已,它要面向更多观众才对,它牵扯到的人群应该更大才对,剧中有对陕甘豫川等地普通人的折射,甚至还以刁大军的故事把目光放到了北人“南漂”身上。
这部剧里最“出彩”的,依我愚见,是大雀儿这个角色(姬他扮演),姬他的演技越来越熟了——可能是让张嘉益老师给带出来了(这话怎么看,婆媳各有理,我就这么一说),但足见姬他演艺之路的日趋成熟。
可惜的是,大雀儿这个角色死得太早了。
但也正因如此,才让这个角色撑起了普通人喜怒哀乐一生的呜呼哀哉。
大雀儿一家人是典型的城市“边缘人”,你说他们过得不好吧,吃得饱喝得足,你说过得好吧,始终在为生计忙活。
大雀儿跟众多普通人一样,从生到死都在为钱发愁。
正因此,我觉得这个角色的一生悲大于喜。
同样,大雀儿死后农村回不去,城里没地盘,连个灵堂都设在顺哥家。
难道他活着的时候,一家人在城里有地方么?
因为不断上涨的房租,他们最后搬到了拆迁房,等那些房子彻底拆迁,他们一家人就在城里没了地方,只能去顺哥家“蹭”住。
像大雀儿一样的普通人有多少?
城里没地盘待不住,农村没营生回不去,看似一个简简单单的户口问题,从农户变成非农,这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轨迹;想从非农再变回农户,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里面到底有何玄妙,我相信很多人心里明白,但确也无可奈何。
其实疫情后我发现,人这辈子活着,如果都是大雀儿一样的普通人,还真不能离开土地,就算城里有十套房又能如何?
最难过的是,疫情一来,房子不能吃,楼上楼下又不能种菜养猪,找不到事做,每天的几顿饭一顿都不能省,租你房子的外乡人也掏不起房租了,你每天必须花高价去买蔬菜粮油,那情景跟在农村有块地完全不同。
瘟疫这种东西就是撵着人群,哪里人多哪里最猛,到了十线农村,安全系数要比五线城市高很多,一家人挣不到钱没关系,关键时候还能在自家地里种点菜,就算喝菜汤也比挤在城里不敢出门买菜强。
我发现在网上最喜欢晒幸福感的就是在农村有房有地的那些人,一年估计也花不了多少钱,叫苦连天的不是在为各种按揭烦躁的“城里人”,就是找不到工作的非农户。
另一个讨厌但又不得不提到的角色就是铁扣,他代表了世间所有的“中介”,虽然能帮上忙,但多数时候靠坑人维持生计。
这种角色在南方人才市场和其他有利可图的行业很多,相信不少去过广东谋生的朋友有所体会,不少人还被铁扣们给坑了,收走了中介费,最后也没帮忙找到工作。
北方过去的牲口交易市场有不少牙人,但也没铁扣那么黑心,连下苦的同乡也往死里坑。
这样的货色我们很常见,同样是最底层的屁民,但也有不少仗着一点小聪明和小权利坑死同乡或“阶级兄妹”的铁扣们。
你吃饭、住店、求职,等等等等,干什么都能遇到这类货色。
我的理解是,这种货色没本事坑真正的资本家,但坑跟自己差不多在一个阶层的普通人很有手段。
当然,任何人和事都有两面性,可能世上没了铁扣这样的中介,一些行业甚至一些人还真玩不转。
最后提一下三皮那个角色,刚开始就像个傻叉,还有点神经变态的意思,把甘肃人弄得太熊了。
最后一幕倒是还行,让人看着也不那么难受。
其实陕甘宁青新的大部分人活法都差不多,只不过自古以来“王气”都是从边塞往关中聚拢,所以导致西北地区其他省份的发展和形象越来越没存在感,独有陕西引领风骚。
《装台》只是众多普通营生之一,但这世间普通人干的营生,都是给人装台。
这在剧中也有表现,一层一层就那么活着。
或者也可以说,装台不单单是个营生,它还是多数人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要为“装台”而起早贪黑、劳心费神。
国产影视剧就缺少这样的作品,因为“床戏”内容太多的那种,多数人看起来都别扭,除非不太正宗的中国人喜欢看。
不过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装台》这样能表现普通人生活的影视剧,因为它是实在的,也可以说是真实的。
“装台”表面上是为他人搭台,其实也是看自己的戏。
所以有人说“人生如戏”,它真正的意思大概就是“装台”吧!
总之,我很喜欢剧中大雀儿一句台词:人这辈子就是自己“哄”自己,高兴还是难过,就看你怎么“哄”自己了。
兴许,喜欢这样的作品,也是它能“哄”我们开心的缘故吧!
文章是菊的前男友,后来因为文章家里看不上菊就分手了,紧接着二代趁虚而入,嘘寒问暖,菊一冲动就把二代给睡了,又领了证,但是菊冷静一想,二代家里条件那么好,觉得二代家里也会看不上她,于是对二代经常是冷言冷语,后来菊怀孕,去找二代他爸,两人在办公室的谈话没有播,因为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有关,二代他爸知道菊和文章谈恋爱,突然菊来说怀了他儿子的娃,二代他爸认为二代当了接盘侠,就把菊羞辱了一翻,再加上后来菊和过桥米线的一出戏更让二代他爸认为菊和人乱搞,二代也被他爸一顿洗脑拿不准娃是谁的了。
二代家庭和文章家庭和菊之前都是相互认识的,原本也有一些戏份,因为文章的戏份全被剪掉,所以其他人和文章家庭相关的戏份也被剪掉,剧情被重新编排,有一段二代他爸去餐馆找二代,两个人在门口的谈话就是重新剪辑配音的。
菊和二代原本曲折的故事线被大大简化,这也就造成了两个人为啥突然领了证,菊为啥把二代睡了,二代为啥对菊那么死心塌地,二代他爸为啥突然对菊那么好,其实这些在未删减的剧里都交代的很清晰,删减后就让人看的莫名其妙了。
不错,有二叔的剧果然错不了,剧情好演技好陕西美食陕西人更好!
这陕西话,作为老陕人实在听不下去,能不能不要给陕西人贴标签?什么他大舅他二舅,什么大碗面,弄的外地人直接以为我就是那个样子,吃个米饭都不正常
闫妮颜好,身材好,演技好,搁韩国可以演金喜爱一样的角色,搁咱们这儿不是生二胎就是擀面条稀里糊涂领了证,中国女演员真的惨!
疤叔演得太好了,太可爱。拍一群装台的,也有地方戏的挣扎,虽然结局还是近乎大团圆,但这剧在而今已经算一股清流。
良心之作
为什么感觉没有剧情……
还可以,挺好看的
语言很活泼,人物是很真实的老百姓。多年不见的好作品。
终于有剧组不拍高档小区和老北京胡同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当代的城中村被这么真实地展现出来的剧了
看了前两集,年轻演员演技差,冲突制造的刻意
他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中年油腻男群像
旁白是什么毛病
挺有意思的一部剧,演员演的也好
贵在真实
看了五集,想起了当初想离开家乡的原因。看不下去。挺写实的倒是,然而电视剧本身也是平平无奇。
说真的,自称是电视剧就好好按电视剧的形式拍好么,旁白算什么?伪纪录片?我寻思着这形式也一点都不像啊。一直念旁白我也能忍,没问题。那你说两句对话念一句旁白是干啥啊,哪个配音的那么闲
看不下去
目测是今年最佳国产剧
上星剧这个节奏慢得啊,真得是适合老年人了,要不是几个老戏骨撑着,洗澡时间都想弃了。前几集的剧情也有点断裂,使得刁菊花和三皮的人设无比奇怪,可能是某污点艺人的锅,最后几集的剧情就稍微连贯些。我相信原版小说冲击力应该更强些,人物命运也更悲剧,才符合茅盾奖的风格。生死由天不由人的不安全感使刁大顺的一生逆来顺受,是他的懦弱造就了善良,还是因为善良才懦弱?生活啊,哭着哭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作为西安人看剧觉得很亲切